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設計到底是借鑒他人的好還是自己創作好?

對於我這種能力段的人,自己創作吧,效果一般,不能創作出什麼特別好的作品。但是又完全不想為了生存去抄襲別人的然後捏合到一起。我該怎麼辦?這算是一個人生抉擇問題吧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謅。

換個其他創作行業,沒有人會問這種問題。練書法的,寫詩的,哪個不是從臨摹開始,大量借鑒,最後能創新的鳳毛麟角。

這麼問就知道你還遠沒有到談創作的年紀。

建築設計不是短跑,是馬拉松。其實很多藝術行業也都是老年人的行業。建議看看齊白石的衰年變法。

當然,互聯網給大家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微創新。小幅快速迭代,關注用戶體驗,不斷微小創新。

有設計做就很好了, 機會就要把握住,練手藝,攢經驗,啃細節,動腦筋,最後創新會積少成多,水到渠成。著急或者糾結是沒有用的。


謝邀@Nndnnd

大的,形體,自己創作;小的,細節,借鑒他人。

懂得變換,懂得取捨,less is more。


瀉藥~~就我自己的感受跟你分享一下。首先我去年研究生畢業,進入工作單位至今一年半,正好這一年多時間裡做了很多方案(大概20多個吧),高強度的投標= =(吐血中)。其實我自己現在也很迷惑,在工作中自己很多時候要面對多種多樣的項目,每個項目就設計而言差異性還是很大的。說實話,在工作過程中很多時候都是借鑒(乃們要說是抄襲我也不反對),確實時間很少,自己的積累又不夠,只能這麼干。但是我還是堅持借鑒我自己喜歡的方案。然後一來二去,從反覆的設計,借鑒,修改,再借鑒的過程中,我覺得自己的設計水平還是得到了一定的提高,項目質量也有了改善。這段時間我也一直在思考這個事情,總的來說有下面幾點心得:

1.以前在學校裡面所謂的鄙視抄襲的心態應該辯證的來看。在學校里有時間,你可以去推敲,去磨,但是工作狀態下是不允許你想這麼多的,所以大量的閱讀和有取捨的借鑒能夠幫助自己提高建築審美和設計水平(前提是建議借鑒大師或者有名事務所的,什麼效果圖集就算了,垃圾食品吃多了只長脂肪,不長肌肉。)

2.如何能做出自己的作品,這是個長期積累的過程,雖然學建築快十年了,我還是覺得建築設計無比深奧,自己才進門。積累學習的方式之一就是臨摹。畫畫也好,寫字也好,運動也好,演講也好,模仿是人類學習新東西的必經過程。建築設計更需要這一過程,而且感覺這一過程將持續很久很久。這是一個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沒有必要去迴避它。

3.借鑒的內容與思想。形式上的東西都是暫時的,思想上的東西才久遠,要做出自己的東西首先應該具備自己的價值觀和判斷標準。你現在覺得迷惑是因為你還沒有完全建立起自己的思想或者說沒有接觸過建築學的理論知識。理論書對於一個建築學學生來說重要性其實跟形式感同等重要。晚上你看了這個帖子,自己拿一張紙,在上面默寫你覺得好的建築應該具有的品質。你能寫出10點,並深刻的理解這十點,然後再堅持的做下去,那麼自然就有你的風格。你再借鑒的時候就會知道哪些肉可以吃,哪些肉壞了不能吃。

認識自己比問大家要不要採用某種手段,我覺得更重要。建築設計感覺就5個字,欲速則不達。我也在爬坡,希望共勉~~


為了回答你的問題,我看過了你的資料但是其中沒有你能力的展現。我不好判讀,同時我只是一個偏於家居愛好者。只能淺談這個感受。

借鑒或者拿來用都是必有的過程。有一句話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會抄不會抄。如果我是你會這樣處理。

第一,找最好的設計,最好的建築。我

第二,我會將其中的設計和成品作為資料整理。例如飄窗,我參考各種的設計來做。

第三,你自己紮實建築功底,精通其中建築構造中手藝。這是王澍的經歷我看到的,一個手藝人的精神。我建議你看看王澍兩篇文章。

自己的東西,這是你的問題。那應該是上升到風格和精神內涵。

我提供一種思路。我一直側重於一居室的多空間功能設計。首先我有一個清晰的定位例如風格使用人群和功能性的需求美學延伸統攝。我會找所有類資料里找這種適合多功能傢具和設計。參與其中這個築造中,用最小的成本價格來得到適合質量。其中最重要的事所有設計都是忠實一種風格。是否最初的定位。

提供一個預感。在未來的二十年我覺得中國文化會復甦。同時我的感受告訴目前建築學中的確存在王澍所說的問題存在。


兩者不矛盾的。

你看到一個方案好,受它吸引,這是正常的。

如果你講這個方案改一改放到你的設計中,當然會有效果。因為它的組合排列或者說空間結構已經在那裡了,你改一改只不過是把它從這裡搬到了那裡。

但是當你做下一個設計的時候,你會發現你再想做這種感覺時,你做不出來。

就是那種,我知道我要的感覺是什麼,也有鑒賞能力,但是要我從零開始做,我就是做不出來。

因為事實上你要學習一個方案,你要學的不是」他是什麼樣的「

你要學的是,「他為什麼要這樣做,他又是怎麼做的。為什麼它這樣做就會有那種效果」

為什麼要這樣做,是指思考方式。

怎麼做,是方法。 事實上要達到那種效果,有些很微妙的地方,有時候就是少了這些地方,感覺就沒了。

就拿古代村落的街道來說,它是彎彎曲曲的,但是你用筆去畫,你畫不出。

很多同學畫的是這樣的:

但事實上,它應該是這樣的:

微妙點在於哪呢,就是事實上古代街巷的道路交匯處,都不是正對的,而是一個風車狀,從而形成一個略寬的廣場,這些地方往往也是事件發生的地點,有老人在嘮嗑,聊天等等。這些不同節點也成了認知的標誌。

如果你照搬,他是怎麼樣,你就怎麼樣拓,到了下一次,你還是會忽略這些地方。

你理解了,你自然而然會這樣畫,並且能夠根據需要進行相應的改變和調整。

這樣做,你就會有所收穫。


推薦閱讀:

TAG:人生 | 建築學 | 建築設計 | 人生的抉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