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PO 和 vivo 手機的核心價值在哪?

真心試用產品然後聽銷售員洗腦,但毫不覺得有什麼好。真正用到產品的心思有多少?ov手機的價值在於代言還是產品本身?不勝感激回復者


O/V 是中國互聯網唯二兩家,真正考慮到中國當下女屌絲(只是概括稱呼,非貶義)在手機上需求的廠商。其他的公司,我只能說,都是垃圾。

各位知乎都是年薪百萬,出入 985;其他手機公司營銷要麼互聯網模式,要麼高大上4A走起;試問,又有誰真正去思考過,那些沒有受過良好教育,收入不太高的女性,她們究竟在要什麼?

這個問題,往小了說,是商場上,一個人群定位的問題。往大了說,是一個關乎上千萬人群的心理關懷。

-- 她們買一台手機,跟你我買一台電冰箱沒有太多區別

在我看到過的業內報告中,O/V 的用戶算是人群分布最為下沉。(而且,女性付費高達 7 成。標黃為賽諾數據。)

換句話說,受教育程度最低 ————— 但一個弔詭的結果是,她們的購買付費力強過魅族小米(O/V 成交的均價是遠高過魅族小米)。

OPPO和VIVO的「人民戰爭」

最經典的幾個消費者發言是——我們之所以買OPPO是因為蘋果和華為都在仿OPPO,技術都是OPPO研發的;OPPO很多專利蘋果都是沒有的,比如快速充電專利;OPPO只用全世界最好的技術,而華為為了國產化用的技術不是最領先的。以上略帶偏見的認知,顯示出OV對渠道商家完美的技術營銷逆轉了核心技術缺失的短板。

此前我所在機構,專門請 GFK 給 O/V 的用戶做了一個人群畫像。(2015年做的調研。16 年出來的報告。現在肯定是有偏差。)

一二線城市對 O/V 的印象與 FT 那篇報道,形成了完美的偏差 —— 這再次證明了 O/V 主力消費來自三四線。

我們可以很輕易的勾勒出這些人群的畫像:

她們或者在大工廠里做工,每天下班,只想去宿舍看一下最愛偶像的熱門電視劇;她們在小縣城謀生,家境殷實,對蘋果不感冒(或者愛國)逛著逛著街,就會看到碩大的廣告牌,進去輕鬆刷卡付費;她們觀念保守,認為便宜的都是有問題的,這個步行街常年開店,全天候冠名打廣告的,相比那些看起來「咋呼」的手機品牌,更顯得靠譜 ———— 起碼我的手機壞了,我知道去哪裡修啊。

她們肯定不是知乎用戶,她們也不會看安兔兔跑分。對於他們來說,手機跟電冰箱洗衣機一樣,都是一個壞了要修的家電。

這麼講或許更容易理解:請問知乎用戶有多少人買電冰箱之前,回去想要搞明白,一個冰箱的壓縮機產地和功率,還有出風口的位置以及冰凍功能究竟是 a 原理,還是 b 原理?冰鮮功能和冰凝功能又有什麼鬼區別?

你不會。對於她們來說,也不會。

至於操作系統之間的差別,你會仔細分辨冰箱面板的 UI/UE 嘛?

-- 為什麼心理關懷尤為重要?

品牌忠誠度很大程度取決於你對這個品牌的認可。

而當這個品牌在不停的從精神層面,給予你正向刺激時,它的作用不亞於鴉片。———— 你的精神對它產生了依賴。

所以說,低級的品牌玩性價比;高級的品牌玩精神滿足。

回到上面說的那些話:

OV 的潛在用戶,她們的精神需求是什麼?

華為的用戶,講愛國,講品牌認同;小米的用戶,性價比,miui,為發燒而生;魅族的用戶,逼格設計,黃章;

O/V概括起來很簡單:「我希望像 XXX 一樣」。

一個極端的例子:一個 OPPO 用戶買了手機之後,從 OPPO 要了一個李易峰的超大物料,搬回家裡,可以從微博看的出來,她非常非常的開心(打馬賽克是不想影響她的生活,這種開心,我很羨慕)

她為什麼這麼開心呢?

因為她的偶像,本來是一個遙不可及的難以接近的存在。而存在一個手機公司,讓她用上了跟他一樣的手機,並且,有無數親密私護跟他接觸的機會(來自官方授權的大人像立牌喲) ———— 至少電視劇里女主角的手機,跟我的一樣。我不 care iPhone 有多高大上,我只想像偶像用的手機一樣,充電五分鐘,通話兩小時。

至於是否有性價比,是否配置良心,有關係嗎?

這種關懷困難么?不難。

看起來只需要請個明星,就像小米一樣,似乎就能複製。

但你指望劉詩詩粉絲買你紅米的時候複製一把??

你吳秀波的粉絲,跑去小米店搶一台紅米,然後抱著吳秀波的人像從偏遠的,甚至是地下層的小店鋪裡面出來,拍照發微博?

而為什麼 OV 的用戶行為,這種極致的腦殘迷妹行為,就不奇怪呢?

因為時間和歷史的積累。

一次又一次的投放,一場又一場的冠名。一個又一個明星調性的測試和押注,真正十幾年如一日真金白銀的從廣告、到線下物料、到粉絲活動和周邊,都從心底尊重,學習,傾聽這些被你們互聯網高大上手機品牌稱為「女屌絲」用戶的需求,才有了 OV 今天的王朝。

60美金的高通旗艦晶元,還不如門店一塊宋仲基的半身宣傳牌。

何其諷刺,又何其立志。

-- 一個人的命運,固然要靠個人的奮鬥,也是要考慮到歷史的進程

其實很可能,OV 自己也沒想到,會有今年爆發性突破。

OV 曾經也是一個有追求的廠商。

oppo find ,vivo x 系列,領先國內的高端配置;Oppo 甚至出過一個 N 系列,花大成本搞一個旋轉攝像頭。vivo 今年還領先國產,6Gb RAM + 曲面 amoled 屏幕。還有它一直飽受讚譽的 hifi。

但從 OPPO R9 的成功開始,這兩家廠商都集體專向:OPPO 今年沒有高端;vivo 掉頭開始推類 R9 產品 X7。

原因很簡單:

她們根本不需要這種「追求」。

因為這些「追求」帶來的成本提升,直接導致了售價的提升。那些天書一樣的參數,對於她們來說,根本不需要。

所以這個市場真的很好玩:

一點點的積累,被人詬病的「土鱉模式」,堅持十年如一日的貼近目標用戶,最後被數千萬精準目標用戶倒推產品策略和推廣策略。不想躺著賺錢都不行。

所以,試問現在哪個中國手機公司,還敢用輕蔑的語氣稱她們為「女屌絲」?

OV 的核心價值在哪裡,你明白了嗎?

利益相關:某基金投資經理;手機發燒友;曾對某家做過投資調研


核心價值在於:滿足了用戶期待。

事實上,與手機愛好者們不同,他們評價一款產品值不值往往是貨比三家。性價比高就是值。

然而事實上大多數普通用戶購買商品時,根本不會去比較哪款商品性價比高。只要考慮產品是不是符合自己的期待就行。然後買到產品後,發現真的符合自己的期待,那就是值了。

其實很多人說好用,那不一定是最好用,或者同價位最好用,那只是比他前一款手機好用罷了。

而他的前一款手機,往往是去年的,前年的,甚至是三年前的。

所以說好用 這個詞本質上就是主觀的。

至於O V兩家公司真正會用到產品上的心思有多少?這大概跟他們的用戶期待值就關,他們只需要在用戶期待的地方滿足他們的期待就行,其它的根本就不用管了。


定位。

小米一開始的定位,低價高配搶市場。當市場有了,想提高溢價的時候,卻發現這些對價格敏感的用戶,品牌忠誠度是非常低的,你要做高溢價的精品卻沒有人買賬。

ov在非智能機,步步高時代的時候就是兩三千的價格,現在還是。都說廠妹機,我們小城市沒什麼廠子,打工小姑娘也沒見過幾個,只見過一個理髮店的洗頭小妹用oppo。身邊見到的ov用戶,基本都是40-50的「大媽」。這個人群往往沒有網購習慣,對電子產品價格不是很敏感,還對外觀比較看重。都說ov抄蘋果,誰在外觀上沒借鑒過蘋果呢?白色,玻璃,這些元素本來就比較受女性用戶偏愛,親戚的oppo玩了玩,感覺和蘋果還是差挺多的。一眼望去有點像,只能說借鑒了設計元素吧,也沒見蘋果來告。而且這些大齡女性用戶,手機一般就是微信,qq,照相,對性能是很不敏感的。

設想一下,大媽手機不行了要換,去手機賣場看,導購小妹肯定推薦ov,提成高啊。「這是oppo今年的旗艦,2799。我不跟你推薦三星的,貴好多,還不一定好用,那些眼球翻頁什麼的新玩意,我們自己賣手機都搞不明白(提成太少,貴的你買的可能性也不大)。你看我們自己都用oppo,好用,也不貴,我這是這個手機的上一代,用好幾年了也不卡,我自己要換手機也還買這個」。

大媽看了看,顏值不錯,價格也在能接受的範圍,「這個拍照怎麼樣?」「拍照你就放心吧,這個手機就是主打拍照的,你看,拍風景有自動優化,夜景模式,還有前置攝像頭的自拍,一鍵美顏。xx綜藝節目看過吧,鹿晗做廣告的,他發微博都是這個手機拍的。」大媽不是某明星的腦殘粉,但是也看綜藝節目,說明星也用,是能打動她的。

最終幾個回合,大媽決定買了。「便宜點吧」

「姐姐,這個是統一價,我們店長也給你便宜不了,我們自己買也是一樣的。但是我可以送你a,b ,c,d,e,f,g」

「我知道你們手裡都有折扣的許可權,便宜點」

「姐,我們自己買也一分不少的,這樣,我再送你h和i」

大媽買回去,刷微信朋喲圈,比老手機快了,自拍美顏,臉上的斑沒有了!挺滿意。820,920對她不重要,p10夠她發微信了。

我為啥這麼清楚?陪我舅媽看手機的時候旁邊演了這麼一出。舅媽問我的意見,我說現在的手機,你隨便買個一兩千的都夠刷微信了,你看那個好看,喜歡就好。

ov更會做生意,把產品賣給願意買單的人。買ov的人,對性能不敏感,p10也夠用。問過周圍幾個用ov的大媽,都說"還行","拍照挺好的",沒有抱怨被看坑,說手機卡的。你看不上,就不是他的目標客戶。


讀博士的時候,我們班裡的一個同學,女博士,想要換手機。問我換什麼合適。

根據她的預算,我推薦了小米、索尼、HTC以及魅族。

過年後,她告訴我他買了OPPO。

我極其不理解的問為什麼

她說,這是李易峰代言的啊。

另外,上張圖,2017年1季度安卓手機性別分布統計:


呃,一個精確的定位吧。ov的目標人群不是那些對手機配置有多高要求的人,而是類似我表妹這樣,需要一部不那麼 "丟人"的手機,能承受的價位,自拍像素夠高,充電快,音質好。這些也都是它的賣點。再加上捨得花錢鋪渠道,請當紅小鮮肉,贊助各大綜藝節目,很容易在她們心裡留下印象。在這點上,小米也好,華為也好做的都不如ov,至於蘋果三星,每年的主推機型售價都在5000以上,明顯將低端市場隔絕在門外。至於其他硬體,她們也只是上上社交軟體,p個圖,逛個淘寶,打打消消樂這類的小遊戲,性能要求還是比較低的。至於線下銷售吹噓的ov配置好,我是一臉尷尬的,奈何我表妹就是喜歡.......

現在每年大學新生開學買的手機,除了一部分水果三星華為,基本都是ov,談數量還要多於前者


渠道

多少公司在夢中都求之不得啊!


這個老話題我還是有一定發言權的,一直想回答,找不到合適的機會,最近王者榮耀上分卡著了閑當消遣寫一篇吧。正好王者榮耀跟oppo官方有過合作,回答一發也算不虧。

我在2015年的時候做過手機大賣場的銷售,既賣過水果機也賣過OV機。做銷售最大的感受就是,可以在手機生產線最末端最真切地感受到手機最終交易的多重因素,差不多可以這麼說:

手機市場競爭起來是殘酷的絞肉機,是實打實見真章的地方。

為什麼我會這麼說?

從中國手機市場慢慢打開的2012年開始,中國手機市場開始變得烏煙瘴氣神鬼繚繞,賣雞湯的、說情懷的、腦殘粉專用機的、價格無敵便宜的紛紛冒了出來,一時間造成噱頭多多的錯覺。

但這些意識形態之類的表現之下,是實打實的銷量競爭,每年idc數據出來的時候又是幾家歡喜幾家愁,網上吵得最鬧的未必就是賣得最好的,前有鎚子情懷刷屏,後有魅族演唱會,反倒是一直專註傳統渠道營銷的ov兩家在去年奪了國產銷售前三甲。

如果你做過賣場銷售,就可以拋開網上那些情懷、搶購、性價比的各類障眼法,明白個中緣由了,說到底普羅大眾買手機的需求真的很簡單:

好看的、好用的、符合心裡價位的、也許還會有一些品牌因素的加成(例如蘋果,例如明星代言等)

這個話題很有意思,ov兩家自去年銷量領先小米之後被眾多媒體報道,從過往大家印象中的「悶聲發大財」的代表一下站在媒體聚光燈下,多少顯得有點爆發富的意味,很多人不服,這其中就是小米的雷總曾在公眾媒體環境噴到:ov兩家成功就是靠欺騙消費者,信息不對稱。

其後這兩家的背後的老闆,號稱你國巴菲特的段永平在接受彭博社採訪的時候懟道:如果有人覺得商業成功就是靠信息不對稱欺騙消費者,那說明這個人打心眼兒里把消費者當白痴。

一時眾說紛紜,背後的立場都是利益,雷總也不是沒緣由的就罵對手一句,前幾年藍綠銷量對小米沒影響的時候,黎萬強甚至還在參與感里說道小米想走藍綠的路但是走不了,到這兩家崛起了反倒說這倆哥們糊弄人,著實有點打臉的意味;

再看段永平的話,也是鬧情緒說的話,也有點誅心意味,不管怎麼說,兩人的話都當不得真。

經歷互聯網思維的衝擊還能存活下來並且佔有額幾乎吃下國內手機市場半壁江山的OV究竟贏在哪裡? 我只能從自己的角度去做個探討,觀點不一定準確,憑各位自己判斷,可討論,不接受亂噴,評論里亂噴的直接舉報拉黑。

問ov兩家手機的核心價值在哪兒?大抵等於問這兩家的手機為何會受到這麼多線下用戶的歡迎,賣這麼好。

這點,許多沒接觸過線下消費者的人是不太能懂的,他們眼裡的ov兩家是這樣的:配置那麼低(主要cpu),還賣那麼貴,居然有人買? 不是被收割智商稅是什麼? 我要有2999的預算,我就買小米一加了,配置不知道要高到哪裡去了。

這裡面涉及三個問題:

1. 配置/價格比是否是用戶掏錢買單決定性因素?

2. 手機的成本價格是否全部透明?ov兩家除了cpu外的配料是否都不如其他家?

3. 購買手機是否跟吃個買個單一樣吃了擦嘴走人一勞永逸?

如果三個問題的回答全部都是肯定的,那麼我可以比你還篤定地罵一句:無良廠商,坑騙消費者。

但是現實是,這三個問題沒有一個回答是全面肯定的,甚至部分問題是完全否定的回答。 現實環境遠比理論複雜,各人的消費觀也各不相同,甚至細微到在如何看待一部手機的問題上。

關於這個問題,大抵有這麼一條分界:

「發燒友」或測評機構在看待手機上,看的不止是手機的日常使用的問題,有可能是站在行業高度評價一部手機,譬如當今蘋果7在日常使用中已經越來越趨完美的狀態,但是假如蘋果在每年發布會的時候不搞點兒「黑科技」的噱頭同樣會被某些評測機構評價為:保守無能,缺乏創造力,同時又是一堆老梗「喬布斯」之後再無蘋果「云云。

實際上作為普通用戶在使用蘋果的時候感受是蘋果越來越好用越來越貼心,老實說,我從iphone4s一直用到最近剛買了一台7plus,幾乎4s之後的每一款iphone都用過,除了屏幕越變越大之外我感覺不到iphone有什麼十分大的革新,但卻能明顯感覺到它變得越來越好用。

這就要說道剛提到的分界線的另一端:普通消費者是如何評價一部手機的?

他會跟你講這部手機用了什麼黑科技引領行業變革么? 不會的,也許會跟你說我這手機鑲了鑽的賊貴(笑),實際上普通消費者看待一部手機跟看待一雙鞋沒任何區別:

好看么?好用(穿)么?貴么?耐用么會不會穿兩天開線用兩天壞掉?

這才是普羅大眾真正關心的問題,而不是鞋底用了什麼緩震科技,手機邊框用了什麼工藝等等後端的因素,前端用戶感知到的是穿的時候是否舒適,手機握持的時候手感好不好。

而這些真的就是藍綠兩家的強項,話到這裡差不多可以回答一下原話題了:

到底藍綠兩家手機的核心價值在哪裡?

以我各人淺薄的知識做的回答如下:

那就是以大眾用戶體驗為導向的產品設計

這個說法也許很多人不服:藍綠也配談用戶體驗?沒見過這麼搞笑的說法, 能這麼想的多數都是網路上熱衷表達意見的發燒友把。

所謂用戶體驗,是一個十分宏大的命題,絕不僅僅是那些高高在上的引領行業變革的黑科技,而是根植於那些發燒友看不到的普羅大眾,日常對產品的使用體驗感受而來的一個命題:

像手機這種一用就是一兩年的產品,到底它好不好用,不是你說的算,消費者會用腳投票。

有興趣的可以去查一下艾瑞或者idc的數據,我懶得找了——

藍綠兩家的產品復購率高得嚇人

假如如同雷軍所說,買藍綠的就是被騙的,難不成這麼多人全是傻子?自己在用手機,還不知道好不好用么?

如果你還不肯信,還覺得這麼多人就是傻子或者你智商高人一籌,別著急,我來說道說道。 在我看來的藍綠兩家的消費體驗到底如何:

首先,買手機,分為售前和售後,但是很多人都忽視的售後的因素;

其次,買手機究竟決定因素是什麼?是所謂的性價比(配置價格比)么?

關於第一點的討論,我們來做個對比吧:

當前以小米、一加等為代表的互聯網旗艦機,一般都是最高端的高通處理器號稱「性能怪獸」,想買只能線上,看得到(渲染圖)摸不著沒法兒實地體驗,多數時間限購,得蹲在電腦前搶購,手機買到出了問題得查一下售後點在哪兒,萬一附近沒有得寄回原廠;

而以藍綠、華為為代表的線下渠道走量的手機(也是我比較熟的場所),一般為了保證能夠大面積鋪貨,配置都是以大產量的晶元(聯發科、高通中低端晶元)性能均衡,貨就擺在店裡,想買前可以體驗把玩,想買直接就能拿到,手機出了問題直接門店給你修,而且這兩年藍綠兩家把店直接開到鎮上開到你家門口。

我斗膽問一句:購機、售後體驗不是用戶體驗? 如果你敢說購機體驗不是用戶體驗,那就不會有人罵小米一加耍猴了,雷總還會被人黑成猴王?早年魅族手機的售後有多糟糕呢? 我朋友在小縣城買了mx2壞了,只能寄回原廠來回折騰個把月,從此粉轉黑。

這兩個渠道買手機的用戶體驗孰優孰劣真的高下立判。這裡會有人說賣場導購小妹愛忽悠人,每每看到那些沒文化的中年人被小妹忽悠,自己正義感就爆棚覺得痛心,我先代表我曾經的銷售同事們回你一句:您真的多慮了; 這手機買回去你要用了覺得垃圾難受,國家都是三包政策,七天內不服你就退了吧。

第二點,買手機到底是不是看性價比?

買東西看性價比,是理性消費的表現,這點沒錯,連知名社會心理學著作《怪誕行為學》都教你這麼做; 但是這邊的性價比是否就等於小米模式代表的「配置/價格」呢?

根據我賣手機幾個月的觀察來看,多數人心裡的天秤不是這麼安放的; 量化配置本身就是一個扯淡的說法,你不是行業從業人員你能了解多少配置? 無非就是一個晶元一個電池一個內容一個屏幕面板,手機元件里多的是你看不到的細枝末節,難道買個手機還得揣著《購機指南》先把所有手機的零配件了解一遍,再一個一個對著手機挑貨?

科學家都未必有這耐心吧?

實際上多數線下用戶在買手機的時候心裡的天秤一端放著錢,一端放著體驗,這裡的體驗不是假大空,它就是一個全方位的用戶體驗,包括你手機的知名度(大眾心理:有名的消費品一般比較靠譜)、包括你手機的外觀(因人而異),包括你手機玩起來流不流暢(這點線下賣貨比線上的優勢就凸顯了,多數不了解手機的人來說沒用過是不知道好不好的,也就不敢買),包括你手機有沒有名人代言、信仰加成等,甚至還包括手機重不重、用起來鉻不鉻手、充電快不快,買手機送不送別的東西、售後方不方便等。

這才是真實的用戶在購機時的心理。

說到明星代言,小米也在做啊,吳秀波劉浩然劉詩詩到最近的吳亦凡等等難道藍綠華為找明星就是套路小米反倒成信仰? 恐怕有點說不過去吧。

在用戶體驗這一點上,由於長期接觸線下消費者,藍綠兩家對用戶需求的敏感度可以說無人能出其右了, 具體舉幾個例子吧:

都知道智能手機成了一種癮,手機電量根本滿足不了低頭族的需求,於是綠廠搞了超級閃充出來,「充電5分鐘,通話兩小時」,我不想去探討技術多牛逼,不是業內人也看不懂,我只知道它真的可以在不到一小時內把手機充滿電,這對於手機重度依賴者的體驗提升有多大可以想像,況且綠廠快充是業內第一家給出成熟解決方案的公司,換成鎚子小米早吹上天了;

你愛美顏,愛拍照好看,我就給你做一個自帶美顏的成像風格,愛自拍的女生用了oppo從此告別美圖秀秀,這不是體驗提升是什麼?

你愛打王者榮耀,我就專門拉上高通跟王者榮耀給你做線程優化,提高遊戲體驗,這不是用戶體驗提升是什麼? 根據極光的大數據展示,o家的王者榮耀用戶佔比高達三成以上,王者榮耀的設備里oppo手機的排名佔據前十的大半江山;作為一款國民應用,對它做使用優化不是優化用戶體驗是啥?

假如你覺得這個有點兒戲,扯不上用戶體驗,那可能是你把用戶體驗一個詞當成了什麼高大上的東西了,我還得再重申一遍:用戶體驗它就是普羅大眾日常生活中再平常不過的使用產品的體驗。 自從r11對王者榮耀優化之後,多少安卓機偷偷改了型號享受多線程調度了?

藍綠兩家對用戶需求和用戶心理的把握真的值得國內其他智能廠商學習,共同進步說到底最終獲利的才是我們用戶,難道搞價格戰把行業產品質量拉低最後沒人花心思做產品才是好的么?真的未必。


做工好。配置可能不高,但做工很好,很少出現這樣那樣的硬傷。

有特色。在拍照,音質上有獨特之處。

懂營銷。通過長期聘請當紅歐巴明星做廣告,在年輕人特別是女性用戶心目中印象深刻。

有顏值。即使是低端機,外觀做的也很漂亮很水果。


利益相關:數碼產品二道販子

左手摩托羅拉右手諾基亞炫富的年代,滿大街的山寨機,那時候OPPO已經已經是高端機行列 ,一個山寨機只要500塊的時候,OPPO最經典的那款直板機可以買兩個山寨機。當時我們小鎮上的女生風尚是,打著OPPO的傘用著OPPO的手機。那時候最好看的手機是下面這樣的,網路盜圖,侵刪。

山寨機死掉了,諾基亞死掉了,摩托羅拉死掉了(別說聯想收購什麼的,聯想已經玩砸了),同時期什麼天宇,夏新都死掉了,但是OPPO卻越做越好了。

學市場出身,對OV能活下來越做越好,以及現在的手機格局特別有感觸,從我擅長的市場角度分析。

OPPO最早的時候定位就是音樂和拍照手機,當然那時候的手機也特別結實,不過結實比不了諾基亞,所以OPPO從來沒有宣傳過這方面。

差不多是快十年了,我們看看OPPO現在的定位是什麼:HiFi音樂體驗,1600萬像素,充電5分鐘,通話兩小時。

沒錯,過了整整十年,OPPO的定位還是:音樂,拍照,耐用。

這個簡直可以入選廣告學經典案例了,把定位運用的極致。可能外行不理解定位的重要性,舉個簡單的例子,現在過年送禮,首先想到的是不是腦白金,沒錯,史玉柱也是不停地用不同的廣告同一個核心轟炸了你N年,直到你記住。而同時期的山寨機廣告是什麼,從MP3功能到MP4,到雙卡雙待,到一個兩個三個四個N個喇叭,到10000毫安電池,亂七八糟最後死光光。所以說,沒有清晰定位的廣告,就是垃圾。

然後是價格

山寨機橫行的時候,差不多500塊錢就能買一個像樣的手機了。那時候OPPO的直板機價格差不多在兩個山寨機的價格,在眾多品牌中算是比較高檔的了。要知道,那時候還沒有蘋果手機,雖然諾基亞N97出來的時候炒到三四千,但是大部分的系列也就在1000塊錢左右。

現在看OPPO的旗艦機OPPO R9,定價2799,最近降到了2499.這也是人家牛逼的地方,可能很多人覺得2000多塊的手機不算貴,半個月工資就夠了,沒錯,人家就是吃准了這種心態。十年前1000塊差不多佔你的月收入筆和現在2499占你的月收入比是差不多的。撇開部分土豪可以隨意買蘋果的,能不影響生活買一台高檔手機,確實誘惑力很大。要知道,這個和蘋果的定價類似的,蘋果在國外很多國家,價格差不多就是在不影響生活的水平。

渠道

OPPO渠道是目前我見過的最牛逼的渠道,沒有之一,包括蘋果。

OV是目前對渠道管控最嚴格的廠商,整個城市,所有的渠道價格不會差太多,大概在100塊錢以內。什麼是渠道價格,就是你家小區門口那個OPPO店拿貨的價格。也許十個人買會有十個價格,但是這十部手機的渠道價很可能是一模一樣的。而且OV堅持不降價,甚至很多專櫃還打出了謝絕還價的牌子,最近OPPO降價也是唯一的一次。基本上就是以產品迭代來解決價格問題。所以很多人問,R9出了R7降價了吧,不好意思,R7不賣了。這一點,目前沒有任何廠商這麼做,蘋果三星差不多三代停產一代,華為各種降價,某米,某米就算了。

最後,個人認為OPPO是最懂市場的廠商,從廣告就可以看的出來。現在的手機發布會,動輒高通驍龍處理器,三星OLED屏,其實這些東西早在工業革命的時候就被淘汰了,打個比方來說,一支鋼筆,你宣傳採用什麼錳鋼鈦鋼什麼亂七八糟材料,經過德國日本法國墨西哥什麼進口工藝雕刻,你試試這個效果和書寫流暢,外觀高檔,品質和品味象徵這種宣傳比比。消費者想要什麼,音質牛逼,拍照牛逼,信號穩定,耐用,最好還高檔時尚,這些才是從消費者的角度來定位的,撇開部分geek發燒友,有多少人知道什麼八核處理器是什麼鬼的,我可以說,女生應該90%都不care。男生所謂發燒友,說大廠是高價低配的,多數也是買不起蘋果的,因為他們從來不敢說自己的手機比蘋果的雙核牛逼,除了做暖手寶比較牛逼。

因為題目是問OV的核心價值,就不去過多地對比其他品牌了,個人意見,OV是所有廠商里,最懂市場的,以上。


真正的東西,怎麼沒幾個人提到?

1.ov當年資金鏈斷得要死掉的時候,是渠道商出錢救活了他們……

2.他們的渠道商大多是從ov廠子裡面出去的管理人員,說白了一家人

3.不僅給渠道返點高,而且自己生產管的不錯,待遇也行…而且成本比找代工的低,也不擔心貨源

一句話,生產和銷售兩端,都比##們強


利益相關,無。

作為一個男生,黑ov很正常,因為我是男生啊!男生選手機是性能指標靠前的啊!

選手機,不外乎顏值,性能,價格等幾個大方面。

所以,在同等價位,我也沒辦法選ov。

不過,很正常啊!

ov的目標用戶並不是我們這些人啊!

所以他們根本也不會在乎我這類人要不要買它。

就好比8848,被罵出翔了,但是,這也是好正常的啊!因為它的目標用戶並不是我這類屌絲啊!


階層分化(雖然我不認同階層概念)帶來的消費者分化,真真天差地別,

不光城鄉割裂,線上線下同樣割裂,

不同價值觀的消費者簡直無法溝通,選擇傾向南轅北轍,造成廠商戰略彼此矛盾,

知乎有人說過,中國不是一個國,而是一個世界,

一點淺見,


這個問題吧,往小了說,就是上面一票答主說的消費能力問題,外觀問題,設計問題巴拉巴拉,然後很奇怪的節奏都跑到黑用ov的人群,說他們都是屌絲都是廠妹並以此來彰顯自己「代表」的群體有多geek有多高人一等。這就跟手掏新聞里底下那幫評論的是一個尿性,充分說明當下手機消費市場的非理性現狀。反而PC市場有比較成熟的消費市場。反正我看到最多的給買PC的人的建議都是先問要怎麼用,預算多少,大概要用多長時間,然後再推薦合適的品牌和型號,包括問的人也是,先講自己是學生/上班族,打不打遊戲打什麼級別的遊戲使用習慣是什麼。消費電子其實就是工具而已,大老闆還在用功能機或者低端智能機的有的是,人家又不需要什麼性能,難道你能因此評斷他們low他們消費能力低?!

我仔細審了一下題,題主一直想搞清楚ov手機的價值,這個要分兩方面說,ov手機產品本身的價值平庸,上面已經有不少黑高價低配的了,說的就是產品本身。另外一方面是圍繞產品的服務鏈。這方面放眼全國,ov是做的最好的。電子商務和移動互聯網兩個大浪讓大多數人包括媒體都認為實體店必死無疑,然而仔細一想其實並不是這麼回事,只依靠互聯網鋪貨和提供服務最大的缺點就是距離太遠,購買決策時的體驗階段,和售後服務是最需要直接與人接觸的,你光上嘴皮下嘴皮一碰說一堆沒用的數據一堆不管有沒有反正先忽悠的名詞是很難說服人的,消費者需要的是我玩一下,實打實接觸一下,實際體驗之後再做購買決策(我看到很多人都說買東西的時候都是先逛街實際體驗看一下,合適的話記住產品然後網購)。如果買了,手機有問題了能不能以最快的速度解決問題。大家都很忙,不是所有人都有那個閑工夫搞機的,手機是我的工具,不是我主子,對大多數人來說他們需要的是對它的投入盡量少,它的產出盡量多。所以ov堅持做線下服務鏈路子實際上從一開始就沒錯,不是小米依託互聯網賣的價格低就能顛覆線下了,服務才是產品最好的延伸,所以ov能在手機這個洶湧恐怖的市場牢牢控制自己的一席之地(貌似現在很多主力在線上的廠商也注意到線下的服務體驗優勢,也在努力鋪線下,去年回家的時候看到魅族在老家開線下店了)。高價低配之類的黑點根本就不成立,因為這個高價本身也不是買的硬體本身,而是硬體和服務鏈,為服務多掏一份錢,這不很正常么?去海底撈的只覺得海底撈的吃的好吃么?還不是因為服務足夠吸引人?

我希望像這類問題下的答案能理性一點,題主說沒覺得ov有什麼好,說明題主不太需要決策時的實地體驗和售後服務鏈,那可以推薦題主買小米。如果有人注重服務,不想在手機上浪費太多精力,ov是很好的選擇。最適合的才是最好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所欲,彼不欲,亦勿施於人。

以上。


這個問題精彩的還是評論區

互相覺得對方是SB


核心價值:騙

早些年,電腦城還沒完全死翹翹的時候(但是也被電商衝擊的比較慘),電腦城的人為了賺錢,都是靠他們的核心價值「騙」。

早些年我在電腦城聽到過這樣的聲音:

I3隻是雙核,AMD的是四核。

I3是不是雙核??是

AMD的630是不是四核??是

雙核就一定不如四核嗎??未必

這三個問題,往往最後一個是最關鍵的,但是賣電腦的一線銷售往往告訴你的答案截然相反。

懂電腦的人往往就笑笑,但是不懂電腦的人往往會相信銷售的話。

現在這一幕也在手機行業不斷的發生。我猜測P10的8核比較受到歡迎也就是這個原因。

手機官網上往往不會說的這麼直白,最多只用上8核這些字眼。

但是線下銷售就不一樣了,他們會把P10的8核吹成蘋果雙核的四倍。

懂手機的人最多就笑一笑,但是不懂的人還是會相信的。

隨著目前PC行業不斷的萎靡,PCDIY市場玩家的不斷成熟,電腦城開始關門了。但是哪些騙子,跑去賣手機了。搭上了移動的東風,賺的盆滿缽滿。

換在幾年前

銷售賣出一台GTX760能賺幾個錢??配電腦用GTX760以上的人多少會去電腦城?

所以銷售就喜歡推薦GT730這些顯卡,買的人多,賺得多。

同樣,現在銷售推薦OV也是一個道理。


核心在於-

湖南衛視綜藝+

韓國整容技術+

廣告鋪天蓋地+

高額代理回扣


質量、穩定性、需求分析能力。

從R7的「充電五分鐘」到「前後2000萬,拍照更清晰」,比一些莫名其妙的「國民手機」「青年良品手機」,更抓到消費者的需求。

目前最大的優勢,是整合資源的能力。

還是用這張老圖,你會發現,截止到現在,手機的研發、設計、驗證、製造、銷售,售後全部都是自己的,這大概是從藍綠廠開始做手機到今天,逐步構建起來的。

全是自己的有什麼好處?日本經營大師稻盛和夫的企業成功的公式:

工作的結果= 思維方式×熱情×能力

最重要的是什麼?思維方式。

藍綠廠用了這麼多年,把整個鏈條都搞成了自己的,各個環節一致的目標,企業賺錢,他們也跟著賺錢,除此之外,給供應商也留一口湯。不像一些互聯網手機,眾多代理,代工廠,心懷鬼胎,某些環節出了差異,然後就會出現很多問題。甚至告訴供應商,加入他們的「生態圈」吧,把你的賠本賣給我,你加入了,可以共享生態。很多供應商只是一個加工廠,加個鬼的生態圈。

說下藍綠廠的發展模式吧。

功能機時代就不多說,功能機時代人家已經是國產手機賣價最貴的。這是很好的沉澱。

2010年~2012年,這段時間有個背景,手機廠家的調整期,以北京為首的國際巨頭,moto、Nokia、Sony、甚至天宇都開始下滑,市場出現大量的空缺,以及資源。

以深圳為首的山寨機起家的那些手機公司,在研發轉型中力不從心,倒閉,衰退。比如:朵唯、奧克斯、億通等。市場上也有眾多人才資源。

深圳和北京這倆地方的手機發展是不一樣的,深圳以華強北為中心,以硬體為基礎,發展起來的一幫手機從業者,在當時手機火熱的年代,硬體產品很容易缺貨,在缺貨的情況下,這幫人極力壓榨現有的硬體零配件,所以坊間傳說藍綠廠的神優化,也不是沒有道理,他們有這種習慣,壓榨硬體的所有性能。

北京以中關村為中心,以軟體為基礎,發展起來的手機從業者,產品大部分代工或者外包,高端的代工廠有台灣仁寶、新加坡偉創力、中低端龍旗、聞泰等代工起來的廠家,自己主要負責手機軟體核心部分。所以之前坊間說MIUI各種貼心。這也是不同手機圈的各種貼心。

但是天然的缺陷就是,沒自己的工廠,無法把硬體的性能壓榨乾。

想一下,工程師設計好資料,板子發出去,收到板子後,直接在自己工廠就能進行驗證,還是說把板子拿到代工廠(可能不同代工廠還要進行搶項目)進行驗證,哪個能更充分驗證?

從產品上就可見一斑。

藍綠廠:

手機的超薄性,手機結構寸土寸金,每削弱0.1mm,整個物料要求就提升一個級別。

以偏光片舉例,2012年的偏光片,極限厚度是多少?0.22mm,而且這個,只有日本nitto可以做出來,採購日本偏光片極其麻煩,本身價格就高的離譜,還要再加8%的關稅。從那之後,日本偏光片廠家每一次刷新厚度,藍綠廠都是國產手機里第一個用的。


小米手機,每次必講的MIUI,各種更新

再2011年~2013年之間,Android版本快速更新,從1.6到4.4,每次更新幾乎是一個新的軟體設計。所以在這個時候,以軟體優勢的互聯網公司的優勢就體現出來了,快速的成長。

然而到2014年之後,Android版本改動不像之前那麼大,軟體的優勢逐步減弱,硬體的優勢就起來了。

所以開始全民關注新的賣點:HIFI、拍照、閃充等。

整個回到了藍綠廠的主場。

然而在這幾年,藍綠廠在發展什麼,整合資源。

廠房,設備重新更新,舉個簡單而且必不可少的設備,流水線。

中間那段綠色的,手機就從這裡流出來,員工就這樣操作,但是在2011年~2014年,手機逐步增大,流水線設計多少合理?

如果規劃不好,手機一旦更新規格大小,整個廠房要重新規劃。

這時候,自建廠房設備的優勢就體現出來了,內部可以充分的和規劃人員溝通,在項目規劃前期,基本上就把設備的能力,和研發人員的需求就統一起來,保證在設計前端,不會給後面生產留炸彈。所以代工廠做的手機在自己工廠痛苦的產能爬坡,藍綠廠自建工廠兩次小批量跑完就能量產鋪貨了。

而且同時,自己廠房的三大部門「生產、」"計劃"、「品質」可以達到一個合理的博弈過程,保證產品的穩定性。如果有人在製造業做過,你會有印象,這幾個部門天天吵架。

生產部:目標不停線。最不希望的就是品質喊停。

品質部:保證產品品質。最不希望的就是生產只顧做貨,不管良率

計劃部:保證產品的出貨。最不希望的是達不到產能。

三個部門負責的內容相互獨立而又矛盾。因為都是自己的,往往會權衡大局,三方在某個環節達成一個妥協。這也就是前面所講的「思維一致」。所以手機質量來講,整體穩定,不會說動不動就中獎,或者拼人品的事情。

或者說,一致性很好,一致性的優勢,這是線下銷售必須具備的要求。

如果線下挑手機,讓導購給你拿三五部同一型號的手機,拍照效果,色彩顯示,幾乎是相同的。

然而代工廠做手機呢,也是有這些部門,但是當用戶天天在微博上喊著要現貨的時候,這時候一切以先出貨為目標。所以很容易出現手機質量的不穩定。

人力資源。

還是華南手機圈和華北手機圈的文化區別。

藍綠廠在擴張中,收割的是當年一些小廠,山寨機等的人員,人員水平參差不齊,依靠MTK平台太嚴重,在2011年~2013年那個時代,總不能說把自己的研發人員全部裁光,重新招人吧,而且深圳人才市場還得要有那些高手才行,所以只能全部重新培訓學習。

小米在擴張中,收割的是當年moto、Nokia等國際廠商的員工,本身研發能力就相對強,現成的人員令自己能快速佔領市場。

但是,2014年之後,當手機行業穩定之後,藍綠廠的優勢就體現出來了,最大的優勢,人員的穩定。

藍綠廠的高薪高福利,東莞長安的低房價。

如果去過東莞長安,以藍綠廠為中心方圓五公里,到處都是他們的宿舍區,每天自己的廠車接著自己的員工上班。有些高端公寓,整棟樓包下來,自己派保安進駐管理。

這優異的條件給企業帶來了:員工的穩定。甚至不光研發人員的穩定,包括產線人員的穩定。

你希望你的手機來自於一些熟練老員工那裡,還是一些剛上崗的新員工那裡?

所以在2010年~2014年之間,藍綠廠把整個廠房,設備,人員,售後,渠道(渠道很多人講過,這裡就不講了)全部搞定,整合起來。

正所謂講的「木桶效應」,全部是長板。

這是不是核心價值?

整個基礎建設已經做好了,剩下等是什麼,等風來咯。

從2016年開始,兩家快速的爆發,也不是沒有原因。

最大的原因,資源的缺貨。

手機價格的降低,最大程度上,是資源產能的過剩。

晶元過剩,面板過剩。

但是到2016年出了什麼事情,晶元的大幅度供不應求,手機上的感測器快速增加,都需要Driver晶元,尤其是指紋的爆發,雙攝的開始,晶圓廠就那幾家,產能也沒怎麼增加,晶圓廠紛紛做指紋、雙攝(sensor面積大一倍),因為利潤高,所以造成手機其他晶元的缺貨。

面板呢,2016年面板的漲價是極其激進,舉個簡單的例子,你以2015年的買電視的價格,在2016年能買到同尺寸的電視嗎?

面板前期價格直線下滑原因是因為產能大,一些國產面板廠家投入大量的設備,拉低面板的價格,導致國外面板供應商大幅度,國際廠家紛紛關停產線,市場造成嚴重缺貨。

所以這個時候,藍綠廠的機會來了。

一方面長期注重產品良性循環,手握大把現金(學過會計的,老師一定教過你「現金為王」吧)

另一方面,老牌廠家的市場經驗和判斷力。當別人還在聽到A公司漲價,於是要B公司報價來回反覆的時候,藍綠廠直接把錢丟過去,讓保證自己的產能了(當然這個也是和供應商長期合作關係,長期給供應商一定的利潤,而不壓干供應商的利潤換來的產能,所有加工廠都一樣,先做有錢賺的,大家也要活下去)。

當市場上別的手機都買不到,你讓消費者怎麼換手機?

說實在的,2016年,是互聯網手機全面缺貨的一年,如果搶過手機的,可以自己對比一下。

在如今安卓版本穩定的年代,軟體的差異化越來越小,甚至有些功能藍綠廠還會早出現。消費者更關注的是硬體的穩定性和差異化。

然而硬體的穩定性,這正是藍綠廠的強項。

一部手機,如果有點卡,家人可能會覺得正常。

但是,如果用幾天就聽不到聲音,信號不好,這個手機就會被判入差的行列。尤其是沉默的大多數,不會花太多時間在玩手機上的用戶。

===========

經過去年的一波刷新,藍綠廠一下子就在各個環節里曝光率多了很多,甚至有一些妖魔化趨勢。

但是實際上,今天藍綠廠的成功,長期整合內部資源的成功。

很多企業管理也是這樣,在行業不好的時候,就是整理內部管理的時候,等到機會一來,企業的發展就是一日千里。

這年頭,也別動不動說人家傻,各種潑髒水,手機行業尤其是供應鏈里,用藍綠廠手機的不少,因為用料他們都清楚。

來知乎了解點正確看待問題的方法,對自己不吃虧。

有些用戶目前還是學生,個人的建議以後如果進入公司工作,一定要正視對手的成功,無論是企業對手,或者對手同事,把對方的成功過於歸於運氣或者其他方面,對你個人來講,會很不利。

分析企業成功從企業戰略分析,企業戰略分析有三重境界。

第一,人家成功了,你能看懂人家是如何成功。

第二,公司在運營過程中,你看懂人家未來是否成功。

第三,公司制定戰略的時候,你就能看到人家未來是否成功。

波特五力模型,看到右下角,行業競爭對手的競爭能力。

要正確認識到對手的競爭能力,消費類電子,沒有任何一家的成功是隨隨便便。


再次證明:消費者是愚蠢的。以及即使在信息化程度極高的市場,信息還是不對稱的。

ov在控制成本和供應鏈上做的很好。

在學習方面,ov徹底學習了三星的理念,在看的地方用好的材料(事實上ov連好元件都不買,只是「全心全力」做出時尚靚麗的外觀),在看不見的內部就怎麼省錢怎麼來。

高價低配就是產品溢價高。這產品溢價是多少中小廠商所羨慕的。h也正在加入。

以滿足市場、充分調研下的模仿設計,擺脫了自主設計的滯銷可能。

遍地開花的專賣店,高額的提成激勵著每一個賣手機的商販以及銷售人員,還發明了成功的銷售(忽悠)語術。這是遍布全國的線下渠道。


我們來做個對比測評好了:

OPPO R9 VS 同價位的小米5尊享版

1、外觀

個人覺得小米5更好看一點,但是缺失了2.5D的屏幕,加上屏幕的大黑邊,所以這個環節,二者打平。

2、性能

OPPO R9採用了聯發科P10 8核處理器,搭配上4G的大運存,得益與良好的系統優化,在各個應用的流暢度絲毫不輸於採用通高通驍龍820 4核處理器的小米5尊享版,但小米5尊享版有著比R9更大的128G的存儲空間,所以這個環節,小米5尊享版險勝。

3、系統

小米5尊享版使用的MIUI系統,在人性化使用方面 好於OPPO R9採用的ColorOS,但是由於系統太過於臃腫,導致BUG較多,優化不足,偶爾會出現卡頓的現象,所以這個環節,二者打平。

4、拍照

OPPO

小米5尊享版

OPPO R9 採用了1300萬像素後置攝像頭,1600萬像素前置攝像頭。

小米5尊享版 採用了 1600萬像素後置攝像頭,400萬像素前置攝像頭。

這個環節 OPPO R9 小勝 小米5尊享版。

5、續航(此處數據採用了ZEALER實驗室的測試數據)

OPPO R9

小米5

可以看到,經過5小時的續航測試,小米5由於採用了更大的電池,剩餘電量比OPPO R9多了11%,但是在充電速度和8小時待機上均不如OPPO R9,所以在續航這個環節,OPPO R9 小勝

6、購買便捷度

OPPO R9

小米5 尊享版

可以看到,上市近6個月的小米5尊享版 官網依然處於缺貨狀態,其他渠道也存在缺貨和加價購買的的情況

而OPPO R9 除了灰色版本以外,都有現貨,並且還免費贈送單肩包,藍牙耳機,藍牙音箱,加上數量眾多的線下門店,線上線下統一的價格,所以這個環節,OPPO R9完勝。

7、售後

這個不用多說,看到滿大街的OPPO門店,就知道,這個環節OPPO R9完勝。

8、品牌

小米一直以來主打性價比,加上紅米這個主打低價的子名牌,給人一種屌絲專用機的感覺。

反觀OPPO,鋪天蓋地的營銷廣告,加上各個綜藝節目的冠名,以及各路明星的代言宣傳,在中國人民眼中有著不錯的品牌的知名度。

所以這個環節,OPPO 完勝。

總結

經過對比,可以看出:

同價位的小米5尊享版,除了在性能上略好於 OPPO R9 ,在拍照、續航、購買便捷度、售後、品牌、這幾個方面均不如OPPO R9。

什麼?你要問我選擇哪個?

我選擇iphone

什麼?非要我在二者之間選一個?

那我選擇小米5

--------------------------------------我是棒棒噠分割線------------------------------------------------------------------

看到評論中有朋友說我黑高通,這個其實真沒有

之前給老爸買了一個紅米note2,CPU用的是聯發科的X10,我自己也體驗了一段時間,按理來說X10的性能並不算弱,可使用起來就是感覺不是很順暢,我曾經一度以為是聯發科的問題,直到我體驗過oppo R9之後。

正常來說P10的性能應該比X10還稍弱一點。

但oppo在大部分場景下可以把P10優化到和820相近的水準,這難道不是核心競爭力嗎?

從產品方面來說,oppo除了在CPU方面差一些,其他並不算差,甚至更好。

oppo把這些錢省下來做了什麼呢?

做廣告,營銷,返利給經銷商。

殊不知oppo用這些省下來的錢養活了多少門店,創造了多少就業崗位,這難道不是核心價值嗎?


其實我覺得吧,當年ov差一點就轉型了。

在小米的壓迫下,ov也推出了Xplay,X-shot,Find7等極具性價比,又不用耍猴的機型。而且都有非常突出的特性與功能。

但是,但是,但是mate7橫空出世了。一款實際上毫無特色的機型被吹上了天。於是ov發現原來還是可以繼續不用頂配也可以賣高價。只要廣告跟得上,其它都可以忽悠。

最後一度被小米拉下來的手機價格,在眾多不知道是消費者還是海軍的強烈吹捧下,慢慢開始漲回去了,直到現在。


推薦閱讀:

因為米粉而堅定不買小米,有錯嗎?

TAG:手機 | 商業 | 女性消費 | vivo手機 | OPP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