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國家在邁入工業時代的時候,有沒有對傳統節日造成衝擊?

中國的一些傳統節日現在變得越來越淡,不知道西方國家有沒有經歷過


如果時間的限定是工業時代,那肯定是有的影響的。

從現代城市空間組織的角度來說,傳統節日就已經不適合當下的空間組織形式,西方國家的郊區和國內農的分布情況基本一致,獨門獨院,橫向水平面分布。但是工業化後,特別是現代主義建築浪潮後,建築開始豎向發展。同時批判摩天大樓、高層小區沒有人情味就不絕於耳,因為通過豎向的空間組織方式雖解決了密集人口的居住問題,但割裂了過去橫向空間的格局,這種獨立式的空間關係不如原來開放(試想原來是家家有院子這樣一個半開放空間過渡,領居家的花或者果樹常長到我們家),人的交流被這種空間影響和阻礙。另一個是氣氛實際是種符號傳遞,因此我們發現在城市小區里一般節日的氣氛總覺得怪怪的,首先像對聯、西方的聖誕掛件這一類的都放在樓裡面都比較憋屈,再說你不可能從一樓爬到頂樓,把所有的符號過目一遍,所以那種節日符號的強化就不如以前強,氣氛也就差了。而橫向組織則可以一目了然,你去農村一眼望去就是一片紅,在我住的英國小鎮里,你可以在院子里或者透過窗戶直接看到別人家閃爍的聖誕樹。所以城市過節氣氛,特別是像春節和聖誕節的傳統氣氛就不如農場濃。

那農場為什麼也氣氛淡了?因為家庭成員的關係淡了,情感關係的塑造不是血緣或者道德式的硬性塑造,需要一個個事件來支撐情感的發展,但是城市化和工業化的發展讓農場的父母們背井離鄉,他們的孩子一年也就見個一兩面,談過異地戀的人就知道,就這見面頻率,見了還能很親密才怪,只是孩子和父母是血緣關係連著,他們的父母實際是自己的爺爺姥姥。所以在實際關係里,特別是現代社會的宗族血緣關係逐漸淡薄的情況下,父母回家過年就像硬插在祖孫之間的陌生人。

因此,不是節日氣氛淡了,而是人之間的關係淡了。

國外工業化初期類似的衝擊也不會小,那為什麼後來他們這種問題不會那麼嚴重?第一是他們大批人向郊區轉移,因為有車的緣故,大批中產階級選擇安家在城郊的小鎮上。他們白天在城裡工作,晚上可以回家陪孩子。第二是西方國家不存在嚴格意義的戶籍制度(可能因為城市小),孩子可以比較緊密地跟著父母。三是工業化時代的一個重要特徵就是信仰科學技術,這時候宗教信仰就示弱,像西方一些傳統節日基本都和宗教沾邊,這時候節日的宗教氣氛就淡了,但後來為了節日氣氛又好了?因為人們又開始信仰宗教,同時商業造勢也加強了這種氛圍。四是政府尊重傳統文化,你不可能在西方哪國元首在聖誕或者其他傳統節日時,還灌輸自己黨派文化和政治理念,把普通人合家歡樂的輕鬆氣氛搞成硬性嚴肅的政治背書?

以上很多是根據我個人觀察,如有不妥不對的地方,還望指正。


謝邀。有。

我根據UNESCO(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官網)和維基百科做了個統計表格,包含2008-2015年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包括《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節日、遊行、傳統習俗活動等。

PS:這裡不是所有符合條件的項目,因為我把名錄中作為表演形式等存在的項目剔除了。無官方或慣用譯名的項目全靠個人腦補,因此請以原文名稱為參考。

↓請點擊大圖↓

《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意義:

這個國際標準文件要求各會員國採取法律手段和一切必要措施,對那些易受全球化影響的遺產進行必要的鑒別、維護、傳播、保護和宣傳,並向人們指出,有大量屬於文化特性和少數當地民族文化淵源的口頭遺產正面臨消失的危險。因此,急需告戒有關當局及這些遺產的擁有者,使他們知道這些遺產的重要價值,並知道怎樣去保護它。

(維基百科)

在這個表上你可以看到各大洲各個國家都有節慶活動上榜。

順手介紹其他幾個有趣的外國傳統節日:

《傳統節日在今朝》,國家地理中文網,2014

------------------------------------------------------------------------------------------------------------------------------------------

另外,傳統節日受到衝擊/節日味道越來越淡/節日逐漸消失等現象,其形成原因是有多方面的。下面舉例說明。(因文字量偏多,已畫重點,可看加粗和下劃線部分。)

俄羅斯

淺論俄羅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節日文化 ,王瑤,2011

以上介紹的是幾個俄羅斯古老的傳統節日,它們中的大部分現在已經不為人們所知了。在蘇聯解體後,農村的這些傳統節日也受到新政治體制和經濟形勢的影響正在悄悄地發生變化,俄羅斯的傳統節日正在逐漸消失。人們越來越不知道該如何過節,特別是代表著現代俄羅斯的年輕人。且撇開那些古老的節日不提,根據社會學家的調查顯示:有超過半數的俄羅斯公民(51%)不知道11月4日(星期五)俄羅斯將度過人民統一紀念日。只有8%的被訪者知道節日的具體名稱。有三分之一(33%)的俄羅斯居民認為11月4日為俄羅斯協商和解日。有5%的俄羅斯居民認為11月4日為波蘭立陶宛武裝衝突自由日。其他3%的俄羅斯居民的回答更是五花八門。

和諧和解日,曾經也是俄羅斯的重要節日之一。但是由於,俄政府的變遷,這個節日也是幾經沉浮。先是俄羅斯首任總統葉利欽為與過去時代劃清界限,將「十月革命日」改為「和諧和解日」,後來普京又將「和諧和解日」改為「莫斯科紅場軍事閱兵日」為的就是讓人們忘記這個曾經特殊的日子。從蘇聯時期的法定假日,到現在的不知「和諧和解日」為何物。

可見,作為俄聯邦訂立的新節日也遭受了同樣的境遇。雖然,俄羅斯已經出台了一些保護傳統節日,阻止其消亡的政策,比如說,把謝肉節作為莫斯科的城市節日,努力向世人展示一個原汁原味的謝肉節,但是一個城市的努力是遠遠不夠的。21世紀的俄羅斯,和中國一樣,面臨著非物質文化遺產流失的問題。許多的民俗文化正在慢慢的消亡。衷心的希望,俄政府能加強民間藝術,風俗習慣的保護工作,讓我們能在100年200年以後,仍然能感受到這些淳樸熱情的俄羅斯節日。

(PS:本文未能在網頁標註的源網站搜索到原文,所以使用了此編輯版。)

印度尼西亞

印尼排華問題探析 ,梅顯仁,《光明日報》,2008年刊登(2004年發表)

從1966年起,蘇哈托政府頒布了數十項排華反華的法令法規,主要有:……關於華人宗教信仰及風俗習慣的1967年第14號總統令……這些法令法規的實質,是剝奪華人作為印尼公民應享有的政治文化權利,強迫華人放棄本民族的語言、文化、宗教信仰和生活習俗。蘇哈托政府的內政部、司法部甚至多次頒發專令,要求印尼華人改名換姓,徹底放棄自己的中文名字,改用印尼化的姓名。華人不得在公共場所舉行慶祝華人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的各種節日活動,與中華文化有關的各項祭祀儀式和活動只能在家庭或個人的範圍內進行。

(《人民日報》援引了此文http://world.people.com.cn/GB/8212/169570/169571/10095275.html)

《印尼對華僑華人政策及其發展趨勢》(《華僑華人歷史研究》),溫北炎,1996

印尼華人普遍信仰佛教,承襲中國傳統習俗,許多華人在宗教節日和婚喪喜慶日子裡大講排場,大擺@①席,大大刺激了原住民,擴大了與他們的鴻溝。針對這種情況,政府於1967年12月6 日頒布《關於華人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的總統第14號法令,禁止華人公開和令人刺眼地舉行中國宗教和傳統習俗的節日慶祝活動,只准許他們在家庭或私人範圍內進行。

http://dlib.zslib.com.cn/qklw/rdzl/RDA23/RD029978

PS:上文亂碼處原文可能是「流水」。

成因分析:

《印尼華文教育與教學》,中原大學應用華語文學系 編著,2006

美國

聖誕節商場狂歡:

《聖誕經濟:消費主義者狂歡,在商場流連而非教堂》,馮亦斐,《新聞周刊》,2003

14世紀,羅馬主教宣布在12月25日慶祝耶穌誕辰。儘管有著基督教的招牌,這個節日從一開始就帶有「狂歡」的性質。研究了十幾年聖誕消費等課題的美國猶他大學商學院教授白樂壽(Russell W. Belk)對中國《新聞周刊》說,節日打破了常規,狂歡豪飲在一定程度上顛覆了社會等級標準,給當時基於等級階層的社會不平等現象帶去了一些挑戰。

當代的「消費者資本主義信仰(religion of consumer capitalism)」僅僅只有幾百年的歷史,但是購物商場已經成了一個頂禮膜拜的地方——絕大多數人在聖誕節期間更容易在商場里流連忘返,而不是在教堂。

這種對消費的信仰,或者說「被誘導的信仰」,使得銷售商成為這個節日的最大贏家。在美國,聖誕節前的幾周已經成為一年中最大的購物期,許多零售商在聖誕節前的一個月里的收入就占他們年總收入的25%到40%。因此,零售商在宗教的信仰之外,以潛移默化的消費信仰來大力促銷這個節日。

在一定程度上,美國政府也很支持聖誕節及其消費。白樂壽引述了上個世紀60年代美國前總統胡佛所說的一句話:「凡是對美國商業有益的,就是對美國有益的。」美國政府無疑將這種信仰延續至今。

一個美國專欄作家為此深有感觸,他寫道,「我知道7月4日是我們設定的最大的愛國節日,但是我現在開始想,聖誕節和它的消費文化也許是一個更精確的愛國慶典,它是來慶祝我們的資本主義國家所獲得的一切成就的。

莫威廉是「聖誕無購物(Buy Nothing Christmas)」運動的積极參与者。這個起源於加拿大、現在已經擴展到幾十個國家的民間活動,號召人們在聖誕節期間不購物,或只購買少量必需的物品,旨在挑戰並試圖改變這種過度消費的生活方式。

聖誕節球場狂歡:

《NBA聖誕大戰:是籃球比賽,但更是節日狂歡》,高京,《新快報》,2014

自從上世紀40年代開始,NBA正式推出聖誕大戰,如今這項活動已經有68年歷史。說起來,當年NBA還是美國職業體育聯盟中最不受待見最沒錢最不吸引人的聯盟。為了吸引球迷,聯盟老大聯合紐約尼克斯老闆,謀劃著在聖誕夜上演NBA比賽,以此來奪人眼球。

不過,在賽事剛開始推行時,球員也不願意聖誕節出來打比賽。但情況到了上世紀90年代得到180°大轉彎,因為那時候曠世巨星邁克爾·喬丹的出現,加上電視轉播技術的成熟,NBA全球化日見成效。這樣的背景下,NBA商業價值迎來了大爆發的時期,「聖誕大戰」也就成了聯盟每年僅次於總決賽、全明星賽的一道風味大餐。

對於美國本土的NBA球迷來說,別的聯盟基本上沒有特別安排,只有NBA年年聖誕加班。漸漸地,在這個最重要的節日舉行的聖誕大戰,就像春晚對國人一樣,必不可少。

對於那些斥巨資買下NBA轉播的電視機構,聖誕大戰可是一個拉高收視率的重要賽事。2013年,聖誕大戰每30秒廣告賣到35萬美元,儘管比NFL超級碗還遜色不少,但是已經足夠電視轉播機構賺得盆滿缽滿。同時,廣告費高建立在觀眾多的基礎上。2012年雷霆和熱火的聖誕大戰吸引了960萬觀眾觀看,當年所有聖誕大戰比賽共吸引超過3300萬觀眾收看。

而從球票銷售這一塊來說,要想在聖誕當天現場觀看比賽,那麼要付出比一般時候更高昂的代價。2012年,聖誕大戰的門票價格超過了330美元,比平時一場比賽貴至少一倍,坐在場邊就是身份的象徵。

NBA聖誕大戰 是籃球比賽,但更是節日狂歡-新快網-新快報官方網站(明天報紙今晚看·能見報的博客·人人做記者)

感恩節搶購熱潮:

黑色星期五在美國也用來指每年感恩節之後的第一天。這一天通常被認為標誌著聖誕購物期的正式開始,被看作是每年零售業聖誕銷售業績的晴雨表,也是一年中各個商家最看重也是最繁忙的日子之一。

(維基百科)

《被改變的「黑色星期五」:實體商家趨冷,網購熱火朝天》,周佳,第一財經網,2015

對於美國零售業來說,節日消費就是一年盈利的關鍵。在感恩節後的星期五,人們在家庭團聚的感恩節火雞晚餐之後就要為聖誕節給家人朋友送禮物而開始採購。這一傳統從1930年代開始由百貨商場開始推廣。為了配合節日消費,在1939年羅斯福總統簽發總統令將感恩節從林肯總統規定的11月的最後一個星期四改為11月的第四個星期四,以避免那一年11月有5個星期四,讓商家損失一個節日消費周的情況。2年後,感恩節的新日子被國會通過正式成為法律。

網上銷售擁有比商場銷售更多的時間優勢。 即使在有法律禁止商家在感恩節開業的州,網上銷售都是不受時間限制的。所以商家早在實體店開門前就開始在網站上打響了感恩節銷售爭奪戰。

還有其他節日:

《西方節日的副產品是情感教育》,郭小為、孫雅蘭(採訪),《新周刊》第411期,2014

鄭佳雯:美國的不少節日也成了購物節

(美國威斯康星大學在讀博士生)

每年的5月31日,美國都會紀念歷次戰爭中死去的士兵。在這個「英雄紀念日」里,有大型遊行、花車隊伍、明星表演,國家總統發表演講等一系列活動,但它們都不是由國家自上而下來組織的,而是許多社會團體、娛樂公司等民間力量來完成的。這個延續了上百年的古老節日,已經無法像「9·11」紀念日那樣,立刻引起一種嚴肅情感,更多的時候它是用娛樂主義的形式來紀念,這是美國式愛國主義教育的一個特色。

甚至幾年前有人總結過這麼一個美國打折季時間表:

解密美國購物打折季

經濟全球化等因素亦有影響:

全球化 美國傳統節日會否消失 ,美國中文網,2011

灰色國界、勞資關係不平等加上全球化經濟運轉不停,這些因素合起來就讓節日更為重要,也更難安排休假。

原文:《As Work Goes Global, Will Holidays Disappear? 》,Stacey Higginbotham, http://bloomberg.com,2011 (網頁系限時免費故無法打開,但可以用谷歌翻譯模式看原文)

因為原文翻譯水平真的【】,我這用人話解釋一遍:

①對領導來說,給身處不同國家、地區和時區的僱員安排休假、截止時間和會議時間,很麻煩;

②對員工來說,勞資關係不平等,老闆和顧客可能難以理解為什麼他們要休息,且因經濟全球化影響,某些職業在原是假日的日子也必須幹個不停;

③接第二條,有的員工很努力,根本不休假或推遲休假,所以商業淡季已經算是他們的緩衝期了。

所以,可能有不少人沒辦法在自己的節日正常休假,傳統節日的存在可能逐漸被抹去。

英國

原本是公益慈善行動,最後還是變成了商家的孔明之罠。

《任何節日都逃不出商家算計》,黃嘉鑫,《鄭州晚報》,2014

作為一名體育明星,如何過一個有格調的聖誕節,是漲粉的重要方式之一。不巧,歐洲各大聯賽在聖誕到新年期間大多數都休賽了,只有英超一直堅持不懈搞「聖誕大戰」的品牌,於是便經常有球星到處做慈善、搞球迷見面會,回饋社會。

在社交媒體發達的今天,除了在網路上秀自己與家人共度天倫的自拍之外,參與節目當然很重要。阿森納眾球星近日就集體秀了一番毛衣裝自拍,這可是參加慈善活動。

這個「聖誕毛衣日」(Christmas jumper day)始於2012年,由英國一個拯救兒童基金會推動,口號是「make the world better with a sweater(同穿毛衣讓世界變得更好)」。每一年他們都會選定一個星期五,號召所有人都穿上毛衣。

最後你會發現,還是被商家算計了。以往,聖誕毛衣是英國人最不願意收到的聖誕禮物名單上長期排名前列的一員,毛衣廠商都愁白了頭,可現在,全英國有41%的人手裡有一件聖誕毛衣,而且流行趨勢是:故意做丑的聖誕毛衣銷量很好!一家廠商的設計師表示,如果想將衣服做到奇醜無比,裝飾物是關鍵。毛衣上的花環、鈴鐺、小球、燈以及小金屬片越多越好。

非洲國家

《西方節日的副產品是情感教育》,郭小為、孫雅蘭(採訪),《新周刊》第411期,2014

陶短房:在西方過節就是休息和放鬆

(《縱橫周刊》非洲問題研究員,專欄作家,旅居加拿大)

在非洲,即便是像阿爾及利亞這樣的穆斯林國家,也會過西方的聖誕節,形式跟歐美差不多。但到了宰羊節這樣重要的傳統節日,宗教色彩就會變得非常濃,清真寺里黑壓壓的都是人。這時,傳統文化、殖民色彩和現代觀念便統統交織在一起。

在西方人的概念里,過節就是過節,休息和放鬆是雷打不動的主題。因此,全國的工會都不會選擇在勞工節這一天集會遊行,表達訴求,而會將相關活動安排在不是法定假期的5月1日。聖誕節時,幾乎只有華人開的商店還在營業。而到了節後,從一大早到大半夜,瘋狂的購物潮可以讓一天的營業額抵上平時的一個月。

另外,可以看到本答案一開始的表格中,有非洲國家找回耶穌真正的聖十字架紀念日慶典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向聯合國申請了加入保護名錄。

西班牙

西班牙鬥牛走向衰敗的原因之一,經濟衰退:

《西班牙鬥牛傳統面臨考驗》,史蒂夫·金斯頓,BBC

在全球經濟危機的衝擊下,鬥牛的傳統正在面臨考驗。BBC史蒂夫·金斯頓走訪了首都馬德里附近的一個小城市發現,當地的鬥牛節的預算已經大幅度削減。

"在經濟危機中,一個小城市要維持鬥牛節是很困難的,"皇家曼薩納雷斯市長向我解釋一番。

35歲的奧斯卡?西雷扎爾已經很有名氣。今年3月,他就鬥牛節不使用牛的問題舉行了一次公民投票。

有52%的選民支持鬥牛節不用公牛,而48%的選民支持以某種形式繼續保留這些公牛。在全城七千居民中,五個人當中就有一個人連投票都懶得參加。

鬥牛場的老闆告訴我,他所經營流動鬥牛場出租業務已經有30年了。生意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難做。由於經濟危機,今年夏天有20個城鎮取消了鬥牛節。

但是那天傍晚,這個鬥牛場幾乎是座無虛席。

對於這些觀眾來說,鬥牛士學徒在技巧上還不夠嫻熟其實並不重要。觀眾們不斷地在喊叫,這裡面有鼓勵,有調侃,也有為表演者出主意的。

小城的年輕市長非常希望取消鬥牛的傳統。他對我說,傳統也應該與時俱進,有的時候會徹底消失。

但是不管有沒有經濟衰退,我感到這個傳統恐怕很難改變。

http://news.bbc.co.uk/chinese/simp/hi/newsid_8200000/newsid_8201100/8201192.stm

越來越多人對鬥牛不感興趣,甚至反對:

《西班牙鬥牛行將消失? 》,楊孝文,《羊城晚報》,2011

2010年7月,西班牙鬥牛「禁」還是「保」終於出現了轉折點。在西班牙鬥牛歷史最悠久的加泰羅尼亞地區,議員最終站在動物權益保護者一邊,以68票支持,55票反對,9票棄權,頒布了禁止鬥牛令。當議長宣布通過禁止鬥牛令後,設有135個座椅的議會廳爆發出一片歡呼聲。到2012年,禁止鬥牛令將在這個西班牙東北部沿海地區正式生效。

事實上,早在1991年,加那利群島便宣布鬥牛非法,成為西班牙第一個採取這一舉措的地區。禁令生效後,加那利群島已經7年沒有舉行鬥牛比賽了。

在上世紀之前,反對鬥牛的人一直被視為是膽小如鼠和不愛國的人。

現在,反對派不再被輕易嘲笑,這主要是因為目前不再缺少「反對」意見的支持者。據民意調查顯示,大約70%的西班牙人對鬥牛不感興趣,西班牙全國參加鬥牛運動的人從2007年的2622人下降到2010年的1724人,大約下降了三分之一。此外,對鬥牛運動施壓的團體也日益增多。

雖然鬥牛在加泰羅尼亞被正式禁止,但在西班牙首都馬德里及其他一些城市,鬥牛運動目前還存在著。但隨著西班牙國內以及世界其他地區動物保護運動的興起,加上越來越多的人炮轟鬥牛運動以及勸說遊客遠離鬥牛賽,組織者可能因為無利可圖而熱情大減,導致鬥牛運動逐漸走向衰敗。目前,在西班牙,反對鬥牛的網站數量已經遠遠超過支持者的網站。

背後政治原因的驅使,也對此出了一份力

?Vuelven los toros a Catalu?a?,ZABALA DE LA SERNA,elmundo.es,2016年10月6日

《加泰羅尼亞禁止鬥牛 西班牙憲法法院:違憲》,趙怡蓁,環球網,2016年10月21日

  【環球網報道 記者 趙怡蓁】據法國國際廣播電台10月20日援引法新社報道,西班牙憲法法院於當地時間10月20日撤銷加泰羅尼亞的鬥牛禁令。這一做法可能使馬德里當局與這個主張獨立的地區之間,以及動物保護人士與這項傳統活動的愛好者之間的關係更加緊繃。

  西班牙憲法法院發表的聲明堅稱,鬥牛被歸類為西班牙傳統的一部分,決定是否禁止這項活動是中央政府的職權,而非半自治地區能決定的。因此,聲明中提到,頒布這項禁令違憲且無效。

  根據報道,加泰羅尼亞地區議會2010年表決通過,從2012年1月1日起禁止鬥牛活動。這也是西班牙本土首個禁止該項傳統活動的地區,而加那利群島早在1991年就廢止鬥牛活動。當時的批評者指出,這項決定不只是動物權益問題,對一個擁有自己語言以及對身分的強烈意識,並渴望尋求從西班牙獨立的地區來說,這項禁令也隱含政治動機。

尼泊爾

《尼泊爾印度教徒慶祝嘉蒂麥女神節 祭祀水牛屍橫遍野》,張越,中新網,2014年

《尼泊爾女神節50萬頭動物獻祭 動物保護組織抗議》,王曉雄,《環球時報》,2014

《終結4百年血腥 嘉蒂麥節下禁宰令》,張宇築,《台灣醒報》,2015

《台灣醒報》援引英國衛報原文:《Nepal temple bans mass animal slaughter at festival》,加德滿都法新社訊,《衛報》,2015

尼泊爾與鬥牛性質上有所類似的女神節祭祀活動,也終於因血腥被叫停。

新加坡

http://www.xici.net/d224189056.htm

移民國家根本不愁傳統節日問題……

日本

http://www2.kokugakuin.ac.jp/ijcc/wp/cimac/hirai.html等我有空再翻譯一下。→_→原文大約說的是天皇的政令和戰後經濟情況之類的影響。

朝鮮

在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金日成消滅甲山派之後,在1967年7月下達了「根除封建殘餘」的指示,從此農曆新年、端午節、秋夕(中秋)等民俗節日紛紛從朝鮮消失。改以金日成、金正日的生日開始代替了新年等民俗節日,並成為朝鮮最大的「節日」。1989年才重新開始規定新年、端午、秋夕為「三大民俗節日」,並下達了恢復過節的指示。但慶祝規格低於領導人的生日。

(維基百科)

《朝鮮人怎麼過春節》,石偉傑,澎湃新聞,2015

《韓媒:朝鮮民眾過中秋節 電視會播放中俄電影》,王惜夢,《參考消息》,2015

我國

我國以前也有一段時間不過春節

春節才102年歷史?它又是怎麼一步步變成現在這樣的?

這十年是新中國歷史上的特殊時期,1967年,國務院發出了「今年春節不放假」的通知,中國自此進入「革命化的春節」。

所謂「革命化的春節」,簡單說來有三點:一是要「抓革命促生產」,春節不回家,積极參加生產勞動,變冬閑為冬忙;二是禁止春節里的一切所謂的「封建習俗」,如放鞭炮、燒香拜佛、舞龍舞獅、磕頭拜年等;三是不準大吃大喝,更不準打牌。

吃依然是過年重要的一環,但在這一時期流行的不是「吃好」而是「吃差」……目的就是為了讓大家牢記「萬惡的舊社會」,熱愛新社會。

《革命化春節:過年不放假》,騰訊新聞專題,2011

而就題主所提及的這個問題,簡直就是年經問題(就是每年都發出來水一次經驗的問題):

《全球化衝擊下傳統節日面臨危機》,《新周刊》,2006事實上,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在歐洲,幾乎所有的重要傳統節日都面臨著很大危機。作為文化身份認同儀式的節日,都打上了太多全球化時代的商業烙印。上世紀90年代,包括法國、丹麥等在內的歐洲國家就對以美國為代表的全球化時代的消費文化的滲透傷透腦筋,並試圖以弘揚本土文化價值來加以抵禦——結果如大家所見,收效甚微。

(無法在《新周刊》官網找到本文,故無法標註作者)

此文反方觀點:

《在全球化時代歡度開放性的中國春節》,羽戈,《東方早報》,2006

捍衛傳統節日的說法,本質上是對全球化,對現代性的一種擔憂,是擔心傳統文化在全球化構成中被剝奪身份,成為邊緣文化。實際上,全球化並不意味著你死我活,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可以過聖誕,也可以過春節,或者中西節日一起過,完全沒有什麼所謂的衝突性,無非多了一種選擇而已。西方社會對春節的尊重和興趣,以及中國人對聖誕節的熱衷,體現的就是這種文化多元化的表徵。

進而我們認為,傳統節日如春節與聖誕節等西方節日之間並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鴻溝,中西文化可以在多元化精神中相融相洽。在全球化的時代,我們完全沒有必要人為地將此擴大化為本土文化與外來外來文化的爭鬥,更沒有必要在春節頭上添加沉甸甸「捍衛傳統」的枷鎖,如果我們承認,多元文化必將成為主流,開放社會是大勢所趨。

《聖誕節中國化,一場青年的節日改造》,黃濤,《中國青年報》,2014

聖誕節日趨中國化的實質,與其說是崇洋媚外,不如說是我們的年輕人自主改造外來節日的一場運動。

作為一個舶來品,外來節日沒有傳統節日那麼多文化包袱,可以在保留其基本框架的前提下任意改造,融入更多顛覆日常秩序和跨越家庭藩籬的玩樂內容。青年們不見得要徹底打破既有的社會結構與規範,卻不時地尋找能在特定時空突破規矩、放縱玩心的機會。加之在現代都市,較之於血緣、地緣等先賦性人際關係,更個人化的後天關係對於年輕人而言也很重要,戀人、朋友、同學、同事等關係需要一個更為公共化的節日平台。年輕人的諸多需求與商家的牟利營銷一拍即合,加上遊戲與玩樂本就容易在年輕人之間交互傳染,以西方節日為外殼的公眾狂歡能星火燎原便不足為奇。

暫完。


你不覺得中國年在國外越來越流行了嗎?


傳統節日變淡,你是怎麼定義的


推薦閱讀:

為什麼蘇聯完成了工業化而中國沒有?
昂山素季能做什麼,能為落後的緬甸帶來什麼?
工業機器人用什麼語言編程的?

TAG:外國節日 | 西方文化 | 歐美 | 工業化 | 歐美國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