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 Uber CEO 卡拉尼克宣布無限期休假?

新聞背景:CEO卡拉尼克將離職?Uber董事會開會討論

6月11日,國外媒體報道,知情人士透露,Uber董事會將在星期天的會議上討論首席執行官特拉維斯?卡蘭尼克(Travis Kalanick)暫時離開Uber的事宜,並考慮徹底改變公司的管理制度。


Uber CEO 卡蘭尼克:我還會回來

Uber前工程師蘇珊·福勒(Susan Fowler)性騷擾案讓Uber陷入危機,而後導致Uber CEO卡蘭尼克離職。性騷擾及企業文化的爭論可能並不是他被迫辭職的本質原因,本質衝突可能是卡蘭尼克不希望Uber過早上市

北京時間6月22日,在芝加哥市中心的一家酒店包間內,特拉維斯·卡蘭尼克(Travis Kalanick)度過了他作為Uber CEO的最後幾個小時。

根據《紐約時報》的報導,卡蘭尼克原本是去芝加哥為Uber面試高管候選人,但是卻遇到了意外來訪的投資者。Uber 大股東之一、矽谷風投公司Benchmark的兩位合伙人馬特·科勒和彼得·芬頓飛赴芝加哥,把一封由五家大股東簽署的聯名信當面交給了卡蘭尼克。Uber大股東在信中對卡蘭尼克提出了一系列要求,包括在周二結束前辭職。

就在周二臨近結束時,在經過了幾個小時的爭論和爭吵後,卡蘭尼克同意辭去Uber CEO一職。

今年2月,Uber前工程師蘇珊·福勒公開發表博文,詳細介紹了她在Uber遭遇的性騷擾歷史。這讓Uber一下陷入危機,其它投訴和調查也一擁而入。

然而性騷擾事件很可能只是一個契機,背後的根本原因並不是那麼簡單。

「性騷擾」是一把獵槍

圍繞Uber 的醜聞一直不絕於耳,但儘管如此,Uber在全球各個市場依然高歌猛進,市場佔有率依然在提升。

2月份Uber前工程師蘇珊·福勒爆出她在Uber遭遇的性騷擾,隨後,Uber的更多醜聞被扒了出來:3月1日,彭博社放出了卡蘭尼克與專車司機口角並爆粗口的視頻;6月,一篇報道中聲稱卡蘭尼克曾在員工內部郵件中公開談論性行為。緊接著,卡蘭尼克前女友加比·霍爾茨瓦又向《赫芬頓郵報》爆料了Uber高管集體去KTV召喚陪酒女郎的事件。最後卡蘭尼克在投資人的壓力下被迫辭職,成為了被「性騷擾」事件發酵下的犧牲品。

最蹊蹺的是,在卡蘭尼克辭職後,關於Uber的醜聞好像就立馬平息了,好像那個媒體眼中的那個有倫理問題的Uber就立馬成了道德模範。當然我們並沒有陰謀論的意思,但媒體的確成功把火燒到卡蘭尼克本人。

值得指出的,卡蘭尼克並不是「性騷擾」事件的第一個犧牲品,卡蘭尼克也用「性別歧視」這把獵槍幹掉Uber的一位董事

來自TPG資本的大衛·邦德曼(David Bonderman)在董事會議上與卡蘭尼克衝突不斷,因為他感覺卡蘭尼克拖慢了自己為Uber尋找關鍵高管的步伐,包括COO、CFO。

TPG資本的大衛·邦德曼(David Bonderman)

而卡蘭尼克迫於投資人壓力在北京時間6月14日宣布休假後,隨即打電話要求邦德曼為其在Uber員工大會上發表性別歧視言論退出董事會。卡蘭尼克向自己的盟友打去了電話,並發了一通簡訊、郵件,目的是向邦德曼施壓,要求他退出Uber董事會。

幾個小時後,邦德曼宣布辭去Uber董事。這次卡蘭尼克扳回一局,但不知道他是否意識到危險的臨近。

Uber要做出改變

曾經是卡蘭尼克早期支持者的比爾·柯爾利(Bill Gurley)是逼迫卡蘭尼克辭職的主要策劃者,根據《紐約時報》報道,他認為如果卡蘭尼克繼續擔任CEO,那麼Uber作出的改變承諾就無法完全兌現。

比爾·柯爾利(Bill Gurley)是Uber 主要投資者之一 Benchmark 資本合伙人

6月22日的前一周,當時的Uber董事柯爾利和他的合伙人與其他風投公司的Uber投資者進行了磋商,要求卡蘭尼克辭職。

然而比爾·柯爾利在今年3月份還是卡蘭尼克的堅定支持者,柯爾利是Benchmark Captial的合伙人,也是Uber最早的投資人之一。當時Uber董事會表示他們一致支持卡蘭尼克。「董事會對卡蘭尼克有信心,」Uber的另一位董事阿里安娜·赫芬頓在3月份對記者表示,「簡單說,改變從最高層開始。」

Uber的確有所改變,Uber CEO卡蘭尼克請來前美國司法部長Eric Holder展開調查,並有幾十名員工被開除,十幾名高管被迫辭職。

然而,投資人似乎對Uber做出的改變不滿意,最終發動政變把卡蘭尼克趕下台。

卡蘭尼克離開後Uber到底改變了什麼?

在卡蘭尼克離職後,Uber宣布了180天改造計劃,並進行了重組(re-org)。

在Uber全體員工大會,Uber高層宣布善待員工的利好,晚飯從八點提前到七點,每人每月三百刀免費UBER credit,還會加上給司機小費的功能。此外,Uber員工也進行了大幅加薪。

然而這些都只是皮毛,根據矽谷密探從Uber內部獲得的消息,Uber內部最大的組織結構變化是砍掉了Uber的 International Growth組下面方便有小組負責拉美(latin)、印度(Indian)、亞太(apec),歐洲中東和非洲的用戶增長

International Growth一直是卡蘭尼克的嫡系,和CEO一起到全世界開疆拓土。Uber 能在短短數年間完成全球化擴張,International Growth可謂功不可沒,當然International Growth一直也是燒錢的重鎮,畢竟每個新開拓的城市往往在初期都是燒錢的,只有在幾年後才能開始盈利。

而裁掉International Growth之後,Uber成立了一個新組叫Earning組,專註於提升Uber的利潤。

此外Uber也開始了全球撤退的步伐,7月13日,Uber宣布與俄羅斯搜索巨頭Yandex成立由後者控股的合資公司,以整合Uber與Yandex在俄羅斯等六個東歐國家的業務——相當於退出了俄羅斯市場。而7月17日,Uber正式宣布,將自7月21日23點59分起暫停在澳門提供服務。不過並不確定的是這些合併或退出是否是卡蘭尼克之前的早已確定安排。

不過這些核心的改變意圖明顯不過,Uber要一改專註於增長的創業公司心態,不惜以犧牲增長為代價提升公司盈利水平,目的是 -- 早日上市

Uber投資人與卡蘭尼克的核心衝突:何時上市

Uber CEO 卡蘭尼克曾多次在公開場合表示,Uber不著急上市,越晚越好。

Uber目前已創辦五年,融資總額已經超過130億美元,估值700億美元,是目前全球市值最高的未上市公司。卡蘭尼克稱,傳統公司必須通過上市才能走向市場化,而現在情況不同了,私營市場上也有很多錢,因此上市不再是必要條件。卡蘭尼克認為公司現在所處的狀態不錯,短期內不會上市。

此外上市公司需要受到公開市場的監督,透明度變大會給企業施加更大的壓力,也會給競爭對手透露更多的信息,這或許也是選擇卡蘭尼克保持私有狀態的原因之一。

上市之後帶來的盈利壓力也是一個巨大的負擔。懷著無人駕駛這樣的願景,Uber作為一個初創公司居然僱傭了幾百人(一說超過千人)從事無人駕駛的研發工作。而這在很多人眼裡就是燒錢的行為,但是對於卡蘭尼克來說,大力投資於自動駕駛汽車技術不是燒錢,而是商業上的當務之急。「如果我們不把(自動駕駛)軟體的事情搞定,我們的企業不會活太久,」他對《今日美國》表達了上述觀點。

至於將來的IPO?「如果可以的話,我願意等到2030年。」 卡蘭尼克公開對媒體表示。

而顯然投資人是不願意等的,一方面投資機構都有退出的壓力。7月14號彭博社報導,包括Benchmark在內的Uber投資人試圖向軟銀等公司售賣股票。而如果Uber能夠早日IPO,落袋為安是最好的結局。而如前文所說,Benchmark的比爾·柯爾利也是本次卡蘭尼克辭職的主導者。

投資人的另一個擔憂則是Uber如果還不上市,一直燒錢,無人駕駛的願景過於遙遠也需要巨大投入,這種燒錢模式可能無以為續。2016年6月,Uber的35億美元G輪融資,投資機構只有一個——沙烏地阿拉伯公共投資基金,「人傻錢多」的中東拉投資似乎是個「接盤俠」。自此至今一年,Uber再未拿到大手筆投資,而今年4月份的融資並未公布任何細節。

增長放緩也是危機之源,UBER退出中國後,最大的增長沒有了,短期內沒有新的故事可以講。投資人也著急,萬一Uber遭遇什麼危機,之前的投資可能會打了水漂。從這個角度上講,投資人的擔憂也不無道理。

為什麼投資人認為卡蘭尼克必須離開?

為什麼投資人認為卡拉尼克必須離開? Recode主編Kara Siwsher一針見血的指出,因為卡蘭尼克不離開Uber無法上市。

當然對此你可以有不同的解讀,你可以認為卡拉尼克是所謂的Uber「有毒」的文化的根源,而不少Uber員工卻認為卡拉尼克是Uber成功的關鍵。以結果為導向的高壓企業文化,讓Uber如願以償獲得了奇蹟般高增長高營收高估值,或許也如雙刃劍那樣給它埋下了隱患。

但可以確定的是如果卡蘭尼克還在CEO任上,Uber的重心依然會在增長上,而Uber的上市路也會儘可能被拖長,要知道Uber至今沒有CFO

至少Uber前董事、TPG資本的大衛·邦德曼感覺到了卡蘭尼克在拖慢了自己為Uber尋找包括CFO在內關鍵高管的步伐。

要知道,創始人掌權和職業經理人掌權是完全不同的,職業經理人服務於績效與KPI,而創始人有使命感服務於這個長期使命。上市不上市或許是達成使命的結果,但卻不是目的

卡蘭尼克被換掉,是正確還是錯誤的決定,還需要時間來給我們答案。

卡蘭尼克:我還會回來

實際上,卡蘭尼克無意遠離自己創辦的公司。

他在一份聲明中稱「我對 Uber 的愛勝過了世界上的任何事物。在我個人生活中的這個艱難時刻,我接受了投資者讓我下台的請求,以便使 Uber 回到建設公司的正規上來,不要被另一場爭鬥分心。」

卡蘭尼克還留在董事會的位置上,而他在辭職後,也像狼人殺里的獵人一樣,把Uber的董事比爾·柯爾利趕下了董事席位。

根據我們的獨家消息,卡蘭尼克在辭職當天晚上,在與Internation Growth組的聚會上,信誓旦旦的說:

「I will be back」(我還會回來)。

-------------------------------------2017.6.14 原答------------------------------------------

謝邀。

美國時間6月11號星期日,可能是全世界估值最高的創業公司Uber(優步)史上最難熬的一天。從上午十點開始,Uber董事會在洛杉磯召開了一次特別會議。在這次持續數小時的「馬拉松會議」結束後兩天,該公司迎來了高層的大變動和大震蕩——CEO「休假」,二把手「離職」。

Uber CEO Travis Kalanick

首先從事情的緣由說起。那就是:Uber出了什麼問題?

Uber的危機從今年年初開始發酵。

對內對外形象崩塌

一月份,特朗普總統針對七個穆斯林為主的國家頒布禁令,引發紐約市計程車司機在肯尼迪國際機場大罷工。輿論齊心協力共懟特朗普的大背景下,Uber卻宣布自家會繼續提供機場接送服務。然後社交媒體上轟轟烈烈展開#DeleteUber的活動,那一周末Uber的出行量銳減10%。

#DeleteUber餘溫未散,二月份一位前Uber女性工程師Susan Fowler公開發文,抨擊自己在Uber受到的性騷擾,以及Uber對此視而不見甚至反過來稱她為「一個麻煩」。Susan以自己為例,描述了這家科技公司內部的等級劃分、勾心鬥角和性別歧視等惡劣氛圍。博文引起社交網路一場風暴,迫使Uber CEO卡蘭尼克(Travis Kalanick)請來前美國司法部長Eric Holder展開調查。

3月份Uber汽車共享業務總裁Jeff Jones因為性騷擾議題離職,原因是「......現在很清楚,我職業生涯的領導信念及想法跟在 Uber 體驗及看到的並不一致,所以我不能繼續擔任總裁。」言下之意暗示Uber內部文化令自己極為不滿,側面坐實Susan指控。

被控非法使用谷歌機密技術

二月底,谷歌旗下的無人駕駛汽車公司Waymo,一紙訴狀把Uber告上法庭,宣稱:谷歌前高管Anthony Levandowski在離職谷歌前竊取了公司的機密技術信息,然後成立了自己的無人駕駛startup,並把這家Startup賣給了Uber。就是說,Uber使用了從谷歌非法獲得的技術資料,研發無人駕駛技術。

要知道,從谷歌到特斯拉到通用,都認為無人駕駛是汽車工業下一次革命,誰能抓住這次機會,就能在這個年銷量過萬億美元的行業佔據領軍地位。Uber有「以合作之名挖走卡內基梅隆大學技術專家」的前科紀錄,所以此次引發科技圈軒然大波的起訴事件,大部分人站隊谷歌。Uber業內名聲嚴重受損。

和政府監管機構玩「貓鼠遊戲」

3月份有媒體爆出:Uber的內部秘密工具Greyball,已經幫助Uber在政府調查人員面前,玩了數年的「貓和老鼠」遊戲。這本是公司研發出的阻止不良乘客的工具,後來「基因突變」,被用於阻止監管機構對Uber的調查。此事被捅開後,司法部已經立案調查。

那麼Uber到底為什麼怕監管機構的調查?舉個例子,加州政府4月份表示,Uber因為遲遲不對那些酒駕司機採取行動,將面臨超過100萬美元的罰款。原本Uber聲稱,自家服務能幫助減少酒駕,因為你喝多了打個車就好了呀。結果乘客可能發現:這個司機喝的比我還醉?!於是投訴紛至沓來。另外,關於司機性騷擾乘客的投訴絡繹不絕,此前有印度女性聲稱被Uber司機強姦,由公司高管赴印度調查,後來久久無下文。

設立對友商的秘密項目「地獄」

矽谷耳朵最靈活的科技媒體the Information踢爆:Uber運營著一個頂級秘密項目,名字特別聳人聽聞——Hell(地獄)。該項目直指Uber在美國的主要競爭對手Lyft,並且涉嫌違法獲取他人信息。「地獄」項目能定位Lyft司機的地理位置,幫助Uber更好地規劃自家服務分布;也能找出那些同時為Uber和Lyft工作的司機,把他們和「忠實司機」區別開來對待。法律專家稱此舉涉及「不公平競爭」。

說也巧,打開Uber的新聞,下面立刻出現了Lyft的司機招募廣告,競爭就是如此激烈

2017年,為什麼是Uber?

為什麼Uber在2017年彷彿推倒了「多米諾骨牌」,一連串的負面事件爆發?

從外部原因說起。因為Uber此前坐火箭般的高速發展,包括融資數額屢創新高(融資總額已經達到88.1億美元)、估值突破天際(700億美元)、業務量兩位數增速(2017第一季度相較2016第四季度增長33.84%),暫時壓制了其它負面消息的發酵。在全球科技圈和投資圈欣賞驚嘆著又一個造富神話的崛起、並且努力模仿Uber模式的過程中,諸如性騷擾、司機背景審核不嚴格乃至不公平競爭手段,都被輕描淡寫地忽視了。「經濟發展」暫時成了緩解一切難題的良藥。

但是2016年6月,Uber的35億美元G輪融資,投資機構只有一個——沙烏地阿拉伯公共投資基金。整個矽谷開始竊竊私語:只有一家公司忽悠不下去周邊的人了,才會去遙遠的、「人傻錢多」的中東拉投資,尋找「接盤俠」。自此至今一年,Uber再未拿到大手筆投資,今年4月份的融資並未公布任何細節。

2016年8月份Uber難敵滴滴打車,退出中國市場,失去了一個支撐其天價估值的重要支柱。這一舉動又和Uber另一個「缺陷」難解難分,那就是:在燒掉幾十億美元後,Uber還是無法盈利,因此中國市場看起來仍然曠日持久的爭奪戰,它打不下去了。

這隻獨角獸已經長到了鯨鯊般的體積,高增速逐漸放緩,接著就會停止,但它仍然看不到高盈利、賺大錢的希望,已經有人開始質疑其模式可行性。一旦利好消息不再,質疑聲起,那麼此前被忽視的「小問題」,就被搬上了媒體頭條版面深入討論。何況Uber此前,真的攢了很多「罪狀」。

那麼Uber為什麼就要有這麼多把柄給人抓?這就要分析公司內部原因——Uber的「狼性文化」了。長久以來,卡蘭尼克的強硬作風,和Uber「不惜一切代價爭取勝利」的企業文化名聲在外。

《紐約時報》在Susan發文事件後,通過明察暗訪,寫出一篇分析Uber文化的文章。其中著重指出:Uber各區域公司都有很大的自主性,只要能取得快速增長和營收,那麼很多決定不需要總公司監督。這種以結果為導向的風格,讓公司內部弦綳得很緊,員工爾虞我詐,「利用各種手段」完成績效。Susan博客寫道:「每個經理都在和同事競爭、試圖取代直繫上司。這些經理並沒有隱藏自己行為,甚至在會議上吹噓所做的事情。」

公司內部壓力大,緩解壓力的方式也很「奔放」。《紐約時報》稱,2015年Uber在拉斯維加斯舉行全員大會,結果員工們喝酒、賭博甚至吸食可卡因,一位主管性騷擾數名女員工。卡蘭尼克本人,曾在接受採訪時把Uber稱為「Boober」(Boob即胸部),說公司的成功讓很多女人對他投懷送抱。此言引發了強烈抗議。

內部的不擇手段競爭、以結果為唯一導向的高壓企業文化,讓Uber如願以償獲得了奇蹟般高增長高營收高估值,也如雙刃劍那樣給它埋下多根導火線。在時機成熟時,可能就會引火燒身。這個「時機」,就是Uber增速看到了瓶頸、遲遲看不到盈利和IPO希望時,以一場對新總統的抗議為起點,拉開了帷幕。

周日大會的直接後果

上周日在洛杉磯的大會結束後,直接結果就是CEO卡蘭尼克的左膀右臂、他在公司最親近的人、高級副總裁Emil Michael離職。

Emil本人曾捲入一樁醜聞,就是要花100萬美元招募一群研究人員,挖掘那些報道Uber負面消息的記者的私生活,製造醜聞報復他們。後來此事被Buzzfeed報道,Emil被迫公開道歉,然而Uber並沒有對他進行任何懲罰。無疑,此事讓媒體和Uber結下了更深的梁子。

此次Emil的離職原因,他在內部郵件中並沒有提及,只是說「我四年前進入這家公司,這段經歷真心是我一生的記憶」。但有人認為他是為卡蘭尼克的麻煩事「背鍋」下台的。

2017年的春天和夏天,已經有多名Uber高管離開公司。除了前文提及的Jeff Jones總裁,4月份Uber負責企業傳播的最高主管Rachel Whetsone離職。而引發Waymo起訴Uber的Levandowski,也停止為Uber工作。五月底,財務總管Gautam Gupta離開Uber(2015年後Uber的CFO一職空缺,Gautam Gupta是實際上的財務一把手。)上周,超過20名員工在前司法部長Eric Holder進駐調查後被辭。

最新進展:CEO將會讓權嗎?

今天美國時間星期二,卡蘭尼克本人正式宣布暫離公司一段時間(take leave of absence)。五月份,卡蘭尼克家庭遭受重大變故,他的父母外出遊玩時乘船遇險,結果母親去世,父親身受重傷。考慮到CEO現在經受的來自公司和家庭的雙重巨大壓力,他本人脾氣又很急躁,休假一段時間療養身心,可能是個更妥帖的做法。

卡蘭尼克在給員工的內部信中提到:「在(我離開的)這段時間,公司會在領導團隊和我的指示下繼續運營。我會在需要做出最具戰略意義的決定時出現,但我也希望(領導)團隊,能夠大膽果斷地推動公司繼續迅速發展。我的離開沒有具體時間表,可能比你們預期的更長,或更短。」

這封信仍然透露出卡蘭尼克強勢的作風和對公司的核心要求(繼續迅速發展)。但根據Eric Holder前部長的建議,他回歸公司後,權力將會被削減——「卡蘭尼克先生歷來擁有的一些權責,應該和公司其他高級管理人員共享,或直接放權給他們。」董事會的匿名投票,是接受了Holder全部建議的。

建議中還有其它條目,都對CEO做出了實際束縛。包括:

  • 和多樣性、員工意見的反饋、員工滿意度等維度直接掛鉤的管理人員表現評估,評估結果和管理層收入直接相關;

  • 增加獨立董事、獨立董事會主席、監督委員會和加強審計會員會,來監管卡蘭尼克和Uber管理層;
  • 對卡蘭尼克等高級管理層進行強制性的包容性領導力培訓;
  • 卡蘭尼克和管理層必須對人力資源部門及其價值提高公開支持度。

所以,無論卡蘭尼克願不願意、何時回歸,他手中的公司掌管權力是必要遭到分散和削弱的。

高管接連離職休假,Uber要如何應對這段艱難時期?一位內幕人士告訴《華盛頓郵報》,來自雀巢公司的執行副總裁Wan Ling Martello將會加入董事會,這位女士也是阿里巴巴集團董事會成員。讓Emil Michael離開、讓Wan Ling Martello加入,都來自Eric Holder前部長的調查報告建議。

卡蘭尼克休假後,Uber或組成一個臨時委員會來管理公司日常經營事務。只不過無論誰上,都要面對一連串亟待解決的挑戰和危機,包括:

  • 如何改善工作環境和文化;
  • 如何在暫不上市的情況下,緩解員工手持股票卻無法變現的經濟和心理焦慮;
  • 如何修復外部形象;
  • 如何繼續無人駕駛技術以跟上投資者預期和行業發展腳步。

Uber會是積重難返,還是逐步走出泥潭?

-------------------------------

歡迎關注 @矽谷密探

掌握全球創新趨勢


作為Uber前員工來說說自己的幾個想法。

1. Travis自身的進化速度已經跟不上公司的進步速度,這是很多事情之所以會發生的根本原因

雖然沒有Travis就不會有Uber。但另一方面,伴隨著公司不斷邁入新的階段,本應一同進化的Travis卻依舊停留在當年。想法,判斷,還有做事風格,都沒有太大變化。

當年起步時和當地政府對抗成功了,不代表如今搞無人車也依然應該在完全不和政府溝通的情況下硬上。當年公司只有五百人時候可以每個產品細節都要自己審核批准,不代表等到公司五萬人時還可以這麼個管理模式。當年在舊金山和倫敦做起來的補貼方法,不代表在中國的城市也應該這麼搞。

世界在變化,公司在壯大,你作為CEO不進化,你就會成為公司的發展瓶頸。

2. Uber公司整體在「hustle」文化上走得太遠而不自知,是很多事情會發生的直接原因。

我覺得每個互聯網公司都有一個詞可以概括這個公司的核心文化,是創始人的精神內核,是公司反覆宣講的標語口號,員工廣泛接受並引以為豪的做事風格。比如Facebook就是hacking文化,而Uber就是hustle文化

Mark Zuckerberg說他喜歡造對別人有用的東西,這是他創立Facebook的初衷。所以Facebook的hacking文化本質上是創造。Travis說他的樂趣不在於造對別人有用的東西,他的樂趣在於顛覆

看過American Hustle(美國騙局)么?看過應該就能明白,hustle文化本質上就是賭徒文化。賭自己能贏,能翻盤,能勝天半子。

在這賭局中,很多事情被忽視,被犧牲。

只不過,沒有事情會被白白犧牲,他們總是會在你最終贏之前爆發,並很可能把你直接拖下賭局。

更嚴重的是,在問題爆發之前,全公司都還在歌舞生平,沒人意識到這會是一個問題。這就變成了一個結構性的問題。如果Uber就此倒下,這也大概會是公司管理上一個絕佳的研究案例。

3. Travis無限期休假可能是目前對Uber來說最壞的一種結果。

Travis同投資人之間關係緊張在公司內部是半公開的秘密。他在某次員工大會上被問起是否會採納投資人意見的時候答道:

「我打個比喻,我每天花18個小時下國際象棋,一周5天甚至7天。有個人每周五會花5分鐘來旁觀我下棋,然後給我意見教我怎麼下棋,你說我應該聽他的么?」

大家聽了都是一愣。隨後Travis頓了頓說,「不過如果公司的狀況變得不好,可能我就不得不聽他們得了」。

現在就是那個如果。而且導向了最差的結果:沒人下棋了

董事會既沒有把Travis直接罷免,也沒有信賴Travis可以重塑Uber。而是寄希望於在Travis離開的這段時間,可以引入新的二把手人選,並趁著權力的真空期鞏固住自己的地位。代價就是Uber這段時間的空轉以及對手們的機會。

對於急著要變現退出的投資人來說,一個願意傾聽的管理層值得冒這個險。但對Uber本身來說,事態不容樂觀。


剛過去不久的周日,Uber 董事會舉行會議,討論卡蘭尼克的去留和公司的企業文化問題。其實,卡蘭尼克是可以不離開,繼續控制這家公司的。

和不少科技公司一樣,Uber 的股份制採用了雙層 A/B 股架構, 包括 CEO 卡蘭尼克、聯合創始人蓋瑞特 · 坎普 (Garrett Camp) 等董事會 7 名成員擁有 「超級表決權股(super-voting shares)」,而這 7 人可以說都是卡蘭尼克的好友。也就是說,如果卡蘭尼克和他的親信聯合起來,他可以繼續擁有對這家公司的絕對控制權,否決掉董事會做出的決議。

沒想到卡蘭尼克的離開消息來得這麼快。因為在 Uber 遭遇性騷擾醜聞、卡蘭尼克惡語對待平台司機等麻煩事後,即使外部有不少聲音都在喊話,讓卡蘭尼克離開,但他對這家公司的控制欲,讓他一直堅持自己的做法。

此次卡蘭尼克 「無限期休假」,不僅僅是因為在一系列公司危機背景下,董事會做出的這一選擇。前不久,卡蘭尼克雙親遭遇了一次水上事故,父親受傷,母親身亡。根據《華爾街日報》的報道,卡蘭尼克一直在洛杉磯陪伴他的父親,包括 Uber 的董事會會議也一併改到洛杉磯舉行。

在卡蘭尼克離開前,過去的半年時間裡,相繼已經有將近 10 位副總裁級別的核心高管從 Uber 離職。外媒 CNN 在關於 Uber 的文章里寫到:

Uber 如今是一家沒有 COO、CMO、CFO 和主席的公司。

離開的高管,部分是因為此前的性騷擾調查,部分則是個人選擇了離開,當然,目前 Uber 董事會也在逐步剷除卡蘭尼克的親信力量。卡蘭尼克的心腹、高級副總裁埃米爾 · 邁克爾(Emil Michael)已在董事會的要求下離開公司。

另外,Uber 董事會還在逐步引進新的職業經理人,比如說,該公司聘請了哈佛商學院教授弗朗西絲 · 弗雷(Frances Frei)擔任戰略高級副總裁,主要工作是重新組織公司結構,Uber 也聘請了前 Apple Music 的營銷高管 Bozoma Saint John,擔任新職位首席品牌官,希望能重塑 Uber 的公眾形象。

卡蘭尼克的野蠻式成功

Uber 今年危機不斷。

關於 Uber 的醜聞,我們已經報道過不少。從管理層騷擾女員工、監控執法人員信息、Uber CEO 崔維斯 · 卡蘭尼克(Travis Kalanick)罵自家平台專車司機、總裁離職、Uber 無人車發生撞車事故等等,Uber 不斷被曝出的醜聞和惡行,正在逐漸毀掉它最初的名氣。

(Delete Uber 抗議活動)

我們無法也不能把一家公司長久以來無法解決的混亂,只是簡單歸咎到一個人身上,但卡蘭尼克作為 Uber 公司的創始人,他的一舉一動為這家公司的發展奠定了基調。

比如說,Uber 在城市擴張過程中是好鬥的,也是野蠻的,這家公司經常蔑視當地法律,也會使用手段打擊競爭對手。而到了卡蘭尼克本人身上,他不止一次地公開表示,狼性文化是 Uber 公司的一種價值觀。

再到引爆了 Uber 公關危機的一系列性騷擾醜聞,即使卡蘭尼克本人不是始作俑者,但 2014 年在一篇《GQ 雜誌》的文章里提到,卡蘭尼克曾開玩笑地將 Uber 形容為女人的胸部(Boob-er),理由是公司幫他吸引了女性的注意力。

(Uber CEO 崔維斯 · 卡蘭尼克 圖自:路透社)

雖然 Uber 的企業文化讓人詬病,卡蘭尼克對性騷擾等問題的不作為和縱容讓這家公司深陷風波,但今天,在卡蘭尼克宣布無限期休假的消息出來後,一些 Uber 員工,包括已經成為滴滴一部分的優步中國員工,仍在社交平台表達了惋惜之情。

卡蘭尼克在某種意義來說依然是他們的偶像。毫無疑問,Uber 能在短短數年間完成全球化擴張,它是成功的,即使今年這家公司危機不斷,但它的業績依然有所增長。今年第一季度,Uber 營收 34 億美元,虧損達 7.08 億美元,相比去年同期已有所下降。

卡蘭尼克如今的境況,正如愛范兒此前所說:

剛步入不惑之年的 Uber CEO Travis Kalanick,正在面臨著也許是他人生中最為困惑和焦慮的一段時光。

卡蘭尼克的離開對 Uber、對他自己未必不是件好事

創業公司的創始人可以說是公司的靈魂和核心人物,但他不一定是最好的管理者。其實,創始人在董事會要求下離開公司,Uber 並不是孤例。

John Sculley 一直被外界稱為 「把喬布斯趕走的人」,他和喬布斯的恩怨曾是矽谷乃至全球科技圈最著名的八卦,但其實,喬布斯當年出走的原因更多是他主導的產品失敗,導致公司經營不善,又和董事會起衝突,最後才出走的。

多年後 John Sculley 在一次和李開復的對話里說:

喬布斯一直都是天才,在很多問題上都很有遠見。但是在這個問題上他當時非常年輕,可能判斷有誤。就像任何地球人一樣,孰能無過…… 經過這些挫折和學習,喬布斯成為了一個更謙遜的人。

雖然卡蘭尼克已經步入不惑之年,但在外界看來,他是孤傲的,也是野蠻的,連卡蘭尼克本人也承認過自己不完美,甚至表示自己需要領導力方面的指導和學習。

即使卡蘭尼克不止一次地對外發布這些真誠的自我反省言論,但 Uber 一直不間斷地曝出的內部管理問題, 並不能讓外界相信 Uber 有決心做出改變。而現在 Uber 董事會讓卡蘭尼克離開,也許是當下最適合 Uber 發展的抉擇。

因為卡蘭尼克的 「不完美」,未來 Uber 董事會也許會學習當年 Google 的做法:讓職業經理人施密特擔任 CEO 一職,對佩奇和另外一位聯合創始人謝爾蓋 · 布林(Sergey Brin)兩位年輕的創業者進行所謂的 「成人監護」。

但同樣的,企業創始人讓位於職業經理人,很容易失掉公司的控制權,就像喬布斯一樣。而擅長於營銷的 John Sculley 在掌舵蘋果的幾年裡,雖然讓公司業績有了大幅上漲,但最終他在發展里也背離了公司創始人史蒂夫 · 喬布斯所定的銷售結構。

某種程度上,初創公司的成功跟創始人的性格是密不可分的。沒有了卡蘭尼克的 Uber,是否仍有這種開拓疆土、改變城市的魄力和速度,這個問題是值得考慮的。

另外知友們可以表達一下關於這個問題的看法:你覺得董事會逐漸引進的職業經理人,真的能讓這家野蠻生長的獨角獸變得成熟和有擔當嗎?

作者:陳詩蔚

編輯: @巫冬


先說結論

TK對於Uber,更多是精神圖騰的作用,而不是真正的管理者。
Uber最大的威脅,不是對手的競爭,而是與這個傳統世界的抗爭。

TK的休息,可能是Uber風格緩和的機會,與這個世界緩和共存的機會。

Uber最近的動蕩,一方面是源自TK個人性格(所帶來的公司風格)與輿論之間的摩擦,另一方面也是Uber埋頭前進過程到當前規模所遇到的所有市場衝突的爆發。

在全球各地,即便再美國,Uber的業務也是在不合法和非法之間搖擺。即便是最開明的Uber HQ所在的加州,州政府允許Uber的運營,但依然沒有給出一個指引來規範Uber及其司機的合理合法性。更不要說在法國、德國、義大利以及美國許多州,Uber依然是非法運營的代名詞。而面對這些政策的摩擦,Uber一貫的態度是無視,試圖挾市場和消費者的支持來對抗政策制定者。

可惜最近的性醜聞、DT支持事件,讓Uber慢慢也失去了市場和消費者的支持。頓時一個每年燒掉數十億美金擁有上百億訂單的公司,突然站在了消費者的對立面,失去了所有的依靠。

Uber的最大威脅,遠不是競爭對手的競爭,而是與這個傳統世界的抗爭。

TK的休息,不管長短,也許對於Uber是個機會,與這個世界緩和共存的機會。


現在Uber沒有了CEO,COO,CTO還有CFO,我想這家公司是不是最接近無人駕駛的一家公司了?#浴室沉思


美國總統柯林頓在職期間,同白宮實習生萊溫斯基曝出性醜聞,並對國民撒謊,但仍然度過了彈劾危機。為什麼?用我們熟悉的話說:發展才是硬道理!當時的美國,在柯林頓領導下,正處於經濟繁榮期,外界對於領導人的寬容度更高——有麵包吃,大部分人並不在意總統的生殖器伸到了哪裡。

同樣的道理,Uber的問題看似是跟企業文化和價值導向相關,但實質是發展的困境。 在全球各地打車市場的擴張遭到本土應用的狙擊,內生性增長出現停滯;無人駕駛項目陷入如谷歌的官司糾紛,處於不利地位,外延性增長遇到阻礙——對於追求高增長的互聯網公司而言,市場預期不利是致命的。

在沒有利好消息的時候,負面信息會被反覆解讀,最後利益相關者會跳出來說:我給你錢,是讓你撩妹去的嗎?


這是一個new money被old money乾死的故事。

賭注越大的金主越不愛冒險。早期的VC這批fund基本都要耗完十年存續期了(變現項目還錢給基金的投資人),後面來的主權基金(沙特土豪)也是沖著短期IPO來的(畢竟人家一投就是十億)。TK自己(對Uber)有更大野心,或者不希望IPO之後被監管太多,拖著不上市,這就是擋了金主的財路。

更迫切的事兒在於,目前整個美股虛高20-30%,都等著Trump的稅改通過 - 但按照目前這屆政府的樣子,估計很難通過 - 大家都是提心弔膽求bubble別破太快。這樣的大環境下,上市就成了一個極為迫切的任務。按照Uber六百多個億美刀的估值,能不能趕著在bubble沒破的時候上市,差別是100-200億美刀。

相比之下,「為了實現無人駕駛」獲取更大估值顯得太過激進和冒險。按照美國的立法進程和無人駕駛真正能夠到達普及的可靠性(更別提整個相關保險業的改革和立法),無人駕駛的bubble與其接著吹大,不如趕緊趁大家都還看不明朗買給樂觀的接盤俠。

Old Money覺得這手牌打到這兒差不多了,New Money還想拿著金主們的錢再賭半局。矛盾就這麼產生了。更糟的是,這幫金主紅黑藍白道都佔了。

於是乎,開年以來,先是抗議什麼抵制平權運動啊,刪除Uber運動啊,前工程師出來指責公司里都是猥瑣大叔騷擾人力資源還不管啊,Uber司機深夜撕逼CEO還錄像啊,挖來的高層是在Google因為猥褻女下屬被開除的啊,無人車項目涉及偷竊技術,私下對抗執法機構啊。。。最牛逼的是,連TK的前女友都被小報記者找出來指正說「我前男友帶著高管在韓國的KTV叫了小公主」(哥們你分手費忘記充值了?)

然而因為TK和好友佔據多個高層位置(和相對應的超級投票權),醜聞再多,只要TK不被司法機構帶走(呵呵)或是逃去香港的Four Seasons... 他就可以否決一切要罷免自己的董事會提案。這也是一直拖到五月中旬,TK只是說 要「多學習領導力」,絲毫不鬆口說自己可能不幹了的 底氣所在。

搞了這麼多PR stunt都沒用(換作別的公司這麼多破事兒差不多CEO可以換個三四次了吧),老東西們急了,抬手捅了伊一刀。

Uber創始人的母親在划船事故中遇難 父親受傷

事情過後沒一周,TK就宣布休假了。隨之喪失的,是ex officio(因為持有CEO職位才擁有的)超級投票權(Uber員工如果賣股票給公司變現,所有剩餘股票的投票權也一併歸屬CEO辦公室)。再加上高層好友的離職,已經基本沒有反擊的機會了。(昨兒TK已經正式辭職了)

一個人的命運啊,當然要靠自我奮鬥,但是也要考慮到歷史的行程。在西方社會,歷史的進程是由New Money推動,但最終還是Old Money決定的。

不要做螳臂當車的暴徒,阻擋了資本主義列車的財路。

你若問我是不是陰謀論,我只答不要被貧窮限制了想像力。Old Money可是賣了鴉片和黑奴才走到今天的呢。


剛去完員工大會,Travis早上正式確認暫時離開了。

Travis就是uber的Jobs。

「Travis』s biggest strength is that he will run through a wall to accomplish his goals.」
「Travis』s biggest weakness is that he will run through a wall to accomplish his goals. That』s the best way to describe him.」

曾經指導過Travis的商業巨鱷,馬克庫班,這麼評價Travis。

「Travis最大的力量是他會撞碎一面牆去達到目的。」
「Travis最大的弱點是,他會撞碎一面牆去達到目的。這是形容他最恰當的方式。」

這就是Travis。

只是把公司從0做到10000+員工的unicorn,和從unicorn做到下一個階段,現在繼續按他習慣的非常激進的路數走不一定正確;更何況現在這個風波四起的時期,TK暫時離開對個人和uber都好。

作為個人很欣賞他,還是希望他有一天能回來。也希望到他回來的時候,會成為一個更成熟也更吊的領導者。


謝邀,Uber自Uber CEO、CTO、COO、CFO集體離職之後,Uber正式進入了無人駕駛階段。Uber 現在己經不需要一個「打天下」的CEO了,它已經是第一名,需要一個「守江山」的保守CEO。最近 Uber 的各種麻煩,是因為 CEO 還在「打仗」,資本家不樂意了。Uber 這些問題,紐約時報批判多年了,但是董事會等仗打勝了,再殺功臣。另外,有個段子,自Uber CEO、CTO、COO、CFO相繼離職之後,Uber正式進入了無人駕駛階段。


也許滴滴的20%股權會成為Uber未來最大的一筆財富


Uber前CEO 想重新掌管公司,結果被告上法庭了

打車服務公司 Uber 內部亂成了一鍋粥,而被踢下台的前 CEO 卡蘭尼克,最近因為一心想重回公司而被告上法庭。

現在,投資方 Benchmark Capital 認為 Uber 前 CEO 特拉維斯·卡蘭尼克(Travis Kalanick)存在欺詐、違約,於昨日將其告上了特拉華州衡平法院(Delaware Chancery Court)。

特拉華州衡平法院(Delaware Chancery Court)被認為是處理公司法律事務的權威法院,有多個商業法的專家。

這是相當罕見的事情。其重要性在於,卡蘭尼克雖然已經不擔任 Uber CEO 了,但他還在 Uber 董事會裡面,依然還有表決權。如果投資方 Benchmark 勝訴,卡蘭尼克將會失去董事會的席位,徹底離開公司,也就意味著他最近暗示「喬布斯式」的回歸計劃將會泡湯。

起訴文件中稱,卡蘭尼克試圖統合董事會跟他的其他親信,以便讓他此前的行為免於被審查,最終是希望能以 CEO 的身份回歸。Benchmark Capital 認為,這將損害 Uber 上下股東、員工、司機等人的利益。

具體來說,Benchmark Capital 起訴卡蘭尼克的原因來自於去年董事會的一次變動。2016 年 6 月,董事會計劃將席位從 8 人增至 11 人,卡蘭尼克是唯一一個有權指定新增席位所屬的人,其中一個被保留給卡蘭尼克自己。

Benchmark Capital 聲稱,他們在允許卡蘭尼克新增 3 個席位前,對於 Uber 公司相關的性別歧視、性騷擾醜聞,以及收購來的自動卡車公司 Otto 跟 Google Waymo 有專利糾紛都不知情。他們說,如果提前知道,他們不會同意新增 3 個董事會席位。

此外,文件中還提及卡蘭尼克不願意將剩下的兩個新增席位調整為獨立董事,並且人選還需要得到整個董事會的批准。

從文件內容看,Benchmark Capital 指責的是,卡蘭尼克為了能管控董事會可能隱瞞了相關的醜聞,並以新增董事作為途徑加強對董事會的控制。

Benchmark Capital 是 Uber 公司最重要同時也是最早期的投資人之一,擁有 Uber 公司 13% 的股權,目前在董事會有 1 個席位。

他們跟 Uber 創始人卡蘭尼克交惡也有一段時間了,此前促使卡蘭尼克離開 CEO 職位的事件,也是該風投聯合了其他 4 家主要投資方推進的結果。原 Uber 董事長、Benchmark Capital 的普通合伙人比爾·格利(Bill Gurley)也在卡蘭尼克要求下離開。

值得一提的是,跟卡蘭尼克交惡的早期投資人還包括知名的天使投資人 Chris Sacca。他跟卡蘭尼克曾經是很好的朋友,但據稱因為 Chris Sacca 在外收購 Uber 的其他股份,兩人過去幾年沒再交流過。

現在這起訴訟看起來,更像是 Benchmark Capital 努力阻止卡蘭尼克重新回歸、直接管理 Uber 業務的職位上,這是不常見的。這可能跟 Uber 董事會最近在招募新的 CEO 人選不順利有關係,加上傳聞卡蘭尼克會回歸的事情,Uber 推進管理層招人的事情進展不能說好。

而 Uber 聯合創始人、董事 Garrett Camp在幾天前還公開稱,卡蘭尼克不會回歸,倒更像是給外界一份承諾,他們會努力阻止卡蘭尼克的回歸。

(以上內容首發於好奇心日報,更多精彩請下載閱讀。作者:徐弢 | 原文鏈接:Uber 前 CEO 想重新掌管公司,結果被告上法庭了)


https://itunes.apple.com/cn/app/id1208497733?mt=8 (二維碼自動識別)

Travis Kalanick 已確認休假,官方說辭在這裡不討論了,簡單評價一下 Travis Kalanick.

Uber發展到現在已經成為全世界估值最高的創業公司(至少是之一),一切成功與 Travis Kalanick 確實是分不開的,他的個人能力、魄力都毋庸置疑。

除了表面上的形象崩塌、緋聞纏身等原因外,Travis Kalanick 「被休假」的更深層原因大概有以下幾點:

1.公司內部的絕對強勢

這樣的強勢對於一個初創公司似乎存在著一定的好處,但是當公司發展到現在的規模的時候,過分強勢只能是弊大於利。

哪怕他最近緋聞纏身,也不願做出改變,甚至不願意暫時「避避風頭」。他已經多次拒絕董事會要求他出去休假或者換一個職位的要求,畢竟 Uber 採用的 A/B 股份制,9 人董事會僅有 7 人擁有投票權,其中兩位還是他忠實的盟友,只要 Travis Kalanick 願意,他就不會失去對公司的控制權

但是現在結局已定,或許正是因為他的強勢,他的盟友最終也無法與他共進退了。

2.唯 「KPI」 主義,員工沒有合作意識

在「適者生存」的信條下摸爬滾打了許多年的 Travis Kalanick 將這種唯 「KPI」 論英雄的行事作風在Uber 內部也傳播開來。據說 Uber 公司內部的權利鬥爭不亞於現實職場版「權利的遊戲」。同事之間充滿了競爭關係而缺少合作意識。

3. 容忍公司內部對女性的歧視

如何評價近期曝光的 Uber manager 性騷擾女工程師,HR 不作為及性別歧視事件?

這個問題下的答案已經對這一點解釋的比較清楚了,就不再贅述。

4. 得罪司機,得罪用戶,不正當競爭

https://www.bloomberg.com/news/articles/2017-02-28/in-video-uber-ceo-argues-with-driver-over-falling-fares

這個視頻是關於 Travis Kalanick 怒懟 Uber 司機的,感興趣的可以看一下。

無論是與 Lyft 的價格戰還是出於公司盈利的需要,Uber 對用戶和司機都造成了很大傷害。同時 Uber 也被爆出竊取他人信息以針對競爭對手 Lyft.

失去了用戶,失去了民心,失去了同盟,Travis Kalanick 的離去其實早就有跡可循了吧。

想起早期 Uber 出色的用戶體驗,不禁扼腕。(對於這個問題感興趣的話可以移步專欄:11張圖帶你快速讀懂Uber強勢增長之路 - 知乎專欄)

本文參考:

Uber創始人卡拉尼克是如何「作死」的?, 小內


UBER的節操很低的吧?口碑也好不到哪裡去,跟樂視的假藥停很一樣嘛!

賈躍亭被踢出局了不是?樂視還沒走的員工HR都不收簡歷了不是?

你節操都沒了,誰還敢用你啊!


最新的進展

Uber股東起訴公司,稱前CEO Travis Kalanick故意誤導投資者

Uber聯合創始人兼前CEO

Travis Kalanick被指誤導投資者

Uber在倫敦的風波還沒平息,如今又雙叒叕在面臨另一個新的訴訟。

這一次,還是來自內部,Uber的股東對公司發起了起訴。

2016年,美國德克薩斯州的得克薩斯州退休養老基金(Irving Firemen"s

Relief Retirement)向谷歌投資了200萬美元。

但是在投資前,Uber卻有意隱瞞了公司存在的許多問題,股東們如今認為這樣的舉動傷害了股東們的利益。

得克薩斯州退休養老基金的代表表示,近幾年,被告人將自己視為法律,而最近,由於Uber的非法行為被揭示,公司的聲譽、業務前景和價值已經受到影響,投資者也因此受到重大損害。」

截止目前,Uber拒絕對訴訟發表任何評論。

Uber成立於2009年,迅速成為全球最具價值的創業公司,公司估值上升至680億美元。

而在過去的幾年間,Uber迅速發展為全球最大的打車平台之一,同時Travis Kalanick也以其絕不認錯的態度和好鬥的形象,臭名遠揚。

雖然這樣的運行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公司的發展,但是也為公司帶來了大量的醜聞和訴訟案件。

在過去額幾年間,Uber先後被司機、公司員工、高層投資者告上法庭。

還有,Uber還曾被谷歌的母公司Alphabet狀告,盜取自駕技術。

截至今日,Uber還面臨著三項美國的聯邦調查,包括司法部和聯邦調查局的調查。

最新的得克薩斯州退休養老基金的訴訟案中,原告稱Uber從私人投資者處斂得了數十億美元的收益,同時向所有投資者隱瞞了公司的真實運營情況。

其中包括Uber在運營時開發了「Grebyball」軟體以規避警察的監督,以及Hell軟體以窺探對手Lyft。

這些行為都可能涉及到違法行為。


Uber創始人卡蘭尼克(Travis Kalanick,以下簡稱TK)現在的內心應該是崩潰的,這種心情,應該就是當年喬布斯被蘋果趕走時的心情一樣。

這兩個人都是才華橫溢,桀驁不馴的人,都是公司里的暴君。他們也都出生在舊金山,都在讀大學時輟學。他們投入了青春,熱血,奮鬥成就了他們一生摯愛的公司,最終卻被投資人從自己創立的公司里驅逐。

Uber的早期投資人,大股東Benchmark Capital向法院提起訴訟。Benchmark指控的罪名都圍繞著2016年6月Uber新增三個董事會成員這一事件,稱當時TK強加干預,以「絕對權力」指定了三個董事會成員的席位(其中包括他自己),並將CEO的職位牢牢掌握在了手中。

Uber投資方Benchmark Capital正在起訴Uber前首席執行官TK

Benchmark認為,卡蘭尼克故意隱瞞其管理不當和Uber內部衝突不斷的事實,通過欺詐的方式讓Benchmark批准了擴充董事會席位,並將自己和支持者送進了董事會,以獲得掌管公司的權力。通過訴訟,Benchmark要求卡蘭尼克退出Uber的董事會。

TK的發言人馬上回擊表示這一指控是「抹殺了TK過去對公司所做的貢獻,是為了剝奪TK作為公司創始人和股東的權力。TK將會繼續為Uber和股東的權益服務。」

這標誌著TK與投資人之間圍繞Uber控制權的鬥法進入了新的階段。在過去的半年內,他們從曾經的夥伴、密友,變成龍爭虎鬥你死我活的對手。

進入2017年以來,Uber醜聞不斷,有些醜聞是過去發生但今年才被爆出,Uber的公眾形象變得很負面,有投資大神稱「Uber是矽谷最沒有道義的公司」,媒體也問出了「為什麼所有的指責都指向Uber」的質問。

在6月初,作為對一系列醜聞的最終責任人,也就是作為CEO的TK迫於投資人與公司內外的壓力,被迫做出了第一個讓步,無限期休假

2017年對於TK確實流年不利,在五月底他的父母遭遇划船事故,母親遇難,父親嚴重受傷。

在投資人看來,無限期休假應該是給TK一個體面下台的台階,讓他逐漸遠離公司的業務。但是,在宣布無限期休假以後,TK仍然沒有離開公司的事務管理,他還逼迫了一位總是在董事會與他爭議的董事辭職。

這樣雙方就開始撕破臉皮。

6月下旬的某一天,TK原本去芝加哥面試高管。Benchmark資本的兩位合伙人找上門來,他們帶來了Benchmark與另外四家Uber大機構的聯名信要求TK馬上辭職。這五大機構代表了Uber里25%的股份和40%的投票權。

TK的反應是,他馬上打電話給他在Uber董事會的盟友,但是對方沒有給予他預期的支持,而是告訴TK,完全可以考慮辭職的提議。那一刻,TK應該已經知道,他已經大局已去,董事們與高管之間可能早形成了新的聯盟,他已經成了孤獨的少數派。Benchmark來芝加哥找他,原來不是跟他商量,而是通知他答案。徒勞的反抗於事無補,而且會損耗掉最後的資源。於是,TK宣布辭職。

問題是,TK豈是輕易放手與認輸的人?迫使Benchmark這次將TK告上法庭,要徹底斷絕他回歸可能的,應該是TK的復辟行動刺激到了Benchmark。

TK的復辟行為,可以從內外兩條線去尋找:

1、Uber內部Uber現在還沒找到新的CEO,TK畢竟是創始人,一路帶著公司到今天,無論如何肯定都是有一群死忠粉的。媒體報道說,TK在辭職之後不斷地找Uber的團隊聊,曾對一些人表示,就像喬布斯回到蘋果,他也願意回到Uber CEO的職位。

2、對外。Benchmark這些現有投資人已經成了他的死敵,與其去說服Benchmark他們態度的改變,不如去找到新的投資人,去收購他們的股份。

TK找的人應該就是日本軟銀的孫正義。現在可以理解就在本周一,孫正義有一個公開講話,孫正義表達了熱切的投資Uber或其競爭對手Lyft的渴望。軟銀在這個市場確實所謀甚大,之前已經投資了中國的滴滴,印度的Ola, 新加坡的GrabTaxi。

2

TK為什麼失去了對Uber的控制?

表面來看,TK是在為今年一系列的醜聞負責。

2017年2月,前Uber工程師Susan Fowler發文講述在職期間被公司管理層性騷擾但申訴未果,此後《紐約時報》、《彭博商業周刊》等多家媒體跟進揭露Uber性騷擾和性別歧視的內幕。

同期,TK加入特朗普顧問團,引發了20萬人卸載Uber。

也在2月,Google旗下的自動駕駛技術公司Waymo起訴Uber盜取商業機密。

2月28日,網上爆出一段發生在2月初的視頻,卡蘭尼克乘坐專車時與司機發生激烈的語言衝突。TK稱「有的人不願意為自己的過失承擔責任,他們總把生活中的一切歸咎於別人。」

3月,《紐約時報》曝光Uber採用Greyball技術,欺騙執法部門。

5月,印度女乘客被爆遭Uber司機強暴。

6月初,爆出2013年的邁阿密郵件,這是TK寫給員工的行為要求準則。在談到員工之間的性行為時,TK是這樣規定的:「不準和其他員工睡覺,除非你問人家的時候,人家強烈表示"好的!我要和你睡!"此外,你們兩人不能同屬一個上司。」

很多人將TK領導下的Uber稱之為典型的混蛋文化。一方面,全力做事,充滿狼性,不惜代價,不擇手段,唯KPI論英雄。TK的座右銘是「增長高於一切」。另一方面,叛逆,離經叛道,盡情享受。

看過電影《華爾街之狼》么?電影描述的就是這種混蛋文化,白天不擇手段的賺錢,然後晚上夜夜笙歌。

上任未滿一年即離任的Uber總裁Jeff Jones離職時發表聲明說:「我在Uber所目睹和體驗的,都有悖我職業生涯中孜孜以求的信念和領導方式。我再也不能繼續在這家公司任總裁了。」

不過,光是醜聞和企業文化的問題,根本不足以將TK這個創始人拉下馬。

更何況,TK一開始為了防止控制權旁落,有兩個大布局。

1、 超級投票權和董事會結構

Uber 的股份制採用了雙層 A/B 股架構,TK和Uber聯合創始人Garrett Camp等三位團隊核心享有超級投票權股份,其中,TK擁有Uber的10%的股份和16%的投票權。Uber的董事會可擁有十一名投票成員,包括受超級投票權股東控制的九席。其中三席應該就是TK在2016年要求給自己指定的特權,也是這次Benchmark起訴的核心。

TK故意該權力圈子收縮至更小,令四名董事會席位一直空缺,其中他的盟友佔據多數。

在這種架構下,TK要失去對Uber的控制人,只有一種可能,他的同樣擁有超級投票權的盟友拋棄了他。

而就在這次起訴事件的前兩天,8月9日,Uber聯合創始人、董事會成員Garrett Camp公開表明,「卡蘭尼克不可能重回Uber,Uber仍然會積極尋找CEO人選」。包括之前TK在芝加哥遭遇逼宮後打電話詢問的那位董事,這些本來也都是他的鐵杆盟友。

2、A-team團隊

另一方面,Uber存在一隻直接對TK彙報的高管團隊,外人稱之為A-team。這是TK自己組建的小圈子。只要這支控制了Uber核心業務的團隊忠於TK,投資人要動TK,所冒的風險就會非常大。

看到這裡,腦海之中會不會出現一個很對標的團隊?沒錯,就是阿里的「十八羅漢」。為什麼京東等公司都這麼重視管培生團隊?這些嫡系團隊,就是創始人的御林鐵騎。

顯然,現在看,這支A-team已經被解體。要麼離職,要麼被炒。今年以來,Uber高管離職風波不斷,CEO、CFO、COO現在全部空缺,有的本身對TK已經產生不滿,有的被迫離開。就在這次起訴事件的同時,TK的心腹大將,營運總監Ryan Graves在給員工的一封信中表示,自己將從Uber卸任,但仍會保留在董事會的席位。在新的CEO人選出爐前,Graves表示自己更傾向於獨立行動。

勢已至此,TK要想復辟,不容易。

3

真正的問題是,TK自2009年創立Uber以來,成功的創立了一個估值700億的全球獨角獸之王,為什麼在這個巔峰之處,他卻被投資人甚至被盟友們拋棄?

性格問題?媒體曾經採訪了多位接觸過TK的人,普遍印象是好鬥,攻擊性強,有的直接稱之為「狂妄」。這種性格,很容易到處樹敵。

問題是,TK一直是這個性格啊,為什麼過去沒問題,現在成了問題?

Uber的早期投資人也是如今發難的主力Benchmark的合伙人Bill Gurley,曾與TK關係關係十分密切,是 Uber 公司最活躍的董事會成員,也是TK身邊最接近參謀的角色,甚至我覺得都起到了導師的作用,指導和見證著TK與Uber的成長。為什麼到今天Uber這麼大了反而對TK失去了耐心?

TK的聯合創始人和高管小夥伴們,追隨TK從零起步,干成了一個出行帝國,為什麼到今天要離他而去?

TK始終是這個性格,這個不會是根本原因。我認為真正的問題是,大形勢變了,曾經最需要的舵手如今成為了公司的障礙。

從一誕生開始,Uber扮演的始終是一個顛覆者的角色,一個巨大的市場在等著它去顛覆。這種顛覆的過程,充滿了與監管者、是現有行業如出租行業的博弈,PK,從違規者,到灰色運營者,再被認定為合法。要幹這種事情,尤其是作為全球第一個乾的,需要創始人要有強烈的叛逆精神與高風險偏好,中規中矩的人根本幹不了這個事情。

尤其是從剛誕生的2009年到2016年,作為行業領導者,它在全世界範圍內跑馬圈地,有足夠大的市場等著去擴展。這時候,Uber進行的是閃電戰,只有狼性足夠的人才能把閃電戰打的出神入化。

到了今天,Uber已然意識到現在的形式跟過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出行戰爭已經從閃電戰演變為持久戰,消耗戰。

在全球主要區域戰場上,Uber都遭遇了強大的本土對手。在中國是滴滴,最終以合併收購的方式結束戰鬥。在印度是Ola,在歐洲是Gett,在與他們的競爭中Uber都未佔到上風。在美國本土,對手Lyft一直滅不掉,還在逐漸壯大。Uber的份額已經從兩年前的90%變成了70%。

持久戰意味著長期的消耗,尤其是現金的消耗。財務上,Uber遲遲不能盈利。Uber在2017年的第一季度虧損資金達到7.08億美元,2016年Uber營收65億美元,平台交易總額達到200億美元,凈虧損達到28億美元。按照這種消耗的速度,Uber手頭的現金只能燒兩年。

如果TK繼續回歸繼續做CEO,以他的狼性,很可能會繼續發動戰爭,徹底消滅對手。這對於Uber公司和投資人,都是冒不起也不願意去冒的風險。他們祈禱的應該是,Uber儘快止血,儘快IPO上市。Uber現在更需要一個守成之主,鞏固現有的地盤,儘快實現盈利和IPO。

在IPO問題上,TK構成的障礙更明顯。這個障礙來自兩個方面。

一方面,TK本人不願意IPO。2016年他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就表示過,在他的任期內不願意IPO。如果Uber成為一個公眾公司,受到的監管和束縛會很多。

另一方面,如果要IPO,那麼就需要與公眾越來越多的打交道,最終成為一個公眾公司。而2017年以來Uber如此多的醜聞,顯然TK並不是一個好的能與公眾打好交道的CEO。

TK所遭遇的,就是2600多年前亞歷山大大帝在印度所遭遇的。年輕氣盛狼性十足的亞歷山大帶領著馬其頓兵團橫掃東方世界,建立起了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帝國,但是兵至印度恆河的時候,兵團厭戰了。對於理想主義的君主,他們希望征服的鐵蹄永不停滯,但對於他的將領和士兵,需要歸宿。

只是,如果創始人離開一個創業公司,這個創業公司還能走多遠?失去亞歷山大的馬其頓帝國,很快就分崩離析。Uber的未來,會有兩條道路:

1、 蘋果喬布斯之路:TK徹底離開之後,內部繼續動蕩,市場份額下降,最終將TK請了回來。而在經歷這個涅槃之後,TK與喬布斯一樣變得成熟,讓Uber重新變得偉大。

2、 雅虎之路:TK徹底離開Uber,Uber引入職業經理人,也許能夠成功上市,但逐漸變得平庸,直到在激烈的競爭中被擊敗,如同後來的雅虎。

那時,它也會跟雅虎一樣,在中國的一項投資會成為它最重要最優質的資產。雅虎最後的資產是在阿里巴巴的大量持股,Uber在2016年與滴滴的合併中,獲得了17.7%的股份(對應5.89%的投票權)。


我是分割線- - - -uber換老總了

Uber終於有了新CEO了,這家全球最大的出行公司已經「無人駕駛「了快半年,它的創始人卡蘭尼克已經被投資人們聯手踢出局。

新CEO叫科斯羅薩西, 伊朗裔美國人,上任宣布的第一件事情就是Uber最快要在18個月內上市。這個印證了我之前的判斷,前CEO卡蘭尼克被踢出局,最大原因是他不願意讓uber上市。對於他來說,Uber是自己的玩具,一上市就要接受監管,他就不能任性了。

但是對於投資人和員工來說,不上市,就不能賣股票,就不能變現利潤。什麼性騷擾醜聞,與政府PK,與司機對罵,這些都不重要,真正導致卡蘭尼克出局就一件事情:對於現在的Uber來說,卡蘭尼克已經影響到了除他之外所有人的利益,於是,這個老大就被小弟們聯手幹掉了。

卡蘭尼克的教訓值得每個老大深思,值得每個帶團隊的人警醒。這就是做老大的第一條鐵律:別把老大的個人利益凌駕於集團利益之上。

事業,不是你老大一個人的,是所有在做事所有人的。


瀉藥

有幸在uber工作過一段時間,並且在北京的uber大樓見到過傳說中的TK,對於TK的這次被離職,應該說也是可以預料到的吧,之前有看到過關於他的一篇小自傳,講到他是如何創造出一個公司然後被眾多國家同事強波關閉的案例,足以看出他的破壞力和戰鬥力。而且這種強人意志也深深的影響了下面的員工,尤其是中層,他們甚至把tk當做新世紀戰鬥的楷模,在工作中完全的忘乎所以。比如周三想到一個大的營銷活動,周五就可以上線,不管這其中會有多少困難,因為他們會把解決這些困難當做人生的樂趣,這可能就是工程師思維吧。

講點跑題的,記得當時他是來中國參加博鰲論壇的,正好在北京開會視察。因為他個子比較高,在公司內不交引人注目,但是我們都忙於工作並沒有認識他,直到我們一個美國同事認出了他,我們都偷偷的拍照,在辦公室他過來隨意抓著一包薯條,感覺看上去比較蒼老,後腦間有些許白髮,但是這畢竟是最牛逼的單身王老五之一。

雖然離開了uber,但是還是祝願uber越來越好吧(雖然在中國發展不利,值得惋惜)


今晚剛出來的新聞,正式離職了。

Earlier on Tuesday, five of Uber』s major investors demanded that the chief executive resign immediately. The investors included one of Uber』s biggest shareholders, the venture capital firm Benchmark, which has one of its partners, Bill Gurley, on Uber』s board. The investors made their demand for Mr. Kalanick to step down in a letter delivered to the chief executive while he was in Chicago, said the people with knowledge of the situation.

投資人也是夠狠的。都知道有這麼一天,沒想到連緩衝的餘地都不留了,這是徹底撕破臉的節奏嗎...

In the letter, titled 「Moving Uber Forward」 and obtained by The New York Times, the investors wrote to Mr. Kalanick that he must immediately leave and that the company needed a change in leadership. Mr. Kalanick, 40, consulted with at least one Uber board member and after long discussions with some of the investors, he agreed to step down. He will remain on Uber』s board of directors.

「I love Uber more than anything in the world and at this difficult moment in my personal life I have accepted the investors request to step aside so that Uber can go back to building rather than be distracted with another fight,」 Mr. Kalanick said in a statement.

「休假」不夠,必須滾蛋。現在就看TK到底是喬布斯還是王石了……


可能board和tk某些重大決策意見不統一,比如ipo?...


從去年八月優步中國突然宣布合併讓我們這些員工都一臉懵逼到中國副總裁柳甄辭職就可以看出來;資本的力量最終扳倒了卡蘭尼克"Make a difference "的願望。現在他自己也不得不服從資本的力量了。


uber 今年以來醜聞不斷,大有對家幕後操縱的跡象。這次CEO暫時退居二線,也可以緩一下對方的攻勢。


推薦閱讀:

CEO和GM的區別是什麼?
CEO 需要具備專業技術能力嗎?對公司不同部門業務的涉入需掌握怎樣的度?
怎樣給領導提意見?
《2017 胡潤中國富豪榜》有哪些亮點?
產品經理和 CEO 有什麼不同?

TAG:CEO | 企業管理 | 優步Ub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