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哪次旅行是抱著「朝聖」的心態去的?去了哪個地方?為什麼而去?
有些地方對普通人來說可能只是一個旅行目的地,但在你心中這個地方就像一道光,指引著你來到這裡,心態像朝聖般莊重,也許會有些儀式感的意味。
比如聖西羅於米蘭球迷、諾坎普於巴薩球迷、老特拉福德於曼聯球迷,空客、波音總部于飛機迷、吉卜力美術館於宮崎駿迷、優勝美地國家公園於攀岩迷、埃爾熱博物館於丁丁迷、Apple總部於果粉、NASA總部於太空迷一樣……無論是否小眾,總有一個你心中的聖地!分享一下你去了哪個地方?為什麼?最好能配照片!P.S.此問並非指宗教朝聖。
感謝 @窮游錦囊邀請,其實有好多個關於朝聖的旅行故事可以寫,想了想還是寫一下14年那個夏天我拜訪君臨城的故事吧。
君臨城(King"s Landing)是七大王國的首都,位於維斯特洛東海岸,俯瞰黑水灣。是紅堡和王國王座,鐵王座的所在地。城市被城牆所環繞,城牆被都城守備隊所駐守,或者稱之為「金袍子」。窮困的貧民在城市外面建起他們的小棚屋。君臨人口非常稠密,但是相比其他城市來說更髒亂而且更難看。城市中垃圾散發的臭氣都能在城牆外面聞到。君臨也是七大王國的一個重要港口,地位僅次於舊鎮。
——冰雨的風暴,章節 32,提利昂
無論是在馬丁大叔的原著中,還是在HBO的電視劇中,君臨城都是整個維斯特洛大陸的重要中心,而在現實中,君臨的原型主要來自於克羅埃西亞的名城杜布羅夫尼克 Dubrovnik.(其中第一季的君臨也在馬爾他取景,但後來則習慣性在杜布羅夫尼克紮根下來)。《權力的遊戲》劇集為了拍攝宏大的冰火世界,在世界各地都有取景,北愛爾蘭,英國,冰島,馬爾他,西班牙都有它的足跡。而從第二季開始,就必然提起克羅埃西亞的杜布羅夫尼克,這個可能是全劇最有代表性的外景取景地。
2014年夏天,正值《權力的遊戲》三四季的間隔期,結束了法國學業的我,和同為冰火迷的朋友深入巴爾幹,其中一個很重要的目的就是探訪權力的遊戲取景地。試想一下,一個GOT粉親臨君臨城是該有多興奮,可惜我們去的時候並不是拍攝期,沒看到三傻,沒看到小惡魔,連個金袍子也沒碰著。
杜布羅夫尼克這座海濱城市是歐洲人喜愛的熱門度假地,一路上可以聽到法語不必法國少,還有街頭邊打短期工邊旅遊的美國小哥,那時候中國人來的還很少,如今可能已不再小眾。這裡曾是拉古薩共和國的所在地,中世紀時甚至可以與威尼斯匹敵,雖然該城的旗幟讓我沒法不吐槽,但是這裡的確是亞得里亞海上的耀眼明珠,有著數百年的歷史,保存完整的古城牆也吸引了權力的遊戲攝製組來此作為君臨城的取景地,造就了劇中氣勢恢宏的君臨城。(嘿嘿,我也去朝聖了一下)
Min?eta Tower出現在劇集中龍母在Qarth尋找自己的小龍時的場景,這座箭塔實際上是舊時城市的重要防禦工事。而實際上,在杜布羅夫尼克,你可以看到各種各樣的舊式防禦工事,箭塔,城牆,這裡被認為是中世紀最佳的防禦地,一直保存完好至今,也早就入選了世界文化遺產。St. Dominic Street 君臨城中抗議喬佛里的一段。有一個圓台階很好認。
Rector"s Palace 這裡是杜布羅夫尼克的歷史博物館,要收門票的,裡面取景是在Qarth里龍女的部分場景。Fort Bokar 在劇中作為君臨城城牆而出現,小惡魔曾在黑水灣之戰前和瓦里斯在此地商議如何防禦。此地似乎比較難找,因為那個平台是不能站上去的,所以還是遠觀一下就好了Trsteno Arboretum 這個地方有點遠,不過作為大量出現的提利爾家族喝茶的地方,這個小亭子還是很想看看的,可惜沒有想像中那麼棒就是了。在劇中高庭家族把這裡弄的熱鬧非凡,而實際上這個地方並沒有太多的人來,倒是有一份清凈。
喜歡像我一樣去自己踩點的,可以參考這個強大的網站Game of Thrones filming locations
之前提到了馬爾他,實際上也可以去朝聖,比如最經典的就是藍窗拍攝的龍女和卓戈卡奧的婚禮場景了。還有很多在第一季中出現的場景也都取自馬爾他,這裡不一一列舉了,比較推薦這個尚未太被國人開掘的地中海小島國。
除了權力的遊戲之外,杜布羅夫尼克,整個克羅埃西亞以及周邊的斯洛維尼亞,黑山,波黑都是非常值得遊覽的巴爾幹國家,如果有能力自駕,會是一次相當有趣的體驗,鑒於全篇都放了很多劇照,也放一些景色,放放毒給大家種種草。在老城隨意的逛一逛而維斯特洛的更多美景,是需要我們繼續旅行去探索的,那些去過絕地長城,風息堡,鐵群島的你們,也值得來君臨一次,瞧瞧鐵王座,看看征服者伊耿當年戰鬥的地方。至於什麼時候能坐上鐵王座,那就看你本事了。對了,上次我看到它是在北境某地的皇宮,年輕的勇士正在為之爭鬥。
關於克羅埃西亞旅行的一些Tips簽證:準備一份申根多次簽證最為穩妥(克羅埃西亞尚未加入申根國,但允許持2次及以上的申根簽證旅行者免簽入境),另外黑山也可停留7天。
貨幣:斯洛維尼亞和黑山使用歐元,克羅埃西亞使用克羅埃西亞庫納。歐元屬於硬通貨,不過在克羅埃西亞最好備上一些庫納,有些地方不收歐元,各地基本上餐廳和旅遊項目都接受信用卡支付,請準備好VISA或者MASTERCARD卡。旅遊時節:基本上6月到9月屬於旅遊旺季,餐廳酒店景點旅遊項目都人滿為患,物價飆升,樓主機智的選擇了5月,成功避開高峰,天氣也不錯,基本上沒有碰到下雨,玩的很開心。交通:如果允許,強烈推薦租車,巴爾幹地區的公共交通整體比較欠發達,且有些美景需要開車+徒步到達,我當時租車一共9天,異地還車,只需要127歐,無里程限制,非常划算。東歐租車不貴,油價也便宜,但是需要駕駛員熟悉手動擋(歐洲租車大部分都是手動,自動擋少又貴),去黑山和波黑的路上有的地方有山路,不過並沒有傳說中的難開。選擇好一點的租車公司比較保險,如果沒有GPS可以租一個,但是有些地方的地圖還不是很詳細,建議事先準備一些導航軟體或者google地圖把地圖先離線下載下來。租車還有另一個好處,就是可以收集一些過境章,讓你的歐洲申根章上有小汽車。住宿與餐飲:這一塊就不多做介紹,克羅埃西亞屬於旅遊國家,各個旅遊城市的配套都做得非常好,所以建議大家在各站的base都放在克羅埃西亞,這樣既安全又舒適。關於經濟型的住宿已經有很多關於克羅埃西亞的推薦了,如果自己有租車可以選擇城市周邊海邊的住宿,會有不一樣的體驗。安全:說起去東歐,很多人都不太理解,克羅埃西亞還好,那黑山,波黑這種地方能去嘛?不是在打仗嘛?汗。就樓主的親身體驗來看,克羅埃西亞的幾個旅遊城市相當的安全,配套設施包括當地人的英語水平都沒什麼問題,黑山的一日游來看,這個聽名字就很嚇人的國家一點也不嚇人,高山配峽灣,古城配海灣,真的讓人眼前一亮,非常值得去一趟。由於去的也是旅遊地點,英語水平+配套都做得很好,遊客也很多,不會有不安全的感覺。更多的信息可以參考2014年撰寫的遊記,相對來說更為全面→探訪君臨城,《權力的遊戲》取景地實地大考察!(附巴爾幹4國9日自駕游攻略)
由於已經過去2年,很多信息可能已經不完全準確,大家可以參考借鑒,並以最新的為準。最後點一下題,作為權力的遊戲迷,一定要來克羅埃西亞朝一下聖,King"s Landing歡迎你。圖文原創,未經授權請勿轉載,如果覺得有用歡迎點有用和感謝。(影視圖片版權歸HBO所有)我的微信公眾號/微博:比利白新開的多人專欄歡迎有趣的內容來投稿:對世界上癮 - 知乎專欄2015年冬天我獨自去了一躺東京。
那會也許是我和我老公心態上最負面最焦躁不安的一段時間,我們剛剛失去了一次做父母的機會,他博士畢業懸而未決,企業校招網申全部石沉大海,所有的高中都婉拒了他的簡歷……繼續延畢、找不到公司的工作、找不到博後崗位、喪失魔都戶口、租不起房吃不起飯、牽著老婆抱著狗灰溜溜滾回老家的慘淡未來每天都在他眼前晃悠,我都能感受到這個原來總是玩著山口山、混著LL邪教、成天玩世不恭的男人已經被他自己不知何時萌生的責任感逼到了綳斷弦的邊緣。
狗急了也跳牆,誰想每年都買FSM文化衫的我們竟然也有向不可知論傾斜的那一天。
我:你覺得拜飛面大神有用么?
他:煮不在乎這些。我:要不我們周末去趟靜安寺?他:那還不如去神田明神神社呢……我:好。於是,東京之旅就這麼愉快的敲定了……
他負責繼續忙畢業忙求職,我負責朝聖。畢竟他才是phD,我只是個萌萌的MD不是?封建迷信活動就由我承包了(之前夜班之神沒少拜),順便夾帶點私貨,走走那些我自己也一直想看看的地方。火速請假開在職證明訂機票酒店辦簽證,兩周之後,透過N"EX列車的窗玻璃,我看到了日本。
說實話,哪怕後來逛了涉谷、新宿、銀座等紙醉金迷的地方,哪怕在天空樹頂被這個看不見邊際的燈火之海所震撼,東京留在我記憶里的印象還是最初在火車上的一撇,藍天白雲小房子,很平和。在正式朝聖之前,先給自己開個小玩笑。
第零站 東京塔
在東京鐵塔,一個人眺望……
看燈火模仿,墜落的星光……我終於到達,但卻不悲傷,一個人完成,我們的夢想……有了天空樹以後,東京塔已經不是最好的登高望遠之地了,遊客沒有那麼多,我一個人唱完整首歌也沒人多看我一眼,哈哈哈,原諒隨處可見的精神病,日本真是個有禮貌的國度。
這裡是矢吹櫻的墜落地,那是個堅強決絕的好姑娘。
好了,朝聖正式開始。第一站:他的-絢瀨繪里
酒店就訂在秋葉原,重要的事情最先做!
沒錯,俄羅斯老流氓就是我老公的二次元老婆。答應給他請尊繪里醬回去,著實挑花了眼。好吧,他的收穫超過預期,大小手辦各一個,還愣是給他扭到了繪里醬的扭蛋!第二站:我的-上杉繪梨衣
「04.24:和sakura去東京天空樹,世界上最暖和的地方在天空樹頂上。
「04.26:和sakura去明治神宮,有人在那裡舉行婚禮。「04.25:和sakura去迪士尼,鬼屋很可怕,但有sakura在,所以不可怕。sakura最好了。」記得有和尚追著廢柴和小怪獸解簽,我卻一個和尚都沒看見,你們的大吉尚且悲劇收場,我的小吉又何解?倒是在淺草寺隔壁的小神社看了一場黃昏中的有白無垢的小型婚禮,那才是你想要的吧?這個世界殘酷而溫柔,再見了小怪獸。第三站 :我的-八公
其實搞不懂,這隻喵是什麼鬼……但八公的人氣是真的好高好高。看著八公,想起我剛離開就投奔我爸的孟德爾和我明明在家卻把我當死人在門口等我老公下班的小豌豆,我流下了傷心的淚水……第四站:我們的-永遠的萬事屋
願用我們一世節操換銀魂永不完結,銀桑,我在歌舞伎町,你在哪裡?
如果俄羅斯老流氓是我老公的二次元老婆,那麼銀桑無疑是我的二次元老公,雖然邋遢、懶散、有壞毛病,但他善良、懂感恩、有擔當,具備我對好男人的所有期待。and登勢老太能是我的二次元婆婆么?……第五站:我們的—直到世界的盡頭
坐上鎌倉的綠皮火車後我就開始循環播放直到世界的盡頭和好想大聲說愛你,無比虔誠。
當火車穿過民居,當海岸線出現的剎那,我真的流出淚來。蹲了好久,守到一輛綠皮車。這是青春。
雖然身為什麼糟心事都碰上的唯一一代獨生子女,比起我侄子的熊出沒喜羊羊,我還是感恩的,因為我的童年至少有得選。
除了大風車、動畫城我還有小神龍俱樂部和cartoon neighbour,除了地球超人我還有:聖鬥士星矢、龍珠、美少女戰士、灌籃高手、足球小將和名偵探柯南……洒家……值了……教練,我想打籃球。
第六站終點站:他的—神田明神神社
這是一個次元壁破裂融合的地方。
殿內的神職人員在一絲不苟的完成儀式,殿外有每天都來定時參拜的老爺爺老奶奶,院子里有默默佇立的阿宅和忙著合影的少男少女,當然,還有拿著照片四處遊走的我。很認真的凈手、學習參拜禮、替老公許下了心愿,
並且購買了LL特製饅頭和神社專屬LL扭蛋……感謝Lovelive!的每一位,感謝我們異地的半年時光他有你們的陪伴與守護!從東京回來後,周圍人都說,你好不容易去次霓轟國,沒去京都大阪奈良北海道,你幹了啥?在東京晃了五天都沒買買買,你幹了啥?
我能說,時間都用來中二了么……但至今回想起這段朝聖之旅我仍覺得踏實而暖心,每一天,每個場景,與每個角色的對話都像是久別重逢。這種持久的溫度就是「朝聖」的意義吧,反正我是這麼想的。
封建迷信活動也有了回應,如今老公順利畢業了,也找到了不錯的工作,當然,這是他自己努力的結果。
但我寧可相信繪里醬在他身後為他加油,正如我能看見小怪獸在天空樹頂朝我眨眼睛一樣。這個世界終究是溫柔的啊。2016年8月,瑞士恩加丁,在指揮家阿巴多的墓前待了一小會兒,路途卻花費了7個多小時。這確實是一次難忘的朝聖之旅。我的好友楊野同學早在一年多以前的冬天就曾踏雪來到這裡,引用一段他的文字:
實話說,第一次去上恩加丁(Upper Engadin)地區遊玩我並沒有注意到這個地方,直到2014年11月聽說大師家人將其骨灰移葬到該地區半山腰小教堂墓地,才開始對這個地方充滿了好奇。
先講講恩加丁這個地方,Engadin來自羅曼什語Engiadina,就是瑞士東南部土著語言,四大官方語言里存在感最低的。En-Gadin就是En河(The Inn)花園的意思,阿爾卑斯的冰川融水孕育了這條橫貫瑞士、奧地利、德國的大河。上恩加丁主要是指東起聖莫里茨(St. Moritz)西至Maloja的河谷區域,Sils正是其中一個小鎮。經過近一百年旅遊業的蓬勃發展,這片位於阿爾卑斯山脈間的河谷上且陽光最充沛(每年大晴天有300天以上)的地區已經成為世界最頂級的度假地(很難有之一)。
話說尼採在這裡住過近十年,其晚期主要哲學思想也都是在這孕育的,故居也就在Sils小鎮中心位置。巨人的選擇都會有相似性,克勞迪奧的最後十年的夏天也選擇在這裡度過,當然還要說這裡還地處瑞意邊境,到米蘭不到兩小時車程,義大利語也是主要語言,構成了大師落葉歸根的客觀條件。值得一提的是,夏伊大師也定居在這個地區。
尼采十分喜愛恩加丁,也多次在他的著作里提到這裡。1883年6月他寫信給好友Carl von Gersdorff,信里他說:「親愛的老朋友,這是我第三次來到上恩加丁了。只有這裡,我才覺得是真正的家鄉與庇護所。」
而在《人性的,太人性的》一書里,他是這樣描寫恩加丁的:「……恰恰能夠在這裡產生這一感覺的人何等幸福,在這始終充滿陽光的十月空氣中,在這從清晨到傍晚陣陣微風的歡樂嬉戲中,在這最純粹的明澈與最適度的清涼中,在這高地——它無畏地緊靠著永恆之雪的恐怖——帶有優美之莊嚴的山峰、湖泊與森林特性中,這裡義大利與芬蘭相結合,自然的一切銀色似乎在此歸於家鄉……』」
距離Sils最近的一個城市是聖莫里茨,這裡是冬季運動的聖地,曾經舉辦過1928和1948兩屆冬奧會。我來到這裡的時候是夏天,雖然無緣見到這裡的冰雪,但是蔚藍的湖水依舊醉人。
我的行程是從阿巴多最後十年里工作的地方琉森音樂節開始的,乘坐清晨的火車出發,中間要換車兩次,終於抵達聖莫里茨。這也是瑞士著名的景觀鐵路線路,其中最後一段Chur到聖莫里茨的線路是著名的Bernina Railway的一段,這段線路在2008年被評為世界文化遺產,沿途美不勝收,風景如畫。參見https://en.wikipedia.org/wiki/Bernina_railway
從聖莫里茨車站附近乘坐公交車抵達Sils Posta,也就是Sils小鎮的郵局,這裡也是鎮子的中心,向前步行100米左右就能看到尼採的故居,如今是尼采博物館與圖書館,收藏著世界上最大(之一)的多語種的尼采著作。可惜我們到Sils的這天博物館沒有開門,只好在門口拍張照片就悻悻離開,繼續朝聖之旅。
繼續前行就到了通向Val Fex山谷的小路,要徒步大約一個多小時。由於這段路是禁止機動車進入的,除了步行之外就只有乘坐當地的馬車這一途徑,費用是120瑞郎一輛車往返,可以乘坐4個人,5個人以上是每人30。我下次再去肯定會選擇坐馬車,走一趟還是很累的。當然,山谷里的風景非常非常迷人,世外桃源一般。
小路的盡頭就是一個叫Crasta的地方,大約只有十幾棟房子,其中有一個小教堂。生前享受著輝煌與榮耀的指揮家,死後選擇了一個如此寧靜的地方長眠,不知道會不會對我們這種不速之客的到來感到開心?
這也許是我見過的最小的教堂。
2016 年 1 月份的德累斯頓之旅,為了一座即將暫停的工廠,我在冬天專門去了這個城市一趟。1. 行程起源德累斯頓,薩克森州首府,德國東部第二大城市,在中國,它的名聲並不顯赫。即便德國多數城市都可以借足球混個耳熟,德累斯頓這樣一個在乙級聯賽徘徊的名字,顯然無緣廣為人知。記住德累斯頓的名字,是因為10年前看的一本建築旅行書。書里講我們眼裡最普通的 Volkswagen 大眾汽車在德累斯頓建了一座工廠,沒有油污煙霧,只有乾淨精緻的高科技生產線和透明的玻璃幕牆,這就是大眾專門為旗下頂級轎車品牌輝騰(Phaeton)的裝配而建立的 Gl?serne Manufaktur (德語)——透明工廠。
自 2001 年揭幕,15 年來這座工廠的名字緊隨輝騰而存在,除此之外,唯一一款有幸在這裡裝配的轎車是賓利 Flying Spur 。而 2015 年 12 月,聽到輝騰即將於來年 3 月停產,想到這座工廠勢必經歷生產線改造,我決定趕在停產前,去一趟德累斯頓,參觀這座我神往已久的玻璃建築。
2. 一個品牌的野心和一座城市的歷史
相對於我們的北上廣,德累斯頓尺寸實在是迷你,但卻有 800 年的文化內涵:在瓷器迷的眼裡,300 年前,這裡成立了歐洲最早的瓷器工廠,生產工藝精密、造型優雅的白色黃金——Meissen 梅森手工瓷器。
在古典樂迷眼裡,這裡有全球歷史最悠久的交響樂團,200 多年前就曾被貝多芬欽點。
在歷史迷眼裡, 1813 年拿破崙在這裡贏得了他生命中最後一次大兵團作戰勝利——著名的德累斯頓戰役。
在攝影迷眼裡,這裡是世界上第一台單反相機—— Kine Exakta 的誕生地。
在咖啡迷眼裡,梅麗塔夫人就是在這裡發明了大名鼎鼎的梅麗塔濾杯,開啟了專業濾泡式咖啡工具的先河, V60 和 Chemex 都要甘居其後。說到輝騰和玻璃工廠,就不得不提起發起人、保時捷家族的第三代——技術狂人費迪南德·皮耶希(Prof.Dr.Ferdinand Pi?ch)。皮耶希自 1993 年進入大眾任 CEO ,將大眾打造成為歐洲第一大車企,1998 年他希望更進一步,創造出一台可以與寶馬、賓士等傳統德國豪華車競爭的轎車,同時提升大眾集團的品牌形象。於是以希臘神話中太陽神之子—— Phaeton 為品牌名的輝騰,在他的主導下誕生。不同於大眾以往生產的國民車,輝騰追求的是一種 Handmade Perfection —— 在充滿未來感的高科技輔助下下,傾注資深手工藝者的心血,手工完成 97% 的裝配。
而在考慮工廠選址時,德累斯頓,這樣一個結合了藝術、文化與德國尖端手工藝紀錄的城市,就是一個最完美的地點。此外,頗值一提的是,德累斯頓所在的薩克森州的州政府,也是大眾集團的重要股東。
3. 在市中心,建一座與都市生活融合的工廠想要完整地參觀透明工廠,了解一台輝騰轎車的誕生,需要提前預約,價格很便宜,只要 4.5 歐元,包含英語或德語的導遊服務,而照顧領國觀光客,這裡每周有一次捷克語、波蘭語導遊,甚至中文、法語、義大利語等多國語言的嚮導都可以通過提早預約實現,這在歐洲的旅行景點中非常少見。註:工廠鳥瞰圖自網站 Car And Driver
我選擇了一個午後參觀,計程車從酒店開往透明工廠用時非常短,因為工廠並非位於郊區,而是選擇在了城中,距離老城區走路只需 10 多分鐘。在輝騰品牌構思之初,皮耶希等大眾高層曾參觀了法拉利工廠,返程後即下定決心,建立一座挑戰傳統想像的汽車工廠。而大眾實際挑戰的,並不僅是汽車工業的想像,還包括建築設計和城市規劃的。
與建築師 Gunter Henn 合作,大眾在德累斯頓將汽車工業與城市文化大膽結合,這幾乎是前所未有的創舉,而透明工廠也的確是融合的典範。易北河在此流過,工廠的外觀不僅明亮、摩登,還有一種自然的秀麗。雖然到訪的季節寒冷,但我仍能看到有居民在周圍跑步、推著嬰兒車散步;而到了夏季,德累斯頓國家管弦樂團每年都會在這裡舉辦露天的古典音樂節。在當地生態的保護上,大眾也相當用心,在工廠建設之初,大眾就在周圍栽種了 350 多棵樹,甚至為了保證工廠燈光不會驚擾到周圍的昆蟲,特意採用了黃色的鈉汽燈,光線優雅柔和。所有的焊接和噴漆均在 Zwickau 市完成,透明工廠本身全天無噪音、無廢氣排放,工廠的零部件物流,採用的也是有軌電車和電動貨車。
3. 在可以演奏古典樂的車間,做一台雅緻的轎車
在德國人的眼裡,雅緻的外觀、講究的態度,才是真正的豪華,這樣的觀念不僅投射在玻璃工廠的建築,也投射在輝騰轎車的裝配過程。玻璃工廠從功能和結構上基本可以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 L 形車間工作區域,冷靜精密,另一部分是弧形的參觀體驗區,舒緩優雅。兩部分都是 3 層,雖然參觀者不可以拍照,但是通過透明的玻璃幕牆,可以清楚地看到一台輝騰轎車是如何經過室內智能物流系統的傳送和技工的手工裝配,緩緩誕生。裝配過程是從第三層樓開始的,首先對車輛線路、車身密封條等基本配件安裝;然後在第二層對儀錶台、動力系統、保險杠裝配;最後到第一層做車門、內部配件的裝配和測試。
透明工廠從早 8 點運行到晚上 11 點,500 位技工分兩個班次工作,全部穿著潔凈的白色工作服。待裝配的零部件由智能運輸系統送到技工手中,技工使用無聲的電動工具裝配;車身則是通過電動懸掛軌道系統,在樓層之間、單層的不同組裝站之間安靜穿梭,全程無須落地。無論是電動懸掛軌道系統的機械臂,還是每個工位上的旋轉升降台,技師都可以進行調節,以保證在最舒適和恰當的位置對車輛裝配。
註:圖片自官方在裝配過程中,最重要的一環名為 Marriage ,這是一個頗具儀式感的浪漫稱謂,也是少數非手工操作的環節,車身和底盤在這一環節由兩個機器人裝配結合,而車主可以申請在工廠親自按下按鈕,見證結合的過程。這樣的裝配流程和車間看起來有一種冷靜的優雅,美到讓人流連忘返。而大眾顯然也沒有浪費這個空間。就在車間內,大眾曾與知名的藝術組織合作,上演過歌劇、古典樂演奏、現代舞等藝術活動。結束參觀後,我意猶未盡在工廠一層的 Lesage 餐廳吃了頓遲到的午餐,這間餐廳由凱賓斯基酒店運營,曾被評選為德累斯頓最佳餐廳之一。相對於所在的豪華環境,菜單則比較樸實簡單,但味道仍在水準之上,而且價格頗實惠。
註:圖片自官方作為豪華轎車,從 2002 年正式量產,輝騰對於大眾的品牌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提升,但過去的 15 年輝騰長期虧損,更有傳說每台轎車都造成大眾 2.8 萬歐元的虧損。如今,輝騰的創造者皮耶希已經離開了大眾,輝騰業務也在遺憾中暫停。但是無論這個業務經過多少爭議與質疑,透明工廠在工業建築和城市規劃的歷史上都是一個閃亮的坐標。透明工廠以一種內斂的優雅形態,呈現了建築設計與室內智能物流的結合,而在功能上,這座建築又是工廠、市民廣場、公園的結合體。正如《南德意志報》所說,這是一次「工廠與城市的和解」。歡迎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駱儀」(luoyi_gz)後回復「潛水」查看更多文章
原創圖文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任何組織或個人不得轉載;歡迎轉發分享
首先謝 @窮游錦囊 邀請答題。
這個地方很多人都見過照片,驚艷於它的美,但因為太遙遠了,大概就是默默讚歎一下而已。
當我第一次看到大藍洞(the Great Blue Hole)的照片,蔚藍的加勒比海上鑲嵌著一個幾近完美的圓形深藍洞口,比「精靈女王」麗芙·泰勒的眼睛還要藍還要深邃還要攝人心魄,我就立下宏願,此生一定要潛大藍洞,世界上最大的水下洞穴。這隻「加勒比海之眼」曾被潛水界教父雅克-伊夫·庫斯托譽為世界十大潛水寶地之一,Discovery頻道也將其選為地球上最令人驚嘆的地方。
後來在倫敦,跟同班同學聊起各自的遺願清單(Bucket List),我說,其中一條是有自己溫暖的家庭和孩子。那位事業有成的黃金單身漢同學嗤之以鼻:「只有那些最具挑戰性的事情才值得列入遺願清單,比如說攀登世界十座最高峰、入圍奧斯卡什麼的,你這願望也太平常了吧?」
我的清單里,倒真有一條難度係數很高——潛入大藍洞。
潛大藍洞之難,不在於下潛,而在於前往。
藍洞所在海域屬於貝里斯,中美洲一個可能90%中國人都沒聽說過、也與中國沒有邦交的小國。歐美國家遊客前往無需簽證,而中國大陸護照持有者則要繳納3000美金的天價簽證費,外加4000美金押金,堪稱「地球上最昂貴的旅遊簽證」。
直到2012年,「普大喜奔」的好消息終於傳來,持有效美國簽證,花50美金就能搞定貝里斯簽證。2013年12月22日,我只睡了一個小時,就趕早班機從哈瓦那飛往墨西哥城。雖然極其睏倦疲憊,路程極其曲折,但我知道,只需再堅持一下下,轉機飛往坎昆,再乘大巴和國際渡輪前往貝里斯,距離我的畢生夢想就只有一步之遙了。
然而,上帝大概聽到了我那位高帥富同學的嘲諷,決定給我的圓夢之旅平添幾番波折,好讓它更加跌宕起伏,才「夠格」列入遺願清單。
辦理登機時,我被墨西哥航空告知,早在一個月前預訂好的機票沒有座位,要免費改簽同等倉位的話,最早也要到1月底,否則就必須掏錢另買一張機票。那是聖誕節前三天,坎昆又是加勒比最熱門的度假地,機票貴得嚇人。這真是晴天霹靂!
「你們毀了我的假期!毀了一切!」「我們無能為力。」經歷了10秒的大腦空白後,我強忍著睏乏,據理力爭兩個多小時,終於得以免費改簽到半天后的航班。
當晚,飛抵坎昆後轉車到卡門海灘過夜。次日,做大巴到達墨西哥邊境城市切圖馬爾。賣跨境船票的人告訴我兩個壞消息:船滿了,中國大陸護照不給簽證。
一路奔波,身心俱疲的我,已經不知該找誰抗爭,更不知該何去何從,麻木地排隊買車票回坎昆。可是,真不甘心!
一小時後,我從切圖馬爾的貝里斯領館拿到了簽證。不給簽證是虛驚一場,但一天只有一班的渡輪滿了是千真萬確。
兩小時後,我陸路過境貝里斯。
5小時後,我生平第一次坐上水上飛機,只能坐7名乘客的小飛機,輕盈飛越加勒比,飛越無名海島與熱帶雨林,飛越海上日落,降落在Ambergris島。
當天晚上8點,我終於踏上Caulker島,跟潛店確認次日清晨前往大藍洞的行程。由於第三天就是聖誕節,潛店歇業,那是我僅有的潛下大藍洞的機會。
一天之內,用盡海陸空交通工具,心情更似搭了十環過山車。
至於大藍洞,真的美得醉人么?真的值得我這麼辛苦前往么?用潛過大藍洞的德國驢友塞巴斯蒂安的話來說:「以後,再聽到別人對大藍洞的照片發出驚嘆時,你可以淡淡地說,『哦,我潛過了』,那就酷斃了!」
我潛過了,我的遺願清單上又多了一個勾。遺願清單的意義,不在於它有多難,而在於你有沒有為之努力。
--------我是科普背景的分割線--------
「kick the bucket」是英語里「掛掉」的委婉說法,Bucket List也就是你掛掉前的想做的事。前幾年有部名為《Bucket List》的美國電影,兩個患了絕症的老頭子抓緊最後的時光實現在病床上描繪的夢想,中文譯名為「遺願清單」。其實我覺得不太準確,「遺願」感覺是沒實現死不瞑目啊……不過既然這詞傳開了我就沿用吧。
你有沒有自己的遺願清單?有沒有什麼事讓你覺得,做到了才不枉此生,沒做到死不瞑目?
我8年前列出的清單上,已經實現的是「拍一部紀錄片」,還未實現的其中一條,是「寫一本書」——一直在否定修改選題,一直在列提綱……直到最近,才算實現了一半吧,我主編和寫了約1/4篇幅的《京都漫步》上市了:)
圖片來自http://amazingezone.com
作為一個啤酒酒鬼以及啤酒花重度成癮患者,最好的朝聖地應該就是Santa Rosa的Russian River Brewery了。
舊金山機場兩個小時車程,每天中午十一點開門,十一點半就得排隊等座位了。除了聞名世界的pliny the elder,餐吧里的三明治也很贊。
(pliny the elder)
作為一個雨露均沾的酒鬼,基本去一家酒吧都會點個taster嘗一遍。Russion River的taster應該是我見過分量最足的了。
(當天喝的時候有一個賣完了……)
餐吧的生意火的不行,為了保留個位置,很多人也是蠻拼的。
(杯墊下面有親切的標誌)
除此之外,小鎮的主街道上夏天的每周三都會有集市,分為農作物、食物、酒精飲料三個區域,還會有兩個樂隊在街道兩邊演唱。
(入場票貌似是12刀,可以喝六瓶,啤酒葡萄酒都有,這裡離napa很近,葡萄酒也很不錯)
當然作為酒鬼肯定得帶點什麼走的,所以我帶走了一個箱子。
照片除了人丑了點都還好,如果經濟允許,實際上每年去一趟也是挺好的,背酒回來還能折掉不少路費。
不說了我擦手機去了。以下為本人實拍,多圖預警,禁止轉載。
當然是三教聖地的以色列。作為猶太教,伊斯蘭教和基督教的發源地。
世界名畫《最後的晚餐》取景原址
耶穌釘十字架的地方 骷髏地
以及耶穌復活的花園墳墓 「他不在這裡,因為他已復活升天」
有哭牆 猶太人心中的聖地 24小時開放 禱告聲哭聲不絕於耳 彙集世界各地的信徒 牆上掛滿了寫給上帝的信
「塵土仍歸於地 靈仍歸於賜靈的神」
有橄欖山 耶穌曾經佈道的地方 這裡可以俯瞰整個耶路撒冷
山下的客西馬尼園 裡面的大批橄欖樹和耶穌是一個時代的 耶穌被捕前都來過這裡祈禱佈道
旁邊的萬國教堂 正式名稱叫苦悶教堂(Basilica of the Agony),位於耶路撒冷城東部橄欖山,毗鄰客西馬尼園。 是耶穌在被捕前晚間禱告的地方。
以色列王大衛王城 他的墳墓也在這裡
約旦河受洗處 耶穌曾經在這裡受洗 我也體驗了一把
死海 漂浮很好玩!教科書里的浪漫終於體驗了 在世界最低的湖泊看日落
「紅海不紅 黑海不黑 死海不死」加利利湖 耶穌呼召漁夫彼得的地方 在湖邊的餐廳吃彼得魚 湖對面就是中東戰爭的主戰場戈蘭高地
希律王和耶穌走過的城牆 南牆
以及彼得率眾人受洗的城牆天氣好得一塌糊塗
八福教堂
據《聖經·馬太福音》中記載:在2000多年前,耶穌從加利利湖邊帶著信徒上山並對他們訓示說,有八種人可以得福。就這樣,耶穌訓示信徒的山,被後人叫做「八福山」,此後,山上建了教堂,順其自然叫做「八福教堂」了。馬太福音第五章經文隨處可見
馬太福音第五章 1但祂看見這些群眾,就上了山;既已坐下,門徒到祂跟前來。2祂就開口教訓他們說,3靈里貧窮的人有福了,因為諸天的國是他們的。4哀慟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安慰。5溫柔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承受地土。6饑渴慕義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飽足。7憐憫人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蒙憐憫。8清心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看見神。9製造和平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稱為神的兒子。10為義受逼迫的人有福了,因為諸天的國是他們的。11人若因我的緣故,辱罵你們,逼迫你們,捏造各樣壞話毀謗你們,你們就有福了。12應當喜樂歡騰,因為你們在諸天之上的賞賜是大的;原來在你們以前的申言者,人也是這樣逼迫他們。
以色列鑽石工廠 世界上最會做鑽石生意的都是這裡的猶太人了
迦密山
耶和華與巴力競爭,耶和華的先知以利亞獲勝,殺死了巴力的450名先知的地方。幾千年前以利亞打敗假先知的地方
幾千年後幾個美國新猶太移民在這裡建立了教堂以色列國會
讓人印象深刻的是,參觀的時候有很多當地的幼兒園小朋友,這裡的孩子從小就來國會學習和參觀。
以色列猶太人大屠殺紀念館
複製我朋友圈發的話:
以色列猶太大屠殺紀念館 為紀念二戰逝去的600萬猶太人而建 看到英國來的猶太導遊一邊解說一邊哽咽著到最後嚎啕大哭起來 他說即便去過很多次 但每次來依然會情不自禁 不過展館的選址很好 一出來看到外面的景色會讓人放鬆 舒展了參觀後沉重的心 "Remembering the past, shaping the future."詩篇 122:6 你們要為耶路撒冷求平安!耶路撒冷啊,愛你的人必然興旺!
詩篇 122:7 願你城中平安!願你宮內興旺! 先寫這麼多,謝謝觀賞。(???)去年跟著B站看完了一整部的印度star plus台2013年出的電視劇版《摩訶婆羅多》,當時覺得好看到死去活來的程度,順手也補了幾集DKDM(其實連薩蒂篇都沒看完),但是其實作為一個英語只有小學水平的人,還是不太敢去印度自由行的,於是去了趟被稱為是「毗濕奴的神殿」的吳哥窟。
[此處應該有自拍]
先說一句,只是劇迷啊,和印度教信徒還是有別的,所以看東西會和真的信徒GET的點不一樣.....
去之前特意給手機後面貼了個字幕組出的LOGO貼紙,結果睡覺時候手機從床上掉下去屏幕碎了好大一塊,我還開玩笑說是被大天弄壞的。
在小吳哥的摩訶婆羅多浮雕的那裡蹭了各國導遊講解,從「比大媽必是馬」聽到「grandfather Bhishma」,看著別人指著一個根本看不清臉的大叔說那是阿周那(因為只有他一次射三支箭)……然鵝沒有人介紹其他角色,回來搜的時候看到有人講到難敵、迦爾納的位置,但是當時又沒有拍那個位置的照片,所以也不知道到底在哪了,又陰差陽錯的沒找到我奎舉牛增山的那副浮雕,所以還是略有遺憾。在女王宮的時候有一個門楣,旁邊的一組中國遊客大概請的野導遊只知道這講的是「一個好神一個壞神」的故事,被遊客問到具體講什麼時候就說不出了,我在旁邊淡定的把毗濕奴化身那羅辛哈的故事講了一遍。以及當時拍的照片都變成了這個畫風↓
↑我男神!我男神!!!(手機右上角摔得連玻璃都沒了也是第一次見到印度人脫了鞋進去拜毗濕奴的,當時覺得他們真的好虔誠啊。順便印度人真的好喜歡羅摩,保溫杯外面都印的I ? RAMA.......↑開車帶阿周那打仗的老司機奎師那,上面拉弓的掛逼就是阿周那。這是劇里開戰前阿周那感到迷茫被奎師那開小班補課的劇情,這段從整部劇里單獨拿出來就成了《薄伽梵歌》↓↑躺在箭床上的大伯父毗濕摩,在劇里差不多是這個場景↓看過電視劇之後去吳哥窟,感覺看到的東西都和別人不一樣了,他們眼裡的石頭在我這可能已經腦補出各種畫面,別人眼裡的石牛在我眼裡也是「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的乖乖南迪,腦海里已經浮現出了他帶著哭腔「哦~上主~上主」的聲音了。
↑巴肯山的南迪,好乖好乖的。所以說你們如果有人打算去吳哥窟的話,快放棄靠薄伽梵歌當預習的想法來和我一起看超好看的高顏值低成本渣特效2013版《摩訶婆羅多》以及同樣很好看的濕婆一家狗血八點檔神話劇《眾神之王》吧~~~看完之後你再去,就不是去看冷冰冰的石頭了嘿~(多圖預警,流量黨慎點)
印度恆河邊,瓦拉納西如果有一天我將要死去,請把我葬在瓦拉納西
來印度,最想去的便是恆河邊的印度教聖城瓦拉納西,傳說中最臟最亂,也是最印度的地方。在瓦拉納西並沒有安排什麼特殊的行程,只是想在恆河邊靜靜地踱步,在縱橫交錯的小巷中穿行,體驗當地人每天的起居日行。
恆河邊上有幾百個碼頭,每個碼頭有著不同的用途。從最南邊的Assi一路北上,有用於火葬的Halishchandra和Manikarnika,有恆河夜祭的最大碼頭Dashashwamedh,有兩旁聳立著斑斕廟宇的Tulsi,有設有許願池的Kedar,還有我最喜歡的,有著綿長台階而又人煙稀少的Jain,是每天日出時最好的觀景點。每一座豐富多彩的水畔石階旁,上映著人生最尋常的場景。悲歡離合、生老病死,一幕幕多彩的畫卷在恆河邊緩緩地展開。
恆河的一天,從清晨開始。清晨五點,天色還是漆黑一片,恆河中已經有早起的人開始沐浴更衣。小孩子們赤身裸體,男人們穿著短褲,女人們披著袍子,雙手捧著恆河水,從頭頂淋遍全身。男人們不停地對路過的遊人喊著「boat,boat」!!!最喜歡在Jain Ghat旁找一個無人的台階,在寂靜的恆河旁坐著,看著天色從深邃變為微白,河上時不時有遊船飄過。遊船上的遊人歡笑著看風景,我坐在岸邊看著小船來來往往。清晨六點,天色已經大亮,太陽慢慢地從雲層中露頭出來,嶄新的一天又開始了。沐浴在恆河邊的晨光中,有種獲得新生的感覺。
雖說已是十月,但從日出後直到黃昏,恆河邊都是一片暴晒的景象。蓋著頭巾戴著墨鏡,仍不免汗流浹背。男人們和牛群慵懶地泡在水中,只將頭微微露出水面。活潑的孩子們則在岸邊歡快地嬉戲,從碼頭上做著簡易的跳水動作翻入水中。友善的人會對著我點頭微微一笑,善談的人則尋找一切機會與你搭訕:Japanese?Korean?Ah Chinese!最觸動人心的場景是火葬的碼頭,經常踱步去離Assi很近的Halishchandra靜靜地駐足。當地人對於遊客的圍觀行徑還是不阻止的,但為表示對死者的敬意,不允許進行拍照。印度教的死者由專門負責燒屍的低種姓人群抬著木架子上放置的絲綢包裹好的屍體來到碼頭邊,將整個架子沒入水中,把恆河水從頭到腳淋過亡人的身體。窮人就只是包裹著一張金色的絲綢,富人則在絲綢上面還會點綴著花瓣、項鏈等各種小飾品。岸邊是用木頭碼得整整齊齊的火堆,底層的木頭上放置木架和屍體,上面再放一層木頭,然後是起火用的乾草。將整個屍體淋上油後,點火,冒煙,就開始整個火堆的燃燒。開始的時候因為只能看見人形的布,並不能看出裡面究竟有沒有人;然而有一次卻看見了令人震撼的場景,一個女人,上半身的身體和布已經燒成了炭,但下半身的兩條腿卻還無力地垂在地上。當整具軀體燃燒幻滅後,會用缽盂從恆河裡取水澆滅火堆,祭司念過悼詞後,將火堆和骨灰敲盡散滅,留下一堆堆的灰燼。火葬的場景見得多了,並不覺得恐懼和害怕,卻會覺得死亡是件如此自然的事情。瓦拉納西河邊的葬禮,並不見漫天的慟哭和哀號,所有的人都只是靜靜地佇立,看著火光和黑煙的升起,靜靜地燃燒,直至幻滅。雖然恆河邊大部分是安靜祥和的氛圍,但總有一些場景,會讓人覺得痛心。從滋生著蚊蟲漂浮著污濁物的水窪中直接捧水喝的孩子,到垃圾堆里被野狗啃噬的嬰兒軀體,會覺得,生活有時候,是如此的艱難。在印度隔絕分明的種姓社會,最底層的人民,無論多麼努力地掙扎著生存,都沒有辦法掙脫現狀,絕無可能。不像在其他地方,只要你努力,至少還有希望,哪怕這希望是那樣的渺茫。每天晚上七點,Dashashwamedh碼頭有著宏大的恆河夜祭。提前一個多小時便在河邊靠前的台階坐下,靜靜地看著整個城市華燈初上。夜祭每天一場已經明顯有些商業化了,並沒有太震撼的感覺。不過五個婆羅門祭司明顯顏值要高於普通民眾,半個小時的祭祀過程就是不停地點燃各種火焰,搖鈴,向四方祭祀。瓦拉納西另一個具有鮮明特色的地方便是他彎彎曲曲犬牙交錯的小巷。在老城區的小巷中穿行,讓人有穿越回中世紀的感覺,沒有盡頭的小巷甚至讓我生出永遠都走不出來的恐懼感。小販們坐在自己屋裡或是台階前,賣著蔬菜、水果、小吃抑或祭祀用的花瓣,沒有人吆喝和吶喊,只是靜靜地坐著那裡望著來往的行人,點頭或用眼神示意。在瓦拉納西,總有一種時間停滯不前的感受,這感受從未如此強烈。十月三號時候,小巷子里看見了全國各地湧來祭拜的人群,在曲曲折折的小巷子里排成了成百上千米長的隊伍,無數的警察在維持秩序。我在擁擠但卻安靜的井然有序的人群中穿行,接受著人們觀摩外星人一樣的注目禮。瓦拉納西一切都是那樣的自然,那樣的井然有序,會讓你覺得,世間萬物,本應如此。靜靜地坐在blue lassi店裡喝著香蕉lassi,看著抬著死人的木架子從店門前吶喊著穿行而過,這場景,每天都在不停地上映,循環不息。引用一句看到很喜歡的話語,「如果有一天我將要死去,請把我葬在瓦拉納西」。維也納,「中央墓地」。去朝聖貝多芬!
布拉格。去朝聖沃爾塔瓦河、斯美塔那和德沃夏克羅馬、佛羅倫薩。去朝聖卡拉瓦喬有一種旅行,是為了一位心中的大神,為了一幅魂牽夢縈的作品,為了曾被觸動的那份感動~~
題主應該限定「用一句話、一張圖」表達自己的朝聖地,我會好奇大家以「朝聖」的心情去過哪些地方,但我不是到這裡看遊記的呀!!!好煩。。。首先感謝窮游錦囊邀請我回答這個問題;再三考慮,我對尼泊爾的情結最為深刻。而2016年年初的這場尼泊爾之旅之後,我一度陷入抑鬱。很多鬱積的情緒都在和《行李》公眾號(ID: travellingwith)的對話當中表達出來了,全篇轉載也許是最合適的形式。感謝行李的主辦人黃菊,這兩年來聽我嘮嗑了這麼多廢話^^
自我介紹:90後的重慶妹子,在過去的三年里一不小心走完了8000公里山路。童年輾轉好幾個城市,少年來到紐約,現在在得克薩斯某村某研究生項目讀特殊教育專業,渴望把戶外故事分享給更多青少年。馬拉松跑者、攀岩愛好者、無痕山林志願者,搭車/沙發客/國際義工在「年輕」那會兒都沒落下。第一個徒步完成太平洋山脊步道4200公里超長距離線路的中國人、連續兩年提名中國戶外金犀牛獎 「最佳背包客」 獎項,實則身高不符、勝之不武。現居得克薩斯奧斯丁市,下一個戶外願望是2017年完成4200公里的大陸分水嶺步道,成為亞洲第一個女性徒步「三重冠」。
朋友們可以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
分享長距徒步線路、裝備、戶外技巧、無痕、徒步故事和體驗。
http://weixin.qq.com/r/VkTn-4TEq9nUrcCc9xFE (二維碼自動識別)
或是參考我的網站:張諾婭
《太平洋山脊小徑 - 窮游錦囊》是唯一的有關太平洋山脊步道的中文嚮導書,在窮游網上可以免費下載哦:
太平洋山脊小徑窮游錦囊_太平洋山脊小徑旅遊指南_太平洋山脊小徑自助游攻略 - 窮游錦囊
先上幾張圖:
以下是我和《行李》對話的原文:
在徒步王國尼泊爾,最為人熟知,也相對容易實現的徒步線路,一是EBC,一是ABC,前者是指尼泊爾境內的珠峰大本營,在尼泊爾的東北角;後者是指安納普爾納峰大本營,在尼泊爾的西北角。後來為方便起見,大家便把以EBC為目標的整個徒步線路泛稱為EBC,而把以ABC為徒步目標的環線徒步泛稱為ABC。
這樣兩條已經非常成熟,也堪稱流行的徒步線路,對曾經一個人用37天徒步800公里的CT(科羅拉多棧道),37天徒步4300公里的PCT(太平洋山脊),又用5個月成功挑戰3500公里的AT(阿巴拉契亞小徑)的90後姑娘張諾婭來說,技術上非常簡單,而且她學心理學出生,但出人意料的是,從尼泊爾徒步歸來的她,竟然患了抑鬱症……
行李張諾婭
行李:今年(2015)怎麼安排得這麼滿?用5個月走了AT這樣的長線,又去了美國很多其他地方,還跑到尼泊爾走了EBC和ABC這兩條線?
諾婭:這些其實都是AT後半期定下來的旅途。主要還是當時心情焦慮,風景不夠養眼,略覺得無聊,期望想像中的那種探險出現,剛好夏天的時候得知戶外閨蜜佶揚姐要辭職,她打算半年間隔年。我知道她有辭職的念頭挺久了,一直猶豫不敢下手,她做出決定之後挺為她開心,就約了好幾個線路,其中包括尼泊爾。
行李:你對尼泊爾的計劃是什麼時候開始的?之前沒來過吧?
諾婭:尼泊爾在心裡一直是一個很模糊的「我想要去」的念頭,直到2015年年初,那時候還在一邊焦頭爛額地準備AT, 一邊打工。偶然間看了《我是歌手》,聽到韓紅的《回到拉薩》,一下就振奮了。那應該是一月份左右,就從網上買了指南書,Lonely Planet 「Trekking in Nepal Himalaya」。
行李:不會吧?竟然是這麼通俗的緣起。你之前沒去過西藏?
諾婭:很神奇,我沒有去過西藏,但不知道為什麼那首歌讓我聯想起尼泊爾。一直以來我都心氣很高,覺得有些地方近年來去的人太多,就像帥哥一樣,大眾情人,對我反而沒有吸引力,西藏和阿拉斯加就有點這樣。但是現在我對這兩個地方越來越期待了,尤其是在讀了很多關於它們的作品以後。
行李:什麼樣的作品?
諾婭:西藏有很多資料就是在網上看的,包括前段時間「行李」採訪安意如。阿拉斯加就是jon krauker的Into the Wild,還有好多別的書,有一本叫A Long Trek Home,是一對夫婦用徒步、皮划艇和雪具等方式橫穿阿拉斯加的故事。
行李:對尼泊爾的印象是怎麼一點點豐實起來的?
諾婭:一方面是看書,還買了《雪豹》。另一方面是看視頻,因為我們去的人挺多,EBC只有我和佶揚姐,ABC是除了我倆還有另外3個朋友,一共5個人。
行李:這好像是你第一次約伴徒步?
諾婭:是的,尼泊爾應該是一個結束和過渡吧,我今年可能不再會有類似的徒步,但這個結局非常完美,因為之前的徒步都是一個人開始、一個人結束,這次其實是第一次享受約伴同行的快樂,而且同去的人不僅武功高強,而且都志同道合,讓我想起了自己最初開始徒步的時候,也是因為「人」的因素,但是後來走進林子之後,又開始獨立了起來,日積月累,並不覺得徒步是需要群體化的事情。不過尼泊爾,如果不是有同伴,我很難想像。並不是因為它有多麼難,而是因為12月是淡季,同路者非常少,而美景太多,心裡有很多感覺,和同伴抒發是非常快意的一件事情。
行李:從你的《回到拉薩》開始,到真正徒步之前,期間準備的過程怎樣?
諾婭:其實挺焦頭爛額,在美國徒步了這麼久,這次還算是第一次在美國之外的區域徒步,因為是另一個國家,貨幣/簽證/交通這些都需要聯繫起來,還有一個重要因素,我們的行程安排得特別特別緊,比如ABC, 一般人是10天,我們是要7天完成ABC+POON HILL,;EBC也是,LP的估算很保守,是16天,我們是12天完成EBC+GOKYO, 比一般的行程快一倍,中間尤其是交通部分(比如坐飛機去盧卡拉)就很讓我擔心。但從去AT之前就一直在閱讀相關資料了,前前後後看了一年,對尼泊爾累積了很多印象。還讀過一篇EBC的遊記,作者是個姑娘,因為高反,她幾乎每天都處在「不能再走了」、「再走就要死了」的狀態中……但是對尼泊爾的畫面是日積月累的過程,從童年就開始了,藍天雄鷹瑪尼堆,雪山青草美麗的喇嘛廟……心裡是萬分嚮往,但我一直覺得自己理論學習不夠,對尼泊爾的文化背景了解得不是很多。我的夥伴倒是對宗教有很多研究,也去過阿里轉山岡仁波齊。尼泊爾還得再去很多次才能體會,這次去了三個地方都沒有看廟,有點遺憾。
行李:尼泊爾就是這樣一個地方,你不做研究,會覺得那裡很世俗,尤其加德滿都、泰米爾這些地方,一旦做了研究,就會有朝聖的心理,無數靈異師,修行者,都把那裡的山當做家園。你看《雪豹》里那些長篇的風景描寫,最終都從風景層面進入了精神層面。
諾婭:很少有人會覺得尼泊爾世俗吧,哪怕是有最淺薄的認知,也會被那裡的群山感動,尤其是對登山史有一定了解的人。
行李:坐擁喜馬拉雅和喀喇崑崙這兩座大山脈的國家,當然不止一個,但只有尼泊爾真正擁有山地文化。
諾婭:去之前也對尼泊爾的政治和地理做了研究,他們也有三級階梯,但真正去了還是很吃驚。麻雀雖小,自然帶卻是五臟俱全。
行李:從普通背包客到真正的登山家,尼泊爾都是天堂,便宜,豐富,而且是那種只要你願意探索,就永遠有新東西的地方。
諾婭:是的,我們去的季節是淡季。路上幾乎沒有什麼人,尤其是昆布地區。看到有些人每年都來,聖誕節就是他們的尼泊爾假期,從歐洲飛過來,再從JIRI出發走到盧卡拉。我在走之前讀到過尼泊爾的環境問題,其實這個國家是很缺樹的,水土流失嚴重,生態破壞嚴重,降落加都的時候就是這種感覺,空氣質量很不好,也沒有什麼樹。
這是進入徒步區域後,沿途最大的聚落,海拔3400米的南池市場。
行李:你從哪裡飛過來的?空中有看到雪山群嗎?
諾婭:我是從從阿布扎比飛加都,從加都坐螺旋槳小飛機去盧卡拉的時候可以看到雪山群。坐小飛機時我們也是運氣好,都沒有delay,他們的小飛機是一半運人一半運貨物,大概最多坐二十人,去的時候先是飛過高山,離山下的村莊和田野非常近,左側是喜馬拉雅。然後不知不覺,像是飛進了群山的腹腔,周圍的山都比飛機高,飛機就在兩座山之間,像直升機,遠處的雪山也看不到了,還在納悶的時候,飛機就著陸了,完全沒看見跑道。那跑道只有一條,比公路還窄。回程更是刺激,起飛時感覺那跑道修到山崖的一半就斷掉了,有一個傾斜度。
行李:盧卡拉機場的跑道只有400米長,是全世界最恐怖的十大機場之一。
諾婭:盧卡拉比我想像中小很多,是一個山村小鎮,和接下來昆布地區的鎮子沒有什麼區別,石板路,錯綜複雜,我們剛開始的時候還迷路了5分鐘。我們是超級快速的走法,第一天早上10點降落盧卡拉,馬上開始徒步,當天下午就進入了國家公園(MONJO), 第一天的風光主要是峽谷、叢林、村莊,過了很多橋,看著腳下的河水,非常嚮往。第二天早上我們就到了南池市場,因為之前一直烏雲密布,但是午飯的時候突然雲開霧散,雪峰就紛紛露出來了。
行李:你對高海拔沒什麼反應?
諾婭:我從第二天開始吃diamox,這是隊友走之前開的處方葯,主要是增加血液濃度,預防高反。吃到第五天到達EBC, 後來還有很多高海拔就沒繼續吃。中間有兩次非常輕微的高反,都是因為在狂風之中登頂Kala Patthar和Gokyo Ri,海拔分別是5545和5360,沒有怎麼喝水。Kala Patthar是去看日落,下午兩點出發,大概三四點水杯就凍住了,因為風。Gokyo Ri是我一個人去的,也是類似問題,雖然都有保溫杯,但喝不了幾口。大概第二天從南池市場開始,就進入開闊的喜馬拉雅風貌,阿瑪達布朗、Cholatse、洛子、普莫里,雪峰群出現。
行李:是,EBC能看到非常壯觀的雪山群。
諾婭:是的,EBC所在的薩迦瑪塔國家公園其實專門為欣賞Everest Base Camp (珠峰大本營)和周邊山峰而設立,這條線囊括的7000米-8000米群山有:珠峰;珠峰南面3公里處的洛子峰(8516米,世界第四)和卓窮峰(7589米);東南的馬卡魯峰(8463米,世界第五);北面3公里的章子峰(7543米);西面的努子峰(7855米)、普莫里峰(7145米)、格重康峰(7998米)和卓奧友峰(8201米,世界第六)。
諾婭在EBC地區的徒步線路圖和她們每天的腳程,對理解後文非常有幫助。
行李:講講具體線路吧?
諾婭:EBC其實是珠峰大本營的縮寫,但大家後來把它擴展為整個徒步線路的稱呼,一般提到的EBC是一條往返線路:從盧卡拉(2800m)出發,經過盧卡拉-南池-騰波切-丁波切-盧波切-Gorek Shep-EBC,到達珠峰大本營之後折返,往返時間約10天。在大本營的範圍之內,還可以圈起一條環線,西有Gokyo聖湖,東有Chhukhung,這條大環線包括三個山口:Renjo La, Cho La和Kongma La。
人們常說的珠峰中環線即EBC+Gokyo,有兩種走法:順時針經過盧卡拉-南池-Gokyo湖區-Cho La山口-盧波切-Gorek Shep-EBC-丁波切騰波切-返程;逆時針反向,先走EBC再向西翻過Cho La山口至Gokyo湖區。完成時間平均為15天。
珠峰大環線即EBC+Gokyo+三山口,這條線可以遍及三大遊覽區:Chhukhung, Gorek Shep和Gokyo,Chhukhung位於伊姆加河谷,可近距離觀賞洛子峰;Gorek Shep位於羅布切河谷,可近距離觀賞珠峰;Gokyo位於都德科西河谷,可近距離觀賞卓奧友峰。三大區域由上面說的三個高海拔山口鏈接:自西向東分別為Renjo La, Cho La和Kongma La,難度層層遞增。完成時間約為18-20天。此線路在2號中環線的基礎上,主要增加了Chhukhung地區的景色。
我和佶揚這次走的是中環線,連結EBC向西至Gokyo湖區,逆時針。但我們也是中途改的計劃,最初沒想到我們可以走這麼快,最開始10天策劃EBC,到了第二天,就知道10天太長了,我們可以加gokyo,其實我們還是運動員風格,
行李:像我這種有雪山崇拜情節的,到了那裡可能會走不動,想好好在每個位置觀望雪山群。
諾婭:每個位置還是有些困難的,唯一一座可以多角度看的雪山是阿瑪達布朗,其他的雪山會一直從一個角度看到。珠峰我們大概在4個地方見到過:EBC/Kala Patthar/Gokyo Ri/Gokyo五六湖,很慶幸後來加上了gokyo。
行李:親眼見到,還是很震驚吧?
諾婭:很震驚!每天都處在wowo!waa!的狀態中。尤其是穿過冰川,看到gokyo第三湖的第一眼。當時的直觀感覺是,喜馬拉雅是山脈之王,之前看過的那些山脈,落基山也好,內華達也好,比起這些都不算山。昆布地區群山的scale是我不能理解的,體積龐大,但又離人特別近,山上的紋路都能看得一清二楚。佶揚姐是登山的,一直在觀察路線。
山體那麼龐大,卻纖毫畢現,感覺觸手可及。
行李:你之前對雪山沒設么迷戀吧?
諾婭:談不上迷戀,我對好景色都比較貪,在美國的時候喜歡大漠孤煙。可惜12月是尼泊爾一年之中雪最少的月份。
行李:應該春季的雪量比較大。
諾婭:對,每年3月初-4月中是尼泊爾徒步的旺季,山上的雪最多,雪量也可以,最淡季就是12月,雪最少。但這次我們也遇到兩次下雪,一次在EBC,一次在ABC。在ABC的時候,那場雪剛好是平安夜,那時候我們人也多,5個人,四個女生一個男生,女生的身上都起了疹子,就在房間里互相擦藥,實在是很有意思。
行李:為什麼起疹子?
諾婭:大概是過敏,濕疹,後來回國還起了蕁麻疹,之前都沒有過。那天平安夜下雪,下午的時候能見度很低,一直沒看到什麼,晚上雲開月明,就看到眼前高聳的群山直插天際,脖子老酸才能看到頂。雪下大的時候,就站在客棧外面,閉上眼睛,聽雪花打在身上的聲音,實在很夢幻。
行李:多好呀。12月去,沒有遭受寒冷之類的問題?
諾婭:EBC非常難,每天都被吹得很慘,因為EBC非常非常暴露,風很大,尤其是在kala patthar和gokyo ri的時候,好幾次感覺人要被吹走了。水瓶是每天都會凍住,有四件衣服大概十天沒有脫,包括睡覺的時候也穿著——晚上穿著厚襪子、零下5度睡袋、外加被子,白天外加兩件羽絨服,一件硬殼,三層手套。
行李:白天走路的鞋子呢?鞋子穿厚了走起路來容易出汗。
諾婭:我倆都是越野跑鞋,還是挺滿意。只是每天用手比較困難,因為大概第三天之後就沒有生活用水了,洗手都很困難,熱水需要買,我們12天沒有洗澡。中間洗了一次頭,是人家拿了一盆熱水,佶揚幫我一點點澆出來的。
行李:這個時候去真不容易呀。ABC要好多了吧?
諾婭:ABC完全不同,坐在大巴上就發現有許多熱帶植物。到了博卡拉,感覺像海濱城市,走了20分鐘,衣服脫到只剩一件。一路上有峽谷、叢林,和EBC的乾燥凌烈完全相反,一直有一種在熱帶雨林里前進的感覺。
行李:尼泊爾還是很酷,這麼小,這麼近,反差這麼大。
諾婭:是的,感覺各地文化差異也很大。東部的sherpa(夏爾巴),西部的gurung(古隆族),剛好EBC和ABC的代表。我們沒有雇嚮導和背負,但是在EBC過5400米的措拉山口時有冰川,於是請了一個本地的夏爾巴。印象很深刻,夏爾巴挺帥的,小個子,但是跟想像中一樣厲害。他和老婆在去gokyo的路上開了一家小客棧,走那條線路的人都是要翻挫拉山口,那個山口很難,大概有class 3的難度,需要走冰川。夏爾巴不怎麼會說英語,但是他老婆很能幹,當天他把我們送過山口,我們就讓他回去了。
行李:做職業嚮導的夏爾巴應該英語很好呀。
諾婭:職業嚮導確實可以說英語,但也比較一般,可以基本溝通。我們也是跟路上別人請的嚮導聊天才知道的,個人差別很大,這邊的嚮導都要從背負開始做起,然後通過很多培訓和考試,大概兩三年的時間才成為職業嚮導。我們請的那位並不是嚮導,只是夏爾巴。
行李:他們這個體系應該很完整。
諾婭:非常完整,尼泊爾的嚮導是世界級的。
行李:這路上最打動你的是什麼?
諾婭:很多,遇到了一些奇人,比如有一個韓國小哥,在尼泊爾已經待了幾個月,長得和夏爾巴一樣黑了,差點被我們認成本地人。他膽子非常大,一個人走,而且走的是三山口珠峰大環線,難度很高。和他交流,覺得他身上有我這些年來遇到的那種「在路上」的人的勇氣、好奇心和童真。另外一個斯洛伐克小哥走得很慢,很努力,但是堅決不用夏爾巴,自己一步步走冰川,我們都挺為他擔心,他也是很有野心,比我們的計劃都要險。還有很多擦肩而過的人,給我的印象都很深刻。當然最感動的還是自己的隊友們,讓我感覺又找回了自己。
行李:你們的隊伍還好嗎?這樣的徒步,一般中途都會有分歧,甚至鬧掰的。
諾婭:我們是走完之後感情更好了,因為大家都是熱愛冒險、熱愛戶外的人,他們的水平都在我之上。其實很好玩,一男四女,中間有很多角色扮演,大家都鬧著玩,而且在山裡,不插電,各種情緒都很在狀態。
行李:就沒有很艱難,像你之前看的資料里那個姑娘一樣,覺得走不下去了的時候嗎?
諾婭:完全沒有,景色太美了,特別想一直走下去。唯一擔心的是過cho la山口的那天,就是有冰川的那天,之後就很簡單了。海拔對我們影響不大,尤其是佶揚姐,完全沒有影響,上坡一溜煙就沒影了。但是到了旅途的最後,的確很疲憊,估計是被風吹的,雖然每天7點上床,第二天7點起來,但有時候我倆輪流著不想起來。每天都說,人為什麼要徒步?畢竟EBC是茶餐廳徒步,很多人會慢慢享受,每天走兩三小時,中午就找客棧住下來,泡一杯紅茶,在太陽底下看書,懶洋洋的。佶揚姐大概實現了這個想法半天,我是完全沒有,因為那半天我去爬gokyo ri了。
但是如果倆人真的是下午兩三點就不走了(這樣也有兩次),我們會覺得無事可做,還是要徒步才好。
最危險的一天,過cho la山口的冰川。
行李:幹嘛要這麼趕?
諾婭:一方面是速度野心,覺得能多看一點就多看,戶外黨可能就是有這個癖好,不走動就不自在,而且我們也是中途改計劃,兩個人都覺得很有挑戰性,很刺激。之前我倆去(科羅拉多)大峽谷走雙重穿越來著,都是耐力黨,所以能走就走了(主要是我帶了書,她沒有)。她休息的時候就會洗衣服,一定要動起來,如果可以跑步我們就跑了。對了,他們每個人都是跑馬拉松的,同去的那個男生關成賀也是程遠(極地長征在中國的員工,見行李15年1月採訪(程遠:我跑過的N個250公里)的夥伴。
行李:這麼巧?
諾婭:他們應該是在新疆的戈壁馬拉松認識的。像你說的,同伴很容易鬧彆扭,而我們都是爭著搶著幫別人背東西。大家都特別愛玩,還一起去泡溫泉(我覺得尼泊爾很適合情侶)。同伴還帶了一隻企鵝玩具,象徵她在遠方的男朋友。
行李:是你們都太強了,沒出現狀況。一般是在身體有狀況後,情緒就會跟著變化。
諾婭:我們都很注意的,有天關成賀有點高反,還衝在隊伍最前面。到了ABC之後,我們開始在牌子那裡各種拍照,還下腰,有個女孩下不下去,大家就笑,結果據說把高反治好了。
行李:你現在也算見識過真正的高山了,覺得各個山之間差別大嗎?有人覺得雪山都一樣,有人絲毫差別都能認出,像人臉一樣。
諾婭:每座山的差別都很大,有形狀、姿態,就跟人一樣。如果更敏感的,還能感知到每座山的聲音、氣味和心跳。其實我覺得珠峰反而不是最美的,從美學角度講,我喜歡怒子峰和cholatse,像美女微醉後傾斜的模樣。在gokyo ri上面可以看見馬卡魯、洛子和卓奧友,真是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很想去(西藏)噶瑪溝看看珠峰東坡沒有被遮擋的樣子。
行李:我們平日通過影像所見的,只是一座雪山的標準證件照,真正徒步時,隨著你位置的遠近高低變化,山也跟著變化。
諾婭:是的,這次我帶了一隻小龍貓totoro當吉祥物,因為那是我唯一的娃娃,還是四年前夏天因為某個前男友買的,每到一個地方就給它拍照(totoro君也是走遍大江南北的孩紙了)。在尼泊爾的時候,我常常聯想起宮崎駿的某些作品,《風之谷》的原型就是在巴基斯坦,而喜馬拉雅雲生霧散的感覺也很《天空之城》,尤其是gokyo的湖水,的確是很美。
行李:高山湖泊的美,任海景如何好都不及。
諾婭:是的,剛好佶揚姐特別特別愛水,她覺得EBC一般,因為沿途沒有太多湖,為了成全我們還是去了Gokyo,結果湖水凍住了一半,湖藍色的澄澈感很明顯,我倆見到的第一眼都驚嘆了一聲。後來還去了第四湖第五湖,她還上到第六湖,非常難去,那裡離卓奧友大本營非常近。中間有兩個地方可以看見珠峰。心裡很喜歡這樣的景色,卻不知道能不能再來EBC。
Gokyo一連串層級遞升的高山湖泊。
行李:如果下次還來尼泊爾,你會去哪裡?
諾婭:想去dolpo(多爾帕),mustang(木斯塘),你懂的。dolpo是因為《雪豹》(書中描寫的主要區域),inner dolpo還是禁區,mustang也是。還想去西邊幾個湖區,rara lake什麼的,尼泊爾可以徒步的地方太多了,但是個人覺得EBC和Gokyo是最好的,比安娜好一些,雖然安娜大環線也是想去的。我們到達安娜的第一天空氣質量很不好,雪山群比較零散,而且感覺離雪山非常遠,只有到達大本營的那天覺得在山腳下,道拉吉利也非常壯觀,可惜都比較零散,而且ABC的海拔特別低。
行李:你在博卡拉就可以看見安娜普爾納、道拉吉里幾座雪山,從那幾座雪山中間的山隘飛過去,就是木斯塘啦。所以感覺木斯塘是被幾座雪山像大門一樣把守起來的桃花源。
諾婭:是啊,木斯塘很有史詩般的感覺。有意思的是,從尼泊爾回來後,就看到了「行李」發的尼泊爾文章(見行李16年1月採訪:尼泊爾:你需要的是被尼泊爾改變,而不是改變它),很有感觸,很符合實際情況。
行李:因為它的政治現狀和困境?
諾婭:我在博卡拉的時候,聽到了對中國免尼泊爾簽證費的消息。地震對他們的挫傷確實很大,從尼泊爾人的心理狀態可以看出來,他們更加依賴外界,但又屢屢不順,本來旅遊業是尼泊爾的第一大產業,據說今年的遊客只有往年的1/4不到。地震只是一小方面,主要還是印度的禁運,讓燃料非常緊張,所以尼泊爾人對中國人非常友善,之前所有聽說過的可能會刁難我們的事兒都沒有出現,而且還因為是中國人屢屢撿到便宜,甚至有人主動給我們開出超低價,因為中國在往尼泊爾修路,輸送能源。但另一方面,也為尼泊爾可惜,這樣一個歷史悠久風景絢爛的國家,也是亞細亞的孤兒,生活在政治的夾縫之中,尼泊爾人的性格是很軟的,也許咄咄逼人一點就能掌握主動權。尼泊爾比我想像之中要落後很多,之前我去過最窮的國家是柬埔寨,但感覺尼泊爾有些硬體設施還沒有柬埔寨好,雖然柬埔寨更加不堪一擊。
行李:一個多世紀來,世界各地最頂級的戶外探險者都去往尼泊爾,但是對尼泊爾到底有什麼影響呢?只是增加一點收入,增加在西方的知名度和曝光率么?尼泊爾又從中獲得了什麼呢?
諾婭:他們失去的也許比獲得的多,夏爾巴人和國際登山者之間的紛爭,商業攀登的合理性,山地資源的國度開發,高原環境污染……有很多過程似乎都不可逆的。但是尼泊爾的地理環境也決定它無法成為一個農耕大國,經濟資源極其有限,交通難度更不用說,發展空間極小。從加德滿都飛往盧卡拉的時候,往下看,覺得每個獨立的小村莊都是傳說中的世外桃源,有許多是在懸崖上伸出來的一點點小平地上建造的。當然昆布地區沒有公路,如果不坐飛機,光是從Jiri走到盧卡拉就要一禮拜,所以當地人去哪裡都靠行走,所有的貨物,食物,傢具,都是人工馱上去的,包括西式馬桶。
行李:那一帶的國家,錫金已經不存在了,尼泊爾又這樣,所以不丹還是很厲害。面對著印度和我們這樣的鄰居。
諾婭:是的,前兩天見了一個學生態的朋友,就聊了經濟學和政治學對生態的影響。其實很多時候我們對事物的研究不能太獨立,尼泊爾的登山文化也是這樣,很多人來尼泊爾登山徒步,對這個國家卻完全沒有了解,只知道徒步線路是什麼、哪些地方好看。如果不是仔細看了書,還不知道尼泊爾的環境問題這麼嚴重。這是一般人不會想像到的,尼泊爾不全是大山嗎?哪裡會有環境問題?但事實上,現在尼泊爾的環境問題對他們經濟的衝擊很大,過度砍伐,水土流失,自然災害,物種滅絕,或是動物習性領地變化,與人類的衝突增加,空氣污染(相當嚴重)……我覺得博卡拉這個地方也很有意思,這是尼泊爾的第二大城市,等同於咱們的上海,但它完全是一個麗江式的地方,主要的街道都是為了方便外國遊客的消費而設置的,作為第二大城市,我無法想像上海成為這樣,當然也不會想像麗江能成為全國第二大城市,感覺在博卡拉的主城區看不到真正的尼泊爾。
行李:也許他們就還留著喜馬拉雅山麓那一塊兒吧。
諾婭:喜馬拉雅山麓那一塊是最嚴重的,因為高原林生態更加脆弱,尤其是到了4000米以上,進入Alpine Zone,那裡的很多苔原都是很脆弱的,但是人類的使用也很沒有節制。尼泊爾的城市化還不明顯,城市人口有增長,但速度很低,遠不及山區。台灣高雄剛地震嘛,看了一些類比資料。尼泊爾地震對於城市的衝擊最大,加都的那十座古迹坍塌之後,感覺城市的精氣神少了很多。不過什麼是尼泊爾城市的精氣神呢?是絡繹不絕的外國遊客嗎?尼泊爾也確實算是在歷史的沉澱中求得了一種平衡吧,他們看似對這種外來入侵併沒有太大的危機感。
行李:也許宗教、沉默不語的大山,使他們從心底里生出了平和、樂觀。
諾婭:有時候宗教會從某種層面上削弱一個國家的。自然環境方面,也許是」不得不「太多了吧。徒步的人會很有感觸,在逆境當中,有時候樂觀是一種活下去的必需品。尼泊爾之後去了中國,回到美國之後抑鬱了一禮拜,算是比較接近真正意義上的抑鬱症。我本科是學心理學的,知道癥狀,雖然從時間持續性和強度上並不能算是真正的抑鬱,當時對任何事情都提不起興趣,希望時間停止。
行李:是為尼泊爾的未來操心?
諾婭:哈哈,不是。旅途之後抑鬱,偶爾有過,但這次來得特別猛烈。對尼泊爾的很多情緒是這些年來的一個峰值,在國內跑來跑去,很忙,也沒時間沉澱。在尼泊爾徒步的時候,自然的那種宏大,和對人類極強的影響、控制力,會讓人覺得特別脆弱。以前覺得只要風景夠好,就能支撐著我走下去,走完EBC之後我告訴佶揚,如果沒有她,我不一定能走下來,我完全不能想像一個人行走在尼泊爾是什麼樣的情狀。首先是景色太好、每天都有驚嘆號,必須要有人分享,才能疏通管道。再次是環境太惡劣,風大、寒冷,徒步強度高,海拔高,就像是在高原的紫外線下烤紅薯。自然環境的征程,和人的內心的征程,還有EBC本身的厚重感,都會是很大的壓力,也是動力吧。
行李:你之前走的那些線像是慢跑,考驗耐力,也有更多時間慢慢梳理、沉澱,尼泊爾畢竟環境太特殊,你們又走這麼快。
諾婭:對,我們朝著速度方向前進,Fastest Known Record,FKR對我們的影響還是很大,雖然我們完全不可能達到那個水平。回來後會有憂慮,也有很多懷疑,困惑比篤定多。尼泊爾不是一般的複雜,卻也不是一般的簡單,因為有很多東西在徒步的時候不能顧及:背負和嚮導會減小生理負擔,也減小了我們的心理負擔,有一種天下太平的感覺,像你說的,他們都很堅強樂觀,值得信賴,技術也是沒得說。
尼泊爾太過美好,但想起它的現狀:政治困境、環境問題、世界級登山家和驢友和這裡若即若離的關係……總是習慣」想多了的「諾婭患了抑鬱症。
行李:那到底是為什麼抑鬱?
諾婭:啊,再回來說抑鬱。去年底加拿大班夫有一個獲獎電影,Sherpa,導演之一也是著名攀登家、《攀登梅魯峰》的主角和製作者Renan Ozturk,他對我的影響很深。《攀登梅魯峰》是這些年來公認的最精緻的攀登紀錄片,全部由Jimmy Chin和Renan在攀登過程中拍攝。兩次嘗試,中間跌宕起伏的過程,以及他們三個人經歷的生死考驗,都有記錄。這是專業登山家拍的,它最厲害的地方就是不是劇情片,勝似劇情片,印證了馬克吐溫的那句話:現實永遠比虛構中的故事更加離奇。在兩次攀登梅魯峰的嘗試之前,每個人的故事都很離奇。用「離奇」這個詞太輕了,你一定要看,之後我們再討論,說偏了又——說的是班夫紀錄片Sherpa。其實任何西方視角看尼泊爾都是片面的,以人道主義精神、政治正確、國際關懷這些高尚情操,站在居高臨下的角度,哪怕是有尼泊爾本地人的視角,也會顯得片面,我倒是很希望看到尼泊爾本地人拍攝的影片進入視野,但是西方觀眾和媒體就是喜歡這樣的片子。
行李:因為和他們自己所在立場一樣,這也難免,再如何反思,也沒法根除掉自己所在的立場。
諾婭:對,會有思考和反思,但不可能去推翻這個體系。說得深一點,有些人可能會說這是一種殖民,我相信國際學者和一些尼泊爾本地人會有這個看法。但是抑鬱的最主要原因還是因為尼泊爾的經歷很美好,正面的影響遠遠大於負面的,在ABC的有一天讓我非常非常難忘。我們是先去的ABC,返程時向西折去布恩山,所以和大多數人的方向相反,一路上沒有什麼同路的人。那一片林子非常茂密,就像童話中的黑森林,樹枝盤根錯節,恍惚是走在宮崎駿的童話世界。每次走進這樣的綠色通道,就像是走進了時光隧道,高大的古樹,遍地的苔蘚,和PCT上加拿大的溫帶雨林非常相似。我們當時在編一個故事,說是走出了這個隧道,就會回到古代,回到冷兵器時代,這時候就有一種希望美夢不要醒來的感覺。到了山脊上,第一次看見道拉吉里,這是這次徒步中8000米級雪山中看到最清楚的一次,整個南壁一覽無遺,相當龐大壯觀。我找一找照片,關成賀頭上那座雪峰就是。
行李:今年雪線這麼高?
諾婭:對,12月,一年裡雪最少的時候,因為新雪沒怎麼下,舊的曬了一年,都化了。去年是觀測到的歷史上最熱的一年,今年有突破的趨勢。
行李:其實這時候裸露的山體非常美,可以清楚看到山體被冰川雕琢的痕迹。
諾婭:從攀登的角度看也挺危險的,都是碎石坡,當然12月不是攀登季,期待下次三四月份去。ABC和EBC是完全不同的,EBC只有我和佶揚兩個人,我們的風格類似,都比較彪悍,徒步的時候很少說話,ABC有一大群人,最多的時候有5個,之所以ABC沒怎麼照相,也是因為和同伴的互動很豐富,有點顧及不上風景,但ABC的風景的確與EBC相差甚遠。做個你也熟悉的類比,EBC可類比為美國的PCT(太平洋山脊), 半程以上在林線之上,景色開闊,群山眾多,風沙大,空氣乾燥,海拔較高(最高海拔5360米),路線較為平緩,偶爾有山腰和山脊的徒步,環境較為惡劣簡陋,村落的選擇少,水資源(尤其生活用水)稀缺;ABC可類比為美國的AT(阿巴拉契亞小徑), 多數地帶在林線之下,景色較封閉,山脈數量較少,空氣濕潤(甚至是濕熱),海拔偏低(最高海拔4010米),路線陡峭,石頭台階尤其多,多為「林中漫步」,自然資源豐富,環境較為優越,沿途的村落和客棧選擇眾多,水資源總體不稀缺。但真正到了ABC的大本營,和EBC的風格還是很像,可惜就是時間太短,又是一個大盆地。
行李:雖然你一直在說ABC不及EBC,但你剛才講到時光隧道那一段,不也很美嗎?
諾婭:是的,從黑森林裡出來,果然就像進入了另一個時空,只是這絕對是我特別特別熟悉的PCT風格,這算是ABC全程最開闊的部分吧,看到之後非常感動,很多回憶,覺得在世界的另一邊還有這麼多相似的地方。其實中國和美國的好多物種和自然帶都極其類似,這個咱們也討論過。
在ABC留下的照片不多,一來大多路程都在林線以下,不夠開闊,風景不夠打動專門為雪山而來的他們;再者走ABC時是幾人結伴,沿途聊天說話,彼此分享、吐露,也忘了拍照。
行李:有一種對稱地理學,就是世界上有另一處,和這一處遙相呼應。
諾婭:我還記得你講過阿帕拉契亞山脈和川東平行嶺谷的呼應。當時在尼泊爾,我們都有一種強烈的不想結束的願望,過去三年的徒步,都是一個人,但是回想起來,我就是因為長沼(在徒步PCT時遇到的日本人)這樣的人才會這麼熱愛這項運動,那時走的途中,人越來越少,路越來越窄,會產生一種錯覺,覺得這本來就是一種應該孤寂的活動,也許確實如此吧,感覺回到了本源,上次有一個姐姐總結說,我在徒步過程中的喜怒哀樂,很多時候和自然無關,而是跟同伴有關。有時候你會覺得人生是一段長路,路本身最重要,但是話說回來,和誰去看這個世界,會決定許多事情的質量。我在旅途中把LP指南送給同伴了,之後又買了一本新的,尼泊爾是一個我會想要再回去的地方。是的,世界很大,沒有去過的地方太多,但我會對那裡有一種情節,我的故事裡需要尼泊爾,然後尼泊爾就出現了。我現在還沒從那個時光隧道里走出來,當然,如果再回去,應該是希望能更加深入。每次走過一個地方,就把自己的靈魂剝離出一點,留在了那裡。
行李:不管EBC還是ABC,在旅行者心中都已經算是大眾流行線路了,你之前還走過那麼牛的PCT、CT、AT,反倒是去了尼泊爾之後有這麼多感觸。
諾婭:尼泊爾從身體方面會更加磨人,那個時候的心理也會是敏感、脆弱的,感知能力會銳化,下一次去尼泊爾一定會更有收穫。西藏,我還在攢著對它的嚮往,等時間對了就上路,我需要新的動力和靈感。
諾婭唯一的玩具,走到哪兒都不忘給她拍張照。
(此時因為有事暫時離開了一會兒,已經是北京時間午夜時分,諾婭以為我睡了,就下線了,幾天後,收到了她發來的留言,顯示有「99+」條)
諾婭:尼泊爾是一面鏡子,這種離天,離神特別近的地方,也離人心很近。這是我在回答你的新年問題時說的,因為境由心生。
尼泊爾的詮釋方式有很多種吧。愛山的人在那裡看到了山,有信仰的人在那裡看到了神,懂宗教的人看到了禪,研究歷史的人看到了滄海桑田,攝影師看到了日照金山……在我眼裡,我就是一個普通人吧,有一些熱愛,有一些懷疑,還有一些空白和期待。
之前你有問到前期的鋪墊,尼泊爾前期我是很忙的,也沒有太多想法和預熱,故意降低了期望值。我們去的時間是淡季,有時候一個客棧里除了我們完全沒有別人,這時候的尼泊爾就離人群很遠,大山都好像沒有名字似的,曾經是怎麼矗立在那裡,先依然如此,不論人們用任何方式對它作出詮釋,我很喜歡這種狀態。
可是有人出現的時候,這時候與他們的互動會更加敏銳,就像PCT上的感覺一樣。前面和你說過的斯洛伐克小哥,走得特別慢,我們都有點為他擔心。過措拉山口那天,要走冰川,容易迷路,很危險。我和佶揚就雇了一個夏爾巴當嚮導,當時也把他叫上跟我們一起走,但是他偏不肯。出於一種自尊吧,不想拖累我們,也不想給自己壓力。他是我遇到的對尼泊爾研究得最深入的人,他能記得每一座山的海拔,每一條路線的形狀,而且總是比我們對棧道的感覺更敏銳。
旅途上還有很多這樣的人,年復一年,每年聖誕節都來徒步,而且不坐飛機,從Jiri走一個星期到盧卡拉。
還有一個英國大叔,這是他第七次來尼泊爾,他在17歲的時候(70年代)來這邊嗑藥,那時候完全沒有徒步的概念可言,他們就從盧卡拉跑到南池市場,跑到EBC再跑回去,讓我想起了《在路上》,一個充滿了能量,卻沒有方向的年代。
還有那個韓國人,曬得跟尼泊爾本地人一樣,看上去很滄桑,他膽子很大,什麼準備都沒做就來了,而且沒有預防高反,一個人走三山口大環線,走得還比我和佶揚快,不知道為啥,他突然提到小王子,這個人讓我想到了長沼,那時候他也提過《風之谷》。
……
這些人的一部分就留給了尼泊爾,把靈魂磨成了晶瑩透亮的樣子,然後保留著一顆赤子之心,去張開雙臂擁抱世界的粗糙。
最感動的是要去CHO LA山口的頭一天晚上,我們都很緊張,因為聽說這個山口很難很難。嚮導要求我們第二天5點起床6點出發,我們晚上六點就準備睡覺了,那時候大家圍著爐火,誰都不說話,這時候我發現旁邊有一摞書,裡面有一本英文詩集,文字很美,不矯飾,很自然,質樸,有點大山的氣息,還有點玄乎。當中有一句話:His love was a sweet flame for as long as it lasted。然後我翻到扉頁,上面寫著:「我是kevin hull(這本詩集的作者)的兒子,我的父親在9天前去世了,他是一個對世界充滿愛意的人。」上面還留了他的聯繫方式和他父親的資料。他貌似是來尼泊爾徒步的時候聽到父親去世的消息,當時手裡有這本詩集,就把它留在了大山裡。
際遇或者緣分吧,心裡有許多酸楚和感動,也聯想到了自己的命運,剛好我們的夏爾巴嚮導就是這家客棧的老闆,他不怎麼會說英文,第二天要帶我們翻越山口,我們擔心他來不及走回來。他不知道怎麼回應我們,就指了指他老婆,然後我們就懂了,大概就是有他老婆在這裡,他再怎麼樣也是要回來的。那時候我記得佶揚姐特別感動,她和她老公是我最羨慕的情侶,志趣、愛好、人生目標幾乎完全相符,而其他不同的地方又很互補,她說如果跟老公在山裡開一個小客棧,生活特別簡單,也挺好的。我當時還有一點反駁,我說他們的幸福就跟三歲小孩玩泥巴的幸福類似。開心,是因為對外面世界的無知。
但我不得不承認,人類對自己的認知和對世界的認知是會帶來痛苦的,而且痛苦是唯一的結局和出路。理想主義有時候是一座完整的宮殿,有時候則是在廢墟之中被精心保護的一朵花。我想走到尼泊爾來的人,都有些相似吧。我之前讀過《進入空氣稀薄地帶》,覺得這本書可以別名為《喜馬拉雅瘋人院》,人在高海拔的狀態下神志極度不清晰,作出的判斷和決定非常荒唐,因為這次來尼泊爾的好幾個朋友都是玩高海拔和攀岩的,大家也有討論以後會不會再來、要爬什麼山。其實我的心裡挺沒底,徒步對我而言是一種旅遊吧,只是用腳和眼睛當交通工具罷了,但登山是另一種commitment。
最後我們在博卡拉的狂歡節跨年,有一個很棒的尼泊爾年輕人樂隊,看上去都像是大學生,用雷鬼的唱法唱他們寫的英文歌,每一句歌詞都把尼泊爾的一座城市比喻成美國的一座城市,不知道尼泊爾是不是也算亞細亞的孤兒呢?
今天我在朋友圈上發了牢騷,吐槽ABC不值得去,因為風景很一般。但是現在回想起來,境由心生,我在ABC上沒有很關注外物,可能是因為EBC已經看過了美景,興奮勁過去了,更多的原因還是開始與人交流了吧。
一個人走路的時候,路是大山,是自己。一群人走路的時候,路是隊伍,是彼此。很久沒有一群人走路了,有時候漸漸忘了還有同路人。前段時間有個姐姐採訪我,她說,懂得示弱,表達渴望,會離你的愛更近一步。走遍世界,卻沒有走到你的面前。不知道這三年來是得是失,再過一個小時就要25歲了,有點傷感吧,不好意思,一下子說太多了……
行李:諾婭,生日快樂。
諾婭:呀,謝謝,25歲是個分水嶺,老了!
對我而言,這個地方是香港。
從小在廣州長大,那時候香港的文化產業還很強盛。
那個時候的twins大紫大紅。
放學回家的路上,總能聽到幾句twins的粵語流行歌。
「同學愛新鮮,戀愛大過天。」
「在百德新街的愛侶,面上有種顧盼自豪。」
就像早讀一樣的。
年紀尚小可能無法理解歌曲裡面唱的是一種怎麼樣的情感。
但聽多了也就會跟著唱。
當然不可能因為歌聲在街逗留。還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呢。
回到家把書包往房間一甩。
插上插頭打開電視。
拿起遙控按下那個熟悉的數字。
我還記得那個數字是8。
TVB會在這個點數放一個節目。
名字是「放學ICU」。
這個節目每天都有不同的卡通片在熱播。
洛克人、爆丸小子、keroro軍曹。
一個個鮮明的人物伴隨著生動的粵語配音。
種在了當時每一個小朋友的心房裡面。
《哪一天我們會飛》這部電影裡面有一位副校長叫譚玉英。
她就是主持放學ICU的主持人。
電影中的台詞頗具意味。
我們真的就是看著這些節目長大的。但可惜。
放學ICU已經在2015年正式停播。
年歲漸漸長。
上了初中,原本那個喜歡看放學ICU的細路仔越來越喜歡香港的流行音樂。
已經跟早讀不一樣了。
那時候已經有偶像了。
她是衛蘭。
苦追一個不喜歡自己的女生。
粵語歌的魔力好像能讓一個身處不同時空的知己。
透過歌詞透過旋律跟你交流。
縱使那時候是不會想。
但刻骨銘心卻是騙不了人的。
這種情感上面的共鳴。
也造就了粵語歌在我心裏面極高的地位。
乃至成為一個心結。
多謝林夕。
多謝衛蘭。
最近喜歡上了杜琪峰。茶餐廳與冰室一向是很多電影熱愛的取景地。
在電影PTU裡面。
整條街都是紅色的怪光,林雪驅車趕往中國冰室。
整條街就中國冰室一座建築有別於弔詭的紅光呈現淡藍色的冷色調。
林雪推門而入。
舊風扇在搖搖晃晃地轉動,不時發出嘎吱嘎吱的雜響聲。
照到牆上就是一個旋轉的巨大的影。
杜琪峰真是用光的高手。
題材當然不局限於警匪片。在愛情片上,香港也是有別於其它地方。
港味十足。
月滿軒尼詩裡面。
張學友與湯唯在街邊相遇,只能硬著頭皮相約到茶餐廳喝茶。
茶餐廳的櫥窗總是明亮。
到點了就掛出來一排油亮的特價乳鴿。
明晃晃地讓人心醉神迷。
隔壁的師奶和阿伯就著奶茶,大快朵頤。
吃的滿嘴是油。
湯唯什麼都沒有點,張學友點了奶茶。
兩個人有一搭沒一搭地聊著小說。
愛情應運而生。
終須都與較平凡那位至會襯。
岸西真的是金牌編劇。
茶餐廳作為感情的樞紐,高度遠遠不止大眾食肆如此簡單。
談到飲食。大排檔當仁不讓對得上人間煙火四個字。
對鑊氣的理解來源於徐克金玉滿堂裡面對干炒牛河的描述。
滿漢嘍的老闆歐兆豐說。
干炒牛河,油太多會膩口,油太少會粘鍋。醬油也要不多不少,醬油多了味道會太重,醬油少了,色澤又太過寡淡。只有剛剛好,才能夠每一根都色香味俱全。
牛肉要先過油到六分熟,鎖住香味。再下鍋和芽菜一起爆炒,才夠嫩口。火候要大,全靠廚師的腕力,粉在鍋中能充分與空氣接觸,但一根都不能斷。
一碟干炒牛河就是盤踞在大排檔裡面的人情物語。
音樂、影視、飲食。方方面面香港在我成長的過程中都佔有一席之地。
一個未踏足過的地方可以影響到我如此深。
說是朝聖。
我覺得是沒問題的。
所以我去了香港。
帶上了同樣充滿情結的膠片相機。
我是在廣州搭高鐵到深圳北。
然後深圳北搭地鐵到福田口岸過關。
過關之後直接搭乘港鐵去了天后站。
聽到地鐵上面的粵語配音播到「下一站天后」。
真的有種夢幻的感覺。
下了地鐵。已經是下午三點鐘了。
肚子一個勁地在打鼓。
唔該!一盒燒腩飯!
吃完了就去逛街。
發現香港還是一個人和動物能很好和平相處的城市。
廣州已經禁摩很久了。很久沒有見過開在市中心的摩托車汽配店了。
小時候是經常見到的。
這算是在另外一個城市找到小時候在廣州的感覺嗎哈哈哈。
香港精神。
每個香港人在心裏面都應該是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定義的。
在天后車站門口等車的人。不同的人在香港都能融洽相處呢。
滋事者真的是很少很少的一部分。
不同的塗鴉Tag。
不同的物業廣告。
逛到了晚上。
晚上的銅鑼灣真的是很美!
熟悉的TVB老戲骨秦沛。
在銅鑼灣熙熙攘攘的人潮。
過馬路時候拍下來的雙層巴士。說到巴士。香港人都是很有人情味的。
我拿起相機對著車窗裡面的小巴司機。
小巴司機看到我了。
比起了剪刀手。
夜晚的小吃店。三五成群約到一起談天說地。盤踞在遊戲機室夜歸青年。TVB的台詞早已經用濫了。你肚唔肚餓啊,我煮個面俾你食。
一碗麵條下肚不愉快的事情就會消失得無影無蹤嗎。
並不是。
這是那碗熱騰騰冒著熱氣的麵條能夠讓你知道。
你身邊還有深愛著你的人。
無論什麼險境都不應該放棄。
這才是真正的食神傳說。
這是我在這卷膠捲裡面最滿意的一張照片了。這張照片的名字叫做「任我行」。
至於為什麼。
去聽陳奕迅的任我行就知道了。
意思是一樣的。
想要朝聖的地方還有很多很多。
這次的香港之旅也是一個飽滿的逗號。
希望之後的每一次旅行都能。
任我行。集安鴨綠江大橋。父親就是通過這座橋奔赴的朝鮮戰場。當然他自己並不知道,這是後來查閱資料才知道的。他只知道接到命令,就上了悶罐車,不許問去哪,不許寫信,撕下領章帽徽。
冰島辛格維爾國家公園(Thingvellir NationalPark),據說是權力的遊戲中二丫和獵狗還有布蕾妮打鬥的取景地這種感覺的山形在冰島隨處可見,並非刻意尋找,但看到新一季權力的遊戲中獵狗的出現,就確定是在冰島取景還有這雖不是冰島特有,但也並不常見的苔原冰島瓦特納冰川~星際穿越的曼恩星球~其實更吸引我的是權力的遊戲中北境的取景地~但是冰川實在太大,無法深入太多~冰島北部應該還有囧雪諾第一次嘿嘿嘿的山洞,米湖,很遺憾沒有去,權力的遊戲中在冰島取景太多……不過我太喜歡冰島了,所以我還會再去噠
其實最開始讓我產生去冰島的想法是「午夜陽光」,感覺特別神奇,選擇了六月,就是想感受一下極晝是什麼樣~
這是晚上十點半的房車營地~晚上十一點的冰島大地終於有一天堅持到了午夜十二點,然而多雲陰天~不過也算知道了極晝期間所謂黑天就是這樣,黃昏緊接著黎明……畢竟感覺有陽光的時候就是有希望,極夜的話恐怕很絕望……瑞士馬特洪峰山頂的3100酒店(3100 Kulmhotel Gornergrat)~夜班經理中抖森在這邊取景了很多~原本做好了的行程,結果看到了夜班經理的這部劇,於是改變行程加上了馬特洪峰和取景的酒店……而我自小喜歡看星星,白天雲很厚,沒想到晚上會晴的那麼透徹,再加上住在雪山上沒有光污染沒有干擾,只有住宿的客人,安靜清澈的看著馬特洪峰和無數星星在眼前,那種滿足感真的真的太難去形容,愣是穿上厚衣服打開窗戶就這麼看了兩個小時……真的感覺太幸福……隨後又睡了三四個小時起床看了日照金山~而到了白天,雲層又漸漸厚了最後是我心中真正的朝聖,就是親自站在裡面,第一次有了夢想成真的感覺,第一次明白什麼叫激動的熱淚盈眶……奧蘭多環球影城冒險島的哈利波特園區~作為十四年的骨灰級哈迷,大概這裡是還原度最高的吧!從高中第一次聽說建成這樣的公園,就一心有了期待,讀研實現時真的就是夢想成真,真的就是現在大門口聽著熟悉的音樂激動的哭了…………下一步打算有機會去一下英國,看看一些真正拍攝的取景地~黃花崗七十二烈士陵園。過去一百多年的中國是一部苦難史的縮影。亂世中,人性中最大的惡紛紛暴露出來,不斷刷新我們良知的下限。然而有那麼一批青年才俊、人中龍鳳,甘願捨棄優渥的家世與前途,甚至寶貴的生命,毅然決然投身於反抗異族統治、光復華夏的不歸路。這種可以堪比沙皇俄國時期十二月黨人的貴族自我犧牲精神,一直深深觸動著我。再反觀我們當下的所謂「貴族精神」,簡直可笑。
【大量美圖..】穿過大馬士革門,走過一片鬧哄哄的阿拉伯市場,菜販沿著台階排開售賣新鮮的蔬菜,麵包房的老爺爺頭頂大木盒,裝的是剛出爐的各式麵包。狹窄的耶路撒冷老城,阿拉伯商販叫賣色彩繽紛的糖果、糕點和首飾。耳邊是充滿異域風情的阿拉伯音樂,迎面偶爾走過一兩位黑衣黑帽大鬍子的猶太教徒。這是踏上這片土地之前,我對耶路撒冷的第一印象,那三位分別代表著穆斯林、基督徒和猶太教徒的女孩,在耶路撒冷的大馬士革門外相匯,「在這僅一平方公里的老城裡,我們比鄰而居,卻似隔了重重大洋,我們沒有溝通,沒有交流。也許現在還不是時候,但是總有一天,我們會嘗試著去認識,在同一片土地上一同生活過三千年的鄰居」。看了耶路撒冷三千年,隨後又看完了能找到的所有關於耶路撒冷的紀錄片,腦子裡一直有一句:耶路撒冷不屬於任何人,但它存在於每個人的想像當中,這是這座城市的悲劇,也是它的魅力所在。我不是教徒,但是,對於任何一個喜歡獨自旅行的人來說,來到這裡便是一次「朝聖」之旅。
猶太小孩的成人禮,在希伯來語中是「Bar Mitzvah」,直譯為誡命之子,是猶太男孩13周歲時的一個慶典活動,慶典之後,每一個男孩就必須遵守613條猶太教的誡命。在典禮上,拉比會進行特別佈道,受禮人登上誦經壇,用希伯來語誦讀聖經,發表講演和誓言,所有的親朋好友都會被邀請,儀式後還要設宴款待,他們則向受禮人贈送禮物,父親贈送祈禱披巾。
於耶路撒冷的猶太居民而言,每一個小孩的成人禮,都是一次全城的狂歡。每周二和周五,從錫安門到哭牆,老城內的整個猶太區,認識的,不認識的,全都在圍著受禮的男孩唱歌跳舞。歌聲鼓聲很有節奏感,很容易讓旁觀者進入氛圍。在哭牆的受禮上,猶太母親和女性親人,會叫喊著往男孩的身上扔小石頭,那便是猶太教的祝福。
哭牆又稱西牆,是耶路撒冷老城內古代猶太國第二聖殿護牆的一段,也是第二聖殿護牆的僅存遺址。千百年來,猶太人回到耶路撒冷時,便會來到這面石牆前低聲禱告,哭訴流亡之苦。
因為本身老城不大,所以無論往哪個方向走,最後總會無意地來到哭牆。清晨的禱告,傍晚的餘暉,安息日夜晚的盛裝。猶太人用這獨有的方式來告訴世人,信仰的力量和自己的堅持。尤其是在落日餘暉中,當夕陽在整個耶路撒冷老城牆抹上黃昏,那一片金黃,就會讓你覺得很幸運,這個世界總還有這樣一片小小的土地,在每天的這個時候,有這樣一群人,給世人帶來一份安寧。
歷史,不光光是在地下,此刻,也在眼前。
Me"a She" arim是耶路撒冷城內眾多猶太社區中的一個,這裡居住的,都是極端猶太教教徒 - 哈雷迪。
從耶路撒冷新城最繁華的本耶胡達大街,拐入社區,僅僅是半公里的距離,但是給我的感覺,卻像是相隔了兩個世界的遙遠,就像是掉入愛麗絲的樹洞,你無法去理解,也很難去相信,真實的「歷史」,每天還在生活著。不是電影布景,沒有喧囂,只有猶太教徒匆匆走過的相伴。
他們每日研讀猶太經典,不與世俗為伍,由於不參與日常工作,大部分的人都生活在貧困線以下,接受以色列政府的補助。Gancman一直對我強調,如果你去Mea Shearim,不要對著他們拍照,因為他們中的某些教派,一直相信,如果有人對他們拍照,那麼他們靈魂中的一部分,便丟失了, 他們不崇尚暴力,但是會沖你叫嚷,會推搡你。我無法控制自己的好奇,無論是從大馬士革門還是從雅法街,我都會拐入這個社區,跟隨著他們,偷偷地拍下幾張照片。他們好奇地盯著我,我也好奇地觀察他們。其中一次,在十字路口拍完幾張,一個哈雷迪走向我,問我:China?我:Yes. 隨即他從黑色的大衣中拿出一張卡片,問我上面寫著什麼,我看了看,那是韓文,說道我不懂韓文,他好奇地看著我說:Isn"t Korea Chinese? 之後的半小時,他一直在陪著我,在這個社區里走動,告訴我以色列政府對他們的行為。我很驚訝於他的英文水平竟然如此熟練,也更詫異他對於我這個闖入者的友好。沒有人有資格去評價一個群體或一整個宗教的行為,但是,作為遊客,我沒有感受到惡意與排斥,更多的是他們對於我們的好奇。將心比心,這不會變得那麼難。
本耶胡達菜市場是整個耶路撒冷最大的菜市場,曾經Timeout評選過世界十大市場,本耶胡達當時位列第十。整個市場就像一個巨大的棋盤,各類商鋪橫縱分列,售賣的商品以食物為主,到了晚上,商戶收攤,便會變成酒吧街。
雖然這裡是中東生活的縮影,雖然你也可以看到荷槍實彈的士兵到處巡邏,但是食物對於人們來說,總是最好的慰藉,無論在什麼情況下。你很難在這看到市場之外的政治和不滿,當你在清晨的耶路撒冷,下樓在街角的咖啡廳吃上早餐,隨後來到市場隨意轉轉,挑些蔬果食材,累了就在市場喝上一杯,外界給予這座城市的符號,便會蕩然無存。生長在耶路撒冷的朋友Mayer對我說:I love this country,but I can"t stand the scene, it"s sentimental, if you know what I mean. 的確,生活之外的事物,曾讓這裡的人民,以及世界上的其他人民對這裡有過太多的慾望、憤怒和宣洩,當一切都開始變得安寧之時,耶路撒冷人也學會了更加熱情地去過上自己的生活,而本耶胡達,更像是他們展示對生活的熱愛的場所,對於我們外人來說,當我們不再嚴肅,對於他們創造的此情此景,便該充滿感激和敬畏。
--------------------------------------------------------------------------文中照片均為我本人拍攝,如需轉載請知乎私信聯繫,未經允許禁止任何形式使用。如侵權,必追究法律責任。我已委託「維權騎士」(http://rightknights.com)為我的文章進行維權行動。歡迎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chalffychan
歐洲有哪些小城市值得一去? - chalffy 的回答
義大利托斯卡納地區,有什麼值得一去的地方? - chalffy 的回答
你見過最美的落日是在哪裡? - chalffy 的回答 - 知乎
按照題目中「朝聖」的定義,那麼之前幾次我到紐約的旅行,就算是我作為一個香水愛好者的「朝聖」。(?′?`?)紐約作為國際化大都市——甚至可以說是世界中心,各商場和店鋪銷售的香水種類豐富度幾乎是國內的上十倍,不論是知名奢侈品牌還是小眾沙龍品牌可以說是應有盡有(唯一比較可惜的是沒有Ormonde Jayne),某些平時只能在網上看看照片卻沒錢或不想買大瓶的香水,在這裡,你都能親手觸摸到實物,感受它們真正的質感;而有些品牌的高端線或特別的系列,不光在國內專櫃見不到,連在網上買分裝都很難買到,在紐約你都可以得以一見——總之,對於香水愛好者來說,把紐約稱作Paradise絕不為過~
我很早之前就寫過兩篇文章來記敘我在紐約的香水探索之旅:
Profumi e altre cose - 跟著枕枕,「聞」遍紐約!(上)(分享自知乎網)https://zhuanlan.zhihu.com/p/19968831?utm_source=com.miui.notesutm_medium=social
Profumi e altre cose - 跟著枕枕,」聞「遍紐約!(下)(分享自知乎網)https://zhuanlan.zhihu.com/p/19969416?utm_source=com.miui.notesutm_medium=social
不過實際上,紐約的香水店還遠遠不止這些,很慶幸的是我現在總算住到了美帝,以後就有足夠的時間逛遍紐約的大街小巷啦~接下來還是給大家上一些圖吧~第五大道上Saks里的By Kilian專櫃~Saks里的卡地亞專櫃~有高端線噢~Barneys地下一樓~川久保玲DG高端線、愛馬仕、Heeley~Serge Lutens方瓶~Serge Lutens吊鐘~Bergdoff Goodman里YSL的東方風情高端線~嬌蘭的各種系列~Annick Goutal~MIN NYC里的Bois 1920和Montale~Aedes de Venustas里的L"Artisan~以上都是Osswald店內圖~~——————————————————————————————————————————————————除此以外還有品牌專賣店吖!Creed~Frederic Malle~By Kilian~Bond No.9Jo Malone~Le Labo~Atelier Cologne~可能唯一的算作朝聖的城市就是圖拉了吧。
我來這裡,是為了給托爾斯泰掃墓的。
這一生如果說做過什麼正確的決定,學俄語是毫無爭議的一項。這門語言幫我接觸到了一個幽深廣博的世界,而在這個世界之中,如空氣陽光一般存在的就是托爾斯泰。
托老太爺名頭太大,巨著煌煌(而我肯定沒看完),說我是他的粉絲未免顯得太不要臉,可當初噹噹湊單的時候買了一本托爾斯泰的文論卷,讓我開始不去懼怕這位高高在上的「神」。
他的文字是戲謔幽默、犀利雄勁,筆力萬鈞的。放嘲諷毫不猶豫,釋放感情又洶湧澎湃,吐槽起來跟時下的年輕人基本沒啥兩樣,可是懷念起英年早逝的優秀青年作家,他老人家又會啪嗒啪嗒掉眼淚,總而言之非常可愛。
後來看了《安娜·卡列尼娜》,第一次體會到跪著看是什麼體驗。這書的格調老太爺自己晚年也是看不上的,可見他老人家思想的深度和廣度到了什麼境界。
沒看過的人總是把它簡單的當作貴族搞破鞋的故事,可是書中的很多思考放在今天也是振聾發聵:我們是否需要宗教去約束行為、施行道德教化?農民們沒有上升、改變命運的渠道,我們是否仍該提供農村教育?基層的民主是否必要?怎樣獲得德國那樣素質高的產業工人?剝削還是不剝削,哪條能幫助建設有沙俄特色的富強之路?
還有一條最基本的:人們為什麼要行善。
大概偉人之所以成為偉人,就是他們真的胸懷天下,把一般人用來思考今天吃什麼的時間拿來思考人類命運的走向。
而偉人之所以不是空想家,就在於人家真的能牛逼地解決這些問題or至少提供一個可行的解釋/方案。
看托爾斯泰的書,總會有種感覺:你把他某一章節里一個簡單的思考拿出來交給一個二流學者,他完全可以拿來發paper;你把小說中的某一條輔線拿出來交給一個三流寫手,他能給你編出一部好評如潮的網劇。
很多人一生望其項背而不可得的思考力、才華,就是人家托老太爺信手一筆。我不管你跪不跪,反正我先跪為敬。
我去的時候,是2014年的冬天,圖拉有雪,灰濛濛的。我憑藉著稀爛的口語和動物的本能,硬是找到了托爾斯泰莊園,在沒有中英文導覽的情況下把故居參觀完了,基本上也就聽懂了幾個「這是什麼什麼人的房間,他的什麼什麼人在這裡如何如何」
當我順著路牌找到他的棺木時,我覺得我的一生中很少有這樣寂靜的時刻。
他的棺木小小的,安卧在莊園後面的河谷林地里。他早逝的哥哥尼古拉曾經告訴他:這個地方藏著一個綠色的魔杖(green stick),裡面有著讓全人類都幸福的秘密。
托爾斯泰後來回憶:他終其一生都在尋找的,就是這樣一件綠色的法寶。
鑒於他和東正教教廷複雜的關係,托爾斯泰的墳塋沒有任何宗教性質的裝飾,乾淨的讓人震撼。
棺槨被綠色的松柏枝葉保護起來,守墓人很盡責。他的仰慕者即使在這樣的冬天也會為他送來熱情如火的紅玫瑰。
很後悔啊,我沒顧得上買花,於是在雪地里給他老人家花了兩朵。
也沒幹別的,就是在墓地靜靜站了半個小時。表面上很平靜,也沒啥動作,內心的激動和恐懼不亞於見到真人,我在某一些瞬間似乎感到我可以與他對話。
大概那會兒真的瘋了。
可也就是在這種朝聖者近乎瘋狂的狀態里,瞬間想明白了很多很多事。
智慧如他,一生中尋尋覓覓,也無法找到那件讓全人類都幸福的法寶。
而你仍然會去找,你找不到,你意志的繼承者也會前赴後繼地去尋找。
人的一生,總要思考許許多多的事,也許是今晚吃什麼,鞋子壞了要換新的,也許是如何拯救一個失足婦女,又或者是如何改變一個毒販橫行的貧民窟。
事有大小,目光有短淺或者長遠,而心胸也有狹隘和寬廣之分。
一個習慣了太陽的光輝的視野,不會被流螢的光芒所感動。而一個胸中有丘壑的人,想必對一條臭水溝子也有更多的寬容。
這就是在他的墳前有的種種頓悟和思考,現在也正在努力把這些頓悟貫徹好吧。畢竟囿於小確幸是一件沒什麼成本的事情,可把自己的心胸變得開闊可不是喝兩碗心靈野雞湯就行的。托爾斯泰看的書、學的東西車載斗量,才成就了他呀。
臨走的時候從他老人家的墳上撿走了兩根柏枝,還有一根長著綠苔的樹枝。這是我的green stick。至於它寄予了我什麼樣的期待和對自己的要求,就沒什麼拿出來分享的必要了。
太晚了,來點圖結束一下
托爾斯泰莊園的主樓
莊園里的白樺林蔭道,他筆下青年軍官打馬而過的地方。
通往墓地的道路西雅圖 飛行博物館 Museum of Flight ,位在西雅圖市區南邊的King County Airport,亦稱作Boeing Field. 在這裡你可以欣賞到許多波音設計的原型機如 B747:
以及許多波音創立的故事,如波音第一個工程師:王助波音老廠房 Red Barn西班牙格拉納達的阿爾罕布拉宮。去了之後才發覺這個景點對我的意義之重大。
如圖。
為了找這個截圖我還擼了三場遊戲我容易嗎我。推薦閱讀:
※為什麼我會對閱讀文字產生一種恐懼?
※情侶一定要有共同的興趣愛好 共同語言才行嗎?
※中國年輕人沒有興趣愛好是真的嗎?
※設計是件有趣的事情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