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教育值錢在哪些方面?

我和我男朋友經常討論這個問題,就是關於留學。我們現在都是留學生。他本科轉學出來讀了3年本科,金融+數學。我是研究生出來,讀信息。當時我還留在國內他已經在國外時,我們就常討論國內國外的教育問題。在他看來國外的教育似乎更高級,但我覺得如果從性價比的角度來說,國外這麼貴還不如國內呢。

請看國內大學學費5000人民幣1學年,住宿費1000一年;國外我們都在州立大學,基本學費要3萬-4萬美元1年(私校更貴),在外租房1年&>4000美元,住校更貴。

所以我很好奇:

1. 美國的教育質量真的是國內大學的5-6倍嗎?(限定:美國top100,國內985 211)

2. 為什麼美國的高等教育這麼貴?(限定:本科教育,不討論研究生和博士)

3. 國外教育這麼「貴」,到底值錢在哪些方面,真的必須貴到這個程度嗎?

4. 是否真的那麼值得把孩子送出國讀書(本科)?(限定:普通工薪家庭,而非土豪家庭;且高考能考上國內985 211卻選擇出國的人群)


說說自己的感受吧,我本科在一個純正工科985大學讀的,研究生在荷蘭的的TU delft讀書,家庭是工薪家庭(對二代直接美國開建築公司,香港開金融公司,畢業移民,出任CEO,贏取白富美,吐槽錢掙得花不完的人生,真是羨慕的都快流口水了。。。)

結論是:國外的教育是值的。因為留學帶給你的不僅是學習,更是看世界的機會。

我這個學校的學費(換算成美刀)是2W刀吧,生活費一年1W多刀吧。比起美國便宜多了,當時要我的美國學校(USC,WPI,OSU)都是4w起跳。。。哥大這種一年半花了90W的壕IVY根本就沒想過。。。

我理解的教育是個更加宏觀的概念,不僅是這個學校在專業上給你帶來的提升(當然這個也很重要),更加是你周圍的人,周圍的環境帶給你的思考。

我出國最大的收穫是:

1.如何做一個快樂的人(這是荷蘭人給我最大的禮物)。

2.體驗了什麼是世界一流的research group和那種發自內心的熱愛。

我是一個比較看重結果的人吧。在國內的時候真的一直都很關心怎麼掙錢,怎麼過艷麗恣意的生活。可能是自己折騰的事情多點,對社會認識,感受可能也比較多吧,深深的感到一種絕望。

我在國內經常思考的問題就是一套400W的房子怎麼辦,車要至少25W,雜七雜八的成個家要450W吧。家裡出一半,我還有200W要努力啊!!!

總有一種一副青春都被壓的喘不過氣來的感覺。而努力也更多的是出自對未來的恐懼,對生活的絕望,這是種搏命式的掙扎。自己掙錢的時候,除了進賬的時候那種數字增長帶來的荷爾蒙式的血脈膨脹,很少都感到發自內心的快樂。

來了荷蘭,我發現我的同學都很快樂,學習是為了興趣,生活是為了快樂,笑起來都很純的感覺,這種氛圍是在國內難以感受到的。躺在草地上曬太陽很開心,出去簡單的BBQ也很開心。總之,我是感受到了陳丹青的那句:都是一副沒有被欺負過的臉是什麼意思。荷蘭人一直在告訴我一個他們堅信的信念:everyone is equal, normal is ok.

荷蘭社會是非常自由的社會,紅燈區,大麻,安樂死什麼都可以。其實這背後的理念是對人的尊重,寬容的對待不同,不站隊,不貼標籤。

如何做一個快樂的人,這是我留學最大的收穫。

我本科的大學是標準的工科985,我讀的專業,排個國內10左右,應該還是可以的。但是我一點都沒有看到我們教授的那種研究熱情,研究感覺更像是一種工作,到點上班,到點下班。

但是我現在所在的research group可以說是世界頂尖的,這裡走出去了很多改變世界的工程師。

我和教授在一起討論的問題,做項目的時候,我從眼神中真的可以看出教授的那種熱愛,那種興奮。找到一個好方案的時候,教授的眼神就像是小孩子找到了心愛的玩具一樣。我現在做的項目,也算是世界頂尖水平的。第一次能做世界級工作,這種參與世界的興奮感,很棒!雖然很大可能是我以後不會從事這個行業。但是我在過程中感受到的大師風采,應該是最大的收穫。格局,也許就是這樣提升的吧。

TU delft比起美國的IVY肯定差距還是很大的,我來這裡都覺得受益匪淺,我想美國的Top School,怎麼都不會差。

我一直堅信愛因斯坦的那句話:教育就是當一個人把在學校所學全部忘光之後剩下的東西。

我覺得,在這裡,收穫了這種感覺。


匿名只是因為回答涉及個人信息。

目測題主是一個在同美國的妹紙。我決定用化妝品來類比回答這個問題吧~

樓主如果經常去drugstore的話應該對這個不陌生

這是露華濃的不脫色粉底,售價9-13刀不等,適合油性皮膚。熟悉化妝品的同學們應該知道這款粉底應該算是超市開架貨中口碑最好的粉底了(對油性皮膚而言)。

同樣是口碑極好,適合油性皮膚的粉底,阿瑪尼的Lasting Silk UV foundation售價幾乎是露華濃的5-6倍

圖片來自Nordstrom。

於是化妝的油皮妹紙就要問了,這兩個粉底憑什麼差價這麼大?阿瑪尼的粉底真的比露華濃的好5-6倍嗎?花那麼多錢買阿瑪尼的粉底值嗎?

粉底當然是一個非常私人的東西,可是我相信大多數使用過這兩個產品的妹紙都會認為阿瑪尼的粉底比露華濃的好用。可是阿瑪尼的粉底有沒有比露華濃的好用5-6倍呢?大多數人都不會認同。認為好用很多的確是的,可是說500%、600%那就誇張了呢。

可是偏偏就是這好用的「很多但沒有5-6倍「讓阿瑪尼的粉底值這個價格,讓這麼多人心甘情願掏5-6倍的價格來買他們家的粉底。

同樣的,對大多數人而言美國大學的本科教育的確比國內的好,可是說好5-6倍應該誇大了。可就是這「的確好一些」,讓美國的本科值這個錢。

題主如果學過一點經濟的話應該知道邊際遞減效應。邊際遞減簡單點說就是在一種投入要素連續地等量到一定產值後,所提供的產品的增量就會下降。

接地氣一點說,就是一位妹紙原本用的是3、4塊錢的elf粉底,某一天入手了露華濃的不脫色粉底頓時驚為天人,認為露華濃的不脫色完全值它比elf貴2倍的價格因為上臉效果好了不只兩倍。妹紙於是受這段經歷的鼓舞割肉入手了阿瑪尼的Lasting Silk,發現的確比露華濃的好用,可是沒有好用到5-6倍的程度。

任何東西達到一個程度之後,再度精進所需要的投入都和產出不再成一比一的正比,反而是一點點的進步都需要比以往大很多的付出。

可是你能說最後的結果不值嗎?如果你有消費能力並且追求更好的上臉效果,就算你心知肚明阿瑪尼的粉底不會比露華濃的好用6倍,你會不願意買阿瑪尼的粉底嗎?

所以我對樓主的回答是,美國的本科教育沒有好到國內5-6倍的地步,但是如果你有這個消費能力,那麼它在某些情況下確實值這個價。

為什麼我會說某些情況呢?這就好比有的妹紙有消費阿瑪尼粉底的能力,可是她追求的是柔光遮瑕效果——這種情況下,遮瑕度弱且啞光質感的Lasting Silk再好也不適合她。這種情況下沒必要。

俗話說在中國能用錢解決的問題就不是問題,真的問題是用錢沒法解決的。我覺得美國本科教育值錢的方面,我覺得恰恰是在國內錢買不到的方面

首先人少。

人少在國內用錢買不到······ 除去物質的一方面(人少所以學校有單人寢室,圖書館永遠不用站位等生活學習便利),最重要的是因為人少,學校在單個學生身上投資多。課程一個班三十個人算大課,有更多的討論空間,上課想問問題就能問問題也不會影響教學進度。上課之餘想找教授就能找教授,想勾搭TA就能勾搭TA,專業輔導員都是自己專業里的教授。

然後是自由

在這裡我說的主要是學術上的自由。美國本科的最大特點是能學生專業上的自由。以我的大學為例,第一年大家都沒專業,大家上課隨意。大二選專業之後換專業也是輕而易舉的事情。

我來結合自己的學習經歷來詳細描述一下這兩點吧。

我高考成績還行,上了國內某top10高校,來美國讀本科是自己選擇+父母支持。(家父是國內某top 10高校博士生導師,非常支持我出國念本科;他的同事子女也多在海外。)大一一開始實在不知道自己要念什麼專業,於是胡亂選了

Warfare in Classical Antiquity

微積分 I

經濟 100

法語 101

第一天上warfare in classical antiquity發現教授無聊至極,上課完全無法保持清醒,於是果斷drop換了一們Western Civilization to 1700。這門課是歷史部門的入門課。上著感覺很好,於是就念下去了。

這門課的第一篇paper給我了們四個天主教的聖徒,要我們寫自己覺得其中哪一位對天主教在西歐的發展貢獻最大······當時我就跪了好么。於是我去找這麼課的教授,跟她吐槽說我都不知道天主教是個什麼東西,知道的一點點都是上課來的,完全不知道這種東西應該怎麼寫。我當時訴苦說要我寫這個就好比讓沒有吃過蘋果π的人寫哪種蘋果用來做π比較好···

第二天上課的時候,我的教授給了我一個她自己做的蘋果派,要我好好看書去寫paper。

說不感動是假的······於是我就跟著這位教授上了兩節課,後來就順利成章的成了歷史專業= =

我不是在學法語嘛,學了三個學期之後不怕死的去了法國某高大上學校交換了一個學期。高大上學校的歷史都以近代史為主,不是我的感興趣方向,而我感興趣的法律也沒法把學分轉回美國。於是我一學期上了六門經濟課······ 頓時覺得經濟特別有趣,就又declare了一個經濟專業。

大二的那年暑假萌生了繼續讀經濟的念頭,於是google了一下經濟博士的要求,發現要挺多數學課的······於是我開始不做不死的讀數學,結果現在發現再上兩門課就是一個數學專業了······

這種專業上的自由性在國內是沒有辦法實現的。其實比起可以自己選擇自己專業來說,我更加珍惜的是這種體系留給我的犯錯空間

比如說我聽了幾節課覺得老師太無聊,就可以無鴨梨drop

比如說大一時對英語專業感興趣,上了一門莎士比亞課讀了一學期理查三世寫了幾篇paper差點沒把我弄死,於是順利拔草

比如覺得心理好神奇去上了幾門課發現和我想像的完全不一樣

比如大一大二沒怎麼念數學有什麼關係 後來想念一樣可以

大家18歲的時候知道自己喜歡什麼嗎?知道自己適合什麼嗎?知道自己有什麼東西實在干不來嗎?

在美國念本科,你可以慢慢測試。讀博之前可以試試自己喜不喜歡做research,選專業之前可以看看這些課自己喜不喜歡,喜歡一個學科可以試試到底和自己相像的一不一樣,自己學不學的下去。如果同時喜歡歷史和數學,計算機和藝術?沒關係,可以double嘛。

這種寶貴的嘗試空間國內真的沒法用錢買來。

這就是我覺得美國本科最值錢的地方。可以花錢買到在國內買不到的東西,這難道不算值錢嘛?為了這好的一點,我願意付不只一點的錢。

我沒有在國內讀過大學,所以無法給出一個具體的數量比較,可是我認為美國本科教育確實值國內5-6倍的價格儘管它沒有國內5-6倍的質量——如果你對美國本科教育所能提供的優點有需求並且有足夠的消費能力。對我來說,我不認為家裡沒錢來美國讀本科是最好的選擇。

你看那麼好的粉底,不適合自己還是白搭;如果沒有弄清美國本科教育的特點就盲目購入的話很容易使用效果不佳並且有被坑的感覺。


====別給我點贊,其實我覺得第二個匿名用戶的妹子寫的更贊====

1. 美國的教育質量真的是國內大學的5-6倍嗎?(限定:美國top100,國內985 211)

我不清楚這個5-6倍是怎麼得出來的,是以最後的薪酬來衡量對比?還是說以發的論文數來衡量對比?事實上,我反對用這樣的方式來衡量教育帶給一個人的真正意義。就我的經歷來看,美國的科班教育給我最大的影響,不是說我將來一定要掙到多少錢,走到什麼位置上去,而是學會了對不同價值觀的包容,對承擔重任的責無旁貸,對人生持續奮鬥的不變信念

我不是在砸心靈雞湯,後面的經歷會告訴你我為什麼會這麼想。

2. 為什麼美國的高等教育這麼貴?(限定:本科教育,不討論研究生和博士)

真的很貴,因為投在學生上的錢其實是高於學生所付出的錢的。美國的大學,特別是私立大學,學費其實根本滿足不了學校的發展,政府也不可能有合作項目之外的撥款,更多的是倚靠校友和社會捐款,還有一部分公司的捐款。投入在學生身上的錢越多,越有可能有高的產出,學生成才的幾率也越大,學生將來回饋給學校的,越是豐厚。這裡的回饋,可能不僅僅是錢,而是學生所獲得的獎項譬如諾貝爾獎,學生為學校所贏得的聲譽。歸根結底,這是一個良性的循環。

3. 國外教育這麼「貴」,到底值錢在哪些方面,真的必須貴到這個程度嗎?

每個環節都要花錢:聘請優秀的教授要花錢,修建新的體育場館要花錢,給優異貧困學生的獎學金要花錢......你在圖書館用的MAC電腦,你在衛生間用的免費廁紙,你在健身房用的啞鈴,你的社團活動基金......這些都是花錢的......

最讓你覺得舒坦的是,這些賬目其實都是非常透明的,每一筆錢都會被審計。

4. 是否真的那麼值得把孩子送出國讀書(本科)?(限定:普通工薪家庭,而非土豪家庭;且高考能考上國內985 211卻選擇出國的人群)

值得,比如我就是一個普通工薪家庭出來的,教育不發達省份縣城中學的學生,成績很一般,學校沒有人知道SAT是什麼,父母和老師更不知道,當然我也不知道。

你想像不到的是,我是在網吧打CS之餘,叫了碗牛肉麵,然後發現已經沒有電影可以看了,算了,看下百度貼吧好了,然後我就遇到了一個刷CS貼吧的哥們,發現還挺有意思,就加了QQ。

聊了發現哥們高中畢業賦閑在家,這段對話我還記得特別清楚:

「哥們,你不用上大學嗎?」

「要上啊,去美國上」

「還可以去美國上???」

「可以,要考SAT,還有很多獎學金呢」

「SAT是啥?」

「就是一個考試」

「難嗎?我能考嗎?」

「不難的,你能考的,來,咱上浩方再打一局」

這一年是2006年,你可以看得出來,那是一個資訊匱乏的年代,而我就是一個城鄉結合部出來的鍵盤界王大鎚,但卻是個敢想敢做的王大鎚,不放棄生命里每一絲曙光。

接下來我每天都陪基友打CS,閑暇之餘問SAT和申請的細節,一步步制定計劃。

可惜我忘了我是不發達身份的縣級中學的水平,這決定了我最後的標準化考試成績也很一般,一般到沒有辦法獲得獎學金錄取任何一個學校。於是我一家家去打電話(有人覺得我那個時候口語怎麼那麼好,說實話,我不覺得有多好,但就是敢開口),打電話給招辦主任,告訴他我很想來,而且他肯定不會後悔錄取我,另外我需要一定數量的獎學金,大部分都拒絕了我,只有一家卻說可以考慮一下。

最後我成了學校錄取的第一名中國男生,這是一所非常小的文理學院,一點都不知名,但是我其實非常感激,無論是學生還是教授,都非常非常好。後來又經歷了轉學,再到現在回國工作,這幾年的生活也如同放電影一般。

命運有沒有徹底改變我不知道,但至少看到了世界有多大,自己成長的環境有多小,認識了形形色色的人,也經歷過大風大浪,看到了人性的善惡美醜。大部分高中同學,都已經結婚生子,還著車貸房貸,按照設定好的劇本過著安穩的生活。我也曾感慨我本應過這樣的生活,因為現在從事的事業,接觸的人際圈,都是當時在網吧里打CS的我所不敢想像的。

我很感激我生命里不斷的出現一些特別的人,像這個打CS的基友,去衝擊我的想法和理念,去讓我質疑一些既定的思維,保持持續性的自我更新能力。

我倒不是說這些東西,一定要通過出國念書來實現,但就我感覺,如果你在20歲不到的年紀里出國,很多東西你會錯過,但有些東西你又會經歷的早一些。早一點見識世界,人生路從某種意義上會走的更精彩一些。

如果你的生命里註定有一段傳奇要去書寫,不如早一點開始,你說呢?

============================

P.S 有人看了我寫的,覺得,咦,原來申獎學金這麼容易啊,那我也申一個。。。

為避免誤導,請注意,我接觸與SAT和申請有關的信息,將近是七八年前,那個時候沒有太多申獎學金的人,申請去美國讀本科的都是相對非常少的。而當下,完全不可能再有獎學金去美國讀本科,除非你念的是HYP這類的學校,可以申請Need-based的獎學金,而學校在考慮你的申請的時候,也依然是Need-blind,即不將你是否需要獎學金而作為錄取你與否的依據,一旦錄取,你需要多少,就會給你多少。這在當下,基本已經是鳳毛麟角的事情了,=.=


我也來試著回答一下樓主的問題。

先總的來說一下。

很多人好像有一種誤區,覺得美國高質量的大學教育是立竿見影的。一個二十幾歲的年輕人一旦走進了美國大學,一旦美國大學畢業就在智力,道德,能力,薪資,學識和見地上全面超越了同齡接受國內大學的學生。或者,大幅度超過了幾年前的學生本人。但其實這是錯誤的,徹頭徹尾的錯誤。

首先一點,知識和能力。留學美國的學生,尤其是本科生,在學識和能力上真的不能超越國內優秀大學的學生很多。首先現在是支持全球化的年代,你所需要的任何本科知識幾乎都是公開的,任何個人國家和組織都能獲得。所以大家相當於在同一桶水裡取水喝。那作為本科的學生,生活在全球兩個最大的經濟體里。所得到的知識和獲得知識的途徑其實是相當的。期望在美國的本科獲得比國內學生5、6倍的知識是不可能的。能力其實是個很模糊的概念,這裡不細說。我覺得基本也沒什麼區別,美國本科生也不過是在快餐店圖書館之類的打工,即使是實習在美國的頂尖公司也不過是打雜之類崗位。

第二點,有人所說的開闊眼界,學習英語也是偽命題。眼界這東西並不隨地理位置的轉移而發生改變。而我覺得,上海北京深圳,作為世界級大都市所讓一個人獲得的眼界並不會比美國一所中小城市的大學少多少。作為一個外國學生,在美國一個小鎮里(美國很大一部分大學無論排名幾乎都在小鎮里)生活幾年,然後就會獲得所謂的眼界?這個不大可能。而語言這個東西是需要勤學苦練的。而且完全取決於是不是對學習者有用。如果一個國內的大學生非常喜歡英語,而且以英語為工作,那他/她的英語能力並不比一個美國留學的學生差。而美國的留學生因為生活在小鎮,而且又是理工科學生,口語交際能力可能非常低下。所以,所謂的可擴眼界和學習英語也完全是一個偽命題。

第三點,說說美國留學生的損失。這個損失主要是人脈和在國內生活的能力。大部分人可能最後還是會回到國內生活。那作為本科生,如果一個國內大學的學生,可能在大學期間就建立了與同學之間的關係,而這些同學將來會在各行各業工作。而國外留學生回國處境就會很尷尬,最容易積累和最結實的人脈——同學是很少,甚至是沒有的。因為一部分人沒有回國,一部分人在其他城市,而因為中國學生在美國圈子本來就小,結交不了多少中國朋友,所以朋友的基數就小。4年,損失了至少幾十個有用而且穩固的人脈。還有一種生活在中國的能力。很多人覺得中國的環境(人文)不好。請客送禮,紅包煙酒,溜須拍馬,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這些能力不被看好,但是只要生活在中國就要學會。在大學時期,這些東西很容易學會。因為環境在那,而且三觀也剛剛建立。而一個美國歸國學生,三觀基本形成。什麼都不會,一根筋,腦子死,先不說會有職業的瓶頸。難道不怕出門被騙么?分不清假貨,整天被過馬路不知道躲汽車,隨便亂吃東西。等等等等,在中國生活需要能力和鍛煉,不管你喜不喜歡,願不願意。

第四點,所謂的物價問題。我覺得這也是很扯的問題。出國留學,難道就是為了化妝品省幾百?西裝省幾千么?然後一個窮學生獲得了「超前」的消費能力而沾沾自喜?這個一點意義都沒有。

好了。現在開始打臉了。

以上說的全是事實。但是如果要問我,我會不會讓自己的孩子去美國讀書或者我自己如果再選一次的話會不會去美國讀書。我的選擇依然堅定而且清晰,那就是absolutely yes。

我覺得愛因斯坦有句話說的很好,所謂教育,就是把所有東西都忘了以後剩下的東西(記不住原話了)。我覺得美國大學給不了一個人能力,知識,見地,眼界和語言。它所能給一個人最重要的東西是一個種子。這個種子在發芽之前,沒有人知道它能長出什麼東西。但是這個種子里包含很多,思辨,包容,取捨,堅持,隱忍,張揚,表達,與權威(很多教授甚至都獲得過諾貝爾獎)平等對話,見識他人的生活方式,獨立思考,拼搏,淡定。這些所有的一切,其實就是為了讓一個人發現自己內心最深層的東西。當這個種子在你內心最深處紮根,在人生漫長的歲月里慢慢的發芽成長的時候,你才覺得這是教育所帶來的結果。美國的教育的本質就是幫助一個人發掘內心最深處的東西。而這個東西是什麼,我現在還不知道。這個東西總讓我覺得,在這個世界裡,內心總會有一種力量來使一個人辨明方向,不為周邊環境所動搖。

總之一句話,美國的教育是讓一個人在自由的環境中發現自己內心一生最珍視的東西。值不值得,我也不知道。我用了很多篇幅在物質上說不值,但人活著也並不總看物質。自行評判吧。


國外教育值錢的地方在於它培養了學生們獨立思考的能力,而不是作為篩選人才的一個手段。

我們從不妨從東西方的母語教育來比較看看是怎麼回事。

美國的英語教育連教科書都沒有,每個教室里上千本的課外書,就是母語教育最大的養分來源。每個孩子從五歲開始起,大量閱讀大量寫作,孩子從中學到的是分析文學的方法,說服他人的方法,而最重要的是獨立思考的能力。

而亞洲的母語教育仍然是圍繞著教科書,斤斤計較,糾結於答案是非的選擇,境界始終脫離不了標準答案。但是事實上,語言文學這個東西越往上面學就越沒有標準答案,相比之下,美國的母語教育早就是文學跟哲學的一種境界了。

不止是母語教育,其實很多學科都是如此。

我在美國教書了二十年,教過最好的學校,也教過最差的學校,每一個年級都教過,後來還在研究所訓練美國的老師教英文。

當我看到東西方母語教學是有這麼樣的大的差別時,心中震撼真是無法形容。我忽然了解了為什麼美國大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那麼強,而在亞洲,獨立思考只是一個很美好的詞,是一種遙不可及的嚮往。因為,從孩子上一年級時的母語教育教學就已經下了這個命運的批註了。


這種東西很難有客觀的評價

一個人只能有一種選擇

在國內上的同學就沒機會去體會國外的自由獨立,在國外上的同學也沒機會體會國內一幫哥們打球喝酒開黑的基友之情。在歐洲上的體會不到美國的現代、以及無限的可能性,在美國上也感受不到最傳統的西方文化、最純正的宗教風俗

沒有體驗過每一種選擇,就不要一味強調自己的選擇多麼明智,收貨多麼豐富,因為你不知道其他的選擇會是怎樣


不是,原因很簡單,中國高校的學費太便宜,國家補貼力度大,相當於國內大學生人人都有獎學金


一分錢一分貨,一毛錢兩分貨,一塊錢三分貨。


驚訝的發現姐姐的提問......我想說幾句。我其實還沒有留學經歷,但是我覺得留學應該能滿足我的幾個想法:1.我在將來工作能用上我學的東西。2.學費這東西也要看兩國的收入差距,咱們覺得貴,美國人不一定。3.我確實覺得國內的教育爛,首先制度有問題,其次課太水,流水線一樣的就畢業了。我雖然也嚮往國外留學,但在某種程度上我有個想法就是 國內這麼差,國外會不會好一些。4.父親堅持讓我留學,有些當官的和做生意的朋友也建議。具體原因也需要我自己去體會了。5.國外那種對教育的重視,對知識的重視,對學生的培養,對教師的尊重這個絕對不是吹的。政府不重視教育,不管是所謂共產黨愚民政策也好,還是所謂控制思想也好,總而言之想想那些不正常的現象例如:考研必須考政治,馬哲毛概鄧論這些課的設置。。。。。我覺得有條件還是去國外看看吧。也許好多人並不是在考慮值與不值,他們就是想去看看。 才疏學淺,漏洞巨多。。。請姐姐抽空看看。。。。


本人既沒有出國留學經歷,也沒有在國內Top10學習的機會。只是畢業於南方某二本院校,所以隨便說一下~

我現在在廣州工作,合租房的小夥伴就是大學畢業準備到德國留學的,恰恰旁邊的租戶是華工的研究生,搞自動化的。

我經常跟他們聊天,給我的感覺就是:對於技術類學科,國內Top10跟國外院校差距並不十分明顯;國外留學的價值更多體現在求職的「逼格」上。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技術類課程,即使你到了全球Top10的院校去學習,他們也不會隨便就讓一個本科生去接觸他們院校最高端的技術或者課題,當然在國內也不會。一個在國外讀書的本科生可能會有更廣闊的視野,接觸到更多的實踐機會,可是如果說在國外留過學就學到了最牛逼的技術,那的確是鳳毛麟角。所以說留學經歷更多體現在檔次上而並非在技術或者學術上。

另外針對普通工薪家庭來說,留學絕對是除了買房以外最大的一筆開銷。


既然又有人 @許雅寧 用「獨立思考」說事兒

那我就說說我對獨立思考的看法吧。

獨立思考的第一步,當然是對別人的說法首先存個疑而非無條件接受,哪怕對方是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博士在談教育問題,也是如此。看來,我做到了……

其次,獨立思考在我看來無非是一種分析和推理方式,即分析對方給出的「事實」的可信度,以及這些「事實」(在可信的前提下)與其「結論」之間是否存在充分的邏輯必然性。

美國的英語教育連教科書都沒有,每個教室里上千本的課外書,就是母語教育最大的養分來源。每個孩子從五歲開始起,大量閱讀大量寫作,孩子從中學到的是分析文學的方法,說服他人的方法,而最重要的是獨立思考的能力。

而亞洲的母語教育仍然是圍繞著教科書,斤斤計較,糾結於答案是非的選擇,境界始終脫離不了標準答案。但是事實上,語言文學這個東西越往上面學就越沒有標準答案,相比之下,美國的母語教育早就是文學跟哲學的一種境界了。

這一段大概就是說如果教學是圍繞教科書展開,「僅僅」或者「過多」考慮答案的是非選擇,那麼就培養不出獨立思考能力了。

那麼這個邏輯是否成立呢?

首先我們來看事實部分。美國的小學教育我沒有經歷過,不過小孩在加拿大,至少他的教室里不存在「上千本」課外書(加拿大似乎也是國外?),而我們自己家裡卻的確有8百多本課外書。每個孩子從「五歲」開始「大量」閱讀「大量寫作」?抱歉,無論是以前那些教育專家忽悠我們的「國外教育以玩為主」,或者是從我小孩的經歷來看,學校以體育活動為主,也有相當比重的常識性或安全性教育,而「閱讀」即使在二年級,也仍然談不上「大量」,而且還是以教師讀學生聽為主,而這顯然早已超出了「五歲」的年齡段了。至於寫作,他現在的寫作量遠不如在國內讀一年級的寫作量大。至於是否從中能夠學到「分析文學」的方法,我覺得口說無憑,但是首先,在一、二年級這個階段,國內的教育仍然以「識字」、初步掌握「句子」的組織能力以及一定的「寫作」能力為主,至於分析文學,確定不是拔苗助長?我不知道美國的初等教育是針對何等天才來開辦的,但是從五歲起就可以「大量寫作」,這個我覺得直接怪中國人劣等就好了,跟教育有什麼關係……

而且她是否覺得我們都不知道這個世界上有GRE、TOEFL或IELTS一類的東西?那裡面沒有選擇題和判斷題?只有寫作?

即使美國小朋友都是以寫作為主,是否就一定帶來「獨立思考」能力呢?我想至少不能就這麼一句就打發了,稍微嚴謹一點,就應該首先找到一種評價「獨立思考」能力的有效方式,然後至少分為兩個對照組:基本以閱讀和寫作為學習方式的組,以及基本以所謂基於標準答案的方式開展教學的組。通過這兩個組的獨立思考能力的評價和對比,才能得出這個結論吧?

而且標準答案是否就意味著抑制獨立思考能力,而沒有標準答案就肯定會鼓勵獨立思考能力呢?實驗數據是最有力的說服方式。但是即使沒有這些數據,我個人也覺得並非必然成立,或者至少影響未必有我們想像的那麼大。有標準答案,不代表在教學中就放棄了「分析」的過程。有沒有標準答案並不關鍵,關鍵是是否能夠將得到這個答案的分析和推理過程講清楚,從而讓學生在掌握答案的同時,也掌握這樣的分析能力。而沒有標準答案,也不代表就不存在一種「標準範式」或「標準套路」,正如我們現在有所謂的作文模板一樣。

不止是母語教育,其實很多學科都是如此。

這個話又是來虛的了。「很多學科」,不妨明確說說哪些學科。我倒想看看STEM學科的教學過程中是不是完全沒有標準答案的。

其實要看獨立思考能力,還是可以結合其他一些情況來判斷的。比如這次床破競選的過程,從知乎這兒現場反饋的大量美國精英學生和學者的言行所體現出的「獨立思考」能力,是否顯著強於比如我國這種深受「標準答案」荼毒的吃瓜群眾撕逼過程所體現出的「獨立思考」能力?反正我沒看出來。

還有一點,哥大博士似乎對「是非判斷」這種題型相當瞧不上,但是實際上就我所接觸的以及別人所訴的經歷來看,恰恰是在那些某兩個一神教在文化中佔主導或重要地位的國家中,「非黑即白」的思維十分嚴重(燈塔國某人總統著名的「要麼做我們的朋友,要麼做我們的敵人」的論斷)。而中國人恰恰因其「具體看情況分析」的「灰色思維」而臭名昭著。但是反而到了哥大博士這裡,中國教育又因為「非黑即白」而落後。這個邏輯,分析起來確實棘手。

但不管怎麼說,答案還是很有幫助的,因為如果哥大博士的名頭屬實,下次我如果打算去國外學習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和方法的話,奶茶妹的母校就不必放在考慮範圍之內了。2333


聽了很多懸乎的什麼品質啦獨立啦我表示不置可否,我拿到offer也還沒有去美國上課,就隨便扯些學長的見聞和我自己選校得到的感受,去了再更吧。

力求不講懸乎的說實在的。

我們大致可以把大家關心的專業分為文科,社科,理工和商學, 我本人是理工,程序猿,CS專科前5學校(其實是grad school 排名),有朋友學長在各科,就分別講一下

1 我的老本行計算機和引申至理工科

選課的時候來看,最顯著的就是邏輯清晰,計算機在本科僅一個專業,即conputer science,有一些細分但是均是自由選擇的,比國內一大堆亂七八糟的什麼軟體工程網路工程本科要來的簡潔得多,而且因為是本科也不會影響教學,畢竟首先很多基礎課是一樣的,而且多學幾門對於以後的發展也是很有益的

從課程內容上說差別也不是特別大,可能區別一在邏輯清晰二在動手多。 課的內容多以編程概念而非語言為主導,比如指令性,函數編程這種。句法往往丟給你很多所謂problem set讓你自己去玩,請注意玩這個字 ,因為這些真的很好玩。具體等我幾十天以後上起來再更。

總結一下就是課程簡潔靈活,動手機會多,但差距和國內不是特別大,國內學生努力一下還是能搞定的,那麼為什麼到最後差距就不是這麼點了呢?

首當其衝的就是名號!! 學長們表示在我校你一個加學校後綴的郵箱名就能換來用人單位的好脾氣和面試,包括谷歌這種公司,因為很多公司裡面從下到上都是自己學校的人,一路好臉色。。。

其次就是教授們了,美國教授真的很nice,而且願意拿自己的前途在你身上下賭注,比如著名的Randy Pausch就曾在UVA拿終身教職威脅學校保住了一個差點被退學的怪才。。。更不提普遍更有趣更有互動的課堂體驗和找得到人的office hour。。。

然後是研究機會。在美國的頂尖理工大學最好的地方莫過於你處於世界研究的前沿,你的教授都是行內的領航者,獲得的永遠是一手的最新信息而不是從別人幫你從期刊上摘下來的自己也不一定懂的東西。更不用說如果混得好可能還可以幫教授做幾個項目。這個眼界和思想和國內是有差距的。

最後就是今天看新聞發現Tor被黑了並且指責我們學校(好吧就是CMU)的軟體院乾的好事,原因是我們不久之前召開了一個「如何黑進Tor」的發布會但是後來又取消了……………………大家自行感受………………國外的這種極客文化或許才是他們優秀的原因吧……

2 文科

有認識一個在耶魯的學姐介紹過她學習古典的經驗。 讀亞里士多德啊維吉爾這種,天天拉丁文希臘語。 文科這個我不想多說,因為很明顯我們的國學教的比美國人好美國人的西學教得比我們好,至於這點差別值不值那麼多錢,是你進了哈耶普以後考慮的事,進不去的人那也別逼逼了……比如我。

3.社科

再引用某個朋友的一句話,「中國的社科就是個笑話」。沒學過不了解,但我知道很多同學去美國就是讀的社科,而且我也知道美國的社科確實很有科學方法論,各種數學模型定量分析一套一套的,在用人單位那裡也明顯更加吃香。

4. 商科

想當初我也是考慮過商科的男人……商科的話國內國外就見仁見智了,我個人反對本科學商因為我覺得它太虛,商科教育,用NYU Stern某個教授的一句話說,就是教你「怎麼去把事情做好」。 具體點說就是攢人脈,攢經驗,攢見識,學一些有的沒的理論,磨鍊自己忽悠人和反忽悠的能力……好了,攢人脈的話你在國外攢不了國內的國內攢不了國外的,大多數情況下……解決問題的方法,國內國外也都不一樣,所以你要是準備在國內發展,那還是不要去國外學商科的好。

當然也有例外,如果你是混外企的或者做內外交流的或者想提升逼格做世界人才的,當你知道國內的行事準則之後再去混個MBA了解下國外的也沒什麼不好,就是貴了點,不過這種時候很有可能外企會出錢供你讀書,估計就不在乎了。

好了,大致分類討論完了來總結回答下題主的問題:

1. 美國top100我覺得不至於,但是你能混進綜排前30專排前10,在計算機科學的道路上你賺的錢就是5,6倍的(我院平均起薪6位數美刀),更不用提你碰到的各種良師益友好同事,好老闆,以及申研究生博士生的各種優惠(比如CMU本科畢業的人再讀一年就是CS碩士),CMU每年130人畢業20多人混進谷歌,H1B到綠卡人生贏家,算概率也比清北交復大到不知道哪裡去了,算算都不止5,6倍。

其他理工,文科,社科比較難說,畢竟不是美國最近發展最厲害的產業工作也會難找一些,但就學術聲望而不是業界來說還是略高於國內,有沒有5,6倍比較難說。

商科看的是你的臉,你的爹和你的人品,所以不要瞎逼逼。

2 為什麼這麼貴? 第一是你沒有拿到Financial Aid和獎學金,其實美國人自己念書哪有那麼貴,第二是因為確實就是這個價……運營成本,你的寢室你的福利你的飯你的教授等等都是要錢的,知道為什麼國外食堂普遍比國內好吃宿舍比國內好嗎?因為貴了10倍……換句話說,一般的學校其實學費是賺不到錢的,攢錢主要靠募捐。

3. 值錢在他的牌子和他提供的關係,地位。 如上。當然最近美國人自己也在說這貴得不科學……

4 值不值得要看題主你的孩子適不適合了。 我知道有進了前十美國名校結果第一年就不適應退學的,我也見過在清華讀得極度不開心第二年退學出國結果如魚得水的。一般來說規則如下:

a 如果你是在國內讀不下去才出的國,趁早別想

b 如果你從來沒有一個人生活過或者是個天天死讀書的,也請你別出國小心被退回來

總之,本科留學是個非常講究融入的過程,請保證你在出去前在生活習慣,學習習觀和交流方式上就是半個美國人,否則你會很慘的。


美國接近百分之八十的人不能上大學,中國接近百分之八十的人可以上大學,根據智力的正態分布,在中國接受教育其標準線的劃定和在美國接受教育其標準線的劃定,確實差了四五倍。


我特想笑的就是

【大家總是割裂發展談問題】

【值錢就是好的意思, 為什麼大家覺得國外的教育值錢?因為人家是發達國家。】

舉個簡單的例子,你去一個富三代家裡玩兒,會不會覺得她的擺設都很有品位?那是富了幾代的結果啊。從農業社會到工業社會,再到現代文明社會,一步一步,都是艱辛血淚發展史啊。

之前中國的教育在最早的科舉時代是農業經濟的產物,隨後到了解放後,中國才開始真正的工業化進程,在這個進程中,我們的教育體制主要目的是大批量的培養螺絲釘,即符合工業化社會要求的螺絲釘。

這個時候,西方社會作為一個富n代,已經開始進入現代文明了,即把每個人都當成一個獨特的個體來培養,而不是大批量的工業化人才。

我之前回答過一個中國的英語教育為什麼這麼失敗的案例就提到,國家培養你不是為了培養你成為一個人才,而是,能夠培養你作為一個讀得懂產品說明書,能夠熟練應用進口器材的產業工人而已。

但是我對中國充滿了信心。等到ai充分發展起來以後,我們有了更多的閑暇,也會把追求每個人的個性化充分化的人性化的發展,作為一個標準的。


因為美國的人均收入是中國的5~6倍。


對於一部分人來講,我想應該是值錢在畢業以後有機會移民吧


留學回來後學術精神達到無以復加的高度,我稱之為嚴謹我周圍有些人稱之為較真。我不知道這是好還是不好,但我個人視為寶貴財富。


簡單說,如果你家裡供得起你去美國讀書的基本費用,美國留學是最好的選擇。 沒必要這麼理性地用數據去比較,在美國,有很多東西是國內不具備的。在國內生活了18年的人,有機會去美國念書的話,對大多數來講都是利大於弊。

靠自己的努力,本科生國內好好念,拿到美國大學的獎學金,出國深造,也是非常好的選擇。


紐西蘭老師告訴你,這裡的教育是這樣的!

轉自微信公眾平台:唯有紐西蘭(搜索onlynewzealand)

筆者簡介:

小欣,山東人,88年的雙魚女,愛折騰,愛旅行,愛美女,好奇心強,一直懷揣間隔年夢想。14年年初毫不猶豫的報名國家漢語志願者,通過層層選拔,幸運的被上帝抽中,幸運的拿到工作簽,在研究生畢業之際,終於要實現gay year這個炫酷夢想。

2014年7月14日,跟朋友告別,跟家人告別,懷著對未知的新奇,我獨自一人踏上了綿羊國---紐西蘭。

我主要駐紮在紐西蘭南島的一個海濱小城--Timaru,成為這個城市一所小學、兩所中學的唯一一名漢語老師。Timaru總人口大約為4萬4千人,以高科技農業,商業為主。期間被安排到女子高中(是的,紐西蘭很多城市都有專門的男校和女校)宿舍樓的一個單人宿舍,吃住都在學校---這酸爽。

對於Timaru來說,高中,小學都是第一次開設漢語課,並且都屬於課外漢語課,暫時還沒加入到正式課程,高中主要集中在下午放學後,大約是4點開始,小學集中在午飯半小時時間。因為課程沒有學分,所以勢必會有學生不拿著漢語課當回事,所以我要想方設法的讓這幫孩子愛上漢語,這真是個費腦細胞的活。這所城市孩子對中國的了解不多,無非是中國有可愛的大熊貓,有長城,有很多人,有很多工廠,好多東西中國製造,我目標是讓他們在我離任前對中國有更多了解。


西方世界的學校更佳注重獨立思考和創造力,老師從來都不給你正確答案,而是給你一個開放性題目,讓你自己想像,自己創造。在課堂上,每個人都沒有固定的桌椅,因為教室地面都是地毯,所以小學生和高中生坐在地上的,跪著的,趴著的,各種姿勢聽課,他們只要不在座位上,我一般都是跪著講課(如下圖),我很喜歡這種自由的方式。


紐西蘭很重視藝術和體育的教育,尤其是體育,這個國家像個大農場,也像極了一個運動場,遊樂場。女孩子玩netball(類似籃球),rugby橄欖球,hockey曲棍球等,男孩子玩rugby,soccer足球等,下午三點多放學後,好多人不是去做家庭作業還是去運動場放汗。在玩與學習之間,學生當然會選擇玩,所以我的課後漢語課有時候來20多人,有時候來10個人,有時候7個人,因為人數的不確定,這對我的高中漢語教學造成很大的不便利,兩學期後,剩下的那些學生都是興趣使然,慢慢的,學生也大體固定了下來,我給每個人也起了中文名。中學生個個人高馬大,很多12歲的學生比我都高,我一下子成了侏儒。因為亞洲人比較顯年輕,所以大家都不認為我已經大齡青年了,雖然事實是殘酷滴。課程內容我都是在課本的基礎上自己設計,所以有很大靈活性。對於這些素質教育的孩子,寓教於樂要貫穿課堂的每個環節,從複習的遊戲到學習新內容的遊戲,讓他們不打瞌睡,不走神,玩樂中學到漢語,老師和學生輕鬆快樂。有時候,我會恍惚間覺得自己是個幼兒園老師。我很享受當老師的過程,也很欣賞那些一直堅持學習漢語的學生。

(麻袋快跑)


小學漢語課,灰常的嗨皮和easy,基本是在遊戲中學習。在小學校園中經常看到小孩子光腳的,只穿一隻鞋的,只穿一隻襪子的,在地上滾的,特別歡樂。小學活動更是豐富多彩,剛去Timaru的第二星期,小學正巧有個「睡衣日」,顧名思義,所有的學生和教職工都穿著自己的連體睡衣來學校,學生和老師還特意做些造型,戴個假髮,畫個誇張的妝容,大多數人的睡衣都是動物造型,所以那天,校園裡就像一個動物園。

(我是男孩紙,你認出來了嗎?)

我一共教三所小學,都是午飯時間的課外課,我知道其他地區志願者都是自己坐車去任教的學校,但是我很幸運的是每個學校校長都去我的住處接我,免了我來來回回的奔波。我特喜歡去小學,因為那是個洋娃娃的世界,見到那些洋娃娃,我簡直被萌哭了。有時候在校園裡走,那些洋娃娃都主動走到我面前,嘰里呱啦,口齒不清的跟我說很多,比如他家小狗今天生病了,比如我昨天掉了顆牙,有時候我也聽不懂這些小孩子的話,但是我都會表情誇張的說「really?」」 wow」 「yes」」oh my god」。小學生很喜歡玩,所以在課堂上我會設計很多小遊戲,比如學習動物時,我會讓一個學生看我手裡的卡片,然後根據卡片做動作,其他小朋友猜,猜對了給一個小貼畫;或者一個學生做動作,其他小朋友在本子上畫出這個動物,之後跟同伴交換。

小小的遊戲經常讓小學生樂的前仰後翻,我有時候覺得自己是只母猴子,各種誇張動作融入教學,小學生們每次下課前都會跟我說再見,並且親親我抱抱我。我最喜歡的小學是Bluestone,校長超級好,平時跟他在校園走,好多小孩子都會大聲說「Hi Mr.Poulter,之後是一堆小孩子世界的話「校長對每個學生都特別友善,像他們的爺爺一樣和藹可親。有時候跟校長去教室的路上會看到地上有隻襪子,他都是順勢撿起來放在辦公室前台,小小舉動,方能顯出一個人的素質。校長很照顧我,聖誕節前夕,給我超市券,讓我去他家做客,現在腦海里也時常浮現他的樣子。正因為校長的給力,所以孩子們的家長無不稱讚他。


在小學,發生了很多有趣的事情,比如,有一天一個5歲的小萌娃問校長

Hi Mr.Poulter, where is the
teacher who sells the Mandarin?

校長愣了一下,說:

There is no teacher who sells Mandarin here.

小萌娃又說

you are wrong. I
heard that there is a Chinese girl who has mandarins in our school.

校長恍然大悟,原來這個小萌娃以為我是賣桔子的,因為「中文」的翻譯是「Mandarin」,跟桔子的拼寫和發音一模一樣,他以為我一周兩次來小學是賣桔子的!!!!

在我結束課程時,學生們都自製卡片或者自製禮物送給我,我很喜歡這些學生,很喜歡這種教學方式,很享受作為一名老師的樂趣。在這,學生沒有壓力,家長也不用考慮學區房,每個人都在無壓中快快樂樂的,如同這片土地上的馬兒,自由自在。

(秋日Timaru女校一角,無P圖)


在閑暇時候,我也旁聽了其他老師的課,比如科學課,烘培課,縫紉課,木工課,對中西教育的體會更加深刻,當然中式教育也有西方值得學習的地方,如果兩者結合,這或許是最完美的教育體系了吧。


首先說明,以下所有都是針對於自己本身努力,學習能力強的人,那種混日子或者在國內就不行出國指望鍍金的不適用。基本上而言,在國內不行的(不一定拿成績作為唯一指標,但是好成績又活的不辛苦的話至少可以證明學習能力很好,甚至有天分),在國外也不能行,在國內行的(指學有餘力者),通常在國外也能行。當然,國外還有機會去證明成績之外的能力。

說點實際的關於找工作的,如果國內能上到好學校的,申請到國外的學校也會很好,當然你說國內能上一個top5,國外可能上個top20,這表面上有落差,但是實際上你那個top20之後出來可以接觸到的國外工作的機會是你在國內無法企及的。這麼說吧,國內的同學覺得要十分努力才能夠得上某一跨國公司在國內的分公司,但是在國外的同學可能腦子裡想的是人家在國外的總部,國內的分部只是一個保底的選擇。何況國外的轉學十分方便,可以轉到更好的學校。

還有行業問題,有些行業確實是國外發展得好,哪怕不去那些大公司,國外也有很多本土的發展得好的公司,其實有時候人們還會放棄大公司去選擇小公司,因為那些小公司更符合他們對於職業內容的期待,有更相同的價值觀。

另外就是,國內的生活成本實在太高了,在大城市畢業生的工資可能無法支付自己的基本生活,國外大多數可以過上一個還不錯的生活。就這一條實際上就給了人更多選擇的餘地,更接近自己想要生活的能力。

還有就是,如果可以本科出去的,就不要等到研究生了,差距還是有的。先不說國外就不流行讀研究生,本科讀完就足夠了(不包括某些特殊的專業和方向),而本科的辛苦程度是國內同等級的學校不能比的,就算你搞了半天還是想讀研,你在國外讀的本科可以幫你申請到的研究生會比你在國內的好。國外好學校的好學生,心裡是十分篤定隨時可以被幾所名校錄取的,國內的可能還要擔憂一下,但是研究生招生真是越來越多中國人了。


推薦閱讀:

你對「知乎鹽 Club 2014」有著怎樣的期待?
有哪些優秀的室內櫃體設計?
大家理解的"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的本意是什麼?
假如你獲得了「葵花寶典」全文,而且該書只有你手頭一份,你會怎麼辦?
美國大眾的當下審美大體處於一個什麼樣的水平?

TAG:教育 | 調查類問題 | 留學 | 中國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