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公布的二戰在華傷亡數字是否可信?

如題,日本公布的二戰在華傷亡數字是否可信?還有就是日本公布的對國共雙方作戰傷亡數據與國共自己公布的數據,尤其是對共作戰為什麼有那麼大的差距?國,共,以及日本這三方,究竟那個數據可信度更高?現今教科書所說的共消滅52多日軍這個數據可信嗎?


@qiong dzhi 這類學術大濕邏輯混亂的詭辯真是大開眼界。民科為什麼讓人看不起?讀書少是一回事,還有一點是像 @qiong dzhi 這樣連基本邏輯都不講。

@qiong dzhi 反駁自情自報的邏輯竟然是某國某家機構沒有遵循自情自報,所以自情自報就是錯的。

照這位大濕的邏輯,美國一大堆基督教徒反對進化論,天天炮製一些推翻進化論的偽科學論文,所以進化論就是錯的?

百度反相吧一大堆人推翻愛因斯坦相對論,所以達爾文相對論就是錯的?

世界上仍然有一批人在殺人放火,所以禁止殺人防火是錯的?

順便說一句民科別以為從外國貼幾篇文檔就能增強自己權威性,大濕要找違反自情自報的例子,不用弄什麼英語,直接在中國官方戰史、紙糊軍版就可以找出一大堆。

簡單總結下大濕邏輯:

某亞洲人口大國反對自情自報,所以自情自報是錯的。

某亞洲人口大國反相吧反對相對論,所以相對論是錯的。

大濕覺得總結得還還可以嗎?可比你挖空心思找某家機構,東拉西扯什麼朝鮮戰爭越南戰爭,又是英語又是中文強吧?祝你預定諾貝爾獎。


就像樓上的答主說的,日軍傷亡找日軍、八路傷亡找八路,國軍傷亡找國軍。戰損研究自情自報,是國際軍事史研究的公認原則。

日本死了哪些人你不去查掌握大量戶籍資料的厚生省,難不成跟中國民政局要?

姜克實:關於八年抗戰中共產黨武裝的殲敵數字

1 三個基本原則

可以說對抗戰一知半解的多數普通人,最關心的就是「殲敵數字」。 起源於多年的「中流砥柱」之宣傳。 但物極必反,對黨的教育宣傳堅信不疑者,在看夠了橫店神劇之餘,也有不少人產生了對其內容的疑問,出現了求真尋實的熱情。當是件好事,但來到筆者的專業網頁,卻又不願讀實證的過程,總是先問「到底殲敵多少人」?實際對此筆者早有過言論,以下內容在各種文章中也已重複過多遍,可至今來詢者還絡繹不絕。想必是不願意細讀那些穿插在論文中的史料,觀點。在此寫一篇易懂的有關「日軍死亡數」考證方法的專題,以誘導詢問此類問題的初心者解疑,入門。

關於作戰損失研究,從學問的角度講,筆者首先提倡要掌握三個原則。

第一原則是只統計「死亡」,而是不是「負傷」。負傷分輕重,亦可痊癒,若沒有保存入院治療記錄,很難掌握實數。而死亡卻不同,死者不可復活,只要戶籍,軍籍制度健全,很容易得到確實結果。

第二原則是只需要統計自己的死亡,不要去推算殲敵戰績。自己的死亡自己記錄的最明確,最容易研究。而戰果,除了打掃戰場的殲滅戰外,幾乎無法統計。又受到宣傳工作影響,很容易作假,實際上大多數也都在作假。戰爭中有宣傳的必要,避免不了作假的殲敵數據。所以今天的學問研究中絕不能以此數據為準。若交戰雙方都能堅持此種方法,各自提出死亡統計結果的話,所謂的戰果也就一目了然了。

第三原則是使用明確的文字定義。是死則死,是傷乃傷。國內的抗戰史研究傾向是受政治干擾,在損失統計中多使用「殲滅,消滅,死傷,斃傷」等用語來混淆傷亡區別,記錄統計對象時,又多使用「日偽軍,偽軍,敵人」等辭彙來模糊記錄對象。其中,「偽軍」「負傷」都可以說是一個宣傳戰績時使用的緩衝性很大的政治性用語。因為鮮有記錄,根據,所以統計時數量可無限擴大,又很難被追究根據,指責不實。公式場合多用「殲滅」一詞打馬虎眼,躲躲閃閃,很少見「擊斃日軍」多少的肯定式結論。這樣,造成了學術統計的不嚴謹。甚至帶來用語本身的語義變化。「殲滅,消滅」按單詞語義是全部擊斃,而抗戰史中出現時,「殲滅」又是何義?有沒有定性,標準?

所以在此,筆者主張損失統計只能以死亡數的調查,統計為準,且各國也應按自己的死亡記錄進行自己的統計,沒有去涉足記錄他國人死亡數的必要。死亡研究中也要分清日偽,若偽軍沒有自己的偽統計,也不存在去「研究」的必要。這樣,才可以擺脫政治影響,保持學問的嚴謹性,使調查結果更接近於事實。亦可以進行國際研究的接軌。何況今日的情報公開,研究的國際化又提供了這種國際研究展開的可能性。

2 日本政府的軍籍資料管理

日本人在戰爭中死亡者數國家公稱310萬。其中90萬民間人的死亡,只是一個模糊的概數。只有戶籍面的證明,戰亂中死因,死亡地點也不一定明了。也沒人有能力,國家也沒法律義務去統計,調查這部分民間人死者。相反,軍人,軍屬(文官,僱員,雜役)的死亡者212萬,是根據軍籍,戶籍等統計得出的很精確的數字。按徵兵法和兵役制(1927年)進行的徵兵,屬於近代國家的法律行為,所以國家有義務掌握所有被徵兵,僱用人員的數據(軍籍),並對死者進行國家補償(遺族年金的支付直至如今)。可以說戰前的軍國主義日本,業已形成了這種近代的戶籍,行政,法律體系,有嚴格的戶口,人口,軍籍的管理制度。

軍籍履歷,現在遺族家屬都可以申請閱覽,海軍在厚生省,陸軍在各自治體政府保管

關於戰死者的統計中,各自治體,國家的厚生省,靖國神社,各縣的護國神社中都有存檔,名單,數據。特別是掌管補償,恩賞,遺族年金支付的厚生省援護局。現在可知道的戰沒者資料中,就有陸軍關係的《死亡者名簿》約3,41萬2,000人,內容包括了明治建軍以來的所有死亡者的「死亡年月日、死亡場所、死亡狀況等記錄」,海軍關係的《死沒者名簿》「約475,000人」,內容包括「死沒海軍軍人軍屬的死亡年月日、場所等,是按死亡報告順序記載的名簿」。此外還有,《入院患者名簿、軍人傷痍記章(陸軍)、転免役賜金(陸軍)、病床日誌、入院患者名簿(陸軍)》等陸海軍各種人事記錄,情報總數達3242萬人次(0),此數字超過了亞洲歷史資料中心公開的文檔數字2800萬張的總和。若公開於研究,準確的負傷數(入院記錄)都可以精確計算出。

其中最重要的全國性統計數據,是1964年厚生省提出的「大東亜戦爭における地域別兵員及び死沒者概數」表(見附圖)。可以說從以上3242萬件記錄中抽出的二戰間死亡統計。是一個公家認定的公式數據。其中死在南太平洋的軍人的「死亡狀況」(死因)等並不太精確(由於與美軍作戰生存者很少,僅留下有名單,但戰死,戰病死,失蹤等有不少無法統計,菲律賓戰的死亡數就是根據厚生省掌握的軍人軍屬的出國,歸國記錄推算出的),但在大陸8年間的死亡者記錄可以說是很完全的。

1964年厚生省公布的地域別戰死者統計

從以上統計表可得知日本陸軍敗戰時在華兵力總數為105萬。至1945年敗戰時陸軍全體(軍人,軍屬)的死亡數合計為38萬5200人。若包括滿洲,在華海軍的數據,八年抗戰中日本軍人,軍屬的死亡總數為43萬1100人。實際上和國,共兩黨作戰八年的對手主要是陸軍,所以可以認為共產黨武裝的殲敵總數全出在38萬5200人的死亡者中(滿洲的2萬6千名死亡者,主要是被蘇軍殲滅的)。

還不要忘記的是,其中至少有百分之五至十為軍屬(軍內文官,軍隊僱傭的民間人,雜役等)。還有約百分之二十屬於「戰病死」(即病死,單說病死進不了靖國神社,所以稱戰病死)。關於戰病死,以太平洋戰爭為題有藤原彰氏的死亡6成說(1),秦郁彥氏的近4成說等(2),此為南方戰場的特徵,多數軍人死於疾病,飢餓。但在大陸此類現象並沒有那麼嚴重。日中戰爭並不見全體的戰病死統計。但筆者接觸的各種聯隊史看,平均約2成以上。僅舉「益子挺身隊」所在步兵第223聯隊為例,在華五年,聯隊死亡者總數為665名,其中戰死者499名,戰病死149名。戰病死率為約百分之二十二(3)。之外的死因還有少數事故死,自殺,犯罪死等。

若保守點,將戰病死,其他死亡原因僅算為總數的百分之二十,八年間日本陸軍軍人,軍屬在大陸的戰死者總數為30萬8160人

可以說這是一個百分之99以上都可以還原到人名,出身地,死亡時間,死因,死亡地點的精確的戰死者記錄。並且幾乎都能確定死者的遺族。若能互聯網公開的話(實際在個人隱私保密的制度下不可能),某日,某地,某人的死亡精確數據可一目了然。如1937年9月25日,在山西省靈丘縣小寨村(平型關大捷)死亡的人數,姓名,死因等。可以讓我們的大多數至今還孜孜不倦地發掘,整理「回憶錄」「記憶,口述材料」證明殲敵1000人的抗戰史,黨史研究「專家」瞬間丟掉飯碗。

死亡證明書,每人都要做十份以上在各處存檔備案

死亡證明書

此30萬8千人,即是國共兩黨的八年間抗戰殲敵數的實績。如何分配?是一個難題。因為雙方都沒有殲敵統計的正確數據。要強的是現在自稱「中流砥柱」的共產黨,在宣傳八路軍,新四八年抗戰中殲敵171.4萬名時,明確聲明其中包括「消滅」或「殲滅日軍52.7萬餘人」(4)。此類「消滅」「殲滅」之語,若按文字本義(全部擊斃)的話,僅此戰果已超過實際日軍在華戰死者總數近倍(4.5)。若堅持此數據為真的話,且不提對事實的歪曲,讓國民黨的面子往哪裡擱?所以,研究殲滅(擊斃)日軍數量的第一步,大前提,是要使國共雙方都認識到,日軍在大陸八年間戰死者總數為30萬。這是一個研究出發的基點。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2015年版,高校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

3 日本政府為何稱二戰為「先次大戰」?

日軍八年抗戰中在大陸死亡38萬5200人的數字,在二戰日軍死亡總數中佔多大比例?對比一下表中的南太平洋戰場統計即可得知。即八年抗戰中日軍死亡的總數,甚至趕不上一次為期半年的日美菲律賓戰。僅菲律賓一次戰役,日軍死亡就達48萬6600人(包括海軍11萬7900人)。再看看誕生了「狼牙山五壯士」(步兵第110聯隊),「劉老莊英雄連」(步兵第54聯隊),「台兒庄大戰」(步兵第10聯隊)等各種抗戰史傳奇的岡山縣的例,縣內出身軍人,軍屬的戰役別戰沒者數為日中戰爭4401名(截止於1941.12),太平洋戰爭期間為4萬6709名,有十倍以上之差(5)。

岡山縣的統計『援護の歩み : 戦後50周年記念』岡山県

可見二戰中日軍的絕大多數(約3/4以上),都死於太平洋戰場。 這是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也是日本政府對外作「文字遊戲」,僅對「太平洋戰爭」的被害進行反省,追悼的理由。

戰爭追悼,反省,或對外「謝罪」的公開儀式中,政府官員稱呼戰爭的公式用語是「先次大戰」(中文譯「那場戰爭」),鏈接語肯定是310萬,即自己國家國民的死難者。如戰後70年安倍首相的講話「先次大戰中失去了三百多萬同胞的生命。……廣島和長崎遭受的原子彈轟炸、東京以及各城市遭受的轟炸、沖繩發生的地面戰鬥等等,這些導致了許許多多的老百姓悲慘遇難」云云。意在強調自己的國家是戰爭受害者,範圍也僅限於太平洋戰爭。

「先次大戰」語源於1941年12月20日政府大本営連絡會議公表的有關「大東亞戰爭」稱呼的文件中的「今次戰爭」。即「將今次的對英美戰爭今後統一稱呼為大東亞戰爭」(6)。在此,「今次戰爭」僅僅是作為珍珠灣事件後大東亞戰爭的同義語出現。戰後日本政府不願意接受美軍賦予的「太平洋戰爭」一詞,又不能再繼續使用「大東亞戰爭」一語,遂於1946年經過閣議,將「大東亞戰爭」的公式稱呼改回到「今次戰爭」。之後逐漸由「今次戰爭」發展到「先次戰爭」最終演變為現在的「先次大戰」。從原義解釋,「先次大戰」僅僅指的是「對英美的戰爭」。此前的日中戰爭(抗日戰爭),至今在右翼政治家眼中,仍然被視為「平時狀態下」的「支那事變」,不是「戰爭」,所以並不一定在對戰爭的謝罪,反省範圍之內。我們的多數抗戰史研究者,日本研究的專家不去研究揭露日本政府,右翼的此種深層文字遊戲中隱藏的政治企圖,反而自滿於「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中國仍是抗擊日本法西斯的主要戰場,抗擊著半數以上的日本陸軍」一類的自贊。結果虛榮心取代了警惕性,使日本政府右翼的輕視抗日戰爭的政治企圖得逞。被人耍完之後,被耍的本人反而還在洋洋得意。

此表根據厚生省公布資料製作。明了,易懂。但其中的數字是採用截止於1963年的統計「230萬人はどのように戦死したか」每日新聞社デジタル報道センター2014.8.15

應該認識到,我們的抗戰史研究,宣傳現狀就處在這麼一個水平。可成書萬卷,可佔領所有輿論,充斥全部媒體,可育成十億人紅色接班人。但所使用的材料,不過都是這種遠離真實的宣傳品。今天可一時助長國威黨勢,可百年之後,讓我們的子女,後代怎樣來面對這些歷史垃圾,又如何評價先輩們的所作所為?

(0)「陸軍/海軍関係人事関係資料の保管先」厚生省http://www.office-onoduka.com/nenkinblog/2008/04/post_135.html

(1)藤原彰『餓死した英霊たち』青木書店、2001年。

(2)秦郁彥「第2次世界大戦)の日本人戦沒者像」『軍事史學』166,2006年。

(3)『歩兵第二百三十三聯隊史』秋田県雪部隊親交會、1980年、321-350頁、北支戦沒者名簿。

(4)高校教材『中國近現代史綱要2015年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

(4.5)筆者也發現有個別資料將此處的「殲滅」,「消滅」日軍52萬,解釋為「斃傷」(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編輯《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史圖集》、中國地圖出版社,1990年,128頁)。

(5)『援護の歩み : 戦後50周年記念』岡山県、(政府刊行物)1996年。

(6)1941.12.20大本営連絡會議の公表:1.「今次ノ對米英戰爭及今後情勢ノ推移ニ伴ヒ生起スルコトアルヘキ戰爭ハ支那事 變ヲモ含メ大東亞戰爭ト呼稱ス」,2.「平時、戰時ノ分界時期ハ昭和十六年十二月八日午前一時三十分トス」(國立公文書館、內閣関係文書、A10111141700)。


謝邀。

統計傷亡是一種基於事實的政治遊戲。這裡有殲滅,損失,陣亡,傷亡等各種標準下的統計數據。比如日軍一次出動,遭共軍多次襲擊,打完之後,找到50具屍體,另外20人失蹤,150人受傷,還有行動途中生病死亡5人,得病不起20人,車禍等事故死亡5人,受傷10人。

同樣的事實,共軍計算殲滅日軍260人,領導改改,宣布殲滅300日軍。日方計算自己只陣亡了50人,領導改改,只陣亡35人。於是,一場戰鬥傷亡數據就出現了幾乎十倍的差距。

抗美援朝時也有同樣問題。很多韓國士兵被直接編入美軍序列,跟美軍摻在一起參加戰鬥。這些人被打死了,我們計算為殲滅美軍多少云云,美軍統計的時候則把這些人刨掉,說自己才損失一點點。韓國人還有自己正式的韓國國軍,統計時也不計算這些人。好吧,這堆人就憑空在聯合國軍方面統計中消失了。於是,我們的殲敵數據顯得虛高,而美韓軍各自統計的傷亡卻明顯偏小。

我們普通人喜歡計算戰爭傷亡,彷彿死人少的一方更厲害,死人多的一方比較弱。真實戰爭如同你打紅警帝國星際,多數時間你是關注戰局走向,制定正確的戰略戰術,推平對方的基地才是真理,死多少人是次要問題。


據1943年7月中華民國駐英大使顧維鈞轉述,英國方面認為「我國抗戰公報多誇大不足信,尤以報告敵人傷亡數目為最,此次湘鄂一役所稱敵方傷亡三萬,超過不啻十餘倍云云。」軍令部長徐永昌對國軍將領普遍虛報戰績的現象感慨:「由謊報一點看我國軍人無恥,可謂達於極點。」日軍和中共軍隊一般會將內部報告和對外宣傳區別對待,內部報告較為真實,而國軍則內部報告亦不可靠。國軍的抗日戰績其實是經過注水而來的。不過日軍官方戰報同樣往往也偏離事實極遠,其"大本營發表"的內容都是經過軍部言論統制機關加工的,此詞語在日本現在已成為"說謊"的代名詞,日軍實際傷亡遠遠超出陸軍高層之報告。至於共軍對外報道,則有誇大兩倍的「傳統」。


大部分答主和最高贊答主都告訴你了,不說一定真實,但它一定是多方材料里最可信的一個。原因很簡單,傷亡統計做出來是給自己看的,是陣亡士兵親屬撫恤,下一步戰略決策等的基礎,不是告訴敵人哇你們怎麼這麼菜我們可是沒死幾個人哦這種宣傳意義濃厚的東西,因此作假沒有意義。相反,殺傷敵軍的統計才不可靠,就算沒有宣傳上的作假,你也不可能一槍打死一個敵人就數一個,何況還有被火炮炸死的,被豬拱死的,掉進糞坑淹死的這種屍體都找不到的人,所以殺傷統計永遠只有一個估計值。

換句話說,你相信國民黨「殲匪一億」的鬼話嗎?


我覺得,很大程度上可信吧,畢竟要涉及到撫恤金的,靖國神社是多少不用管,反正他也不發錢給家屬。

但也只能說很大程度。其一日本有戶籍造假的著名例子,秘魯總統藤森。藤森出生時候在日本有戶籍,1950年日本國籍法要求居民在雙重國籍間選擇的時候,卻錯過了藤森這個人,彷彿日本政府沒見過藤森的戶籍一樣。五十年後藤森逃亡日本,日本人又突然發現了藤森的戶籍,藤森變成了日本人。由此可見,如果厚生省試圖隱瞞什麼,還是有能力的。

二戰前日本包括韓國,台灣等地,二戰後不包括,這些地方的人員雖然很難取得日本軍籍,但卻大量擔任民夫等後勤工作,諾門罕朝鮮民工一路跑到諾曼底就是例子。由於長相近似,這些人在前線可能被計入殲滅日軍的戰果。據說朝鮮在二戰中損失30-50萬人,這些人大部分是作為民工損失的,在中國戰場里如果有三分之一就是十幾萬人的數字。當年統計的時候如果把他們列入日軍,也是有道理的。

不同國家各有各的統計思路是很正常的,自情自報並非公認原則。就朝鮮戰爭而言,中國公布戰死人數為十九萬,但五角大樓卻估計有40萬人死亡。既然五角大樓都不採用自情自報,那這就不是公認原則。如果美國人可以撇開中國統計另搞自己的數字,中國也可以撇開日本統計搞自己的數字。


「亡」可能還好說點畢竟有相對靠譜點的戶籍軍籍資料,「傷亡」就太難說了。

譬如說,一個大頭兵馬鹿太郎,在炮樓外面讓八路打了黑槍倒在地上,結果到野戰醫院搶救回來了。過了一年,這個大頭兵在太平洋上讓美國佬拿火焰噴射器烤了。一個人,造成了兩次戰果


和其他方的數據對比著看吧。雖然不是專業人士,但咱們普通人至少要有自己的判斷,懂得一個「僅供參考」。腦子裡總有【xx說的肯定是真的/假的】就不好了。(ヾ??? ??? )


我的答案是都不可信!裡面摻雜了太多的政治因素!


這個問題應該從幾個方面來回答。

首先傷亡數字這種東西任何政府都會加入私貨,所以光看官方宣傳基本上所有傷亡數字都是假的,雙方戰損對不上太正常不過。一般來說,就己方的損失和己方的戰果之間,自己損失相對來說更容易統計一些,對造假動機也更缺乏(因為涉及到善後和補充等問題)。而誇大敵方的損失有一定的鼓舞士氣的作用,特別是中國方面取得實際戰果比較困難,因而更傾向於用這種方法來在宣傳角度擴大現有的戰果。對中國宣傳口來說,把傷亡敵人的數量翻個幾倍實在是太正常不過了。所以通常分析雙方戰損最簡單的辦法是取雙方公布各自的損失,而不是互相造成的戰果。

第二,即便是己方公布的損失,很多時候也是會打折扣的。這方面軍國主義日本是眾所周知的反面典型。太平洋戰場上節節敗退的情況下還對本土封鎖消息,報喜不報憂。當然日本報喜不報憂的習慣也不是天然形成的,一個崇尚犧牲能搞神風特攻的民族顯然對巨大傷亡的免疫力相對較高。事實也是如此,日清,日俄戰爭乃至第二次中日戰爭前期,日本都痛快承認了戰爭中付出的巨大傷亡。但是到了第二次中日戰爭中後期,確切地說是武漢會戰之後,日軍在中國的傷亡報告就越來越詭異,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有問題的。比方說死傷比例不對勁(一般傷亡比在1比4才比較正常),或者出動幾個師團結果回來才傷亡不到一百人。具體數字可以參閱日本官方在戰後編輯的「支那事變陸軍作戰史」(如果再對比戰時的日本媒體宣傳,則體會更明顯)。

第三,中日之間很多戰役的傷亡數字對不上也有很大程度是誤解造成的,因為很多戰役在中國的這邊跟在日本那邊完全不是一回事兒。比如徐州會戰在中國看來是從第五第十師團南下山東開始,到徐州撤退時結束,接下來的蘭封會戰是另一場戰役。而日本看來是從台兒庄之後開始,到蘭封會戰後結束,之前的台兒庄只是意料之外的遭遇戰而非在任何戰役框架里。所以再日本方面的語境下,徐州會戰中方的傷亡數遠超中方的也是意料之中的事。

第四,綜合分析多個方面對第二次中日戰爭中國戰場的來源資料,日本方面的資料毫無疑問有利於日本,而中文資料則有利於中國。關於英文資料,有一部分引用日本,但其絕大多數來源是國民黨台灣,所以相對來說對中國有利一些。也有一部分來自英國美國的獨立研究,特別是緬甸方面的作戰,中英美日都參與了,四方留下的資料也各不相同。比較搞笑的是在我們的宣傳里英軍就是拖後腿的,但是在英國的資料里是英軍消滅了日軍主力,中國軍隊才是拖後腿的。當然這一切都是有政治目的的宣傳,單方面選擇對自己有利的說。

第五關於我黨在抗戰中的定位,我只能說在華北以及一部分華東敵後戰場還是有一定作用的,但是在第二戰區正面戰場作用很小,在真正關鍵的第五戰區和第九戰區正面戰場則是跟中共一點關係都沒有。所以中共談抗戰基本上就跟國民黨談美日太平洋戰爭一樣。在國民黨的語境下,要不是國民黨拖住了日本的大量軍隊,則美國太平洋戰場勝負未可知也。這話雖然不假,但總給人一種往自己臉上貼金的感覺,我可沒有影射誰啊。總而言之宣傳是為了政治服務的,因為國共日英美代表的政治勢力不一樣,各方宣傳的側重也都不一樣,所以說出的內容也很自然大相徑庭。


你的疑問幾年前就有解答。

http://m.tiexue.net/touch/mip_3733923.html?mip

這是鏈接

甚至這個結論可能更早的時間,就有人去印證了,這篇新聞也不是最早的


任何數字,都只是一個參考。


不是很相信有52萬多。著名的台兒庄大捷,官方數字也就2萬多,我們有過相當於和台兒庄一樣規模的大捷達26次?真的有這麼多的話那麼台兒庄大捷也就不是大捷了,只是一場普通的勝利。

不過52萬都是陣亡嗎?應該是包括「傷」在內吧,這樣彈性就大了,也可以包括那些一打就逃散的偽軍等等。正規日本師團旅團沒這麼容易消滅,戰鬥力放在那裡。沖繩一戰,強大的美軍付出7.5萬名士兵生命也才消滅了11萬日軍。


推薦閱讀:

《鬼子來了》這部電影中,站在國軍指揮官馬某人後那兩個外國人是什麼樣的存在?有什麼意義?
《鬼子來了》中鬼子隊長酒冢答應和村民履約時就打算屠村了?
經過酷刑而叛變成為漢奸的人該怎麼看?
如果一個現代日本右翼人士A穿越回1930年代的偽滿洲國,會發生什麼?
如果你穿越到了1927年的日本,並且身份是在日華僑。怎麼樣才能在抗日戰爭為國出力?

TAG:抗日戰爭 | 第二次世界大戰 | 抗日神劇 | 抗日統一戰線 | 抗日戰爭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