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一份完美的炒粿條?
先給大家百度百科一下,炒粿條是不是炒牛河?
粿條是福建閩南地區,台灣省,海南省、廣東潮汕等閩南語系地區的漢族傳統小吃。「粿條」一名是福建閩南地區和廣東潮汕地區的叫法,同屬於閩南語系地區的海南省全省和廣東、福建、台灣等省份的客家人則將其稱為「粄條」。粿條不同於河粉,是較窄身較薄的河粉,其口感比河粉更具彈性。另外閩南、潮汕、海南和台灣地區對於凡是用米粉為主料,麵粉、薯粉等輔料經過加工製成的食品,都稱「粿」或「粄」。所以閩南語系地區的所謂粄、粿,實際就是別處所稱的糕,但包括的範圍又不單純是「糕」。而用米粉調成漿蒸成薄片切成條狀的叫做「粿條」或「粄條」,台灣也有稱為「粿仔」或「粿仔條」的。而今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都可見到粿條,甚至成為當地的小吃,這是由於當時大量閩、粵移民把粿條帶出去的。
很多年前,女朋友很喜歡李心潔,我們一起看了阿牛導演的一部電影《初戀紅豆冰》,女主角李心潔的媽媽就是寄靠阿牛爸爸家餐廳賣炒粿條的阿姨的女兒。三年後,我偶然又翻出來,看了一遍,便上網買了機票,我一個人來到馬來,去了檳城,住在了George Town,那個泛了黃的城市。
那是一個六月,每天傍晚都有「檳城的雨」。雨聲很大,不止是因為雨點大,還是因為老城大破瓦、竹簾、鐵皮棚。最喜歡當然還是雨後的檳城,夾在傍晚的彩霞中,小販出街,熱鬧至極。
Char Kway Teow 是馬來語,因為潮州的發音,你會發現跟當地人在美食上有了語言的交流,Kway Teow 音譯 「貴刁」,你在泰國也能聽到這個詞,所以把 Pad Thai 說成也是炒粿條,不足為過。
汕頭街上的「四大天王」
炭火有什麼好處?
炭火能最好的保留鑊氣,一份優質的炒粿條,粿條部分最關鍵是要炒到邊緣微卷,有一點點炭焦,是最高的層次。
新加坡和馬來的炒粿條有不同:
食材和醬料都不一樣
新加坡習慣用黑醬油炒,還會放入魚餅和臘腸。馬來是調合的醬料,用糖,蚝油,老抽和生抽,每家秘方不同,但大致都是這些。檳城還有一家叫「姐妹炒粿條」他們家的粿條放的是蟹肉,去掉了傳統的血蚶。血蚶在新加坡馬來,又叫「螄蚶」。螄蚶一定好炒得爽脆才好吃!
黑醬油,台灣稱其醬油膏,醬油膏這個名字更好的表述了產品的性狀。
在自己家炒粿條,首先粿條是新鮮的最好,相信只有廣東和福建的童鞋才這麼幸運,乾的粿條,一般都比較厚,沒有米味,其它省份的童鞋只能將就。
準備蚝油,黑醬油,芽菜,韭菜,血蚶,蝦
再下入用溫水泡發40-50分鐘的粿條,不斷翻動煸炒,能聽到「滋滋」的聲音。
再放入黑醬油,魚露,蚝油,糖等大火快炒,喜歡吃辣的可以放一些類似 siracha 的辣椒醬,再加入韭菜段、芽菜和蚶。芽菜後放,飽含水分,能中和鹹味和醬味,非常清爽。牛肉,每個潮汕人都會懂牛肉粿條。我來自潮州!
潮汕地區的來答一波(ノ°ο°)ノ個人觀點,答得不好請見諒,多多指教,嘿嘿。
潮汕炒粿條里的蔬菜典型代表有:芥藍,番茄,捲心菜,筍,豆芽這幾種。芥藍和番茄經常搭在一起炒粿條,是一對好基友。炒粿條里的葷類則有:豬肉,牛肉,海鮮(主要是鮮蝦,鮮魷,小個蚝比如珠蚝及其他貝殼類)
炒粿條可以用植物油也可以用動物油,我們家喜歡用豬油炒粿條,我媽說用豬油炒比較香。炒粿條有蓋澆的,也有把菜肉和粿條混在一起炒的。蓋澆的粿條因為蓋澆汁多所以比較濕。常用調味料有:鹽,醬油,黑醬油,蚝油,沙茶醬等(本地有一個叫皇牌沙茶王的沙茶醬很受潮汕家庭歡迎)……下面說一下我從小到大在汕頭吃過的覺得很贊的炒粿條吧。NO.1牛肉炒粿條這個是我這次五一放假剛回到汕頭就跑去打包回家吃的牛肉炒粿條,另外還打包了份牛雜湯,很贊啊。這個炒粿條屬於蓋澆,不是很乾身,有醬汁包裹著,吃起來很柔軟。粿條熱乎乎的還帶著鍋氣,牛肉吃起來一點也不老而且很入調料的味。芥藍番茄和牛肉粿條搭配起來,顯得很豐富。可能因為有番茄的存在,炒的過程中會出汁,所以感覺一般有加番茄的炒粿條都比較濕。
NO.2海鮮炒粿條(^ω^)還是好基友芥藍和番茄,依舊是濕身的炒粿條。海鮮炒粿條里的海鮮一般是去殼鮮蝦和切花刀的鮮魷,然後會加豬肉片。豬肉和海鮮裹著醬汁,保持著鮮嫩的口感。
鮮魷切花刀(橫向豎刀,縱向斜刀)後一受熱會捲曲出這種漂亮的形狀,鮮魷的纖維被切斷了,不會嚼起來感覺又韌又硬。
NO.3揭陽埔田粿條揭陽埔田粿條最明顯的特點就是細,每根粿條都切得很細!在汕頭吃到的埔田粿條一般是潮汕蘿蔔乾切細粒,捲心菜絲還有粿條一起干炒,這是素炒,葷炒還會加豬肉片。切細的粿條很好入口而且口感細膩,吃起來又有干炒粿條的柔韌,提味的蘿蔔乾混在其中,贊!小時候去過埔田本地吃了一次埔田粿條,簡直難忘。埔田縣的竹筍在潮汕地區很有名氣,當季的鮮筍切成和粿條一樣的細絲,爽脆鮮甜的筍絲和柔韌的粿條搭配在一起,素炒已是絕配。
NO.4揭陽桐坑粿條桐坑炒粿條也是干炒粿條,在汕頭吃到的會和豆芽或者捲心菜絲一起炒,不知道揭陽本地正宗的會有什麼不同。素炒一份桐坑粿條,來一份白斬鴨肉,就可以飽腹一餐了。
最後,私以為大排檔、飯店的炒粿條還是比家裡做的好吃。師傅用筷子和鍋鏟在大鍋里熱油猛火快速翻炒著粿條,加上調味,筷子在鍋里不停的抖著粿條,條條分明,醬色均勻,熱燙上碟還帶著撲鼻的鍋氣,想想就流口水呀。滴。膠已人簽到卡。
潮汕人簽到
私以為,潮汕的粿條才叫粿條,其他的自然是叫河粉要點:1、豬油、魚露、沙茶、醬油等潮汕粿條烹制時的配料;2、既然說到粿條,就要求是新鮮,早上剛剛蒸出來的一大塊,早上去市場買回來,根據喜好,切一指寬的長條;3、粿條主流的分「素粿」(菜脯/筍/蘿蔔乾/豆芽/番茄)、「牛肉粿」(牛精肉+芥藍+番茄)、「海鮮粿」(豬肉+蝦+魷魚+番茄),後人開發出來的其他雜料的炒粿條並不在潮汕地區流行;4、只要你能買到上述比較正宗的料,就是接下來炒的步奏了粿條其實還分干炒和濕炒,濕炒的收汁往往是最考究廚師手法的,干炒則是對火候掌握的考驗!
當然現在大部分潮汕大排檔都是分開炒粿條跟料的,最後才活生生變成一份蓋澆粿條,肉汁完全沒有入味啊。
干炒一般豬油開鍋,少許蒜爆到金黃,牛肉下鍋半熟後加入粿條及蔬菜(大塊的蔬菜可以提前跟牛肉一起下鍋),加入調料,猛火翻炒,因為粿條早已是熟的,所以不能炒太久,5分鐘內視牛肉情況7成熟左右即可起鍋,視情況是否下蔥花~
濕炒的區別在於最後的勾芡,不能太多不能太少~當然,這只是簡單的教程,其中蔬菜的選擇,牛肉的腌制,還大有學問,只是
這個時代,你們已經習慣了大排檔的重口味媽媽的家常的炒粿條味道,誰還記得呢?個人經驗,會省卻一些火侯油量等
芥藍的莖切下來和雞蛋(防粘鍋)一起在鍋里炒熟,蝦米和肉隨便加。對了最好用新鮮豬油比較香。鍋如果剛炸過豬油更好,要是洗得太乾淨反倒容易粘
熟了後加粿條,鍋鏟要貼著鍋底鏟防粘鍋,還有要全面翻,避免有些粿條沒被翻到,粘鍋了。可適量加涼開水,太多會令粿條更容易粘鍋,剛好的話粿條口感會比較好
加芥籃葉了,熟了後就可以加砂茶醬和辣醬了(應該是這名字,方言說慣了),炒均勻即可,別忘了醬油哦。
感覺芥藍不受待見可能是因為這菜得在原產地那邊種才好吃。冬風越冷越大這菜就越好吃(老一輩人說的,也確實如此)。吃慣了本地的芥藍等到跑到深圳去吃炒粿,才發現芥藍原來可以這麼難吃。∑( ̄□ ̄)
去年過年芥藍價格翻了幾翻呢?都怪遊子回家都吃這菜(ノ=Д=)ノ┻━┻
? (ˊωˋ*) ?過10贊寫個為什麼芥藍被稱為葷菜的小故事,包括它的來歷。我爸告訴我的。
(? _ ?)好像離題了不請自來
潮汕地區來講呢,完美的炒粿條,不要豆芽,不要豆芽,不要豆芽,要芥藍,要芥藍,要芥藍!不說了,餓了,來盤炒粿條先一大盤,老家一家比較出名的店裡出品再po幾張潮汕小吃腸粉韭菜粿歡迎來潮汕玩,別的沒什麼,吃的還是挺多的做泥再有變炒一盤好食個粿條
不小心看成了炒辣條……
這東西其實材料簡單便宜,但易做難精。。。所以覺得現在汕頭也基本沒多少堪稱完美的炒粿條。外面的材料要不不新鮮,要不味道不夠。在家裡做基本那個火力都不夠大,就是沒辦法炒出鑊氣。
說到果條難道就沒有我三明永安的童鞋么,明顯不是牛河跟河粉之類的東西啊
所以題主是潮汕人嗎~(~ ̄▽ ̄)~
要加過年鹵鵝肉的鹵湯,以及菜脯丁,我爸炒的時候加的是包菜哈哈,一個來自大潮州的妹子覺得任何地方的炒粿條都不如潮州的牛肉芥藍炒粿條
配料很重要!!
豆芽肥肥短短的那種最好(●°u°●) 」
海鮮要新鮮!
油要選好一點的,不然容易吃膩
也可能吃著吃著喉嚨不舒服(^^)/~~~推薦閱讀:
※有什麼簡單易學燒紅燒肉的秘訣?
※目前市面上的真空低溫烹飪法(sous vide)設備效果如何?
※為什麼虎牌的保溫產品這麼貴?
※北京烤鴨是怎麼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