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英語為母語的人(native speaker)是怎麼面對長難句的?他們也會做長難句分析嗎?
但是我們面對一大串的中文並不會感到困難 也不會分析什麼語法。是不是在一定程度,語法限制了對英語句意的理解思維方式?
謝邀!
I would check to see who the writer is, throw the book away, and never read books by that author again.
That"s a joke. And I am not referring to sentences like "I like chocolate because it"s yummy."
What I want to say is most native speakers don"t like long complex sentences either.
It"s very funny that many students told me that they are encouraged to use more complex sentences in their writing by their English teachers. It"s even funnier that some people think I am not a native English speaker because I often use simple sentences in my answers.
Are you ready?
Although native speakers often do not like to read them, and they can lead to more grammatical errors, in the case that they are necessary and can be easily understood, writing long complex sentences, like this one, which can be broken down to smaller, simpler sentences, as you can see below, can be acceptable in certain situations other than straightforward instances like this.
I mean:
- Most native speakers usually do not like to read long complex sentences.
- Writing long complex sentences can be acceptable if they are necessary and can be easily understood.
- It is very easy to make grammatical errors when writing long complex sentences, even for native speakers.
So, I strongly recommend not using long complex sentences in your writing. Using simpler sentences makes your writing more easily understood, and you have fewer chances to make grammatical errors.
Situations that necessitate using long complex sentences include but are not limited to (Please don"t be offended. This is another joke.):
- law
- official documents (they are written in a certain way to confuse you so that you have to hire a lawyer. :p)
- academic writing (scientists believe they are smarter. :p)
- bullshit a paper (when you have to write 1000 words but you have only 500 words to say)
- etc.
I hope the answer is helpful.
**************************************
栗子的知乎答案索引:栗子樹
栗子的微信公眾號:E-Speller 或者 栗子英文 (只有精彩的原創)
**************************************
第一個普遍的誤解:以英語為母語的人寫出來的英語文章一定是好文章。
第二個普遍的誤解:這個英語句子又長又複雜,我根本看不懂,這一定是因為我英語閱讀不好,而不是因為作者寫作太爛。
第三個普遍的誤解:我也應該學著去寫又長又複雜的英語句子,這樣我的文章會看上去更牛,更像是受過良好教育的人寫出來的。
很容易想的例子,知乎上幾乎全部都是以漢語為母語的人,我們隨便看看,知乎上的漢語文章有多少是言之有物、有條有理的好文章?又有多少是一塌糊塗、不知所云、又臭又長的?
同樣道理,以英語為母語但是英語寫作一塌糊塗的人,也是一抓一大把。
所以,一部分英語為母語的人能寫長難句、愛寫長難句、讀得懂長難句,不說明長難句就是好的。
除了法律文書、純文學創作、詩歌等等特殊場合之外,絕大多數的寫作,長難句都是要盡量避免的。
這一點對於非英語母語的寫作者尤為重要。因為一般來說,非母語者更容易傾向於過度的解釋說明或者用過多的不必要的單詞。
讀不懂長難句,不是讀者的問題,是作者的問題。不是讀者笨,而是作者寫作能力不行。這個鍋不能讓讀者背。
因為寫作永遠是讀者導向的,寫出來就是要讓讀者讀懂的。要不然,作者也不用費勁寫出來,自己在心裡牛逼就行了。
所以好的寫作,根本不存在所謂的「長難句」。
不存在的。
如果你嚴格按照 The element of style 的建議寫作,幾乎不可能寫出所謂的「長難句」出來。
比如第 14 條,用主動語態。
不好的例子:The reason he left college was that his health became impaired.
好的例子:Failing health compelled him to leave college.
不好的例子:It was not long before she was very sorry that she had said what she had.
好的例子:She soon repented her words.
比如第 15 條,用正面形式。
不好的例子:He was not very often on time.
好的例子:He usually came late.
不好的例子:The Taming if the Shrew is rather weak in spots. Shakespeare does not portray Katharine as a very admirable character, nor does Bianca remain long in memory as an important character in Shakespeare"s works.
好的例子:The women in The Taming of the Shrew are unattractive. Katharine is disagreeable, Bianca insignificant.
不好的例子:did not pay any attention to
好的例子: ignored
不好的例子: did not have much confidence in
好的例子: distrusted
比如第 17 條,省略不必要的詞語。
不要寫 the question as to whether,直接寫 whether。
不要寫 the reason why is that,直接寫 because。
不要寫 the fact that he had not succeeded,直接寫 his failure。
不好的例子:Macbeth was very ambitious. This led him to wish to become king of Scotland. The witches told him that this wish of his would come true. The king of Scotland at this time was Duncan. Encouraged by his wife, Macbeth murdered Duncan. He was thus enabled to succeed Duncan as king.
好的例子: Encouraged by his wife, Macbeth achieved his ambition and realized the prediction of the witches by murdering Duncan and becoming king of Scotland in his place.
如果你嚴格遵循這些建議,你不太可能寫出又長又複雜的句子。
事實上,句子的長度也是對寫作好壞的一個衡量標準。
比如常用的寫作檢查軟體 StyleWriter,就會給你的文章打分,給出一個 Bog 指數。其中一項就是 Sentence Bog,用你的平均句子長度去對比你這一類文章的句子最長限度。平均來看,你的句子越長,Sentence Bog 指數越高,寫作效果越差。你的平均句子長度,也列在了結果統計里。
再比如易改寫作輔助軟體,也會給出這樣的評價。左下角的 Structure 這一項評分,就反映了文章的句子長短。而右下角也是直接給出了平均句子長度。
如果一篇閱讀理解,或者一篇英文文章,把它丟進 StyleWriter,得到的打分慘不忍睹,那麼讀這種東西對於語言學習方面的用處其實並不大。
跟臭棋簍子練下棋,練得越多,下得越臭。
讀爛文章學英語,讀得越多,學得越爛。
最後,一點點小竅門,可以嘗試著把過長的句子劃分成多個單獨的句子,來減少句子的長度。
一個小例子:
修改之前,一段話只有兩個句子。
Long sentences are also problematic in writing because, even if they are punctuated properly, they can be hard to read since readers often want a pause, and writers need to be aware of this and consider the effect that any writing has on the reader.
Writing that contains long sentences can seem wordy, even if this isn"t the case, for the information in long sentences, like in short ones, can be hard to understand and connect.修改之後,同樣的意思同樣的信息,一段話劃分成五個句子,雖然這並不是最優化的結果,但至少比上面兩個無比冗長的句子要好。
Long sentences are also problematic in writing.
This is true even if they are punctuated properly since they can be hard to understand for readers, who often want a pause while reading. Writers need to be aware of this and consider the effect that any writing has on the reader.Furthermore, writing that contains long sentences can seem wordy, even if this isn"t the case. This happens because the information in long sentences, like in short ones, can be hard to understand and connect.因為他們有三樣法寶1.Period(句號)2.少寫幾個that,it,盡量少用代指(這個是很重要的習慣,尤其是關鍵的文件)
3.分段
謝邀。
樓主的問題描述對於學習中文的外國人來說也是長難句,但我咋看一眼就懂了?
因為我是母語人。
樓主說的對,的確有人懷疑語法會阻礙語言輸出,所以市面上有無數教育機構舉著「不學語法拯救啞巴英語」的大旗。
但從學術的角度上說,完全沒這麼回事兒。以下是美國最高法院1877年的判例 Pennoyer v. Neff,美國法學生一年級開學必讀案例。節選了個最長的句子(橙色的那個),一共八行,歡迎大家挑戰翻譯之~
不管美國學生還是國際生,讀這個case都雲里霧裡的...所有人一致認為這個就是拿來折磨人的。
一方面是語法複雜,另一方面是大家都不熟悉法律寫作的套路,還有不熟悉案例裡面提到的法律概念,就算都熟悉,一百五十年前的英語也不是特容易懂。
剛開學的時候讀這個讀得想死,現在回頭看看感覺當時7頁紙讀了倆小時簡直不可思議哈哈哈。不過現在沒人這麼寫東西了,法庭上也不這麼寫了,都是追求簡潔易懂,法律寫作課上寫被動句和套了兩三層的從句都會被老師一掌拍出去的。如果難以理解的話,我建議多練練改寫句子,就是把長難句拆成幾個句子並且意思不變,去掉所有的被動式,做多了自己可以很習慣地找主從句的結構。再就是,多熟悉你需要讀的文章類型的寫作套路和專業辭彙,熟悉了就快很多。我們才開學兩個月,我的閱讀速度至少提高了20%了。第三就是,以後離這種閑著沒事折磨人的作者遠一點...前兩天和同事(美國人)說了這麼一段話:
……even if i were to do that, the extent to which they understand would still be rather low because they cannot possibly expect that my wording and phrasing would be quite simple as what i do in class which requires tons of preparation that drains my head every time.
當時賊激動所以上面這一大段大概是在幾秒內說出來的。同事也有點沒反應過來,不過她肯定是聽懂了的。
其實你只需要聽到關鍵詞就好了,從句這種東西里which, what, that都是花架子。現在做培訓才意識到這些「連接詞」真的毫無影響,覺得難就是自己嚇自己。
因為剛離開學校不久,說話明顯帶著濃濃的report氣息,很多時候上課我會忍不住冒出來從句。後來我發現同樣一句話,加上「that」的話學生紛紛表示聽不懂,而把「that」去掉而其他一個字都不變的話,學生基本都沒有理解問題。
很簡單:絕大多數時候大家聽力抓的都是關鍵詞,甚至有時候閱讀也是。
expect
my wording and phrasing would be quite simple as i do in class requires tons of preparation drains my head every time.我把上面最長的那段從句扒下來了,什麼都沒變,只是把連接詞給你摳掉了,你看看是不是莫名地簡單了許多許多?
還有,一般人是不可能去做什麼「語法分析」的。我至今都不知道什麼叫定語從句什麼叫賓語從句blablabla,但是絲毫不影響我聽說讀寫。
ps,切記長難句是一回事,普通的長句是另一回事。我上面的那個例子是所謂的長難句,是不值得提倡的,很多母語使用者猛的一聽也是反應不過來的。但是普通的長句還是要理解的。就那種至少一個從句的那種,不說寫作了,很多受過一定水平教育的普通人每10-20句話里也免不了要說一句從句。絕大多數情況下,老外不需要做句子分析,但是對於有的句子成分確實很長,邏輯很複雜,老外也需要停一下看看句子重點到底是什麼。這和我們有時看中文一樣,有些句子字都認識,但是需要多看幾遍才能理順,看明白。
很多人之所以對稍微複雜點的句子就開始了難長句的句法分析,根本原因並不是因為語法阻礙了ta的思維,恰恰相反,是因為其語法基礎太弱,或者沒有學透,句子成分稍微多一些,複雜一些,就暈菜了。如果單詞能力也很差,有些單詞一詞多義,主謂難分,自然就開始混亂,就啟動了所謂的難長句分析了。
其實只要你語法系統、通透,單詞過關,一句話掃一眼,其結構就非常清晰了,根本無須做句法分析。看不懂最大的問題,不是句子結構,而是單詞不會,或者蘊藏其中的內涵邏輯很複雜。就好比易經,你可以熟讀,但是幾人能真正理解看懂?又是你。。。。。。 @栗子
雖然你所講的英語母語人對待英語長難句的態度與我認知相符,我也不會因為一個人從不寫長難句就覺得他水平低,但是,我不同意你認為學習英語的人不應該寫長難句的觀點。
I agree but your attitude towards whether a student should learn to write long and complex sentences or not.
因為,寫長難句是鍛鍊句式邏輯、閱讀理解分析能力的一個上好方法。
Because a student can practise not only their word order and writing logic but also their ability to understand complex expressions through the process of constructing one.
而且,沒人說學了就要用。
只是說 在要看懂的時候,要看得懂;在要寫的時候,要寫得出。
You got to give them the skill to understand one, just in case they come across one one day.
You also need to make sure that they are capable of constructing one, just in case they need to.The purpose of teaching English is to avoid illiteracy instead of making Shakespeare. It is true that most people will be in no need of using most of these (types of) techniques after they leave school, but it is also necessary to make sure that they at least have the idea in them.
然後對那些點贊的人中小學生講:
難懂和難學的東西還存在著,就是有它的價值。學習,不是你擁抱知識無用論的時候。
===【其他回答——收藏夾】===
Don Von 【英語】
Don Von 【音樂】
Don Von 【其他】
我是很反對靠語法來理解長難句的,畢竟中文長難句我也不會用語法分析,最多就是斷斷句罷了。
英文也一樣,一句話不過就是片語按照和中文不同順序排列而已。
比如下面這句,看著很難。
Many experts suggest that the child raised in an environment where there are many stimuli which develop his capacity for appropriate responses will experience greater intellectual development.
斷斷句,大家就明白了。
Many experts suggest that // the child raised in an environment // where there are many stimuli //which develop his capacity for appropriate responses //will experience greater intellectual development.
兩個從句,不過就是起個修飾作用,研究他們沒什麼意義,只要知道which,where分別指代誰就夠了。
很多專家表示//在環境中撫養長大的孩子//有很多刺激的環境//刺激開發孩子的正確反應的能力//將會在智力上有更大發展。
然後你組織語序就好了。謝邀。
張滿勝在他的《語法新思維》里寫過一段趣聞:
美國宇航員尼爾阿姆斯特丹於1969年7月20日登上月球,成為有史以來第一個登上月球的地球人。相信讀者還記得他那句登月後的名言:
That"s one small step for man,one giant leap for mankind.就這樣一句簡單的話,現在引起了語法專家們的廣泛爭議。他們的質疑是:Is Neil Armstrong"s moon landing quote grammatically incorrect?(阿姆斯特丹登月時的感言從語法的角度是不正確的嗎?)這是為什麼呢?原來是一個小小的不定冠詞a惹的禍!這還得從man這個詞說起。在英語中,man如果表示成年男子時,一般要加冠詞a來修飾,比如說a man。如果表示全人類(等於mankind),則不需要冠詞a。最近有一個澳大利亞程序員在分析阿姆斯特朗的那句登月名言時,發現他的原話中並沒有冠詞a。也就是說,阿姆斯特丹說的that"s one small step for man,one giant leap for mankind.這就成了「這對人類來說只是一小步,但對人來來說卻是一大步」。這顯然是矛盾的,他本來應該說That"s one small step for a man,one giant leap for mankind.才對。那麼當時阿姆斯特丹到底有沒有說這個冠詞a呢?現在連他自己也記不清了。他只是堅持說他「當時打算說這句話,而且相信 的確說了(這個冠詞a)」。不過幸好,另外一位電腦程序員彼得山福特利用最新的高科技聲音剪輯技術,證明了當時阿姆斯特丹的確說的是one small step for a man。對於福特的分析,阿姆斯特丹本人評論說:「我查看了彼得福特的分析數據,覺得這項技術很有趣,也很實用,我覺得他的結論很有說服力,對,就是很有說服力。」
一個小小的冠詞a引來如此的趣聞,可見英語中冠詞的重要性,可不談整個英語文法。
我最近在玩的一個拼字遊戲,剛好能說明這個問題。
遊戲很簡單,國內也有很多中文的此類遊戲,之前還朋友圈刷爆過,就是給一些亂序的單詞,在一定時間內排序成正確的句子,有時間限制、錯誤次數限制,超過時間或者錯的次數多了也直接失敗,看似是靠感覺,其實還是靠語法,我跟一個外國朋友比賽,她也認為玩這個遊戲靠的是語法,不是反應能力,所以她不喜歡玩。
越複雜的句子,越考驗語法能力。語法越好,理解句子的能力越強,語法好阻礙理解句子,這說不通。
語法好則邏輯強,「語法限制了對英語句子的理解的思維方式」,個人覺得這個觀點挺莫名其妙的。
坦白講,LGBT,或者女權,橄欖球,就著這些話題聊天,確實會表現出我們跟英語母語國家人的思維方式的區別,寫句子也可能會有區別,但看文章,看句子,我覺得無非是獲取信息,靠知識積累吧。
很多人都試過《追憶似水年華》讀起來有多可怕,意識流。美國的本土作家也有玩兒意識流的,福克納,The Bear中有一個長句,一句長達1600字。這種長達一千六白字、創紀錄的句子,是要從感覺印象和回憶所交織的心理狀態反映幾十年的事情,那是不容易分析的。
別說美國大學生了,不念文學專業的文學愛好者,都不一定能輕易讀懂他的長句,誰語法好,善於分析長句,讀他的書就容易。
我在Quora上認識的一個英語老師,她給我的建議我非常認同,練筆寫作:
- Short is better than long.
- Simple is good.
- Avoid long, Latin-based nouns.
- Embrace active verbs.
這就是寫作秘籍。
別敵視語法,語法僅僅是語言規律的總結,雖然英語確實有一些死規則,但對學習這門語言有極大的益處。
中國人朗讀英語文章,一定會經歷一個過程,磕磕碰碰,We all want to live a happy life which is our right,是which單獨斷句呢,還是which連著從句一起讀,遇到that從句是清晰的把that讀清楚還是直接拖過去,會糾結的。我們常常忘了,從小學一直到高中,每年都上語文課,可高中被語文老師點名起來朗讀課文,碰見一個生字讀錯要挨粉筆砸,讀的結結巴巴磕磕碰碰,哪裡像是平常說話的樣子。我們分析唐詩宋詞,我們分段落討論中心思想,我們不斷考真假字、同音字,我們分析名句,然後伺候若干年,我們依然保持讀書、練筆,才慢慢可以寫一些自己滿意的文章。
為什麼到學了英語,我們總覺得母語者就是天然掌握一切,學習外語就天然要排斥一切呢,有什麼區別呢?
看文章的諸位,莎士比亞的名句誰都能背幾句,羅密歐與朱麗葉咱們都知道,我們甚至還知道點美國歷史,能聊幾句川普總統為什麼當選,學英語的中國人,只要把英語學好,思維方式上天然有優勢,因為西方的文化,我們打小就喜歡,白雪公主灰姑娘這一套思維咱都有。
覺得語法影響理解句子思維方式,僅僅是因為書讀的太少,想的太多而已。
我們也常常說,漢語寫作,寫白話文,少用古語,有點做作。可有人古文就是寫得好,不用古文寫白話文也是旁徵博引一句話兩個成語一個典故,這就像英語的長句,能寫好的是本事,是實力,是特點。錢鍾書他們這波大師,寫英文最喜歡寫長句、老詞兒了,這樣寫,很有b格。
學外語,不可能變成native speaker的,但可以比native apeaker更有趣,我的偶像胡塞尼,三本書,每本都是暢銷書,Kite Runner是超級暢銷書,他就喜歡寫長句,異域風情,故事感人,美國人可愛看了。我就夢想,某一天像他一樣,寫異域風情,寫我中國恩施土家族的故事,也搭配好萊塢戲碼,土葬+蟲蠱,我覺得會很有意思的,當然這要再學十年英語啦,要敢想才敢做~
就反問一個問題好玩:
我們寫英語句子,第一個詞的首字母大寫,是先經過語法分析還是毫不猶豫渾然天成的直接寫Who are u......為什麼我們知道「首字母要大寫」,為什麼我又完全跟中文一樣習慣它這條語法,哈哈哈,語法不是獨立存在的,它涵蓋英語各個部分,初期要語法分析句子,習慣了就忘掉語法這一套了,但即便精通後忘掉語法了,也不能說語法阻礙我們理解句子,它在某一個階段,救過我們。
個人觀點,我覺得我說的都是錯的,僅供參考。
公眾號:sparetime2017
想看長句看簡奧斯丁,想看生詞看冰與火之歌。
長難句加生詞看海伯利安系列。
有時候一個句子可能所有單詞你都認識,但就不知道什麼意思。
如果特別困難的話就人肉 parser 成 ast(大霧)
一般抽象成一個意象直接壓棧就行了,也有時候讀到後面只對前面有一個相關的大概印象,通過前面和後面在意義上的 connection 輔助回想。
我記得 @Chris Xia 有一個 native speaker 如何下意識進行句法分析和 working memory 相關的答案的說;但是找不到了
但是 @Chris Xia 老爺的文章或者答案一個一個接著讀下來絕對有益~最後友情曬貓我是美國俄亥俄州戴頓市卡羅高中的一名學生。
我八年級開始去的美國,在我去美國之前,我覺得美國人怎麼會學習語法…然而我圖樣圖森破。微博上那些老外覺得考不了四六級、做不了雅思什麼的,我只想說廢話 中國人出的卷子 chenglish 你想讓老外怎麼做?哪怕是美國八年級的語法課(我在中國八年級之後那一年在美國又讀了一遍八年級)都比國內難上好多倍。(先上個圖)所以我語法講道理還是過得去的…雖然沒屌到什麼地步…首先,我們上課的時候經常拿一句炒雞長例句來做成分分析。主謂賓、從句、phrase、clause、各種騷修飾。時態好像我記得好像有18個,我來了以後才知道原來還有「will have been doing」這種東西…之前我們學校還統一做了PSAT,差不多就是美國高考預考這樣,也是很多語法題,超級長…我覺得如果不難的話 也就不會放在高考題里了吧…但是我覺得隊友本土人來說也不會太難啊。對於我來說,最難的部分在於看清楚哪個片語或者從句在修飾哪個部分,但換成中文的話也沒那麼難吧。
我今天請大家出去玩吧,正好我最好的女性朋友的媽媽在一家當地最豪華的保齡球場做主前台的接待人,也就是收別人錢並且給人們安排場地和保齡球鞋的那種,她大概會給我們提供一些不小的折扣呢。
是挺長的,但也不至於看不懂吧…先寫倆句子,一句英文,一句俄文
寫出來從篇幅上看都差不多長,很好,很美觀
Long and complex sentences, as mentioned in the question, often cast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hose who read them, forcing the readers to alter their initial way of thinking to adapt to the long-stretched and uncut logical line designed by the authors so that those authors may distinguish themselves from the mass as outstandingly bright and extraordinarily educated.
Длинные и сложные предложения, как упомянуты в этом вопросе, часто оказывают влияния на тех, кто их читают, заставляющие читателей изменять свой инициальный ход мыслей, чтобы приспособляться к вытянутому и неразрезанному логическому линию предумышленному писателями, так чтобы эти писатели смогли выдаваться от населения и оказаться знаменито способными и необыкновенными образованными.
意思都一樣,「該問題中所提及的長難句常常對讀者產生很大影響,迫使他們調整自己原來的思路以適應由作者設計出來的,長而未經分割的邏輯線,目的是使那些作者可以顯得很出眾,聰明且受過良好教育」
你看,哪怕用中文表達,讀起來都累的夠嗆
長難句之所以討厭,就是因為這種文法除了要傳達信息以外,還要顯示作者邏輯思維的縝密
句子寫出來,表意要「完整」、「精確」
因為「完整」,所以篇幅就要長,包含的信息量就要多
信息量一多,重點就不突出了
因為「精確」,所以用詞就會避開常用語,專挑那些在字典上只有一兩條釋義的詞
而這樣的詞,大多數人是不認識的
兩個要素加起來,就不好懂了,看起來就令人不爽
如果你想讀懂這些句子,對不起,你要花很多錢,很多時間,接受很好的教育,才能做到
長難句為什麼出現在考試中,出現在古書里,就是為了測試
你是不是有錢人,你是否接受了很好的教育
這是一個階級的篩子,篩去窮苦的,留下富裕的
套用一個流行觀念,叫做文字界的「匠人精神」
把本來很簡單的事情人為地複雜化
本來一分鐘捏二十個的飯糰,現在一天只捏五個
這麼一來,目標用戶也發生了變化
以前面對的對象是普羅大眾,現在面對的對象是帝王將相
帝王將相有時間,有能力,去購買這種「匠人」的產品
也有能力去消化這些生澀難懂的內容
而窮人呢?無法接受良好教育的人呢?
誰管他們
這就好比在粥里撒沙子,富人有過濾器(教育),窮人沒有
所以富人還是可以喝到粥,而窮人只能吃沙子
要是捏飯糰子的都去當「匠人」,種地的都去種五常有機大米,老百姓就要餓死
如果知識和信息都以長難句這樣的方式傳播,那麼普通民眾就會大規模的當文盲,被封鎖在愚昧之中
文言文也起了類似的作用。中國古文以短為美,但是也可以做到很晦澀難懂
所以一個村裡就一兩個認字的
咱們此時捧起一本《老子》《周易》,讀一讀,估計就和歪果仁讀自己國家的長難句一樣
最後發現,還是刷知乎爽
這裡的人都好有才,說話又好聽
美國人也不喜歡長難句
所以他們觀念里比較清晰的寫作是要讓主語謂語賓語盡量挨著。
如果長句中主謂賓在一起,後面放了很多個which , that ,不算是壞的寫作。
如果是 主語 which is xxx, 動詞,各種修飾,賓語 that xxxxx
就要掀桌了。借用樓上的回答和圖略微說明
感謝 @Hea嘉,做了法學僧的市場狗 的例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7137357/answer/253128838The want of authority of of to upon of, where, is not denied by the court below.用現在的觀點看就是很差的寫作。好的寫作應該是the court below dont deny the want of xxx, xxx, xxx ,xxx where xxxx一下就清晰多了。當然有些文件格式需要用特殊語態,那就給寫作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知道你讀沒讀過政治課本,有很多是需要進行分析的。
我們來看下這段話。摘自考研輔導書。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繫實際,實事求是,在實踐中檢驗真理和發展真理,是馬克思主義最重要的理論品質,也是馬克思主義始終保持蓬勃生命力的關鍵所在。
首先,這種品質是馬克思主義理論本質的反映。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本質屬性,在於它的徹底的科學性、堅定的革命性和自覺的實踐性,而徹底的科學性是最根本的。不分析句子根本看不懂,什麼「實事求是」 「在實踐中檢驗真理」之類的動詞詞性的東西都用來當成名詞用?且不說外國人,中國人都要慢慢看才看得懂。我覺得我周圍有很多人中文長句也聽不懂,天天斷章取義。
題干中「但是我們面對一大串的中文並不會感到困難 也不會分析什麼語法」——我覺得只是個錯覺。
就不說外語了,對於大部分人而言,咱們的中文能力遠沒有自己想像的那麼好。單就語法而言,網上常見的語句裡面指代不明、語義重複、歧義等等毛病就一大堆。把初中/小學語文的病句題拿出來,我相信很多人都做不明白。
中文裡面的長難句也許在寫作時不會有太大困難——畢竟你寫下來了可以隨時回頭看(如果你確定不是你寫錯了卻沒發現)。
但是,我經常發現我(及很多人)在說出比較長且複雜的句子時,對面聽的人會出現理解困難——我自己有時候也會出現主句接不上從句(現代漢語其實沒這個術語)的情況——所以經常會在主句開始時重新強調一遍從句裡面指代的那個意思(其實也就把長句變成了短句)。
而實際上,正兒八經的中文長句一樣不是那種「一眼掃過」就能看懂的程度。除了法律文件里常有的句子之外,還有普通人寫作出來的不光本身難懂還經常特么的有歧義的句子......
另外「是不是在一定程度,語法限制了對英語句意的理解思維方式」——就完全是在給語法能力的欠缺找借口了。語法是理解語言的唯一方式,你感覺不到它的時候不過是理解對象很簡單而已。
雖然我是中國人,不過托福寫作一直穩定在29分的在英語國家工作+學習的人感覺還是有資格來強答。學英語有兩個變數很重要:一個是輸入量,一個是對已有輸入量的熟悉程度。簡單來說學英語的過程就像是一個入水口和出水口同時打開的水池,入口是輸入量,出口是熟練程度。當熟練程度不夠的時候,你會遺忘,會有理解困難(如聽不懂、看不懂等等)。對於我們來說,理解長難句困難,可以拆解成如下原因:1. 辭彙量不足。長難句往往出現在學術文章或一些報刊、書籍中,用的詞不知道的時候,就會阻礙理解。2. 已有辭彙不熟練。這裡的熟練不是指的知道該辭彙的很多意思,而是指的我們的大腦並沒有形成用這個辭彙/片語思考的過程。根據我自己亂想的理論,母語者腦中的映射大概是這樣:object-&>語言,這兩者之間的距離很近,幾乎沒有,這也是為什麼我們思考的時候往往就是感覺是在用自己的語言在講話。而一個對第二語言習得的人,映射往往是這樣:object-&>母語-外語,因此在閱讀的時候,常常會出現明明辭彙句子都懂,但不慢慢看就進不到腦子裡的情況,這個問題會極大影響閱讀理解速度和程度。3. 對語法不熟悉。這裡的熟悉也是指腦子是否接受這套邏輯。很多學習長難句的中國學生各種從句語法掌握的本來就不是很紮實,讀起來自然很多困難。即使掌握紮實的,離已經習慣用這套邏輯還有一定距離。比如我語法功底一直很好,從小到大英語考試里的選擇題、完形填空這兩個部分一直都是基本滿分,但我直到現在,有時在口頭表述一些比較複雜的事情的時候還是會弄錯時態、弄錯主謂語序、弄錯性別等等。因為在我的腦海里動詞擁有時態、單詞擁有性別這個邏輯是原本不存在的,都是要「後天」注意。以上三者(還有更多)加起來共同構成了所謂的「語感」。所以分析長難句強調語法,不僅並不是阻礙了「語感」,相反是建立「語感」的必經過程,只不過這個過程很長,見效慢,有時還很痛苦。但在學語言里,我認為拆解問題,解決小問題,比否定什麼然後強調一個說不清楚的「語感」要有效的多。發現沒有直接回答這個問題,再補一句:英語國家人看長難句會不會費勁?會,但是你倆的費勁不是一碼事。對他們來說,句子結構、表述方式、辭彙他們都是熟悉的,他們的費勁只不過是因為太長了大腦工作量稍微大了一點而已。即使是我現在看栗子列的那個句子我就直接看了下來,不會在中途返回或者停下來,因為那裡面的表述方式都是我非常熟悉的,即使我並不會一口氣講那麼長一句話。
說下經歷,出國七年,基本聽說讀寫都是英語。結果就是,
英語看得很熟練,不用分析不用想。長句往往都是邏輯嚴謹意思緊湊,所以並不難懂(除非是康德這樣的作者,要一個從句一個從句的拆開)
中文退化程度很嚴重,以往遇到長句子一眼掃過去就知道個大概,現在要一個字一個字的看還不一定能看懂
寫作的時候尤其是,覺得中文沒有定語從句,不能隨心所欲用插入語簡直太痛苦
熟能生巧,看多了以後那套語言的邏輯自然而然就進入了你的思考系統,變得和走路吃飯一樣自然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