自由職業者都是怎麼考慮自身的社會保障問題的?
比如五險一金這方面。 請非自由職業者勿作回答。
做過三年多soho,後來也負責過一段時間公司人事等,現在老公也是自由職業,所以對這一塊做過研究。其實soho和在職的差別,不就是五險一金么?還有什麼?上面很多網友所說的保障規劃很好,但是在職也同樣需要和適用。
soho需要解決和考慮的,僅僅是五險一金問題。其他的,屬於家庭規劃、理財規劃或者生涯規劃之類,並不是soho的專屬。
社保如果收入不算很高,個人覺得這個可以暫緩或者不繳納。具體的演算法可以參見所在市的相關網站,就重慶而言,不是很划算。找公司代繳就更加不划算了。千萬不要聽父母一輩的什麼多交多得,絕大部分人沒有算過細賬,我們現在的繳納領取和他們完全不是一回事。但是,也不要迷信網上那個關於社保的演算法。社保是現在我所知道唯一的,和社平掛鉤的保險。也就是說,和今後的物價水平是掛鉤的。商業保險做不到這一點,他們所承諾的返還的巨額放在幾十年的跨度下,根本算不了什麼。如果經濟比較寬裕,那就買唄。就像有朋友對我說過的,你現在(當時我soho)一個月交幾百不算什麼,但是有可能你老了就靠這一個月領的錢救命。當時這句話打動我了,我從一年沒交變成繳納。我大致算過,按照購買力說,如果自己繳納的話,基本上現在繳納的就是你所能享受的。女性相對划算一些。願意買這個保險,,買一份也無妨。醫保一定要自己交。這個我算過特別細的帳,貼一下當時的筆記(以11年重慶為利):
之所以把醫保拿到第一個來討論,因為我覺得醫保是我國少數對繳納者回報呈一邊倒優勢的德政之一,分析起來比較簡單。
2011年重慶市的醫保情況是這樣的:
基本部分:個人交工資的2%,公司交8%
大額互助部分:個人交2元,公司交1%
這兩筆錢里,個人所繳的2%和公司繳納部分中的1.3%會按月劃入個人賬戶也就是社保卡中,可以在規定範圍內使用但不能取現;其他部分則交給國家,由國家統一調配,以後有什麼住院報銷也就是匯總大家這部分錢裡面出。
從現金情況看,個人交的錢全部返還給個人了,雖然從現金到社保卡,適用範圍受了限制,但是有公司補貼的1.3%,應該可以彌補了。
而就現在市面上醫保卡套現、轉讓、購買日用品比超市價格高出部分的情況換算,基本上社保卡內金額和其80%~85%數額的現金價值相等。
因此,醫保可以說個人並沒有付出什麼,就得到了醫療保險,而且這份保險是相當強大的。一旦住院,支付金額過了起付線——放心,只要病到需要住院或手術,絕對會超過起付線,你所報銷的部分就是白來的?賺的?撿的?原諒我暫時找不到一個褒貶情感更適合的詞,但就是這個意思。
現在不少醫院財務系統已經和醫保聯網,直接刷卡計算,不再需要以前先支付再拿單據報銷那麼麻煩;大部分商業醫療保險依舊還是事後報銷。
雖然短期來看,市面上不少商業醫療保險針對性更強,對住院的賠付更好,尤其是醫保中對藥品使用等級的限制在商業保險來說要寬鬆得多,更適合現在人的心態,但是我很贊成的一句話是:商業醫療保險可以作為醫保補充存在的第二份保險。它的主要目的是提高你的物質待遇,比如有住院補貼、藥物選擇上面更廣,甚至有一筆數額不小的一次性賠付。
但是,醫保的強大在於兩點:一對方不可以單方面取消合作、;二、無時間和總金額的上限。
這兩點在年輕的時候可能優勢不明顯,但是人總有年老多病的時候。到那時,商業保險可以在合同規定的合作期結束後,終止你們的合作。原因?因為可能你上一年度報銷太多,或者以後的風險超過了臨界點,或者商業保險機構累計支付的超過了你能貢獻的價值。高薪養的精算師,就干這個,算出你不再是一個它們可以盈利的對象後,提醒公司終止和你的合作。甚至很多保險,根本就拒絕年老多病人的參險,50歲以上的人可以選擇的商業醫療保險種類極具減少,而50歲後對醫療保險的需求遠勝於年輕時。醫保,則是只要繳納夠足夠年限,管你一輩子,不離不棄。
另外,醫保每年雖然有一個賠付上限,但是並沒有總上限,這和商業保險也是不同的。有一種不太合適的比較是,生病了有醫保,你可以很安心地知道自己可以活下去,錢是用不光的,每年都會補充幾十萬放在那等你用,只要熬過這一年,明年又會有那麼多;但是換成商業保險,那錢是用一點少一點,用完就沒人管你了,很難避免有等死的心情。
這並非詬病商業醫療保險,在商言商,人家又不是做慈善事業,願意錦上添花很正常。基礎保障本來就是政府的事情。幸好,國家在這上面還算差強人意。
鑒於如此強大的保障功能,有醫保實在是很划算的事情,尤其是在職個人幾乎沒有付出什麼錢的情況下。即使個人出錢,也就是靈活就業人員參加醫保,也很上算,所以自由職業者社保其他都可以不管,醫保一定要買。
靈活就業人員繳納醫保的方式分兩檔,一檔是每年繳納去年社平的5%,二檔是10%,第二檔享受的和在職參保差不多,第一檔大病、報銷額上面要略差些。靈活人員是每年年底的時候一次性繳納第二年的醫保,這時候當年的社平還沒出,於是基本上是按去年的社平計算,因此2011年的醫保一檔是 30965(2009年)*5%,二檔是30965(2009年)*10%。
不過隨著社會就業方式轉變,這幾年靈活就業人員的繳納方式一直再往利好的方面調整,但是到2011年,和在職式繳納相比還是稍遜一籌。
靈活就業人員繳納醫保也可以選擇城鄉居民合作醫療保險,繳費額低,有門診賠付,住院賠付、長期性和總額度上不如醫保,比較適合現金緊缺、較為健康、未定居的中青年。
綜上所述,當公司職工工資年總額8%高於靈活人員醫保第二檔的時候,公司以發放第二檔現金給職工自行繳納醫保的形式可以節約人力成本,但風險在於需要於第一年年底一次性繳納第二年的醫保,面臨著第二年如果員工離職或者降薪的變數,以及如果職工較多時現金時間價值的折算、現金流的考慮。
而對個人來說,選擇收現金以靈活就業人員形式參保除了增加個人勞動外,待遇上基本不變或略差,因為公司繳納總額有上限,故公司為了平衡也不會在保金之外額外發放大量現金,所以基本沒有選擇的必要,只有在某地短時間居留、有跳槽打算、現金緊缺這類特殊情況除外。
附近年重慶社平:
年 元
2010 35326
2009 30965
2008 26985
2007 23095
2006 19215
工傷:
這個了解不多,反正soho也買不到。
如果是高危險職業,建議尋找一個對應的商業保險。
生育:
這個soho也是買不到的,男性完全可以不管這事,女性倒是很可惜,因為它的確是個非常不錯的保險。倒不是說它對抗的風險有多少,就懷孕和生育過程中對身體的風險對抗,它可能並不如一些商業保險,這方面完全可以買商業保險來抵消。
生育險其實可以看作一項福利,它的最大作用是領取產假期間的工資和報銷一部份懷孕生產期間的費用,具體能拿到的數字取決於生產前工作的收入。
有一些機構據說可以代辦,但是不知道是否需要同時繳納社保,如果是的話,可以按照具體情況算一下帳。
公積金:
這個以前是不能soho自己繳納的,但是近來似乎有些城市在說soho也可以自己交。
公積金這個東西,有人很抱怨,有人很喜歡,要看具體情況。如果你不能很好地利用它來貸款,那它沒什麼用處。
公積金沒有那麼神聖,雖然戴著很多光環。貼一段以前對公積金的分析做參考:
公積金有多划算呢?它的真正價值在我看來,一是本來的用途即低息貸款,另外則是免稅收入和有一定的強制存錢功能。但是對我說「划算」的人所指的並不是以上原因。
所謂划算,是指員工自己交一份,公司也交同樣金額的一份。
也就是說,當你提取使用公積金的時候,裡面的錢是你扣掉錢的金額AX2。
實際上,對公司而言,他為這個員工支出的是2A,對員工來說,他得到的是2A——這本身就是公司支付給你,有何划算可言呢?
這裡的划算很顯然是主觀感受。
對員工來說,似乎這是一項投資,投入A,得到2A;或者說是佔了公司便宜,自己後來拿到手的2A裡面有一半在他們心中不是自己應得的,而是又從公司口袋裡掏了一筆來放在自己口袋的。
各種小便宜心理啊,公積金就這麼神聖起來了。
神聖到什麼程度呢?突出的事例是,在很多人尤其是父母一輩眼裡,四五千的月薪,不如月入一千五加五百塊的公積金。
事實呢?當然是前者的薪酬高得多——僅就這兩項比較的話。
因此,在衡量薪酬的時候關於公積金一項,不妨直接乘以2算作收入,不必誇大它的功能——如果不考慮貸款的話,它也沒什麼功能。但也就是去年下半年到現在房市萎靡公積金貸款才比較寬鬆,之前大量的樓盤不接受公積金貸款,扣掉的公積金形同虛設,利息低動用又不夠自由,何苦呢。
總而言之,一定要多根據具體情況算帳,千萬不要隨便聽信。說的人可能是好意,但是五險一金加上你自己的情況可能說沒有完全一樣的案例,一點差別結果就會很不同。
另外,多掙錢是王道,風險和差額都可以在裡面抵消。
——————————————————————————————————
補充一下,昨天忘了說失業保險,因為它實在太沒有存在感了。
在職人員如果自行辭職是拿不到的,如果被解聘也會有很麻煩的手續等著,所以我認識的人沒有一個享受過這個保險待遇。
至於soho,和這個就一點關係沒有,放棄吧。
SOHO者來作答。
1. 強烈建議買五險一金,我知道很多人覺得只要賺了足夠的錢,交不交這些都是浮雲。但在賺了很多錢之前,這些至少可以報銷部分病的醫藥費,遇到大病,要手術住院等等,這些會比較管用。可以按最低工資標準來交費。可以花錢掛靠一些專門的人才市場或公司,讓他們代交費。(女生的話,買足一定年限,可報銷生育產生的不少醫院費用,建議買)2. 強烈建議購買一些商業保險,按收入水平來買,剛開始不一定要買很多或很貴的,買基礎的即可。主要保障大病,意外就差不多了。意外的話,小至吹沙粒入眼到醫院取出來,摔倒扭傷去醫院醫治,都可以全額報銷。與醫保是互相補充關係。3. 有車的話,要買好關於車的商業保險。不要小看保險,SOHO在社會保障方面是很脆弱的,尤其是突然得了一些大病,金錢損失會很大,分分鐘把賺的錢都賠進醫藥費了。PS.在有餘力的情況下,可以投資一些類似貨幣基金等穩定收益的東西。
離題也要多講一句:SOHO也要注意生活規律和身體健康,賺錢多少是一回事,疏於鍛煉或懶得規律生活,毀了身體,賺多少錢都沒命享受。
------------------------------------------------------------------
10月9日更新:-我對五險一金並不專業,因為一直都是一家註冊及記賬代理公司幫我代繳的,具體的比例、包含什麼項目、能報銷什麼不能報銷什麼,是非常複雜的,大家可以上網搜一下相關知識。那些關於比例或社保醫保收益/回報很細的帳我沒有足夠的知識和時間去算,如果有專業人士,請詳細科普一下。-我目睹過身邊的人因為大病而手術住院,之前沒有重視交醫保,導致掏現金幾萬十幾萬去付醫療費,這對於一般家庭也是不小的數額了;而作為女生,我會考慮到生育時的醫療花費和報銷。基於這兩個原因,我選擇交「險」。-剛才打電話給代理公司問了,現在的險種包括基本養老、基本醫療、重大疾病、失業、工傷和生育。我沒有交「金」的部分。廣州最低工資標準來交「險」,要800多元/月(這個數字每年都可能有少許變動)。-評論中有人問到如何交「金」,代理公司回復說,「險」和「金」屬於兩個不同的系統,需要被掛靠的公司要去有關部門開個賬號,才能交「金」。由於我近期內都不打算交「金」,所以沒有問得太細。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諮詢提供掛靠服務的公司。-評論中有人提到意外險免賠的例子,我沒有遇到過,我買的是全賠,幾百塊/年。保險的條款很複雜,買之前最好針對自己常需要(或可能需要)報銷的項目,問清楚保險銷售如何賠償。值不值,是看個人所掌握的信息和選擇。我在保險這方面的知識確實不足不專業,不能為大家做更深入的解答。如果各位有認識的保險從業員、HR、註冊及記賬代理公司、掛靠公司等等,直接諮詢他們細節問題會更高效。我看到有的人說:沒關係的,反正到時候一死百了
但是你沒考慮到你的家人,也就是我們不要求你給家人提供什麼東西,但是至少你不應該去拖累家人。這是很多人沒有去思考的問題。
就是你走的時候,以及你走之後,你給家人留下什麼?你有沒有去考慮你的家人?你不是一個單獨存在的個體?
這也是之前大叔一直跟我強調的,他說不要女兒來養他,因為她應該有自己人生,所以他應該要好好努力,鍛煉身體,自己照顧自己。
這也是我舅舅去世之後我反覆思考的,我不知道他癌症去世之前到底清不清楚自己狀態,幾年前他辭職開始自由職業,然後他跟我媽媽說他肝炎的癥狀消失了,飲食就非常不節制,啤酒啊,大閘蟹啊,從來不運動,40歲天天跟女友宅著炒股,有很多我們覺得不錯的工作機會就東挑西揀不願意去做。然後各種好吃的或者貴的都要享受。於是走的很痛苦很快,我們抵押了兩個房子借給他的錢也沒法全部收回來,直接導致我當年沒法出國讀書。所有的喪葬費用和醫院費用我媽媽出。我們不在乎這點錢, 因為他葬禮上所有他同學朋友給的錢都被他女朋友拿走了我媽也是沒吭氣,但是我會去思考這件事,我會去想他的理念是不是錯誤的。
或者說,現在流行的很多理念是錯誤的
那種從西方照搬過來的享樂主義是否正確?
我們是不是根本就誤解了西方主流社會?
因為我剛才說的大叔是美國名校畢業之後在美國頂級研究所當一把手。
而另外一個矽谷的高管也在幾年前跟我提過劉墉一篇散文,雖然他沒有說自己的想法,但是簡潔反映了他的態度:裡面的爸爸,每次跟女兒搬到一個城市,就會去買一個墓地,後來家裡人很反感,覺得他浪費錢,但是其實他是不想拖累家裡人,自己身後的所有細節都事前考慮好。
所以,我覺得一個理智的人,應該考慮到自己如果不去努力,不去照顧好自己,給家人帶來的悲痛和負擔。這才是真正有擔當的人。
社保肯定是必須要解決的,尤其是裡面的醫保,這也是我媽從舅舅去世得到的最直接的一個教訓,所以每每囑咐我。我都跟她說,沒斷掉的。我雖然自由職業7年,但是社保醫保都在交,又不是多少錢,幹嘛要斷掉。
而社保因為還和很多其他東西掛鉤,所以在你無法對未來政策作出預期的時候,每個月花幾百買個安心,為什麼不可以,不就是每天多喝了兩杯飲料嘛?
當然,這些仍然不夠,因為我一直記得某次我大學同事那句話:一個人養老,靠社保怎麼行?
所以即便自由職業,我也無法安心地像知乎這上面某些人一樣,什麼天天去旅遊,去星巴克喝咖啡,依舊每天買東西要貨比三家,能省就省,能不旅遊就不旅遊。我不太喜歡聽一些人跟我扯什麼該享受要享受,該增長見識要增長見識。一般誰跟我扯這些,我就知道她幾斤幾兩。
- 我也沒看見你增長了多少見識。有的人都環球一周了,回來還是常識性問題不懂。你在國外生活過一年以上和你出去玩幾天兩個概念。
- 我也無法理解你吃喝玩樂一點不省,遇到大事兒,比如大學的時候各種學習課程,或者工作了30多要買房子了,你說你沒錢了,你說你很窮,你說你不知道人家錢怎麼來的。人家的錢就是你每一次去逛街東吃西吃,每次暑假到處旅遊,每次跟朋友人情花費的時候攢起來的。我第一個工作就2000多一個月,我還不是照樣攢錢?我經常看這上面說工資幾千就別存錢了,趕緊花掉相當於提高自己。This is sheer nonsense! 老子看你花掉了也沒提高多少,還不是每天盯著知乎傻笑。
公積金沒有,目前成都很多樓盤要全款,公積金反正也買不到。
當然,更早,就是09年就考慮移民,現在也沒完全放棄這個想法。
也因為這個奇葩想法,放棄了生育險。
幾年前剛入行收入很低的時候想著以後有錢點了就自己去買點醫療保險之類,主要是讓爸媽放心。
養老什麼的,完全不想要。現在有點穩定收入了,卻連醫療險都不想買了,只有每次出遠門會買個長期的旅遊險而已。我好像不是很重視保障之類的人。我自由職業了一段時間,之前仔細做過各種準備。也問過同為自由職業者的朋友。關於社保,最好是交納,最有用的是醫保,萬一生個大病,就派上大用場了,有它你不至於一夜回到解放前,其次是社保中的養老保險(以防萬一)。
交的方式:
- 自己到社保中心去辦理,自己來交。
- 找家公司放著,讓人幫忙交。
我是放在朋友的公司里,讓他們公司代我交。
+++++
如果你想自由職業,除了社會保障問題,還有很多需要準備的,可以參與這個Live:走向自由職業必做的十種準備。
我有過兩年的在家工作經驗。
我是在街道辦的自由職業者社保,我在上海。先是交居民社保金(大概是叫這個吧)。然後掛在熟人公司,交幾險一金。最後是努力賺錢,聽天由命,大不了貧病交加中死去而已。。。︶︿︶
其實這年頭很多人的生活都朝不保夕,保險一方面算是個保障,但很多人沒錢享受這個保障。
而且社保現在問題很多也很大,很多人對社保不信任,除非能解決社保的問題,否則我想會有越來越多的人不往裡面投錢的。
最有用的是醫保,生病時真的能省不少錢,我覺得每人都應該辦。
其他保險看個人的需要吧,可以去相關單位或部門詢問一下。我是在公司上班,但是對社保比較了解。你可以選擇以靈活就業人員身份參加城鎮職工社會保險,你選擇一個繳費基數,一般是社平的60%~300%,然後繳納的費用一般為繳費基數的28%,其中20%為養老保險,8%是醫保,享受待遇基本與普通在職職工一致。你如果選擇掛靠單位並且單位不給你繳費(不知是否可行),那麼單位會給你申報基數,通常這個基數也是有保底封頂的,大約也是社平的60%到300%,你要繳的費用為基數的41%左右,其中養老保險28%,醫保10%,工傷1%,生育1%,失業1%。如果有單位掛靠,好處是可以參加工傷生育和失業保險,壞處是繳費會比較多。工傷生育和失業是單位繳費,靈活就業人員無法參加。基本情況就是這樣,各地社保政策五花八門,實際情況會與前面的說法有少許出入。
之前在一家五六個員工的外貿公司工作,人少但收入不錯。
後來,一場急病,花了三十幾萬,我沒有統一交社保,所幸按農保50%報銷了。
同一病房同一病情的大叔,公安局上班,每天有工資有補貼,按百分之九十幾的比例報銷(準確百分比不知,按自付多少計算得出)。總共下來大病一場不過自付兩三萬。
家庭承受的經濟壓力完全是天差地別的。
普通工薪階層,不管多少工資,什麼方式,社保還是必須要交的,有條件得可以再多買個商業保險,畢竟常人都無法預測明天是怎麼樣,住院過花個幾萬也是常事。2012年畢業參加工作,2016年底成為自由職業者,期間經歷5年時間。
我想每一個自由職業者都在還未自由時就清楚的知道,終有一天,我會自由,所以關於社會保障,關於收入,這些問題都不是自由職業者最擔心的。至於為何,且容我慢慢道來。
2016年11月底,我離開互聯網公司,選擇做一名自由職業者。身邊很多朋友不理解,一向喜歡有計劃生活的我為何要離開高薪企業,去過動蕩的生活?
一線城市競爭與壓力都很大,於是從北漂開始,就絲毫不敢對生活有半點懈怠,幾年下來,付出與收穫也還算成正比,但有段時間感到身心都很累,時常感到不快樂,於是在一個契機下,決定嘗試用興趣愛好來實現自由職業。
從2016年11月,到2017年5月,剛好半年,很多讀者留言說羨慕自由職業者,所以今天把半年的收穫與感受,拿出來與你們分享下:
1、自由職業並不是說自由就自由的,物質基礎是前提。
我身邊有很多自由自由者,無一例外,都有著一定的物質基礎。這個基礎並非說你要多富有,而是要至少有存糧,有能讓自己半年不賺錢還不至於餓死的資本。
需要注意的是,自由職業雖然看起來很瀟洒,但在離開職場前,你要把社保、公積金甚至個稅繳納問題都自己解決了。很多人不在意,但醫保對治療大病等情況還是很有必要的。另外社保公積金以及個稅繳納,根據個人所在城市政策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拿我舉例,在京已經定居,無需考慮買房問題,所以我把個稅和公積金都停了,但五險掛靠了一家公司,自己繳納,與在公司不同的是,你需要把公司承擔的那部分,也自己負擔。每月加上手續費,1500元左右。
所以對我來說,每月的目標就是賺夠3000元收入,繳納社保+日常開銷,你無需給自己定非常高的目標,畢竟你還有存款和家人作為堅強後盾,但一定要有個目標,以防自己懈怠。
2、自由職業最初的狀態,除了焦慮,還是焦慮。
「今天是自由職業的第三天,公司的工資也截止到今天。從今往後,我便不再有固定收入。」--辭職第三天的日記。
辭職第1天我給自己買了個漂亮的本子,專門來記錄自己的心路歷程。如今回顧,發現最初的焦慮完全來自於不再有固定收入。
何以解憂?唯有暴富!
這句話一點沒錯,生活如此現實,我們都不是聖人,沒收入必然會降低生活質量。
另外家人朋友的不理解和反對,也會讓自己很焦慮。比如我辭職的前兩個月,我媽幾乎每次視頻都會念叨我為何不好好工作,到了後期她看我過的還很開心,也便不再勸我回職場了。
人生的節奏只有自己能感知和把握,別人都是旁觀者。所以焦慮這件事,自己想清楚了,也便不會再焦慮了。
3、為了確保收入,你必須學會1+n。
自由職業的先決條件是你要有一向安身立命的本領,離開平台,你依然可以賺錢養活自己。而對我來說,寫作就是這項本領。
為何叫做1+n呢?1就是所謂的技能,而n就是由1延伸出的盈利模式。
我的n有哪些?
平台合作、雜誌約稿、代寫文章、幫其他小夥伴策劃選題、開設寫作課程(包括自營和媒體平台合作)、出版圖書、運營諮詢、錄製課程、金融社區達人入駐等。
為什麼開這麼多條線?
因為無法確保某一條線一定會賺錢。這讓我想到了投資人,投資幾十家公司,abc公司都賠錢,但沒關係,edf等在賺錢,那麼總體就是賺的,一樣的道理。
當然,羅馬並非一天建成,所以這些線,也是在一條成熟後,再開設一條的。慢慢積累起來,收入也會逐步增加。焦慮的情緒,也會隨著收入提高而逐步緩解。
有人說自由職業者大多是斜杠青年,個個都是一身本領,但其實他們只是更擅長整合資源罷了。
4、積累各方面資源,不要貪圖小利,讓機會自動找上門。
自由職業期間看了一部叫做《雞毛飛上天》的電視劇,裡面有一句台詞我非常認同:進四齣六開四門。
大概意思是如果賺了10塊錢,自己留4塊,給合作方6塊,另外要注意積累各方人脈。
我們找人合作也好,找平台合作也好,主動權都在自己手裡,正常情況下是要為自己爭取更多利益,但有時候你把更多利益給到對方,才能贏取更長遠的合作與發展。開口把對方利益點給到自己可以承受的最高值,對方也不是傻子,領會了你的好,便會為你帶來更多資源和機會。
這一點很重要,做人做事都適用。
5、自由職業更容易看到自己的不足之處,也有更多時間來彌補和提升。
在公司任職,你接觸的是職場,對比的也都是同階層的人,但自由職業不同,你會因為各種原因接觸到各類人群。
這時候就很容易發現自己的不足,情商方面的、能力方面的、以及認知方面的。
人無完人,但人生本就是一場修行,既然已經認識到不足,便要努力去追趕彌補。
自由職業因為時間自由,所以相對來說,自己可支配的空間也更充足,可以去做很多自己想做的事情,提升自己不滿意的各個方面。
當然,除了提升技能,還有大把的時間去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比如旅行,比如學習新的興趣愛好。
作為音樂白痴,我買了一把由克里里,每天下午固定時間跟著軟體學習彈唱,竟然幾天就可以彈的很溜了。曾經只是想想的事情,都因為自由職業,變成了現實。
6、自律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剛自由職業那段時間,我意識到自己再也不需要按時打卡了,但我依然能堅持早睡早起,1個月後,我開始鬆散,早上睡到自然醒,晚上看電影可能會持續到1、2點。
伴隨而來的,就是飲食不規律而導致的體重增加。
懈怠了一段時間後,自己都開始嫌棄自己,於是又重新給自己安排作息,每天早上固定時間起床,一天之中除了讀書寫文,還要有固定的做運動的時間,時間久了,形成一種儀式感,堅持下來也就容易多了。
7、一個人像一支隊伍,忙和閑雖可控,但並不輕鬆。
自由職業與上班最大的不同就是,在公司有團隊與你一起完成一個項目,但自由職業你自己就是一支隊伍。
做公眾號,你要自己策劃選題、編輯、排版、推送、回復留言、還要與合作平台洽談商務合作,維護關係等等;
做課程,你要自己策劃選題、寫ppt、寫推廣文案、找合作平台、談合作方式、授課點評等等;
總之無論你做什麼,即使有小助理與你一起分擔,你還是主力。你成了所有產品線的牽頭人。
我是一個目標感很強的人,所以有時候今天有了新想法,加班加點也要完成整個策劃案。因為你是第一步,如果你都在拖,後面的流程就更遙遙無期了。
8、給想做自由職業者的一點建議。
首先,辭職之前,你要考慮清楚未來靠什麼安身立命。如果還沒一項能夠自己賺錢養家的本領,最好還是多積累。
這個社會是多元化的,會演講能賺錢,會畫畫能賺錢,會寫作能賺錢,聲音好聽能賺錢,認清自己的長板很重要,接下來要做的,便是「窮盡其所能」。
其次,自由職業並沒有想像的那麼光鮮亮麗,沒有任何一個工作是不辛苦的,包括自由職業。你要做好自己成為一個「全才」的打算,並且在自由職業的路上,你必須持續不斷的學習新知識。
人生這麼長,你無需過一成不變的生活,厭倦了職場,給自己一段時間來找生活的節奏,並不是多難的事,同樣的,倘若有一天你厭倦了自己一個人做,大可以再回到職場。
做人嘛,最重要的就是開心。
最後,無論是在職場,還是自由職業,你們都要開心啊!
ps:
你是否也想過成為自由職業者呢?在此過程中,我體會最深刻的一點就是,一定要保持閱讀習慣,因為閱讀不僅可以幫我們get新技能,還能擴大視野。為此我整理了豆瓣8.0分以上的高分電子書大禮包,如果需要,可以關注公眾號(qingxinlantian5),回復[高分]即可獲取免費下載鏈接,期待未來有更多交集哦!
我不是自由職業者,但從事養老保險政策研究制定。
為什麼想回答這個問題,是因為我朋友從體制內辭職去創業,諮詢我怎麼交社保划算。
我本來給的建議是以靈活就業人員身份,按最低繳費基數交即可,同時一定要購買商業重疾險。因為根據目前的基本養老金計發辦法,按最低基數交收益率最高,而作為家庭的主要收入負擔者,配置相應的商業保險也很重要。
結果後來有次與一位保險精算專家交流,對方告訴我應該是經濟可承受範圍內按高的檔次交,原因是按最低的標準交,收益率最高,但最後總待遇不會高。具體可通過簡單的模型來計算。
總之,不管按什麼標準交,個人以為還是應該參加社保,確保有一份基本的保障。在朋友公司掛個名 讓他的公司替自己交然後把錢給他 還能幫朋友增加成本少上稅
自由職業者,買了一年一百的意外險,買了民生信用卡推薦的每個月100的意外險,最高一百萬賠,還補充了個124一個月的醫療保險………
個人醫療保險和商業補充險很重要~年輕時候生病少,可能會覺得虧,但是一旦去了醫院開了葯,就知道這兩個險有多重要了。我今年拔了三顆智齒花了四百多,春天感冒吃了倆仨月中藥,花了小三千,全報了~要真是高血壓糖尿病這種慢性病,需要長期服藥的,數目還是很可觀的。
一般是不買,懶得買。有事再來考慮,生死有命,富貴由天
總的來說,三種選擇:①職保,②居保,③不繳。具體按戶籍來看:1,本地戶籍的三種選擇:1.1 自行到職介人才以靈活就業名義繳納城鎮職工保險;(但這個一般要求本地戶籍,且以存檔為前提,只有少數城市放開了。)1.2 如果想負擔更低一些,也可以在街道繳納居民保險。(注意:居民保險與職工保險有區別,待遇水平相對更低。一般建議優先選擇職保。)1.3 也可以暫時不繳納。2,外埠戶籍的四種選擇:2.1 可以回原籍繳納職保,可以在原籍存檔地按靈活就業名義繳納,但由於跨地域,很不方便,而且待遇享受也是問題;2.2 如果要在異地繳納職保,目前大部分城市不能自行以個人名義繳納,只能找單位繳納;2.3 可以回原籍街道繳納居民保險;當然,也是異地麻煩;2.4 也可以暫時不繳納。
我也問一個問題 有五險一金的非自由職業者怎麼考慮社會保障問題
提早規劃 提高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 最可靠的是自己我覺得穩定繳納社保,很、有、必、要。
在辭職、換工作間隙、選擇自由職業時,很多人就會不再交社保了,因為算算收益的話,未來養老金也沒幾個錢,何必呢。
也許一些在大城市有戶口、有住房的人不需要擔心太多現實問題,但是對於大多數人而言。社保幾乎是一張居住證明。
沒有社保,不只是領不到養老金、或者看病沒人報銷而已,而是現實中會面臨各種困難。
舉個例子,如果說在北京生活,而且不是北京戶口,假如我的社保斷交了,我就無法在北京買房、搖號買車、假如有了孩子,也不能送他去公立學校上學。
另外,沒有單位的情況下,如果你還沒有社保,出國辦簽證、向銀行貸款借錢、辦信用卡,都會受到很大的阻礙,甚至會被直接拒絕。尤其是未婚情況下,受歧視更甚。
對於不了解你的人來說,社保是一個穩定生活的憑證。
另外有一點是,我覺得社保中的醫保可以說是很划算的保險了,也是一項很好的福利。買社保不虧。
至於辦法,可以選擇找公司掛靠社保, 也可以去地稅登記點,辦靈活就業人員社保。
有極少數公司給自由工作者提供五險一金,但我朋友就有保險,因為公司正規,且不需要全職。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