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字軍東徵到底是什麼驅動的?宗教征服還是財富掠奪?


郭嘉的回答把教廷想得過於主觀,視角有意思,但是缺乏證據支撐

而且那句「十字軍運動之後國家意識讓位於宗教」基本上就是瞎扯了,希望最高贊能夠給出有力的證據證明在十字軍運動之前各國存在在之後被取代的「國家意識」。就法國而言,我只看到了王權的加強與國王地位的神聖化帶來的國家意識的加強

掠奪財富絕不是主因,或者說這種說法是幾十年前就被駁斥過的錯誤論調

宗教因素(注意在這裡宗教和現實並不是截然分開的,中世紀的宗教既是終極關懷也是人們用來解釋世界的工具,宗教事務與現實事務是緊密聯繫在一起的)才是更加主導的因素

或者說:西歐的經濟發展決定了它有向外擴張的內在需求,而一系列事件以及宗教因素決定了擴張的時間、方向和程度。PS:這裡討論的主要是第一次十字軍東征的驅動,之後的歷次運動的驅動的變化我以後有時間再寫

以下如有圖片則均為引用喬納森賴利史密斯的《十字軍史》的相關部分
==================
接下來先談運動發起的直接原因,根據對烏爾班二世的演講的分析有三點:
一、聖地基督徒與朝聖者受到的迫害與屠殺
二、拜占庭帝國的崩潰與阿萊克修斯的求助
三、基督教自身的神學思想
對三點稍作展開如下:

首先是法蒂瑪王朝的哈基姆哈里發成年後在聖地的一系列破壞和迫害,其中最著名的就是1009年他下令把耶路撒冷聖墓教堂夷為平地,這一事件在基督教世界引起了極大的反響。雖然在哈基姆死後,原有宗教寬容政策又得以恢復,但是此時法蒂瑪王朝對於聖地的控制已經削弱了很多,加上此時段前後塞爾柱的崛起,巴勒斯坦地區的秩序十分混亂,以至於在1064年,一支來自德意志的七千人的朝聖隊伍在聖地被附近的貝都因部落襲擊,大約五千人被殺害,其他人被販為奴隸,這就是烏爾班二世的演講里提到的東方基督徒受到的迫害與屠戮。(這兩個典型事件可以參考《耶路撒冷三千年》)這一點也非常直接的反映在十字軍運動起初的意識之中:

(我們可以看到,最初的運動參與者把行為視為復仇,而猶太人,在中世紀西歐的意識形態中,此時就變成了替罪羊)

然後是拜占庭帝國的崩潰,11th的小亞的社會崩潰及其帶來的一系列連鎖效應終於在1071年的曼茲科特戰役中開始顯露了出來,突厥人二十年間就一路從埃德薩突進到了尼西亞,整個安納托利亞都遍布了遜尼派穆斯林的足跡(當然也得指出的是,並不是突厥人一下子就佔領了整個安納托利亞,實際上依然存在著許多孤島式的基督徒勢力)。阿萊克修斯一世皇帝苦於 兵員不足,數次向教宗寫信求助,他的意圖似乎是想要向西邊的兄弟尋求僱傭兵,而且最好是免費的

最後整個過程中,基督教的贖罪理念也是一個重要因素

接下來是間接因素或者說其他動機的分析與討論,這個題目下面很多人提到的觀點其實可能是已經被駁斥或者由於缺乏證據而被史學界放棄的觀點:

(這是教會方面的驅動)

(關於阿一的行動我在這裡說幾句,實際上是由於比較偶然的因素讓阿一最後放棄了對十字軍的直接支持,如果我沒有記錯的話,本身阿一是帶著一萬五千人左右的部隊準備支援安條克之圍的,但是在半路上有人報告他安條克附近又來了大量的穆斯林援軍,所以他決定求穩為上,選擇了返回)

(再提一下,這裡的騎士數量可能比較魔幻,因為可能未將經過受封儀式的正式騎士和侍從、普通騎兵做區分)

綜上所述,如今的學界認為不是掠奪財富而是宗教因素及其附加的社會效應是十字軍運動的主要驅動。


如果說以前還不理解,難道現在依然不理解嗎?

你看前赴後繼去歐美搞自殺式襲擊的穆斯林聖戰士,難道覺得他們是去搶錢的?

而且覺得去東方就是去搶錢,這種意識也太不把中亞穆斯林政權放眼裡了,第一次十字軍誰也沒想到真能打下來地,後面兩次十字軍是為了捍衛十字軍國家的鬥爭、更是誰也沒敢打包票能能打贏的。十字軍的中流砥柱是一群貴族姥爺(騎士也是貴族),這些大姥爺在歐洲活得不自在,非要來東方搞事,像紅鬍子獅心王聖路易這種還賠上自己性命或者人身安全和自由的大貴族,在家宅著不比來到無人支援的中東好?教宗還絕罰不肯參戰的大貴族呢


得票第一的答案有其視角,但是票數非理性的高。它解釋了普通人參加十字軍東征的心態,通過聯繫自己來引起大家的共鳴,但是答案中夾帶了很多私貨。

歷史的不確定性只不過表明了現實事件中的一定程度的不可預測性,唯物史觀也承認歷史中的偶然性。但這根本不能成為歷史不可知論的論據,發生的事情,就是可以解釋的事情。複雜的東西都是可以進行簡化來解釋的,否則何來物理規律?建立最簡單的模型往往就能解決基本的道理,而後對模型複雜化於是推導出更多信息。

最後就是不要因逆反心理而仇視一切接受過的東西。戰爭,表明其逐利屬性,十字,表明其宗教因素,足矣。文藝的視角不過是為宗教因素做注,但沒有拜占庭的財富的誘惑,如何解釋得了十字軍東征進行了9次。至於細節,請看維基百科。

PS:

  • 歷史的不確定性本身就是因為歷史事件是由少數人牽引著多數人的,所以撇去能影響統治者決策的利益和能影響烏合之眾判斷的宗教,談普通人的感受本身就一定程度上自相矛盾,因為普通群眾的不確定性很小。

  • 回應頂樓對私貨的疑問,那就是你後面解答的內容簡而言之就是參加的人的個人理想。那麼前面鋪墊了半天的什麼歷史不可知主義,和利益,權利什麼的沒有用就是私貨。而我在上一段已講過這兩部分是自相矛盾的。


(少數神職人員最需要的)宗教熱情肯定存在,對遠方機遇的憧憬也很重要。但作戰主力不是神職人員,也不是那些迷茫的農民,而是中層貴族。對於這些人來說,不可忽視的一點是上層社會的生育壓力。

十字軍東征從1096年發起,持續了一個多世紀,打的也不僅僅是宗教對手,實際上經常打基督徒,還要給威尼斯當僱傭軍,以至於幹掉了東羅馬帝國。這個1096年是什麼年份呢?是蠻族入侵逐漸平息的年份。馬扎爾人變成定居民族,維京人也不再發動大規模襲擊,這些「新」蠻族紛紛定居下來,成為歐洲封建秩序的一部分,反而會幫助西歐阻擋新的蠻族滲透。

對於貴族們來說,這是好消息也是壞消息。好消息是不用天天擔心蠻族的騎兵從自己的領地通過,壞處么……就是「同行」和親戚的繁衍速度太快了,太多的貴族能安全地活到生育年齡,不把領地交給親戚,反而生了一堆兒子。大貴族的次子私生子還有個待遇,小貴族就只能留一個兒子繼承家業了。這些多出去的兒子沒有和維京人對砍,又不肯當農民,還不會讀聖經,那總得有個地方去啊:

十字軍東征的命運背景及動因淺析

西歐封建社會實行長子繼承製,社會上存在相當一部分出身高貴,但一無所有且無所事事的由次子等組成的騎士階層,他們放縱遊盪,不擇手段想恢復高貴的生活,渴望獲得土地、財富、農奴,乃千方百計尋求依靠刀劍發財的地方;大封建主之間,為了鞏固和擴充自己的領地,實力,動輒大動干戈;在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較低的情況下,只有依靠武力才能使封建主與騎士的慾望得以滿足。因此,向富庶的東方世界進發,就極大地刺激了他們追求財富的願望。

貴族生的多,忽然襲來的寒冷氣候(1200年前的那個低谷)卻導致財富下降,破落貴族們就像酒過三巡的潑皮流氓一樣,早就有掀桌子打出去的願望,這個時候,神棍們號召去東(南)方發財的號召就格外動聽,比親戚之間互相屠殺強多了。

總之,軍事貴族社會,除了血緣之外缺乏合適的階級上升通道,這樣的社會一旦穩定下來,一旦基本開墾了內部剩餘土地,上層社會不是「內爆」就是對外侵略,就算侵略不成,起碼也釋放了內部壓力不是?豐臣秀吉打朝鮮,和十字軍東征有類似的社會驅動力。

十字軍東徵結束後,先是蒙古入侵,然後是無差別屠殺的黑死病,都是減輕人口壓力的好「辦法」。而王權的加強,也在統治階級重新建立了新的階級選拔通道,不再是只看血緣,當然英法百年戰爭這種衝突也是消耗貴族的磨盤。等到這一切結束,等到大家都知道不能跨海去奧斯曼帝國的家門口送死,野心勃勃的中下層軍人就開始探索新航線了……大航海時代是有一定必然性的。

相關回答:

1

歷史上有過哪些大的海盜集團? - 知乎

2

何為正統性,歐洲貴族統治的正統性和中國集權王朝的正統性有何異同? - 知乎


十字軍東征源於羅馬教廷為了擴大自身影響力而開展的宗教運動;各大王國、諸侯,為了各自的利益在其中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第一次十字軍東征起於AD1096年,在此之前的50年,是羅馬教廷變動最為劇烈的時光。

先是AD1054年,君士坦丁堡的東羅馬帝國和羅馬教廷決裂,基督教分裂為東正教和天主教。

幾年後的1059年,羅馬教廷借著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亨利四世年少,開教廷會議取消了皇帝對教宗(教皇)的任免權。結束了長達數百年的,教皇加冕皇帝,皇帝任免教宗的連環套局面。教廷從此開始獨立,並在之後逐漸凌駕在王權之上。

1071年,塞爾柱帝國在曼齊刻爾特戰役中戰勝拜占庭帝國,並俘獲拜占庭帝國皇帝。拜占庭帝國由此失去了幾乎全部屬於當今亞洲的領土。面對塞爾柱帝國的強大壓力,拜占庭帝國多次求助於西歐世界;這成為十字軍東征的由頭。

1073年,格里高利七世成為教宗。此人是天主教及其有名的改革派,任內做出了多項宗教改革。1074年格里高利敏銳的感覺到宗教戰爭是擴大教權的有力武器,宣稱騎士們都是「上帝的士兵」,應當為上帝而站;意圖擴大教廷在世俗世界的權利。

如果沒有意外,十字軍東征應該在1075年左右發生,畢竟此時距離拜占庭帝國兵敗不過數年,耶路撒冷淪陷不過2年。可這一年發生了一件事情,格里高利七世,開啟了他的宗教改革;剝奪了區域領主對於主教的任免權;改由羅馬教廷直接任命。這一改革遭到了成年了的亨利四世的反對。

自AD800年,查理一世加冕羅馬帝國皇帝開始,羅馬教廷都依附於帝國;帝國各教區的主教,都由各位國王、大公推舉,而後由羅馬教廷任命;一度連教宗也是如此。格里高利七世在1075年的改革,就是希望在1059年獲得教宗任免權的基礎上,再接再厲,徹底將教權從世俗權力下剝離出來。這是教廷歷來的理想,十字軍東征有一部分原因也是如此,此事被稱為敘任權之爭是基督教歷史上的大事。

亨利四世反對,格里高利前所未有的高調,他史無前例的將一個國王開除出了教籍。這一舉動,使得神聖羅馬帝國(現德意志地區)開始內亂,各位帝國王公意識到這是個擴大自己權利的好機會,他們推舉出了一位新的國王;在之後的幾年內核亨利四世爭鬥不休。這一事件,在神聖羅馬帝國區域內,造成了軍閥割據的局面。強有力的王公實力強勁,不再是皇帝能夠掌控的,一度發展為選帝候制度,即皇帝是由封建領主們選舉出來的。未來800年的中歐史,都是從這一事件發軔。

亨利四世內憂外患,不得已徒步向羅馬教廷表示歉意。1077年,他穿著布衣,在雪中站了3天,終於的到了格里高利七世的諒解。這一事件非常有名,基督教稱為卡諾薩之行,是教權第一次凌駕於皇權之上,因而被教廷廣為傳頌。

格里高利諒解亨利四世是形勢所迫,他並沒有達到掌握敘任權的目的;在之後的幾年中,他積極奔走聯繫各路諸侯,希望達到一個均勢,以便於教廷權利的擴大;為此他又一次開除了亨利四世的教籍。這一次他賭大了,亨利四世獲得了勝利,而後立刻兵進羅馬,上帝的光輝在軍隊的屠刀的下面毫無抵抗力。羅馬教廷的主教們反水,趕走了格里高利七世,立克雷芒三世為教宗。克雷芒三世加冕亨利為羅馬帝國皇帝,承認亨利對教皇擁有任免權(按照慣例羅馬帝國的皇帝是政教合一的領袖。)

1088年,烏爾班二世出任教宗時,他面臨的就是這麼一個局面。羅馬教廷不光有天主教和東征教的爭鬥,還有偽教宗克雷芒二世存在。教廷剛剛被武力脅迫,不得不做出了堪稱喪權辱國的舉動。羅馬教廷的地位,在那一刻可謂跌倒了谷底。

於是乎,烏爾班二世開始著手重振教廷聲望,他將目光放在了西方的法蘭克王國。法蘭克王國和神聖羅馬帝國是當時西歐僅有的兩大勢力,此時英國人剛剛被維京海盜征服,尚不具備上岸的能力。雖然法蘭克人對教廷並不感冒,也有危害教廷的權威情況發生,可此時羅馬教廷也只能從這裡得到支持。

格里高利七世的「過激」行為使得教廷顛覆,可他在任上還是有一些遺產的。比如他宣告科西嘉、撒丁島、西班牙和匈牙利是教廷的領土。雖然此時的西班牙,摩爾人已經在此生活了快300年。烏爾班二世自知教廷和各國的統治者之間的矛盾是不可調和的,但和各國的封建領主還是存在有合作可能。於是他開始兜售以下邏輯,XXXX土地是屬於教廷的,但目前被邪教佔據了,任何信奉基督教的騎士,只要收復該地的們,就可以成為該地的領主。這相當於給了各地的領主一個搶奪的許可證,和大航海時代各國辦法的私掠許可證很像。

1090年,這一舉動在西班牙和義大利南部被驗證為有效,基督教徒收復了義大利南部和西西里島;法蘭克騎士們侵入西班牙,收復屬於羅馬教廷的領土。義大利人和法蘭克人由此對教廷充滿好感。教廷不再是導人向善的無聊組織,而是能夠人帶來收益的散財童子。

1095年,借著拜占庭帝國又一次求援的機會,嘗到了發「搶劫許可」甜頭的烏爾班二世在克萊蒙特會議,號召法蘭克、義大利、神聖羅馬帝國的領主們開啟聖戰,到東方去合法的「劫掠」。這一行為收到了各大領主們的支持;第一次十字軍東征開始了。十字軍東征,弱化了國王的權利,模糊了王國的界限,強化了各地封建領主的權勢,這是受到各地領主支持的重要原因。在聖戰的過程中,基督教得以繞過各國國王,深入基層;在人民的意識中,形成了宗教高於國家的理念;這一理念經過不斷的強化,最終開啟了教廷統治西歐的「黑暗歷史」。

往後的各次十字軍東征,有些是羅馬教廷基於自己目的發起的,有些是各大國王發起的。教廷在第四次東征中摧毀了東正教在君士坦丁堡的根基;英國獅心王查理在第三東征中,讓英國回到了西歐的政治舞台等等。宗教戰爭不過是王侯將相們手中的棋子,無論成功還是失敗,背後隱藏的都是權利之爭。


首先看歷史背景,第一次東征前1075年東羅馬帝國被波斯的塞爾柱突厥擊敗,皇帝被俘,首都危在旦夕,對基督教而言這是一件很危險的事情,東羅馬帝國長期以來充當了歐洲的保護牆,抵擋住了諾曼人,匈奴人,維京人,波斯人,阿拉伯人幾百年的進攻,而耶路撒冷等地也被佔領,基督教世界的精神象徵被異教徒佔領,這對於羅馬天主教而言是不可接受的,1095年11月18日,教皇烏爾斑二世在法國克萊蒙召開萬人動員大會,號召組織義軍發動聖戰,解放處在水深火熱中的東方基督兄弟,奪回本教聖地,殺光異教徒。

先看看烏爾班二世在動員大會上的的演說詞:

「正如你們所知,一個來自波斯的民族,塞爾柱突厥人已經入侵我們東方兄弟的國家,他們一路攻到地中海,直到布拉·聖喬治,在羅馬尼亞,突厥人七次攻打基督教徒,七次獲勝,又侵佔了我們的聖地——耶路撒冷,他們在大肆蹂躪上帝的國度,毀壞基督教堂,擄殺虔誠的上帝子民,污辱貞潔的婦女,貪婪地飲著受洗兒童的鮮血。如果讓那些魔鬼的奴隸統治主所信任的子民,那將是件多麼令人羞恥的事。」

「如果你們仍然無動於衷,上帝的信徒就會在這次入侵中犧牲更多,所以我要勉勵你們,也懇求你們——不是我,是主親自勉勵你們,基督的使者們,督促一切有封爵等級之人,乃至所有騎士、士兵、富人與窮人,都必須迅速予以東方基督教徒援助。把兇惡的民族趕出我們的領土,我告訴在座的各位,也通知不在場的人:這是主的旨意。」

「讓我們投入一場神聖的戰爭——一場為主而重獲聖地的偉大的十字軍東征吧!讓一切爭辨和傾軋休止,登上赴聖地的征途吧!從那個邪惡的種族手中奪回聖地吧!」

「那個地方(耶路撒冷),如同《聖經》所言,是上帝賜與以色列後嗣的,遍地流著奶和蜜。耶路撒冷是大地的中心,其肥沃和豐富超過世界上的一切土地,是另一個充滿歡娛快樂的天堂。我們這裡到處都是貧困、飢餓和憂愁,連續七年的荒年,到處都是凄慘的景象,老人幾乎死光了,木匠們不停地釘著棺材,母親們悲痛欲絕地抱著孩子的屍體。東方是那麼的富有,金子、香料、胡椒俯身可拾,我們為什麼還要在這裡坐以待斃呢?」

「一個遭人蔑視,受撒旦支配的墮落民族,若是戰勝了一心崇拜上帝,以身為基督教徒而自豪的民族,會是多大的恥辱啊!如果你們找不到配得上基督教徒這個身份的士兵,主該怎樣責備你們啊!」

「讓那些從前十分兇狠地因私事和別人爭奪的人,現在為了上帝去同異教徒鬥爭吧!——這是一場值得參加,終將勝利的戰鬥。讓那些過去做強盜的人,現在去為基督而戰,成為基督的騎士吧!讓那些過去與自己的親朋兄弟爭鬥不休的人,現在理直氣壯地同那些褻瀆聖地的野蠻人戰鬥吧!讓那些為了微薄薪水而拚命勞動的人,在東方的征途中去取得永恆的報酬吧!身心交瘁的,將會為雙倍的榮譽而勞動,他們在這裡悲慘窮困,在那裡將富裕快樂。現在他們是主的敵人,在那裡將成為主的朋友!」

「毫不遲疑地到東方去吧!凡是要去的人都不要再等待,趕緊回去料理好事務,籌備足經費,置辦好行裝,於冬末春初之際,奮勇地踏上向東的征途!」

「本著主賜予我的權柄,我鄭重宣布:凡參加東征的人,他們死後的靈魂將直接升入天堂,不必在煉獄中經受煎熬;無力償還債務的農民和城市的貧民,可免付欠債利息,出征超過一年的可免納賦稅。凡動身前往的人,假如在途中,不論在陸地或海上,或在反異教徒的戰爭中失去生命的,他們的罪愆將在那一瞬間獲得赦免,並得到天國永不朽滅的榮耀。」

「向著東方出發吧!不要猶豫,不要彷徨,為榮耀我主,去吧!」

這段演說詞大家熟悉嗎,這不是宣戰,這是強盜的宣言,而發生這樣的背景正是因為天主教教會的大規模的土地兼并,導致西歐整體貧窮而落後,王室的權利被教會強硬的壓制,普通民眾群困潦倒,甚至許多的騎士都破產了,而教廷卻富得流油,整個西歐強盜橫行,導致許多的修道院成為了搶劫的目標,東征的一個說不出口的目的即是把這些人趕出去。


先有阿拉伯帝國的擴張,西班牙陷落、東羅馬也吃不消了,然後才有十字軍東征!


首先,十字軍東徵發生了十多次,並不是所有的出征都出自同一個原因。這裡簡單說說第一次東征的社會基礎。

現在但凡談十字軍東征的著作,在開頭兩章就必談十字軍東征形成的世俗基礎:西歐在11世紀中後期,人口流動已經趨於穩定。人口的增長和工具的進步,使得適宜開墾的土地大部分得到開發。而土地面積的穩定,卻給封建制度帶來了危機,封建領主以及數量較小的自耕農在兒子們的土地繼承問題上漸漸力不從心。西歐的封建土地上,開始形成一個獨特的群體,擁有很少甚至完全不擁有土地的貴族(以及自耕農)後代。這些人大多是封建領主(以及自耕農)的幼子或私生子,由於年齡和出身的劣勢,無力與兄長們進行土地繼承的競爭,只能獲得少量的貨幣或實物遺產,如果無法獲得土地,將很快淪落為佃農。因而這個群體對土地的嚮往和熱忱非常高。

在宗教上,苦修,贖罪已被廣大教眾接受。中世紀時期,教會對知識幾乎完全壟斷,教眾的信仰細節全部來源於教會的口頭宣導,這使得教會對教眾的世俗生活也有巨大的影響力。如上面最高票答案里說的那樣,教宗與拜占庭帝國皇帝亨利四世產生了對於世俗權利的爭奪。教宗烏爾班二世利用了西歐民眾對土地和財富的嚮往,以及被教會鼓動起的宗教熱情,促成了第一次十字軍東征。


伊斯蘭「十字軍」戰爭的時間線

歷史事實表明,伊斯蘭,包括穆罕默德,在歐洲的十字軍東征很早以前就發動過針對基督教的他們自己的「十字軍」戰爭(宗教戰爭)。

今天,相信伊斯蘭是世界上最好的宗教的穆斯林辯論家和傳教士聲稱西方偷走了伊斯蘭的土地,(只有)西方是帝國主義者;他們似乎暗示說自從無法追查的太古時代以來,也許可以追溯到亞當和夏娃時代,這些土地就已經存在於穆斯林的手裡了。

有位走強硬路線的穆斯林在給我發電子郵件時說到了發達的西方和不發達的伊斯蘭國家的問題,他寫到「你們偷走了我們的土地」,然後他的手指按在鍵盤上打出了一長串的感嘆號。所以說,帝國主義,這個已經達到形而上水平並且被以為能停止一切爭論和回答所有問題的詞語,解釋了為什麼伊斯蘭國家跟不上西方的原因。這個寫信的人沒有看到事情的本質,好像是他自己的文化和宗教起的作用。相反,總是西方的過錯。

西方人-甚至是學術界人士-都接受這樣一個觀念,即唯獨西方是具有侵略性的是好戰的。似乎伊斯蘭總是無辜的被動的。很難揭開西方這種自我厭憎情節的根源是什麼。然而,打擊西方人的衝動比地球上其他民族都要強烈卻是一種病症。這種反西方的病症在西方人對中世紀歐洲人十字軍東征的憎恨就表現出來了。

必須承認的是,對於歐洲的十字軍東征確實有很多令人厭惡的地方。如果拿它跟耶穌和第一代基督徒的使命和事奉對照起來,那麼十字軍東征看起來確實不怎麼好。但是不是歐洲人發動了第一次盲目的嗜殺的無理性的十字軍戰爭?還是他們有更加迫不得已的理由?他們是唯一的好戰份子嗎?本篇文章的目的不是去正當化歐洲人的十字軍東征或為它辯護,而是在某種程度上去解釋他們-雖然學術界可以更深入全面地為他們辯護和證明他們是正當的(http://www.christianitytoday.com/ct/2005/118/52.0.html) 。

在本文中,「crusade(十字軍戰爭)」一詞(源自於「十字架」的拉丁文)出現在一個伊斯蘭的背景里,意思是聖戰或者說吉哈德(jihad)。它是用來抗衡穆斯林說只有歐洲人發動了十字軍戰爭的指控。穆斯林好像忘記了他們也有他們自己的十字軍戰爭,而且在歐洲人發動他們的聖戰來抵禦伊斯蘭的擴張之前幾個世紀以來,穆斯林早就有了。

這部份時間線一直跨度到歐洲人第一次對伊斯蘭帝國主義反擊的時候,就是公元1095年教皇烏爾班二世(Pope Urban II)發動他自己的十字軍運動的時候。這段時間線主要停留在大中東的參數之內。粗體字型的數據是對於揭示早期伊斯蘭的暴行,揭示在戰爭中他們的英雄主義信仰,或者揭示今天他們的政治特別有用的數據。

伊斯蘭的十字軍戰爭是非常成功的。拜占庭帝國和波斯帝國疲於戰爭耗盡了國力,所以他們創造了一個權力真空。伊斯蘭便狂風暴雨般地進入了這個真空。

時間線之後,提出了兩個問題,最後做了詳細的回答。

時間線

公元630年。穆罕默德死於高燒的前兩年,他發動了塔布克十字軍征戰(Tabuk Crusades),帶領3萬名聖戰主義者攻打拜占庭的基督徒。他聽到說一支強大的軍隊已經集結起來了正要攻打阿拉伯,但後來這個消息被證實是一個虛假的謠言。拜占庭軍隊從來沒有實質化。他於是掉轉頭班師回家,但在回師之前,與北方一些部落簽訂了一系列「協定」。「協定」規定如果他們交納賦稅,他們可以享受生活在伊斯蘭「保護」下(註:不被伊斯蘭攻打)的「特權」。

這種賦稅為穆罕默德和後來哈里發的政策搭好了舞台。如果受攻打的城市或地區不想皈依伊斯蘭,那他們得交納人頭稅(jizya)。如果他們皈依了,那他們就交納課稅(zakat)。無論哪種情況,錢財都源源不斷地流進了阿拉伯的伊斯蘭的國庫里或當地的穆斯林政府里。

公元632-634年。在艾布伯克爾(Abu Bakr)的哈里發統治下,穆斯林十字軍重新征服並且有時第一次征服阿拉伯的多神教徒。這些阿拉伯的多神教徒要麼皈依伊斯蘭要麼只有死路一條。他們沒有保留他們自己的信仰並交納賦稅的選擇。伊斯蘭不允許有宗教自由。

公元633年。在因戰時兇猛而被穆罕默德封為「安拉之劍」稱號(塔百里經注,8:158 / 1616-17)的嗜殺的高級軍事將領哈立德瓦利德(Khalid al-Walid)的率領下,穆斯林十字軍征服了幼發拉底河(今天的伊拉克境內)河畔的烏萊斯城(Ullays)。哈立德俘獲並將如此多的人斬首,以至於附近被血流染紅的那條運河稱為血河(塔百里經注,11:24 / 2034-35)。

公元634年。在敘利亞境內的葉爾穆克戰役中(Battle of Yarmuk),穆斯林十字軍擊敗了拜占庭軍隊。今天奧薩瑪本拉登(Osama bin Laden)從這次戰役中,尤其是從哈立德瓦利德的一件軼事中得到啟示。在哈立德時代,有個未名的穆斯林評論說:「羅馬人如此眾多,穆斯林如此稀少」。哈立德反駁說:「羅馬人這麼區區幾人,穆斯林如此浩大!只有勝利的軍隊才是眾多的軍隊,只有失敗的軍隊才是稀少的軍隊,這不是用人數來衡量的。以真主發誓,我會喜歡它 … 如果敵人是我們的兩倍的話」(塔百里經注,11:94 / 2095)。奧薩馬本拉登引用哈立德的話說他的戰士求死的心比西方人求生的心還要強烈(http://news.bbc.co.uk/2/low/middle_east/2751019.stm)。這種死亡哲學也許來自於像古蘭經2:96那樣的經文。穆罕默德這樣論斷猶太人:「(先知啊),你定會發現他們(猶太人)比任何其他民族都貪生,甚至比那以物配主的多神教徒還貪生」(MAS Abdel Haleem, The Qur』an, Oxford UP, 2004;第一個括弧里的插入語是Haleem的;第二個是我的)。

公元634-644年。歐麥爾伊本哈塔布(Umar ibn al-Khattab)的哈里發統治,他被認為是特別殘忍的暴君。
公元635年。穆斯林十字軍圍攻並佔領了大馬士革。
公元636年。穆斯林十字軍在葉爾穆克之戰(Battle of Yarmuk)中一舉擊敗了拜占庭軍隊。
公元637年。穆斯林十字軍在卡迪西亞之戰(Battle of al-Qadisiyyah)中佔領伊拉克(有人說戰爭時間是635年或636年)。
公元638年。穆斯林十字軍征戰并吞並耶路撒冷,是從拜占庭人的手裡奪得的。
公元638-650年。穆斯林十字軍征服伊朗,除了裏海沿岸一帶之外。
公元639-642年。穆斯林十字軍征服埃及。
公元641年。穆斯林十字軍控制敘利亞和巴勒斯坦。
公元643-707年。穆斯林十字軍征服北非。
公元644年。哈里發歐麥爾(Umar)被一波斯戰俘所暗殺;奧斯曼伊本阿凡(Uthman ibn Affan)當選為第三任哈里發,許多穆斯林認為他比歐麥爾要柔和一點。
公元644-650年。穆斯林十字軍攻佔塞普勒斯、北非的的黎波里,並在伊朗、阿富汗和信德建立伊斯蘭的統治。
公元656年。哈里發奧斯曼被不滿的穆斯林士兵暗殺;穆罕默德的女婿亦即堂弟阿里伊本阿比塔裡布(Ali ibn Abi Talib)當上了哈里發。阿里之妻是先知與他的原配妻子赫蒂賈(Khadija)所生的女兒法蒂瑪(Fatima)。
公元656年。駱駝之戰,因阿里不為奧斯曼的被殺復仇,這是穆罕默德的遺孀阿伊莎(Aisha)領導的反對阿里的叛亂。阿里這一方獲勝。
公元657年。隋芬之戰(Battle of Siffin),這是發生在阿里和耶路撒冷的穆斯林總督之間的戰爭,仲裁不利於阿里。
公元661年。阿里被一極端份子謀殺;阿里的支持者推舉他的兒子哈桑(Hasan)為下一任哈里發,但他與穆阿維葉一世(Muawiyyah I)達成協議,退居麥地那。
公元661-680年。穆阿維葉一世的哈里發政權。他建立了伍麥葉王朝(Umayyid),並將首府從麥地那遷往了大馬士革。
公元673-678年。阿拉伯人圍攻拜占庭帝國的首都君士坦丁堡。
西元680年。海珊(穆罕默德的外孫)、他的家人、和他的擁護者在伊拉克的卡爾巴拉被屠殺。
西元691年。聖岩圓頂寺(Dome of the Rock)在耶路撒冷落成,只在穆罕默德死後六十年。
公元705年。艾卜杜馬立克(Abd al-Malik)恢復伍麥葉王朝的統治。
公元710-713年。穆斯林十字軍佔領印度河下游流域。
公元711-713年。穆斯林十字軍攻佔西班牙並強行建立了安達魯斯(Andalus)王國。這篇文章(http://memri.org/bin/articles.cgi?Page=archivesamp;Area=sdamp;ID=SP87305) 講述了今天的穆斯林是如何仍然對700年後的被驅逐而感哀傷情的。他們似乎認為這片土地本來就屬於他們的。
公元719年。西班牙的科爾多瓦(Cordova)變成了阿拉伯統治者的權力中心。
公元732年。穆斯林十字軍在普瓦提耶之戰(Battle of Poitiers)中受阻;就是說法蘭克人(法國人)阻止了阿拉伯人的進軍。
公元749年。阿巴斯王朝(Abbasid)攻陷庫法(Kufah),並推翻了伍麥葉王朝。
公元756年。伍麥葉酋長國在西班牙科爾多瓦建立,成立了脫離阿巴斯王朝的一個獨立王國。
公元762年。巴格達創建。
公元785年。科爾多瓦大清真寺建成。
公元789年。伊德里斯艾米爾(穆斯林十字軍)在摩洛哥興起;非斯創建;皈依基督教的一位穆斯林克里斯托佛羅斯(Christoforos)被處死。
公元800年。自治的艾格萊卜(Aghlabid)王朝(穆斯林十字軍)在突尼西亞建立。
公元807年。哈里發哈倫拉希德(Harun al-Rashid)下令摧毀耶路撒冷非穆斯林的禮拜堂和抹大拉瑪利亞教堂。
公元809年。艾格萊卜王朝(穆斯林十字軍)佔領義大利的撒丁島。
公元813年。巴勒斯坦的基督徒遭受攻擊;許多人逃離該國。
公元831年。穆斯林十字軍奪走義大利的巴勒莫城;向南義大利侵犯。
公元850年。哈里發馬塔瓦奇爾(al-Matawakkil)下令摧毀非穆斯林的禮拜堂。
公元855年。(敘利亞)荷姆斯的基督徒起義。
公元837-901年。艾格萊卜王朝(穆斯林十字軍)攻佔西西里,侵犯科西嘉、義大利、法國。
公元869-883年。伊拉克的黑奴起義。
公元909年。突尼西亞法蒂瑪哈里發政權興起;這些穆斯林十字軍佔領西西里、撒丁。
公元928-969年。拜占庭軍事復興,他們重新奪回舊領地,比如塞普勒斯(964年)和大數(969年)。
公元937年。伊赫什德(Ikhshid),一個特別殘忍的穆斯林統治者,寫信給羅馬諾斯帝王,吹噓他對聖地的控制。
公元937年。耶穌復活教堂(也就是拉丁西方所稱的聖墓教堂)被穆斯林燒毀;耶路撒冷更多的教堂受到攻擊。
公元960年。喀喇汗(Qarakhanid)突厥王朝皈依伊斯蘭。
公元966年。耶路撒冷發生反基督徒的暴亂。
公元969年。法蒂瑪王朝(穆斯林十字軍)征服埃及並建立開羅。
公元970年。塞爾柱王朝從東方進入被佔領的伊斯蘭領土。
公元973年。以色列和南敘利亞再次被法蒂瑪王朝攻陷。
公元1003年。哈金(al-Hakim)領導第一次迫害運動;埃及伏斯泰特(Fustat)的聖馬可教堂被摧毀。
公元1009年。耶穌復活教堂被哈金拆毀(見937年)。
公元1012年。哈金針對猶太人和基督徒的壓迫性法令開始實施。
公元1015年。巴勒斯坦發生地震;聖岩圓頂寺的圓頂倒塌。
公元1031年。伍麥葉王朝的哈里發政權崩潰,整個穆斯林安達魯斯王國建立成了15個小的獨立的王朝。
公元1048年。完成了耶穌復活教堂的重建。
公元1050年。茅利塔尼亞(Mauretania)阿爾摩拉維德(Almoravid,穆斯林十字軍)運動開始;阿爾摩拉維德王朝(也叫穆拉比特王朝(Murabitun))是由西撒哈拉柏柏爾人組成的聯盟;是伊斯蘭的信徒,信奉古蘭經、聖訓和馬立克教法學派。
公元1055年。塞爾柱王朝的帝王圖格魯勒(Tughrul)進駐巴格達,進一步鞏固塞爾柱王朝的蘇丹統治。
公元1055年。耶穌復活教堂的財產被沒收。
公元1071年。曼贊克爾特戰役(Battle of Manzikert),塞爾柱突厥王朝(穆斯林十字軍)打敗拜占庭軍隊,佔領了安納托利亞的大部分地方。
公元1071年。突厥人(穆斯林十字軍)侵略巴勒斯坦。
公元1073年。突厥人(穆斯林十字軍)佔領耶路撒冷。
公元1075年。塞爾柱王朝(穆斯林十字軍)奪取尼西亞(依茲尼克),並將它作為安納托利亞地區的首府。
公元1076年。阿爾摩拉維德王朝(穆斯林十字軍)(見1050年)攻佔西迦納。
公元1085年。基督徒軍隊奪回托萊多。
公元1086年。阿爾摩拉維德王朝(穆斯林十字軍)(見1050年)派軍隊增援安達魯斯王朝,史稱扎拉卡戰役(Battle of Zallaca)。
公元1090-1091年。阿爾摩拉維德王朝(穆斯林十字軍)佔領了除薩拉戈薩(Saragossa)和巴利阿里群島(Balearic Islands)之外的所有安達魯斯王國的土地。
公元1094年。拜占庭帝王亞力克修斯.康姆尼紐斯一世請求西方的基督教界幫助抵禦塞爾柱王朝對他領土的入侵;塞爾柱王朝的皇室是具有東方血統的穆斯林突厥家族;見970年。
公元1095年。教皇烏爾班二世(Urban)動員了第一次十字軍東征;他們在1099年攻陷耶路撒冷。

所以說,那是在伊斯蘭的所有入侵之後,西方的基督教界才發動它的第一次十字軍東征。


@屠維豪的回答很簡潔,以宗教征服之名,行財富掠奪之事。宗教上的衝突歸根結底還是耶路撒冷問題,耶路撒冷是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三大教的聖城,當時被伊斯蘭教佔領,天主教當然不答應了。現在的中東問題,其實還是圍繞著耶路撒冷,只要猶太人撤出耶路撒冷,基本問題也就解決了。至於財富掠奪,很好理解。人都是罪人,都有貪婪之心,更何況資源一直緊張。當時歐洲政教合一,人民愚昧,一場罪惡的戰爭就這樣誕生了。


十字軍東征前,伊斯蘭教與基督教兩個世界彼此爭奪領土已經在中歐拉鋸了多年,形成了極深的宗教仇恨,這種宗教仇恨和種族衝突是十字軍東征的導火索,伊斯蘭教極端派在1009年出於報復而摧毀了耶路撒冷的所有基督教堂和猶太教堂給了羅馬教廷發動聖戰的口實,而九次東征的背後驅動力應該是對財富的貪婪

本人贊同王巍所說,十字軍以捍衛宗教和解放聖地為口號,但事實上卻成為一場財富掠奪和領土瓜分的野蠻之旅

十字軍東征的組織是非常混亂的。除了法國、德國、英國和羅馬教廷等由教皇和皇帝親政所組成的正規部隊有明確的土地掠奪和財富獲取目的外,多數成員均是沒落貴族騎士和流離失所的平民舉家遷徙組成。幾萬人、幾十萬人出征,四面八方都面向耶路撒冷進軍,沒有資金和後勤支持,甚至沒有確定的行進路線和日程,完全靠沿途搶掠。得手了就給當地居民和城鎮帶來滅頂之災,失敗了便潰不成軍任人宰割。1099年,十字軍攻克耶路撒冷後,立即血腥屠城七天,殺死幾萬阿拉伯人和
猶太人。1202年的第四次,羅馬教徒甚至向同宗的東正教徒聖地伊斯坦丁堡下了毒手,再次血腥屠城,掠走無數金銀財寶。1291年,在第九次東征時,耶路撒冷易手被阿拉伯人佔領,標誌十字軍東征的失敗。

首先,中世紀後期的歐洲經濟正在恢復,鄉村經濟向城鎮經濟過渡。商業市場需求更多的貨幣協助交換。但是,由於歐洲金礦儲備枯竭,基督教會又將大量金銀幣融化改鑄成金盤和教堂裝飾品,銀幣成為主要流通貨幣,而且非常稀缺。最為活躍的義大利商人在歐洲南部和西西里地區從事國際貿易,與阿拉伯人交易商品,兌換金銀幣而成為富商,引起了歐洲各地騎士和王公的嫉恨與嚮往。東方黃金的傳說和暴富的憧憬一直是驅動大眾參與十字軍東征的最主要的說教和最靠譜的動力。


其次,拜占庭帝國是曾長期控制地中海沿岸的超級大國,處於歐洲與伊斯蘭世界的接壤地帶,其貨幣是金幣貝占特(Bezant),流通了五百年之久,主導歐洲與阿拉伯國家的貿易,也在歐洲各國成為幣制穩定的硬通貨,堪稱是中世紀的美元。與它同期相抗衡的另一個超級大國——波斯王國則採用了同樣悠久穩定的銀本位制度,控制了伊朗和伊拉克地區。這兩個大國是當時世界上文明程度最高,財富最多的帝國,但在軍事上卻很落後,引起歐洲各國長期的垂涎。

第三,公元七世紀起,穆罕默德創立了伊斯蘭教,從麥地那起步建立起穆斯林帝國,在三百年間便吞併了波斯帝國並擊敗了拜占庭帝國,成為與基督教歐洲相持不下的新興世界強國。阿拉伯人征服世界時同時繼承了拜占庭和波斯兩國的金銀幣本位制度,再加上宗教銘文,聲稱真主創造了黃金和白銀這兩種珍貴金屬,是衡量商品價值的標準。除了在麥地那有金礦外,阿拉伯世界最重要的黃金來源卻是非洲,而控制耶路撒冷和中東就可以扼住阿拉伯人的咽喉


第四,埃及在法蒂瑪王朝時期(909年~1171年)成為亞洲、非洲和歐洲之間國際貿易的中心。源於蘇丹的黃金在埃及被鑄造成金幣第納爾,在阿拉伯和基督教地區廣泛使用。來自國際貿易的稅收成為中東和地中海地區最重要的財富來源。亞非大陸之間的紅海已經取代亞洲內陸的波斯灣成為當時最重要的國際貿易通道,通過亞歷山大港而進入地中海,從而成為東西方文明交匯的樞紐。這就是歐洲教廷和法德英皇帝和義大利商人們最關注的商業財富焦點

以上引用部分摘自《金融可以顛覆歷史:十字軍東征的金錢動力》


北非、埃及、敘利亞、土耳其、這些後來被穆斯林化的地方,過去都是基督教地區或國家。後來西班牙也穆斯林化了,如果你是教皇,你想想你面臨的地緣政治是什麼樣的,你說你會不會發動戰爭吧。


對於發動者來說,是先利益後宗教(包括宗教利益),對被發動者來說,是先宗教後利益。

據說,十字軍東征的戰爭中,士兵問隨軍神父:這個俘虜是否有罪,要不要殺?神父回答說:這個我們沒法判斷,還是送他去見上帝吧,上帝會判斷的。


其實,當年十字軍不東征,可能歐洲早就伊斯蘭化,然後就是歐亞大陸最後的華夏文化對伊斯蘭文化碰撞了


在老聖彼得教堂,你摸摸半禿的頭頂,嘆了一口氣,心想,看來教皇真不是好當的。

但是別灰心,別放棄啊陛下,總會有辦法的。於是你默默上網去搜攻略,你發現一篇《老玩家給新手的制霸攻略——烏爾班二世如何開局》,你翻了一下發現樓主真的是良心啊,指出了一條明路,你趕緊開始仔細閱讀:

《老玩家給新手的制霸攻略——烏爾班二世如何開局》

相信很多喜歡打中世紀資料片的玩家已經發現,烏爾班二世看起來是個很好用的角色,但是其實是個大坑!大坑!!大坑!!!

不過已經入坑的玩家你也別著急,也不是沒有好的解局方法,聽我給大家仔細研判一下當時的局勢,深入分析一下造成當下局面的歷史原因,這樣才能找到咱們的開局策略。簡單來說,當時歐洲的形勢是這樣的:

烏爾班二世是一個典型的中世紀歐洲人,他的身上有著三種文化印記:古羅馬文化、基督教、以及日耳曼蠻族的戰士文化。

烏爾班二世的祖先不是羅馬人而是日耳曼人。到了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在日耳曼人持續入侵下徹底崩潰,日耳曼人接管了西羅馬帝國的領土。

這些為打仗而生的日耳曼蠻族目不識丁,更不懂得統治和管理自己佔領的國家,羅馬帝國時代的商業和城市文明在他們手裡奄奄一息。一片混亂中,日耳曼民族的各個支派紛紛自立,你爭我奪、自相殘殺,原本統一在西羅馬帝國下的歐洲,變成了一個個由不同日耳曼民族分支所建立的小王國。

當反叛者變成當權者之後,就不能像之前那樣亂搞事情了啊,人民要發展,經濟要增長,怎麼辦呢?

日耳曼人發現,羅馬帝國雖大,但是自從基督教被立為國教之後,已經深入了羅馬統治的根基,基督教會有著嚴密的神職體系,遍布羅馬帝國的每一個角落。而且基督教還擁有一套權威自洽的神學,在意識形態上工作做得很到位,如果留著這個教會,讓教皇給日耳曼人的國王加冕,正所謂「君權神授」,這樣我們這幫蠻子的統治合法性也就有了不是?

於是日耳曼人決定支持基督教,他們也達到了自己的目的。但是日耳曼人和基督教會之間的美好愛情,也總有些矛盾。

第一個矛盾——誰是老大?教皇大還是國王大?這也是亨利四世和格里高利七世斗得你死我活的根源,但是他們倆誰也離不開誰,這個死結在民族國家興起之前,是解不開的。

另外一個矛盾——騎士精神和基督信仰的矛盾,也就是榮譽和信仰的矛盾。這個矛盾沒那麼明顯,但非常重要。這就是我們烏爾班二世開局策略的「局眼」。

日耳曼人最大的特點是好鬥,領主一說出征,騎士必須指哪打哪兒。兩個日耳曼騎士見面,一言不合就要拔劍決鬥,一會兒要砍這個人的頭,一會兒要砍那個人的頭。

而基督教的核心價值觀是「和平與愛」,耶穌說:「要愛你的敵人」、「如果有人打你,你就轉過另一邊讓他打」......

作為一個日耳曼騎士,不戰鬥沒有榮譽,砍了太多頭又上不了天堂,你說日耳曼人信了基督教,是不是分分鐘要精分的節奏?

他們早晨去教堂,神父給他們念叨聖人的故事,告訴他們要恭順謙和,不要虛榮貪財,謀求名利。而他們回去換身衣服前往領主的城堡離參加宴會,觥籌交錯間他們大聲叫喊著:「要隔壁城堡!要金幣和絲綢!要 Keep Real!要為了榮譽戰鬥!」

作為中世紀的日耳曼國王,你看看該咋辦?教皇給你加冕了,但是你未必就能服眾。你必須要帶領手下的領主追求「榮譽」——征服土地,奪取城堡,搶到財寶。

但是,咱們日耳曼騎士不比從前了,已經是有信仰的戰士啦,只能為了正當理由而戰,不能見誰不順眼就打誰,畢竟大家都是教皇罩著的。

要征服還要師出有名,最好的戰爭理由是什麼?作為教皇,你知道該怎麼辦了嗎?

詳細的十字軍東征歷史:

姚逸凡:一文讀懂十字軍東征:日耳曼和穆斯林Rapper的世紀Battlezhuanlan.zhihu.com圖標


十字軍東征是基督教世界對伊斯蘭教長達500年持續掠奪征服的反抗,慫了幾個世紀的基督徒終於敢反抗穆斯林大爺了然後就被人黑了,在這點上我覺得他們很像現在的穆黑,古蘭經里侮辱卡菲勒的經文上千年了,現在有人敢反抗,這是破壞民族團結侮辱伊斯蘭教這是大逆不道啊,必須扣上穆黑和極端無神論的帽子捏死


其實是為了消耗人口,農業社會的戰爭如果是長期大規模,全部都可以用馬爾薩斯原理來解釋。

如果不是哥倫布發現了美洲大陸,給歐洲找到了人口的輸出通道,歐洲會繼續十字軍或者乾脆內戰,名義當然是討伐異教或討伐異端,伽利略牛頓要麼攜手去亞洲打劫要麼互相打劫。


大規模的人口遷移只有一個根本原因:緩解人口-資源比例,提高人均資源佔有量。在農業社會時代,最重要的資源就是耕地,所以人口-資源比例又稱人地比例。


川流熙攘,皆為利往。


像這種問題,需要大量深入研究才能知其一二。建議推薦幾本書。如果快餐式消費,就讀下序言吧。劍橋系列可以看看,應該比較深入。


推薦閱讀:

怎麼理解《天國王朝》中巴里安不接受王位?
2016 年有哪些尚無結果、值得持續關注的新聞?
如何評價《老炮兒》中的龔叔?

TAG:歷史 | 基督教 | 歐洲歷史 | 耶路撒冷 | 十字軍東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