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帶孩子的理念和自己不一致,要怎麼協商?

本題已加入知乎圓桌 ? 二胎養育方法論,更多二胎養育相關的話題歡迎關注討論。


協商的本質是互相妥協,但自認為『我是過來人,我當然知道該怎麼養孩子』的老人,是很難妥協的。這也是為什麼從理論上來看有很多解決問題的辦法,而在現實中卻行不通。

協商的前提之一,是互相闡明自己的觀點,並理解對方的觀點;而這一代老人往往無法理解新的、科學的觀點。科學實驗和數據對他們來說,是看不見摸不著的,還不如隔壁老張家的孫女就是如何如何養大的來得『科學』;他們不理解正態分布曲線也有兩個極端,認為只要和大多數人不一樣,就是不正常;他們認為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美國兒科學會乃至各類來自國外的知識只適合西方人,和東方人的體質是不同的,所以不能照搬到小孩身上;他們認為孩子生病了就該喝『沒有副作用且標本兼治』的中藥,而見效快的西藥不僅副作用大,而且治不了本;他們相信QQ空間和朋友圈以及百度搜索結果中頭幾條的內容,認為那是真的養生之道、長壽之道,每天換著法子折騰吃生洋蔥、生大蒜、生薑;他們不理解孩子的生理構造和大人不同,所以一旦孩子發燒就需要『捂汗』或者『酒精擦拭』,甚至會嘴對嘴親孩子,將自己的慢性病傳染給孩子……你闡述得再多,他們無法理解,那就沒什麼用。

協商的前提之二,是雙方能調整自己的觀點;但絕大多數老人認為這不是『觀點不同』的問題,而是『孩子要造反、老子不能讓步』的問題。對於他們來說,『父/母命子從』是天經地義的,『我說什麼,你做什麼就行了、就夠了』,根本就不和你溝通;即使在溝通中你努力闡明了自己的觀點、平靜而尊重地駁斥了老人的觀點,他們也只會感到『這小子翅膀長硬了、不聽話了!』,從而認為自己作為父母的權威受到了冒犯,進而試圖將你攪和進他們混亂的邏輯中;如果還不見效,他們會直接甩臉摔面子,給你扣一堆諸如『不敬不孝』的大帽子,並且在爭執中引發老人的疾病,例如血壓突然升高、感覺身體不舒服甚至忽然就喘不過氣來等等——這時候你不妥協也難。

協商的前提之三,是雙方達成一致後,遵守約定去執行;但老人往往會在背後搞小動作。背著父母偷偷給孩子過量的不健康的零食、偷偷帶孩子長時間看電視——這些做法能簡單有效地讓孩子『喜歡』他們,依戀他們;父母教育孩子的時候,一旦孩子開始哭鬧,老人往往忍不住跳出來插手,而他們插手的方式是駁斥或者抵制父母的做法,儘管這樣做直接降低了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權威性,從而令孩子更缺乏約束。

協商的前提之四,是雙方處於平等的位置。你可以選擇自己的朋友,但卻不能選擇自己的父母;你和自己的父母原本就並非平等的關係,所以你可以談判的砝碼一旦遇到老人『我是你爸/媽』的說辭,無形間就被消解了。你看,這就是親子關係和朋友關係最大的不同:朋友是因為志同道合聚在一起的,而親子關係則是非自願在一起的。尤其對於從大學以後就開始在大城市生活的父母來說,他們的三觀已經和高中時期相比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公司單位原本就是能獨當一面的人員,而回到家裡,還要和『自以為很了解他們』的老人呆在一起,按照老人過時的意願遵循還未脫離監護時的生活狀態。

不過,如果老人是孩子的主要照顧人,你也沒什麼資格抱怨太多:本來對於體力、精力和知識都不如你的老人來說,帶孩子原本就是『玩得開心』、『帶得輕鬆』、『吃好睡好長好』就非常不錯了——你在將孩子交給老人帶之前,就應該考慮到這樣的結果。他們原本已經含辛茹苦將你撫養成人成家,如今在他們各方面素質都大不如從前之時,還以自己的標準去要求他們,實在是很過分的事。

很多在你看來原則性的問題,只要不是醫學和過度溺愛的問題,老人的做法其實未必不好哪怕都是兒科醫生,對很多育兒問題也存在不同的意見。例如,很多兒科醫生建議小孩應該和大人分床睡,而西爾斯醫生則建議小孩和大人共享睡眠;對此,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則沒有做出選擇,而是根據分床和同床兩種睡眠方式給出了不同的建議。例如,現在流行的育兒觀點認為孩子應該從6個月開始斷夜奶,但是很多喝夜奶到2歲的孩子也依然睡得好、長得好。再者,父母所堅持的『科學育兒』原則如果來自於不靠譜的育兒大V,也未必真的科學。例如,有的父母一直用料理機將食物打碎了給孩子吃到1歲半,嚴重影響了孩子牙齒的萌出以及未來乳牙的脫落;而大多數老人則很早就建議孩子慢慢過渡到和成人一樣的食物了。例如,有的父母給孩子報名去上昂貴的早教班或者買早教機,但這些早教班原本就不一定靠譜,而所謂『早教機』對孩子沒有面對面、生動的交流,並不能真正促進孩子早期的認知及語言發展。

所以,關鍵是明確自己育兒的底限。如果雙方無法達成共識,盡量自己養娃。說句不好聽,但非常貼切的話:『親媽/爸什麼都好,只要不住一起』。一旦你將養娃的責任交給老人,那就只能設定1-2條必須遵循的原則;對於其他事不要抱怨太多,自己再想辦法彌補和教育即可。

配偶同樣如此,並且由於雙方地位基本平等,姑且認為三觀也基本符合,彼此協商會輕鬆很多。至於很多父母抱怨自己的另一半難以溝通,建議去看看《男人來自火星,女人來自金星》等書籍——你們原本就是截然不同的生物,不要指望對方和你用同樣的方式去養育孩子;同時培養自己的同理心,設身處地地為對方著想。有時候,這種互相溝通和理解更像藝術和修行,就不是本回答所能涵蓋的內容了。其實,只要大原則保持一致,孩子是能從父母身上學習到不同的品質的。


作為一個二孩的父親,下面說說我的經驗。

一個家庭帶領一個小孩,基本和管理一個公司,或者帶領一個團隊做項目沒什麼區別。

一定要有一個溝通的中間節點,這個中間節點必須情商高,有智慧,既懂得斡旋妥協,也懂得在原則問題上絕不退讓。一如公司的CEO、項目的項目經理、遊戲製作人、主程、主工程師等等。

如果老婆是個明白人,那麼問題好辦,就好像主程本來就是一個管理和技術兼備的人才,搞定公司上層的奶奶、外婆不在話下。如果老婆不好溝通,又不是明白人,就比較累。最差的一種是能力不行,又強勢。基本上等於公司來了個沒能力又搞壞團隊關係的二貨,那就是最慘的一種。

不同的團隊領導風格不同,但總來說,強勢的必須有貨,沒貨的弱勢反而安然無恙,用團隊管理的思維做好角色就好。

下面說一個具體操作原則:我家裡,基本我就是那個PM,於是我要嘗嘗做好老媽、老婆、甚至老丈人、丈母娘的心理垃圾桶,聽他們吐槽對方。切記一點原則,當他們在你面前吐槽對方的時候,一定要說對方的好話,切忌火上澆油,更壞的情況是去傳話然後讓他們關係越來越差。基本上就是在老媽面前說老婆好,在老婆面前強調老媽的好。為了減輕我的負擔,我慢慢引導我老婆來擔當我這個角色了。

實在不行,就用公司的部門制方式,把兩個對立部門隔開,不要天天粘在一起也是一招。

上面的每一個字,都包含了一個沒力氣帶娃於是讓老媽和老婆住在一個屋檐下的二孩爸男人成長的血淚史……滿眼心酸淚,吐出肺腑言呀。希望對其他實踐者有用,簡直可以是老媽老婆最佳實踐1.0版本。如果覺得好請點個贊呀親。


如果你的家人不只是你的另一半的話,這個就不是一個談科學上正確與否的問題了。這是一個zhengzhi問題了。家裡聽誰的?看誰有家裡的話語權聽誰的。如果那個人不是丈夫或者妻子的話,那就是需要去軟硬兼施,什麼方法有效用什麼的去影響那個主權人。

這也就是我為什麼會要各位自己要將自己的家庭獨立出來。育兒的問題就會變得簡化很多。否則,zhengzhi是一門妥協的藝術。但育兒,是一門科學。


從中國國情來看,帶孩子方面需要協商的家人一般包括配偶和老人。那麼如何和家人協商的問題就從這兩個方面來考慮。

如何與配偶協商

夫妻雙方是孩子的法定監護人,也是最重要的養育人。無論是包括夫妻與未成年子女的核心家庭,還是邀請了老人一起生活的大家庭,夫妻雙方都是家庭的主人與核心。因此夫妻之間的溝通是家庭關係健康穩定的基礎。

在與配偶協商養育孩子的理念時,可以考慮下列的步驟:

1,歡迎參與,肯定初衷

夫妻雙方即便是在如何帶孩子方面存在分歧,值得肯定的是雙方都在想承擔自己的家庭功能。目前很普遍的一個家庭困局是,妻子去學習各種教育理念,承擔養育孩子的重擔,而丈夫卻有些遊離在外。妻子累得要死,埋怨丈夫不顧家不管孩子,丈夫面對埋怨常常沉默以對,甚至更不顧家。這種現象背後可能有傳統文化的原因,可能有丈夫自身的原因,但還有很大的可能是夫妻互動方式的原因。

當夫妻一方希望另一方接受自己的育兒理念時,常常容易不小心形成一種居高臨下的壓迫感,潛台詞是"相信我,我的方法更先進,你按我的做就行了",長期下來,另一方就會感覺到"我想多了也沒用,我在工作中很能幹,但好像回到家裡就什麼都不懂了,我可能都不是真的被需要",於是本能地就會迴避參與讓自己感覺到價值感低的事情,逐漸被邊緣化

所以在開始協商時,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歡迎與肯定對方的參與。參與意味著雙方都在為家庭投入,為了孩子好,這是比觀念的分歧更重要的一致。可以參考的表達方式有:

  • "親愛的(後文統一用此稱呼,請自行替換為自己習慣的稱呼),我剛看了一篇講育兒的文章,我覺得還挺有意思的,有些地方還不太明白,你來跟我一起研究研究吧"

  • "親愛的,我剛看見咱家寶貝又xxx(出現某個問題)的時候,你xxxx(做了某種干預)。你也注意到這個問題了真是太好了,我可以有你陪我一起商量了。"

  • "親愛的,我剛看到咱家寶貝又xxx的時候,你xxxx。我猜你當時真是被氣著了,擔心孩子老這麼下去會xxx,想能夠幫孩子xxxx。"

2,用好奇的態度探索原因

行為的背後是觀點,觀點的基礎是一系列複雜的個人經歷和對事情的考慮與看法。"指責行為,批判觀點"會很容易激發對方本能的自我保護而更加固執己見,而用好奇的態度可以儘可能降低對方感覺到被評判的不安全感,從而願意講出背後的原因。人在這種狀態下會對自己的觀念持更開放的態度,也就更容易接受不同的意見,同時也更容易察覺自己觀念的漏洞。

而且越是更深入的了解了對方行為與觀點背後的原因,也越容易理解對方,越容易找到可以協調一致的點。

可以參考的表達方式有:

  • "親愛的,我發現你用的方法跟我不一樣哦,你快跟我說說,當時是什麼樣的情況,你當時是怎麼想的呀?"

  • "哦!原來你是這麼想的呀,難怪呢。後來呢,結果跟你想的一樣嗎?"

值得強調的是,無論是好奇的態度還是歡迎參與,表達時的語氣,語調,表情等非語言信息的重要性要遠高於表達的內容,不然聽的人是很難真正感受到的。

3,在一致的基礎上討論不同

在用好奇的態度互相深入了解後,充分肯定共同點,然後多用啟發性的方式拋出不同的想法來討論。有堅實的共同點為基礎,一起討論分歧時也就更容易達成一致。

可以參考的表達方式有:

  • "唉,你這背後真是對咱寶貝的一番苦心啊"

  • "對,孩子的學習真的很重要,我也這麼覺得"

  • "咦,我突然有個擔心,這麼做的話,會不會xxxx?"

  • "我來說說我想到的一種方法,咱們一起來看看有啥利弊"

4,統一戰線

夫妻關係是整個家庭關係的定海神針。夫妻之間通過協商構成穩固的統一戰線,能讓孩子更加感覺到家庭氛圍與家庭規則的和諧穩定,降低適應壓力;同時也是與老人協商達成一致的基礎。

除了很個別情況以外,夫妻之間關係融洽,有協調一致的育兒理念往往比到底協調成哪種理念更重要。而且只要夫妻之間溝通順暢,總是能夠在需要的時候共同修正育兒方式的。

如何與老人協商

在與老人協商的時候,剛才提到的夫妻之間採用的方法都適用。另外還有一些特別的考慮與原則

1,權衡利弊,統一底線

在與老人協商育兒理念的時候,一定會遇到超出這個事情本身的問題。如何處理這些衍生問題往往是夫妻雙方需要先協商一致的。

老人幫助帶孩子是有利有弊的。權力和義務是需要對等的。老人並沒有給自己帶孩子的義務,如果決定要享受這個便利,就需要做好心理準備面對隨之而來的一些煩惱,給老人一些決定如何帶孩子的權利。

根據自己的情況,夫妻雙方需要一起衡量哪些便利是很難替代的,哪些弊端是自己難以接受的,什麼樣的妥協是可以接受的。

權衡利弊後作出了選擇才能以更積極的心態去面對這個選擇所需要付出的代價。統一好底線才能避免代際間的矛盾變成夫妻間的矛盾。

2,誰的父母誰溝通

關係越穩固越經得起分歧與衝突,溝通成本也越低,效率越高。所以夫妻之間統一戰線後,誰的父母就由誰去溝通。

同時,最好能夠在私下溝通。跟父母溝通時,配偶不在場能更好說話。另外,除非是影響特別大,需要立即制止的情況,盡量避免當著孩子的面溝通這些,因為老人會非常在意自己在孩子心中的形象。

3,建立界限,區別分工

每個人都有有自己做事情的習慣,希望有一些自由度。建立比較清晰明確的界限,區分哪些方面或者時間段是主要由老人負責的,哪些是夫妻雙方來負責的。給老人在他們負責領域更多的肯定與尊重,會讓老人自身的價值感要求得到滿足,協商起來也會更容易。

  • "爸媽,你們倖幸苦苦把我拉扯大了,現在還幫我帶孩子,真是不容易,還幫我們把寶寶的飲食起居都照顧的這麼好,讓我們特別放心。寶寶的教育方面我們就多來承擔起來吧"

4,弱勢溝通

老人常常會用以往用的老辦法來干預夫妻採用的新辦法,受阻時常說"我就用用這個辦法把你帶大的,你不是挺好的嗎?"。一方面老人的方法是來源於他們的親身實踐經歷的,很難接受"這種方法不對",另一方面,老人更擔心自己會連同自己的方法一起被嫌棄,被淘汰。所以夫妻在跟老人爭取自己的主導權時,盡量通過示弱來弱化方法之爭給老大帶來的心理壓力。可以說:

  • "爸媽,您看我們也是第一次做父母,也需要您給我們一次學著做父母的機會,這樣我們也才能成長起來嘛。我們也希望我們的孩子能更我們一樣,覺得自己的爸爸媽媽真棒,真能幹"

5,給老人減壓

常出現的問題是老人照顧孩子過分小心翼翼,怕孩子凍了就給裹得緊緊地,怕孩子傷了就不讓孩子隨意活動。這背後有觀念的因素,有心疼孩子的因素,還有就是擔心出了事情被埋怨,擔不起這個責任。

「孩子要是磕了碰了,孩子爸媽會不會怪我沒照顧好,嫌我笨手笨腳的啊?要真出了事兒,我怎麼跟他們交待啊?」這是老人很容易有的心理壓力。所以想要老人給孩子鬆綁,就要多注意給老人緊繃的神經鬆綁。

6,鼓勵學習

很多情況下,老人只是欠缺新的知識。可以根據自家老人的特點,提供一些他們最易於接受新知識的學習渠道。比如有的老人喜歡自己看書,就可以偷偷把想給老人學習的書放在不明顯,但容易看到的地方。有的老人更詳細電視上的權威,那麼就找找看有哪些節目符合自己的期望,製造機會讓老人看到。

同時,更要通過讚美來鼓勵老人學習。即便是小的進步,也要鄭重其事地肯定。比如說:

  • "哇,爸/媽,我今天在書上看到一種xxx的方法,我一想,這不就是您前幾天xxx的時候用的方法嗎?您是怎麼知道的啊?"

  • "您這思想真是跟得上潮流,為了咱寶寶好,這麼肯學習新東西,我真幸福!我有個同事他爸媽上次就特別堅持用老辦法,結果孩子都弄出毛病啦,還是您好,這麼開明!"

====================================================================

回應知友的一些意見:

1,有知友覺得文中舉例的表達方式擰巴,在家庭中很難這樣說出來。現實操作中確實是這樣的,如果非要用這種表達方式來說,不僅很多人說不出來,家人也會不習慣。每個家人,每個人習慣的語言風格都是不一樣的,那麼適合的表述方式就往往與我舉例的這種不一樣。

我在文字有強調,語氣,語調,表情的非語言信息要遠重要於表述的語言形式。只要是在溝通的時候真心用歡迎參與,好奇,肯定初衷的態度,說出的話自然就會容易讓聽得人不覺得那麼像指責。

文中舉例的表述目的只是用文字,稱謂方面的誇張來更容易呈現這些態度。

2,有知友覺得這些方法都用的話是很累的,確實這是拐了好多彎,要投入很多耐心和情感的方法。如果直接講道理,就事論事就能達到溝通目的的話,顯然不需要非此周折。這才是更理想的家庭溝通環境。只是家庭往往是情感最糾葛的地方。講的是道理,背後心裡呼喊的常常是情感述求。於是在很多情況下,「誰有道理聽誰的」的結果是誰都覺得自己有道理,都不願意聽對方的,並演化為家庭內部權力之爭,那個時候大家其實都不講道理了。

確實這種溝通成本比較高,並且也真的很可能就會在很多家庭裡面,跟老人溝通無效。所以文中提到在與老人溝通時,更基礎的問題就是需要權衡利弊,願不願意投入這些精力來克服溝通障礙,自己能不能接受不讓老人帶孩子所失去的便利的部分。


謝邀。我常說一句話:只有極端事件才能暴露出來一個人人性中最醜陋的那一面。事件越極端,暴露的越深刻。

一群人養一個孩子,平常的小摩擦就會暴露出來大家各自不同的性格和處事方式,遇上孩子有個病痛災害什麼的,更是將彼此醜陋的一面都暴露出來。沒有責任感的,愛指責的,霸道強勢的,等等。誰都說不服誰。如果,這一家子本身的綜合素質可以,那麼即使有摩擦,最終還是會達成共識,如果這一家子本身綜合素質差,再來一個「媽的智障」型的人,那麼怎麼調和也沒用。

所以,問「大家教育裡面不一致怎麼協調」這種問題,不管任何人給了任何有建設性意見,你家庭的這塊土壤未必適用。

說到這,有人會問,難道按你這種邏輯,就沒有方法了嗎?有。根本方法是:全家人提升自己的智商和情商。治標不治本的方法:什麼大家商量啦,一個人做主啦,尊重對方啦……我都懶得打字。這些方法對於一個沒智商沒情商的家庭通通然並卵。那些來辛苦碼字,提供自己處理方案的,都是基於他自己的情商和智商做出的選擇。你,能學會嗎?呵呵呵……記住,你是你,別人是別人。沒有可比性。


三觀不同一般無法妥協。有時需要強勢,有時需要搗漿糊,生活智慧只能化解,不能徹底解決三觀不同問題。(現實就是這樣打臉)

親友自懷孕起,我一般推薦幾套書,誰能看完聽誰的,提前防範這個問題。

孩子一般都會順應主要撫養人(可能不止一人)的方式,不帶孩子的人,遇到觀念衝突,讓主要撫養人改變,都會遇到youcanyouup問題,容易激化家庭矛盾。

帶孩子的人,最好多從經典書籍,經典書籍,經典書籍中學習育兒知識。不帶孩子的人,最好少發表意見,當然,也不要期待不帶孩子的人會始終保持沉默。

有些家庭里,會尊重書籍中的意見。有些家庭里,會尊重老師的意見,有些媽媽會藉助老師幫助長輩「洗腦」。很遺憾,有些家庭里,觀念衝突完全無法解決。

孩子一般會順應主要撫養人的方式,也有些孩子會吸收來自周圍人的「正能量」。保險起見,誰最會帶孩子,誰做主要撫養人。

投胎本來就是件有風險的事啊!


我們家一般都是我協調。

一是因為我學歷全家最高;二是因為我帶孩子較多。

對家裡不同的人我用不同的辦法。

公公一向比較尊重我的意見,他那邊我只要直言不諱就可以了。

婆婆雖然把「你有文化,你說的對,孩子的教育要靠你」掛在嘴邊上,但她還是很溺愛孩子的。我的做法是反覆地和她交流溝通,擺事實講道理。例如婆婆說小萌你不吃飯哥哥就過來吃了。我立即告訴她不能這樣,這會給小萌哥哥喜歡搶他的東西的印象,最終會影響兩個孩子之間的關係。多說幾次,讓婆婆慢慢接受。

萌爸比較溺愛孩子。我依然直言不諱,語氣比較強硬,有時會講點歪理。

我爸有時微信一點育兒經驗,我都糊弄過去,因為我爸是典型的紙上談兵。

至於我媽,她很難堅持教育方針、教育方式,也拒絕交流,最後我只好放棄溝通,請她回家,不再給她干預的機會。

在孩子面前,我也會溝通。因為家裡長輩多,各行其是,大萌很小就懂得借力打力。我常常跟他講溺愛的危害,告訴他對他嚴格是因為我要對他的人生負責,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則不用。大萌表示理解。小萌才一歲,今後也會跟他講這些道理。

很多時候有種孤軍作戰的感覺,例如大萌學鋼琴,一開始我不願意,其他人都願意。現在大萌太累太忙,其他人要放棄,我堅決不許。我跟大萌說持之以恆的可貴,養成這種精神的重要性。這個道理也不厭其煩地跟其他人說了一遍又一遍,讓他們明白我的堅定。

我的經驗是:教育孩子這件事必須有個主心骨把握大方向,與其他人進行協調溝通。

相關回答的鏈接http://www.zhihu.com/question/29014487/answer/43126327


我爸媽的問題,我去說。

他爸媽的問題,他去說。

我倆之間的問題,在參考他意見的同時,基本上都是我說了算。

那麼多育兒書也不是白看的,各種狀況用我的辦法迎刃而解,孩子養得活潑健康聰明可愛,大家也就默認我在帶孩子問題上的權威地位。

一開始的時候,不該妥協的就不能妥協。個人說服老人很難,不過他們那個年紀的人還是比較迷信權威啊電視啊報紙啊什麼的。比如嬰兒怕捂,給他們看知名醫生的書或微博,嬰兒捂,出濕疹了,配點照片,再宣傳下這醫生多厲害,上過什麼節目,出了好多書,哪個明星家孩子都找他看,是哪家醫院的,他們醫院多權威……比自己直接告訴他們「孩子怕熱」效果好多了。


我的原則是帶孩子最多的的人說了算(保姆帶除外 - 不是本題的選項)。如果是夫妻之間可以盡量多地溝通一下,帶孩子多的一方還是有可能聽得進去並且慢慢改變的。如果是祖輩帶孩子,基本上是兩個方案:能接受老人的方法就接受,不能接受夫妻兩個想辦法換人,不交給老人帶。不想製造年齡歧視 - 確實有老人思想開放聽得進去不同意見的,不過他們一般還有自己的生活,不大會高興長期帶孫子女。


養孩子3年,最大的感觸是,說到不如做到,要做就做最好(誤)

許多的事情,說起來就變成了口舌之爭,意氣之爭。起不到相互理解的作用,還會激化矛盾。

不如放棄這些辯解,說服的功夫,自己去做好自己的事情。

你想怎麼教育孩子,你的理念是什麼,就按這個去踐行,去做好,在這個過程中,家人也是在不斷的成長和改變的。

他們看到你做的好,孩子在你的方法下越來越好,自然會認同你。那麼他們也會這麼去做。

這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

看不慣別人的做法,那就要堅持你的做法,負起自己的責任。

不想讓孩子離開自己的身邊,那就調整自己的工作、時間,拿出更多的精力、金錢來照顧孩子。

不想讓孩子吃亂七八糟的零食,看電視,那就給孩子準備好健康的酸奶、水果,書籍,帶孩子參加更有趣的戶外活動。

想給孩子更多的自由,那就做好家裡的清潔工作。

不要說,想要家裡人怎麼做,直接做出來就好了。

很多時候,其實大人也沒有好的辦法來養育孩子,所以才會固執的堅持一些不合時宜的做法。

讓他們看到,啊,原來還有這種好辦法,相信我,下次你肯定能看到他們偷偷的學你呢。


不才認為,什麼溺愛,追著喂飯,公共場合大聲喧嘩等等都是小問題,最大的問題是,老一輩人可能根本不懂什麼叫做尊重。

我的爺爺奶奶,自詡小學教師,覺得自己算是文化人了,但是出門隨地吐痰,大聲喧嘩,每句話前綴 媽的 ,做飯用抹布擦碗等,這些習慣我一點也沒有學到,學校會教給孩子正確的行事作為。這些都是很表象的東西,就算走歪了,以後可以改,對孩子的成長沒有決定性影響。

那麼有決定性影響的是什麼呢?

是尊重。

很多素質較低的普通老人一個典型行為是,發泄怒火。他們一般容易激惹,又略顯專制,孩子不聽話他們就會生氣,然後大喊大叫,出口成臟,用很尖刻的語言來攻擊孩子,而不去試圖了解孩子的想法。

很多時候他們根本不是在為了教育而教育,而是自己在別人那裡受了氣,就要把氣出在比自己弱小的對象身上。

比如小明買了個糖葫蘆,想給奶奶吃,奶奶忽然說,去滾滾滾,一天就知道吃,你還知道幹嘛?然而零花錢是奶奶給小明用來買零食的,奶奶生氣是因為別的一些雞毛蒜皮的糟心事。這就使小明感到莫名其妙和委屈,還會產生一種不安全感。

換言之,他們根本沒有把孩子當作一個獨立的人。

不安像一個魔鬼,會催生很多負面的情緒和變態的渴求。一個內心充滿不安的孩子,會努力嘩眾取寵尋求關注,時常感到孤獨寂寞,如果恰好找到吃東西的發泄方法,就會變成一個小胖子。自卑,畏縮不前,容易激惹。如果你覺得你家孩子像個鬥雞一樣,那麼請反觀自身,或者你的父母,有沒有像鬥雞一樣的人。

還有低下的行動力,消極的世界觀,容易自暴自棄,半途而廢,虎頭蛇尾,不懂得爭取,沒有同理心,不善良,自私冷漠。這並不是全部,不安可以催生出千千萬萬你不願見到的品質,你的孩子還未長成,請杜絕精神上的冷暴力和肉體上的暴力,請溫柔的呵護他,請溫和的教育他,請充分的尊重他,他一定不會走的太偏。

鑒於以上,我認為,孩子盡量自己帶,如果真的要父母幫忙,唯一的要求就是尊重。

略倉促,論證不很完整,也不再修改了,希望對你有用。


不用協商,直接我的娃我做主好了!

給你舉個例子:

我是孕六個月准媽,前些日子給寶寶採購了嬰兒用的安全座椅,準備生完出院回家路上就用,我媽就一直在旁邊跟我叨叨根本用不上,孩子太小沒辦法坐,而我是一直契而不舍的跟她爭辯。前天微博上有個新聞,一個小孩僅僅因為汽車追尾,就被安全氣囊震的昏迷不醒,我就給我媽看,她雖然當時沒說啥,但是我還是感覺到她還是不認同。

昨天我突然想起來一件事,還是我媽跟我說的,因為我當時也就兩三歲完全沒記憶。我爸開車帶著我們娘倆,我媽抱著我坐在後排,然後途中我爸急剎車停車,我頭就直接磕前車座上了,我媽說我當時就不省人事了,把他倆嚇壞了,後來還好沒什麼大問題,我也健康長大成人了。

我說這個事情的目的在於,對於我媽來說這樣的事故明明已經在她自己的孩子身上發生過了,而現在有了排出這種安全隱患的措施的時候,他們還是不願意接受。你說你跟他們協商有屁用呢?說句再難聽點的,除非出了人命了,而且還必須是他們周圍發生的,那些電視上播的新聞里報的,對於他們來說就跟聽故事一樣,根本不痛不癢! 難道我們育兒要一直跟長輩擺事實講道理么?累不累啊?


大半年前,因為家裡各種教養觀念不合,我在知乎上問過同樣的問題,到現在也沒有一個人回答,那個時候我覺得特別苦惱,一個很難管教的三歲兒子,一個固執的軍人老公,一個刻薄難纏的婆婆,每天呆在家裡的時候我就特別難受,說每一句話都可能引起紛爭,我盡量不發表意見忍氣吞聲,終於在一段時間後我在家爆發了一次,具體細節不描述了,最後的結果是以我給婆婆道歉結束,那個時候我的觀點是不要用打罵的方式管教孩子,要讓孩子信任你願意跟你溝通交流也慢慢的能引導和管教,我婆婆和老公覺得孩子要嚴厲管教,打,罵,關小黑屋各種方法都可以用,他們認為我對孩子就是溺愛!我真的非常痛苦!直到發現小孩有一段時間一直眨眼睛,同時還有清桑的聲音,帶他看了眼科,看了喉嚨,也吃了不少葯一直都沒好,偶然在網上查到了抽動症這個病,對照兒子的情況我們一家人都快崩潰了,也是從那個時候開始,我們一家人第一次站在了同一條戰線上,查閱相關知識,看書,學習管教孩子的方法,雖然只看了幾本書,但是突然像找到了鑰匙一樣,所有的問題都慢慢的開始一道道被解開。家裡人觀念不同,勢必會造成家裡氛圍的不和諧,這種不和諧就是對小孩成長一個非常糟糕的環境,我們家孩子真的非常敏感,有時候我們小兩口帶他出去玩回來之後他會跟奶奶告狀我們兩個在外面吵架了,其實可能只是大聲說了幾句話而已,曾經我們不知道忽略了多少次,我們隨意的在小孩面前爭執,生悶氣,發泄我們的情緒,甚至多數爭執是因為他,對於一個敏感的孩子來說這是多麼糟糕的事情,另外我們這樣的交流方式也是小孩一個非常糟糕的模仿對象,千萬不要忽視身教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小孩就像一面鏡子,反應出的是整個家庭的問題!所以家庭的和諧是最重要最基礎的一個環節,讓家庭的每個成員都重視起來之後再去統一思想應該會更容易一些,現在我和老公每天都會交流,他也意識到了以前的錯誤,婆婆也有所改變,當然她不可能像我們年輕人一樣,思想能那麼快的去轉變,在我下班以後她就很少再參與孩子的管教,也不再當著孩子的面評論我的做法是否正確得當,對於強勢了一輩子的婆婆我覺得她也真的很不容易,當我總這樣的思路去面對身邊的這些事情時,我覺得其實一切並沒有那麼糟糕,其實我自己也得到了一些解脫!


如果是父母的話,請堅定立場,「我的孩子我做主」,能帶還是自己帶吧。再理智的爺爺奶奶姥姥姥爺都逃不開「隔代親」。善意提醒爸媽分清角色,站穩立場,支持並尊重你的育兒方式。老人嘛,有時候也得「連哄帶騙」的才不會傷了他們的自尊心。

至於配偶的話,為了夫妻和睦,不影響彼此感情,還是得好好「促膝長談」盡最大可能達成一致,我想,夫妻感情好的起碼有一方會讓一步的。實在觀念相差太多的,千萬不可以一起「教」孩子,「一個張口另一個就得閉嘴」,不要模凌兩可,給孩子帶來不必要的疑惑和困擾。

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具體情況還是得具體分析呀,畢竟人心都是肉長的。


沒什麼需要協商的。我家很簡單,孩子的事情父母負責。我的孩子當然是我們作主,爸爸有意見的,我們關上房門討論。爺爺奶奶有意見?爸爸負責搞定。外公外婆當然是我搞定。


勸,勸不動就收聲,老人幫你帶孩子不是天經地義的,自己帶孩子才是天經地義的,你不喜歡老人的方法,那你就自己帶。


在一切開始之前,買個套套。


過來人經驗,協調不了,改變老人的思維比什麼都難


簡單粗暴的方法,要麼聽我的要麼滾蛋。


最近在看的一本書中有點兒技巧。偏實用向,就不上理論了。

原則1:家人對孩子的教育需要一致。尤其是爸爸媽媽之間。

孩子能清晰地辨別出父母在某一問題上的不一致,並針對這不一致達成自己的目的。

所以,一個唱紅臉,一個唱黑臉是不應該使用的方法。

原則2:帶孩子的理念不一致是家庭教育中的必然因素——因為大家的生活年代、成長經歷各不相同。但對於底線和原則要保持一致。

可以列出個表單,以時間為線,列出可能出現的場景與解決措施。

中午 12:00 午飯 午飯的必備要素(食材、準備工具、言語安排) 意外場景(不吃 原因是什麼 解決措施)

每個場景都是在幫助孩子形成習慣。在此之前,家庭中各成員應予以充分討論,如有異議,要有能做主的人。

很多時候,教育孩子中的理念不同多半是沒有形成一致的家庭觀。這和孩子無關,和經營家庭的成員有關。


推薦閱讀:

在弟弟妹妹出生前,父母預先做什麼有利於引導大孩子接受、照顧新生寶寶?
是否應該教子女學講方言?
小孩什麼時候可以打架?
如何預防和消除動畫片中暴力、撒謊等情節對小朋友的不利影響?

TAG:教育 | 兒童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