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 Prosper、Lending Club 為代表的 P2P 互聯網借貸模式是否得到了市場的驗證?本土 P2P 借貸網站前景如何?


Prosper和Lending Club是06年07年分別在美國成立的「個人對個人理財融資」平台(「P2P平台」),Prosper成立在先,但是08年被州政府勒令停止了一段時間,等到09年再開的時候元氣已經大傷,現在的規模約是Lending Club的一半。 Lending Club現在累計完成的交易金額約為24億美元,今年早些時候接受了Google 1.5億美元的投資並計劃於2014年在美國上市。

一個商業模式是否有可持續性,一個行業是否有發展力的最大檢驗是行業是否有領先企業成功上市獲得資本市場認可,從這個角度來說Lending Club已經快上市了,算是得到了市場的驗證。Lending Club上市的主承銷商是摩根大通,它們給Lending Club定的上市「股票故事」為「A New Asset Class」– 一個新的資產類型。即在Lending
Club上以債權形式交易的證券是有別於股票、各種優先、劣後的企業債、可轉債等常見金融產品之外的另一種資產類型
– 個人債。關於這一點,央行的周小川行長在昨天發表的講話中也提到,健康的金融市場需要多層次的資本市場產品支持,所謂的多層次即是根據投資人的不同喜好、借款人的不同融資需求而設計出的不同資產類型,所有的金融創新
– MBS,CDO,CDS,無不是這樣設計出來的。所以說如果明年Lending Club上市成功、美國投資者接受新資產類型的概念,那麼意味著P2P債權至少在美國完全有可能成為一種新的主流金融產品

在討論本土 P2P 借貸網站前景如何之前,我想先分析下在美國Prosper和Lending Club面對的市場環境。美國的個人信貸市場及Prosper和Lending Club的運營模式有以下幾個特點:

  1. 美國是過的信貸的國家,07年開始的次貸危機即是由於本不該借到錢的人從金融體系借到了錢 – 換個方式理解就是美國但凡銀行認為可以借錢的客戶都基本借到了錢,也就是說Prosper和Lending Club上的借款用戶是基本上是「次級中的次級」
    – 在非常寬鬆的借貸環境下仍然信用不足的人
  2. 美國的利率市場化早已完成,對個人的無抵押借款的利率高達15-25%(一旦逾期違約率更高),甚至信用卡的APR都達到18%。而在P2P平台上的借款利率則只有11%(3年期的借款)和14%(5年期的借款),所以P2P平台的貸款產品對想借錢的人來說更有優勢。正如大家看了上面可能預計到的,美國P2P超過70%的借款用途都是 Debt Consolidation,即在P2P平台上借一筆低息的錢,把所有透支的信用卡額度都還清。。。看來,在錢面前美國人民也不笨啊
  3. 美國的小微、個人貸款其實已經做得非常好了,通過FICO評分、徵信局數據,以Wells
    Fargo為代表的美國銀行對小企業和個人的風險定價已經做得非常科學。可是美國有個大問題,那就是 ~ 地廣人稀啊。。。所以銀行再牛也不可能到每個縣市都開網點,對想借錢的人的開發迫切需要一個交易成本更低的選擇,而嫁接網路的P2P平台剛好解決了這個問題
  4. 雖然無抵押、無擔保而且又在網上完成借貸,可是受惠於誠實守信的美國人民及美國良好的社會徵信服務,P2P平台上的違約率基本可以接受。在P2P平台上投資理財的人發現他們的回報還是正的,而且比美國經過了N輪QE後的利息那是高的多啦。。。(例如LendingClub 2011年的綜合違約率是3.9%,而出借人的綜合收益是7.83%,所以還是有的賺的。。。)
  5. 美國是過度消費而又金融發達的國家
    – 過度消費意味著居民沒有什麼錢用來在P2P平台上投資;金融發達意味著美國居民有相當多的投資渠道,不用只看P2P一個

綜上所述
– 美國P2P發展的環境並不好 – 居民存款不多、借錢的人資信水平較差且目的單一、銀行本身的個人信貸服務已經做得非常好了。

而P2P 在中國的環境完全不同:

首先,中國的居民存款數量龐大
– 據說達到了49萬億元,發展P2P的網上資金基礎雄厚。 其次,不同於利率市場化的美國,中國的個人、小微企業信貸由於銀行成本-收益的考量而一直沒有做起來,面對4800萬求貸無門的小微企業和上億的個人,P2P在借款端的剛性需求比美國強了許多倍。所以,P2P在中國的發展土壤是非常好的,這也是為什麼據說從事P2P業務的公司據說到達了千家的原因。可是,正是由於中國、美國的P2P土壤的不同,本土的P2P前景取決於不同P2P公司採取的模式。

所謂P2P,模式的本質其實就是一個互聯網平台通過網路一端對接有小額借款需求的人,一端對接有理財需求的人。所以P2P的本質拆成兩半就是一個理財平台加上一個小額貸款平台。看清楚了本質,讓我們來對比一下P2P在美國和中國的不同土壤:

看了上面的對比,可以得到一個結論在借款端,由於線上審批機制不成熟(無法分別材料真假,無法實地考核徵信,無法直觀判斷經營情況,無法貸後催收管理)、線下潛在的貸款客戶的小微企業、個人非常集中(北京就有2,000萬人。。。)且線下審核人員成本不高、有資金需求,而又還的起錢的人都在線下,他們既沒有習慣也沒有意願在網上借錢,所以P2P的風險控制如果要做好那麼信用審核、貸後管理的絕大部分工作應該放在線下。可是P2P公司如果深度的介入交易,自己完成審核、徵信、放款又有非常大的法律風險,為政策所不允許。

而在出借端(投資人端),由於市場教育不夠,金融市場發展時間較短,中國的投資人還沒有養成承擔風險的習慣,所以「本金擔保」是P2P繞不過去的檻。 不擔保吧,投資人不會來,擔保吧P2P公司又沒有這個能力和資本金。所以,與擔保公司合作、轉移風險似乎成為了唯一的解決之道,而且這個擔保機構的擔保必須是有效力的,即收益可以覆蓋風險,槓桿不能過高。

綜合考慮了這兩點,我認為在國內專註於線上理財並與線下小額貸款機構產業合作方式的P2P機構(「O2O模式」)有很大成功的可能性。為什麼?因為其他P2P商業模式中只收3-5%的平台費,卻要擔保100%的本金風險在邏輯上就不合理。3-5%的緩衝抗風險的能力太差,每筆貸款的收益不能覆蓋風險,商業模式沒有可持續性。而O2O模式的P2P公司在線上僅僅面對理財人,在線下對接有牌照的小額貸款機構,由小額貸款機構遍布全國的渠道完成對借款人的開發、審核和擔保工作,利用線下小貸機構的高利差完成擔保,從而確保投資人獲益。既遵守了中國現階段信用考察只有在線下實地才靠譜的國情,又利用互聯網的低成本把收益還給了投資人,商業模式清晰且可持續,有比較大的發展潛力。目前以O2O模式運營的P2P公司主要有有利網、陸金所、開鑫貸三家機構,

說了那麼多,大概總結一下我的看法 – 以歐美經驗來看,P2P並不是曇花一現的,而是在整個互聯網時代「去中心化」的大浪潮之下對既有金融系統的一個補充。中國的利率市場化才剛剛開始,在這個大環境下,P2P在中國的發展比之歐美有更大的機遇。


Prosper、Lending Club在美國做的很成功不假,一定程度上反應了美國P2P得到了市場的認證。

我國與美國的信用體系有本質上的區別。

美國企業間的信用支付方式已佔到社會經營活動的80%以上,消費支出占國民總產值的2/3,而信用付款方式在個人支付活動中已佔據了主導地位,居民購買汽車、住房和家電等商品普遍使用信用消費。在美國已經形成了以發達的徵信企業為主要標誌的成熟的市場主體,完善的法律體系,健全的中介機構,有效的管理體制,從而構成了美國信用體系的完整架構。

中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試點工作於2003年10月底啟動,中國的信用服務業正逐步發展,信用需求日益增加,中國信用服務行業已成為一個新型的服務行業。

P2P的根本就是信用,目前國內也在大力的建設信用體系。本土目前比較成功的P2P公司的模式都採用線下線上結合的方式。這可以大大的降低了壞賬率。固然壞賬率減低但線下線上模式的成本相對純線上高3-4%左右。意味著本土的P2P公司的利潤較低,或者借款人的借款成本較高。還未能從實現P2P所代表市場化所需要的條件。P2P的平台如果要賺錢意味著借款人的借款成本上升。目前國內的市場競爭比較激烈。大部分的P2P公司都是在貼錢拉用戶。能夠實現盈利的公司少之又少。

總的來說P2P這個行業具有一定的前景,但同時也具有超高的挑戰。

以上謹是我一家之言,歡迎拍磚~

網貸投資研究討論群 QQ群號:300753173


lending club和prosper在美國都是非常成功的P2P平台,已經得到了市場的驗證。目前lending club單月的交易額在1個多億美元,prosper大概單月交易量在5000萬美元左右。

在美國,P2P行業同樣也有政策監管這一道關卡要過,也是互聯網金融走在前面,政策監管後上。

舉個例子,之前在市場佔有率方面是prosper高一些,前期相對來說比較成功。彼時lending club才剛剛起步,也舉步維艱。但他是如何超越prosper的呢?lending club比較聰明,逐步引進了一些高管,這些高管包括美國前財政部長、哈佛前校長薩默斯,摩根士丹利前CEO麥晉桁,有「互聯網女皇」之稱的KPCB合伙人瑪麗米克,他們都是LendingClub公司的董事會成員。(2013年5月左右,谷歌入股lending club。)另外一個聰明的地方就是,在他們的初創期,在他們在業務量不大的時候,主動「停業」,邀請監管部門對公司賬務、制度、模式等等進行嚴格審查,拿到所有應該得到的認可文件之後,正式開始業務。

金融監管機構查完了lending club,並依此制定補充了相關法規,然後就新的法規去審查prosper,而此時prosper肯定有很多不合規的地方,被勒令停業審查。prosper正處於高速成長期,這一停業就是一年,等所有的硬體軟體都準備完成,完全合法合規之後,望著高歌遠進的lending club已然是鞭長莫及了(一年,對於互聯網企業的發展來說,實在是太久了)。

(以上不是傳聞,因為是我親耳聽lending club的市場總監MR.WEI說的,除非他在開玩笑。)

在中國,金融政策也一樣是落後的,這一點上沒必要多說,基本每個國家的金融監管都在金融創新之後跟進的。

國內P2P行業2011年才開始真正興起,目前估計有300到500家P2P網站出現,當然是良莠不齊。從P2P模式上說,分為三類:

A,線下獲取債權,線上銷售

B,線上獲取債權,線上銷售

C,線下獲取並銷售債權,線上轉讓

目前絕大部分平台都是線下獲取、線上銷售的模式,人人貸已經逐漸轉化成這種模式;以拍拍貸、宜人貸為代表的則屬於第二類,債權獲取和銷售都在線上進行;第三種模式目前不是很多,陸金所的產品中有這種模式的影子。

從債權性質上來分,有信用標,擔保標,抵押標等幾種形式,目前的P2P平台大多是抵押標和信用標,也有部分擔保資質的平台(或與擔保公司合作的平台)發行了擔保標。

各平台都有風險保障措施,只是實施力度各不相同。有宣傳保本保息的,有宣傳本金保障的,也有宣傳VIP會員本息保障的。但如果真的遇到逾期客戶,各平台的催收力度明顯不足,拍拍貸在微博上被攻擊催收不作為的事情也不是一次兩次了,純線上平台的線下弱勢在這裡非常明顯,沒有催收部門,或者單純只是電話催收,遇到老賴用戶,只能出借人倒霉,或者平台倒霉。紅嶺創投上有欠款上千萬不還的用戶,觸目驚心。

沒辦法,大家都寄希望公布逾期用戶的名單,又稱黑名單,作為催收的補充。

P2P行業問題雖然很多,但這遏制不了行業的發展,行業亟待監管,需要政策法規的限制和規範。

如果銀行和其他金融服務機構若不能放下身段去做這個行業,現有的P2P行業根本不用擔心銀行來搶飯碗。如果真有放下身段的那一天,對P2P行業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至少開展業務的信用報告更容易拿到,能夠降低整個系統的風險。

所以競爭還是來自於行業內部,真正有競爭力的公司,不應該寄希望於大鱷們不覺醒,而是自己趕緊積累起經驗和沉澱,設定更高的門檻,使自己更有核心競爭力,在未來的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總體來說,p2p行業應該是一個朝陽行業,p2p是一種金融創新的模式,他跟互聯網本來沒有關係,但由於他解決的是信息不對稱的問題,而互聯網在解決信息不對稱上面有先天優勢,所以互聯網是P2P最好的土壤。

國內不少金融行業專家甚至央行的領導都沒弄清楚什麼是P2P,以為只有基於互聯網的平台才叫P2P,其實是一種錯誤的認知。


大家談半天說徵信體系,OK,為什麼要徵信體系?

1、為了方便出借人判斷此人的信用,可是,要用P2P的,在國外基本都是FICO信用評級600分以下的人。

2、就算有徵信體系又如何,你能保證其拿了錢不是為了去賭去嫖去販毒。

3、徵信體系只是一個參考參數,如何真正提高其違約成本,使其認為不還這錢對他的損失更大,才是P2P要走的一條路。

參考放高利貸貸的,不還錢天天在你公司門口站著拉橫幅,陪你家人上班,上學,跟你一起吃飯,睡覺。最低級的就是喊打喊殺,挑手筋腳筋的。這尼瑪你覺得欠點錢成本太大就得還了。

P2P,說起來很簡單,錢從哪兒來,放哪兒去,如何收回來。

錢從線上來,放到線下去,再從線下收回來。國內現在沒辦法,有利模式不噴了,只要出壞賬金額不高,大家默契的搞在3%內,又有質押房產可以處置,欠出借人的錢可以慢慢還,還小欠大也能在大風大浪里熬,但是根本上,還是沒解決法務風險,很多產品中國的P2P根本沒合規,債權的多次轉讓本身就是一個糊塗賬,也沒有個出借人和借款人打造一個好平台。

最後想說:任何承諾保底的平台肯定不是好平台,任何靠做債權轉讓的平台都走不遠!


LendingClub商業模式解析:美國的P2P到底怎麼玩?

(本文因作者受《證券市場周刊》邀請,粗淺地談一下P2P鼻祖LendingClub的商業模式,全文經改動發表於本期的《證券市場周刊》)

如果不是身體力行稍作功課,而只傾聽坊間聲色流轉的貸款醜聞,你還真就以為LendingClub的商業模式如同國內鄉鎮企業搞的匹凸匹,遲早是要跑路的。

P2P信貸並不是什麼新科技,廣義而言,所有不涉及傳統銀行做媒介的信貸行為都是P2P,脫媒嘛,脫了就算你是道上的。張三借半隻野豬腿給李四,聖殿騎士團借金銀珠寶給路易七世,P2P的歷史有人類史那麼長。當然,由於古時信息閉塞,各地P2P風俗也大相徑庭,比如韓愈的《柳子厚墓志銘》里記敘唐元和年間,柳州當地P2P是要拿兒女做抵押的,如果不能按時還錢,等到利息與本金相等時,債主就直接沒收人質為奴為婢,十分野蠻。而上文的聖殿騎士團,法國王室為了賴賬直接下黑手將其解散。通過這些例子我們也能讀出P2P最大的悲哀之處——交易對手風險 (Counterparty Risk)實在過於刺激。

到了互聯網時代,P2P信貸長出了青面獠牙,開始了技術武裝後的全面成長。2005年倫敦,一家名為Zopa的公司發布了世界上第一個線上P2P平台,憑藉先行者優勢,Zopa目前已經成長為全歐最大的P2P服務提供商。2006年2月美國一家叫做Proper的公司開始P2P運營,9個月內吸納了10萬會員以及2000萬美元借貸資金。然後在2007年5月,寄居於Facebook的應用生態、號稱P2P鼻祖的LendingClub正式出山。 2007年8月,完成A輪融資的LendingClub開始從Facebook的生態中獨立出來,逐漸走成了行業的一面旗幟,當然,目前來看也許是一面破旗。

LendingClub (NYSE:LC)創立於2006年,主營業務是為市場提供P2P貸款的平台中介服務,公司總部位於舊金山。公司在運營初期僅提供個人貸款服務,至2012年平台貸款總額達10億美元規模。2014年12月,LengdingClub在紐交所上市,成為當年最大的科技股IPO。2014年後公司開始為小企業提供商業貸款服務。據最新財報顯示,2015年全年LendingClub平台新設貸款金額達到了83.6億美元,而行業二郎Prosper不過37億,大郎優勢明顯。

P2P的原味冰淇淋模式

要真正理解額LendingClub,我們得先從最基本最原味冰淇淋 (Plain Vanilla)的P2P商業模式談起。不同於傳統商業銀行,也不同於一些國內所謂的「匹凸匹」公司,P2P公司不會出借自有資金。他們只是充當熱情如火的皮條客,讓借款者楊白勞和出借者(投資者)黃世仁能夠相親相愛。通過將債務證券化,一筆筆小額零碎的借款會被打包成債務憑證組合,供「投資者」——也就是實際的出借人——進行「投資」。

既然是皮條客,那拿的自然便是事成之後的抽成。P2P平台賺的錢來自於向借款人收取的「貸款設立費」 (Loan Origination Fee)以及向出借人收取一部分的利息提成,楊黃兩吃。皮條客高興的是用服務換到了流水;楊白勞高興的是拿到了貸款,而且過程快速便利,免遭傳統銀行繁文縟節的折磨;黃世仁高興的是借出資金的投資回報遠善於存款利率。三贏喲,很完美。

費用具體到LendingClub上來看,對楊白勞:平台分別收取A級別 (信用最高級別)貸款1%至5%, B至G級別5%至6%的貸款設立費用。對黃世仁:平台收取每一期貸款償還額1%的服務費 (Service Fee)。Lending Club佔大頭的是A、B、C三級別貸款,其中B、C又占多數。不考慮貨幣時間價值,一筆36個月期限、年度百分利率(Annual Percentage Rate, APR)為12%、設立費用為5%的的B級別10000美金貸款,從開始到結束,Lending Club大概可以獲得500美元設立費以及$119.57的服務費(此處計算省略,APR轉化為每月複利計算,有興趣的可以使用金融計算器計算)。無須承擔交易對手風險而坐收貸款總額6.2%的漁利,市場經濟再次證明了皮條客總是會有春天。

這就是P2P的一個如原味冰淇淋一般最基本的商業模式,無論之後的自動化審核系統多麼犀利,貸款資產證券化多麼繚亂,如何能讓楊、黃、皮這三個利益攸關方(Stakeholder)各取所需從而得到靈魂的滿足是這個模式成功的關鍵。當然,如同檸檬市場 (The Market of Lemons,經濟學上指信息不對稱市場,比如二手車市場)一樣,楊黃皮三方是存在有利益衝突的,比如楊白勞想賴賬而黃世仁怕賴賬,所以當務之急是解決信息不對稱的千古難題,這樣更多的黃世仁才會攜餘糧前來投奔。

貸款審核與美國個人徵信系統

這就有了Lending Club原味模式上的第一層巧克力加料,倆關鍵詞:個人徵信與透明度。在2015年的年報里Lending Club 將 透明度(Transparency)定調為解決方案之一。我們來看看Lending Club如何來給其平均化的楊白勞畫一幅超級透視裝的肖像。

此畫太美不敢看。我第的第一反應是:迷霧,絕對是迷霧。這哪裡是楊白勞,這分明是楊小資,活脫畫的就是在美國最春風得意的布爾喬亞階級 (Bourgeoisie),我感覺到我的尷尬癌就要發作了。FICO分數到也罷了,但比如16.4年的信用記錄,其實是個美到讓你疼的數字。信用記錄長度並非直接從你開第一張信用卡之時算起,這個數字是綜合你最老的信用卡、最新的信用卡、所有信用卡平均開卡時間、使用不同類型信用賬戶(比如按揭、學生貸等)的時間等等信息再做加權平均,而在美國平均信用記錄大概是7年。除了信用記錄年限以外,年收入也是個頗為銷魂的數字:自信滿滿的 Top 10%。

但是 LendingClub的模式有一個方面飽受質疑:楊白勞的身世問題。惠譽 (Fitch)就曾尖銳指出P2P平台可能遠比看起來要有風險。顯然此中有一個類似與逆向選擇(Adverse Selection)的問題:來P2P平台借錢的人是一個有偏差的人群,大多被傳統銀行拒之門外而內心陰暗;所以P2P平台就會有一個吸引並囤積較高違約風險借款者的傾向。另外惠譽還認為P2P平台過於依賴信用分數或者年收入等量化指標,而這些指標有時不能反映風險。美國是個過度消費型社會,賺得多的人或許更加容易陷入難以償債(Insolvent)的境地,因為他(她)花得更多。許多人從LendingClub貸款就是為了還信用卡,連信用卡都還不上的人,你能指望其財務狀態有多從容有度?

既然說到FICO分數,首先來簡單介紹一下美國的個人徵信系統。在美國,各界都比較認的三大徵信機構 (Consumer Reporting Agency, CRA)是 Experian, Equifax和TransUnion,雖然這三家比較有公信,但與政府並無關聯,皆為自私自利的盈利組織。當銀行需要審核你的個人信用信息時,他們就選擇這三家中的一家或多家粗暴地「硬扯」 (Hard Pull)出你的信用記錄來看穿。當然,Hard Pull行為本身就會傷害被扯人的信用記錄,因為 「你被硬扯」 = 「你要借錢」 = 「你沒錢「 = 「你信用是不是不行」,大多數模型在計算時會加入Hard Pull的次數。所以溫馨生活小貼士:在美國混要極為小心被無良金融機構暴扯。

除了三大CRA,我們還需要知道美國有這麼幾個信用分數模型::FICO、VantageScore、Experian PLUS Score, Equivalency Score 等等。其中 FICO 是當之無愧的行業大佬,也是大多數發卡銀行的選擇。那麼在LendingClub給平均楊白勞的畫像里,FICO Score 達到699分,目前美國人均FICO大約是695分,也就是說從FICO信用分數上來看LendingClub的楊白勞就是普羅大眾。從各種渠道來看能夠在LendingClub上借到錢,最低的信用分數是660分;我在各大信用點評網站調查了一下,現實中很多人即使達到了680甚至700以上,都有可能被拒絕放貸。實事求是地說,LendingClub口味居然還頗為刁鑽,放貸並沒有非常放浪。

科技股?金融股?

比起傳統銀行的放貸審批,LendingClub最大的特點就是「自動化」, 也就是因為這個原因,LendClub上市初期是被市場當成科技(Tech)公司來估值的,而其實它是一個金融公司 ——賣身的杜十娘被當成賣才的蘇小小給估了。據公司年報顯示,LendingClub使用內部研發的軟體來「高度自動化地獲取借款人和投資者,並處理註冊過程、信貸決定和信用分數計算,以及服務和支付系統」,並且「開發了自己的現金管理軟體來處理電子化的現金轉移」,「幾乎所有的支付都走ACH (Automated Clearing House,類似於國內的網銀轉賬) 電子支付網路來向出借人分發貸款、收取還款,以及向投資人分發及收取資金。」

當山呼海嘯的Robot機器人信貸員如群鴉一般蔽天而來,蝶變後的效率驚為天人。CBS新聞援引業內人士稱美國的銀行平均貸款批准需要的時間為45天,而LendingClub只需要7天。這7天里一般會發生以下事件:

1. 寶寶心裡苦的楊白勞登錄LendingClub網站,輸入一份初步申請,填寫需要的數額;

2. LendingClub的機器人完成一次「軟扯」 (Soft Pull) ,搜集一些基本信用信息,一般不影響申請人信用分數;

3. 初步審核通過後,機器人為楊白勞提供一個要約,包含利率、分期、期限、每月還款數額等等,一般會有若干選擇;

4. 楊白勞選中了一筆貸款,並填寫了一份詳細申請,LendngClub為其貸款評級,並將貸款請求掛出在網站上。

5. 黃世仁選擇是否出資,但他暫時無法看到楊白勞的個人信息。

6. 一旦黃世仁願意出資至少60%的貸款數額,LendingClub就會準備發放匹配的款項;如果不到60%,則LendingClub會準備發放該款項並且提供將剩餘金額重新掛出的選擇。LendingClub稱只有不到1%的貸款是沒有全額匹配的。

7. 如果30天無人問津,楊白勞申請過期,需要重申。

8. 黃世仁出資完成,款項在LendingClub手裡,LendingClub會核實楊白勞的個人資料和銀行信息。此時LendingClub會硬扯楊白勞的信用記錄,以獲得詳實信息。楊白勞有可能被要求提供更多申請材料。

9. LendingClub將款項通過ACH轉入楊白勞的銀行賬戶。

這七天如同西西弗斯的巨石一般循環往複,將LendingClub的大雪球滾得風生水起。

貸款違約與壞賬凈核銷

那麼有了這套自動化程度極高的貸款審核系統,咱貸款的小船能不能就不翻?當然貸款違約就像第一型糖尿病,只能控制,無法治癒。LendingClub官方並未給出總體違約率的準確數字,一些研究機構給出的數字是大約為5%至7%。我們也可以在LendingClub發布的信息中找到其各個級別貸款的具體表現(見下圖),好在LendingClub的運營歷史夠長,2011年第一季度之前的貸款已經基本都到期,我們可以大概計算出各個級別貸款以及總貸款額的壞賬凈核銷率(見下表)。

A級貸款表示不想與其他級別說話,並向它們扔了一個鄙夷的眼神。雖然A級差強人意,但其他幾位表現著實堪憂,壞賬率遠高於傳統銀行,比如花旗銀行的數字大約為2%,信用卡公司 Discover Financials大概也是2%出頭一點。LendingClub的審核機制或許技術上頗為靠譜,但由於之前提到那個類似於逆向選擇的問題——上門的都是被銀行謝客的楊白勞——壞賬率不甚理想。LengingClub通過其內部核算,統計出當一筆貸款進入逾期狀態後,各個時間段內最終被核銷的貸款比率。下圖代表2015年1月至3月的平均 「九個月內貸款回收」的狀態。凈核銷額 (Net Charge Off)等於總核銷額減去在此九個月結束後三個月內收回的資金。所以左上角的28%,是指2015年1月至3月的所有進入寬限期 (Grace Period)的貸款中,最後有28%的貸款不幸被凈核銷。

發行銀行 (Issuing Bank)與貸款證券化

所以我們在原味冰淇淋模式上增加了一層個人徵信巧克力,但是即便如此遊戲也還是玩不起來,更玩不大。首先LendingClub沒有銀行牌照,所以就不能發放貸款,他們需要找到一家合作的發行銀行為他們解決這個問題。LendingClub的招股說明書 (Prospectus)里大致說明了其與猶他州的WebBank銀行親密無間的合作關係:所有的貸款由WebBank來發放,他們作為每一筆貸款的出借方;當一筆貸款協議達成後,WebBank將貸款及其上所有權利轉移給LendingClub,並喪失追索權;而LendingClub將支付WebBank 「投資者約定投資貸款票據而支付的合計價格」。簡而言之,WebBank出面放貸,轉而再把貸款及其權利轉賣給了LendingClub。

LendingClub手握巨大的貸款資產,陷入了久久的沉思。我守著這座金山,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增加資產流動性並擴大投資者群體呢?簡單五個字:資產證券化。如何著手呢?簡單五個字:去學華爾街。說到證券化 (Securitization),華爾街表示我不是針對誰,在座的各位都是垃圾。別忘了LendingClub本質上是一家金融公司,創始人Renaud Laplanche曾長期混跡於紐約金融圈,公司與華爾街千絲萬縷,對平台上的貸款資產進行證券化簡直是信手拈來。當LendinigClub在使用其頗為自豪的自動化系統審批貸款之時,也會為不同借款人進行打分,並且以此基礎將貸款進行A至G的分級 (A為信用最高級別);之後該貸款會被拆分為一個個小單位,稱為Notes(債務憑證,打包成大額的叫Certificates),每一張Note 面值為25美元,期限為36或者60個月;最後所有 Notes 會被重新打包,以25美元的最小單位出售給投資者,所有Notes上的經濟利益會每月派發給對應的投資者。當然LendingClub會告訴你,投資不同借款人的Notes會起到分散風險的療效。

比起曾經讓資本主義世界沉淪的擔保債務憑證(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CDO),無論從規模還是從複雜係數而言,LendingClub的證券化只能算是小學生水平。所以我並不認為P2P界的資產證券化將會是下一次金融危機的始作俑者。當然如果事情都像一開始那樣單純美好,地球就不會這麼危險了。在LendingClub自身證券化以外,還有另一個層次的證券化愛好者在不遠處投來覬覦的凝視。早在2013年,專註投資P2P五百年的沉香資本(Eaglewood Capital Management)將其通過LendingClub投資的價值5300萬美元的貸款資產「間接證券化」後出售給機構投資者。而今年4月,傑富瑞集團(Jefferies Group)透露正在與LendingClub合作將它其平台上的1.5億美元貸款打包成債券向市場發行,而據媒體報道高盛也正有此意。當越來越多的投行開始介入P2P貸款證券化,當違約風險通過層層錯綜複雜的金融產品遠走他鄉,當 「去學華爾街」變成「去找華爾街」之時,我感到我樂觀的情緒受到了影響。

比起曾經讓資本主義世界沉淪的擔保債務憑證(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CDO),無論從規模還是從複雜係數而言,LendingClub的證券化只能算是小學生水平。所以我並不認為P2P界的資產證券化將會是下一次金融危機的始作俑者。當然如果事情都像一開始那樣單純美好,地球就不會這麼危險了。在LendingClub自身證券化以外,還有另一個層次的證券化愛好者在不遠處投來覬覦的凝視。早在2013年,專註投資P2P五百年的沉香資本(Eaglewood Capital Management)將其通過LendingClub投資的價值5300萬美元的貸款資產「間接證券化」後出售給機構投資者。而今年4月,傑富瑞集團(Jefferies Group)透露正在與LendingClub合作將它其平台上的1.5億美元貸款打包成債券向市場發行,而據媒體報道高盛也正有此意。當越來越多的投行開始介入P2P貸款證券化,當違約風險通過層層錯綜複雜的金融產品遠走他鄉,當 「去學華爾街」變成「去找華爾街」之時,我感到我樂觀的情緒受到了影響。

證券化的最大問題來自於道德風險 (Moral Hazzard),也就是如果我能提高風險增加收益,但卻又不用承擔後果時,我一定會瘋狂地追求風險。在LendingClub的商業模式中,平台本身只是個皮條客,並不保障黃世仁同志的資金安全。我們知道 LendingClub的獲利是通過收中介費,所以LendingClub有充足的動力去壯大平台上資金的規模,而不去關心楊白勞是否會違約。但為什麼LendingClub看起來又很關心信用問題,設計了一套挺嚴格的審核流程呢?很簡單,你這平台要是違約如麻,如何能吸引到家裡有點餘糧的黃世仁跑來投資呢,黃世仁可是門檻很精的好嗎?所以這樣來看LendingClub與投資人的利益本質上仍然是一致的。

但是現在家有餘糧的黃世仁變成了呼風喚雨的高盛,高盛把貸款證券化後轉手賣給了遠在天邊的某家冰島銀行,銀行又當成理財產品賣給了在格陵蘭海打漁的漁民喬大爺,而老實本分的喬大爺可能壓根就沒聽過P2P這檔子破事兒,他只知道自己買了一種等級(Tranche)較高的低風險產品,每個月拿拿利息。這個時候LendingClub與最終的風險承受者喬大爺就天各一方了;那麼平台只會做一件事,就是降低標準拚命地吸納借款者來增加費用收入,而風險默默地全給了不明真相的喬大爺。當年正是這種配方的一盆狗血引爆了次貸危機。不過即使如此我也還是不認為P2P會造成當年次級貸的災難,因為評級機構無論如何也沒辦法給無擔保的債務憑證非常高的信用評級,除非他們挑明了就是不要臉。

行文至此,LendingClub商業模式中的所有主角與戲碼都已經加入,我們的原味冰淇淋模型也逐漸豐滿起來,以一圖以概之:

如果非要給上面這個模式圖加一個靈魂點綴,那麼我認為應該是信用。LendingClub從頭至尾半毛錢的承諾都沒有,投資者對其仍然趨之若鶩,看中的無非是這個平台的信用:相信你反覆強調的透明度,相信你貸款審核機制的有效性,相信你證券化後違約風險的分散性,相信你不會賣一個檸檬(次品)給我,相信我自己不是喬大爺。這就是為什麼當 LendingClub 向某個機構投資者出售了價值2200萬美元「明顯不符合該投資者指定標準」的貸款後,公司創始人兼CEO必須辭職,公司股價必須暴跌——公司的靈魂受到了一萬點傷害。LendingClub主席Scott Sanborn說:「我們的業務完全倚賴信用,目前發生的問題與我們的核心價值背道而馳。」而這一惡性事件,也讓監管者對於P2P行業原本惺忪的龍眼瞬間怒目,司法部的調查如影隨形。

後Laplanche時代的LendingClub,要走的第一步應該是暫時忘掉擴大貸款體量,而專註於贏回投資者的信任。P2P行業在華爾街的玩命催化下向前突進得太快,現在也確實是時候放緩腳步加強一下自我修養。5月,LendingClub在美國市場的最大競爭對手Prosper宣布裁員四分之一,另一家著名P2P平台OnDeck也下調了今年增長的預期。但是這些跡象都預示P2P行業窮途末路了嗎?我認為不是。正如P2P專業人士 Anthony Hsieh所評論的那樣:「你曾有諸多非理性的行為,但事實上市場環境收緊其實是件大好事。你會看到整個市場將變得更強。」 而我們很高興地看到美國的P2P行業正在走向成熟。

利益披露:在文章發表之時作者不持有並且在72小時內也不打算持有LC倉位。

本文行文倉莽,如有不足之處,還請各位海涵斧正。

轉載我是歡迎的,但請您署名陳達,在此謝過。


先說結論:P2P平台的貸款端會演化,但是理財端將消失。

貸款端是P2P平台的利潤中心,理財端是成本中心。一群借款人,別人不敢放貸我敢,別人賬收不回來我能,這就是核心競爭力。中國借貸市場既深且廣,一個細分領域即可養活一家平台。

問題來了,平台對借款人放貸(或者只是批了但未放貸),手上握著一束債權,應該賣給誰呢?現在是賣給零散的個人理財用戶。這不科學。要知道,機構才是LendingClub的主要理財客戶,而且佔比越來越大。

P2P平台的個人理財客戶會拿到一個債權列表,上面是一串陌生人的名字和借款相關信息。可是,一個普通個人怎麼有能力對債權估價呢?他只能相信平台擔保,這讓平台事實上承擔了信用風險。機構才有能力、有動力對債權估價,對平台做管束。

我最無法理解的是,銀行湊熱鬧做P2P。銀行的小微信貸部門放貸,形成一束債權,要想讓利差、利潤最大化,必須降低負債成本。負債成本最低的是存款,可是銀行偏偏不以存款方式籌資,非要提高利率,向客戶賣P2P理財。怪哉!不排除利益輸送可能。


劉總的分析挺到位的,P2P的這種金融模式確實是在中國更合適 ,有利網的商業模式確實不錯,但如何實現規模的突破?但在本土化過程中要加入中國元素,個人感覺如果想在這個領域持續的發展要看看成果小夥伴們的成果之處,什麼才是核心競爭力,不然就可能會在一個相當唱的時間內還只是做niche。


事實上,P2P的風險是被誇大了。P2P網貸為什麼火?就是因為其驚人的高收益。多數P2P收益率位於8%-20%之間,比起銀行理財產品、貨幣基金等,高出一大截。然而,高收益就意味著高風險。高於20%的收益率往往只在資金比較緊張、借錢較為困難的情況下才有,如果出現央行降息、增加流動性,民間利率下降的話,很多借款者將無力償還,P2P公司的很多標的將出現壞賬。因此,一些被高達20%以上的收益率打動的投資者,很可能就掉入了陷阱,而不是吃到了餡餅。

  與此同時,行業的害群之馬也不少。頂著P2P之名,干著詐騙勾當,偽造P2P網站的大有人在。只需創建一個P2P網站,編造幾個假標的,並偽裝成很好的項目,同時打出20%左右的高收益率,就會有不少人上當。在投資人將錢匯到賬上後,假P2P平台創建者馬上跑路,只留下懊惱的投資人。的確,投資只需動一動滑鼠,尋找看似合理的標的即可,然而這背後隱藏的風險無異於賭博。P2P平台對於借款人的非面對面的身份審查存在諸多盲點,甚至連證件、營業執照都可以偽造,稍不謹慎就會被鑽空子。

  目前,如同「走鋼絲」般的P2P行業並沒有受到相應監管,監管政策並不明朗。監管的缺位導致不法分子乘虛而入,不少做不下去甚至倒閉了的P2P平台,成立都不滿三個月。在虛擬世界裡,一旦發生到期不能還款的情況,投資者的追討過程往往是無力的。由於借貸雙方所簽訂的電子合同沒有法律效力,同時如果出現大規模壞賬,即使用P2P網站的風險提取金和網站的盈利都無法償付投資人的成本,最終導致投資人血本無歸。

  在這種魚龍混雜的環境中,業內不少做得好的P2P平台強烈呼籲監管。因為只有通過有效監管,劃定明確紅線,才能將害群之馬排除在外。

  看清現狀,強調風險並不意味著忽視P2P網貸的投資機會,做好風險識別與防範,摒棄賭博心理,還是可以以低風險抓住P2P的投資機會的。

  作為投資者,首先要關注該P2P平台在業內的排名與威信。同時,由大型金融集團成立的一些網貸公司,其管理能力也值得信賴。

  其次,要看該P2P平台的資金監管和風險控制措施。一般來說,如果網貸平台的資金由第三方監管,那麼安全性就會高很多。如果平台的擔保公司是風險管理能力較強的融資性擔保公司,那麼其產品也會更為安全可信。

  當然,監管的缺失也是亟須填補的一項,監管得當,行業才能健康發展。

  所以,對於P2P行業投資人不要過分的憂慮,畢竟從世界第一個P2P網貸平台,也就是在英國出現的P2P網貸平台Zopa開始,到現在,整個P2P網貸行業至今發展了也只有9年。而在去年的12月,全球最大的P2P網貸平台Lending Club,正式在紐交所上市。由以上這些看來,P2P網貸是一直在發展中的,一直向前進的,是一個不斷嘗試與改變的過程。如果國內儘快頒布具有針對性的政策,加強對P2P網貸平台的監管力度,那麼這個行業的前景還是很光明遠大的!


已經得到市場驗證,正在集資IPO上市。國內發展以小額信貸和大額抵押貸同時發展。風控也分為線下,線上,線下線上結合三種模式,分別都有成熟模式的穩步發展中。長期來看,他們只是分割了市場上重要的不太重合的蛋糕,原因是中國銀行太大爺了,剩下的蛋糕份額太大以至於可以分為不同的市場供不同類型的P2P瓜分


以p2p互聯網借貸模式在中國的發展,具有很多的不確定性因素,前景不可預估。

1、國外一個身份號能解決所有信用問題,國內無信用體系,造成p2p公司風控審核成本不可控,也存在較高逾期和欺詐的風險;

2、法律體系不健全,政策不明朗。這兩者造成現在p2p公司面對違反誠信的客服無強硬手段;

3、行業自律。p2p門檻低,高利貸、擔保等公司都可以進行掛羊頭賣狗肉的方式進入,但客戶並不具別辨識力;

4、巨頭進入。一旦市進入成熟期,類似於平安等資本巨頭很輕易即能進入行業,利用本身的成熟穩健強大的運營體系,迅速蠶食市場份額。

總結,行業前景有,但不明朗,屬於事在人為的行業。天時地利人和目前都不佔


Lending Club目前已經在籌備上市了,這就是市場對P2P行業最好的驗證

為什麼這2年國內的P2P公司像雨後春筍般出現,答案也很簡單,路已經有了,就看你有沒有這個能耐了。

分享一個圖

圖片來源於行業網站

圖片中信息量還是蠻大的,我來一一解說一下:

1. 成交量年度增值分別為:212億(2012年),1058億(2013年),2400億(2014年),我們主要關注增長率,驚人不?

2. 平台增長率(見圖)

3. 投資人的增長率(見圖)

一言以蔽之,市場火爆。

目前P2P行業中需要關注的問題:

1. 純線上模式的P2P在發展緩慢,線上融資,線下投資的模式發展迅速:

這個和目前國內的金融環境和投資人的經驗,習慣都有很大的關係。

2. 服務費+利差 產生的利潤很難支撐企業發展(個別平台除外)。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大,這部分利潤會越來越低。就以今年行業情況來看,隨著平台數量的增加,各個平台獲取投資人和優質項目的成本越來越高。利潤減少,急需資金補充,這個趨勢會一直持續下去。

怎麼辦呢?互聯網本身就是一個燒錢行業,沒有乾爹肯定是不行的,沒錢的找不到乾爹那就只有出局。從長遠來看,主業圈客戶,副業賺錢是肯定的了。

3. P2P的投資人數少(目前餘額寶用戶超過1.49億),巨頭還未出現(排名前10的平台的交易額佔總體交易額不到35%)。在這種情況下,機會還是大大滴。

互聯網有句話:得屌絲者得天下,我覺得這句話也適用於P2P平台。有效用戶數是衡量一個P2P平台的核心指標

行業新人,不對的地方還請多拍磚。 也請@劉雁南 多多指點哈


以行業方向來說的話P2P在國內還是具有很大發展空間的,單做好其中一小塊不談發展,盈利還是可以的。

國外雖然信用體系健全,單憑一張身份證就能查到此人的信用,但逾期和欺詐率也不低,很多討論P2P投資的帖子中都有提到。就拿prosper來說,季度性的違約率都在30%以上,收益在15%以上的甚至可以到50%。可見信用體系還是要監管部門來實行,並不是健全就能解決的。

國內就好多了,雖然徵信成本很高,但P2P的這些網站都會有基本的擔保措施,甚至硬性兌付都已成為行業標準,不這麼干都沒法搶佔市場。為了達到這種風險防範觸及非法集資底線的企業也不是沒有。這樣的發展是惡性的,但至少目前是盈利的。

法律體系不健全P2P出現之前就形成了,法律永遠是在跟進新事物改變的。政策相對於互聯網企業和金融企業也是相對明朗的,互聯網金融峰會後更是有所增速。雖然這個行業很新,但所有企業都是以利為本的,這樣方向也就明確的多,只不過實行起來會有阻力而已。


prosper和lending club經過這麼多年的發展,發展 到現在,那肯定是得到了市場的驗證,這是無可厚非的。但是這些發展是機遇國外良好的信用體系;目前,在國內,信用體系不完善,完全達不到P2P信用發展的水平,所以目前的國內P2P只能通過保本保息來吸引人氣。吳曉靈曾經說過,只有真正的信用貸款才是最主要的,金融行業的發展有賴於信用。在當前的監管環境下,P2P屬於金融創新,這需要監管部門來制定監管準則保護這種創新的發展,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只要安心做平台,那麼P2P會成為一個強有力金融體系的補充,促進整個國家金融體系健康穩定的發展。


呵呵,不能和美國相比的,信用體制完全不在一個檔次上。


那麼問題來了,如何保證實現超過年10%的投資回報?A股暴跌7%,銀行定存最高也不過2.75%,餘額寶一類平均才4%了,該怎麼選?http://xueqiu.com/3692098163/35555733


美國有徵信體系?中國有?中國有人貸了款去賭博,美國有?


不敢說得到驗證,因為沒有驗證的所謂標準,但是行業確實在壯大,上半年穀歌入股Lending Club、全球首屆網貸峰會召開(雖然是LC的因素,但點融網也被邀參加)、很多行業自律性的協會等等,都是演化過程中的良性發展。


推薦閱讀:

TAG:P2P | P2P網路借貸平台 | LendingClu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