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可能創造一種心理諮詢以下,普通談心以上的「心理諮詢師」職業?

我在想,有沒有可能存在一種心理諮詢以下,普通談心以上的東西存在,我也不知道叫它什麼,暫且把它稱之為心理顧問吧。因為在中國絕大多數人都不願意付出昂貴的諮詢費用,包括我自己,但又確實存在大量心理諮詢的需求。心理諮詢師的學習成本又極高,好的學習資源也極度稀缺,中國又有大量的這種有心無力高不成低不就的「心理諮詢師」,這裡加引號是因為夠不上業內普遍認可的嚴格標準,但他們絕稱不上是一無所用。這樣就有大量的「諮詢師」的供給,也有大量的希望低廉諮詢費用的市場需求,滿足大眾需求,也解決諮詢師經濟壓力大的燃眉之急。而行業要做的就是定一個介於諮詢和談心之間的「心理顧問」的標準和培養體系。我想我待會在知乎提個問題。

其他說明:

1.名稱我是隨便打的,也許可以叫做心理顧問,也許可以叫做心理輔導師等等之類的。

2.達到「心理輔導師」的督導時數、培訓時長都可以降低標準以減少投入,這樣諮詢的收費就會變得親民一些,收費更低一些。比方說一個小時80元或100元,其實不少醫院裡的心理科就是這個收費,但畢竟沒有市場化,還是體制內控價,裡面的諮詢師積極性主動性都比較弱,也沒有多少自主性可言。

3.心理輔導師還可以作為成為心理諮詢師的過渡或者跳板。

4.切實滿足到大眾心理成長的需求,達到助人的目的,又不增加經濟壓力,確實作進一步處理的來訪者,再將其轉介給上一級的心理諮詢和心理治療。

我不太清楚這樣可不可行?或者存在什麼弊端?如何達到這個目標?或者說其實已經存在這種定位的職業,只是需要規範化、標準化?


這說的不就是社會工作者,社工嗎?大部分的社工在心理方面的服務都停留在淺層,情感支持、傾聽、關注等,同時可以幫服務對象鏈接合適的社會資源,比如經濟支持、互助組織、技能培訓,等等。而且最重要的是,社工服務免費。

什麼時候我國的社工行業能發展到全民都有共識:有困難找社工。遇到重大挫折,找社工;有家庭矛盾,找社工;失業了,找社工;喪親,找社工;慢性病康復辛苦,找社工;等等。社工不是萬能的,但是成熟的社工行業可能比你想像中要萬能得多哦。

ps.社工不是義工,不是志願者,是受過系統專業訓練的技術人員。在行業成熟地區,必須有社會工作學位,且滿足近千小時的實習才可以註冊並從事社工。在香港,註冊社工是法律規定的,有專門的社會工作者註冊管理局負責註冊及監管,沒有註冊的人自稱社工或自稱做的是社會工作,即屬違法。一些巨無霸社工機構提供的服務包羅萬象,甚至擁有自己的醫院等,就需要嚴格監管,通常會針對某個機構單獨立法。比如香港明愛,香港法律中有專門的法條規定了明愛的服務範圍、機構架構、運營模式等。在香港,社工監管比註冊輔導員(counsellor,相當於內地的心理諮詢師)、臨床心理學家的監管嚴格得多,冒充社工比冒充心理諮詢師、臨床心理學家嚴重得多呢。

想了解香港社工的培養體系、提供的心理服務、收費等問題可見我之前的回答:

范平雨:國內外心理諮詢的收費是如何制定的,依據是什麼?

范平雨:目前國內外心理相關層面的社會工作是如何運作的?

范平雨:Social worker和Counsellor的區別?


在回答里補充我的問題描述好了,這樣更能清楚表達我的意思。我除了大學四年在上海度過,其餘30年都在家鄉的小鎮轉悠過著普通人的生活,我可能比知乎上的諮詢師見識短淺,我就只是以我平時工作生活觀察談談,想法簡陋天真並且粗糙,大家隨便看看,見笑了。

我暫且把這個職業的名稱叫做「心理輔導師」吧(其實也可以叫做心理科普員、心理傾聽師之類,隨便挑一個方便描述。)

這幾天收到了不少回復,有人說我描述的其實就是親人、閨蜜、死黨、愛人、知音等,我覺得這些人在現實生活中通常連普通談心都做不到,試想你會和你老婆談你藏私房錢的事情嗎?再說了,知音難覓,死黨難尋,閨蜜現在都變成一個貶義詞了。而且,他們哪怕真的能談心,但也僅僅能做到談心而已,能做到談心以上的專業傾聽嗎?

也有人提到,如果希望得到價格低廉的專業心理諮詢服務,可以找實習心理諮詢師。但實習心理諮詢師總有一天轉正,價格會升上去,我所描述的「心理輔導師」是紮根於此階層的專業心理輔導師,他們做的是專業心理輔導工作,不是山寨版的心理諮詢或者劣質版的心理諮詢,如果要形容,我們可以把它形容成「簡化版的心理諮詢」,而精簡不代表不專業。它提供專業的心理諮詢中的部分服務,我題目中把它形容成心理諮詢以下談心以上的存在,現在我要換一個說法會更準確表達我的精神,我把它形容成心理諮詢以下,心理教育以上的存在。有沒有這種東西存在?有,我覺得現在流行的正念訓練其實就是心理諮詢以下,心理教育以上的存在,它有大量的心理教育和心理訓練的內容,它還有類似心理諮詢的探詢的操作。

我再特彆強調一下,精簡不代表不專業,只是服務範圍縮小,功能定位更精確,就好比小學教育是幼兒園教育和中學教育的中間環節過度階段,顯然,把小學教育說成比中學教育不專業是荒謬的說法。同理,我們也不能認為「心理輔導」比「心理諮詢」不專業。

也有人提到簡單心理的傾訴熱線就能實現我描述的功能,我今天下載了看一下,確實傾訴熱線的功能要比「親人」、「死黨」、「知音」更接近我的描述。他能夠提供專業的傾聽服務,按照簡單心理的描述,這是里的聆聽者接受過聆聽訓練,但不同於心理諮詢,如有需要,則需接受更加專業的干預,如心理諮詢或心理治療。但聆聽傾訴僅是我所描述的「心理輔導師」其中的一項功能,「心理輔導師」他也能提供專業的傾聽,不同之處在於他提供的是面對面專業的傾聽,還能建立長久的咨訪關係,而非一次性的傾聽服務。面對面的訪談效果肯定要優於網路的傾聽服務。另外,「心理輔導師」還比傾聽熱線能夠實現更豐富的功能。

首先,心理輔導師必須要具備基本的診斷鑒別能力,能夠判斷什麼情況需要轉介心理諮詢、心理治療或者精神治療。他紮根於當地,了解當地的轉介途徑。他不需要診斷到非常的精確,這不是他能做到的,也不是他可以做的,不需要熟記CCMD的分類診斷,只需記幾個常見的強迫、抑鬱症之類的診斷標準,知道例如,許又新的神經症簡快診斷方式,知道心理異常的三條判斷原則等等。做一個基本的預判不是太難的事情。

再來,心理輔導師可以提供科普宣傳的功能。 可以在當地定期或不定期的召開公益講座,讓普通群眾了解心理健康的常識和心理諮詢的真實情況。這應該不會太難,可以和當地的社區、居委會加強聯絡提供公益的服務。我覺得宣傳不宣傳的差別是巨大的,而且就我問題中的描述,價格已經不會成為大多數人接受諮詢的障礙,我們就只需地培養他們接受心理服務的意識和習慣就好了。

另外,心理輔導師可以提供心理教育的功能。特別是青少年,生活範圍狹窄,他們經驗缺失較為明顯,有些只需要一個更有豐富經驗的人用藝術的方式來和他們分享相應的知識,他們的心理問題就能快速地被緩解或消除。我在校園內就是做心理輔導工作,教育部的文件《指導綱要》里就提到要破除價值中立的迷思,也就是該教育要教育,我覺得這思路是正確的。或者換一句話說,我描述的「心理輔導師」其實就是將校園內的「心理輔導」市場化。所以,我後來才把這個心理輔導師形容成心理諮詢之下心理教育之上的存在,它能提供心理教育,但又不只有心理教育。

還有,心理輔導師是獨立執業或掛靠商業諮詢機構,這裡提供的「心理輔導」是市場化的。不同於社區的社工或社區心理衛生服務,這大多是體制內的帶有公益性質的,常年處在體制內,我深知體制臃腫被動,而且處處受限沒有自主性。我們這裡現在很多縣市區都有未成年人心理輔導站,有心理老師值班,老師要花費額外的精力和時間,但是現在政府居然半分補貼都沒有,哪怕有也只是意思一下杯水車薪,這樣的心理輔導效果如何,你們可以自行想像。

好處:

1.利用現有大量閑置的「前心理諮詢師」專業人才

現在社會當中有大量的沒有達到註冊系統或簡單心理要求的心理諮詢師的標準,他們遍布全國各地,他們也並非一無所用,可以將這些閑散的力量聚集利用起來,只需要行業樹立一個標準,提供培訓和審核的功能,篩選出合格的心理輔導師。可以像是中國心理學會的註冊系統,可以像是簡單心理這樣的商業機構,但不能是像國家政府部門來自己做這件事,政府可以監督,專業的事情還是留給專業的行業機構來做。

2.培養群眾接受心理服務的消費習慣

通過做科普宣傳,傾聽服務、心理教育等功能培養群眾接受心理服務的消費習慣,而不是像心理諮詢「高高在上」地被動等待。總之,心理輔導師會更加接地氣,深入群眾,而不再像心理諮詢是貴族專屬服務。

3.成為群眾和心理諮詢之間的橋樑

能將需要專業心理諮詢或治療的人及時發現並轉介。

……

關於收入的問題:

我會有以上的想法由來已久。

如果我是來訪者,我願意支付的諮詢費用上限不會超過200元,100到150元是比較理想的價位。再貴不是我負擔不起,而是我覺得不划算,我又沒啥大問題,每周花個500,800做諮詢我是不是傻啊。我身邊所見的大多數普通民眾願意支付的價錢也差不多如此,我也問了身邊的老師「你願意支付多少錢做心理諮詢?」他們的回答大多數是100元。我所在這地區的經濟條件也不算太差,我比普通民眾對心理諮詢的了解要多得多得多,我猜在中國只願意承擔此等費用或以下的人群應該佔了絕大多數,你說這裡面有沒有存在大量心理諮詢需求的人?絕對有。這麼大的市場需求為什麼諮詢師們都不為所動呢?這樣的價格難道真的養不活諮詢師嗎?假設每個月工作20天,每天接待4個來訪者,每次諮詢的費用是150元,那麼一個月的收入是一萬二,在我們這地方一萬二的收入算還不錯了。而你只需要找到20個長期諮詢的來訪者,就每周都滿工作量了。就以我們這小鎮為例,十幾萬的人口中有這個需求的絕對遠遠不止20個,按照業界的普遍認為的標準要兩年系統長程培訓,幾百小時的收費諮詢,還要督導,個人體驗等等等……這方圓十里一個專業的心理諮詢師都沒有。

這大量有心理諮詢需求的人群當中又分為三類:一類是心理問題嚴重但只願意支付較低的價格;二類是心理問題嚴重願意支付較高的價格;三類是有一定心理困惑願意支付較低價格。

第一類,心理問題嚴重只願意支付較低價格的人可能是有錢但因為沒有接受心理幫助的意識,覺得花這個錢不止;也可能因為家裡確實沒錢,支付不起這麼昂貴的諮詢費用。

如果在心理諮詢體系當中存在一個心理輔導師或心理科普員的職位,他們就能夠給他們做這方面的科普宣傳,給有錢不願支付昂貴諮詢費用的來訪者了解心理諮詢的真實情況,給他介紹可以接受心理諮詢的去處;同時也可以給家庭經濟條件有限的介紹到當地心理衛生中心,接受帶有公益價格的心理諮詢。

第二類是心理問題嚴重且願意支付較高價格的人,這就是心理諮詢的服務對象,都不需要對他們做科普宣傳,只需要告訴他們心理諮詢的去處就可以了。

第三類是有一定心理困惑只願意支付較低價格的人,這就是心理輔導師的主要工作對象,我就屬於此類,就是想找個具有專業傾聽能力的人聽我說說好就好了,沒有更多的要求,這時候,我哪都不用去,就直接找他做心理輔導就好了。

面對這三類人,心理輔導師需要具備的能力包括:做科普宣傳知識儲備、初步的鑒別診斷能力、心理輔導的能力。

這相應的能力培養路徑是:

科普宣傳→心理學的學歷教育

鑒別診斷→心理學的學歷教育和心理輔導師的培訓體系

心理輔導→心理輔導師的培訓體系

心理輔導師的培訓內容主要包括:鑒別診斷訓練、聆聽訓練、心理訓練、心理教育。

我想這能夠比培訓一個心理諮詢師花更短的時間,更少的費用,給群眾提供更精準的服務。

大概如此,時間倉促,行文粗糙,見諒。


coach,coaching,中文可能是心理輔導一類的。

在國外,有一些關注於「個人成長」的教育機構。他們不做therapy,但提供的訓練是以群體為目標人群的以心理學為基礎構架的教育。

有一個我參加過的叫Landmark,他們在社會上受到很多爭議,比如對於心理疾病患者過分radical,有參加者認為是邪教,我感覺有點像黨組織,因為它靠學員組織各種形式的分享來吸納新學員,有一個統一的入門課程,並且根據大家的不同目的,在溝通、個人成長甚至團隊建設方面提供不同課程,有一個叫ILP(introduction to leadership program)的,參加過程就是訓練學員如何從engagement一路最後開展自己的一個intro會議,參加過這種課程的就可以開始培養自己做coach了。當時有一位USC的教育學校教授拿到了self-leadership課程的coaching資格。它的談話非常開放,但組織結構非常嚴謹。

我當時一個朋友參與了這個課程,最後的completion我去做觀眾了,他們會在台上一起唱歌,有一個名詞叫做full self-expression,應該翻譯為完全的自我表達。人們的變化相當令人驚訝。

其他的機構我不太熟悉,但是做相關的教育還是有很多的,國內也有吧,很多作育兒培訓心理微課的。個人覺得,跟這個landmark比,沒有這個專業。

不過,以咱們國人對拉幫結夥的敏感程度,再遇到二貨「傳教者」,大部分人會覺得「這人有病」。但這正是我喜歡它的一點,因為你再弱智的做法,再毀它名聲的行為方式,它依舊在課程範圍內提供了強有力的社區支持,並且是無分別心的支持,沒有人會因為你犯了錯誤而看不起你,或者斥責你丟了人家的人/敗壞了人家的名聲,反而是一次次鼓勵讓你接著嘗試,做真誠的溝通,告訴別人你的真誠想法。但是也會有人明確指出你犯的錯誤,甚至當面對質你,尤其是當你無法面對自己的內心準備撒潑打混威脅到同伴的參與的時候。我看到了一種真正的自信。

參與者來自各行各業,很多是抱著自己的問題而來,有一些PTSD患者、抑鬱患者、重大疾病康復者,自我創業失敗者;也有很多是對生活有更高的期待,比如我剛才說的那個教授,還有一些公司高管,創業成功者等。如果有洛杉磯地區的朋友的話,大家可能會聽說過一個叫Cafe gratitude的餐館,是一個參與者的SELP項目(當然,你還可以找到一些它在舊金山的八卦,也是關於這個組織的)

它的pitfall,我自己的看法,是它有可能把「健康的關係」當作一種攻擊武器。比如我們的政治正確,但凡不harmony的都是敵人的計倆。不過,那是國外,人人都有話語權。

人人都有話語權,才體現出什麼是真正的競爭。尊重都是贏得的。(Respect is earned)這句話我受益匪淺。

PS:課程價格不菲,僱員有薪水,但面對學員部分的很多任務由志願者來完成,是一個很好的免費學習機會。機構場地固定且環境良好,據說連seminar leader都是無薪水工作(志願者)不清楚常駐講師的薪水情況(個人猜測應該是有的)。

歐美國家人之間的個人事物信任度很低,大家都很有質疑精神。評論提到發展會員的形式像傳銷,我也提到國外的質疑「邪教(cult)」。可查維基百科。


謝 @蔡中元 邀,挺好的一個問題。

先說下我心目中最理想的心理諮詢師成長模式,那就是採用「作坊制」。

像文藝復興時的弗洛倫薩,技藝的成長不能只靠課堂教學,還得靠師傅帶徒弟直接沉浸在任務情境中,師傅位於作坊的核心,擔任最重要的工作,徒弟先從外圍的雜事開始做起,逐漸往核心靠攏,最終可以獨立出去成為師傅再開一個作坊。這種作坊制只要稍加修改,就能滿足心理諮詢師的成長,比如當多個個案同時預約時,能夠由一位資深心理諮詢師進行簡短評估,然後把疑難雜症分流到高級諮詢師處,把類似「談心」的簡單任務交給新手諮詢師。

從CBT的角度上說,要完成一個「心理諮詢師成長」的大目標,就得把大目標拆解成小目標,按照難度階梯來排列,每上一個台階就要進行及時的反饋和激勵,比如我也主張未來資格認證的第一個台階「助理心理諮詢師」不能太高,讓新手努力一把就拿到證是對自己的激勵,也能換來周圍人的認可。

但是這個理想模式在具體執行時會遇到一個問題,就是個案難度和諮詢出價未必匹配,我們講兩個具體案例來看看。

小劇場一:

一位穿黑西裝戴墨鏡的光頭大佬,在兩名保鏢的護衛下來到諮詢室,直接拿出一沓鈔票扔在桌面上:「給我找最好的!」

於是高級諮詢師接待了他,光頭大佬脫下墨鏡,開始掩面哭泣,一聲不吭,哭了50分鐘,起身和諮詢師握手走人。

小劇場二:

一位來訪者說自己沒有錢,只想找個人談心,於是接線小妹把任務給了新手諮詢師。

新手諮詢師一接診,得,來訪者是個雙相障礙合併邊緣型人格障礙,第一次面談讓諮詢師如沐春風,下一次面談讓諮詢師如墜深淵,新手諮詢師卒。

我能想到的點子是在心理諮詢這個「產品」之外再開發一些輕量化的「產品」。

比如我們不針對DSM、CCMD裡面的問題了,有一些諮詢師開始在科普中提出一些相對比較輕而且普遍的問題,比如「都市病」、「時代病」等等。

然後和社區合作,在社區中進行一些宣傳科普,把有這些問題的社區居民導流到心理諮詢機構,用較低的價錢讓新手諮詢師練手。

這裡我強調,需要用產品經理的視角,去設計這個「心理健康產品」,再經過主動的宣傳來進行導流。

比如場景就是:

心理機構在社區擺個攤位,上面寫著專題「對比焦慮——你經常拿自己和別人去比較嗎?」,然後分發科普小冊子,這時候有個年輕人走過,心裡說:「對啊對啊,我經常這樣」,於是上前了解,預約到心理機構,由新手諮詢師進行會談,收取低廉的診費。

至少CBT新手諮詢師能夠在這種難度的案例中得到經驗的成長。


呃……有沒有這樣定位的職業我不知道,但的確有一批這樣定位的人群,他們一般被稱為:

親密家人、愛人、知音、摯友、死黨、閨蜜……


怎麼在職業倫理和諮詢設置上界定「心理諮詢以下,普通談心以上」呢?這是個問題

實際上,題主提到的這種形式的職業也有類似的存在著,大致是「傾聽服務」,「傾訴熱線」,「樹洞」

1、譬如危機干預熱線,心理疏導熱線,自殺熱線等等,這些可能都是免費的,有政府背景的事業單位的公共服務。

2、簡單心理有個傾訴熱線的收費服務。服務者稱為「聆聽者」。

我覺得好像並無必要創造一個新的職業,實際上,因為這個職業聽起來像是一個提供支持性心理治療的心理諮詢師。

而如果是價格上的考慮的話,聽起來找一些收費不高受訓靠譜的心理諮詢師,要求其提供支持性心理諮詢就好了。

另外,腦袋裡蹦出幾個詞,「政委」,牧師...


不請自來,

題主對於問題的描述特別詳細,其中有幾個點我想跟題主以及大家討論。

1.

題主提到「心理輔導師」在督導、培訓時長上可以標準低一點,這樣收費也會親民一些,還可以把心理輔導師當作成為心理諮詢師的過渡或跳板。

符合這種描述的,其實就是諮詢師中的「新手諮詢師」,他們是具有專業知識,但經驗還需要積累,所以很多情況下會提供低價諮詢。

但是題主又在補充描述中提到「實習心理諮詢師總會轉正,價格會升上去。而心理輔導師則是要紮根於此階層。

那麼這其實就和題主在之前提到的「輔導師是成為諮詢師的過渡」有了矛盾。

2.

根據題主說的心理輔導師可以做的三項工作:鑒別、科普、心理教育。

聽起來就像是一個「預診」的工作形式,而這一點呢,簡單心理分診電話的功能已經可以涵蓋了,就是一個來訪者想要找諮詢師,然後他打了分診電話,簡單心理那邊會有一個簡單的判斷和對心理諮詢的科普等等。

題主這個想法真的很好,我想從幾個方面跟題主和大家探討一下這個職業存在的可能性。

對於來訪者:

可能大量的來訪者都存在一個普遍的情況,就是不管我找的是心理諮詢師、心理輔導師或者是心理大騙子,其實都有一個共同的目的,就是「解決問題」

那人們不管是花了50還是100,找到了心理輔導師,可能同樣是希望解決問題的,但如果心理輔導師的工作只涵蓋鑒別、科普、心理教育的話,是很難滿足來訪者期待的。當然了,心理諮詢也有相同的困境。

對於心理輔導師:

像題主所說的:心理輔導師可以成為「群眾與心理諮詢之間的橋樑」,可能也是一個問題,轉介向來都是一個比較麻煩的事情,對於大眾而言,錢是一個很敏感的東西,這沒什麼不好意思的。

如果我花了錢來找心理輔導師,但輔導師要把我轉介給諮詢師,那我不僅花了找輔導師的錢,還同樣面臨負擔不起諮詢高額費用的問題。

收入是一個解決不了的問題。

題主雖然描述了一個很美好的情況,就是每月工作20天,每天4個來訪,工作飽和,月收入一萬二。

但其實大家都明白,就是現實不可能這麼理想,以及,如果按照題主所說的輔導師應該以這個定價紮根於此,那他以後的收入是不會有什麼可預見的提高的。

也就是說,我當了心理輔導師,這輩子最好的情況也就是月入一萬二了,這是不太合理的。

而且,題主也說了,心理輔導師可以有比較低標準的培訓、督導、個人體驗。

但是,為了保證題主所說的心理輔導師應該是「專業」的,那麼低標準可以,但不能沒有。

眾所周知培訓、督導、個人體驗會有多燒錢,所以心理輔導師的從業人員很有可能是根本活不下去。

@FuHouzhi 說的很有道理,其實所謂的心理輔導師,已經被拆分成了很多環節存在著了,比如像我在做的就是心理科普和知識付費這些方面,或者像是很多免費的公開課啊、講座啊、微課啊也都一定程度上能幫到大家。

當然了,作為普羅大眾的一員,我也希望有心理輔導師這麼理想的一個職業存在,也希望所有有心理困擾的人能通過花很少的錢得到適合他們的幫助。

但我同時知道的是,又要馬兒跑得快,又要馬兒不吃草是不可能的,心理輔導師可能就是這匹理想中的馬。


其實這種情況不是第一次被提出了。

我先說,這種需求存在,但是在目前國情的情況下,還是很少人能夠接受的。以中國以前的傳統觀念,人力是最不值錢的,尤其是這種看不到實物的人力付出。但是在現在社會,人力的價值,已經是幾何倍數的增長。

合格心理諮詢師,心理治療師。一般月收入在1萬左右就算還不錯了,而同等教育背景和付出情況下,其他行業的從業者收入是遠遠高於這個收入的,所以,這也就導致了,心理諮詢師價位長期居高不下,很多人誤以為這是個暴利行業。

當一種呢工作收入過低,不能夠保證一個人正常生存的情況下,一個職業就不復存在,如果這不是一個職業,那麼這個行業就不存在,也不會得到發展。

那麼如果這個職業不能夠產生,這種需求是如何滿足的呢?

其實在國內,這種心理需求被很多方式滿足著。

第一,算命人,算命人其實有很多人是有真才實學的,我見過幾個很有思想的算命人,我覺得如果不是出身不好,他們很可能能夠成為思想家或者是文學家。

第二,社區工作人員,也就是傳說中的朝陽大媽和海淀大爺。這些老同志,非常具有助人情節,很多人都具有人生智慧的通透豁達。

第三,宗教人員,無論是釋家、基督還是道教,從業人員都積極扮演了這一角色,而且收費是隨緣的,多則多給,少則少拿。這個很中國特色。

第四,教師,中國教師真的有很多很負責人的人,我有很多來訪者都是在老師的幫助下求助,老師對學生的關心,甚至超過父母對子女的照顧,這不得不說是一種現實的悲哀。

第五,政府官員,我有個朋友,無根無靠,但年少有為,已經當了處級幹部,他之所以升遷迅速,主要是善於處理群眾關係,單位一旦遇到群體事件,走訪民眾,他必然是領頭人,善後者。這些人很大程度上解決了群眾傾訴的心理需求。

當然,隨著中國人物質水平的提升,我相信,心理顧問,快樂諮詢產業一定會蓬勃發展,終有一天會超過目前的病態心理治療當先的現狀。


有啊,算命的


其實有

高校輔導員


你直接去找實習心理諮詢師不就完了……


看相,算命的就是


其實一個好的老師可以勝任。


團體心理諮詢與治療。

從經濟效益看,

來訪者可以花費更少的錢,可以比個體諮詢的費用少2/3,甚至更少。

諮詢師可以同時幫助更多的人,也保證了諮詢師自身經濟收入的穩定性,不用餓著肚子幫助人,促進了心理諮詢事業的可持續性發展,很好地平衡了理想與現實的衝突。

從時間上說,

諮詢師每周在每個來訪者身上花費1小時,或是每周在團體中的8個來訪者身上總共花費1個小時,那麼選擇團體才是符合邏輯的做法,因為這一選擇最有效地利用了諮詢師的時間。

對個人來說,人的一生真的不長,對於諮詢師來說,來訪者又是有限的。

從需求上說,

需要心理諮詢的人群很多,但能提供良好諮詢服務的諮詢師不足。由抑鬱症可知。

一份適應性良好的、本土化的、針對強的抑鬱CBT團體方案+一名靠譜的心理諮詢師能夠產生的能量是很巨大的。


有的,現在有一些APP或是平台提供的就是傾訴類的服務,收費一般會比較低廉,從幾元、十幾元到幾百元不等,提供的是輕諮詢,也就是諮詢師做一些非正式的諮詢服務。不過,對於這些諮詢師來說,並非主要以此為職業,而是暫時通過這種方式達到吸粉的效果。


有的,那些高不成低不就的「心理諮詢師」們不正是你所要找的這種么。。。。


算命攤?


路邊兒的算命先生。


陪聊大叔嘛


完全可以,借鑒各大企業員工關愛中心


推薦閱讀:

工作不是很喜歡,沒有別的特長和愛好對於人生很迷茫,不知道還能做什麼,22歲了還是一無所有,我該怎麼辦?
自動售貨機行業,未來幾年會不會迅速發展?
這樣進入金融行業的計劃可行嗎?
如何讓女友在他媽對我的嫌棄面前絕地反擊?
人事怎麼樣去定位自己?如何看待自己的價值?

TAG:心理學 | 職業規劃 | 心理諮詢 | 心理輔導 | 心理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