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精闢易懂關於時間管理方面的書?
這是我的強項,說一說比較有特點的吧,有很多書寫得不錯,但各方面比較平均:
- 最簡單而實用性最高的一本是《番茄工作法》
- 效果最強最難做到的是《奇特的一生》中的時間統計法,
- 知名度最高的是 《getting things done》,這本方法的實用性不錯,但花費的時間成本很大。
- 研究時間管理必須要知道的概念是《精力管理》
- 拖延症比較重一定要去看看《 拖延心理學 》
- 想要養成早起的習慣,可以去看看《晨間日記的奇蹟》
- 我的好友@鄒鑫的《小強升職記》是 國內時間管理類原創著作中寫得最好幾本之一,他也在知乎上混,可以關注一下,
- 時間管理的特點之一是整潔、有效率,但整潔真的是效率最高的嗎,不一定。推薦一本描寫混亂的書《完美的混亂》 第一次閱讀5分,第二次修正為4分,這本書讓我從另一個角度審視了時間管理
- 還可以參考一些心智提升類書籍,特別推薦劉末鵬的《暗時間》、李笑來的《把時間當成朋友》
- 在各種培訓和職場是最常被人提到的書是史蒂芬?柯維的《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
我分享過一個時間管理的主題閱讀,可以去看看
知識分享--開始進行《時間管理》類圖書主題閱讀裡面有27本書的筆記和思維導圖,還有一些文章,沒有放進去。有時間我在完善一下,再增加二十本。
如果你對時間管理有興趣,可以去看看我的兩個Blog,裡面包括國內所有能找到時間管理類書籍的精華
時間管理可以說是一種生活習慣,需要一項一項的反覆練習和內化,別想著短時間內能搞定,做好長期抗戰的準備。同類的書最好是反覆閱讀,在不斷閱讀中思考,強化和堅定自信心。書中的很多理論不實踐之前是體現不到, 看起來簡單做起來難。介紹下我的新書《給你1天72小時》吧,主要是寫給學生和職場新鮮人的:)
提到了20/80定律,GTD, 拖延症,高效地開會,機會成本,交流方式,提高效率,出差旅行準備,和名人時間管理經驗等內容。
有對現行理論的總結,自己的個人經驗理解,和大量的實際案例。^_^簡單操作性強的四本珍藏時間管理書籍,已經準備好,等各位來取。
時間管理的書那麼多,工作又那麼忙,如果書還難懂,要不要人活了。 所以樹子一向喜歡簡單易懂的時間管理書籍,但是又像題主說的精闢。而且數量不要多,畢竟能真正用好一本,你已經很不錯了。
所以樹子有四個類型關於時間管理的書籍,已經準備好等各位來取。
開始給大家介紹之前給大家講個小故事:農夫的一天。
農夫早上起來,跟妻子說去耕地。但是當他走到那片要耕的地時,發現耕地的機器(耕耘機)需要加油,農夫就去加油。
可是剛想到要給機器加油,就想起家裡的四五頭豬,早上還沒喂。機器沒油就是不工作,但是豬沒吃飽可是要餓瘦了。農夫決定回家先餵豬。當他經過倉庫的時候,他看到幾隻土豆,農夫一下子想到自家土地的土豆可能要發芽了,應該去看看。
農夫就朝土豆地走去。半路經過了木柴堆,想起來妻子提醒了幾次,家裡的木柴要用完了, 需要抱一些木柴回去。當他剛走近木柴堆,農夫發現有隻雞躺在地下,他認出來這是自己的雞,原來是腳受傷了……
就這樣,農夫一大早就出門了,直到太陽落山才回來,忙了一天,暈頭轉向,結果呢?豬也沒喂,油也沒加,最重要的是,地也沒耕。
為什麼農夫忙了一天,但是沒有做成什麼事情呢?
所以大家知道時間管理的重要性了吧
我們來總結下關於農夫問題:
1. 農夫沒有自己作息安排表,從來沒有梳理過自己今天一天到底需要做些什麼工作。
2. 當遇到做的事情比較雜亂,需要有決策意思,要懂得取捨分輕重緩急。
3. 農夫沒有估測過每項要做的工作所需的時間。
4. 農夫在一開始要去做一個事情的時候,不斷被打斷,注意點從一個點到另外一個點。但是他沒有針對被打斷的那一個點,重新開始。而是不斷切換。
——————————————我是分割線———————————————
好了「主菜」來了
第一本:《番茄工作法》
以下是時間工作法的簡介
一本簡單實用,理論結合實際的書。
此書內容:
告訴你如何用簡單的工具幫助自己專註的做一件事情。畢竟生活和工作中干擾太多,專註做一件事情也並不容易。
推薦的理由:
簡單容易上手,適合注意力不集中人群的入門書籍。內容是由作者親身經歷編寫的,講工作方法的理論結合了實際,讀者可以更容易學會這個方法並且運用。
另外作者在表述方面很有趣味,圍繞一個番茄展開;深奧的知識一下就接地氣了。不管是上班族,還是學生黨都適合。
第二本: 《 拖延心理學 》
適合各種有拖延症的人
書的內容:
描述各種身份人群都受到拖延症的影響, 作者為我們提供了達成目標、管理時間、謀求支持和處理壓力等一系列方案來克服拖延問題,她們提供的方案極為實用並經受過實踐的檢驗。
本書考慮到工作和生活節奏不斷加快的當代文化訴求,以及諸如注意力缺失紊亂症、執行功能障礙症等神經認知問題對拖延的影響。還為生活和工作在拖延者身邊的人群提供了不少實用性建議。
推薦原因:
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拖延症,就算你知道自己一天要做些什麼事情,很有可能你注意力分散或者執行力弱,導致要做的事情沒辦法按照原目標計劃圓滿達成。
舉個例子:我早上起來說自己今天要去健身,然後上午的時候想到工作需要的資料還沒有整理,那要不下午去健身。到下午的時候想到自己好久沒有跟朋友聚過,那要不晚上去健身,結果去了之後,玩得很開心,那要不明天去。
OK, 到這裡的時候,大家就之後,健身這個計劃已經被我拖延到明天去了。
所以怎麼克服我們的拖延症,提高我們的效率,真需要一本這樣的書來好好打理。
第三本:《把時間當做朋友》
一本從心智上面去解說書,顛覆以往時間管理的工具書。
書的內容:
作者引述自己從事的職業中所遇到的事例,告訴我們:如何打開心智,如何運用心智來和時間做朋友,如何理解時間管理的意義,在時間管理上取得突破,進而用心智開啟自己的人生成功之旅。
書中有幾個有趣的點:
1)學習上的成功,都只靠兩件事:策略和堅持,而堅持本身就是最重要的策略。
2)與其不停地找更好的方法,還不如馬上開始行動,省的虛度更多的時間。
3)真正擁有耐心,甚至驚人的耐心,生活會從此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4)今天所有的輕鬆安逸,都可能是未來的成本。
5)真正最重要的任務永遠只有一個:那個真正對你的目標實現有幫助的任務。
這本書,算是時間管理的啟蒙書,裡面的道理淺顯易懂
推薦理由:
時間對任何人都是平等的,而時間又很有限。
它好像一顆人生果,我們有的人就好像豬八戒,囫圇吞棗,過了之後不感受不到任何的滋味;有的人就像孫悟空,細細品嘗,感受點滴。
每個人幾乎註定會因懂事太晚而多少有些後悔的往事。所以要品讀,把時間當做朋友去體會。
在我心裡,寫作也好,做事也好,心智開啟了,思路順暢了,很多東西就變得水到渠成。給大家推薦這本。
第四本:《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這算是自我修鍊的經典佳作。
書的內容:
一群平凡人,能做出不平凡的事業,只要我們組織中的每一個人都能做到卓有成效。每一位知識工作者其實都是管理者——即使他沒有所謂的職權,只要他能為組織做出突出的貢獻。管理者的成效往往是決定組織工作成效的最關鍵因素;並不是只有高級管理人員才是管理者,所有負責行動和決策而又有助於提高機構工作效能的人,都應該像管理者一樣工作和思考。
書中有幾個不錯的點。
一位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般具有以下6個特徵:
1)重視目標和績效,只做正確的事情。
2)一次只做一件事情,並只做最重要的事情。
3)作為一名知識工作者,他知道自己所能做出的貢獻。
4)在選用高層管理者時,他注重的是出色的績效和正直的品格。
5)他知道增進溝通的重要性;他有選擇性地搜集所需要的信息。
6)他只做有效的決策。
推薦理由:
把自己當做工作和生活的中主人翁,把公司當做自己的事業來做,把自己當做一個管理者來做事情,站在管理者的角度去思考問題。
時間久了之後,回頭去看,你會發現自己已經變得很優秀。
閱讀原文:你每天那麼忙,為什麼沒做成事情?
知道大家都忙,所以鮮活的書籍,樹子已經給各位準備好了,就等各位「點菜」
關注【樹子漂流記】,點擊【歷史文章】-【資源列表】即可獲得
如果喜歡,覺得還不錯,就把你的喜歡用贊對樹子表達出來吧~
李笑來的<把時間當成朋友>
沈爍在做這麼一個東西,時間管理。
好像是他的一個哥們正在做關於時間管理的創業。http://www.zhihu.com/people/shenshuo毛遂自薦一下吧。歡迎閱讀我和@張大志合著的《與時間同行》。
《與時間同行_正版電子書在線閱讀》已在百度閱讀平台免費發布,截至此時已擁有115206位讀者,感謝大家的支持!
時間是宇宙維度而非人類社會產物,人們無法管理時間,所謂「時間管理」,其實只能變通地管理我們自己的精力、效率,以及事件的重要性和最後期限。
相互切磋,共同進步!
彼得潘 效率管理視頻1. 中文的《小強升職記》,還不錯,不要看英文版的《getting things done》,不符合中國國情2. 一個海外美女的時間管理博客,叫褪墨,寫的也非常不錯3. 看完這兩個以後基本方法都知道了,剩下就是根據自身情況實踐了
說了這麼多你們都不提《getting things done》和《把時間留給最重要的事》這兩本書。對於「時間管理界」,我又有了新的認識。
上面沒有提到的《時間投資法》,精闢易懂、思路明晰,看得出作者本人不光珍惜自己的時間,也珍惜別人(讀者)的時間。
看了一本彼得·布雷格曼的《微時間管理術》,製作了一個思維導圖和讀書筆記,分享給大家,么么噠(??ω??)??每天覺知18分鐘,找回高效人生
每天睜開眼,彷彿還來不及計劃,變化已經追著我們跑,記得提醒自己:事有輕重緩急,事先做好分配,做好取捨,不要被無謂的事情打擾;學會在適當的時機說「好」,用堅定的語氣說「不」,「做」和「不做」都是同樣重要的決策。
學習微時間管理法,用簡答扼要的系統,落實到每天18分鐘找回屬於你的人生。
18分鐘,3個步驟,一天的輕重緩急【早上】5分鐘:計劃理清訂出計劃,理清在5個焦點領域確實可達成的事
【白天】8分鐘:暫停覺察工作每1小時暫停一下,利用1分鐘問自己:「我正在做此刻該做的事情嗎」
【晚上】5分鐘:回顧反思忙完一天,回顧反思,今天過得如何,什麼行得通,什麼行不通,明天該如何
【關於時間管理總原則】從計划到執行
從宏觀到微觀
從一年到一天到一小時到一分鐘
("?" ) 第一招:【暫停,登高望遠取得更宏觀視野】用宏觀角度看清自己目前的處境以及未來的方向
?提高效率即要學會停止針對過去做反應,而是針對未來做反應
?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並在整天的工作中提醒自己,可以讓你全神貫注真正要緊的事情。
("?" )
第二招:自問自答 【今年打算做什麼,找到焦點】成功和幸福的甜蜜點將出現在你的長處,短處,獨特之處和熱情所在的交叉點。
選擇幾件重要的事全力以赴,選出5大焦點,針對5大焦點安排每天的待辦事項,投入95%的時間和精力。
第三招自問自答:【今天打算做什麼,做好該做的事】1 每日表單+每日18分鐘=每日微時間管理表單=待辦清單+日程表+擱置清單今日待辦清單:今天要做的事情
今日日程表:是把追求高效率的努力放在第一位的有效工具。
今日擱置清單:概括所有今天不想做的事情
每天設法把做得到的事情排進日程表,把浪費時間的事情放進擱置清單。
2 每天花18分鐘完成例行程序幫你專註做好該做的事,再次來回顧下每天18分鐘的操作法:
("?" ) 第四招: 自問自答 【現在打算做什麼,全面掌握主動,界限和自己】時間管理最難的不是制定計劃,而是每天貫徹執行。
?主動出擊:學會克服拖延,展開行動。(設計自己的空間,打造一個環境,讓事情做起來容易,自然,高效)
?劃清界限:不要因為別人的請求而分心。
?管好自己:以更有價值的消遣來對抗各種打擾。
第五招選一件你在乎的事——實現它即知即行,最好的下一步是選擇一件可以帶來最大改變的事,動手去做。
讓自己的行動起來,當體驗到一次成就感時,這將推動著你進入到更多的正性的循環體驗。
易GTD方法篇(一)番茄工作法
在易GTD時間管理培訓課程中,番茄工作法是非常重要的內容,那麼番茄工作法是否只是簡單的工作25分鐘休息5分鐘呢?
當然不是,番茄工作法比人們想像中的要高端大氣上檔次。它能夠幫助我們集中注意力,減少工作中被打斷的次數,保持大腦清醒、思路清晰,讓我們在工作和學習中充滿熱情,堅定能夠順利完成工作的信念。
番茄工作法的流程大家都很清楚了,我只強調其中的幾個重要之處。
開始番茄工作法,必須要準備好一個番茄鍾和三份空白表格,包括今日事項清單、今日番茄清單和計劃外事項清單。
根據自身的工作時間,確定今天能吃多少個番茄。例如預計今天工作四個小時,那就安排八個番茄。然後根據每天要辦理的事項,選擇必須高度集中注意力的部分,列入到今日番茄清單中。這個過程必須體現要事第一的原則,結合每日的三隻青蛙進行排序。建議第一件事項應該是計劃或者今日工作安排。這就是一個預估的過程,預估越準確,實施計劃就越順利。剛開始的常見問題就是事項預估過多,想要做很多事情,但是無法全部完成。所以一開始不要太貪心,每天安排4~8個番茄是比較合適的。
番茄鍾實踐最關鍵的是如何保護番茄。建議進入番茄之前先喝水上洗手間等解決個人問題,手機調靜音,讓周圍的人們知道你在番茄裡面等。番茄鐘的滴答聲和鈴聲具有很好的提示作用,周圍的人們就會知道你是否在番茄鍾狀態了。當然,外部打斷不可能完全消失,總有一些情況需要你去衡量,到底是當下事項重要還是計劃外事項重要。如果計劃外事項可以拖延,那就記入計劃外事項清單,明確完成時間;如果計劃外事項更重要,那就終止番茄鍾。
每天一定要跟蹤記錄每個番茄的完成情況,統計預估和實際的番茄數量,統計內、外部打斷的數量,分析番茄鐘的完成情況和打斷的原因,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應用番茄工作法,有效減少干擾。如果沒有記錄和總結分析,那麼你的番茄工作法就永遠不會有進步。
還要注意番茄鍾具有原子性,一個番茄鍾代表著25分鐘的努力,不能分拆。如果事項完成而時間還有剩餘,應該進行過度學習,如進行複習、檢查等,而不應該立即從番茄中出來。這種規定顯得有點生硬,但這是培養我們迅速進入並維持高效工作狀態的必要訓練。
最後還要強調休息。番茄工作法要求,25分鐘工作時間結束,應立即停止工作進入休息,即使你還有2分鐘就能完成一個重要的任務,也必須停下來。休息時間不能做與工作有關的任何事情,最多只能看看電子郵件的標題。最好的休息方式應該是站起來,活動活動,然後看著遠處發獃。如果有一張舒服的沙發,靠在上面打個盹也是個不錯的選擇。總之要讓我們的身體、眼睛和思想都處於一個完全放鬆的狀態,以便迎接下一個高度專註的番茄時間。
總之,番茄工作法是一個使用最簡單的時間管理工具來提高工作效率的好辦法,只要有一個番茄鬧鐘和幾張表格,就能讓我們進入心無旁騖的世界。還在等什麼,趕緊買個番茄鍾和我們一起吃番茄吧!
時間管理是一道偽命題!
時間管理是一道偽命題!
時間管理是一道偽命題!
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過於關注時間管理,認為時間管理就能改變人生,就像穿一套名牌服裝,開一輛豪車就能徹底改變徹底一個人自身的價值。1
其實我一直懷疑時間管理是一個非常自戀的牛人跟所有人開的玩笑。
這個牛人肯定超級成功,個人價值很高。有一天他的自戀狂癥狀又開始發作,在很多人都理解了他在事業上的成功,爭相膜拜,他還覺得不夠,還得讓人知道他成功的細節。
但一個人成功的核心秘密,就像可口可樂的配方,肯定是不能夠告訴給外人,就像一家成功的公司,商業機密這等要事就必須要保密,不能外露。
後來這個用來宣傳的營銷點就到了自己對時間的使用上。這個牛人羅列了自己一天做過的事情,懂得輕重緩急,懂得條理,安排很科學,竟然完成的事情還挺多,自己又更佩服自己了一層。
後人為了給自己一份正能量的目標,要向這位牛人學習,就開始學習他如何管理時間,但是在牛人成功的核心秘密上,他打死都不肯說。
2
很多人想要成為時間管理的達人的理由一般都是在工作中提不起勁頭,每天渾渾噩噩的混日子,做事情容易一拖再拖,沒有目標,然後再看看別人家的孩子,每天可以干很多事情,又很成功,頓時愧疚感、不服輸的勁兒就湧上心頭。
人們沒找對方向,做錯了,由於人性的弱點在鬼使神差的控制著人的大腦,沒有去找自身錯誤的地方,而把原因歸結在自己不會用的一門學科——時間管理上。畢竟不知者無罪,很多人都會有這麼一遭反而不丟人,但是做錯就是笨蛋的代名詞。
當一個人迷茫,沒有頭緒,還沒有個人科學自我突破系統方法論的時候,不知道怎麼辦時候,就像溺水的時候,就是有一根稻草,也會當做救命的東西去抓住,只是這個時候出現了時間管理。就像有些人會相信迷信,並不是他不知道迷信有害,但是在他自己的認知體系中,唯有迷信可以幫他解惑,解迷茫的時候,其它方法論不懂、不會的時候,只能抓住迷信這根稻草了。
所以時間管理只是在正確的時間,出現在了正確的地點上。
3
很多人看專業的時間管理書,上時間管理培訓的課程,用相關軟體,用所謂的意志力來要求自己執行著自己內心不太願意去做的事情,花了很長一段時間和精力,但是效果往往不大並不明顯。
原因就是:時間管理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辦法。
地上有一張一百塊,一張一塊錢,只能撿一張,小學生都知道撿那張一百的,那是因為一百和一塊的價值區別大家都很清楚。一個人肚子餓了,肯定會去找吃的,那是自己知道自己目前最需要解決的問題是什麼。
但一個人在迷茫期,當所有的認知方法論都無效,拿不出有效的解決辦法,也就是區別不出來事件因素的價值大小,當然也就沒法判斷目前重要的事項。
這個時候自信心會受挫,一般會去看看令自己開心的東西,玩玩手機,玩玩遊戲,看看小說等等,緩解下心情,找回點自信。其實這點也很正常,人就像彈簧,拉伸的久了,就需要回過平衡點以內恢復下,以免過度拉伸會拉壞。但是事件從時間的角度來看,確實是拖時間了,加上一個人內心承受力差點,懶惰點,就會一拖再拖。
想盡辦法解決問題本身,找到突破口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辦法。
4
一大部分人根本用不著時間管理方法論,要的是解決問題和自我突破的方法論,畢竟實際的難題就在眼前,很具體。
這就像一個人月工資賺不到一萬塊,整天卻在看豪車,看名貴的手錶等等,看了也是白看,解決的辦法是賺更多的錢。
就像學英語,即使一個人學習能力再好,沒有直接的英語應用環境,工作和生活中的環境中一直都在講中文,那麼這個人英語水平不會好到哪裡去。
個人經驗是日薪上千元後,也就是時薪約百元後,價值價格標尺比較明確後,就會對時間非常在意,對於一件事情的價值價格有所估算,對於低於這個價格的事情有明確的取捨,用高效的事情代替,或者直接放棄。
個人經驗是個人的邏輯思維能力和系統思維能力到達一個闕值後,對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呈一個開放的狀態,能分清事情的本質,或者用科學的方法論找到估算事情本質的方法,自然可以分清事情的優先次序,並應用在工作和生活的每件事上。
解決了實際的問題,找到了突破口,做更有價值的事情,把時間用在刀刃上,能力價值越來越高,工資越來越高,賺的越來越多,近乎成功。
5
一路解決問題,在找解決辦法的路上,變得牛了,再回身看看自己每天安排的事情,有優先次序、有條理,因珍惜時間,做的有價值的事情也多,就是所謂的時間管理能力。
全文 5146 字,高度概括原書並提出精闢觀點,建議收藏,感謝點贊!
《奇特的一生》介紹了奇人亞歷山大·亞歷山德羅維奇·柳比歇夫的時間記錄法。該書由俄羅斯著名作家格拉寧編著,全書主題是——如何才能生活得很好。
先來看看柳比歇夫一生都做了些什麼:
①發表了70多部國外出版的學術著作,包括分散分析、生物分類學、昆蟲學等;
②寫過各種各類的論文和專著,共500多印張(約12500頁打字稿),涉足領域包括:生物學、數學、科學史、農業、遺傳學、植物保護、哲學、昆蟲學、動物學、進化論、無神論、歷史、宗教、政治等;③寫過回憶錄,追憶許多科學家,談到人生各階段以及彼爾姆大學;④任職大學教研室主任和研究所某室負責人,常到各地考察;⑤至1955年(65歲),搜集了35箱地蚤標本,共13000隻,其中5000隻公地蚤做了器官切管,總計300種;……
此前已有眾多書籍和文章分析拖延症的根源和解決方法,在本文中,欣欣想提出一些新穎的想法。
1.柳比歇夫的時間記錄法是否有使用門檻?
①個人經歷
柳比歇夫出生於1890年,26歲開始使用時間開銷記錄法,28歲提出一生的奮鬥目標——創立生物自然分類法,56年內每天堅持記錄時間開支,不斷改進自己的時間統計法。
在這段簡介中,我們知道了三個非常重要的信息:
其一,柳比歇夫26歲才開始記錄時間,當時的他已有較好的行為自控力和判斷能力,如果讀者覺得這種方法難以上手,不一定是方法不好用,可能只是未到適用時候;
其二,方法是不斷改進的,柳比歇夫剛開始記錄時間時,也是處於摸索狀態,《奇特的一生》公布的時間模板最早是實踐了三年的版式。
其三,他堅持記錄了兩年的時間日誌,才確定了人生的目標,也許還經歷了其他心理過程,我們也無從得知。這一點說明,人生目標不是空想出來,需要去社會中磨練,從工作中不斷分析自己的感覺,哪些感興趣哪些不感興趣。如果讀者不知道自己的人生目標,要麼是工作種類試得不夠多,要麼是沒有留意自己的感覺,再者就是不敢承認自己的想法了。
②家族背景
柳比歇夫的成長背景非常好,無論是父親還是母親的家族,都能看到他們品質的優秀之處,包容易感染和傳播快樂、能言巧辯、能夠忍受孤獨、大膽冒險、熱愛閱讀、有創新精神、追求自由、信仰堅定、善良博愛、平等開放、尊重想法等。
接下來,從柳比歇夫的回憶錄中我們大概了解到,柳比歇夫之所以能堅持實踐時間記錄法長達數十年,根源是對人生和知識的真正熱愛。
- 樂觀 柳比歇夫的祖父年少失去雙親,由於樂天基因太強,親人落葬時哭不出來,只好用洋蔥擠眼淚。並不是說他對人們的痛苦麻木不仁,他心底很好,只是過於樂觀。
- 善辯 外祖父特別喜歡跟別人抬杠,不跟他抬杠的人是不稱他心的。母親也是愛多嘴多舌的主。
- 冒險 整個家族都有流浪的天性,外祖父年少離家讀書,祖父酷愛出門漫遊,舅舅志願從軍,他和妻子都離開了故鄉列寧格勒。
- 求知 外祖父是個熱愛閱讀、富有自由思想的農奴,父親雖未接受過正式教育,但從小努力自學,對學問十分熱衷,至死不變。
- 尊重 父親是實業家,但柳比歇夫無意行商,選擇了科學事業,父親不同意,但還是千方百計幫助他。
- 樂於助人 曾祖父跟人打招呼,總愛說:「好心腸的老兄」,由此產生了柳比歇夫這個姓(柳比歇夫這個姓氏的原意就是好心腸)。
2.該方法操作成功的前提條件
①明確人生目標
「一生忠於一個目標,柳比歇夫是幸福的。」艱難的是,現代人對幸福定義為「兼得」而不是「專一」。《人生只有一次,去做自己喜歡的事》中,摩西奶奶認為:「也許,並不是我們無法好好地實現我們的心愿,而是因為我們無法分出那麼多精力,將所有的願望都變成現實。」時間是有限的,你總要從這裡挖掘一些力量和時間去真正有意義的事情上。
②挖掘任務的有趣之處
無論在哪個時代,決心獻身於一個不被看好的目標,需要很大勇氣和熱愛。柳比歇夫深信,「自己從事的是一項無比美好的事業,因此,才有如此良好的健康狀況和旺盛的工作能力。」
在《超效率手冊:99個史上最全面的時間管理技巧》中,作者Scott Young也同意「快樂是行動的驅動力」,他制定的計劃基本上都與「快樂」有關,如此產生的內在驅動力才能源源不斷地提供學習新技能的慾望。
因此,如果大家發現難以對計劃的任務產生行動的慾望,就要深思一下,這件事的快樂因素在哪裡,找得准,才能根絕拖延症。因為,拖延源於無趣,有趣才是解藥。
③重視分類學
很多讀者試圖照搬柳比歇夫的時間記錄法都失敗了,因為他們沒注意到:柳比歇夫是一個分類學大師。他不僅熟練掌握「分類、程度、類比」的思考方法,還特別擅長檔案管理的實際操作。
「他的文件都編了號,裝訂成冊,學術通信、事務信函、生物學、數學、社會學的教案、日記、論文、手稿、回憶錄、筆記本、札記、學術報告、照片、書評……」
分類對時間管理來說有什麼用?不懂得分類,你就很難對任務安排優先次序,很難透析項目屬性,從而影響整體工作的推進。分類是否恰當,是思路清晰的反映。學好分類,不僅可以做好計劃,還能在統計和分析的階段作出客觀的總結。
譬如,什麼時候應當做什麼,很多人以為是意志力範疇,其實是分類的問題。即便知道應該要去做有益的事,實際上還是缺乏自信心,不敢相信自己能做得到,所以有了源源不絕的借口解釋失敗。既然不相信自己能做到,卻還是自欺欺人地安排了去做,就意味著任務分類存在信任危機,把「連自己都不信能做到的任務」分到當日必須完成的清單里,計劃和實踐的巨大誤差進一步挫傷自信心。
柳比歇夫的五條時間守則:
我不承擔必須完成的任務我不接受緊急的任務一累馬上停止工作去休息睡得很多,10小時左右把累人的工作同愉快的工作結合在一起
前兩條之所以能做到,是因為他對物質享受毫不感興趣,一生過得清貧,即便有名利機會,也無意撈金。現代人就很難這麼任性了,因此,柳比歇夫的時間記錄法是無法照搬的,我們只能從中挖掘到能夠吸收轉移的創意。
④堅持自由書寫
「凡是最重要的著作,我都要寫個提綱,再進行分析研究。文章寫得很快,因為事實上它不過是平日儲備著的材料,隨用隨取。」柳比歇夫寫給朋友的信件,許多都可以合集出版。
我們知道他每天花2小時用於寫信,而日本小說家村上春樹也有堅持每天寫作4000字的習慣,自傳《我的職業是小說家》中提及過:「哪怕覺得今天提不起勁來,也要鼓足精神寫滿十頁。因為做一項長期工作時,規律性有極大的意義。」
不知道寫什麼,可以先從身邊的事開始寫,訓練轉換視角思維。寫作讓你的表達能力得到迅猛提高,也容易從文字中檢視自己想法的漏洞。
⑤專註
10分鐘能做什麼?柳比歇夫的10分鐘可以給朋友回一封信,可以讀報,可以讀幾頁哲學書,然後散步時看著落日思考作者的論點。專註,是因為沉迷,因為把手頭上的事真正帶入心裡,別無雜質。
現代人覺得10分鐘太短,短得刷個朋友圈就過去了。真相是他們已經心散得連10分鐘都難以專註和安靜。下一次立決心學習時間管理,先珍惜每一個10分鐘吧。
3.這種時間記錄法具體是怎樣操作的?
①記錄各項任務的純時間
柳比歇夫的時間開銷日記,1916年1月1日至1937年以前的列印在大賬簿上,1937年至臨終前幾天的日記用練習簿裝訂,每天記錄5-7行,格式是日期+事件+花費時間,樣式如下(74歲的時間日誌):
烏里揚諾夫斯克。1964年4月7日。
分類昆蟲學:畫兩張無名袋娥的圖————3小時15分鑒定袋娥——20分(1.0)附加工作:給斯拉瓦寫信——2小時45分(0.5)社會工作:植物保護小組開會——2小時25分休息:給伊戈爾寫信——10分《烏里揚諾夫斯克真理報》——10分列夫·托爾斯泰的《塞瓦斯托波爾故事》——1小時25分基本工作合計——6小時20分
對於人生目標而言,究竟哪些任務才是最重要的?為什麼「給斯拉瓦寫信」是附加工作,「給伊戈爾寫信」卻是休息呢?閱讀究竟應該分去次要工作還是屬於休息呢?這些都跟使用者的分類依據密切相關。
值得一提的是,柳比歇夫計算的是純時間,也就是真正專註做這件事的時間。他每天約有12-13小時用在非標準活動中,諸如上班辦公、學術工作、社會工作、娛樂等。「從時間中找時間」,這12小時里能挖到7小時的純時間已經很好了,畢竟他一天睡十個小時的呀。
這種時間日誌的優點在於簡潔明了,缺點是難以效仿,因為正如前文所言,它需要使用者有一個明確且堅信不疑的人生目標,踐行已久的寫作習慣和極多的分類學知識。
②日省、月末總結、年末裝訂成冊
柳比歇夫從1916年開始寫日記,無論戰爭年代還是生病忙碌,任何情況下都未間斷過一天。他還會把所有手寫的信件和文稿用印表機重新打過,裝訂副本,這樣有利於查找和使用。
「每個月到月底,他都要做小結,畫一些圖,列一些表。到了年終,又根據每月小結做一份年度總結,列出一覽表。圖表用鉛筆畫在方格紙上的,無人看得懂。」
在《論生物學中運用數學的前景》文中,柳比歇夫記錄了這篇論文的時間成本:準備(提綱、翻閱其他手稿和參考文獻)——14小時30分寫——29小時15分共費43小時45分共8天,1921年10月12日至19日
得益於每天時間開銷的記錄,柳比歇夫清楚知道,每篇論文、每本書、每個項目投入了多少時間。以1938年為例,這一年裡柳比歇夫看了9000頁各國文藝作品,共用247小時;寫了552頁學術著作,其中152頁付印出版。
到了年末,柳比歇夫會花17個小時來做年終總結,這些記錄不僅可以用來進行數據對比,根據當年計劃實踐情況可以看出工作精力、興趣愛好的變化,還可作為未來計劃的依據。
③根據經驗制定計劃
「沒有計算的計劃是盲目的計劃。」柳比歇夫認為,計劃就是挑選適當的時間做適當的事情,譬如頭腦清醒時鑽研數學,累了邊看書。依靠經常的計算和檢查,柳比歇夫知道他平均一小時能看20-30頁書,不同讀物又有不同的速度。
除了年度計劃,柳比歇夫制定了五年計劃,即每過五年,他就把度過的時間和做過的事做一次徹底的分析和鑒定,檢查各項工作是否有顯著的進展。
作者格拉寧對時間統計的作用表示不解,認為這是將辛苦節約出來的時間浪費在總結上,「有做統計的時間,是否不如去幹些實際的事呢?」。但是,如果柳比歇夫認為統計和分析是一種樂趣呢?畢竟他本人鑽研數學、統計學極深。格拉寧可能不知道,對於一個求知若渴的學者而言,思考分析是多麼快樂的享受。
4.柳比歇夫的讀書方法
①充分利用碎片時間
這種時間管理方法不承認有什麼不能利用的時間,因此,柳比歇夫想方設法利用每一分鐘,乘電車、坐火車、開會、排隊……散步時捕捉昆蟲,對會議不感興趣時演算習題,出門旅行時看小部頭的書學習外語,譬如《安娜·卡列尼娜》看的就是德文版。
②根據閱讀環境選擇讀物
「早上頭腦清醒時看哲學、數學,鑽研一兩個小時後看歷史或生物學,腦子累了,就看文藝作品。」坐電車時,如果可以寫字,讀物任選;如果只能拉著扶手桿勉強站住,就看小冊子。
③做讀書筆記
如果一本書介紹的是他不太懂的新東西,他盡量做摘要;凡是比較重要的書,柳比歇夫都會寫書評。
5.這種「純理性」的時間記錄法是否壓抑人性
①自由與放縱
有些人認為,這種「純理性」的時間記錄法是在束縛個人自由、將充滿感性的人類變成執行機器。然而這些讀者也許沒有真正理解到「自由」的定義。
自由不是隨心所欲地放縱享樂,《活出生命的意義》中曾提及過,「如果人不能負責任地生活,那自由會墮落為放任。」只考慮到個人利益的自由,往往被納入到自私的概念範疇,真正的自由,是從集體利益的角度來思索的。
柳比歇夫認為,他的時間是「借」來的。因為堅信研究成果將對人類後代產生極大意義,活著的每一分鐘他都不捨得浪費。正如本書作者格拉寧所言:「柳比歇夫並沒有把它強加給任何人,也沒有推薦給大家使用。」這種時間統計法,旨在短暫的幾十年壽命中,儘力擠出可以自由控制的時間,去做能夠產生持續、強烈滿足感的事。
②工作與休息
也許有讀者疑惑,柳比歇夫是工作狂嗎?
是的,「不管幹什麼工作,只要幹起來便會感到愉快。」感謝那時候電子科技不發達,柳比歇夫的休息時間也比現代人充實。他喜歡在散步中思考主題,拿起感興趣的書籍讀上幾頁,認真詳盡給朋友們回信。
不是為了炫耀才能或「緩解知識焦慮」,每個人休息放鬆的方式都不一樣,柳比歇夫知道怎樣的快樂才能充足持久。倒是我們,是時候反省一下,休息時間是否真正做到放鬆神經,或者只不過是拖延逃避的煙霧。
③感性與理性
有文章的觀點認為:「柳比歇夫的兒子在戰場上犧牲了,他竟然能機械重複毫無情感記錄自己每天的時間花費。一個人連正常的感情都沒有了,親情淡漠到如此地步,時間被管理得再好又有什麼意義呢?」
首先,這種時間日記的記錄方法早已規定了格式,並無情感記錄,但這不代表喪子的父親不心痛吧?
其次,如果一個堅持不懈的習慣能被旁人理解成「機械重複」,那麼大家能發現,所有習慣包括吃飯、刷牙、睡覺,都是「機械重複」的。習慣本來就是因為不間斷地堅持下去才有了意義,難道未達到傷心到生活無法自理的地步,就可以被批判成「親情淡漠」嗎?這跟《異鄉人》中圍觀指點的律師和群眾有何區別呢?
最後,作者格拉寧也說過:「喪子之痛溢於言表,他只能機械地記日記,機械地作昆蟲標本,機械地填寫標籤。科學失去了意義,他承受著寂寞孤獨的煎熬,孤零零一個人跋涉。」
人性,到底是社會輿論的溫情,還是個體對自己活著的感受?追求人性,到底是成為備受稱讚的道德楷模,還是寧願冒著不被理解的險也要尋找意志自由?
作為一個生物學家,還要跨域研究歷史、宗教和政治,欣欣猜測至少有三個原因:其一,柳比歇夫當時研究的論題需要這些學科的知識;其二,極強的求知慾引導他往更深的層次研究,難以淺嘗輒止;其三,在「偏科」的研究中,他看待問題的視野得到擴展,有利於進一步提高思考能力。
還有讀者說:「柳比歇夫的人生目標是創立生物自然分類法,卻花那麼多時間去看歷史政治等專著,每天花2個多小時給別人回信,這不是主次不分嗎?」
柳比歇夫的人生目標是格拉寧告訴你們的,或者證據是柳比歇夫28歲寫下的日記,但誰能知道,這個目標是否在多年的科學研究中升級到「希望在有生之年盡情拓展知識的廣深度,為人類後代提供可靠的資料」?天生的求知慾促使柳比歇夫進行大量跨學科閱讀,而每天回信的習慣,讓他能夠結合閱讀和思考進行主題自由書寫。
有句話叫「時間看得見」,無論你說自己是怎樣的人,都不如時間反映得真實。從柳比歇夫的時間日誌來看,至少可以肯定,柳比歇夫是個熱愛並擅長思考的人。
當一個人生存的目標能超越物質和社會需求,以求知和捍衛真理為快樂,立志造福人類,這個人便是值得尊敬的。
最後,引用作者格拉寧的感嘆,表達讀後感中澎湃的憧憬:
一生的時間是極長的時間
在一生中可以把工作乾個夠可以讀大量的書籍可以學會好幾種語言可以出門旅行可以飽聽音樂可以教育子女可以在向鄉下居住也可以在城裡居住可以栽培植物可以培養青年一代如果我們繼續慢慢吞吞拖延時日,逃避使命那麼生活就不等人了柳比歇夫向我們展示了另一種人生的可能性既然能有一次那麼為什麼不能有兩次不能每天都這樣呢
(高效人士的七個習慣)作者:史蒂芬·柯維
正在看博恩·崔西的《吃掉那隻青蛙》
任何人只要專註於一個領域,5年可成為專家,10年可成為權威,15年就可成為世界頂尖人物,也就是說,只要你能在一個特定領域,投入7300個小時,就能成為專家;投入14600個小時,就能成為權威;投入21900個小時,就可成為世界頂尖人物。但如果你只投入了3分鐘,你就什麼也不是。
——博恩·崔西
一部分先努力帶動一部分後努力,然後全民進入看起來拚命努力的忙碌狀態。卻沒有成果。
好像每個人都必須隱藏好自己內心那顆 「 貪圖享樂和安逸 」的心,逼著自己成為那個忙成狗,累吐血的人。
瞎忙碌了這麼多年,你成功了嗎?
1
馬克·吐溫說,如果你每天早上醒來之後所做的第一件事情是吃掉一隻青蛙的話,那麼你就會欣喜的發現,在接下來的一天里,再沒有什麼比這個更難做的事情了。
越清楚自己想要什麼,越清楚如何才能實現自己的目標,就越容易客服拖沓,越容易完成工作。
- 現在就拿出一張紙來,列出你下一年度想要實現的10個目標。寫這些目標的時候,你可以想像這一年已經過去,這些目標已經成為現實。 用第一人稱、現在時、肯定語氣來寫,這樣,這些目標就能立即進入你的潛意識中。比如說,你可能會寫,「我每年賺X美元」或者「我體重X磅」或者「我開什麼什麼樣的車。」
- 然後,回顧一下你列出的10個目標,從中挑出一個,這個目標一旦實現會對你的生活產生極大的積極影響。無論這個目標是什麼,把它寫在另外一張紙上,設定一個實現目標的最後期限,制訂一份相應的計劃,然後就你的計劃採取行動,而且堅持每天都做一些有助於你實現這一計劃的事情。僅僅這一做法就能改變你的生活。
2
計劃就是把未來變成現在,這樣你現在就可以未雨綢繆了。
你的大腦以及你思考問題、制訂計劃、做出決策的能力,是你克服拖沓、提高工作效率最有力的的武器。
1. 從今天開始,對每個月、每一周、每一天的工作預先進行安排。
拿出一個記事本或者一張白紙,把你未來24小時內要做的所有事情都列出來。隨時添加你想起來的新項目。把關係你未來的重大項目列出來。
2. 把所有的目標和任務都列出來,然後根據其輕重緩急來進行排列、整理。從最重要的事情開始入手。
把你的想法付諸筆端!無論做什麼事情,都先列出一份清單。這只不過是舉手之勞,但是,這樣做了以後,你會發現自己完成的工作量直線上升,吃掉那隻「青蛙」也變得更加容易。
3
80/20法則是時間管理和人生規劃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這一法則又被稱為「帕累托法則」。社會上的人自然分為兩類,一類是「舉足輕重的少數人」,另外一類則是「無足輕重的多數人」,前者在金錢和地位方面聲名顯赫,約佔總人數的20%;後者生活在社會的底層,約佔80%。
你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人,他們看上去終日奔波忙碌,卻沒有什麼作為值得人們稱道。原因通常是,他們總是忙於那些微不足道、瑣碎平常的小事情,卻耽擱了對自己、公司來說真正是舉足輕重的事情。
處理事情的時候,一定要抵制住先易後難的誘惑。
時間管理實際上是對人生的管理和規劃,其實質就是控制事情的優先順序。時間管理能決定你下一步做什麼。雖然你有權利自由選擇下一步做什麼,但是,能否對事情的輕重級別細加甄別,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你生活和工作的成功與否。
1. 現在,把你生活中的主要目標、工作和責任列成一張清單。其中那些是能夠體現你80%(甚至90%)價值的那20%(或者10%的)任務?
2. 下定決心,從今天開始,把更多的時間花費在那些能讓你不同凡響的少數工作上,盡量不在那些不創造多少價值的工作上無謂浪費時間。
好句
控制自己的思維方式,保持積極樂觀的態度。記住,大多數時候,你把自己想像成什麼樣的人,你就會變成什麼樣的人。確定你所想所說的事情都是自己希望發生的,而不是恰恰相反
清晰的書面目標對你的思想有著奇妙的影響力,它能激發潛能,發掘你的創造力,促使你積極採取行動,克服拖延時間的缺點。目標是成功這個大熔爐中的燃料。你的目標越遠大、越清晰,實現目標的動力就越強勁。對自己的目標思考的越多,實現目標的慾望就越強烈。
要擁有美好的生活或輝煌的事業,就要心無旁騖、一次只做一件事件、圓滿完成這項任務之後,再去做下一件工作
失敗者只想緩解自己的壓力,成功者則致力於實現個人目標。
希望和你一起,去看更大的世界,過更好的生活,成長為更好的自己。
博客:暗時間
知乎:怎麼評價劉未鵬的《暗時間》? - 閱讀豆瓣:暗時間 (豆瓣)京東:《暗時間》(劉未鵬)【摘要 書評 試讀】如果題主也寫程序的話,強烈推薦一看!反之,隨意。看這篇論文就行了:《對中國能源問題的思考》。
李笑來老師的《把時間當朋友》不錯的
說實話,當你在問這個問題的時候,就已經說明了缺的不是時間管理。而是你的惰性,遇到大神可以教你怎麼管理時間的方法,但你不去做一點用都沒有。我們很多人缺的不是方法,而是執行。
再說句不客氣的,你上來提問不過是安慰自己,說服自己已經在努力,努力給自己看而已。看完以後照舊,該拖沓還是拖沓。不會有改變,除非你放下手機現在就開始行動。
當然也不要過於自責,我們每個人都是這樣過來的。只要能改,每天一小點,久了就是質的改變。我覺得 李笑來 的《把時間當朋友》不錯。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