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歌詞唱出來會改變它本身的聲調?

比如唱「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長」的聲調本來是二聲,但是唱出來之後感覺是一聲;「亭」的聲調也是二聲,但是唱出來卻是三聲;「外」的聲調是四聲,唱出來卻是一聲。


這個問題說複雜倒也不複雜。我是拋磚引玉的,很多專業課已經還給老師了,手機碼字 大家湊合著看^_^

首先,歌曲里的音高是絕對音高,說話里的音高是相對音高。比如說,唱歌的時候,該是do就是do,該是降B就是降B,舉個例子,澳門回歸的七子之歌原調:嗦咪嗦咪嗦,啦嗦咪啦嗦,哆哆瑞.......你不能隨便(不是不可以)唱成:發瑞發瑞發,嗦發瑞嗦瑞,降西降西哆...

而漢語里的音高則是相對音高,現代漢語相對音高劃分用的是趙元任的五度標記法,5度為最高音,1度最低,我們常用的四聲:一聲音高為5-5,二聲為3-5,三聲為2-1-4,四聲為5-3(這是單個漢字讀音,不考慮語流導致音變的情況下)。你可以把1-5度發成「哆瑞咪發嗦」,也可以發成「瑞咪發唆啦」,甚至還可以發成「哆-咪-嗦-西-升瑞」.都是沒有問題的。所以,大家只會說別人唱歌跑調,而不會說別人說話跑調,對不對??

以下是關鍵:

從上可得知,相對音高的每一個音都是可以用絕對音高去標記的。而你唱歌的時候本來就是要求你發出一個絕對音高,曲子里每一個音符的音高才是你必須依從的,這時詞是要讓步於曲的,否則就是走調了。

你可以聯想另一個事物:中國律詩的平仄問題。大家都知道,詩歌最早都是唱的,而到了中唐時期左右,詩歌才開始慢慢脫離音樂,變成一門獨立的藝術,而平仄的要求恰恰也是這是出現,為什麼呢?因為我們想要讓詩歌朗朗上口,就要有抑揚頓挫,這就要靠音高。而失去了旋律的絕對音高,就要靠漢字本身的相對音高去調節,所以這才有了平仄的要求。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也是說明絕對音高大於相對音高。

總之就是,你唱歌唱的是哪個音(指的是音高),只和曲子有關、跟這個漢字的本身聲調根本就沒有關係。


聲調和旋律的本質是一樣,就是頻率。

為了唱出來,就只能「沖洗」掉原來的聲調了。


題主是不是唱錯了?應該只有外字變成高平調而顯得像陰平,長亭一個次高平一個中升,陽平聽感還是很強的吧。(跑題先逃)


因為漢語里與音樂對應的聲調只有第一聲(對應 do)。任何其他的情況你保持的只有音,沒有聲調。旋律與聲調的frequency 差別很大。這也是為什麼老外經常會唱中文歌比說中文好。


推薦閱讀:

求和《追光者》旋律很像的歌?
為什麼會覺得一首歌的旋律很 low?是哪些因素造成的?
為什麼我們在聽音樂時能夠對旋律產生預判?
詞和曲哪一個更加重要?
有哪些流行歌曲的旋律中有古典音樂的影子?

TAG:音樂 | 旋律 | 漢語 | 普通話 | 聲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