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背後需不需要理念或者意義?

以下是我在王發堂的&<建築審美學&>上看到的幾段文字。

現代理性邏輯只承認事物自身的意義和因果關係,而不是去尋求其後的深度意義。事物上所依附著的外在的觀念和思想也就煙消雲散,事物僅為自身而存在。這就是所謂的現代化思維。現代思維認為烏鴉叫就是烏鴉叫,沒有任何後面的意義(在過去,烏鴉叫被認為是不吉利),流星的出現與地球上的人事也沒有關係。中國的設計師總是賦予設計以思想(理念)就是尋求設計後面的深度意義,這與尋求烏鴉叫聲後的意義(不吉利)是同一種思維方式,烏鴉與不吉利沒有因果關係,它們之間的聯繫就應該解除。也就是說大多數中國人的思想在某些方面仍舊停留在前現代,仍未現代化,雖然他們在其他方面表現出很現代。例如,給自己的設計作品賦予不著邊際的意義或理念,都是違背因果關係,把天人合一等觀念強行聯繫起來,這種關係都是設計師虛構的,其實沒有任何現實功能和意義。現代化思維認為建築設計就是建築設計,除非有因果邏輯關係,否則就不能構成關係,也就是說,解釋系統僅僅局限於因果關聯,這樣也就給建築的理念(或稱象徵或稱意義)帶來一種尷尬。一方面,人們期望建築有理念或者建築形式有意義,另一方面,這種關係從科學(即因果關係)上來講,是沒有任何根據的,僅僅是人們的一廂情願。

……

建築師必須有一個清醒的認識,一方面,不是每一棟建築都需要理念。另一方面,如果把所謂虛的理念放置建築設計的首要地位,最終肯定是要以犧牲建築的實用和美觀為代價。因為建築的功能實用和建築形式的美觀應該是建築設計時考慮的重點,在這些問題得到滿足後,可以在有條件的範圍內,附會一些理念未嘗不可,而不能本末倒置。

……

為建築而建築,為形式而形式,不能為理念或者象徵或者意義而建築,也不能為理念而形式。

----------------王發堂,&<建築審美學&>

按我的理解就是現在的很多所謂的思想在現代的理性邏輯思維所清掃,很多理念實際上你提出來,但是沒人無法理解,無法感覺到,所以成了一個很虛的東西,所以就沒有意義往這個方面深究。但我的老師告訴我,建築設計要始終貫徹設計理念,絕不妥協,感覺是衝突的。

但是又感覺缺少了思想的建築,只講求形式又感覺少了點靈魂,但不知道怎樣去尋求一個建築的意義,感覺怎麼想都會觸到那本書裡面文字的網

,而且除了設計理念也不知道該從哪些角度出發進行建築設計,所以現在有些迷惑。


理念的概念非常寬泛,那本書上反對的是這樣一種感覺:啊 我這個建築呼應了天圓地方blablabla 再比如最近朋友圈裡很火的清華同濟華工大鬧麗江的三個方案 清華說 我這是三江匯流...對這種理念 這種純虛的毫無落實的扯文化的理念根本不算理念好么 具體你可以看下他抄的zaha的格拉斯哥交通博物館...

依我個人看法 一個concept 也就是你所謂的理念吧 是一定要貫穿始終的 Steven holl在錨固那本書里就說過 建築是concept和form之間的問題.那什麼是concept?其實語言本身就是一種概念 它與所指代的對象形成了一種強行的聯繫。建築的概念很大程度上在玩弄這種共識:於是產生日常生活、政治、經濟、公共領域的各種概念。

比如oma 老庫就會用很多以他記者的眼光發現很多社會現象社會問題 濃縮到他的建築 他的shape裡面去 這時候 形式(form)隨之也產生了變化 這是他的概念 推薦他的各種digramm諸如此類還有big...

比如steven holl 再做一個東西前 一幅絢爛的水彩 幾幅內部圖景 他自己可能受了很多藝術家的影響 比如賈科梅蒂 受到現象學的啟迪 全方位的看到感受到建築的本質 這裡推薦他的衝浪博物館 七個採光井的教堂 格拉斯哥藝術學院擴建 概念的領域非常廣泛 什麼都可以稱之為概念.

但是務必要切記的是 還是要對場地多多加以分析和探討 對人對活動等等進行問題的發現 可能你去回應場地問題的時候 你就有了你的設計初衷 你的concept...當然 這也僅僅是一種設計方法。你也完全可以像gehry一樣 什麼都不管 先入為主 做一個無視周圍環境的東西.

設計的出發點太多 材料 建構 周圍環境 藝術影響(主觀的)可以說 都是g點...都可以用來開始一個設計 建築的意義 這個問題毫無意義

最近在看一群西班牙建築師 rcr ,salgas cano,mgm,被他們的腦洞吸引 你不需要把建築賦予多麼重的擔子 多麼偉大而神聖 要成為一個偉大建築 就好比埃森曼說的 要的是俯拾即是的創意和靈感 哪來那麼大的壓力呢?

大三汪 先說這麼多 想到了再來添~歡迎交流~


單從題主所看到的王發堂先生的文章來看,我提以下幾點疑惑:

一、現代理性只承認因果關係,物體與其後人為賦予的意義沒有關係,本身就是有失偏頗的。在這個角度下,它摘去了人文環境,不是從人的視角去觀察世界。翻翻詩經就知道裡面有多少象徵指代了,只要是在中國這個大文化環境下,國人對文化事物本身就會加入自己的理解。全世界都是如此。

二、以偏概全,做完建築尋找理念是一回事,根據理念發展設計建築又是一回事。

-------------------------------------------------------以下是正文--------------------------------------------------------

拿寫文章來說事,可能更好懂一點。

寫作大部分人都會,門檻極低。寫好就難了,寫作中有結構,布局,敘事,修辭,建築亦是如此。寫作可以流水賬,可以寫欠條,可以寫應用文。

建築可以做安置房,可以做臨時住宅,可以做垃圾中轉站。

欠條不需要文筆,垃圾中轉站不需要折板結構,權衡之下,這種偏功能至上的東西,理念是可有可無的,至少目前的經濟狀態下是這樣。

要不要理念這個命題是很大的,肯定沒有蓋棺定論的說法。理念可以是很多,可以是你心目中的一副畫面,你一個對場地等各種問題的解決方式,你對設計最後所呈現出來氛圍的把控等等,不一而足。

然而我以為,理念是一顆種子,是一個提綱。理念之於建築,好比主題之於文章。

一篇文章確立主題之後,遣詞造句,段落結構都是一種表達的手段。換個角度講,如果通過建築的方式來謀篇布局,闡述主題,未必是走偏的建築學。如下圖:

感謝 @申兔兒提供的照片~

紙上建築也並非沒有出路,文字和建築肯定有諸多共通性。張永和在給學生的任務書里要求學生做建築之前,先擬200的文字論述,再開始著手設計。這個200字的論述即設計的原點,會產生巨大的粘性,在垂直的尺度上迫使你深入挖掘。

對於理念,低階玩家的玩法是:理念無所謂好壞。我們需要掌握的是根據一個基石,生髮完成整個設計,並且反芻設計過程中的思路,以建築學的思路根據理念完成設計。做設計如果自始至終沒有骨架,其實很難推進的。

到了高端玩家的玩法才是比拼概念的好壞。我在另一篇答案里也提到,這種思維模式才是最重要的。大部分設計類訓練的,可能就是對概念的深入能力,這關乎以後個人風格的養成。

不要把建築看的那麼重,它也許只不過是一種表達手段罷了。

建築的標準除了堅固,實用,美觀,在我們這個時代,還應該加上有趣才對。理念可以使你設計的建築,往有趣那邊開始靠攏。

以上是老生常談的思路,我重點想要講的是第二點,換一個角度看理念,可能大家就不會這麼痛苦了。

理念是交(hu)流(you)的媒介。

人與人之間交流,效率最高的是歸納總結。不要讓對方去歸納你的發言,而是應該自我歸納,拋出去,讓對方有一個清晰明確的印象後,再去勾勒細節。

設計師怎麼向甲方(老師)闡述自己的設計,學生時代,老師有機會一周一周地看圖,再不上心的老師也會對你的設計有一個大致的印象。試想一下,現在有一個甲方,請問怎麼通過一次短短的彙報接觸,能使甲方清晰地明白你的設計?

把你的世界壓縮成一顆種子,交給甲方,讓它在甲方心裡生根發芽。

隔壁有一個題目,說學生作業要不要取題目?我認為是要取的。所有令人回憶起來牙酸的題目都是源於:沒文化還想裝逼。不要笑,我曾取過「四水三山」這樣的題目…

取題目,亦或是歸納理念,都是一個自我總結的過程,建築師對自己的設計基石都不了解,何談去說服他人。這也是大部分設計師拚命想把天圓地方之類的概念強加於自己設計上的原因,為的是尋找讓甲方理解的基石。

因為這樣做之後,起碼不至於出現以下這種情況:

某一天,你拍著甲方的肩,無奈道:

說來實在嘲諷,

我不太懂,

偏渴望你懂

新手科普文,輕噴

ps:還沒工作呢...其實我也不知道怎麼和甲方交流


要釐清兩個問題:

1.建築設計是有理念的。

2.建築設計的理念和傳播用的口號的區別。

分不清這兩者的關係,就會胡說八道。


感覺意義這個東西好像被放太大了。可能是在大的時代背景下,大家感覺到了現代性的衝擊,意義的喪失,所以更加渴求意義。可是我覺得中國的很多「明星建築」的問題並不在於意義,而在於除了意義之外還有什麼。

再看看時代背景,也發生了變化。關於個體、自我認同、反叛等等的思想當然還在,可是不得不承認人類已經走入了另一個困境,那就是發展的困境。資源枯竭經濟衰退已經成為不可忽視的矛盾,甚至可以說,很多對個體意義的追尋,都籠罩在這個大的陰影底下。這個時候我認為最大的意義,就是人類怎麼存在下去才不會完犢子。

我們已經有太多會講大道理的作品,會炫酷的作品,會模仿各種形狀、生物、不可名狀之物的作品。可是再看看使用者的反饋,幾乎都免不了有一個共同的吐槽:「難用」。再看看建築的各項指標:能耗、排放、舒適度、對周邊環境的影響,很難說到底有多少建築可以做得很好(這裡說的很好不是僅僅滿足一些必要的規範,而是真實的好。)建築的意義到底是對誰而言的意義?這種在追求自我表達的時候對使用者、周邊居民,甚至子孫後代的藐視難道不是一種意義的喪失么?這和做奶粉的說「這麼做肯定沒問題,反正奶粉我自己又不吃」有何區別呢?況且尊重使用者和表達意義並不必然矛盾,而且有可能是相互促進的。

如果要追求設計的意義,不如先想想:

這個建築要解決的最主要的問題是什麼

場地有哪些自然條件和資源可以利用

怎麼讓使用者的生活變得更美好一點

怎麼才能盡量減少環境負荷(污染,能耗,排放等等)

哪些事情一定不能做

當然這個過程不能是建築師演獨角戲,而是需要很多的現場調研,訪談,討論,儘可能多地建立起建築師與業主、使用者、維護者等等多方面的聯繫。就好像解一道題一樣,有了各種各樣的前提條件,經過層層推導,才有可能得出一個所謂的「意義」。這個意義不是「某一個人的意義」,而是「大家的意義」、「整個項目的意義」。

讓建築師從電腦前面走出來,從「畫圖狗」變成「會造房子的人」,讓使用者成為對使用有發言權的人,從「配景人」變成「有真實需要和感受的人」,讓建築師可以設身處地去想使用者之所想,體會使用者之所體會,甚至是去理解一些原本以為不需要被理解的人群,把人與人之間割裂的東西重新連接起來,這本身就很有意義了吧。

想起了我很喜歡的一位建築師 Anna Heringer 的電子郵件簽名檔:

Architecture is a tool to improve life.


可以沒有理念,但是必須有立場


不吐不快——題主的疑問其實反映出這篇文章對於一些詞語的使用需要斟酌,證明了這篇文章的不嚴謹,通過如下5條闡述我的觀點,希望幫助題主梳理相關概念,也希望同各位互相交流:

1.個人認為,王是站在一個對中國國內建築行業進行批判的視角上進行的批判。他所要闡述的是當代國內建築圈子在建築項目投標中對於一些符號化的「設計概念」的濫用-如「天圓地方」 ,如馬岩松的「山水城市」,如有答主說的」三江匯流「,如一些吉利數字在建築中的使用,如果王確是批判這一方面,這也是建築圈廣泛認同的。

2.王舉例-由烏鴉叫想到不吉利,這是為了論述上一條中的符號化意像的濫用,但有不恰切之處。首先,他認為這就是所謂」建築的深層意義「,區別於建築的表面邏輯,我倒認為,建築的深層意義真真不是烏鴉叫聯想到不吉利這一範疇 - 深層意義倒應該是[弗蘭姆普敦論述的建構意義],[由建築材料、建造方式等特徵體現出的建築地域性],[筱原一男、伊東豐雄、妹島這一批日本建築師對於建築身體性的解讀]。其次,甚至由烏鴉叫聯想到不吉利這一心理現象在當代社會也從未被遺忘,被忽略 - 庫哈斯的大褲衩對性的聯想(庫哈斯在自己的插畫中有隱喻)、國家體育館建成以後成為「鳥巢」成為大家口中的首選稱謂 - 不管有意無意,這一心理現象從未消失,一直隱秘地存在於社會生活中,因此,當代性的發生與烏鴉的例子並不切合。

3.我個人對於當代性的理解:具有當代性的建築並不是可以用一句話如「排斥深度意義,強調錶層意義」來概括的,當代的社會是流變的、多元的,不排斥差異的,當代的建築思考不僅有BIG的圖解化(表面化),也有妹島、卒姆托、德莫拉在實踐中尋求的建築思考(深度意義)。

4.有些時候,把一件事情說明白,不需要繞來繞去,舉什麼烏鴉的例子,直接用建築圈兒的例子不更生動更容易被大家么?

5.二元對立非此即彼的思維方式、不加思索一股腦吸收的心理,千萬不能有,特別是在信息爆炸,人人可輕易發表自己觀點的當代。。。

————————————————————————

搜到王的相關資料了,題主是從王的書中截取的片段,不知道其上下文如何,如果其前並無對於當代理性思維的限定,或是對於其討論話題的限定,那我仍要說,王的這段文字不夠嚴謹,有太過個人思考的傾向,並不符合當代建築圈的全貌。

(建築設計及其理論博士在讀,歡迎切磋歡迎打臉)

以上。


建築設計的理念(建築師構思出發點)、建築的概念(建築與生活政治乃至於文化的交匯點)和建築的或建造的邏輯(建築方法或者建造方法或者建築師構思的方法)等等是應該有不同的界定,才能進行深入的討論。比如建築的概念可以作為建築設計的理念,但是不是在所有的案例中等於建築理念。


很明顯,題主混淆了王發堂&<建築審美學&>中的理念和你老師提到設計理念!

1.王所不提倡的理念是針對設計師虛構的、不著邊際的、沒有任何根據的、一廂情願的形式上的理念。用這樣的理念來做設計的例子:天子大酒店、方圓大廈、五糧液酒瓶樓等

2.你老師所提倡的理念(題主沒提到具體內容)應該是傾向於邏輯思維導向的設計理念。這一塊的設計理念可以去BIG官網看看他們的項目設計過程,一套分析圖下來,就是他們的設計過程,也是他們的設計理念,甚至不需要多餘的文字說明。再用一個最直白的例子來說:開發商都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很多情況下拿了一塊地就要求設計院強排,也就是怎麼排開發商才能賺多錢。設計師就會結合用地形狀,市場情況等給出一份利益最大化的規劃方案。其實從某種意義上來講,這也是一種設計理念。

最後,設計還是需要設計理念的!


這年頭方案沒個「理念」或者「意義」,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做設計的。或者說,「理念」「意義」不都出現在方案完成後嗎?

————大三建築狗看到這個問題,強行吐槽一下。每次評圖的時候,聽到別人介紹自己的方案,話語之中全是理念、開放性空間、交流空間、心理感受等詞,聽起來真的是噁心!你看看他的方案,再聽到他的介紹,什麼方案意義全是強行解釋。

基本上都是方案後期弄完了,怎麼辦?方案好像不取個古風內涵有意義的名字或者不提一個逼格高一點的標題,都沒法顯得有深度(本來就沒深度)。


在我看來,賦予建築以理念是把建築從物質維度升華到藝術維度的一個方式。說得更諱莫如深一些就是,這是把建築從屬「欲」提升到屬「靈」。把物生靈化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但是做得好,價值之高就不言而喻了。所以說,賦予建築理念這個事情本身是相當有意義的,這也是建築設計研究者應當認真做認真思考的,同時也是建築設計者樂趣之所在。

接下來討論何為好的理念。

好的理念的產生應當是有所根據並且站得住腳的。講人話就是,好的理念應當是綜合人、環境等各方面現實條件分析後產生的。也就是說,建築設計者不應當完全依據自己的個人主觀喜好強行賦予建築理念,而是根據建築所處環境的天然屬性,分析發現它某方面的突出個性,然後努力把其個性用建築語言表達出來,我想這才是好的設計者好的理念。

以上是本人的價值觀,具體到方法論的話,我目前還沒有足夠的能力,也就不多說了。

最後說說題外話,感激進入東南大學建築學院,感動於東南大學老師們的學者風骨。很幸運。


個人認為對於建築美學限於時代的討論與評判的意義不是特別大。形式美的標準一直在變化,或許今天我喜歡草間彌生,明天就喜歡蒙德里安。那麼我在受到不同藝術風格影響下,即使是針對同一個地塊,所形成的方案會有很多不同。

再來說說題主說到的這段話,從我自己的角度來解讀,就是建築的重點只在於其功能內涵。如果是這樣,我們的設計就會回到現代主義上去,再創造一個柯布西耶的光明城市。我們換另一種角度來看,在一個城鎮中,它的城市肌理最初是如何產生的?很簡單,自下而上的方式。那麼我在進行設計的時候採用這種肌理何嘗不可?讓我說出一個理由,那就會是遵循場地的原生態。但如果設計的時候放進來一個大褲衩的樓,打破原有肌理的平衡,又何嘗不可?理由就換成創造新的城市地標,以凸顯該地區與眾不同的特性。

其實文化,或者說古老的文字,結合當下的社會特徵來看,給了我們很多不同角度去解釋它。可以尋找天人合一和可持續發展之間的對應關係,也可以尋找積極入世和建築的公共性之間的對應關係。

概念、意義這些東西,說著雖然有些虛,但最終還是會落在實處的。

風景園林在讀 坐標重慶大學


不知道你說的理念是否等同於概念,或是指個人立場。概念有人認為必須有,像屈米這種就是強打概念牌;但你也可以沒有,你可以選擇做細節,你可以選擇做構造,但必須要有你堅持的立場。立場包含概念,概念不是必須的,而立場是必須的。


設計師通過設計改善人們的生活,怎麼樣改善?這取決於設計師認為什麼樣是更好的生活,這不就是理念嗎?為什麼巴洛克時期極盡精緻奢華,為什麼現在簡潔中性的性冷淡設計風靡全球?這都是有時代背景,以社會的經濟 文化 政治等等各方面有關的。

設計也不單有實用價值,同時也有美學價值,這是從純物質化的觀點看來毫無意義的,然而卻是普遍客觀存在的,無法審美的生命是很可悲的。

另外,附加奇奇怪怪的含義不是中國人的特點,而是人類的特點。從人類開始征服自然起,就在神鬼化自然。封建迷信又不單中國有。


參加過幾個建築方案評審,所謂的理念只要涉及工藝複雜的造價高的部門,我們都喜歡去否決。呃,我們土木出身~~~~


推薦閱讀:

TAG:建築 | 建築學 | 建築行業 | 建築設計 | 建築理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