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建築為什麼都在擬物化、宏偉化和奇異化?

我們現在談到某地的標誌性建築為什麼都是以下幾種?

1,擬物化。把某些實體造型改改就成了傑作,比如鳥巢,水立方,東荷西柳,帆船,貝殼什麼的。 有鳥巢,就會出現鳥蛋,有了鳥蛋就會有鴨蛋,有鴨蛋就有鵝蛋,甚至是恐龍蛋。。。。。

2,宏偉化。談到上海,就說東方明珠。廣州就說廣州塔。江蘇長江大橋什麼的。就是比誰更高,更大,更長等

3,奇異化。弄的稀奇古怪,光怪陸離。大褲衩什麼的。

非專業的門外漢,求解。謝謝。


樓主,你提了一個灰常具有現實意義的問題。建築物所呈現出來的形式無外乎兩個方面的因素:1.技術因素;2.上層建築因素(就是政治、經濟、文化這三方面)。你討論的建築物都是當代建築,因此我們先排除掉技術因素。其次,經濟問題在現在國家大舉建設的時候貌似也不是問題,故也不予以討論。而政治因素對於建築形式的影響其實歸根到底也植根在文化這一塊,綜上,你這個問題其實是在討論當今我們的文化為什麼偏向於接受這樣的建築物形式。

而扯到文化,裡面的水就比較深了,我嘗試著從自己理解的角度解釋一下,歡迎大家批評指正。

首先我想討論下建築學、建築師在中國的地位。中國傳統文化中,做房子屬於工匠範疇,也就是形而下的奇技淫巧。從名稱就可以看到是多麼的不受待見。掌握這門手藝不能治國平天下,最多也就養家糊口,遇到征個徭役什麼的就直接拉去修房子。翻開中國歷史,就沒看到幾個工匠的名字。什麼劉秉忠、汪藏海(詳見《盜墓筆記》)這類猛人,修房子都是看風水之外的小手藝。至於赫赫有名的雷發達(樣式雷),相信社會地位也不如一個4,5品的官員大。而「建築學」也是來自於日本對西方「architecture"的翻譯,在梁思成那代人看來,他們更傾向於用「營造學」來翻譯,即中國文化裡面原先是沒有「建築」的說法的。《說文解字》裡面也可以看到,「建」和「築」都是動詞,兩個動詞腫么可以放一塊呢?所以是個舶來詞。至清末民國初期,我們國家被西方列強侵略得一塌糊塗,文化上面的侵略也一塌糊塗。這個時期,國人們才從西方文化那裡得知,建築可以反映國家文化(也就是說以前的人真心沒把建築的形式上升到現在什麼關乎國體的高度,真正形成這種認識也不過百年時間),而當時來中國的很多有識洋人,對於故宮等建築欽佩有加,於是當時很多國人就覺得我們的房子可以為自己長臉,打不過人家,但是文化還是可以滴。所以才有了民國年間「中國固有之形式」的建築口號,於是在中國傳統文化里才首次把建築提到了形而上的高度。而隨後幾十年間,由於政治上面的原因,中國現代建築一直都是中西文化交戰的中心,直到改革開放放開路子以後,建築才擺脫意識形態的影響,墮入商業經濟的影響。故可以這麼說,中國建築師作為工匠的形象深深紮根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雖然在百年前建築終於被提到了文化藝術的層面,但是建築師的地位本質上沒有太大改變,一直從屬於政治意志或者商業利益。因此樓主你總結的建築形式得以實現,和中國文化中建築師低下的社會地位有關係。懂建築的不能把握最後的形式,不懂建築的卻掌握著最終的決定權。這一點在城市規劃中也存在,有一次一個外國老師來給我們上課,放了一組圖片,內容是市政府廣場的軸線長度,然後就赫然看到我國某個縣城縣政府門前大廣場的軸線是德國國會門前廣場的好幾倍。雖然現在很多人都覺得國內設計做得很惱火,但真心不能全怪罪建築師和規劃師。

其次我想討論下中國的建築理論。前面這句話其實是有問題的。中國有建築理論么?這個話題比較大,而且意見也比較多,不過總的來說,中國若有建築理論,那跟國外比是差了很多滴(這個說法各位沒意見吧?)。這種現象和前述建築學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低下的地位是分不開的。現在我們說到中國傳統建築理論,比較多的就《魯班經》、《營造法式》、《園冶》等等(《周易》應該也可以算。。。),這些東西和技術建造規範或者說明書差不多。指導我們營造的思路更多來自於文化上的認知與審美,但這些都不能算建築理論。到了近現代就更不用說了,中國傳統建築被外力一刀切斷,補上的部分是西方古典建築與現代建築。我們的前輩們在沒有相似文化背景、生活方式、思維方式的前提下,在短短的幾十年間,學習了西方上千年來的建築文化體系與脈絡(其他學科估計也有這種情況),敢問下大家,能貫通這些東西的,只能擺出來讓大家拜了。所以中國當代建築的根基是奇特殘缺不全的。再加上建國初期蘇聯老大哥給我們整的一套民族形式,文革又轟轟烈烈搞了10來年,改革開放後,大家都忙著下海賺錢炒樓盤,建築師木有空來建立建築理論體系,但是又要修出房子來,最快的方式就是從形式外表出發,抄一個長差不多的。這種認識方式從樓主問題的分類中就可以看到咯。所以誠如樓上大家說的那樣,外國建築師能設計出奇形怪狀的房子都是有背後連續了上千年的西方建築理論支撐的,他們的房子長得像外星人,但是確實是有著嚴密邏輯關係的。反過來說,中國建築師的設計都木有連續的理論做支撐,那些政府首腦們就更不用說了,一切從形式出發,什麼建築是美的他們不知道,但是他們至少有個判斷:大的、高的、看上去複雜難做的,就是好的。這也是現在中國那些有追求建築師們面對的困局(跟我一樣只是想設計好看耐用的房子,然後作為謀生手段的請無視這一句)。

最後再白話兩句當今西方建築學的困境。國內之所以很多建築師做出千奇百怪的建築是跟著國外的理論與建築師走的,那麼國外建築師之所以做出這麼多千奇百怪的建築則是因為當代建築學和建築理論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瓶頸和困惑。而這又和高速發展的電腦技術和當代人生活模式的轉變有著很大的關係。西方對於建築形式的探索一直就沒停止過,從希臘、羅馬、拜占庭到文藝復興、哥特、巴洛克、洛可可再到新古典、浪漫主義、工藝美術運動再到百花齊放的現代主義、後現代主義、地域主義、解構主義。這是一條清晰的,建築跟隨時代浪潮、科技發展而變化的路徑,這其中對於建築形式,建築師都是可以掌控的。而到了今天,隨著電腦輔助繪圖建模的日益成熟,建築師一來無法預判電腦中建築的形式,二來新奇的東西看多了,就需要更新奇的東西去刺激大眾的審美。因此當代西方建築理論中對於建築形式的衍化,已然脫離了控制。建築形式的發展就如同一頭脫韁的野馬,在電腦技術的鞭打下,任意妄為。雖然有的國外建築師很早預見到並默許這種發展,如Greg Lin在20世紀50年代做的那些電腦自生成形態的建築與裝置,但是大部分西方建築理論家是表示很擔憂建築學的這種變化的。然而從另外一個方面來說,網路社會的今天,人們已經習慣了快速海量的資訊刺激,興奮點一再拔高,建築學發展成現在這個情況也可以說是對變化發展太快的地球村的一種適應和調整。最後建築學會走向何方,我們的房子會變成什麼樣,確實是一個需要時間去考慮的問題。不過值得慶幸的是,作為外專業的人士,樓主你也能對現今國內建築不好的風氣做出思考和判斷,說明我們國家的建築還是有希望被推回到合理的軌道上來的。指不定哪天世界建築理論來個突破性的大發展,再文藝復興一把,就復興在我們偉大的天朝也說不好。

對於能看完的同學表示由衷的感謝和致以崇高的問候。。。


這個問題要從兩個方面去看。一是建築的本性,二是人類的本性。

一,建築本性。建築的初衷,是提供為人類棲居、活動的空間與場所,這是生活的需要,也是文明的進程。正如當初電影的本質是為了娛樂一樣。但這只是建築的本性,這種本性一直未變,只是到了文明更替、科技發達、經濟發展的現代,其原始本性也逐漸會變得不那麼純粹,這反映在建築的多重意義表達上。即很多建築在提供這種基本的空間之外,還需要有不少附加的意義,這種意義有可能是業主意願,也有可能是建築師的意圖,還可能是社會文化的一種趨同與反應。這些意圖也都有可能指向一點,即這個建築要儘可能反映它本身的功能和文化物質特色,比如在美麗的巫山旁邊修個服務樓,造型模式就用當地的楓葉,當然不能把做建築直接做成一片葉子罷了。這個例子簡單好用,儘管建築不是雕塑,但建築可以是某種刻畫過的容器,即建築的形態特別是大眾所能感知的外部形態,本身就易趨於具象,也就是你說的擬物化。這樣做,積極意義在於增加建築的可識別性,增強大眾及使用者對建築的感知,展示本地的精神物質文化。從這層意義來看,具象並不一定是壞事,客觀冷靜地思索加以不斷地實踐,也告訴我們,適可而止、加以設計、講求美感、量力而行的具象,是可以接受和商榷的。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建築時常具象、過於具象、盲目具象,絕對不是建築設計所提倡的。具象,只是在應對非專業的業主和大眾時的一種策略,也就是妥協,這種妥協也是有一定條件和責任的,那種不分時間、地點、美學和人文情趣而取巧、隨意地把建築完全模擬成某種具體的形象,是遠離真善美的低級做法,比如,北京那個福祿壽大廈,是典型的失敗範例。

二是人類本性,這其實是第一問題的延展與深入。人類到了一定時期,有以前也有現在,欲求比以前是多太多了,這些慾望,包括主要有展示欲、情慾、虛榮心以及暴發戶心理、攀比風等等。人之常情是,我們使用一個東西,不僅希望他滿足功能,還希望他有含義,有身份,有象徵,或者更加舒適,更加輝煌,更加不一樣。這些常情,在不同時代、不同階層、不同收入群體、不同利益集團的變化中,會加劇擴大,以至於可以漫無邊際。所以在這樣的時候,把建築做得宏大輝煌或者新奇怪大高,也是自然而然的事了。特別是在中國這樣剛剛有些錢不久的國度,更顯得水到渠成。


「都」字用得不好。開拓眼界吧。

擬物化、宏偉化和奇異化 的建築更容易登照片上新聞引起媒體注意留在記憶里。

其他沒什麼好說的。


1、擬物化------便於領導理解,你懂的。

2、宏偉化------便於領導顯示政績,你也懂的。

3、奇異化------便於拆掉更多舊的東西,這個大家都懂的。


擬物化是設計問題,宏偉化是因為有錢顯擺的問題,奇異化是甲方的口味問題。

你看90年代的建築都是樓上有幾個亭子,這是某領導認為這樣是中國化的好東西。現在奇異化也是因為領導好這個。上有所好,楚人多餓死。

現在整個社會都在一個抖擻精神,重拾往日榮光的顯擺心理下做事情,其實也是某種自卑的表現,等過了這段,重歸務實就好了。


中國的城市規劃和建築,完全體現和順從領導意志,把傳統美學僵化理解加上花大錢請老外設計(在我看來,實際是花錢幫他們做實驗建築和圓夢)的結果。

這些奇異宏偉的建築隨著時間的推移,會越來越令人厭惡。除了地標以外,沒有任何意義。

規劃者和決策者對於城市文化本身了解甚少,他們並沒有任何動力和理由去關注這個。

哪裡有真正的市民文化,哪裡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好城市。

看看歐洲的小鎮。我並非簡單崇洋,其實以前中國的老城區也很舒服呀,房子老租金低,生活便宜方便舒適鄰居親和。現在呢,冷冰冰的高樓,買個鹽巴至少500米路程,不如網購;樓裡面開店吧,偏還不讓。這哪裡是真正市民的城市?

建築應該是文化的一種體現。

——你看到的高樓大廈,綠化,河道,一句話蓋之,面子政績工程而已。

這些奇異宏偉的建築,半數是垃圾。


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

題主舉的例子都是一些地標類型的建築。這類建築的建造目的本身就帶有很強的紀念性,其功能性並非是第一要素。題主不能因為七夕朋友圈被恩愛狗刷屏了就覺得自由自在的單身狗都滅絕了吧(°_°)


推薦閱讀:

你曾經為了畫畫(或其他愛好)有多拚命?

TAG:藝術 | 建築 | 現代藝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