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麼看現在的自己和過去的自己?不同階段的自己及相互之間是否有競爭的關係?

在認知和思維方面個體是否存在自我爭奪意識?

類似於朝生暮死,一生由生生死死的循環組成。思維、情感、認知上的斷層和迭代造成

昨天的我VS今天的我VS明天的我。

【注】:沒有精分,成長的過程中感覺到了什麼,像你現在已經無法完全感知過去的心理和情感,思及此,現在思維狀態下的我不願放手思維的掌控。


蟹妖!

我都賴在床上幾個小時了,即將入眠的時候蟲ipad里看到邀請提示,瞬間覺得這個問題真是值得回答的好問題。於是趕緊起來沐浴更衣,噴上花露水以後把筆記本抱床上開始作答。

一、自我的迷思

我在既然思想是我的,那麼為什麼有時候我控制不了我的負面情緒?這的回答里提到過從佛教和演化論的眼光看,自我是什麼。大概題主也是因為這個原因而邀請我作答的吧。

那麼,我們先得明確一下自我是什麼?自我其實是一種認知,是人類對自己的認知,我們可以通過各種方式建立這種認知,也可以用各種方式比如照鏡子來檢驗這種認知。

這種認知讓我們覺得我們有靈魂或是讓我們覺得我們在肉體之外大腦之外還有一個獨立的稱作自我的存在,讓我們覺得這個自我是我們肉體和思想的主宰,讓我們覺得這個自我是我們作為人最重要的東西。

但是佛法說自我只是假合的東西,是我們的肉身和其他因素共同作用的產物,我們的自我時刻在變化,肉身的改變其他因素的變化都會導致自我的變化,而肉身和其他因素是時時刻刻在改變的,所以從佛法上來說自我也是時時刻刻在改變的。由於時間是連續的,所以不同時間的自我在佛法上稱作相續我,由於自我時刻改變但在短暫時間內的改變幅度又不大,所以此時的我和彼時的我又是相似的,可稱相似我。

而現代科學基本也認為自我意識是大腦的產物,自我意識自我認知無法脫離大腦的支持,大腦在,自我在,大腦亡,自我滅。

從佛法和現實我們都可以知道,假設我們的肉體發生了重大變化,假設環境條件發生了改變,自我意識都會跟著相應的改變。

二、自我的改變

有不少現實的例子,很多人接受了心臟移植手術以後覺得自己變了一個人,拋開心理暗示的因素,從佛法原理來看,肉身發生了重大的變化,自我也跟著發生變化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因為心臟本來就是自我最重要組成部分——肉身的相當重要的一部分。

一個人是喜歡暴力還是喜歡和平,是喜歡藝術還是喜歡槍火,喜歡學問還是喜歡耍流氓,都可能和你的大腦具體結構有關。有人因為頭部被重擊而發現自己的繪畫能力神奇的變強,有些人因為流彈入腦而整個變得像另外一個人,有些人因為經歷了某些事情,從此脫胎換骨。。。。

特別是最後一種情況是最常見的,人類的自我是可以不斷的重塑的,只要你願意。

但自我只是一種認知,它不涵蓋你的思想,不涵蓋你的情緒,甚至也不一定包括你的性格。

某種程度上來說,自我只是一種錯覺,而且這種錯覺還不是不變的而是時時刻刻在變化的。所以人類其實並沒有什麼不變的本質、並沒有什麼不滅的靈魂、並沒有獨立存在的自我。

所以釋尊幾千年前就說了——諸法無我!

三、自我的競爭?

題目中這個表述最會讓人感覺混亂,但,大體上我們可以這麼理解。比如我今天決定變成一個勤快的人,但是昨日持續到今天的那個懶惰的我還是在賴床,那麼這個決定變勤快的我和那個懶惰的我是不是在競爭?表揚一下題主,這是很贊的思路!

不過這裡我得告訴題主,從佛教的眼光看,這個思路還是有問題的,一個時間點上就是一個我,不同的時間點你可以看成有不同的我存在,但是這些不同的我是連續並且相似的,從時間線上無法形成競爭。而讓我懶惰的賴在床上的,從佛法上說,並不是懶惰的我,而是懶惰的習氣——也即,無論什麼時候都只是一個自我是否能克服習氣的問題,而不是兩個不同的自我競爭的問題。現實意義上,你要成為一個出色的人,你的自我要向更優秀前進,就看你是否能克服各種困難和壞習慣就是了,能,你的自我就能升級,不能就無法升級。不過注意,再升級,這個自我也不過是五蘊和合而生成的一個假象,雖然它實實在在被感知到。

但話說回來,自我競爭這個概念真是很有趣的想法,話說自我競爭會存在嗎?

四、自我競爭!

自我競爭是可以存在的,多重人格的情況就是允許自我競爭。

多重人格的定義為

在個體內存在兩個或兩個以上獨特的人格,每一個人格在一特定時間占統治地位。這些人格彼此之間是獨立的、自主的,並作為一個完整的自我而存在

這些獨立人格就可以競爭成為主人格的。

無論從佛法還是從演化論的角度都很容易解釋多重人格,因為自我一般來說是嬰兒在一歲半以後建立的,所以既然人格可以建立一次,那麼第二次第三次建立人格也是可能的,從佛法上說
因為自我不是來自於前世不是來自於不滅的靈魂不是來自於其他什麼傳承,而是我們的肉身大腦和內外部各種因素共同作用假合產生的 ,那麼假合一個假合兩個都是允許的。

所以在多重人格這種案例中,自我競爭就是存在的,而多重人格這種情況有恰恰說明了自我是後天假合產生的,佛法的無我觀毫無疑問是正確的。


我可以說我在腦袋中幹掉了1000多個自己,是最後惟一的倖存嗎。。。:)


意識表徵層面的自我是一種傾向,傾向於隨時保持把在時間和空間維度的個體體驗規範在一個統一的視點下去經驗。

這就意味著意識表徵層面的自我並不是個體生命的全部。

而整體的自我是多維的。

比如我們生命早期,長時記憶還沒有產生、意識自我還沒有生成的時候,體驗世界的方式就是靠我們的身體。身體的各種感受,包括內髒的感受就形成了我們最基本的「軀體自我」,也因此這種自我是非邏輯、非言語的。我們也會有「情緒自我」,在意識表徵自我之前,我們經驗世界的方式便是類似於碎片式的情緒,並沒有一個統一的自我表徵。這些「軀體自我」和「情緒自我」的體驗,會影響到我們一般意義上的自我,也就是意識表徵自我的建立,同時也會通過意識表徵自我不斷地落實這種基本的體驗。

從某個角度來說,我們的人生就像是一個又一個的選擇(思維、認知、情感的迭代)構成,但是這種選擇背後都存在著聯繫,而這些很多重要的聯繫存在我們意識表徵自我形成之前,存在於語言之前,存在於長時語義記憶之前,所以我們(指自表徵性的自我,即一般意義的自我意識)雖然就是被這些內容塑造,但是我們無法言說。


應該不存在爭奪意識一說。人在經歷一些事情之後,會不自覺地根據自己接觸過的經歷總結,行程一定的觀念,構築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等等。在這個過程中,人很難再回到過去的心理狀態,因為這種觀念的構築過程實際上需要佔據很大一部分的精力,幾乎不可能再分心出一部分來感受過去未改變的自己的狀態,所以才會無法理解過去的自己。因為你已經知道的事情,實在是太難假設還不知道,要騙過自己是太難了,嘗試次數過多的話,不知道會不會產生精神分裂的癥狀……至於自我思維,自我意識的保存,你應該相信,自己因為見知增長而發生的改變不會是壞的,你的自我不會因為改變而丟失,也不要把將要成為的自我當成思維留存的競爭對手。

也許我們不見得在往好的方向發展,但是因為擔心變壞而畏縮不前也大可不必,完全可以相信現在的自己的選擇,相信發生的改變是好的,勇敢擁抱將要成為的自我吧。


題主的題目我看明白了,但是補充說明看得不是太明白。就只按著題目來

  以前有一段時間,自己會把當時的自己和更久以前的自己來作比較,然後悔恨說更久以前為什麼XXXXX而不是YYYYY,覺得更久以前的自己是不好的。簡單來講那時候覺得,「現在的自己要比以前的自己好」

  然後到了當下這種想法又變了。覺得沒有必要用現在的自己和過去的自己作比較,比起批判過去的自己,接受過去的自己對我來講更重要

  不知道以後又會有怎麼樣的變化


推薦閱讀:

閱讀哪些書籍可以更好的幫助自我認知?
怎樣認清自己,了解自我?

TAG:哲學 | 自我意識 | 佛教 | 自我認知 | 心理學現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