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影視劇里出現台灣腔或台灣演員大多不招人喜歡?
這次的悟空傳與黃皮子墳先不論質量好壞,阮經天飾演的胡八一的台灣腔問題和彭于晏的孫悟空備受攻擊。
為什麼觀眾對台灣腔極度討厭與不適,而當影視劇里出現類似四川,東北等方言,觀眾反而大多覺得親切,接地氣,可愛。這種截然不同的態度,是語言自身的缺陷嗎?
大陸演員說方言是為了劇本!張嘉譯,何冰在《白鹿原》里說陝西口音,陳道明,葛優在《圍城》里說上海口音,毛澤東,鄧小平,周恩來的特形演員說湖南口音,四川口音,蘇北口音,都是為了貼合劇本。
換個劇本,這幫人就能自由切換,都是標準的普通話。
台灣演員能做到?
這幫人就是沒有經過專業訓練的包裝商品,全是模特什麼的,根本就不是職業演員。起碼我看台灣的話劇演員,就沒有口音,李天柱,李立群,金士傑,顧寶明,寇世勛,林青霞,王祖賢不都好好的嗎?電影中的方言只有一種作用:為了表現角色的地域特性。
如果這個情況不存在,不需要突出角色的地域性的話,那麼就不該說帶有口音的普通話。
有人會說港台演員本來就有口音,強行讓他們去掉有些強人所難。
其實,這應該是演員的基本功,根本不該討論的。
看看美國電影電視,有大量來自英國、澳大利亞等地的演員,他們在生活中的口音都是純正的出身地口音,但在影片中,為了配合角色,都會說一口流利的美式英語,毫無口音痕迹。
怎麼說話,不僅包括語氣的處理,也包括口音的表現。這本身就是演員演技的一部分,是其本職工作,何談強人所難。
如今這些讓人齣戲的港台腔,不過是幾十年來港台優越感的遺存。
在如今的情勢下,在影視劇中不必要地說著港台口音的普通話,既不專業,也不尊重觀眾,是一個早該修正的現象。
這根本就不是台灣腔的問題,而是使用場合的問題。你讓胡八一和孫悟空說四川話和東北話照樣是十分的違和和齣戲。
有答主總結的不錯,影視作品中方言的使用應該用在兩種場合,要麼為了體現角色的地域特色,要麼是為了突出搞笑的喜劇效果。
舉幾個例子,寧浩的《黃金大劫案》,故事背景就設定的發生在東北,裡面的角色也大多都說東北話,如果他們不說東北話才感覺齣戲。再比如《瘋狂的賽車》裡面那些台灣黑幫人員,那倒也是滿嘴台灣腔,可是設定的他們就是台灣人,所以聽他們說台灣腔也並沒有感覺齣戲。
至於體現喜劇效果方面,《太子妃升職記》裡面倒也有個滿嘴台灣腔的宮女,她這樣說話不僅沒被人嫌,反而成了劇中的一個重要笑點。這是因為那部電視劇本來就是個搞笑劇,古代的故事背景與很現代的台灣腔之間,產生了反差,這種反差感就製造了搞笑的效果。說白了,就是觀眾賤。一部電影,原音有多重要我就不說了,不明白的,可以看看當時霸王別姬為了評獎,隱瞞楊立新給張國榮配音的事。不管電影還是電視劇,出現配音,這電視劇基本就不可能品質有多高,過去的老三國老紅樓老西遊老水滸,受制於拍攝條件,還情有可原使用配音,現在的電視劇電影再使用配音只能說明演員水平不夠,製作不認真。對,包括甄嬛傳也如此。台詞本來就是演員的必備科目,你台詞都說不了,無法利用自己的聲音去表演,這樣的演員能叫合格?港台演員來大陸撈金掙錢,這沒問題。但是,最起碼得做到對於觀眾的尊重。演一部大陸電影,如果角色背景是港台,帶口音無可厚非,可是如果背景是大陸,連口音都改不了,這合適嗎?假設,妮可基德曼在好萊塢發展,但是不願意改掉自己的澳大利亞口音。你覺得美國人會給她臉么?肯定是哪涼快哪呆著去。好萊塢有大量的英國演員,這些演員在演美國人的時候,哪個有自己原來的英國口音?英美口音之間的差異不比港台口音和大陸口音之間的差異小。何況,安東尼奧班德拉斯,哈維爾巴登,本尼西奧德爾托羅這一票母語是西班牙語的,人家是怎麼演美國角色的?說白了,就是美國人相比中國大陸觀眾更不好糊弄。
港台演員真說不好普通話?可以看看,張國榮謝霆鋒的採訪,可以看看桂綸鎂怎麼演的白日焰火,金城武怎麼用四川話演的武俠,梁家輝怎麼演的大陸電影。
如果一個港台演員確實說不好普通話,或者也懶得學呢?可以看看梁朝偉,人家普通話說的也不好,但是至少不會去糊弄觀眾,海上花,色戒,都對角色背景有了注寫,普通話上海話說不好至少符合角色人設。現在大量的港台演員是怎麼做的?口音齣戲,至少還算好的,說明人家用自己聲音了,相當多的用配音,更誇張的是連嘴形都對不上。這裡面還包括大部分的韓國演員,一個大陸演員去香港發展,不會粵語,會有出演的機會么?可能某部戲的大陸角色會有機會?但是主角呢?長期發展呢?整個華語的電影圈,電視劇圈,港台演員受到的優待已經夠多了,觀眾對於這些人的包容也夠多了,現在,觀眾不能再這麼賤下去了,為了觀影質量,為了對得起自己花的每一張電影票錢,大陸的觀眾必須對這樣的貨色說不了。我看過一個雲南背景的電視劇。賣肉小販一口京腔。也是瞬間齣戲。
悟空:哎呦,我跟你說哦,前面那個妖怪超厲害啦,人家有個當神仙的粑粑喔。
八戒:是這樣子啦,我當天蓬元帥的時候,還汗他粑粑喝過酒噢,超扯的。
悟空:所以就說你們一定要小心啦,我劃的這個圈子一定不能出去,知道了么?
唐僧:厲害了,悟空,我以前還老是說你臭屁,現在看來,你真是靠得住內~
八戒:搞屁啦。師傅你有吃藥么,今天怎麼會醬子?你不是人家以前認識那個師傅嘍。
悟空:我去了啦,你們稍等哦。
路人甲:這是西遊記?
路人乙:這TM是紅樓夢吧。
王胖子:我跟你講,這個古董超贊嘞,那邊那個大伯說以前還有很多在那片地里哦,我們來晚了,虧很大捏。
胡八一:好啦,沒差啦。我們現在能有這些收穫也很好了,起碼這個銅鏡很正誒。
路人丙:這是鬼吹燈?
路人乙:這TM是電視購物吧。
台灣讀廣電系的小朋友怒答一發
因為現在大陸的製作力量崛起了,台灣的製作力量衰落了。
首先,一部影視劇用什麼演員,大多很早就會確定,越是大製作,越是先確定演員。任何一個製片商都不會傻到用一個不討喜的演員。在娛樂圈,被攻擊和不討喜沒有必然聯繫。
但台灣影視行業對演員聲音台詞的要求在走下坡路,這是不爭的事實。以前台灣演員也沒少來大陸拍戲,但老一輩的台灣演員的敬業程度真的相當高。李立群、金世傑、林青霞、乾德門、歸亞蕾等人都能說一口頗為標準的普通話。70後的劉若英、林心如、陳德容、蘇有朋、林志穎也表現尚佳。可到了85後幾乎找不出幾個願意為了角色努力改善台詞的演員了。(當然另一個原因是85後還不太紅)
同時,台灣非戲劇類電視節目對國語的要求也在走下坡路,上YouTube看30年前的台灣的新聞、紀錄片就可以很直觀地感受到。
其實台灣並非沒有國語標準與否的評判標準,我的台灣同學中也不乏國語水平不輸我的。(PSC一級乙等)學校對電視組和廣播組也開了國字正音課和進階發音課,聘請的老師大多是廣播界或者配音圈出身,說的可都是一口標準的普通話。但台灣當地能聽到台灣人說標準國語的地方,現在大概只剩少量廣播、車站報站音和舞台劇了。因為這些地方對語音質量還是有頗高要求的。
早年因為台灣的影視製作班底有最好的技術和資金,又需要搶佔大陸市場,所以有能力培養和使用最好的台灣演員來演出,又捧紅一批大陸演員。
可現在華語影視圈資金主要來源大陸,大陸的影視人才隊伍開始有更大的影響力,反之為了照顧台灣市場而加入台灣演員說台灣腔。而台灣本土影視行業製作費用開始走低,相應的也就沒有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對本地演員的要求也就跟著降到只要求顏值,甚至顏值都不要求只要求熱度了。有能力的人才也會傾向於選擇其他更穩定或者收入更高工作。例如邱心志出道前其實最想當空少,黃子佼也堅持固定的廣播節目。
值得注意的是,高素質的大陸投資影片如果啟用台灣演員,往往會要求演員加強台詞訓練。正面例子是蘇有朋參演的《風聲》,反面教材就是《小時代》。同樣的,高素質的演員也會儘力說好符合角色背景的口音,例如張艾嘉演《海南雞飯》時那口地道的新馬腔混雜中英文,題主吐槽的彭于晏在《湄公河行動》也有不錯的英文和泰文演出。特別推薦十三年前的一部電視劇《天上掉下個林妹妹》裡頭有大量台灣人演大陸人,或者大陸人演台灣人的情況。都有很不錯的表現。
當然,這裡也有知乎眾們厭台加乘,不然《巴巴拉小魔仙》這種大陸兒童劇,裡頭主演們明明都是大陸人,都操著一口介於台灣腔和廣東腔的口音,居然沒有被吐槽,典型的雙標嘛。評論區里也有廣東人提出來,《巴巴拉小魔仙》是在廣東拍的,進而認為片子的廣東腔合理。那我作為閩南人就要問了,彭于晏和阮經天是台灣人,他們說台灣腔有哪裡不對?尤其是阮經天飾演的胡八一還在福建長大。
——7.25日答案重新編輯——增改與刪減部分文字——
首先要區分方言和帶方言腔調的普通話。這兩者不一樣。
這題的討論範圍是帶方言口音的普通話(對應台灣腔),而不是方言(對應台語/閩南語)。其次這題是刨除了方言劇的,也就是以普通話為普遍對白的影視劇。
在一部非方言劇的影視作品中,某個人物角色講出了帶台灣腔的普通話,為什麼不討喜?讓人齣戲?甚至有厭惡感?
先說一下方言在影視劇中的應用。
方言反映了一個地區民眾的普遍性格。或者說是大眾對此地區人民性格的某種認知。在普通話成為全國性流通的語言而佔據著主導與強勢地位的今天,文藝作品中的方言,成為了一個指代性的符號。例如用山東話表現豪邁洒脫、用河南話表現鄉土氣息、用上海話表現精明幹練,而在普通話語境中的影視劇中穿插的方言或帶方言口音的普通話,多用來表現人物性格特徵。
好萊塢電影中,操著一口倫敦腔出場的多半是個紳士,無論他是好人還是壞人,即便是壞人,因為這個口音,他也得是個有逼格的壞人,還必須是大頭目;一嘴爐灰渣子似的粗話俚語,最多只能當個打手。這也是用口音塑造人物的一個例子。(評論中@幽篁指正應該是牛津腔,而非倫敦腔)
很多影視角色都通過帶方言的口音發揮了角色最大的張力,在全片普通話語境的影視中,出現某些方言和帶方言口音的普通話並不違和,例如寧浩導演《瘋狂的賽車》里那群台灣黑幫,他們自己相互間講台語,同其他外人講帶台灣腔的普通話。沒毛病!按劇情設置,人本來就是從台灣過來的。
評價演員時,常會說一個好演員重要的一項能力就是「台詞功底」,演繹對白時又不光是把詞兒念出來就得了,語氣、語調、說話時的輕重緩急,節奏變化,這所有的一切都是為了你正在飾演的角色的性格特徵而服務的。
作為演員,你的所有聲、台、行、表都是為了塑造人物。「台灣腔」是聲的一種,帶「台灣腔」的對白是台詞的一種,放在具體的劇中來看,有些是故意為之,因為這腔調符合了人物的特性,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原答案中所提到《失戀33天》的李小姐,她的角色定位是物質拜金女,所以她去學著說那種嗲嗲的台灣腔,因為她覺得那種味道「洋氣」,這和她覺得穿戴名牌人也會變得品位高是一個道理,她這樣說話表現了她的作,這角色形象一下就立住了。
同理的還有《撒嬌的女人最好命》里隋棠那句經典的「怎麼可以吃兔兔」,這個角色是綠茶心機女,她說這樣嗲嗲的台灣腔有助於體現她這個人物會在男人面前裝純裝傻的形象,也和周迅的漢子性格形成反差,這都是成功的例子。
但現如今在大多數影視作品中的台灣腔並沒有實現塑造人物這一功能,對這劇里的人物和劇情都毫無幫助,甚至讓人齣戲,你演一個從小皇城根下長大的衚衕串子,一開口帶台灣腔,這符合角色設定嗎?演一個黃土高坡世代耕田祖祖輩輩都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老農民,一張嘴台灣腔,這符合人物形象嗎?
這是問題所在。所有反感,吐槽的「台灣腔」都應當放在具體劇中來看待。如果是你「就是聽不慣台灣腔」和「聽到台灣腔就起雞皮疙瘩」,那是個人的審美情趣所決定的,每個人口味不一樣,不用去調和。
這個回答是關於「帶方言口音的台詞對白(以台灣腔為例)」和「影視作品中角色、形象、劇情」兩者的關係。我想,之所以讓人討厭的原因就是因為,這兩者並沒有結合吧。
謝邀。
在其他的影視劇裡面說方言的演員,普遍也能說一口流利的普通話。他們只是在方言劇里說方言而已。
甚至,這種說方言本身,就是為了達到某種藝術效果。
比如陳坤在《火鍋英雄》里說重慶話,姜文的《讓子彈飛》專門出了一個四川話版本,
而《羅曼蒂克消亡史》,為了還原正宗的老上海味道,除了王傳君以外,其他演員都用了配音。而台灣演員,無論在你什麼片子里看到,他們說的都是台灣腔。無論演的角色是哪裡人。
所以經常會讓人產生齣戲的感覺。假如一部電視劇裡面,每一個演員說的都是台灣腔,那倒也會很和諧。
就像演小品的時候,每個人說的都是東北話,聽起來就沒有突兀的感覺。或者電影里的每個角色都說各自地方的方言,畫風也挺正常的。(例如,很老的革命戰爭片裡面,各位領導人說的都是各自地方的方言。)但在一群說普通話的人中間,夾帶了個把台灣腔,就讓人產生一種穿越的感覺。所以,這幾年,很多台灣演員演電視劇,都會請專門的配音演員。
但由於電影業在評獎方面的特殊要求(用配音不給獎),演員普遍傾向於原音上陣。就會影響到片子的傳播效果,引起觀眾的不滿。因為不敬業。為了角色更換口音才是演員的日常。人家Jackman和Hathaway可以自由在澳洲腔 加州口音 英音,南非口音自由切換,台灣的演員連這點演員的基本素養都沒有嗎?
我有種感覺就是台灣腔自帶的優越感,導致很多人不想改(或刻意學)。
張震是我感覺國語口音很標準的台灣人了,不光在台灣人里,在南方人里也是普通話很好的。
在一代宗師里的對白,表現力也很強,雖然沒幾句話。挑逗小瀋陽那段比較有意思,『那兒有張椅子看見沒,立馬我叫你坐那兒去,坐不踏實了,這錢歸你』,配合肢體語言和表情,全片中一線天最有趣的一個場景,其他的場景都酷酷的。
可見不是改不過來,無非是敬業不敬業的問題。
金城武,在《武俠》里還專門學習四川話,一個日本人。。。這是什麼精神。不過金城武本人嗓音比較渾厚性感,所以就算平時講話有台灣口音,也沒有台灣男生那種軟糯的感覺。
昨天剛看了綉春刀2,張震有段內心獨白,詞寫得好,演員念得也好。
當然這不光是口音的問題,還需要演員台詞功力到位,抑揚頓挫能體現角色心境,傳達感情。
有點跑題了,修改一下,在這裡不討論台灣人的口音,只討論演員的台灣口音。
不被喜歡的演員的語言表演,除了口音本身之外,是不是也有作為演員台詞不合格的問題的,畢竟,楊冪的口音不存在明顯地域特徵,可念台詞一樣蒼白無力。
我看《熊出沒》也瞬間齣戲…
身為東北人,但是不喜歡看說東北話的動畫片。不請自來。關鍵影視劇背景是大陸,有的甚至農村。就說最近新上映的黃皮子墳,台灣腔真心聽不下去,很齣戲,買會員都覺得浪費。北京腔或普通話都很好啊,不知道選演員的是個什麼腦迴路。
記得高曉松說的:自由切換口音是優秀演員的基本功。
比如皮特哥在間諜同盟里的加拿大法語。
斷背山中希斯萊傑土得掉渣的紅脖子口音。
多位好萊塢名角的英國、美國、澳洲口音的隨意切換。
國內優秀演員的功力更是嚇人,連郭德綱叔叔都能在國內多種常見口音中自由切換。汪涵這種優秀主持人也是經常在節目中秀口技。
梁朝偉在色戒中的表演,也能看出他在努力克服口音障礙。
所以,我覺得,學習訓練口音也是體現演員敬業程度的一方面。不知道對不對。關鍵是他們飾演的角色人設都是大陸背景啊,這是很正常的劇情需要。就算角色沒有明確的地域背景,像古裝劇神話劇里的角色,普通話就是來模糊或者統一地域背景的。不然你看西遊題材的電影就會出現廣東的唐僧,台灣的八戒,東北的悟空,這樣拍出來真的不是來搞笑的嗎?!再者拍的這些東西主要是面向大陸市場,肯定要照顧大陸人的視聽習慣。不然你去拍一個說著國語的香港人的故事給香港人看,你看香港人噴不噴你。不過話說回來,同樣是來自台灣的演員,王耀慶普通話說得不也挺好。所以根本就不是大陸觀眾這邊偏見和優越感的問題,而是台灣演員的素養問題。什麼天廷晏還是拉倒吧,成天吹演技結果台詞口音都成問題,要在大陸混還是拿出點誠意再說吧。
口音是可以糾正的。張震在綉春刀里的口音比赤壁里的好多了……
哇,好多人想都不想直接噴那不是好棒棒?
這個問題本來就是影視節目的語言使用場合不當問題,我也認為大陸背景影視節目使用台灣腔是很不專業的表現,但直接上升到抨擊口音文化優越感的層次不是過分解讀?
也有一些電視節目南方背景下齣戲的純正北方口音,那怎麼沒人發聲?
我從來都覺得各地方言存在都是合理的,我尊重差異,有方言才有地方文化,族群文化。
但事實上,難道不是首先題主表示出對台灣腔的不屑與傲慢?那麼多回答都表示對台灣腔的貶低嘲諷,不就是本來就內心預設立場對台灣腔的不認可嗎?
抖個機靈都有人這麼敏感跳腳,我的措辭都是全套照搬題主的提問原句哦,改個主語賓語而已,所以就是單方面看不起台灣腔對吧,那我有什麼好說呢。
噴我前,請注意審題科科。
——————————————————以下為原答案——————————————
個人表示不想被代表,什麼叫
「為什麼觀眾對台灣腔極度討厭與不適,而當影視劇里出現類似四川,東北等方言,觀眾反而大多覺得親切,接地氣,可愛。」
我表示
為什麼我身邊人對四川,東北等方言極度討厭與不適,而當影視劇里出現類似台灣腔,港澳腔,反而大多覺得親切,接地氣,可愛。
您自己聽不爽還非得帶上別人?
靠北!
其實這主要是觀眾對某些類型電影的欣賞習慣和演員口音是否適合具體的電影情境。
比如我們看歷史劇,尤其是古裝歷史劇,習慣了聽標準的普通話或者北京腔的普通話。你讓台灣腔的演員演歷史劇肯定讓人不適應。比如林則徐是福建人,你拍一部歷史劇,讓林則徐說福建口音的普通話,這可能更符合歷史事實,但是觀眾聽起來肯定會覺得怪。同樣你讓演員用現在的北京腔去演滿清的王公貴族,這明顯不符合史實,但觀眾多半能接受。
但是事情也不是那麼絕對,比如反映二十世紀歷史的電影,觀眾很多都聽過,蔣介石,毛澤東,鄧小平的聲音,腦海里會很自然會把他們和浙江,湖南,四川口音聯繫在一起,於是我們就能看到歷史劇里別人都說標準普通話,這三位卻常常帶地方口音的,尤其是歷史劇中的鄧小平,因為四川話比較易懂,所以幾乎他一開口就是四川話。
台灣演員如果不能說標準普通話,出演歷史劇必然讓人感到不舒服,沒辦法,觀眾不習慣而已。
&<&<悟空傳&>&>只看過預告片,我也對彭于晏的口音感到不爽,為啥,看以往的西遊題材電影電視習慣了猴子是說標準普通話的,你突然來個台北味兒的猴子,叫人難以入戲也正常。
還有一種就是一部戲,其他演員全是標準普通話,或者帶點北方腔,你突然一個演員來點台北口音,而這個角色在戲裡也沒有特彆強調他的地域色彩,也會讓人感到不舒服。
當然台灣口音也不是完全不適應大陸的戲,比如在偶像劇,我覺得台灣口音簡直就是大殺器,如果你來個標準普通話或者北方腔,簡直就和戲格格不入。
還有就是非歷史題材的古裝戲,觀眾對台灣腔也沒那麼敏感。
同樣在合拍片中,常常是港台男主搭配大陸女主,男主用港台配音腔,女主用自己的普通話發聲,這個時候我們又會常常覺得女主的口音怪了,因為我們習慣了看用港台配音腔配音的港產片,兒女主的發聲方式和這種配音腔之間也常常顯得不協調。
再談談演員的口音問題,一般來講,演員來自天南海北,至少應當掌握帶本地口音的普通話和標準普通話,厲害的演員可以掌握很多地方的口音。但這也有問題,演員掌握北方口音會比掌握南方口音更容易,首先你掌握了普通話,北方口音和普通話更接近,其次就全國範圍來看,北方口音在影視作品中比南方口音強勢很多,尤其是東北話,即使你不是演員,你也可能掌握不少東北話,但是你講兩句湖南話試試。
有不少答案都在說好萊塢演員牛逼,能不停調整各種口音,但是美國吐槽演員口音的事情也屢見不鮮,英語各地口音的差別到底有多大呢?是東北話和河南話的差別,還是東北話和四川話的差別,上海話,閩南話和廣東話咱就不談了,還有好萊塢演員說其他口音到底好到了什麼程度,比如一個演員說德州口音,德州的相親們覺得地道嗎?同樣國內演員在戲裡說四川話,河北的觀眾覺得像,四川的觀眾感受可能就不地道了。
所以口音無好壞,關鍵是看口音是否符合整部戲的氛圍和角色設定,比如你一個河北農村的戲來個台北口音肯定不合適,但是你讓顧里在小時代里說東北腔也有問題。
再舉個例子比如&<&<老炮兒&>&>李易峰演的是一個在北京衚衕里土生土長的孩子,李易峰的普通話口音就和其他人顯得格格不入,他和馮小剛是同一個世界的人,他們應該是同一個口音。而吳亦凡是一個外地高官的兒子,他的角色設定搭配他的口音就沒那麼奇怪了。
要求一個演員掌握所有的口音是無理取鬧,但是為了一部戲的效果,你從選角兒的時候就應該考慮到演員的口音,然後再拍攝準備和具體拍攝的時候也應當有專人指導有特殊發音要求的演員,所以戲裡演員發音有問題的鍋不能完全由演員來背。我就喜歡張國立的《金婚》,人家那四川話說得多好
學電影這方面的,淺談。
*作為一個演員,應具備最基本的對電影藝術的尊重和敬業精神,電影藝術之所以被稱為第七藝術,是因為它融合了前六個藝術形態。可以說電影反映了生活,但又區別於現實生活。
電影的製作團隊需要的是互相合作與溝通,最終呈現電影的還是演員和攝影師。所以要製作一部成功的電影,需要演員紮實的功底,和前面提到的對藝術的尊重敬畏與敬業精神
*方言的手段就是體現人物個性。比如《瘋狂的石頭》,黑色幽默電影,主要人物都說四川話,其作用看過就知道了。刻畫人物、適當增加喜感。
*學過表演的朋友都知道,表演要學台詞,和播音主持專業一樣,要練習語音、語調。你一個演員,普通話都說不清楚,難道要演一輩子方言劇?
說了一大堆,就是想說明:不管是想秀莫名其妙的優越感還是確實改不過來,都不是一個合格的演員。因為首先基本功不紮實,對角色定位不準確。最重要的,對電影藝術不尊重,比如一個很好的劇本,需要你來演一個來自大陸的、嚴肅的高知分子,卻分分鐘被你那俏皮的台灣口音帶齣戲。一個不尊重藝術的人,我無法稱之為演員,只是把演員作為刷金幣刷名氣的工作,而永遠無法有成就,更不要提成為藝術家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