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 威廉·吉布森的《神經漫遊者》?


從純粹講故事的角度來看,比起阿西莫夫、弗洛文奇,在流暢性上不是很高。但是可以感覺確實是經典之作,個人風格非常顯著,敘事手法有點意識流,有些地方讀起來衝擊力很強,彷彿身臨其境,有些地方則顯得混亂零碎。讓我想起現代硬派偵探小說的風格,不斷的拋出各種描述、主角視角的感受、零碎的線索、最後匯成一條河流,通向高潮。當然,感覺全書還是有些虎頭蛇尾,前面的這些鋪墊太多,中間的線索也不斷拋出、彙集,但是最後的高潮有些欠缺,總覺得少點什麼。也許是我受阿西莫夫的書、諾蘭電影的影響,總覺得結尾需要來一個陰謀、一個翻轉。這樣也未必好。

這是一本很適合拍成電影的書,畫面感非常強,而且風格顯著。想想這本書的年代,1984,就不難理解這確實是一本開山之作。我之所以覺得它是開山之作,不是因為故事劇情,而是它奠定了賽博朋克的基調、一種瀰漫的恍惚感。我想,這種恍惚、錯亂、有些碎片化的感覺,就是生活在賽博朋克空間的感覺吧。第一次把這種感覺寫出來,讓讀者在閱讀過程中時刻感受到,就是大師之作。

書中對世界的構建(包括真實世界和網路世界)手法也是很現代的,基本是從主角視角來描述世界的樣子。這種描述,讓你有冰山一角的感覺,感覺更加廣闊洶湧的空間,都在你看不到的地方、延伸開來、真實存在。

人類和網路空間的結合,在我的閱讀經驗中,《真名實姓》是第一個提出這個主題的?《真名實姓》描述了一個人類和一個人工智慧的融合,後來的《攻殼機動隊》簡直和這個一模一樣,所以說,《攻殼》是沿用了《真名實姓》的主題,而繼承了《神經漫遊者》的敘事風格。後來的《黑客帝國》則從機器人的角度,重新詮釋了聖經,討論了機器人獲得自由意志的主題。所以,嚴格說,《攻殼》和《黑客帝國》並沒有繼承《神經漫遊者》,至少在主題上沒有繼承。但是在敘事風格上,在一種瀰漫著賽博朋克風格的畫面感上,確實是一致的。

感覺自從冷戰結束以後,人類的關注點就從外轉內,從太空轉到網路,從真實世界轉到我們創造的世界。計算機和Internet果然是影響深遠的發明。想想目前的VR、人工智慧,仍然在這條路上向前狂奔。也許人類的未來真的不是阿西莫夫描述的那樣,星辰大海,銀河空間,而是吉布森的描述,賽博空間,神經漫遊。

想起以前看過的一個科幻短篇,說億萬年以後,人類早已經拋棄身體,甚至不需要賽博空間,而是以電磁波的形式在宇宙中存在。「獨步天下,吾心自潔,無欲無求,如林中之象」。

說回來,想想1984年是一個什麼年代,那時候冷戰還沒結束,美國還在搞星球大戰計劃,個人計算機還沒出來,Internet還只是用于軍事和科研。吉布森能夠寫出如此後現代主題的作品,而且是用如此後現代的風格,真是天才之作。「Neuromancer」,中文的翻譯也很切題,整部書讀下來就像是隨著主角做了一場夢,在混亂、恍惚的賽博空間做了一次漫遊。


即使爛尾依然開宗立派的程度。

敘事節奏極佳,奇妙的閱讀體驗,類型電影大雜燴,爛尾爛到想指著作者鼻子罵街。

以下儘可能不劇透^_^

千葉城的黑色電影,伯爾尼-網感公司里上演的俠盜片,伊斯坦布爾的戰地紀實以及儒勒凡爾納大道上的經典動作片。閱讀中我們看到的是圍繞一個quest構造的連續而精彩的單元劇(終局部分的太空歌劇是本書最大污點)。強情節推進,細碎的片段,對話轉場,威廉吉布森得到了他追求的鏡頭呼吸與其帶來的衝擊感,而這一切,他竟然通過文字實現,經常幾個字讓人拍案叫絕,這裡需要跪下叫一句「大師」。可以說這是本電影感很強的小說,然而真要拍成電影,很難想像如何用鏡頭讓它連貫。

貫徹全書的冷硬派的行文避免了不同敘事風格的章節轉化時的生硬與割裂,這是本書閱讀體驗的保證,同時也為故事的走向埋下了不容忽視的隱患。主觀推測威廉吉布森寫作時並沒有意識到了這一點,相信後來有,因為在《零伯爵》開篇我並沒有看到作者繼續走這條路的決心,於是我在讀第二個絮絮叨叨的pov時棄了。

經典的quest故事需要主角的自省與轉變,而冷硬派不同,冷硬派的主角是渾噩而堅韌的,故事可能改變人生卻無法改變這個人,潮漲潮落,太陽照常升起。

這導致了故事在收官階段的擰巴。吉布森反覆安排凱斯「平線」,然而我們在他的記憶中看到什麼?不過是些萍水相逢的男歡女愛,誰心裡沒有個柔軟的地方,但是又能怎麼樣呢?放棄任務始終是個隱性選項,吉布森從沒把它擺到檯面上。圖靈警察被幹掉,阿米塔奇瘋了,凱斯從沒想過不幹,他關心的只是身體里的毒素囊,偶爾想起新女友莫利。冬寂從來不會放棄,就是這麼一本道。

於是當我們回頭看時,會發現大量被浪費的素材,無用的伏筆:哭拳行動,泰埃,圖靈警察,致幻劑與神經網路,不勝枚舉。里維拉,3簡,科爾托…每個人物都被簡化,匆忙退場。事情停止自然發酵而矛盾衝突變得莫名其妙,故事邏輯跟著阿米塔奇一起崩潰,自我毀滅的時候連個響兒都沒有。

如果我們硬要把劇情崩壞跟賽博朋克氣質扯到一起,那就過於玄學了。劇情的高開低走是一回事,作者傳達的信息是另一回事。那麼故事之外我們看到了什麼?

關於托拉斯時代的國家概念,人類與AI的物種衝突,技術發展帶來的階層加速分化…小說擺出了一些問題,卻並不去思考。漠然與痴愚是這個時代的主題,老骨頭說:去他媽的,還能怎麼樣?年輕人根本意識不到什麼。人類失敗了,又如何?解放了自我的AI甚至對我們不屑一顧,人類的時代還在,只是停滯於此,又有什麼可掙扎的呢?


在科幻小說這一文學流派當中,「賽博朋克」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分支。與其他類型的科幻小說不同,「賽博朋克」將未來世界與黑客、科技等元素融入其中,使得這種文學類型更加充滿了神秘性,而其中的代表作品,當屬威廉吉布森1983年創作的《神經漫遊者》。

《神經漫遊者》被譽為「賽博朋克聖經」,這不僅僅因為威廉吉布森是這一概念的提出者,更重要的是這部小說在類型小說中將人物刻畫得最為成功,想像力也最為豐富。小說在出版後,不僅使讀者驚嘆於書中所提到的科幻世界的奇幻與瑰麗,而且更加期待這本書中的預言能否有一天會變成真實,於是這部小說很快橫掃各大排行榜和各大獎項,甚至將至高榮譽「雨果獎」也收入囊中,後來甚至催生出了電影神作《黑客帝國》,影響一直延續到今天。現在看來,書中預言的科技世界基本上已經實現,這在那個時代具有很高的預見性,這也是直到今天,這部書仍舊為一眾技術宅男所追捧的原因。

其實故事的結構和設定並不複雜,幾個身懷絕技的神秘人物,因為一樁神秘任務而被牽連到了一起,這樣一個故事如果單純地寫出來,很有可能只是一部普通的懸疑小說,但是吉布森巧妙地將黑客等元素融入其中,就使得作品的分量大不一樣了。

其實按照吉布森當年自己的創作初衷,他並不是想以此來增加自己小說的話題性,相反,他在小說中探討了一個非常深刻的命題:在未來我們會是科技的主人,還是受制於科技?這個命題看似不著邊際,但其實卻充滿了科技發展中人類精神上的落寞,是的,在日新月異發展的科技面前,我們的精神似乎已經跟不上了,於是人們需要「朋克文化「來彌補精神上的空虛,但殊不知越彌補越是寂寞,於是讀罷本書,每個人的心中都會充滿了一種空虛的感覺,這便是小說的魅力,這也便是」賽博朋克「的魅力。


剛剛偶然查到,讀客版《神經漫遊者》的譯者Denovo,即在潘家口水庫中遇難的徐海燕。真是太可惜了。


作為一個水平偏低的普通讀者來說,看完的體驗就是……十分爆炸。整體風格誠如前面幾位所說,十分瑰麗宏大,但讓我印象更為深刻的是威廉對細節的想像力,以及刻畫能力,既能通過白描一般的手法將他文字當中的影像投射到讀者腦中,也能通過抽象的意識概念給讀者植入新奇的思想。我是一個看書喜歡把書頁變成屏幕,在上面播放畫面的那種,讀神經漫遊者給了我非常特別的體驗,這位賽博空間的開創者向我展示了一個奇幻又合理、詭異卻美妙的世界。

除此之外,我很喜歡本文中塑造的人物角色,每一個都具有相當鮮明的性格色彩,每一個也都代表了人類面對科技的一種態度。有人適應,有人排斥,有人進化,有人瘋狂。受限於我狹窄的知識面,其實《漫遊者》中很多地方我讀起來十分費力,但推動我讀完這個故事的,我覺得還是人物。無論是主角凱斯,還是冷艷的美女殺手莫利,我甚至十分喜歡那個變態彼得,以及悲慘的科爾托上校。(說起來哭拳行動這麼大個伏筆完全可以單開一本小說啊就這麼浪費了真的好心疼QAQ)。

總體來看威廉對於科技發展似乎還是保持了很積極的態度。小說結尾姑且算得上是個圓滿的大結局。起先是沖著本書的名頭去看的,但實際閱讀過程中也得到了很好的享受。傳言該書終於要被搬上大熒幕,十分期待。。。


推薦閱讀:

在地球上有沒有可能構造一個防護設施能夠抵禦全世界核彈的同時攻擊?

TAG:科幻小說 | 科幻 | 賽博朋克Cyberpunk | 威廉·吉布森 | 神經漫遊者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