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元洪是否中國歷史上最幸運的人?

黎元洪一生堪稱傳奇人生,黃海海戰時,青年黎元洪在廣甲艦被擊沉後,跳海逃生,堪稱美國總統老布希跳飛機逃生般的經歷。而後是滿清新軍協統,旅長級別,因為對待士兵較為寬容,頗得軍心。辛亥革命,武昌起義之時,因孫黃還在海外和香港。武昌起義新軍力推黎元洪成為軍政府都督,要知道中華民國湖北軍政府在南京臨時政府建立前是暫時的中央政府級別,黎元洪堪稱天上掉下一個大都督,而後在北洋政府時期成為副總統,大總統。南方中國 國民黨視其為半個 同盟會 ,歷來評價甚高,黎元洪逝世後,追封其為一級陸軍上將(特級惟蔣一人,張學良 李宗仁 白崇禧 等人為一級,頂級實力派才有的級別。北洋也視他為半個北洋,無論袁世凱稱帝,張勳復辟都沒有從逆流。縱觀他一生,北洋把他看作自己人,中國 國 民黨 把他看作自己人,武昌首義元勛,1949後也沒有負面評價,基本是正面形象,大家認為黎元洪是不是中國歷史上最幸運的人物,無論生前身後。


謝邀!

因革命黨之宣傳,黎元洪在歷史書上的名聲似乎一向不太好。印象中,他是被逼著才做了革命黨,是撿了便宜當上了副總統。這些宣傳其實都不可信。事實上,黎元洪在整個辛亥革命中,發揮著相當重要的作用。

  在文學社與共進會謀划起義的1911年4月,蔣翊武就曾有革命後推黎元洪為都督的提議。在武昌起義前,革命黨計劃由劉公、蔣翎武、孫武三人為首。但孫武在起義前兩天被炸傷、蔣翎武遠走避難、劉公滯留漢口。湖北革命黨重要人物詹大悲、胡瑛尚在獄中;全國性的革命領袖孫中山在美國,黃興在香港,宋教仁在上海。在群龍無首的狀況下,湖北軍界第三號人物黎元洪,就真的被推為革命領袖了。

  後來黎元洪之子黎紹基分析了他父親被推為都督的三點原因:「一是當時起義軍中少有人懂軍事。而他父親畢業於北洋水師學堂,出身海軍,曾赴日本考察陸軍,懂軍事……使他在湖北新軍中建立了較高威望。二是當時軍隊中普遍存在剋扣軍餉、中飽私囊的情況,而他父親所部絕無此現象,所以士兵擁護他。三是他父親經常住在軍營中,過年也不回家,還帶著他去營房向士兵拜年。如此『親民』,無疑為他父親建立了一個良好的人脈平台。」此外黎元洪思想較為開明,平時對軍中革命黨相對寬容。

  黎元洪最初被推為都督,他是極為不情願的,但很快在勸說下改變立場,並積极參与到革命活動中。武漢大學的蕭致治教授詳細評析過黎元洪在辛亥革命中的作用,他說,「首先是穩定了軍心。因為當時武昌起義主要是士兵,一般的估計,在17000人左右。真正通過革命黨人思想工作,堅決站在革命一邊的有5000人;堅決反對革命,也就是旗兵,不到1000人;中間的大頭是群眾、普通士兵,他們沒有革命思想,哪邊強就投靠哪邊。黎元洪出來之後,由於他有威信,又是一個厚道的人,特別是對中下層部隊軍官有很大的吸引力。這樣就爭取了很大一部分人。」

  蕭致治教授還說,「另外,對穩定民心也有幫助……如果是一個誰都不知道的人出來當領袖的話,別人根本不知道你的底細,也不會擁護你……外國記者用英文問話時,黎元洪能用英語回答。所以說,他對爭取國際上的支持,也是起了作用的……更值得一提的是,黎元洪還寫信給他的老師薩鎮冰,對於爭取海軍起義起到關鍵作用。如果當時薩鎮冰的海軍攻打武昌城的話,就形成海陸軍夾攻,後果不堪設想。所以黎元洪的功勞還是很大的。」

  黎元洪在武昌起義中的作為在當時也是有目共睹,最先建立湖北軍政府,給其他省份做了表率,一度發揮了中央政府的作用。因此,在孫中山回國,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建立時,黎元洪以全票當選副總統。孫中山卸任後,黎元洪又成為第二任臨時大總統袁世凱的副手。

  無論是在袁世凱時代,還是在段祺瑞時代,黎元洪雖無實權,卻是民國法統之所在。由此即不難理解,在一個亟欲擺脫武人政治,進入憲政體制的時代,黎元洪的聲望,何以會被推崇到一個很高的位置。

  1913年10月,袁世凱費了不少事,如願當上了中華民國正式大總統。黎元洪則是毫無爭議地繼續當他的副總統。黎元洪以副總統的身份兼任湖北都督,既有名又有權。但袁世凱要把湖北納入自己的掌握,就一手把黎元洪逼到了北京。

  在「二次革命」中,黎元洪雖然站在了袁世凱一邊,但依舊沒有取得後者的信任。袁世凱一再催促黎元洪,讓他進京做副總統。黎元洪唯恐自己有去無回,成為蔡鍔第二,幾次三番地借故推辭。最後袁世凱動用武力,命陸軍總長段祺瑞親下武昌,暫代都督職責。1913年12月,黎元洪無奈,只好離鄂北上。

  袁世凱為拉攏黎元洪,一面和他結為兒女親家,一面又把其住所安排在了瀛台——當年慈禧幽禁光緒的地方。袁世凱的親信唐在禮回憶,「當時黎的地位名望都很高,各方面的人都想拉攏黎,這也使袁很不放心。因此袁把他安置在瀛台居住,說是為了確保他的安全。當時府里警衛嚴密,出進瀛台的人很有限,黎當然對於這樣的『優待』不免有些情緒。袁知道我和黎有一段淵源,就叫我去聯繫黎、照顧黎,並且鄭重地叮囑我,如果黎有所要求,一般的要讓他十足滿意,不用請示,馬上給他辦到……黎表面上似乎沒有擔憂的神情,但他內心難免也有些不滿。這些情況,事後我都向袁回報,因為袁命令我,要勤到黎家去,事無大小都要回報。每次回報之後,袁都說我辦得好。有時黎要見幾個湖北的老朋友,我就一一給他找到。但事後也將情況回報袁……」

  在袁世凱的壓力下,黎元洪高居副總統之位,生活上固然錦衣玉食,但沒有自由也沒有權利。所謂《中華民國約法》,對黎元洪來說毫無意義。

  1916年6月,袁世凱去世後,由誰繼任總統,成為北洋軍閥集團和南方護國軍、西南軍閥爭論的焦點。北洋系當然是希望由段祺瑞、馮國璋或徐世昌來做大總統,南方的反袁勢力則主張讓黎元洪做總統。

  在北京主持中央政府的段祺瑞知道,如果不答應南方的要求,勢必會出現南北決裂的局面。段祺瑞為了早日消除袁世凱稱帝帶來的南北對峙,同意讓黎元洪當總統,但他的依據是袁世凱頒布的《中華民國約法》、《大總統選舉法》,「大總統因故去職或不能視事時, 副總統代行職權」「大總統任期未滿, 因故去職時, 應於三日內組織大總統臨時選舉會。」也就是段祺瑞只想讓黎元洪「代行」總統職權。

  與之針鋒相對,南方的要求是按照《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讓黎元洪以副總統身份「繼任」大總統。如果恢復了《臨時約法》,那麼依據其產生的第一屆國會(通稱「舊國會」)也要隨之重開。原國民黨籍議員在舊國會中佔了多數,所以段祺瑞寧肯要一部給總統實權的《中華民國約法》,也不要實行責任內閣制、有利他掌權的《臨時約法》。

  袁世凱在稱帝前,曾以一系列破壞法律的手段集權,他頒布的約法理應視為非法。國內輿論都站在護國軍、西南軍閥一方,段祺瑞無奈,只好同意,讓黎元洪按《臨時約法》繼任為大總統,成了中華民國第二任國家元首。在段祺瑞看來,選擇使用什麼法律,衡量標準不是通過法律的程序是否正當,也不是法律本身的優劣,而是是否滿足其集團利益。

  在南北雙方為新、舊約法爭論不休時,段祺瑞曾發布過一個通電,他說,「今日命令復之, 明日命令廢之, 將視法律為何物? 且甲氏命令復之, 乙氏又何不可命令廢之?……如是則元首每有更代, 法律遂為轉移, 人民將何所遵循?」他的意思是,不能因為袁世凱不當總統了,就把他頒布的法律也一概廢除了,不然朝令夕改,會讓老百姓不知所措。且不論他為袁記約法的辯護是否合理,段祺瑞的話算是一語成讖,北洋政府的法統一變再變,最後終於失去了合法性。

  黎元洪失去湖北老家後,無拳無勇,名義上當著總統,但完全不被手握大權的總理段祺瑞放在眼裡,以致上演了總統府與國務院間的「府院之爭」。黎元洪的總統府秘書長張國淦回憶,段祺瑞任用的國務院秘書長徐樹錚「抱把持政權之野心,欺黎勢孤,凡事專擅,致黎有『蓋印總統』之惡評。」徐樹錚在職時,「每日進府蓋印,不發一言。某日因山西省同日更動三廳長,黎偶問及何原因(其實閻錫山來呈請簡,各有緣由,不難簡單陳述;且簡任官之任免,須經過閣議,徐亦完全接頭) ?徐竟率對以『總統但在後頁年月上蓋上印,何必管前面是何事情。』黎當時大為難堪,表示以後不願再見徐之面。」在《臨時約法》中,總統雖然是虛位元首,但也有權過問政府行政。段祺瑞將黎元洪完全當做擺設,後者自然無法忍受。

  在是否對德宣戰問題上,黎元洪與段祺瑞徹底決裂,黎大總統一怒之下,免去了段總理的職務。黎元洪這一舉動激怒了各地的「北洋袍澤」,督軍們紛紛宣布獨立。黎元洪把名義上的督軍盟主張勳當了救命稻草,請他進京調停。誰知張勳一來,就強迫解散國會,擁立宣統帝復辟。黎元洪躲進外國使館前,下了兩道命令,一個是讓南京的馮國璋以副總統代理總統職務,一個是再次任命段祺瑞為國務總理。事變平息後,黎元洪辭去總統職務。

  學者汪朝光在研究了黎、段「府院之爭」後說,「在大多數情況下,國會不過是當政者尋求統治合法性與正當性的工具而已」「事實亦說明,黎元洪所自恃的國會、社會團體和輿論的支持,在軍人的槍杆子武力前亦完全不可靠」。


關鍵看題主怎麼定義「幸運兩個字,在我看來,真正的幸運是「生逢其時,為國為民,青史留名」。具體名單太過長,我就不列舉了。


無用之身


是不是最幸運的我不知道,我從一些史書上看,黎元洪並不想當民國大總統,是被架著上去的,應該是最無奈的人在當時


此人在近代史上確實承前啟後,不可或缺。

時勢造英雄嘛,至於是否是幸運,那就如人喝湯冷暖自知了。

可參考 微信公眾號:共和風雨,同名小說連載發布中。。。

0九 令天下借名黎元洪 保武漢力戰北洋軍


推薦閱讀:

如果每個朝代都用一首歌或一支曲來表達是怎麼樣?比如神思者的故宮就很有明清帝國的感覺。?
孔子到底有沒有誅少正卯?
正黃旗鑲黃旗哪個更尊貴 ?
怎麼評價Cousera上面台灣大學呂世浩主講的《秦始皇》以及《史記》課程?

TAG:中國歷史 | 歷史 | 孫中山 | 辛亥革命 | 北洋政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