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評價Cousera上面台灣大學呂世浩主講的《秦始皇》以及《史記》課程?

如果看待呂老師講課的風格和課程的質量。


為什麼我喜歡呂世浩老師

1 教給我什麼是思辨,也就是俗稱的獨立思考能力。從小受到教育,除了初中三年之外,都是填鴨式的教育,老師只告訴你記住,會做題,作對即可,至於發散性思維和得出與課本不一樣的結論,只能呵呵。唯一的例外,是我初中的母校——青島育才中學,她的教育方式對得起素質教育四個字。老師上課,幾乎沒有強制性提問,取而代之的是引導同學自己起來回答。可以是對課本的正統理解,也可以是自己的一孔之見。對待這些異樣的聲音,老師會鼓勵,思考的偏激不要緊,只要是自己在思考就歡迎。對比的是我的高中,老師不想也不讓學生獨立思考,只希望學生是一部機器,能考高分的機器。記得有一次跟歷史爭辯某個論述題,我跟老師強調我觀點的合理性,老師只是很無奈的說,我也覺得你說的很有道理,但是,答案沒有這點,我不能給你分數。上了大學,我原以為能再次找到初中的氛圍,結果令人失望,不少老師上課內容令人昏昏欲睡,完全是照讀課本。偶爾有幾個老師注意培養學生的思維,也僅僅是少數。

還好,有幸在網路課堂跟隨呂老師學習,呂老師的教學是引導啟發式教學,他自己一開始就承認,他的觀點只是他自己的,學生可以學習,可以質疑,甚至推翻。這在我周圍,那陣老師就是神聖不可侵犯的地位,是完全不同的。身邊的氛圍,無論老師還是家長,都是永遠光輝偉大而正確的,是最紅最紅的紅太陽,說出來的就是真理。當然,你可以獨立思考,來質疑,他們會用各種方式來懲罰你來維護自己的權威,以至於剝奪思考的能力,成為他們面前言聽計從的奴僕

2 上課教的內容,真正的有用,是經世致用的學問。用呂祖謙和左宗棠的方法,教給我如何真正通過讀書來提升自己,還引用張良的故事為例。正如呂老師課上所講,有提出問題的衰世之學,也有既能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盛世之學。呂老師,就如盛世之學一樣,提出問題,帶領我們解決問題。以秦始皇迎回太后,來看出來秦始皇的野心、抱負以及隱忍。領悟歷史發展大勢之餘,也對人性本身發生深深思考

3 呂老師的教學方法,吸引我聽聽的津津入味。歷史課,本來該是枯燥無味的,很多時候,都是一通大道理在訓人。但在呂老師課堂上,娓娓道來一個個歷史事件,讓人慾罷不能,不自知厀之前於席也,聞數日不厭。

4 最重要的一點,感動人心。這兩天把呂老師講解的《報任安書》一聽再聽。司馬遷感嘆「交遊莫救,左右親近不為壹言「是多麼心酸,自己仗義執言而身陷囹圄,以往的好友為了自保,噤若寒蟬,作壁上觀,這種背叛和打擊,是多麼沉重。這麼大的痛苦,卻不能說出來,誰可告愬者!說出來,又怎樣?沒有人理解,會覺得司馬遷迂腐,甚至矯情。這種情況下,還要來安慰老朋友任安。換位思考,任安你體會到司馬遷現在的場景,希望別人施以援助之手,你當時怎麼袖手旁觀了!坦然說,人的本性都是趨利避害的,如果情況允許,誰不希望自己道貌岸然?遇到事情,明哲保身是完全可以理解的。這點,我理解任安,換成我,冒著得罪皇帝的危險,來幫朋友說話,我也做不到。可是,人性中確有另外一面,就是自己從來不雪中送炭,卻希望別人在自己危難之時,散盡家財捨棄性命來幫自己,這可能嗎?佛學講究因果,不種善因,哪裡會有善果。范中行氏以眾人遇臣,臣故眾人報之;知伯以國士遇臣,臣故國士報之。你怎麼對待別人,別人怎麼對待你。既然這樣,為什麼卻貪婪想用一毛利天下?會有這樣的好事?也許自己無知,慾望蒙蔽雙眼的時候,誰也看不清。但是,又有幾個人能

不受慾望的支配?司馬遷能,他有自己的理想,有追求,關鍵的是,他還能堅持,孜孜不倦的追求。現在跟人談理想,似乎是個笑話。都為掙錢,買車,買房,結婚,生子忙碌,能勉強活著就不錯了,誰還會追求這個帶不來利益的理想。為生存而生存,正常,人人都這樣。追求理想,百折不撓,欽佩。(劉備)機權幹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狹。然折而不撓,終不為下者。努力堅持追求理想,不一定像劉備和司馬遷一樣有好的結局,但是,即使沒有成就,人格力量仍然光彩照人,令人尊敬。

ps;附呂老師博文一篇

我的思辨方法

COURSERA「史記一」課程再度上線,感謝同學們的熱烈支持!

前幾天遇到好友葉丙成,他不斷耳提面命,要我每週寫新文章,更新博客和微博。我本來不常寫的原因,是擔心許多想法不夠成熟,不敢輕易動筆。不過丙成殷殷期盼,我也只有勉力為之了。

有的同學在討論區中,提到關於「如何思辨」的問題。人人都有自己的思辨方法,在這裡我只提供自己的方法給各位做個參考。

我的思辨方法,簡單來說有十六個字:「設身處地、揣摩通透、體貼入微、洞見表裡」。

第一步是「設身處地」,熟悉「秦始皇」課程的同學就會知道,在課程中我不斷的問各位一個問題:「在歷史上的那一刻,如果你是他,你會怎麼辦?」當讀到史書中的古人,面對人生的重要抉擇時,那一刻請你把書蓋起來,把自己放在古人的位置上,努力的想該怎麼辦,等到想清楚了,再把書打開,看他怎麼辦,然後比較兩者的得失,這就是最基本的方法。

第二步是「揣摩通透」,讀書要靠工夫,沒有一遍就能成的。有同學曾問我,為何他讀《史記》無法像我一樣有所得?我的回答是,我跟各位談的篇章,我自己起碼讀過幾十遍以上,才能稍有所得。如果各位希望讀一遍就有所得,那隻能說天資實在太高。而所謂的工夫,就是多讀書,然後反覆揣摩。揣摩的結果有時雖通而未透,就得再下工夫。「通」和「透」有時只隔一層窗戶紙,但就是兩個境界。怎麼知道自己「透」了沒有?很簡單,當你不斷揣摩後,有一天忽然拍案大叫:「原來如此」!那一刻,你就「透」了。

第三步是「體貼入微」,「揣摩通透」是就「理」字上談,可是人不只有「理」,還有「情」。我小時讀過一個武俠故事,一對俠客夫婦在江上被仇家追殺,眼看著所坐的小船快被追上,妻子為了減輕重量,下定決心要跳入江中,犧牲自己來救丈夫。讀到這裡,不能不感嘆這是何等的愛。可是就在她要跳下去的那一刻,她居然被她的丈夫推入江裡去了!就在哪一瞬間,她的心就從極端的愛變成極端的恨。當然,如你我所知,在武俠小說中掉入江中和跌下山崖的人都是不會死的,接下來就是數十年後來報仇的俗套情節了。只是,這一幕始終留在我心中,讓我知道人之「情]的可敬可佩和可懼可佈。中國史學是研究「人」的學問,要真正瞭解人,就必須明白他的「情」。

做到上面三步,最後才能求「洞見表裡」。中國文化認為,萬事萬物皆有兩端,陰陽、虛實、正反、表裡等等都須涵蓋,才是完整的整體。我們讀史,也必要注意在表面的言行之下,每個人隱而不顯的那一面又是什麼?只有兩面都理解,才能更明白真相究竟為何。

當然,以上講的是原則。如果各位對實例有興趣,歡迎來聽「史記一」中〈吳太伯世家〉那一講,我會為各位做詳細的示範。

再次感謝大家!


因為時間關係沒有趕上呂世浩老師的《秦始皇》課程,卻有幸找到了他的《史記(一)》,現在正聽到《吳太伯世家》,所以就來說說,不要介意:D

1.呂世浩老師的課和我們傳統的教學方式完全不同。他並不是簡單地講述一個歷史事件,列出它的時間、人物、地點、人物、影響等等,而是在故事中融入了一種名為文化的、人性的東西,聯繫古今,說出它的現世的並將永恆傳承的意義,讓我們覺得並不是在死記硬背一些乾癟的材料,而是在其中注入靈魂的精神的東西。

2.呂世浩老師為我們提供了新的了解歷史的角度,將我們自己代入到其中的事件。上課的時候,他總是說,「你們不要急著看結果,合上書,想一想,如果你是某某人,你該怎麼做」,這樣也就能更加了解古人的智慧也更能了解古人當時的處境,古人便更豐滿形象有血有肉。

3.呂世浩老師的課含有深厚的歷史感和濃重的文化感。各種史實在他口中信手拈來,在對比中你會對歷史有更深刻的了解。比如,講伍子胥的時候,他便提到張良,一樣是要借別人報殺父之仇,卻得到了不同的結果,伍子胥的悲劇便更加明顯而令人感慨萬端 ,這是他自己的孽端,是有德和無德的差別。

4.呂世浩老師是一位特別有歷史責任感和教育擔當的人,在他的身上你可以找到一種真正的學者的風範和精神氣度。在講課的過程中,他不止一次說「像這一段我在台大是要講n個小時的,可是因為時間關係在這卻要兩個半小時結束」,說實話我自己覺得挺感動的,他以為自己不能傾囊相授而覺得遺憾、惋惜,這在如今的教育環境中,起碼是我自己的教育環境中是很少見的。他將太史公,說中國古人的責任感和文化傳承,這都是一般老師不會告訴你的東西。他讀東西十分認真,每個字的意思都要深究其背後的涵義,當然這和古人言簡意賅的行文風格分不開,通過他的講解,微言大義、春秋筆法也就更加具體而微了。ps,我的一位古代漢語老師就是這樣,知識淵博、風度氣質俱佳,講文選都是字字斟酌聯繫當時的歷史背景和現今的時代意義,我個人相當喜愛他,他叫齊社祥。


分享呂世浩老師的課程視頻(鏈接來自百度雲盤)

(1)呂世浩-中國古代歷史與人物--秦始皇(Coursera, 2013)

(2)呂世浩-史記

更多文章資料: 呂世浩_新浪博客

我個人對於課程的看法是:以思辨能力上歷史,比看韓劇還精彩!呂世浩跳脫傳統歷史學的背誦、填鴨教學法,以近似管理學的「案例研究」剖析拆解,讓數千年前的歷史人物,不再只是紙上冷冰冰的幾行描述,而是可理解、可揣摩,甚至可感同身受的具象血肉,從中你可以從當時的具體情境出發,去理解這個重大歷史事件中每個人的動機,策略!這不僅有利於鍛煉自己的思辨能力,還有利於幫助自己解決在現實生活中遇見的問題和疑惑!

呂老師如何在歷史知識中體現思辨呢?

在先修知識里,呂老師用了「唧唧復唧唧」的例子來說明了思辨的重要性!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

過往我們學習中,對於唧唧的解釋為織布機的聲音,這是我們從下文「木蘭當戶織」里判斷得出,但呂老師提供了另一個視角「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既然不聞織布機的聲音了,只聽見女嘆息,那麼唧唧就可能要解釋為嘆息聲。同時他還引證的白居易《琵琶行》:「我聞琵琶已嘆息,又聞此語重唧唧」來加強論證古人對於唧唧的用法。(更多參考來自:唧唧復唧唧_世浩)為此,呂老師提倡我們分析必須「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而「持之有故」尤其重要。當我們主張某個論點,必須清楚地說明這個論點的根據何在,不能只是「我覺得這樣很合理」。你覺得的事,別人未必覺得,人人都用「覺得」來主張,就沒有學術可言了。

在分析《圯下納履》更加精彩有趣,原文如下:

良嘗間從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墮其履圯下,顧謂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毆之。為其老,彊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業為取履,因長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驚,隨目之。父去里所,復還,曰:「孺子可教矣。後五日平明,與我會此。」良因怪之,跪曰:「諾。」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與老人期,後,何也?」去,曰:「後五日早會。」五日雞鳴,良往。父又先在,復怒曰:「後,何也?」去,曰:「後五日復早來。」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頃,父亦來,喜曰:「當如是。」出一編書,曰:「讀此則為王者師矣。後十年興。十三年孺子見我濟北,穀城山下黃石即我矣。」遂去,無他言,不復見。旦日視其書,乃太公兵法也。良因異之,常習誦讀之。

老師從當時的歷史背景出發,分析了這裡張良跟老父的三次交手,引出兩點:

(1)忍,一忍到底,若是強忍一點價值都沒有,只要時機不到就要一忍到底!

(2)所謂的先機都是相對的,你先知道,先做準備,不等於謀略的先知,只有出乎意料的先才是先。

那麼,這種思辨能力對我們個人的意義何在?

古往今來,有無數名人和有識之士都對歷史的作用做出了極高的評價。左宗棠曾說過:「讀書的時候,需細看古人處一事,接一物,是如何思量?如何氣象?及自己處事接物時,又細心將古人比擬。設若古人當次,其措置之法,當是如何?我自己任性為之,又當如何?然後自己過錯始見,古人道理始出。斷不可以古人之書,與自己處事接物為兩事。」 這就道出了學習歷史的真實作用。這就好比我們讀書二三十年,每遇到事情,只會在網路上發表評論,對於解決事情半點兒想法都沒有,是讀書的方式出了問題,而不是讀書無用。

在這套課程里,老師教授的是歷史通識,沒有宏大的概念和刻板的道理,找不到標準答案,只有以人的角度出發(包括當時歷史情境下的人,還有你自己),去面對歷史中鮮活的人物和細節,理解當時的事情,決策,因果,以這種方式去思考歷史,對於我們個人的成長是很有幫助的。

老師藉助寫秦始皇的一生,來教會我們如何讀歷史,又如何思辨地讀歷史。在讀到每次歷史人物需要作出決定的時候,一定要把書合起來,先想想,如果你處於那樣的情景之下會如何,再打開書看看他們是怎麼做的,結果又是怎樣。這樣讀書才會有用,這樣讀歷史才會有樂趣。

視頻中提及了,中國歷史經歷了三次巨變,我們正處於第三次巨變當中。什麼是巨變?老師認為經濟,文化,政治制度,生活方式等完全被顛覆,價值觀混亂就是巨變的表現。學習歷史,可以讓我們能夠對現實有很清楚的認識,在一個全球化浪潮風起雲湧的年代,是互聯網帶來自由人自由聯合的年代,能更好的找到我們這個時代的出路。


呂世浩老師提倡思辨學歷史,用歷史來鍛煉自己的思辨能力,所以他的課程布滿了提問。開宗明義的第一課,第一句話就問我們:「什麼是學生?」「學生的目的是要學什麼?」他也給出了自己的答案:學」生「,為了生,有所成長。學生學生,就是要學了才會」生「。讀書你不學」生「,難道你要學『死』嗎各位?

事實上,多少人的的確確學「死「了。知識越來越多,智慧越來越少,最終真的成為」百無一用「的書生。我們有統一的校服,高質量的校舍,兢兢業業的老師,還有標準的答案。而世間事,有問題,不一定有答案;不同人看待不同事的角度不同,何來標準答案?思想沒有對錯,只有好壞精粗,人文的世界沒有標準答案,只有好答案和更好的答案。

那麼,如何獲得好答案?首先要從好問題開始,學歷史就要學會提問,學會問好問題,然後從歷史中找答案,用古人的智慧來啟發自己

歷史中的博弈,除了身在時局中的無可奈何,更多的還是個人性格帶來的選擇問題。遇到難抉難選之題或是困境怎麼辦?作為旁觀者,我們合上書,凝想:如果換做是我,我會怎麼做?再打開書,看書中人物的抉擇,是好是壞,結果又如何?然後比較自己與古人,在選擇和方法上有何異同之處?進一步在我們自己面臨現實中的抉擇時,還可以設想下如果是你學的那位古人處在這個環境下,他會如何做決定。呂老師提出的這種學習方法,重視的不是「記憶」,而是「思辨」。

這樣的對「思辨「的引導可以說是貫穿著兩門課的始終,同樣讀一本書,做一件事,方法很重要,好的方法可以讓你事半功倍。下面我摘錄一些《中國古代歷史人物-秦始皇》的上課筆記以及我自己的一些體會:

歷史學的三大功用

龐大的帝國王朝幾百年前就滅了,當時的古人也早已灰飛煙滅,那麼久遠事情,對我們有什麼用處?借用呂老師的話來回答,至少有三大用處:1、啟發智慧;2、審時度勢;3、感動人心。

啟發智慧是指任何書都是沙子,讀書要學會從沙里去淘金子,要把書當做你的磨刀石,讀歷史時候就可以時時代入主人公去看,如果是你,你會怎麼辦;

審時度勢是指要明白你所處在的這個」時「是怎樣的一個」時「,時的變動是有規律可循的,找到這個規律就是勢。學會審時度勢,就是你要知道在什麼樣的環境中,要用什麼樣的智慧,知道未來的大勢,你該早做什麼樣的準備;

感動人心是說要在變中看出不變的東西,不變的東西就是人性。要改變世界,先從改變人心開始。要做大事業,是不可能一個人完成的,要了解人性,掌握人性,然後去感動人心,讓他們願意和你一起做事情。

越聰明的人越會自欺

人跟人之間的差別,往往不在於遇到問題的不同,而在於面對問題的態度是什麼。你面對問題的時候,通常決定你一生成敗的有兩種態度,一種是當你發現:現實完全不像你想像的樣子的時候,你會面對現實,去解決問題,願意改變自己去解決問題;另一種是掩耳盜鈴,覺得你們對我有偏見,不喜歡我,因為各種各樣的目的故意污衊我扭曲我做的事情。我做這個事情之所以沒有成功,其實完全不是這樣的,我做的很成功,只是你們不願意稱讚我,故意挑我弱點,用各種借口告訴自己:其實我很好,是別人不對,是現實環境不如我。

按歷史來看,大部分人是都選第二條路。第一條路是很痛苦的,因為你要面對真實的自己,一切答案都在你的心中,只看你是否有勇氣去面對它,因為活在自己的美夢中是比較快樂的事情。如果選擇第二條路的話,你永遠沒有機會改變自己,只會讓事情一步步越來越糟。

關於報在子孫

中國人說:「報在子孫「,世界上所有的事情都必須付出代價,如果你沒有付出這個代價,別人就要替你付出這個代價。如果祖先沒有付出這個代價,這個代價往往要落到子孫身上。人的壽命有限,一件事情從做下去到結果,到付出代價,往往超過一個人壽命的期限。所以,中國人讀歷史,不是看一年兩年,而是看百年千年,看這個事情到最後到底是什麼結果。

做事要怎樣才能成功

要去做你一定能做成的事情,你才能成功。做一件事之前,你一定要多方謀劃計算,把你所有能盡的力都盡了,起碼能讓自己有了萬全的準備,這樣才能去做。而更重要的是,在這之前,先要考慮失敗了之後我能不能承受這個代價,如果不能,就不應該去做。做事想成功,決不能憑藉一時的感情和衝動,想要成功,要把理智放在感情之上。


簡單說說。

呂老師——

史觀值得借鑒,比如三個時代的劃分。

治學態度嚴謹。

讀史書的方法還有思辨

在關於責任等的教導裡面,可以感受到他對自身肩負的育人重任有相當的覺悟。

總感覺他身上自然散發出聖賢書養出來的浩然正氣。

在講授過程中強調故事性和哲理性的同時他也沒有放棄文本細讀,無論是《史記》還是《秦始皇》,沒有捨本逐末,我認為這一點很重要,與百家講壇等種種拉開了差距了。

(當然目前這個文本是很值得細讀的《史記》)

當下的很多國學講座很容易變成無根之萍的狀態,只求以故事與論斷吸引人,而聽眾聽了個故事便滿足散去。

——————————————————————————————

還有最重要的,我覺得研究學問的人有知識分子和讀書人的分別,前者僅限於治學,後者治學並對書中之道之德加以思考踐行。現在的大學生某些知識匱乏程度都不能算知識分子。而呂老師是真正的在書中求道並以此嚴格要求自己的讀書人。


一定要看!

我用一句話評價,這一句話是老師的原話(果殼MOOC):

這還不是老師的魅力所在。13年果殼11月份萬有青年燴,邀請了呂老師。然後我曠課從武漢坐火車到北京去聽老師講課。

我很早就關注網上在線教育這個趨勢了,這次去只是想問老師「在線教育能打破我現在所處的低格局嗎?」而老師的魅力就是讓我相信:是的!承認智力有不同,那麼MOOC會使人補足這份天生的差距,既然有怎麼好的資源為什麼不去學習呢。這就是我的答案。

呂世浩老師的簽名對照。


粉碎性的歷史講法很有開創性,能把歷史橫向縱向的十字聯繫到分解,十分受用,的確作為學生應該思考我們學習的目的到底是什麼,教條式的學法對我們的實踐有指導性的作用,但是沒有很好的開創性作用,學習歷史永遠是去站在偉人的肩膀上去思考問題,如果你的方向對了,你就有機會變成下一個牛頓或愛因斯坦,如果你只是站上去,卻望向下面,跌倒的概率應該是百分之百吧,能把文史科講成武俠感十足的經濟實用學,歷史的殘酷哲學也躍然紙上,暢快淋漓的輸入輸出感,痛快哉~~~~~~~


至今只喜歡兩個講古人的人,徐文兵和呂世浩

徐文兵頗有一些現代人的不太好的習氣,比如隨口帶出髒字,但是不妨礙他講黃帝內經實在是最有意思的一個人也是最容易讓普通人明白

呂世浩真乃有大家風範,講話中很多痛心之處,對當下某些做法的不認同,並提出自己的見解,頗有引導世風的節奏


聽了老師的課,頓時發現大學時代的人文選修課的老師都是該下崗的,或者關什麼圈裡。

整天羅嗦,卻講不出個所以然了,記得有個號稱本校政治學博士的女老師,一句中文講出來都有後現代的斷句感。當時就覺得她可能腦子裡只有漿糊。老師和老師之間差距怎麼會這麼大呢。


第一次明白了什麼叫根本停不下來


就六個字評價呂老師:傳道授業解惑。現在能做到這六個字的老師真的鳳毛麟角,有種相見恨晚的感覺。

他自己說,他交給我們的是思辨的能力。但我覺得除了思辨它還教了別的東西給我,我剛畢業,工作還不到一年,初入社會難免心態浮躁,好高騖遠。而且價值觀受到很大衝擊,有時候會有功利的想法,聽了呂老師的課真的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心也沒那麼浮躁了,真的十分感謝他。


呂老師非常有情懷,頗有中國文人學者的翩翩風範。他的課中,不會咬文嚼字或者過度引申,他解讀歷史的思路非常棒。課上不斷在教導大學生要思辨,要有擔當有責任感,講「時」,即中國幾千年來沉澱的思想如何用在當今社會,講格局,講自我教養。

總之非常棒的歷史通識課。我以後要是有小孩子,一定在十幾歲的時候就給他看。

特別遺憾在我十幾歲的時候沒有遇到這樣的歷史老師。


初看《秦始皇》時覺得講課的人畫風虛浮,不像滿腹經綸之貌。然而隨著課程的深入,越發感受到呂老師的學識和功力。「張良-泗上敬履」,我之前在不同的書上看過多次,原以為只是用來宣傳敬老愛老、好人好報的故事,但當呂老師講到這裡的時候,他的見解於我如醍醐灌頂,我也才得見史書的另一種面貌。

呂老師先是交代了人物、時間、背景,先讓學生設身處地想一想如果換成自己會怎麼做,然後再看看張良是怎麼做的,之後分析張良的情感和理智,再還原他和楚南公見招拆招的過程,總結出「忍」和「先」的道理。待時而動、出其不意,這些都是我之前從未讀出來的。

傳道、授業、解惑,呂老師在每一節課中都引導學生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他鼓勵學生要多想,敢於質疑前人,希望學生都能找到自己所承擔的責任。


我個人覺得這已經講得很好了。很少有人可以在講課的時候提醒你要注意思辨注意給自己問正確的問題。說心裡話吧,有醍醐灌頂的感覺。


非常非常想成為他現實中的學生


很好 他真的用心在做學術用心在教學


一個真正的歷史學者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問呂師方知此六字不虛也。


太太太 喜歡了。。。比那個王立群的好多了


26號史記開課,「張良-圯上敬履」 已經讓我對史記超級期待...


推薦閱讀:

戰國時「君」是什麼爵位?
古代一個和尚的知識水平是怎樣的?

TAG:歷史 | 開放課程 | 課程 | 史記書籍 | Courser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