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商業保理公司如何尋找資金來源?

如題,如果有比較優質核心企業如何找到資金來源?主要有哪些渠道呢?


要談商業保理公司如何尋找資金來源? 不如我們來談談保理公司如何從銀行取得額度!

有人說:叢老師!你說的不就是同一件事情嘛?拿到額度不就是等於拿到資金?

錯!錯!錯!

銀行核給你開信用證的額度,就只能讓你開信用證對外採購,不能撥款給你;銀行給你信用證押匯額度,嘿!嘿!嘿!你得出貨後拿全套單證來提示才行!銀行給你承保額度,你得在破產倒閉之後銀行才會幫你對外付款,然後再參加你的分屍大會!

以上就是有銀行額度、但沒錢拿!而保理公司應該就是要跟銀行爭取這種額度!

廣州有個進口商A公司跟澳洲佬進口母嬰用品,澳洲佬要求開即期信用證,A公司在銀行額度不夠,找到了保理公司幫忙,保理公司先跟A公司簽了保理協議,掌握了回款後去跟銀行說:"喂!我客戶要在你們銀行開證,開證的保證金我出,然後客戶銷售回籠的帳戶開在你們銀行!"

銀行經理想了一下,即期信用證開出後,若對方銀行提示無誤文件,開證行就必須付款.萬一進口商跑掉死掉不能來贖單,銀行可以拿提單領貨,澳洲母嬰用品在大陸銷量又挺好,打個八九折不怕賣不掉!所以一口答應說:"行!你出三成保證金我就給出三倍槓桿!""請你的客戶來本行開戶!"

萬一客戶真的跑掉死掉或拒絕提貨,保理公司再補七成的錢把單給贖了,銀行將提單背書轉讓給保理公司,保理公司去提貨,母嬰用品別說打九折了,就算原價也比市場行情低二成,不怕賣不掉!

客戶的三成開證保證金是保理公司借的,錢打進銀行保證金專戶中,客戶也拿不走!萬一澳洲佬出不了貨,過了信用證有效期間還能退還保證金!若進貨成功,客戶把後端銷售的應收帳款(全額)轉讓給了保理公司,保理公司可以再墊款四成給A公司去贖單.熱銷商品不怕賣不掉,債權較有保障.

一年之後銀行覺得這個合作模式很不賴,主動提出可以用買方遠期信用證來服務!保證金還是三成,不過澳洲佬簽發過來的匯票是遠期匯票,銀行承兌之後全額付款,利息算A公司的.A公司的金主從保理公司變成銀行,利率低很多,合作意願更高,進貨量也更大!保理公司"貸出保證金"的收入也隨著進貨量的增長而增長!

合作時間長了、穩定了,銀行就會告訴保理公司不用三成保證金,只要一成保證金再加個書面保證即可.

所以保理公司不要把自己框在"如何拿找資金"這上面,應該要把思考放在"如何能拿額度"才是正確的選擇!


答案修訂版收入專欄了,請移步 知乎專欄 【保理說】從factoring到供應鏈金融

------

謝邀。

討論這個問題前,需要先思考一下:目前國內的保理商,普遍都遇到這個問題,也都是基於此立場開展業務的,有哪家成功了?若這個行業高速發展了三四年,誕生了數千家企業,我們卻都找不到這種思維框架下發展起來的標杆企業,那麼是否這個邏輯本身就是錯誤的?(搞違法出表、偽ABS的就不提了)

保理商如何對接資金這個問題非常寬泛,下面我僅就所有保理商都關注的,也是難度最高的銀行資金合作來談。

長期看我專欄和回答的知友,會知道我一貫是不提倡保理公司聚焦於融資業務的。非銀保理商開展融資性保理的悖論,在

金融保理公司有哪些盈利方式?什麼是應收貨款證券化? - Lyodi 的回答 - 知乎

從銀行保理業務到商業保理,是否可以理解為銀行不再是單一的信用輸出渠道,企業也可以沿著供應鏈輸出其信用? - Lyodi 的回答 - 知乎

等回答裡面我已經從不同角度講過了。下面展開講講保理公司「從銀行融資」的不可行性,以及「與銀行合作」的可行性。

一般工商企業,做50%資產負債率的融資,即以資本金1:1配外債,是很容易的。但保理公司呢,想從銀行借錢放高利貸,用腳趾頭想想都是很不靠譜的事情。除去有集團額度可供分割使用的之外,獨立保理商有幾家從銀行拿到哪怕2倍以上的槓桿了?至於監管部門說的10倍……快停止YY吧。

如果應收賬款的質量可以直接嫁接貸款,銀行直接操作就好了,怎麼會容你保理商額外賺差價?這個事情有點像近期的票務市場,政策導向要求加大直銷份額,各大航空公司、12306開始渠道發力了,過去歡蹦亂跳的中小OTA們就可以退散了。

有人說我是專業保理商,風控水平NB,比銀行保理更專業。省省吧,目前還真沒見過有哪幾家真的具備這種底氣。多數保理商對保理業務的基本理解還是割裂且破碎的,往往連金融業務的基本邏輯都是混亂的,更莫論作業流程、風控技術了。

(不談集團公司出借額度的壕保理商)為什麼銀行不會借給保理公司錢?銀行融資在時間上是點對點的,「賬期+30天寬限期」的常規框架下,由於國內應收賬款的不靠譜性(尤其是對國企、上市公司的應收款),實施結果往往變成「短貸長投」了,而更可怕的是有時保理公司根本不知道會長出多少!同時在銀行眼裡,保理公司實質上是缺乏代償能力的。即便保理公司代償了、沒有造成銀行的實質損失,基於信貸業務考核第一還款源的規則,其性質仍屬於保理案違約(類似於徵信報告代碼D)。要和銀行合作雙保理融資,保理公司要從集中度、保證金等角度下手。但國內保理公司普遍註冊資本太小,一做核心企業的業務,集中度就很高。至於保證金,我若是銀行,給你1:1配比(50%資產負債率),你接受么?

所以從銀行融資不靠譜。獨立保理商的業務前景在於「增信」,或者用流行的詞語說:助貸模式。

跳脫出融資陷阱,還要解決客戶的資金需求,就要懂得構建技術性的產品模型、合作框架,運用金融工具組合實現現金流調配的目的。注意,此處是說「現金流調配」,不是「融資」。

企業覺得自己缺錢,需要融資。這個事情好比說:中午12點下班,同事說他餓了,要一起去吃全聚德(人均200元,就餐用時2個小時)。作為金融從業者,你的思維應該是:他的需求究竟是餓了,還是饞了?如果僅僅是餓了,兩三個肉夾饃就可以搞定(人均20元,就餐用時10分鐘)。需求分析不同,解決成本是不一樣的。而中午飯要解決的問題多數是餓,不是饞。

企業融資也是一樣。多數企業說要融資時,他實際上是需要解決現金流缺口問題。但實現現金流調配的方式不一定是借錢——借錢通常是綜合成本最高的。不融資的解決方案,例如說:你能不能讓他拖著上游不付款?叢樹人等老師們說的:「用保證取代融資」就是這種思路。保理商做保證業務是「拍胸脯」,做融資業務是「掏錢包」。如果收益差不多,你喜歡拍胸脯還是掏錢包?如果是我,一定選擇刷臉而不是刷卡~~聰明的銀行也是如此!

如果會運用「增信」的構架,通常得到的是低成本的方案,同時與銀行的合作難度也會降低。同時,以「增信」的方式操作保理業務,由於至少需要嫁接一種其他金融工具,還可以解決最為頭痛的時間點對點的問題,實現「長貸短投」的逆向錯配。獨立保理商不要去和銀行競爭貸款業務,要找到並解決銀行無法解決的痛點。銀行在保理業務中的痛點有一大堆呢!不要變成銀行搞不定的,我也搞不定,然後求著銀行合作搞灰色業務。

在前述框架下,會發現銀行可以同保理公司配合的金融工具非常多。早在2014年,民生北分就在和我們討論過嫁接國內Usance證等模式。不止如此,保理業務還可以嫁接BA、Standby證、保函、D/A等工具。如果客戶夠大、產業鏈夠長,產品結構多延伸一步的話,甚至CAD、D/P、Sight證等都可以結合起來做。站在銀行的立場上思考,你同時還可以附上調節CAR、提高中收、降低曝險、設計存款沉澱等「香餌」,還怕銀行不上鉤?這裡要懂得的技術性問題是:增信是分層的,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獨立保理商的核心競爭力,就是有在應收賬款的基礎上生成更強信用的能力——「如果信用有了,資金還會遠么?」

同樣,在前述框架下,會發現從保理業務(應收、應付)切入財務工程(現金流、資產負債表),是「遇弱則弱、遇強則強」的獨孤九劍。誰說保理業務是專業解決中小企業融資的利器?徹底錯了!越是大企業、跨國集團,保理業務越有騰挪、發揮和構建的空間。

綜上,具備了系統性的金融技術,學會銀行的思維邏輯,還會糾結「商業保理公司如何尋找資金來源」么?神功練成,已經不需要「放貸款」咯。

當然,如果你不是壕保理公司,起跑會慢一些,萬事還得慢慢來。(以上,小貸公司、融資性擔保公司們聽懂了么?)


這個問題問的很赤裸裸,很現實,通過這個問題基本能猜出你的保理公司應該是註冊在深圳的(猜錯也別打我&>.&<),以下內容可能會引起一些人的不適,請自行選擇觀看

理論不多說了,前邊大咖們解釋的很詳細,我只針對你的問題作答

先啰嗦一種在中國很普遍的叫空手套白狼的商業思維,如果你不能理解,說明你不是老闆,或者沒有在離老闆很近的圈子裡呆過,很簡單,能借雞生蛋的時候不賺白不賺,所謂銀行這種古板管理體制下的金融機構,其實也會參與空手套白狼的遊戲,比如房地產,不多說,就此打住=。=

不談你應不應該融資,就談如果老闆讓你去融資,你要怎麼融

1.銀行槓桿融資,本身保理就像小貸公司一樣,可以從事該業務,但不想多說,因為目前國內98%的保理公司可以在這一條上歇了,有這個能力和資質的保理公司也一定在當地政府的關懷下跟某家銀行上過床了;

2.做資產渠道商,面向銀行、小額貸款等金融機構,就是把你手裡收到的比較優質的應收賬款資產,轉讓給他們,也可以理解成你是銀行的小蜜蜂,銀行懶得自己去采蜜,而且對這片花叢也不熟,你采來花蜜,分你一口得了;規劃好自己的產品和風控機制,從戰略合作的角度多找些銀行談談,幾輪談判和糾結下來,能成的很多,只要你的風控體系能得到銀行的認可,並且自身能在交易結構中提供諸如回購啊,遠期收購啊之類的增信承諾,利潤是雙方公分的,四六或者三七開;

3.做資產中介商,跟上邊沒啥區別,依然面向銀行、小貸一類,只不過你不做風控了,他們直接自己做風控,你純粹撮合一下而已,收個百一或者百二的中介費,完事;能被銀行親自看上的,一般第二輪的時候也不帶你玩了;

4.找地方金融資產交易所,你做產品發行商,做個SPV弄個產品管理商,就是負責事中管理的,把手裡的應收賬款資產打個包,比如3000萬,掛牌到交易所里,等人來摘牌;個別不是很正規的金融資產交易所里,可以做成後置交易,就是你沒有放款形成真正的資產交易,但是你把所有的合同都簽齊了,現在支付手段很先進了,資金流轉速度很快,別人一摘牌,錢到你手裡後,你再把款放出去,前後有個幾小時的時差都無所謂;

5.與信託合作,把手裡的資產規劃規劃,湊個1億,應收賬款直接轉讓給信託公司,信託公司確權債權債務關係後,委託你做信用管理商,通過保管行面向第一批上游或者下游直接放款,這是第一次放款,比如1月1日放款,而你3月1日正常收回了,信託公司不管,你可以接著放款,讓這一個億不停的周轉,中間更換債務人也沒啥,做好確權就行了,現在電子簽章系統很完備,都是網上籤合同省人工,只要12月31日,你把信託要的本金和資金占用費什麼的如數給他就行了;你要做劣後,風險綁定嘛,一般是20%的比例,看大家怎麼談了,談的越低槓桿越大,槓桿最大的做到了20萬倍,具體是誰就不說了;

6.如果做垂直行業保理業務的,可以自己成立個供應鏈管理公司,取得該行業的貿易資質,諸如食品流通啊、酒類銷售啊之類的,都不是很難,這個搞不定你也沒必要在一個行業玩下去了,讓老闆動用自己的資源找上市公司或者比如海某小貸啊,阿某小貸啊之類的,出讓40%股權給他,具體多少看著談,因為就是個SPE而已,注意印花稅就好了,拿了股權他注資,也不一定要一次性注資,看業務情況,比如某採購商需要融資購貨,你從他指定的供應商那買來,錢給供應商,然後你賒銷給這家採購商,利息什麼的都變相開在發票里了;

7.互聯網金融,2016年8月份以前你可以直接向互金平台轉讓手裡的債權,現在不行了,但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很多金融產品經理的一部分工作內容就是想怎麼繞開監管,所謂金融創新和金融監管是天生的冤家嘛,還是跟第六條說的一樣,搞個SPE,讓SPE轉讓應收賬款債權就好了,因為他就是一家貿易公司,也不是專業放款人,轉讓債權屬於商業信用行為,但是要注意額度限制;

8.利用核心企業的銀行授信,比如銀行給他授信了100億,你給他20億,他去銀行開張100億的承兌出來向上游付款,當然實際操作是根據業務情況一筆一筆來的,不細說了;好些核心企業不想鳥你,因為開承兌佔用他的授信額度,跟你一樣核心企業也有空手套白狼思維,所以這一條放在最後,但也有不少做成的,事無絕對;

9.沒見過其他玩法了,有的話請教導。

--------------------------------------------------------------------搞個分割線,統一回答,不個別回復了

1.不少人雖然沒有點贊,但是在給我發的私信里詢問具體實務操作情況,基本上我是沒有太多時間把這些東西寫詳細的,也就是大概寫寫,表達出意思就好了,事實上中間涉及很多專業內容,考慮到我也不是什麼滿口文言文的專家,盡量用大白話給大家白話白話就完了,只要沒偏離事實就好

2.在第5小條里我寫錯了一個數字,是2000倍槓桿,而不是20萬倍,因為是萬分之五,我打字的時候比較快,腦子裡隨便一除就寫上了,實在是個人太蠢

3.關於我的立場,----我是赤裸裸的資本人性論者,-----我是實幹者,金融產品工作中,關於交易結構設計、監管規避措施、風險轉嫁、風險隱藏、資金再利用、保值增值、資金賬戶流轉、構架SPV/SPE、虛增利潤、結構化設計等等等等吧,我是拋棄教科書的,很簡單,就算最新的理論書籍,也要比真實的一線市場情況晚至少3年以上,當然你要有足夠的知識儲備,金融的知識體系還是很龐雜的

4.請不要以為我寫的簡單,而事實也是這麼簡單,事實上,每個項目單獨立項來做的話,都需要3-6個月的時間來完成

5.以上,在金融業中有一個很高大上的名字叫做---------------------資本運作,學名叫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這項業務是金融產品的前沿陣地和敏感地帶,所以開篇我即提醒了可能引起一些人的不適;大概有不到1%的金融從業者從事該項業務,所以想要具體學習的知友可以以此為方向

6.真的是巧合特別多,昨天剛回答了這個,今天就收到了新規內審意見稿,在此倡導大家規範從業,切莫過貪,以下po上請大家一起看看吧

央行《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內審稿

一、監管範圍:包括但不限於理財產品、信託計劃、公募基金、 私募基金,證券公司、基金公司、基金子公司、期貨公司和保險資管公司發行的資產管理產品等。

二、主要內容:

1、禁止表內資管業務。金融機構不得開展表內資產管理業務,不得承諾保本保收益,打破剛性兌付。

2、限制非標資產投資。明確禁止資產管理產品直接或間接投資於「非標準化商業銀行信貸資產及其收益權」,但允許發專門產品,投資於其他非標產品,需要限額管理、禁止期限錯配,逐步壓縮非標資產規模。

3、集中度限制。雙十限制,單只不得超過基金資產和發行規模的10%。

4、禁止資金池操作。不得期限錯配,需要風險隔離。

5、資本約束和風險計提。建立資本約束機制,按照產品管理費統一計提10%風險準備金。

6、統一槓桿要求。對於結構化產品,優先份額/劣後份額的槓桿倍數分別為固收類3倍、股票類1倍、其他類2倍。對公募產品和私募產品,總資產/凈資產設定140%和200%的限制。對單只產品,按照穿透原則,合併計算總資產。

7、消除多重嵌套。除FOF、MOM外,不允許資管產品投資其他資管產品。

8、限制通道業務。不得提供擴大投資範圍、規避監管要求的通道服務。

9、允許發行小公募產品。面向合格投資者發行(機構和符合條件個人),可豁免註冊許可。

三、關鍵點:「新老劃斷」。不符合規定的產品,逐步規範,到期後不再續發。新產品按照規定執行。


前面幾位專家 @Junior @Lyodi @Rainzer Chioa 說的都挺好,我稍微再補充一個思路。

正如我之前在其他主題里講到的,我不建議保理公司在一開始的時候花時間去撬動銀行資金,除非你的股東很牛逼,否則不要陷入跟銀行的冗長談判中最後一次又一次消磨完自己的信心和耐心。還是首先回到保理公司的「安全墊」有多厚,切勿裸奔,舉個例子,現在有一些保理公司註冊資本一個億,實繳0,一上來就做幾千萬的項目,覺得自己對底層資產很有把控,風險就很低,這種情況就是典型的沒有「安全墊」,憑什麼指望有任何資金方會給你資金,除非人家只是把你當做一個通道、一個拉皮條的。啥叫「安全墊",舉個簡單的例子就是,我自有資金有1000萬,基於我的風險管理能力,我單筆資產不能超過100萬,這樣即便10個客戶同時出現風險,我也依然不會輕易倒閉,更何況我還有更好的風控手段,云云,那麼這樣的邏輯資金方會欣然接受,至少我已經有不少成功案例了。

從資金來源的層面來分析,市場上的資金其實無外乎就兩類,一類是機構資金,另一類是個人資金。

先說機構資金,機構往往指的是銀行、非銀行金融機構、企業等,金融機構目前逐步退出非標資產,轉向標準資產的趨勢比較明顯,中長期的解決方法就是通過ABS將非標轉標。但大家都會說,ABS哪是那麼容易就能發的,要過五關斬六將,自己還得長得好看。的確如此,ABS不僅對於底層資產要求高,對於保理商的管理能力以及風險控制能力、增信措施尤其看重,所以我說它是一個中長期的解決辦法。那麼短期的方案通過券商資管、基子、信託也是非常可行的,通過這些機構可以發行循環購買的資金池,也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了,而且對接的效率也比傳統銀行高太多,基本上有行業經驗的2-3周可以搞定。再者,需要關注的是大量的企業閑置資金,尤其是國企央企的閑置資金,量大且沒有出路,他們由原來只能投向銀行保本型理財產品,到現在逐步放開,投資的類型和方式越來越多。企業本身對底層資產沒有太多的認知,更不會知道保理資產是什麼,他們更多的是通過一些所謂的「低風險」標籤去買,例如:哪個國企央企的應付款、哪個擔保公司的項目、哪個履約保證險覆蓋的資產、哪個銀行代銷的理財等等,所以他們不會去穿透底層資產,只看重「低風險」的形式。我曾經管理過超過300億的央企閑置資金,對於投放保理資產是完全沒有問題的,需要的就是一個好的資產銷售平台,好的信用背書。

再說說個人資金,普羅大眾對於底層資產認知的專業程度是遠遠低於機構的,他們看重的是收益率、期限、安全性(可惜大部分無法真正識別),所以P2P是典型的個人資金來源形態,對於保理公司而言,P2P最大的吸引力是解決了資金的可獲得性以及資金效率,在資產荒的年代,P2P要生存,資產那個缺啊,風控基本都在扯淡,如果那個互金平台跟我說他們最牛逼的地方是風控,我也就只能呵呵了。同時,P2P能解決效率問題,合作順暢的情況下,基本都可以做到今天要錢,明天就能到賬的節奏。但也的確犧牲了價格,除了螞蟻金服等個別幾家低成本的互金平台外,絕大部分能對接保理資產的平台綜合成本普遍去到9%-12%,甚至更高。除了P2P,個人資金還可通過金融資產交易所、銀行理財等渠道獲得,但基本上原理大同小異。

不管機構資金還是個人資金,如果能從境外融資,那又是一條全新的資金來源。大家都知道,現在境外人民幣雖然沒有太多優勢,但整體還是比境內人民幣要略便宜一點。境外美元價格一直比人民幣更加便宜,而負利率的日本資金成本更是便宜得驚人。如果能建立起一個穩定的境外資金來源,那就完全打開另一番格局。中國外匯管制現在是准進不準出,不用擔心資金進來的問題,有大量的合法途徑進入國內開展保理業務。

綜上,絲毫不用太過於操心保理公司的資金來源,隨著市場越來越接受保理,資金瓶頸會逐步被打開!

iFactor, Your Factor.


1 、保理公司註冊資本金
2、P2P
3、銀行
4、信託、證券、基金子公司
5、各地金交所:重慶、北京、廣州、前海
6、私募基金:契約型基金;
7、資產證券化
具體闡述如下:
(1)保理公司註冊資本金 是保理業務開展的一個支點,只有通過保理公司的初始資本金開展業務達到一定規模,並且收益穩定,我們才可以充分運用其他保理槓桿。
(2)其中P2P網貸與商業保理的合作基礎,實質上是對銀行資金的代替作用。
具體合作模式:供應商產生應收賬款時,將其轉讓給商業保理公司,由保理公司向其提供保理融資服務,保理公司再將應收賬款轉讓給P2P平台投資人,到期後商業保理公司從買方處收回本息,並支付給P2P網貸投資人。這一過程中,P2P通常會通過保理公司回購、引入擔保或保險等方式進行增信。
  利潤結構:P2P平台上商業保理產品的收益率介於8%-12%之間。「保理公司的收入主要來源於服務傭金(包含信用評估、回收、管理應收賬款等),費率約為0.5%-1.5%,保理融資利息,一般為年化10%-15%,由於是基礎交易,風險較低,因此風險補償也較低。
(3)基於目前保理公司的抗風險能力、我國的整個信用體系的不健全等等諸多因素,現在銀行對商業保理公司的支持扔相對薄弱,並且基於整個經濟環境的下行,各家銀行都在收緊對保理公司的支持。目前可以拿到銀行授信的主要有以下幾類保理公司:1、銀行系保理公司2、大型國企下面全資控股子公司3、上市公司全資控股子公司(這類公司一般都會佔用母公司的銀行的授信額度)4、業務規模在數十億以上的民營商業保理公司。
(4)另外一些基金系的保理公司的一部分業務資金來源來自於其基金本身。
(5)目前各地金交所:重慶、北京、廣州、前海也向保理公司伸開了臂膀,但是就目前的市場情況來看,基於各個金交所的門檻以及上線產品與保理產品的間隙,目前仍存在市場交易不活躍,交易規模不大,流動性差等問題。
(6)目前私募基金與保理業務的合作已經有一些保理公司在嘗試,並獲得相對不錯的利潤空間,這也是我們未來希望能進一步開拓的一片沃土。
(7)資產證券化是我們保理業務未來發揮資金槓桿,業務規模化,利潤進一步提升的必然之路!感興趣的朋友可以聯繫I366I923227免費為您講解


資金來源和盈利困境之考 百家商業保理公司獵

食中小企業應收賬款

2013年10月28日09:22

來源:21世紀網-《21世紀經濟報道》

近日,皖新傳媒、愛建股份、蘇寧雲商等多家上市公司獲批設立「商業保理公司」,這讓「商業保理」這一陌生的名詞進入了公眾視野。

保理是基於企業在貨物銷售或服務合同所產生的應收賬款,由商業銀行或商業保理公司提供的財務管理、貿易、融資、信用風險控制與壞賬擔保等服務功能的綜合性金融服務。

11月16日,由上市公司皖新傳媒、四川中潤產業控股有限公司、天津五福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等8家股東共同發起設立的厚朴商業保理有限公司在北京開業。該公司是北京首家在天津東疆開發區拿到商業保理等牌照的企業。

自2012年6月,商務部同意在天津濱海新區、上海浦東新區首先開展商業保理試點以來,商業保理企業 「悄然」發展。商務部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8月20日,全國經批准成立的商業保理公司共137家,註冊資本總計約178億元。

雖然和已經成熟的商業銀行供應鏈金融服務比起來,商業保理公司還處於起步狀態,但是其野心卻是瞄準了高達20萬億的中小企業應收賬款這塊大蛋糕。

數據顯示,2012年企業從銀行獲得的供應鏈融資總量約為7萬億,而企業所擁有的供應鏈資產卻超過70萬億,其中應收賬款超過20萬億,存貨大約50萬億。存貨和應收賬款是企業非常有價值的流動資產,但90%的價值資產卻沒有得到有效的利用。

有人把商業保理看做下一個信託。可是也有銀行的人士認為,「商業保理和信託不可同日而語,首先它不具備信託的發展之初的制度優勢,信託能做很多商業銀行不能做的事。其次,商業保理目前和銀行保理業務相比只是九牛一毛,加上其資金成本高,發展障礙重重。」

主打小微「融資牌」

據皖新傳媒8月2日公告,厚朴商業保理有限公司,註冊資本1億元,其中,四川中潤產業控股有限公司出資額3300萬元,為第一大股東,皖新傳媒出資2000萬元,占股20%,位居第二大股東。詳情聯繫我;一三一六二二五四二一五


推薦閱讀:

重要消息(近來有傳言):商業保理、融資租賃、典當等公司將由商務部劃轉為銀監會監管,你有什麼想法?
保理業務賬戶問題?
如何看待商業保理公司廣泛存在的主營商票融資現象?

TAG:商業保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