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的藥物試驗中使用安慰劑做對照有道理嗎?畢竟嬰兒沒有思考能力,會不會被安慰劑欺騙?
我理解安慰劑對照的那一組是告訴病人使用的是葯,實際上是安慰劑。通過欺騙病人來看心理作用對疾病的影響。可是給嬰兒用安慰劑能起到欺騙的作用嗎?
1.由於安慰劑效應的發現,藥品監督管理局規定了新葯上市前必須通過臨床的安慰劑對照(placebo-controlled)測試,包括嬰兒用的藥物。2.這個測試的目的是不光要證明患者對藥物有反應,而且結果要與服用安慰劑的對照組進行比較,證明藥物比安慰劑更有效(即藥物比安慰劑能影響更多病人;病人對該藥物比安慰劑更有效)。
3.安慰劑對照實驗要求以雙盲(double-blind)方式進行,即:醫生和病人都不會知道該藥物是否是安慰劑。所以嬰兒雖然沒有思考,但是同醫生一樣,是不知道哪個組用的是藥物,哪個組用的是安慰劑的。
安慰劑不是欺騙病人的,是騙醫生的,以免醫生有傾向(偏好某組)的記錄療效
要回答這個問題,個人以為應該從為什麼要用對照,以及安慰劑可能起到的作用兩方面來解釋。
為什麼要用對照?
這是因為在臨床工作中,一個患者的結局轉歸受到很多方面的影響,包括安慰劑效應、霍桑效應、個體差異、自然轉歸和未知因素影響,等等。因此,一個良好設計的臨床試驗需要對照,而對於新葯研發來講,安慰劑是目前比較公認的最為合理的對照。
安慰劑可能起到的作用:
由於中文名稱叫「安慰劑」,「安慰」很多情況下是對「心理」而言的,也就是說心理暗示。但是安慰劑的作用往往不只有這些。對於嬰兒患者,不具有我們通常認為的接受心理暗示的認知能力,安慰劑這時候起到的作用可以說是針對患者家屬、醫生和結局觀察人員的。藥物的效果還受到照看人員的影響,在有安慰劑存在的情況下,父母和醫生可能會更盡心地照顧;而假如一組嬰兒服用陽性藥物,另一組並不服用,那麼無治療的這組嬰兒的父母和醫生可能會在他們意識不到的情況下不能像服藥的嬰兒那組父母醫生那樣提供照顧。另外還有針對結局觀察人員的,以防止這些人員做出有利於(更多情況下是有利於,也有少數不利於)陽性藥物的判斷。當然這些得結合「盲法」來進行,否則父母、醫生和結局觀察人員知道了哪組接受陽性藥物哪組接受安慰劑的分組情況,仍能夠引入偏倚。
另外,新葯研發時安慰劑仍然有很大的利用空間。藥物試驗的一個前提是平衡equilibrium,即研究者或者在學界公認的兩個或多個干預到底是否存在差異是沒有一個明確答案的——如果我們明確知道陽性藥物優於安慰劑,那麼為什麼還要投入大量資源進行試驗呢?假設一個新葯A在臨床前研究中被認為是明星抗癌分子,那麼做臨床試驗仍然使用安慰劑的意義在於:首先,這個藥物在人體未必比安慰劑作用更好;其次,我們並不知道它的不良反應,所以它有可能比安慰劑更壞——這也是支持使用安慰劑的一個倫理學考量。欺騙記錄療效的醫生。
-
有道理。
雖然題主的關鍵疑問在後半句,我還是從頭說起吧。
1. 使用對照實驗的目的是什麼?
安慰劑對照是一種對照實驗。對照實驗的目的在於排除無關因素的干擾,增加實驗結果的可信度。
目前,一個可信的藥物測試結果,基本都要求隨機對照+安慰劑對照+雙盲試驗(double
blind, randomised placebo controlled trial)。
2. 使用安慰劑對照的目的是什麼?
目的是消除安慰劑效應引起的干擾。安慰劑的作用原理一般認為是病人期望效應(Subject-expectancy
effect)及條件反射。
3. 嬰兒會有安慰劑效應嗎?
嬰兒不可能理解自己用了安慰劑,其實連自己正被治療這種事都不知道。所以,從安慰劑的作用原理來看,嬰兒怎麼會有安慰劑效應呢?而且很多藥物研究對嬰兒還搞雙盲試驗,研究者才有病吧?
但是,這只是主觀推斷。
請google搜索:placebo
effect + baby 。不管是否有學術論文嚴格證明了嬰兒有安慰劑效應,至少有人認為存在。只要沒能證明不存在,就無法對嬰兒的藥物試驗開特例,而不使用安慰劑對照。
4. 回到最初的目的,不要被術語吸引注意力
對嬰兒藥物試驗使用安慰劑對照是有道理的,具體請看@張淵 的回答。
是否把這個對照按傳統的安慰劑對照理解倒是值得商榷的。@張淵 提到了安慰劑可能通過嬰兒的父母間接地起作用。
-
推薦閱讀:
※試管方式出生嬰兒和正常受孕嬰兒有什麼不同?
※七個月大的嬰兒坐飛機是否會對其耳膜產生影響?
※新生兒需要睡平頭嗎?
※嬰兒睡歪了頭型的原因有哪些?為什麼外國人頭型都很圓?
※小嬰兒一天到晚不睡覺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