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該怎麼處理和媽媽之間的關係?

你喜歡一個工作 媽媽不喜歡 於是你順了她的意 換了個自己不喜歡的 然後一直渾渾噩噩 你愛一個人 媽媽說這個人不好 於是你嫁了個自己不喜歡的人 然後一直渾渾噩噩 你滿懷希望跟媽媽說你的成就 媽媽一大盆冷水澆給你說我不是沒讓你做這件事嗎?! 你失望透頂 媽媽一句我這麼做是因為愛是你為了你好 於是你只有繼續被她控制著

這個"你"就是題主 我該怎麼辦才能改變這種局面?(媽媽很愛我 我不想傷害她也不想用粗暴和任性的方法去頂撞她) 求各位知友幫一幫我


這種事情,真正的原因從來都不是【媽媽很愛我 我不想傷害她也不想用粗暴和任性的方法去頂撞她】。

這種事情,真正的核心就是某些人根本對於自己的選擇沒有自信,缺乏用於嘗試的勇氣,一開始就給自己找好借口即使失敗了也是別人的過錯。

走一條獨立自主的路,處處都需要自己能夠說「不」。

一生都在抗爭一直要抗爭到底,無論是對自己的母親還是對待與自己有利益矛盾衝突的人,或者傷害自己的人。

這是艱難的成長之路。而有些人從一開始就害怕,退縮,經不起別人一點施壓,還要美其名曰【媽媽很愛我 我不想傷害她也不想用粗暴和任性的方法去頂撞她】。

每當做母親的說你選擇不對的時候,是不是內心也有一個聲音在說:也許媽媽說的是對的?

再說了,如果媽媽真的那樣愛你,你不能過自己想過的生活是那樣痛苦,她會看不見?還會老諷刺你?

事實上媽媽既沒有女兒想的那麼愛,女兒卻因為心理缺憾一直在扭曲自己,強迫自己來試圖獲得母親的愛與贊同。

有時候騙自己別人都是愛自己的,這種感覺也不錯。騙騙也能就那麼稀里糊塗過一輩子。

PS:

孝順這個詞很害人,真的。

其實換個角度想想,自己愛的人沒有聽自己的話,會傷心么?不會啊……最多是失望或者惱怒,怎麼會傷心呢?又不是孩子選擇吸毒或者自虐。真正愛自己的人,難道最受不了不是所愛的人的失落和鬱鬱寡歡?

為什麼一說到孩子不聽父母的話就會變成會傷父母的心呢?

還是那句不聽話就不孝順搞出來的。

還有,孩子想走自己的路,就非要跟父母正面衝突么?我見過好多即使父母反對,但是一聲不吭繼續去嘗試自己喜歡嘗試的路的人很多啊。家裡人看著勸不動也就不勸了。哪裡就反目成仇了呢?一直都聽話,突然不聽話的孩子才會讓父母特別生氣,因為覺得好像突然失去掌控權了。


作者:與君初相識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1534594/answer/104160509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我是愛你的,你是自由的。

願我們,都不要活在父母的世界,活在伴侶的世界,活在孩子的世界裡。

每個人,都該掌控,也僅該掌控自己的人生。

很多父母的控制是以愛的形式出現的,撇開那種態度粗暴強硬的父母來說,很多人甚至都察覺不到自己也在被父母控制中,而會被洗腦式地認為這是「為我好」;很多父母也察覺不到自己是在控制孩子的人生,而會認為這是天經地義的「為你好」。

如何判定到底是愛還是掌控呢?很簡單,換位思考一下,在不影響正常家庭生活的前提下,你會幹涉打壓父母的興趣愛好嗎?你會強制要求父母選擇或不選擇什麼樣的職業嗎?如果父母婚姻不順,你會強制干涉他們不允許離婚也不允許重新締結新家庭嗎,否則就與他們斷絕關係嗎?你會做出如上舉動,然後告訴父母,「我是為你們好」嗎?當然也會有部分孩子會做出這種舉動,但是大家會一致認為這孩子不懂事,不體諒父母。

那麼為什麼當父母對孩子做出這些舉動,卻會被認為是愛?

沒有能力擺脫父母控制的人,恐怕會習得父母的內在,然後將悲劇一直帶入自己的婚姻,帶給自己的伴侶,再延伸到下一代。代代相傳。

題目問的是怎麼辦,那麼先說怎麼辦吧。

面對與長輩的衝突,要態度溫和,立場堅定

態度溫和是指不要對父母說過激的、傷害他們的話語,同時該對他們好的地方依然對他們好,甚至比以前更好。一是為了安撫父母擔憂焦慮的情緒,二是為了避免讓他們扣以「不孝」的大帽子,三是為了讓他們明白,即使你做出了他們不認同的選擇,但你內心依然是深愛他們的。

立場堅定是指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不要被父母的憤怒、指責、質問、嘮叨、哭訴,或以愛的名義施加壓力而帶偏,要堅定自己的內心選擇,不論他們向你宣洩狂風驟雨或愁雲慘淡,始終淡定地做自己該做的事。同時內心要篤定,自己要有能承擔所有後果的能力。

總體說來就是孝而不順

在必要的情況下,對態度非常強硬且無法以道理溝通的父母,需要先爆發一次,甚至冷凍一段時間,然後再執行以上兩個方針。

我主張的是,父母給予什麼,我們就回報什麼。

對於經常與孩子精神溝通、關愛孩子心靈成長和真實需要的亦師亦友的父母,回報以更多的尊敬和心靈溝通;

對於照顧孩子飲食起居,給予生活上關愛的父母,回報以孝敬、生活照顧或者陪伴;

對於經常打壓和苛待自己,卻也拉扯自己長大的父母,回報以贍養義務;

父母給予什麼樣的愛,就回報什麼樣的愛。但要注意,僅僅只是回報愛,而不是回報以「聽話」、「順從」。

給他們愛就好,而不是將自己人生的控制權與決定權交給父母。

要做到以上,最核心的是:你要有實力來掌控自己的人生和家庭的話語權

這個實力包括經濟獨立和精神獨立

前面 @巴赫愛喝胡辣湯 說得很對

小孩子才看權利,成人只看實力

自己做主人生的權利不需要你從父母手裡爭取而來,因為人生本來就是你的,從來就不是他們的。你只需要用實力讓他們不再插手你的人生。

經濟獨立不多說了,大家都明白。還朝父母伸手要錢的孩子,談什麼擺脫控制?如果有能力,可以比經濟獨立更上升一層,達到經濟富足,可以向父母證明:我的選擇,不但沒有錯,而且可以過的很好。

至於精神獨立。

相信很多人都聽父母說過:我都是為你好。也有很多人會說:我爸媽都是為我好。

這句話太熟悉太自然不過了,以至於很多人從來沒有仔細去思考過。

當你第一次去疑惑去思考,他們為我的好,是不是我想要的?這就是從原生家庭走出來的精神獨立的第一步了。

只有你自己,才能對自己的人生負責;只有你自己,才有權利決定自己人生的好與不好。父母不能,誰也不能。

所謂的為你好,其含義不過是:你自己的選擇不好,我為你做的選擇才是最好。這其中包含的對你的不信任與控制欲,讓你覺得似乎哪裡不對,卻又說不出來。因為一切都有「為你好」做擋箭牌。

有個知友說,「為你好」這句話似乎是說「我站在你這邊」,但實際上是說「我在你對面站著,你必須過來跟我站一起」。

還有句話是:當你不知道要不要聽從父母的建議時,看看父母的人生,是不是你想要的人生。這句話說的還僅僅只是要不要聽父母的建議,還遠遠不是讓父母替自己的人生做決定。

我相信絕大多數父母是愛孩子的。他們真的是覺得自己為了孩子好。但這個「好」,只是他們自以為的「好」,或者說是帶有時代局限性和世俗普遍價值觀所認同的「好」,而且基本上來說,都是只限於各種外在條件的「好」。如工作要穩定,當老師當公務員最好;如找對象條件要怎麼怎麼樣,對象工作要怎麼怎麼樣,對象家庭要怎麼怎麼樣。

而真正願意主動跟你溝通,願意傾聽你內心聲音的父母,比例佔多少?

有多少父母會問孩子,你喜歡做什麼工作?做什麼事會讓你覺得開心?做什麼又會讓你覺得不開心?

有多少父母會問孩子,你跟你對象交流順暢嗎?性格合適嗎?三觀一致嗎?你們在一起開心嗎?

真的,似乎沒多少父母會問孩子,你開心嗎?你喜歡嗎?他們所認同的只是,好不好。在他們眼裡好不好,在七大姑八大姨眼裡好不好,在社會眼裡好不好,在世俗眼裡好不好。

其實他們內心並沒有自己好不好的標準,他們所認為的好不好,都是跟著世俗標準來走的。自由職業不好,不穩定,沒面子;鐵飯碗好,當老師好,當公務員好。

找對象要身高配,年齡配,工作配,家庭配,性別配,這樣才好。

內向不好,外向才好;打遊戲不好,看書才好。學這個好,有用處;學那個不好,玩物喪志。

受時代的局限,我們父母那一代,大多數都是沒有自己的個性和思想的。他們出生於一個經濟極困難的年代,成長於一個思想受禁錮的時代。物質匱乏於是會更加追求物質穩定甚至富足,而精神匱乏的結果卻是……幾乎不再追求精神自由。

很多父母自己的婚姻也並不幸福,當初稀里糊塗擇偶,順應大潮結婚,婚後感情不好也沒有動力沒有能力去經營去改變,得過且過;事業沒什麼成就,從國企下崗的,還盼著你再進體制內,打一份小工的,卻跟你說要出人頭地;上班結婚生子日復一日過到中老年,然後催著你也上班結婚生子終結一生的使命。

他們機械地沿著腳下的那條路往前走著,人生的一萬種可能性,在他們眼裡,只有那麼一種可能性。

而你,被禁錮在那一種可能性里,無法去嘗試另一種可能性。你往旁路上踏出一步,就要被拉回來。

因為,不是他們認為對的那條路,全是錯路。

我們現在這個看似已經發展進步得讓人眼花繚亂的時代,其實也不過離文革結束剛剛40年,離改革開放38年而已。

短短几十年,在歷史進程上不過滄海一粟,要形成一個全民思想的轉變,還不夠,還需要幾代人的努力。

除了被父母控制之外,我們自己,包括我們的父母,又何嘗不是被社會和世俗所控制著呢?

所幸,隨著時代的發展,越來越多的曾經根深蒂固的偏見慢慢在消除,我們這一代的自我意識和自由意識越來越強,越來越多的人接受了更多的人生可能性。我想等到我們下一代成長起來時,我們中的很多人,會成為不再控制後代人生的父母,也會擁有著不再受世俗控制的人生。

選擇什麼樣的生活方式,選擇什麼樣的工作,選擇什麼樣的愛好,選擇什麼樣的伴侶,在不對他人造成傷害的情況下,我們都該擁有最大的選擇權。

至於說會對父母造成精神傷害心理傷害?這個理由也是站不住腳的。當你選擇了自己的道路後,對父母依然關愛有加,依然貼心孝敬,那麼他們所承受的傷害從何而來?不過是因為自己的掌控權沒有得到滿足的焦慮而已。

僅僅為了應付緩解他們一時的哭訴焦慮,而拱手讓出自己人生的決定權,這是該有多糊塗?

父母有父母的人生,我們有我們自己的人生。不過現實是,我們很多父母都是沒有自己的人生的,他們將自己的人生和孩子的人生捆綁在一起,他們一生的意義就是為了孩子,而孩子一生的意義呢……就是不要做他們認為不對不好的事情。

所以說,要擺脫父母的控制,同時不在自己做了父母后對自己的孩子加以控制,那麼一定要學會擁有自己的人生。

明白每個人都該擁有掌控自己的人生,也僅能掌控自己的人生,同時也僅有自己才能對自己的人生負責,這就是最大的精神獨立。

而擺脫父母的控制,讓他們逐漸明白這個道理,對他們來說,又何嘗不是一種解脫和成長。

很多人從這種原生家庭長大後,也像父母控制孩子一樣去干涉控制自己伴侶的人生,或者反向發展,會在做自己想做的事時心理負擔沉重,會不自覺地認為伴侶一定會反對干涉自己的做法。比如說,他們會認為對方的做事方法不對,愛好不正當,或者不敢去認為休息與娛樂愛好,以及與朋友同事的人際往來其實是一個人在滿足了基本生存條件之後的正當權益。

而我的原則是:只要你不是遊手好閒到靠我養,只要不是吃喝玩樂影響到了正常家庭生活,只要你能夠滿足你自己的生存條件,那麼你的交際與愛好我都會盡量支持。畢竟你要有自己的生活,而不是將伴侶和家庭捆綁成你的負擔。至於要努力工作或者節約自己用度給家庭帶來更好的生活,這應該是你內心自發的選擇,而不是靠伴侶吵出來,或者強壓出來的。

至於雙方實在有分歧那該怎麼辦?那就要心平氣和去溝通,去聆聽對方的真實需求,然後雙方自願地做一些改變或磨合。而不是祭出「我都是為你好」這面大旗,去強迫對方服從你的生活方式。

從根本上來說,就是「我是愛你的,你是自由的」。

無論是父母與子女,還是伴侶之間,達到這一步,才是理想境界。

其實我也離理想境界還很遠,時常不自覺地就會有隱形控制對方的想法冒出來,有時候連自己都察覺不到。比如談話中有時會不自覺地說,這樣不好,那樣不應該。生活習慣應該再更好一些,心理要更成熟一些,工作要更努力一些,讓生活品質更好一些,業餘生活應該更豐富些。而對方可能就只想做一份簡單的工作,過著簡單的生活,閑時擼擼串打打遊戲,不想太累不想健身不想做精英。

扯遠了,再扯回來。

可以想見,兩個在父母控制下長大的、內心都對別人有控制欲的人結合組成的家庭,當他們做了父母之後,對他們的小孩又會有怎樣的影響呢?

他們會習得父母的那句「我是為你好」,再傳給自己的孩子。他們可能會對孩子的教育有兩個極端,會很矛盾。一方面會無法拒絕孩子的無理請求,孩子哭鬧就會妥協,會產生溺愛(就像自己無法拒絕父母的哭訴一樣),一方面又會打壓孩子的很多想法,這不行,那不好,我都是為你好,你怎麼就不明白呢?你怎麼就不聽話呢?(就像父母曾經對自己的控制一樣)。

我有自己的媽媽,同時我也是一個單身母親。我的媽媽非常愛我,她人很好,只是有付出式的道德綁架,和眼界局限。為了擁有絕對的自主權,我也抗爭了很多年,從學業、工作,到婚姻。她也曾說如果我不聽話就跟我斷絕關係,但最後終是什麼都讓我做主。現在她依然偶爾嘮叨嘀咕,但我已不用再跟她爭吵冷戰流淚,我只用跟她說一句話:媽,你要相信我。然後她靜幾秒,說:好,相信你。

而對於我的女兒,因她回男方那邊上小學,而男方母親思維極度固化,我是存在很大擔心的。每次她放假與我見面,我都會以朋友的形式跟她聊很久。

寒假時某天,我正在加班,她突然問我:媽媽你男朋友是不是比你小?(離婚後我一直比較吸引比我小的男生,包括玩得來的異性朋友也都比我小很多,不過當時單身)

我當時大腦都空白了一秒,然後我問她:誰跟你說的?她說:奶奶說的。奶奶還說,男人就應該比女人大,男人小是不能結婚的。

我思維又停滯了兩秒,但很快想到,不能把孩子糊弄過去,我得跟她講明白。

於是我跟她講了下面這段話:

這個世界上,並沒有那麼多的應該不應該。也沒有那麼多的男孩應該怎麼樣,女孩應該怎麼樣。在100年前,女孩子還不應該讀書,不應該工作,不應該和男孩子交朋友呢。而到現在,社會越來越進步啦,越來越開放,很多以前大家認為絕對不應該的事情,都變得可以做了。等到你這一代人長大,會有更多的偏見會消除。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有權利和自由,去做想做的事情,去過想過的生活方式。不能因為別人的生活方式跟你不一樣,你就去阻攔,就說他/她是錯的,是不應該的。沒有人規定過男人小女人大就不該結婚,男人大女人小才該結婚,才會幸福,當初你爸爸也比媽媽大啊,可我們還是不合適,還是分開了啊。也沒人規定人一定要結婚,還有很多人,選擇不結婚,不生孩子呢。啊,對了,在別的國家,也不光是男人和女人結婚,男人還能跟男人結婚呢,女人也可以跟女人結婚。每個人,都有權利選擇自己是否結婚,什麼時候結婚,是否生孩子,跟誰結婚,要不要離婚。我們要尊重別人的生活方式。你以後的生活方式,我也會尊重你。

說實話,我並不知道這些話對一個幾歲的孩子來說,能理解多少。但我想,我可以反覆與她交流,在她內心種下這顆」尊重他人,也掌控自己生活方式「的種子。

我是愛你的,你是自由的。

給我身邊所有人。

附:

紀伯倫《孩子》

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兒女

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

他們藉助你來到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

他們在你身旁,卻並不屬於你

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

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護的是他們的身體,卻不是他們的靈魂

因為他們的靈魂屬於明天

屬於你做夢也無法到達的明天

拼盡全力

變得像他們一樣

卻不要讓他們變得和你一樣

因為生命不後退

也不在過去停留

你是弓

兒女是從你那裡射出來的箭

弓箭手望著未來之路上的箭靶

他用儘力氣將你拉開

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遠

懷著快樂的心情

在弓箭手中彎曲吧

因為他愛一路飛翔的箭

也愛無比穩定的弓


你只要不再被她控制就好。

不聽她的話不等同於粗暴而任性地頂撞她。只要單純地做到不聽就好了。

如果你媽媽因此而覺得受到傷害,那這是她自己的責任,不是你的責任。她要學會接受你的選擇,不把它當成是對自己的違抗和傷害。

而你,要學會忍受她表現出來的這種傷害,心安理得地堅持自己的選擇。

是的,心安理得也是需要學習和自我訓練的。


無解。

你在自我設限,你不捨棄掉一些東西就不可能得到一些東西。


你經濟獨立了嗎?

不用財務獨立,就是可以不花她的錢了嗎?

如果做到了,我告訴你一句話:你媽沒你想得那麼愛你,或者再直白一點:她一點都不愛你,只是在愛她自己的控制欲和臆想。

然後,你有什麼感覺。如果你自己不斷奶的話,別人是沒法幫助你的。

那就繼續受著吧,反正一輩子「嗖」一下很快過去了。你開不開心對你媽一點都不重要。


我覺得從小孩子長大成為大人的一個過程 就是懂得為自己負責 為自己的選擇負責

我從小是那種特別乖的乖乖女 而且家教很嚴格 從小好好學習 而且上學的時候 晚上都不出去 每天晚飯都會回家吃 我成績好 沒有給父母丟臉過 但是我特別沒主見

我也很煩父母 父母在耳邊叨叨叨 有時候為了讓他們別叨叨 我就會選擇 好好好都依你 這麼多年 不曾叛逆過

直到我多年後研究生畢業已經開始工作了 說起我學的這個專業女生工作不好找。當年選專業的時候,母親一味強調這個專業難,女生少,我說沒事啊,女生少我就更有競爭力,而且我智商高,不怕啊。多年後我真的找工作了才明白,女生少是因為工地條件辛苦,就是不適合女生,是生理上的原因限制的!

我在大二的時候,曾經努力想轉專業學珠寶設計,媽媽也是不同意,經常說著說著我就一把眼淚一把鼻涕了。因為在大人眼裡學藝術這種不靠譜的專業就是輕浮,而學土木這種傳統專業就是靠譜。

而在今天,我們說起的時候,媽媽就是一句,誰讓你當年自己放棄的。

從那以後,我明白了一件事。你自己的人生,你要自己負責。別人,包括父母就是你身邊看熱鬧的人。就是在你作畫時在旁邊七嘴八舌給你點評意見的人。就是在你下棋的時候,給你所謂自己高明意見的人!

You can u up, no can no Bibi.

我們有時候聽從父母的話,是因為我們覺得有保障。我也很想要一本人生說明書,知道做什麼是對的,做什麼是錯的,知道什麼時候該做什麼,才能有一個輝煌的人生。但是,如果真的知道了,人生不是也變得沒那麼有意思了嗎?我們聽父母的話,因為如果被證明錯了,我們可以選擇怪他們,是他們的錯,是社會的錯,是別人的錯,反正不是你的錯。你唯一的錯就是當初不應該聽父母的。

所以,要學會對自己的人生負責,你做的每一個選擇,你自己負責到底。


我媽也是這樣 永遠把我當作她的財產 必須什麼都聽她的 題主 你比我好 你什麼都可以自己賺錢買 不是像我這個學生依靠家裡 如果不依著她就要吵架發火

我媽對我說過很難聽的話:你現在那麼胖要趕緊減肥了 要不然到時候婚紗都穿不進去 (其實我真的不是很胖,就是有點微胖)就算穿進去也很醜

有些男人不是喜歡你,是喜歡我們家的財產才跟你好的,而且這種男人應該很多。

—————

我覺得你現在已經有資本跟你的媽媽說,這是我自己賺的錢,也是我自己辛辛苦苦找的工作和男人,憑什麼說換就換,我已經是個成人,是個獨立行為能力人,我是有人權的,你是我媽,你之前阻止過我的我都可以忽略不計,但從今天開始你如果再無緣無故地干涉我的事情我再也不會原諒你

就像孟非說的這樣

一些時候你就是要狠一狠心 如果你不狠心 你母親永遠都是這樣的

祝好!


劃清楚你和你媽媽之間的界限,你做事情不需要她同意,她的情緒能安撫就安撫,不能就暫時放下。

你的人生不需要得到你母親的讚許。你可以自己認同自己。

你和你媽媽是扭曲的「共生」關係,不是「愛」,愛的前提是兩個人彼此獨立。


愛你妹。。。這典型的控制欲極強的中老年婦女


遠離,你媽媽在用你的內疚和尊重控制你。她是很邪惡的。

人得對自己的選擇負責。


前段時間自己通過在范米粒閱讀平台上參加了平和父母中級的課程,裡面主要知道我們處理與父母關係的,讓我明白了生活中我們存在的方式很多都是由父母塑造的,而他們又反映了我們自身的特點,我們當然只有愛自己,才能真正愛父母,尊重父母。如果我們對他們滿懷恨意,十分抗拒,那說明我們內心對自己的態度也是一樣。我們擁有父母身上的各種特點,那麼,除非接納他們,否則就不能接納自己,除非我們和父母平和地相處,否則就不能和自己平和相處;除非我們全心地愛著父母,否則就無法真正地愛自己。


她都不尊重你,談何愛你,無非是想讓你聽話,並且對這種管教冠之愛名,過上她期待的人生。

她之所以能這樣一直控制你,是因為只要你看到她痛苦你就會讓步,不如下次換你來痛苦,讓她看到後讓步。如果說她對你的痛苦都視而不見,你還何必顧及她那麼多「痛苦」呢?


人是為自己活著,其次才是為了家人和朋友。


不想傷害她,就傷害你吧,世上安得雙全法


母親是最好的替罪羊。任何我們沒有得到的,都能怪罪到母親頭上。事實上,從某種程度上而言,我們關係中呈現的任何負面狀況,都與我們對母親的抱怨有關。我們認為她們應該給到我們,而結果卻沒有。如果我們願意原諒母親,那麼我們此時此地的關係就會變得更好一些

『練習』:今天,回顧一下關係中出現的問題。也許你會寫下一大堆問題,那麼在每個問題的後面,寫下這個問題的答案:「我還有什麼沒有原諒自己的母親?」在最後一欄,也就是你對母親的抱怨後面,寫下這個問題的答案:「我要用這個來懲罰自己嗎?我要用它來破壞現在的關係嗎?」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麼你、母親和你的關係同時得到了解放。

我們對父母的批判,深層次的說,也是我們對自己的批判。我們會透過以下兩種方式中的一種來反應。我們可能會拒絕父母的某種行為,但自己也會那麼去做,這樣我們就會理解父母這麼做的起因是什麼。另外一種方式是我們呈現出完全不同的行為方式,來補償父母的所作所為。出於對父母的批判,我們會扮演起一個為父母或孩子犧牲的角色。有意思的是,在這種角色的背後,我們被深深卡在拒絕父母的情緒之中。

『練習』:今天,看看父母身上有什麼是你所不能接納的,看看你是否呈現出同樣的行為或是在努力補償他們的行為。看看你是否在扮演一個努力付出,卻無法收穫的角色,而這最終讓你筋疲力盡。去理解他們所處的情景,去寬恕他們的缺陷,這會讓你得到解放。讓上帝的愛幫助你寬恕他們,從心底里說:「在上帝的愛中,我寬恕你,媽媽;在上帝的愛中,我寬恕你,爸爸。」


武志紅,另外沒有什麼傷害不傷害,你現在這個地步是自己選的,別把責任推父母。你沒有勇氣堅持自己的選擇。除非你想一輩子做父母的傀儡,否則所謂的不聽話的傷害隨時存在。老生常談不想討論


我就是被我媽逼著和一個各方面都不錯,但我沒感覺的人在一起。我就跟我媽說:媽,我可以和他在一起,但我以後過得不好就會怪你。

然後我媽就放棄了。

才怪呢!她自己跑去那個人聯繫了。。。。我只能稍微妥協,答應先做朋友。


經濟獨立產生自信,帶動人格獨立。


你一直在割地求和。

不經過艱苦卓絕的鬥爭,就想收復失地?


很簡單,不管你媽怎麼鬧,完全不管,每個月定時支付一定的贍養費。

自己搬出去住,不給你媽媽鑰匙。

如果現在已經嫁了一個不喜歡的人,趁早離婚。

經濟基礎決定說話的聲音,所以經濟得獨立。

如果狠不下心,當我沒說。


這個問題就好像「在歐幾里得幾何中,作出一個內角和不等於180°的三角形」。

想要作出一個這樣的三角形,唯有跳出這個前提。

也就是說,你必須跳出「目前的,你和你母親的,關係」


推薦閱讀:

知乎上有哪些已經在準備當或者已經是爸爸媽媽的用戶?
《爸爸去哪兒》和《爸爸回來了》適合單親媽媽帶孩子看嗎?
怎麼讓媽媽改觀對男朋友家境態度?

TAG:媽媽 | 親子關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