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樣的做派叫「士大夫情懷」?

隨手翻《讀書》,想起這麼個問題


首先說說士大夫,他們可以用現代知識分子的概念進行一個類比,甚至可以說形成了一個士紳階層。用現代的概念來說還可以理解為精英群體(不過這種借用西方概念比附實際上也顯得有些不嚴謹,二者有差異)。

費孝通先生在《中國的士紳》中大致定義為一群有文化不當官的地主或是退休官僚,卻和官府關係密切,在社會上有地位,在鄉里說話算數,也不從事勞動活動但有人教書傳道。有人稱之為在野的儒家知識分子。因為士大夫們的「入世」思想受孔子及儒家系統影響很大。整個儒家思想系統鼓勵讀書人懷有治國平天下,達則兼濟天下,先天下之憂而憂等一系列萬變不離其宗的說法。總而言之我認為是一種現實的擔當意識。

士大夫文化同現實生活密切相連,一方面他們要尋求治國平天下,一方面則要修身齊家,當二者起衝突時,會出現一些特殊的狀況。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竹林七賢」就因現實的腐敗而遠離官場並以食葯飲酒作詩尋求一種自由的生活狀態(這種自由從某種程度上帶有病態),其時經易老莊發展過來的玄學非常流行,可以看出士大夫文化(乃至整個中國傳統文化)都不是哪一家絕對獨大的。(既有儒道互補也有儒法合流之說)。簡言之,當矛盾出現之後士大夫可能會選擇「士」之操守。(想再補充一點,除了從知識上來看,我認為不可以忽視了墨家的俠士精神。)

宋朝作為選士制度的科舉制已經非常完善了,再加上宋朝可以算對知識分子最重視的朝代,科舉製成為了讀書人步入官場的最佳(乃至最主要)的途徑,於是士大夫的唯有讀書高或先天下之憂的意識越發嚴重。

到了明朝(跳過元朝),是一個備受打壓專制最嚴重的朝代。王陽明可以算作是士大夫的典型代表吧。可見,士大夫們生命意識通常還是很頑強的。

清朝大興過文字獄,其時士大夫們尚訓詁考究之學,應該也同其現實處境有關。但總體而言清朝還是任用了很多漢人為官。到了晚晴士大夫的作用更加凸顯,陳旭麓在《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中提到過晚清主要政治運動及其結果都可以從士紳爭取文化權力的鬥爭中得到解釋。

以上是就士大夫文化(半路歷史)進行簡單的梳理,從其中可以將士大夫特點主要歸為為現實的擔當意識以及對文化(文學繪畫書法等等)的掌握和傳承。所以要回答什麼樣的做派算的話,大概可以從以上看出。

想多說的是,士大夫受儒家思想影響太強烈了,有時正因此造成了很多悲劇。他們有一種天生或後天的救世主情懷,一種我不下地獄誰下的悲天憫人情懷。然而歷史的悖謬在於,傳統社會的選士制度造成士大夫們對於中央皇權政治的人身依附性太過強烈。無論是在野的還是在朝之人,大多都必須通過官場這一路徑才能實現自己的現實抱負。但現實又總有殘酷和不合邏輯不合「道」的一面,士大夫們陷於這種悖謬造成悲劇。一部分可能成為權力的附庸,一部分或者出淤泥而不染,選擇隱而去避而遠。

科舉制在1905年被廢除以後,從制度上講士大夫(士紳)階層可算消失了。但真正的消失其實可以算到中共土改(這是從野夫先生的作品中得知的),士紳階層本來不僅具有某種程度上的政治作用,更主要在於其道德威信。然而這樣一改,作為基礎的鄉村中國(直至所有人)便無所畏懼了(這甚至可以看到文革的原因)。

之前在一個地方還看到過一個論述,具體無法記住,其大意為傳統社會國家權力(似乎是)不越縣的,而這一層以下主要是靠士紳和家族維繫。

至於當代社會出現了「公共知識分子」,不管怎樣用詞,我想他們甚至包括關心這類話題的我們,都無法逃脫傳統思想中於家,於社會所希望做出的綿薄之力。而這,大概可以算作一種「士大夫情懷做派」,儘管我們算不上士大夫。(關於這點,以及整個答案是2011年回答的,時至今日自己對此的看法有了些許變化。至少那群網路意見領袖,大多在我看來完全不符合,他們做的只是列舉社會上出現的惡現象以致大眾泄憤,然後再引入一點「民主」「自由」「憲政」口號,這是非常偷懶和不負責任的作法(當然,可能他們其中某些人根本沒法從縱貫來對一系列現象進行分析),而處於憤怒之中的網民,非常容易被左右乃至利用。一個社會現象真的如他們所認為的歸結為某個原因、某類人就解決了嗎?再者,一個人竟然膽敢那麼自信的跨領域對社會問題分析的(看起來)頭頭是道,這是非常荒謬和諷刺的。)—20130208增補

還可以閱讀余英時先生的《士與中國文化》

回答的有點多了。

看了其他朋友的答案,我不贊成單純地指責士大夫們成為了權力的奴隸。人是社會的動物,我們的思想和行為必定會受社會大環境的影響。我們能要求一群士大夫,甚至做狗屁那麼大官的讀孔孟之學的人從根本上改變一個社會延續了幾百上千年的制度嗎?固然士大夫中有成為權力附屬品的一類,但同樣有許多懷有「為生民立命」理想的人,即便帶有幾分理想主義但這是不可否認的。

社會需要追求合理的制度沒錯,可事實是並非每個時代都能達到合理的制度(甚至我們是否能達到一種合理的制度本身就值得懷疑),那麼處於歷史(局限)中的個體如果做到了在其條件限制下所能及的最好一面,我想這是後人無可多加指責的。(我一直以為對於歷史我們需要了解後盡量寬容一些。)

再者,一個文化系統內對於文化的傳承,通常主要是由小部分的精英來承擔的。這可以算士大 夫對我們目前做的最大貢獻。 再說了,現代社會中滿口鄙視同權力分割,不同流合污之人又有幾人能真正做到呢?(不也滿口道義文章背後齷齪勾當嗎?)那種公務員考試又能考出幾個在學識上堪比士大夫的?

我不是想為他們辯解(我家裡幾代人都沒出過士大夫- -),只是希望說一個自以為相對客觀的看法。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1. 一時代有一時代之局限,今人不能強求古人,尤其是在社會呈現穩態,未出現轉型契機的時候。
  2. 將中國的歷史劃分為四段,上古到夏商,夏商到秦漢,秦漢到清末民初,清末民初到現在,那麼共有三個社會轉型期,在社會轉型期之間則是社會結構和思想結構的穩態。
  3. 上古到夏商是忠於神,夏商到秦漢是忠於封建領主,秦漢到清末民初是忠於以皇權為核心的儒家文化,清末民初到現在則是忠於個人自己。
  4. 至於士大夫情懷的產生,則主要在秦漢到清末民初這段時間。士大夫情懷更多的是忠於一種文化,而非個人,相比忠於封建領主,奴婢情節已經降低了很多,當然,要是拿今天的標準衡量,你自然也是可以唾棄地道句——呔!奴才!
  5. 今天的公司依然在宣揚企業文化,比如蘋果,比如說你崇拜喬布斯或者說認同蘋果公司的文化,這和那些士大夫認同儒家文化並且崇拜皇帝的本質區別在哪呢?——假設政府就是皇帝本人自任董事長+總經理的一家公司的話。有區別么?區別大么?
  6. 至於士大夫所忠於的儒家文化的兼善天下,或者說動不動就想拯救蒼生,我認為,這種情懷還是好的,放在今天的公司裡面,這至少也是個想有所作為的人而不是混日子熬年頭領社保的人。而唯一可以商榷的則是他們兼善天下的方法。
  7. 動機是好的,只要執行的方式錯了,那麼滿盤皆輸。
  8. 士大夫情懷只是一種值得尊敬的動機,士大夫情懷還墮落不到奴婢的地步,不過我認為這兩者其實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這個懷有士大夫情懷的人到底幹了些什麼。


明人張岱少為紈絝子弟,好精舍,好美婢,好鮮衣,好美食,好駿馬,好梨園,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鳥。

後來大明亡了,張岱隱居,白鬢青燈,嘔心泣血,作《石匱書》,反思大明何以而亡。

這是士大夫做派。

明人錢謙益,在明末腐朽的政壇上以清流聞名,時人稱讚。

後來大明亡了,他夫人勸他投水殉國,他說水太涼,降了大清。可再後來又暗地裡支持復明勢力,最後被乾隆欽點進了《貳臣傳》。

這也是士大夫的做派。


士大夫情懷就是權力的婢女情懷。

中國的士大夫階層之所以沒有自由之思想,是因為沒有獨立之人格。科舉招安了士大夫,他們便成為了皇權的婢女。現代還有很多學生翻著老黃曆,把自己當「讀書人」,「先天下之憂而憂」,「時刻準備著」,準備哪天朝廷召喚,便可以大展宏圖,救國救民了。做為被統治階級,卻有統治階級的思想。現代社會不需要誰「聞達於諸侯」,不需要「功成萬骨枯」英雄的用武之地,只需要合理的制度,保障你我的自由,使人和物各得其所。


眾皆說民主,民主不容精英階層高高在上,不需要士大夫精神。但可怕就可怕在,士大夫精神已死,民卻未必能夠「辨明是非」。士大夫精神,是自認為自己有別於一般草民的精神,這無可厚非。但是這精神,夾雜著文死諫,和對於道統的維護。現在就是道統沒維護好,文死諫都沒了。

我們文人沒有了風骨,涕淚俱下。可是誰還會欣賞文人的風骨?

我們報人都不需要鐵肩擔道義,妙手文章何尋,何用?

當真不要缺乏了尊敬,剝奪了號召力,卻還想著士大夫還如當初一般堅定地維護道統。畢竟,誰還是士大夫啊。

誰比誰高貴啊。


為與士大夫治天下,非與百姓治天下也.

大概就是這種


【易中天】廈門大學90周年校慶講座:先秦的士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U1NjIyNjUy.html

此後的燕山大講堂版本

http://v.qq.com/cover/z/zw5dv1s0g6cny88.html


引用當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兒》裡面對士大夫的解釋:

小時候,歷史老師講到東林黨時,曾說道:

東林黨人並不是進步的象徵,因為他們都是封建士大夫。

我曾問:何謂封建士大夫?

老師答:封建士大夫,就是封建社會裡,局限、落後,腐朽的勢力,而他們的精神,絕不代表歷史的發展方向。

多年以後,我親手翻開歷史,看到了另一個真相。

所謂封建士大夫,如王安石、如張居正、如楊漣、如林則徐。

所謂封建士大夫精神,就是沒落,守舊,不懂變通,不識時務,給臉不要臉,瞧不起勞動人民,自命清高,即使一窮二白,被誤解,污衊,依然堅持原則、堅持信念、堅持以天下為己任的人。

他們堅信自己的一生與眾不同,高高在上,無論對方反不反感。

堅信自己生來就有責任和義務,去關懷與自己毫不相干的人,無論對方接不接受。

堅信國家危亡之際,必須挺身而出,去捍衛那些自己不認識,或許永遠不會認識的芸芸眾生,並為之奮鬥一生,無論對方是否知道,是否理解。

堅信無論經過多少黑暗與苦難,那傳說了無數次,忽悠了無數回,卻始終未見的太平盛世,終會到來。


衛懿公兵敗後被赤狄吃掉,僅剩一塊肝臟,大夫泓演給齊桓公說「國君屍體殘缺不能下葬。就用我的身體做君主的身體」。於是乎用匕首將自己肚子割開,取出自己的肝臟,將衛懿公的肝臟放進自己的體內。


經濟獨立到人格獨立到精神獨立!

士:先秦前最低的貴族;先秦後最高的平民。

(一)社會階層

社會階層:貴族、平民、奴隸。

貴族又分為:天子、諸侯、大夫、士。

貴族與平民:男20、女15成年儀式。

男孩:20歲頭髮中間盤起來,束髮。貴族加帽子,叫冠,冠禮;平民加頭巾,叫幘。東漢末年貴族也開始戴頭巾,羽扇綸巾,屬於扮酷。

女孩:15歲插簪子,叫笄禮。

無論男女,成人禮當日請一個人起一個「字」。有了字,就可以出入社交場合。同時還要指婚。女子15歲尚無婆家,則不舉行此禮節,宣稱「等一個字」,叫「待字閨中」。

此時綁頭髮的時候結婚,叫做結髮夫妻。

貴族戴帽子:三回,分別對應參政議政權、參軍權、祭祀權。

士與前三種貴族的區別:前三者除了冠,還有冕,表明有統治權。

(二)中國先秦的宗法制度

父家長制、一夫一妻多妾制(貴族方如此,平民只能一夫一妻制)、嫡長子繼承製。

從祖父傳給嫡長子、嫡長孫,繼續傳下去,叫做嫡系、正統、正宗,大宗。該系統生的兒子都做君,所以叫君子。

次子、庶子的系統叫小宗,下一代也會進一步分嫡子、次子等,於是越來越小,小宗之人,稱為小人。

(三)封建制

天下:天圓地方,多餘的四個角,叫四海。被天蓋住的地方就叫海內。普天之下簡稱天下。天下即海內。

天之嫡長子,即天子。對於天下,天有產權,天子有治權。天對天子的授權就叫天命。上天認為天子不合適,則革除天命,就是革命。很古老的辭彙。

周天子將天下分為若干國,國境線上挖界河,土放在兩邊,種樹,便是「封」;派人去當國君,便是「建」。封土建國。

國君再分給大夫,叫「家」,封土立家。

(四)士的產生

大夫的次子和庶子不再封建,便是士。即,不能再封建的貴族。士沒有不動產,靠本事過生活,包括文藝和武藝。文士和武士。

學本事(道德、禮儀)叫修身,之後找工作。給大夫打工,叫齊家;給國君打工,叫治國;給天子打工,平天下。

(五)士的風骨

士:具有高貴感,體現便是懂得禮儀。

春秋時期的戰爭彬彬有禮,相當於奧運會。

第一,時間短。最長一天,一般一個早上。

第二,必須在國境線上舉行。

第三,注重禮儀。

士可殺不可辱。貴族。犯錯,則自行了斷。

子貢問何為士。子曰:潔身自好,不辱使命。

孔孟均認為,言必信行必果的人只是小人。因為在誠信之上還有更高標準,即正義。

士有本事、無負擔,任自由。正因為自由,才有了諸子百家。

儒:文士代表;墨:武士代表;道:隱士代表;法:謀士代表。

有身份、有地位、有責任感、有使命感。思想家只能從士當中產生。

有了士和士的精神,才有了春秋的黃金時代。

秦漢以後再沒有這樣的黃金時代與思想家。

直接原因: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壞在獨尊)。

科舉制:好處:機會平等;壞處:斯文掃地。

科舉後,知識分子成為天子的學生、奴僕。

沒有了士,有武藝的變成俠客(兩種下場:鷹犬或民間俠客),文士變成文人。

文人不可與士人同日而語。文人幫閑,沒有了風骨、思想、自由。

雖不能至心嚮往之。

對大學生寄語:可以不做一個士人,但不妨有一點士人的風骨。

提問:

1.當前,士未必能通行。怎麼做?

答:守住底線。

2.士崛起的原因?中國未來有這樣的可能嗎?

答:崛起的原因:第一,國家心智的早熟。第二,社會巨變。儒墨道法都是回答「中國向何處去」這個問題的。第三,士人的崛起。思想獨立的前提是人格獨立,人格獨立的前提是經濟獨立。要產生士,就要創造這三個條件:自由獨立思想的人、獨立思考的空間、中國向何處去的問題。

3.如何看待就業壓力下的專業選擇?

不要把專業看得太過重要,不要畫地為牢;畢業後未必從事專業所學專業。

大學的作用:熏。

人才不是培養的,而是不被毀壞的。

感受大學氣場,自學。自謀生路。工作不要挑肥揀瘦,先干一份再說。

記住校訓


三個代表的表述和古代士大夫的追求和自以為有相似吧


民可與享成,不可與慮始。 大概就是這樣吧。


悲天憫人,慈愛之心。

古希臘哲學家幾千年前提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真讓人感動。


推薦閱讀:

TAG:閱讀 | 歷史 | 文化 | 文學 | 儒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