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焦慮的情況下,更容易作出決策嗎?
焦慮感有助於人們做出「適宜」的決策嗎?恐懼呢?這些情緒會干擾人的決策嗎?
萬事都具有兩面性,過猶不及,過少也不好。
有時候小小的緊張感(但是這不算是焦慮)會提高我們的工作效率,但是大多數時候焦慮感會影響我們的效率以及決策的準確性。
通常來說,高度焦慮的人在面對生活中的具有不確定性的問題時會面臨更多的困難,他們可能會小題大做,過度解讀,比如會將親近的人的一句無心之語解讀成關係的破裂,工作位置的調動理解為失業。有實驗表明在時間緊迫的情況下,人們更易優先處理負面信息 (Ben-Zur and Breznitz, 1981; Wright, 1974).
伯克利,牛津等大學的科學家前段時間的一個研究發現了高度焦慮狀態下的人更難讀取與其相關的環境因素,而這些環境因素,正是能幫助人們避免壞得選擇,做出正確選擇的因素。他們設計了一個實驗,讓被試在遊戲中選擇兩個形狀中的一個,其中一個形狀會傳遞電擊,因此,實驗的關鍵在於分辯哪個類型的形狀最易傳遞電擊,然後避免選擇這類形狀。有時候一些形狀在一段時間內並不會電擊被試,而有些形狀則會經常性地,在沒有預警的情況下傳遞電擊。實驗結果發現,那些被測定會高低焦慮緊張的被試,在這項測試中顯得非常掙扎,難以跟上節奏。另外,他們的瞳孔也並非像非焦慮的被試那樣有效的擴張,這同樣表達了一個訊息就是新的信息並沒有順利的傳輸到高度焦慮的被試中。
在我們對每天面臨的問題做出決策時,一個很重要的能力就是去辨別某個行為導致的一個壞的結果是偶然事件還是這個行為會引起重複的壞的結果。而這種能力,高度焦慮的人比普通心境下的人差很多。
當然,在有的情況下,緊張感或者輕微的焦慮感也會幫助我們提高工作效率,與之前的研究恰恰相反,有研究發現在時間波切的情況下,焦慮感反而會減少我們對負面信息的接收與處理。這裡,我覺得一個事件非常適合解釋這個現象,就是我們這些學生狗每年都要面對的各種DEADLINE =。=。 這個研究將被試分成兩部分,給定一個情景,要求被試選擇合適的行為(安全或危險),一部分的被試給定了無限的時間去決定,另一部分則被給定了有限的時間。結果發現有時間限制的被試更為焦慮但是也更為精力充沛,並且在面對DEADLINE的時候會產生各種不同的策略與想法來應對,學生狗們感同身受有沒有 :)。
不過總的來說,依我個人理解,焦慮還是對我們的決策有負面影響,雖然DEADLINE的時候我們顯得異常神勇,但是其實我們如果好好規劃時間做好計劃的話,在DEADLINE之前就早已解決問題,並且收穫與得到也更多不是嗎?:)
- H. Ben-Zur, S.J. Bresnitz. The effects of time pressure on risky choice behaviour .Ata Psychologica, 47 (1981), pp. 89–104
- Maule,G. A. J., Hockey, R. J., Bdzola, L. Effects of time-pressure on decision-making under uncertainty: changes in affective state and information processing strategy. Acts Psychologica. (2000). 283-301.
- Wright.P.L. The harassed decision maker: time pressures, distractions and the use of evidence.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59 (1974), pp. 555–561
以我投資來看,凡是焦慮心態下,做對的可能極低。反而感覺,拼了,大不了從頭再來,這種情況下對的可能極高。
老師:考試時間快到的時候,選擇題不會做也不要空著!
大學時候,一堂課上,我最喜歡的老師,穿著一件印有某大學logo的衣服,尷尬的說了一句:「不好意思,家裡衣服都洗完了,只剩這一件了。」
然後背過身,在黑板上寫下了「選擇」兩個字。他說,世界上是沒有選擇這種東西的,因為選擇一件事和選擇另外一件事之間,我們並不能全盤估量出後果。不知道全局的選項,就不能叫做選擇。相比之下,做一道選擇題很容易,你選擇A、B、C、D不論哪個選項後面,都跟著一個結果,對或者錯,還有解題思路各種。
所以做決策也一樣,做任何的選擇並不會真切的影響結果,因為這個結果你本來就不知道,也沒有人會知道,只有時間才能驗證答案。
我記得《怪誕行為學》(好吧,書借人了,又抄不到書了)裡面花了很多篇幅來講,你做什麼選擇其實不重要,與其花費大量的時間、精力去選擇一個選項,不如從一開始就扔硬幣決策,可能到最後你用盡了時間、精力做出的選擇還是同樣的結果。
譬如我買車的時候,我撕了一堆小紙條,在每張紙上寫下了當時比較流行的車型,大概在自己的可接受範圍內的那些。
然後一切交給了命運。結果紙條上是一輛其實我根本沒有見過的車,完全陌生的名字。第二天就去車市看了這款車。當時就定下來了。不到一個星期就開心的開著這輛車兜風了。相比我第一次準備買車的時候,我跑遍了本地所有的我喜歡的車的4S店,還很賤賤的去和別人談了各種優惠,結果一晃就是兩年,什麼都沒有定下來。。。
好吧,所以焦慮與否,情緒怎樣,完全不會影響你做出一個決策,甚至都不會影響決策的結果。你試試邊煲湯邊下象棋?
人焦慮的時候更容易做出愚蠢的決定,曾經連續焦慮半年,親身實驗。
如果說破罐子破摔式的隨大流也算決策的話,那麼是的。
在認知資源被其他因素佔據的時候,一般會做出更符合直覺和本能的決策。
焦慮是人類的基本情緒之一,它包括人在預感到潛在威脅時,在主觀上感到的緊張、憂慮、煩惱等心理,也包括自主神經活動同時出現的亢進現象。(Etkin,2010)適度的焦慮對動物和人類的生存有重要的意義,但過度、不當的焦慮則會嚴重干擾個人的社會生活。
焦慮一般分為兩種形式:狀態焦慮和特質焦慮,狀態焦慮指的是環境誘發的暫時性主觀感受體驗到焦慮水平提高,比如明天你要進行某種比較重要的大型考試而在晚上暫轉反側或在演講時緊張的結結巴巴語無倫次。 另一種是特質焦慮是一直穩定的人格特質,特質焦慮水平較高的個體,在面對同樣的情景時會更容易表現出焦慮。
早在1987年Butler與Matthews就指出,高特質焦慮者總是傾向於高估未來的潛在風險。後面也有人證實特質焦慮水平與風險迴避傾向之間存在著顯著的正相關,也就是說高特質焦慮者在決策時會比一般人跟保守。Raghunathan等人將這一現象擴展到狀態焦慮範圍,結果發現狀態焦慮水平的提高,也會使被試在決策中傾向於選擇低風險、低回報的選項。那麼焦慮為什麼會促使決策者迴避風險的問題呢,目前有這幾種說法。
1認知資源因素Schwarz等人認為,焦慮水平的提高會影響決策者的認知資源分配,決策者分配到信息加工和信息評價方面的認知資源會出現減少,由於認知資源的緊缺,決策者在應該冒險的場合下沒有能力做出正確的判斷,所以才選擇風險迴避。2信息加工因素
由於焦慮情緒會對信息加工帶來一定的影響,高焦慮者在同樣的情境中,會感受到更多的威脅性信息,所以他們才會在相同條件下比低焦慮者更傾向於保守。焦慮水平的提高會使人的信息加工出現顯著的偏向,其中一種表現是,高焦慮者對威脅性信息會更敏感,警惕性更強。還一種表現是傾向於將含義模糊的刺激解釋為威脅信息。綜合以上兩種觀點,有人認為在同樣的情境下高焦慮患者比他人感受到更多危險所以傾向於做出風險迴避決策。3情緒取向因素情緒的狀態會影響決策的動機,高焦慮者可能傾向於情緒取向,具體來說,由於高焦慮者對負性結果的感受比一般人更強烈,他們表現出風險迴避傾向,可能是並不是為了迴避失敗本身,而是為了避免失敗給自己的情緒造成強烈刺激。下面是焦慮和社會決策的一些影響。 焦慮會影響我們的個人社會生活(我也是)這種干擾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1)焦慮情緒會對社交能力和技巧帶來顯著的損害。在社會交談中,焦慮障礙者不善於與談話的對象進行眼神交流,在社會感知能力和對社會信息的理解力上也表現出缺陷。 (2)焦慮情緒會削弱個人在社交場合中的積極性。與陌生人進行交流的動機強度、和焦慮水平之間呈負相關,就是焦慮水平越高和陌生人進行交流的動機越低。Wray和Stone(2005)指出,高焦慮者在於他人接觸時更容易缺乏信心,更傾向於預期負性結果(比如被約會對象拒絕)會發生在自己身上。同時他們在交流過程中抱有負面的自我形象,低估自己的社交表現(Hirsch,MeynenClark,2004)所以我們一定要自信!人在焦慮時更容易做出愚蠢的決定
人在焦慮下很衝動,魔鬼纏身你能作對事嗎!
只是因為在焦慮的情況下,強迫自己做出選擇而已。人的直覺是個很難說的東西,如果留有餘地,那麼總會有許多顧慮,但是在沒有餘地時,最大的可能就是跟著感覺走了,強迫自己做出一個最合乎自己經歷經驗的決定,應該來說正確率還是挺高的。
你面試時回答的問題會比你平時回答的更好嗎?
是的,因為想要儘快的不讓自己焦慮,於是就下決定。
適宜的緊張對於有些人會更容易決策吧,比如你讓我自己準備一下自我介紹,我是說不出的,但是進行面試的時候起碼可以流暢的說出來。
至於決策,對於有思路的人,考慮的因素越多,結果就會越多,選擇就會困難。而焦慮的情緒會幫助你作出取捨,pass掉那些相對沒那麼重要的因素,所以會更容易做出決策。
人在焦慮的情況下會做出越來越糟糕的決定,緊張到一定程度感覺大腦都不運轉了
人在焦慮得情況下會更容易做出決策,但往往與「適宜」背道而馳。根據研究者Tsachi Ein-Dor的研究,焦慮確實能夠帶給人一些益處。沉迷於焦慮的人,往往能更容易的察覺到身邊的威脅。在射擊遊戲時,焦慮者相較於普通人,焦慮者能更迅速切準確的區分敵友。所以,我們不是非要用「好」或「壞」來評論人的性格。每一種性格都有適合它自己的所處環境。
研究表明,焦慮狀態下確實更容易做出決策,但是,並不是說在焦慮狀態下做的決策都是正確的。適度的焦慮可以促使人做出正確的決策,過於焦慮,只會讓人犯錯 就醬!
曾在初中的時候,有個同學告訴我,他在想要去廁所的時候,憋住不去,往往解題能力大漲,並且越局促越強。
但是真的是這樣嗎?
焦慮情況下的決策,其實也有著不同的狀態。焦慮往往會讓一個人考慮的方面更多,但同時,焦慮也會造成信息丟失,這其實也取決於,思考到做決策中間的時間長度。
有的人把焦慮當作提供壓力的動力,有的人把焦慮歸為一種慌亂的狀態,每個人在處理每種情緒的時候都會貼上不同的標籤,這些表情都會對之後的作為形成影響。
於我個人而言,我的焦慮通常不會令我做出更正確的決策,首先我處於公關行業,我需要的是嚴謹與縝密,焦慮狀態只會出現在執行階段的BUG,但是這個時候我個人最習慣於先讓自己冷靜下來,再做判斷,而不是任憑焦慮蔓延,因為焦慮最起碼在我而言,不會為我提供任何正向決策的幫助。
特別焦慮的時候會讓人不知道所措,大腦短路,輕度焦慮讓人可以警醒,促使人願意去做更多的嘗試
推薦閱讀:
※請問有人了解,張清一和今日學堂嗎?
※怎麼樣能讓一個沉迷於遊戲的人迷途知返呢?
※有什麼比較好的心理學書籍,可以讓自己更了解自己!?
※有時候突然一瞬間覺得自己不是自己,或是自己原來是自己這是怎麼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