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如何欣賞歌曲《Lost Rivers》?


之前並不知道這首《lost rivers》成了互聯網新番神曲,不過第一時間得知@是果 回答了這個問題,也想湊湊熱鬧,不邀自答。

先聲明一下我確實欣賞了,我看網上有人說「你絕對聽不完這首歌」,我構思和撰寫這個答案的這段時間一直在循環聽這首歌,至少 30 分鐘。之前沒刻意聽過,但我聽過 Sainkho 的大部分歌曲,這首應該也包含在內。所以我就算是在忽悠,也是先忽悠了自己才來忽悠你們的 ^_^。

類似的問題之前回答過一個,這次我嘗試從若干角度接近事情的原委。因為題主問的是「你如何欣賞」,所以我只說我如何欣賞,確切的說我如何開始欣賞,而不涉及欣賞的結果或者感想。

  • 藝術是妓女,也是報紙。

先請大家看一個雕塑作品:

&" dw="561" dh="74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lazy" w="561"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1eaf9f6fea50c2dbf124e4a0749649ac_r.jpg" data-actualsrc="//i1.wp.com/pic1.zhimg.com/50/1eaf9f6fea50c2dbf124e4a0749649ac_hd.jpg">

這是中國雕塑家展望的作品,不鏽鋼太湖石。你看到它有什麼感覺,很漂亮是不是?確實很漂亮,靈氣的太湖石,天生討中國人喜歡,同時它還是不鏽鋼做的,閃閃亮,散發著消費主義特有的幹練和性感美。

但是你是否覺得它有點奇怪呢?為什麼做一個不鏽鋼的太湖石呢,僅僅是因為好看嗎?是否可能傳達了某種訊息呢?太湖石,中國傳統文人審美的精髓,和來自西方的,現代的,工業的,消費的不鏽鋼,被揉合在了一起,是不是有點像當代中國社會呢?如果是的話,那麼這兩種元素之間的關係是什麼關係?揉合的過程又是什麼過程?最終的結果是什麼結果?它的態度是一種批判呢,還是樂觀其成呢,還是期許呢?這都值得我們思考。

如果你在思考這些,你就已經在欣賞這個作品了。藝術家做這個作品,就是為了把這種關係展示出來,讓你在審美的過程中被引導到他設置的議題當中。你接收到這些,藝術家的目的就達到了。

這個例子是想說明,藝術除了審美之外,還有傳達觀念的功能。它既是妓女,又是報紙。一個畫家畫畫,既是想畫畫,也是想說話。並且他想說的話,肯定不能簡單的用語言表達——否則他直接發條微博算了,累死累活畫畫幹嘛呢?

所以當我們試圖走進一件藝術品的時候,不能秉持著嫖娼的態度僅僅去尋找快感,得邊享受邊看新聞。既然是新聞,就有好新聞,有壞新聞,有真新聞,有假新聞。有台灣不日即將回歸美國爆發內戰日本遭遇隕石雨全民嗝屁的新聞,也有開發商強拆城管打人賣血黑煤窯歌唱家之子管不住 JJ 的新聞。有的新聞語言生動,也有的新聞通篇專業名詞看得人腦子疼,這些都得接受。

  • 存在和關係

請大家看一段舞蹈:

【日本-舞踏】DANCE OF DARKNESS-01-「舞踏之父」土方巽(Tatsumi Hijikata)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V9_g4W9TD8A/ 這種舞蹈,叫做舞踏, 是一個叫土方巽的日本人發明的。特點你看到了,扭曲,醜陋,噁心,變態……反正各種難看。有上一條的鋪墊,我們似乎比較容易想到,演員可能藉此在傳達什麼觀念。可是有個問題——「此」指的是什麼?當藝術家們想說話的時候,哪些東西可以成為他們的語言?舞蹈當然是很多動作組成的,某一個動作,以及一系列動作之間的連接關係,是可以表達很多東西的。當然還有燈光,音樂,舞台布景,服裝等等。除此之外還有嗎?回想一下看到這種舞蹈的

時候,可能我們沒有看懂它的內部結構,沒有弄明白這些動作各自以及組合起來是怎麼回事兒,但是只是看到它,就已經覺得不對勁了吧?

這個不對勁本身,也是舞蹈的一部分!舉個現實的例子說明——我們的國家領導人其實很多英語都不錯,至少說個「too simple」什麼毫無壓力可以談笑風生,但是他們去美國訪問,一定是說漢語的。他們跟美國領導人談話的內容,是一個層面,比如什麼薩科奇是個 2b 你別理他喇嘛沒有好東西朝鮮的事兒我不知道之類的,同時,他們使用漢語而不是英語說話,又傳達出另一個層面——我是中國的領導人,我代表的國家和美國是平等的。

這個例子是想說明,一件藝術品存在這件事兒本身,常常就是藝術品的一部分,它跟藝術品的內容都具有表達功能。村上春樹寫過一句話大概是「某些人的存在,就是對另一些人的傷害」,這句話形容舞踏挺貼切——這些演員無論跳什麼,都會嚇你一跳不是么?

關於這個還要補充一下,一個孤立的東西存在,是沒有表達功能的。你說宇宙存在,它能表達什麼?什麼也表達不了。它就孤零零的存在於這個世界上,沒有比較,它就顯現不出什麼特點。但是太陽存在,可能就能表達些什麼。因為太陽最亮啊,星星月亮都不亮,這就有對比有關係了。你讓一個長久生活在黑夜裡的人忽然看到太陽,他肯定覺得,我擦,還有這麼亮的東西啊,星星和月亮都弱爆了……所以關係特別重要。藝術品,也是同樣的道理,任何一件藝術品都不是孤立的,它要與它之前的藝術史發生關係,與社會環境發生關係,與每個觀眾以往的認知發生關係……只有藉由這些關係,藝術品的存在才能傳達訊息。

這就解釋了,有些很怪異的藝術品,就比如題主說的《lost rivers》,為什麼那麼不配合聽眾?好像藝術家根本沒考慮聽眾一樣。其實不是沒考慮,甚至有時候藝術家已經精確的考慮過他的作品會跟你既有的生活史產生什麼樣的碰撞,這種碰撞恰恰就是他想要的。

  • 聽覺的角色

還是看一幅作品吧,這幅畫大家都見過:

&" dw="500" dh="53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lazy" w="50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3662b9654ac6576300f0867832222c92_r.jpg" data-actualsrc="//i1.wp.com/pic1.zhimg.com/50/3662b9654ac6576300f0867832222c92_hd.jpg">

這是蒙克的《吶喊》,美術課本里有。我並不想說這幅畫本身,而是想說我們看到他的反應。有人覺得畫的好,有人覺得不好,有人理解有人不理解,但是不管怎麼樣,我想大部分人還是不會不能忍受,至少可以多端詳一會兒。

我想這幅有點怪異的畫,如果移植到音樂中,應該也是一段比較怪異的音樂,它的那種不和諧,那種詭譎,翻譯到音樂里估計也不會比《lost rivers》悅耳太多。那麼,為什麼我們面對一幅怪異的畫就可以多端詳一會,面對一首怪異的音樂就往往多一秒都不想聽呢?顯然,聽覺和視覺在我們的感覺中,角色不太一樣。視覺比聽覺要精確,但是耐受力要比聽覺高,寬容度要比聽覺大。所以我們看到,畫家迎合受眾的壓力,似乎要比音樂家小。當代畫家大部分畫的都怪模怪樣的,但是也不太影響人們聲稱喜歡他們,拿他們的作品當電腦桌面,甚至有些大款買畫回去掛在客廳讓畫里的人看他在沙發上玩秘書。你跟姑娘說你喜歡蒙克的《吶喊》,人家可能覺得你挺有藝術頭腦,但是你說你喜歡《lost rivers》,人家回頭一聽可能覺得你有病。

這就是個現實問題,我們的各種感覺,並不在一個水平線上。如果按照寬容度排序的話,我想觸覺應該是倒數第一,除了少數 SM 愛好者,大部分人對任何形式的疼痛瘙癢或者別的不舒服的感覺都非常排斥,這導致使用觸覺做藝術特別不靠譜。我不可能抽你一巴掌然後讓你審美,無論用多新鮮的手法或者多麼新款的拖鞋,抽一巴掌就是疼沒別的。倒數第二應該是嗅覺,嗅覺當然是有藝術的比如香水,但是嗅覺也不太適合做觀念藝術。我們也不可能搞一個臭的香水然後」表現了當代都市社會的疏離性「,這不合適。再往上數,是味覺,人們可以嘗試一些奇怪的味道,甚至一些極端的味道比如 BT 辣翅,但是寬容度也一般,吃難吃的會很難受。

相比之下聽覺寬容的多,僅僅不如視覺。可是聽覺有個好處,聲音是可以複製的。我們要高質量的複製一幅畫,並不太容易,但是高質量的複製一段音樂,邊際成本幾乎為零。所以音樂是我們最容易欣賞到的藝術,也是藝術家最熱衷創造的藝術,如數的聰明才智都集中在這裡。明白這一點,我們是否可以主動地擴寬一點聽覺的寬容度?更廣闊的世界就在耳邊。

  • 音樂裡面到底可以有什麼?

大家肯定覺得《lost rivers》很像哭是吧?再來一段音樂:

陝西澄城農村哭喪《北郊》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IwMzY0Mzk2.html 這段音樂你得慎聽,有點不吉利。這是來自陝西的哭喪音樂,簡單地說就是當地人覺得自己辦葬禮哭的不夠驚天動地,或者哭不出來,專門找一個哭喪專家來助哭。專家先是唱,然後就開始哭,邊唱邊哭,唱中有哭,亦唱亦哭,跪在旁邊的家屬跟著音樂醞釀,放聲大哭,最終大家在專家的帶領下哭作一團——參加葬禮的人就在一邊看。

你覺得這個作品如何?是不是有點荒謬?但是當地的人,他們千百年來在葬禮上就是在欣賞這個。誰哭的好不好他們一耳便知,你哭的好了紅包翻倍,哭得不好不管飯。

那麼現在反過來問——音樂到底可不可以哭的撕心裂肺呢?為什麼我們常常覺得這些真實存在著的東西音樂不能涉足呢?音樂里到底可以有什麼,不可以有什麼?這個問題你現在還容易回答嗎?

更進一步的——為什麼我們一年到頭聽的流行歌曲常常就是那幾個人寫的,表達極為有限的哪幾種情緒?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成了自己的文化審查關,只允許這樣的歌詞:

我來到你的城市

走過你來時的路

想像著沒我的日子

你是怎樣的孤獨

而這樣的不行:

白花花的大腿

水靈靈的逼

這麼好的地方留不住你

我們的歌曲里有什麼?愛祖國或者不愛祖國,愛你或者不愛你,得到你或者得不到你,想家或者想遠方,飛得更高或者沉得更低……就這些。能不能有點別的呢?如果我想說的是——我痛恨你們這些人,我要給你們狠狠的下毒,讓你們徹底腐爛,然後狠狠的獎賞你們身上長出的蛆蟲——我應該如何用音樂表達?

這些問題你我可能沒有思考,但是有人在思考。

  • 就是不愛聽怎麼辦?!!!

太簡單了,不愛聽沒關係,Sainkho 老師是個童叟無欺的音樂家,不愛聽《lost rivers》,Sainkho 老師還為你準備了這個:

Sainkho Namtchylak - Old Melodies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UwNDA3Mzc2.html


回答這個問題的原因是最近萬聖節,知乎上音樂類有一個提問「有什麼恐怖的音樂」,看到有答主提到了這首歌。說實話,這首歌的「大便乾燥嗓」已經是幾年前的老梗了吧。

這首歌屬實驗音樂(Experimental)和自由即興(Free-Improvisation)範疇,有答主也提到了,實驗音樂做出來根本不是給大多數人欣賞的。流行音樂滿足的是大多數人的審美公約數,實驗音樂恰恰相反。

這首歌,在我看來有兩個內涵;

1,這首歌的意義,在於拓寬「人聲」作為一個發音工具的表達能力範圍。人聲的表現力並不止唱或念這麼簡單,珊蔻用這首歌(其實是一整張專輯)探索了各種發音的方式、發音的位置和發音的效果,為人聲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有種說法:實驗音樂的意義要放到50年以後看。此話不假。50年前Kraftwerk這些前輩們搞出來的電子音樂,發展到現在,已經遍布全球了吧?實驗音樂是新音樂形式的第一發展力啊。

可能幾十年以後,珊蔻所開發的特殊發聲技術會被廣泛化,成為一種嶄新音樂形式的組成部分,誰知道呢。

2,我對這首歌的理解就是:連通發聲器官和自己的感情,用非語言的形式直陳內心的痛苦。這首歌表達的是痛苦,至於是哪種,珊蔻沒有表達很明確,我也不能過度解讀。

最近聽了一個國內較著名現代詩人的講座,被問到「現代詩是不是無意義的文字堆砌」這個火藥味比較濃的問題時,他的回答中有一句話,我印象很深:(大意)無意識的藝術創作過程和看似無意義的作品實際上表達的是人的潛意識,從這個層面上講,沒有藝術作品是無意義的。

像紐曼一樣塗一張別人看不懂的畫布,像噪音音樂家那樣做出一些嘈雜混亂的錄音,或者像珊蔻這樣錄這樣一首沒人能欣賞的歌曲,看似無意義的創作過程,其實也表達了創作者的一些潛意識。這些作品也是有內容的。

對於藝術欣賞者而言,把一個「無意義」「難聽」的標籤粗暴地貼在自己欣賞不了的東西上,實際上阻斷了發現其深層意義的可能。

至於那些說認真對待這首歌的人都是裝逼的答主,估計他們也會對杜尚的小便池、Merzbow的噪音、《牆上的斑點》發表同樣的評價。深陷反智主義,卻沾沾自喜,還常常有種打了專業人士臉的自豪感。

另外,珊蔻不只是錄一些難聽的歌這麼簡單,她的專輯Stepmother City(繼母城)深深地感動過我。強烈推薦。

&" dw="1000" dh="10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lazy" w="100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0132b745a12a45fecd2a985707177f64_r.jpg" data-actualsrc="//i1.wp.com/pic1.zhimg.com/50/v2-0132b745a12a45fecd2a985707177f64_hd.jpg">


推薦閱讀:

披頭士The Beatles的音樂好在哪裡?除了大熱的幾首其它好像都很普通?
古典音樂的辨識度比流行音樂低嗎?為什麼?非專業聽眾如何提高對古典音樂的辨識力?
許嵩是以什麼樣的實力和能力成為海蝶音樂總監的?
馬勒《大地之歌》中的歌詞源於哪幾首唐詩?
有哪些MV的故事很美麗?

TAG:音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