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為什麼不去當東郡太守?
久之,征還為東郡太守;不就,稱疾歸鄉里。
——《三國志》
看時間點也能分析的出來。
中平初,靈帝寵信宦官,還有收買官錢的事。
曹操在這個時間點拒絕上任也是有很多理由,因素可以考慮的。《魏書》美化曹操動機,雖然溢美,但也情有可原。曹操年少時就有與家族決裂的政治傾向,例如親近袁紹,同情黨人,甚至彈劾親近宦官的官員。中平初,曹操得以上任濟南相,是因為參與長社之戰有戰功。至於他有沒有交錢上任,史書沒記載,我是傾向於沒交的。曹操上任後,就拿貪腐的縣官開刀,這是政治立場使然。
曹操擬任東郡太守時,肯定是中平二年之後。中平二年,靈帝為了修建皇宮,大肆斂財,次年才完工。我是認為,以曹操的個性肯定拒絕交錢上任的。以靈帝的個性,不交錢就一邊去。老爹曹嵩應該有錢,但是不願意幫兒子,畢竟老爹在中平四年掏錢買了太尉的,這也是大事,從此譙縣曹氏成了公族,雖然曹操覺得銅臭味十足。按照《魏書》記載,曹操拿到議郎這個閑職,然後稱病脫離朝廷,開始了人生中第三次隱居生活。直到中平五年,靈帝設西園軍,熱愛軍事的曹操又被靈帝相中,重新踏入仕途。引文不引全?還是說你看的三國志是沒有裴注的?
光和末,黃巾起。拜騎都尉,討潁川賊。遷為濟南相,國有十餘縣,長吏多阿附貴戚,贓污狼藉,於是奏免其八;禁斷淫祀,姦宄逃竄,郡界肅然。【魏書曰:長吏受取貪饕,依倚貴勢,歷前相不見舉;聞太祖至,咸皆舉免,小大震怖,姦宄遁逃,竄入他郡。政教大行,一郡清平。初,城陽景王劉章以有功於漢,故其國為立祠,青州諸郡轉相仿效,濟南尤盛,至六百餘祠。賈人或假二千石輿服導從作倡樂,奢侈日甚,民坐貧窮,歷世長吏無敢禁絕者。太祖到,皆毀壞祠屋,止絕官吏民不得祠祀。及至秉政,遂除姦邪鬼神之事,世之淫祀由此遂絕。】久之,徵還為東郡太守;不就,稱疾歸鄉里。【魏書曰:於是權臣專朝,貴戚橫恣。太祖不能違道取容。數數干忤,恐為家禍,遂乞留宿衛。拜議郎,常託疾病,輒告歸鄉里;築室城外,春夏習讀書傳,秋冬弋獵,以自娛樂。】
曹操在濟南惹人厭 為了避禍 回老家讀書去了
三國志及曹操自己的解釋都是為了:避禍。
濟南相與東郡太守都是二千石的高官,是平級的,所以這個調任是平調,因為在濟南整頓吏治與民間風俗,從而得罪了朝內朝外的豪強群體,遷東郡太守就是一個政治信號,曹操出身官宦世家不可能不明白這個道理。
在濟南曹操這樣干:
遷為濟南相,國有十餘縣,長吏多阿附貴戚,贓污狼藉,於是奏免其八;久之,徵還為東郡太守;不就,稱疾歸鄉里。
魏書的解釋:
【魏書曰:於是權臣專朝,貴戚橫恣。太祖不能違道取容。數數干忤,恐為家禍,遂乞留宿衛。拜議郎,常託疾病,輒告歸鄉里;築室城外,春夏習讀書傳,秋冬弋獵,以自娛樂。】
三國志集解:
【趙一清曰:《後漢書·光武十王傳》:琅邪順王容初平元年遣弟邈至長安,盛稱東郡太守曹操忠誠於帝,操以此德於邈。
一清案:操雖不就東郡之命,當時猶以此稱之也。
這話很好理解,當時所謂的清流以不應徵闢為高。
杭世駿說同。】
魏武故事載公十二月己亥令曰:
故在濟南,始除殘去穢,平心選舉,違迕諸常侍。
(當時做官可以舉薦的,一般這些名額都被關係戶佔了,曹操想為國家選點良才,或者說不與十常侍等群體勾結,自然遭到忌恨。)
以為強豪所忿,恐致家禍,故以病還。
求底下之地,欲以泥水自蔽,絕賓客往來之望,然不能得如意。
【冀州刺史王芬、南陽許攸、沛國周旌等連結豪傑,謀廢靈帝,立合肥侯,以告太祖,太祖拒之。芬等遂敗。】
胡三省曰:以此謀告操,蓋亦知操之為時雄矣。
(大意就是曹操在當時出身上層社會,有一定的功績名望,連廢立皇帝這種大事就算賦閑在家也有人找他密謀,所以曹操想隱藏自己的鋒芒,以免麻煩找上門來,結果還是不能如意。)
政治局勢不好,而且曹操當官時期得罪的權貴不少。他已經預料到必有大事發生。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