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很多女孩變得女漢子甚至男性化,和男權社會有沒有直接關係?

說實話 看到大家的討論焦點和激奮的情緒有點無語 更多是無奈

想起 維特根斯坦說過 「大家在對任何一個詞的認識上,都不可能達成真正的共識。所以大部分的交流都是自說自話。」

任何人都同時擁有男性氣質和 女性氣質 阿尼瑪和阿尼瑪斯 這個我從來不否認 在我心裡這兩種氣質並無優劣 而且缺一不可

我的思考角度更多的是「怎樣讓社會更適應人,如何打造一個人盡其才的環境」 給魚一條大河 給駱駝一個沙漠 給猴子一片森林 青蛙一片沼澤 而不是反之」

而大家的思考方向是「人怎樣變的更適應社會,青蛙進化成爬樹青蛙是一種進步和進化,駱駝變成游泳健將是可以訓練出超級駱駝」

這兩個角度都沒有問題,人與自然是互動的,但前者被反思的是不是少了點。

我問這個問題的緣起很樸素,就是我那個女性朋友,因為暗地裡得知一向偉大的爸爸,一定要生兒子,外加常年家族重男輕女,變的男性化,感到很心痛。僅此而已。

我只是簡單的想,如果她的家庭不那麼重男輕女,她就不會每天那麼緊張兮兮,沒有安全感,甚至心懷敵意想「弄死那個弟弟」。早就像她曾經嚮往的那樣,安安心心的結婚生子了。


我的思考角度更多的是「怎樣讓社會更適應人,如何打造一個人盡其才的環境」 給魚一條大河 給駱駝一個沙漠 給猴子一片森林 青蛙一片沼澤 而不是反之」

沒錯啊。喜歡野的女孩子應該讓她們出去野去,喜歡靜的在家裡靜,喜歡事業的闖事業,喜歡流浪的闖天涯,喜歡相夫教子去歲月靜好,這才叫給魚一條河,給駱駝一個沙漠。題主你不能因為一個嬰兒生下來帶把,你就認為他應該去沙漠才是適合他的環境,因為不帶把,你就認為應該把她扔進河裡是發揮她的特長。人和人之間的個體差異遠超過性別、民族、種族之間的整體差異。

話說,就中國這種上上班擰擰瓶蓋子,遠遠稱不上女漢子。我在德國的公寓里,樓上樓下的單身女青年鄰居們,都是每天扛著自己的自行車上樓下樓,天氣好的周末拎一套裝備齊全的工具箱在院子里自己修自行車,沒事過來借個電鑽裝個掛櫃之類……我在國內反正是沒有見過的。馬路上逛街,女包男背,在德國更是聞所未聞。然而人家從來不覺得自己像男人。反而是在國內,一個女生自己能擰瓶蓋能拎包,在事業上競爭性和攻擊性強一些,就被排除出標準女性行列,這才是值得深思的社會問題。


二更:

我國長期存在兩種性別——人和女人。所以,領導分為領導和女領導,司機分為司機和女司機,類似而截然相反的還有護士和男護士。

我相信沒人對第三版一元紙幣上那個開拖拉機的姑娘說三道四,罵她有傷風化、罵她是野雞,或者友好一點,戲稱她女漢子。然而,在時隔數十年之後,「女司機」成了罵人的話。

以上感慨隨便寫寫。

女權,首先要保證女性生命權——不墮女胎、不棄女嬰。然而這個權利落實的怎麼樣?大多數城裡人沒資格說三道四!到離城市百公里左右的農村看看!不說遍地女棄嬰,但是想找到女棄嬰不難!至於墮掉的女胎更是不計其數。

連命都沒有了,還談什麼教育權、勞動權?同樣到離城市百公里的農村看看,十幾歲女孩挺著大肚子領鼻涕娃娃的比比皆是!十幾歲的女孩懷孕生仔,哪來的教育權?!

我為什麼敢說這話?因為我調查過!了解過!我見過最難看的真相!現狀遠不是評論區何不食肉糜的友善度們以為的!所以評論區秀下限的友善度們,少上知乎,多讀書,多多接觸社會,別做了井底蛙,還覺得自己牛逼懂得多。

我知道答案更新後,會有新的位於大城市的友善度繼續擺出一副何不食肉糜的嘴臉說,我們大城市沒有這種事,一定是偏遠農村的。這話我先不反駁,首先,中國直到現在都是農村人口遠多於城市人口,北上廣周圍也有農村。其次,就我了解的,在發達的長三角、珠三角地區也存在著先給男方家生了兒子,才領結婚證的現象。

更新一下:

當女人穿上褲子時,社會輿論對此持負面評價。

當女人開始接受教育時,社會輿論同上。

當女人開始佩戴BP機時,社會輿論說,女人戴呼機,不是司機,就是野雞。

當女人開始使用大哥大,社會輿論同上。

當女人開始學開車,不用我說社會輿論了吧。PS 不要跟我叨叨女司機的錯誤駕駛習慣,大數據證明,嚴重車禍大部分是男司機乾的。

當女人開始像男人一樣工作狂,社會輿論一致罵她變態老女人。

誠然,女漢子這個詞有戲謔的成分,甚至可能在一些語境下,有褒獎的意味。但這個詞還是停留在女性客體的層面上——當女人真的像男人一樣,以主體身份生活的時候,上面那些社會輿論該作何解釋?

原答:你們好像忘了一個很老的口號,「婦女能頂半邊天」。嗯,好像這個口號也沒有那麼老,畢竟上世紀90年代還在喊。

順便提醒各位,沒事兒可以上網查一查老版紙幣圖案。

所以,回到正題。女漢子的出現跟男權社會沒關係。不妨說,因為男權復辟(或者可以換個詞),所以污名化不按男權意識塑造自身形象的女性。


我就針對紅線標出來的這一句說一點:

可能恰恰相反,不是現在的環境逼著不會上樹的青蛙上樹,而是那種青蛙本來就能上樹,只是傳統的社會不允許它們上樹,現在的社會開放了,不再大力阻止青蛙上樹了,所以大量青蛙紛紛上樹。

因為有一種蛙叫樹蛙……


我覺得「男性化」不一定是男性化,而是人性化了。我們覺得「男性化」,是因為我們接受的意識教育里「男的應該這樣」,「女的應該那樣」,所以才會覺得「男性化」。而這種「應該怎樣怎樣」是壓抑人性的,現在人性解放了,女同胞們可以更好的展現自己,更好的為社會做貢獻,更好的享受生活,這是好事。


勇敢,果斷,獨立自主,自食其力,

是新中國健全人類所應有的素質。

敢於挑戰傳統性別界限,偶爾說葷段子,健身,武術,吃肉喝酒,研究歷史、土木、建築、軍事、政治、電競遊戲、體育競技,

也是新時代女性可以有的技能愛好。

不要被西方資本主義的糟粕(腐朽的階級壓迫及拜金主義)所腐蝕,多學習他們的優點,

雖然每個人都有權利選擇生活方式,你大可以選擇做一個經濟不獨立的家庭主婦,

但沒必要以為 「有異性供以驅使、靠他人供養生存」 就更優越。

毛主席說,婦女能頂半邊天。

天空是沒有分界的。

你這朵雲在天上想怎麼飄就怎麼飄吧。


我最煩這種讀幾本書就裝大以巴狼的了。掉什麼書袋?一根針掉地下,憂國憂民啊。

她爹喜歡小子,她立刻剪了短髮,改了取向。她爹喜歡小子當兵,她立刻天天出去越野,只穿迷彩。她爹喜歡小子喝酒,她立刻買了一箱白兩箱啤,夜夜練酒量。她爹喜歡小子有性格,她立刻跟她爹對眼,她爹問,你瞅啥?她一句話頂回去,我瞅你像我爸爸!

這不就是她爹想啥她照辦的事兒么?假設她確實是les,但她爹就是想要個取向正常的閨女,她又選擇了形婚,這不一回事兒么?說白了這應該是封建家長制的問題,什麼男性氣質女性氣質,瞎琢磨啥呢。

點開問題描述一看,更可樂了。女兵訓練,導致大姨媽不準,這太不尊重女性了。請問,如果三十五度還出操,這麼熱曬壞了皮曬脫了水,是不是太不尊重人性了?

什麼是軍人?軍人那是要在任何情況下都要執行任務的。第一,某些任務需要女兵。第二,你不練女兵,人家歪國練啊。

還不知從哪祭出一套讓社會適應人的理論?!還給魚一條河,給駱駝一個沙漠,艾瑪上古修士啊,移山造海大神通啊!

真不知道你這政治課怎麼念的,什麼叫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你當社會是變魔術呢。


話說,什麼叫變成?誰告訴你以前的女性是什麼樣子了?並不是女孩子變得女漢子,男性化。我們的女性長輩們,大多遠比你們所謂的自稱女漢子,要堅強,能幹的多。只是你們被各種影視,文學作品糊住了雙眼。覺得女孩子就該是嬌羞軟弱的林妹妹。其實,獨立勇敢的姑娘,更加讓人喜歡。


歪個樓,這是國情,計劃生育導致的。

我和我的發小閨蜜勝男都是當兒子養的,必須頂天立地能扛事能負責能給父母養老。
被這樣期待,我們倆目前的條件的確是換個性別也符合婚戀市場上對男性適齡青年的要求。
均自己有能力買房,雖然是老家的房子不值錢。
但是我倆的能力條件娶個小城市姑娘綽綽有餘,有房有車給彩禮,對方可以拎包入住。
敞亮大器不為了幾萬塊錢彩禮跟未婚妻家撕逼。也不會哭哭啼啼上知乎來問窮人是不是沒資格結婚。

既能穿裙子撒嬌賣萌,又能掙錢養家自己拿主意,還能扛大米換純凈水桶飛檐走壁胸口碎大石一肘子打掉流氓後槽牙。
我爹和她爹一起打球時交換育兒經驗,紛紛覺得自己培養得不錯。比那些自己買不起房還嗲脆弱慫的男孩的家長有優越感。

說白了還是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不管男女,在這個社會上,生存能力基本決定了價值所在。
這個在男權社會叫做擔當。

刨掉這個才能討論性格啥的。
飯都吃不飽,家都養不起,還扯那些沒用的。
我爸和她爸都是這麼個想法。

我倆本想像個男人那樣去結婚,後來覺得在男權社會環境強行養家貌似不太划算。
我們看不上比我們弱的小白臉,還沒到那個遊刃有餘的境界。
而且到底多少男人能倒插門得心甘情願。

所以條件限制只能平權了。
彼此不吃虧,相互吸引能力相當,共同主外共同主內。
這是我們被養成這樣的最後的決定。

我爸看我婚紗還是很欣慰的,我終於直了,沒和勝男私奔。

其實我們都是獨生子女政策的既得利益者。這個教育結果是集合了全家的教育資源才完成的。
但凡我倆有弟弟,日子肯定慘很多。

我倆臭美愛撒嬌喜歡穿裙子塗指甲油捯飭頭髮,喜歡軟萌可愛或者精緻耀眼的東西。

但是這些和我們工作時做六休一早十晚十、一個人干倆人的活並不衝突。

和我們文風直率犀利有趣也並不衝突。

青蛙本來就能上樹,是弟弟和重男輕女思想拖後腿而已。

女人本來就可以這樣,也可以那樣。

只是更多的女人有了經濟層面的擔當後,這些【也可以那樣】就凸顯得豐富多彩起來了。

我們不用裝成【本來就這樣】來取悅家庭里掙錢主力的人了,因為我們自己就可以養自己。

評論區有個朋友說女孩子能扛得起純凈水桶,力氣好大。

其實這點重量是一個健康的女性人類該能承擔的。

只是這個能力並沒有被刻意訓練,極有可能被社會眼光和她們自己親手閹割了而已。

覺得有力量有能力足夠直率是不夠軟萌不夠討男權社會的男人喜歡的思想,才是男權社會對女性的壓迫吧。

在男權社會,有幸成為獨生子女限量版女孩,真是好運氣。

一個人吃西瓜,還撿心兒吃,沒人跟我搶,真爽。


女性爭強好勝並不是女漢子,男性溫柔體貼並不是娘娘腔,這些是作為一個人不論是男人還是女人都可以擁有的品質。

——分割線——

有人評論說我答非所問,我只是就題主最原先的描述里某些觀點做出了不一樣的陳述。

那我在這裡鄭重再回答一下,題主舉的例子里的女孩子是跟他家裡重男輕女有關係的,是因為男權的原因。她把自己變得男性化是因為家裡人對女性的鄙夷而令她對女性特徵產生了厭棄。

但是,個例不能推到整個社會,整個社會的女性變得所謂的「男性化」「女漢子」,那只是我們逐漸從男權枷鎖里掙脫出來,變成自己想成為的應該成為的女性本來的樣子,獨立,自主,勇敢,有擔當,上進等等,這是每個人都可以擁有的美好的品質,不是男性的專屬。這種恰恰是跟女權的進步有關,而不是因為男權的壓迫。但是,又要但是了,「女漢子」這個詞偏褒義,而「娘娘腔」偏貶義,這種差別是由於男權的原因,大多數都是可以接受女漢子,但是不能接受娘娘腔,因為人們更愛男性性格特徵,女性只是第二性。

題主幾番改了描述,大概的意思是因為男權社會對女性的歧視讓女性不得不變得男性化(但其實不是男性化,這就是女生本來的樣子),並以舉了一個特殊的例子,題主雖然是呼籲不要歧視女性,但是依然套進了男女的刻板印象里,以至於說青蛙和猴子的例子,所以我在一開始的回答里說了那麼幾句話,可能我的思維太快,導致評論里有些看客跟不上,所以我就在這裡解釋一下了。


首先,我是一個高大、強壯、熱愛冒險、喜歡戶外運動、奮鬥事業、喜歡數字機械和金錢、可以自己搬運行李組裝傢具的女人,不是一個女漢子,不是一個女強人,不是一個「純爺們兒」。

其次,我尊重任何一個瘦小、溫和、說話軟綿綿、不喜歡暴力、喜歡漂亮的東西、不擅長理工科、路痴的男性,不認為他「娘娘腔」。

然後,我確實認為,有些女性因為各種原因,比如「女性一定是弱小的」「女性一定是愚蠢的」,想要剝離自己跟「女性」的關係,甚至我曾經也這樣想,但是,這個想法沒有必要,鑒於我是反女權,各位女性隨意。

同時,我希望各位男性意識到,男權社會對性別歧視的反應會投射為刻板印象,所以,男性不是必須「強壯」「勇敢」「能賺錢」「讓著女人」,如果你因為不夠「強壯」「勇敢」「有錢」「容忍異性不合理訴求」而被別人嘲笑或者判定「不是男人」,讓他去死,他決定不了你是不是男人,但他決定了他是個智障。

鑒於我是堅定的反女權,所以以上對男性的建議,真誠希望各位參考。


題主的困惑在於「女孩變得女漢子甚至男性化」,以及「是否與男權社會有關」。

首先,女孩子真的更加男性化了嗎?男性化、女性化這樣的概念又是從何而起?生理性別本身的差異可以作為對男女區分的第一標準嗎?

這些都有待于思考。

因為女性和男性天生在某些方面的差異,人類社會為了更好地運轉,就自作主張地為男女分工:男性理應外出打拚,女性理應相夫教子……諸如此類的概念不勝枚舉,然而這都是由於性別社會化而產生的「社會共識「或者「社會文化」。簡言之,這是老一輩傳下來的思想,為了人類的繁衍,男性應該堅定勇敢,女性應該溫柔可愛,等等。

事實上我們目前看到更多的是,拋開女性生育、力量方面的天性弱勢不談,大多數女性開始脫離原本的「社會文化「,去尋求生而為人的價值。

在工作上表現突出,努力奮鬥,下了班健身跑步,可以自己換燈泡通下水扛桶裝水上五樓不帶喘……恩電梯真是個好東西~(≧▽≦)/~啦啦啦

咳咳,言歸正傳。

如果說這些在題主眼中是「男性化」的表現,那我認為,您可能是把性別特質的不同當成了男女不同的第一要素。

然而事實上,在男性與女性之前,我們首先是人。

身為人,我們首先應該關注的是如何成為自己,而不是迎合社會文化價值觀下的男女定勢去塑造自我。同時,身為人,我們首先想到的應該是如何獨立解決問題,為自己負責,而不是因循守舊,因為社會文化講兩性應該如何如何,我們就放棄了生而為人的自我本能。

那麼,如果我們把女性「自己開瓶蓋通下水」這一系列動作換個主語「人自己開瓶蓋通下水」,是不是就顯得正常多了?

同樣,把「男生痛哭流涕、軟弱無能」換成「人痛哭流涕、軟弱無能」,是不是也非常情有可原?

在世上,我們首先享有人的權利和義務,其次才是享有性別的權利和義務。而用性別來割裂身為人的自我選擇這一點,我是不大認同的。

所以,女性男性化這一個說法,忽略了一個大前提,即男性和女性首先是人,其次才是男人和女人;即便由於社會文化的關係,兩性顯出不同的突出特質,也同樣不能否認二者根本的相同之處,故而基於這樣根本性的相同點,男性的特質在女性身上同樣存留,所以女性男性化這一說法並不成立。

其次我們再來討論「女性顯出男性擅長的特質,是否與男權社會有直接關係」。

我修改了這種說法的前提,即在承認男女本質相同的前提下,同樣承認男女有各自特別擅長的地方,比如力量方面。

我的觀點是,是的,我承認女性開始拓展自己可能不擅長的領域,是因為男權社會的壓力讓她們在自我意識覺醒的過程中感到了威脅和不安,於是她們逐漸開始尋求男女身為人的共同點,而不再執著於傳統的女性特質,並通過這種方法來提升自己的地位,以求得到尊重和認同。

我覺得這是很悲哀的一個現象。

雖然女性自我意識覺醒是一件好事,但是這種覺醒最大的動力卻是來自於男性的壓迫。正如一開始女性特質成為文化基礎的時候,是因為女性需要以柔弱的姿態依附男性以獲得生存的機會一樣——兩種選擇,看上去最大的動力還是男性而非女性自身。

說句題外話,看到這個題目的時候,我就想起電影《末路狂花》、知乎女權盛行以及前段時間惹惱我的問題——「男性是否普遍不再對女性展開追求」。

女性一直以來處於「被觀察」的地位,她們的美貌首先被當成武器和工具,其次才是取悅自己的手段;她們的勤儉持家溫柔善良首先被評價為「適合做一位妻子」而不是「良好的人格和優秀的品質」。

這些看法使得女性在最初就沒辦法脫離「他者」的眼光來正確評價自身,做出任何一個選擇背後的動機都會有男性的因素。

就如同很多女性講「化妝不是為了男性」,然而實際上,她們可能的確不是為了男性,但卻是為了通過「被觀察」而得到滿足。也如同那個男性是否追求女性的問題一樣——女性的價值幾何,是否被追求,並不是自己說了算的,而是男性來決定的。

這種地位的不平等深深根植於中國的文化背景中。

所以很多女性為了「被看得起」,塑造「不依賴於男性」的形象,而宣稱自己要變成「有趣的靈魂」,從而開始讀書、健身、手工、茶藝……希望通過技能的提升以提升自身,換取與男性平等對話的權利。

其實,不用這麼卑微的。

我到現在仍舊相信,一個人是否被看得起,是否被認同,是否被喜愛,永遠只與「你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相關性最大。

假如你熱情開朗,像郝思嘉那樣活力無限是萬人迷,那很好;但假如你天性不善交際,還要強迫自己因為「社會需要會聊天的人」這樣的理由,而費盡心思地改變自己最終痛苦無比;或者你本身在職場容易受挫,卻還是為了與男性搶飯碗而拚命工作,整天精神疲累鬱鬱寡歡……

我不會勸你放棄工作,但是我會建議你換個與自己性格相符程度高些的工作。

真的不必如此委屈自己。

我更願意討論的,是如何矯正這種「被觀察者」的身份,或者說,如何讓女性可以自主做出判斷而不依賴於社會文化的影響。

其實我記得肥肥貓老師曾經點贊過一個答案,對我來說深有感觸,抱歉鏈接找不到了,結合我的思考,應該是這樣的一種結論:人的選擇理應被尊重,無論是男性選擇女性化還是女性選擇男性化,我更希望這種選擇不是出於外界環境的壓迫,而是源於內心真實的渴求。

你選擇成為科學家、家庭主婦、夜店女郎…這些都無所謂,無所謂好壞,無所謂成功與否,無所謂應不應該去提倡,這一切只有關於你是怎麼想的,你是否順從了人格中自己覺得最舒服的那一部分特質,從而變成你想要的人。

無關社會,無關旁人,只有關於你自己如何看待自己,如何想,如何做。

希望能夠看到這個回答的人,都好好思索一下,自己是否在不經意間做過「觀察者」和「被觀察者」,以及,但願人類都能不委屈自己吧。


這個問題里有兩種形象的概念。第一種是「統計上的男/女形象」,第二種是「個體的男/女形象」。個體形象是基於個人選擇,這毋庸置疑。而題主的問題應該是基於自由選擇,為何許多女性選擇的個體形象向統計上的男性形象靠攏,以及為何社會對「女生男相」的容忍程度比「男生女相」高。

這多少跟男權社會有一點關係,但具體事例還要具體分析。

在男權社會裡,對男子的社會責任,國家責任,歷史責任的要求都比對女子高得多。男子是大男人,對他們的要求是「齊家治國平天下」,「位卑未敢忘憂國」。而要求小女子也要憂國憂民,承擔社會責任的場合極少。當然,這也絕不僅僅是出於什麼溫情脈脈的保護。承擔社會責任是參與社會資源分配的途徑,所以絕大多數女性當然是被排除在資源分配的權力之外的。

因此,在男權社會中,女子向男子看齊,屬於向上走,甚至有些情況下是可歌頌的,例如花木蘭,秦良玉,楊門女將等等故事。當然,歌頌這些女性典型的意義在於激勵男子「女子尚能為國分憂,你們若是還不如她們是不是太丟臉了?」,而不是真得鼓勵社會上的普通女子都去跟她們學。女子的真正責任還是以家庭責任為主。

而男子向女子看齊,是向下走,屬於自甘墮落。歷史上,我們對一個溫柔的丈夫總是有那麼一點看不起。張敞給自己老婆畫個眉,還要受到政敵的攻訐。登徒子的老婆如此之丑,他們夫妻感情卻還不錯,可想而知他是多麼好色啊!十二寡婦征西,那是在沒有男人的情況下。若是十二夫人征西,而她們的丈夫卻縫補在家園,那就是不折不扣的滑稽劇了。

於是在男權思想尚佔優勢的今天,一些女性通過「像男人」而表現自己「可以承擔與男人相同的責任,也以此要求與男人相同的權利」是正常的。比方說,就連西方女人穿褲子的權利,也是女權主義者通過抗爭得到的。這絕不僅僅只是增加了穿著的選擇範圍那麼簡單,它代表著女人同男人一樣的社會義務,責任與權力。同樣,「女漢子」帶有的貶義較少,甚至有一定褒義成分。而「娘炮」對男人來說則是不折不扣的貶義詞了。「妖里妖氣像女人」的殺傷力比「糙里糙氣像男人」要大得多。

因此,一些女性的形象向男性靠近,以「女漢子」自居甚至帶有一點驕傲感,可以看作女性自我解放意識的一種表現。當然,這種解放是以「我可以像男人一樣」來體現的,說明她們可能依然存在有女性客體地位的思想殘餘。不過不管怎麼說,她們還是對「女孩就該有女孩的樣子」這種刻板印象進行了反抗,是進步的。就好比生個女孩叫「勝男」,雖然也不太好,但就比「招弟」要進步得多。而你又見過幾個男孩叫「勝女」的?說明男優女劣的思想依然存在。這裡實際上有三個認識過程:女人天生不如男人→女人可以和男人一樣→女人是不是和男人一樣都無所謂。

我們是女性,我們的樣子就是女性的樣子。

(注意,以上分析只是「女漢子化」的一個原因。本人從來沒有明示或暗示過這是唯一的原因。不要來問我「為什麼她們不能天生就喜歡這樣子」了。她們當然可以天生就喜歡這樣子。當然也有可能是為了迎合某些喜愛「英氣女人」的男人的口味。還可以是對長輩重男輕女思想的對抗反應。也可以是由於青春期階段學校不允許女性化的打扮造成這種審美特點。或者人家心理上本來就是個男性。對於個體選擇,我說「具體事例要具體分析」,就是這個意思。)


題主所舉的例子的確與男權有關,男權結構將「男性」與理性、正義和普適性等美好的辭彙建立起聯繫,而「女性」則與感性、懦弱等特點相關聯。

男權社會根據性別角色法則將男性和女性各自規訓成既定的角色預設模樣。而某些女性為了能夠在男權結構下更好地生存,會將自己改變得更「男性化」,比如某些女性政客。

不過題主似乎默認了「男性氣質」和「女性氣質」存在的合理性,並認為女性應該具備相應的性別特特徵,而非變得男性化,否則就是不好的,「感到很心痛」。然而實際上未必如此,女性「男性化」未必就是不好的。

人的性別有生理性別(sex)和社會性別(gender)之分。關於社會性別,目前主流的觀點以社會建構論為主,即認為社會性別是社會建構的產物,會隨著時間和文化的不同而發生改變。所謂的男性氣質和女性氣質也是後天獲得的,其建構過程深受「男性中心主義」的影響。

關於男性氣質和女性氣質,或者是社會性別差異,不同的女權流派會有不同的觀點,而他們其中的大多數都支持個體可以自由選擇性別認同。大致提一下幾個流派關於男女差異的觀點:

(1)首先說人數最多的那一派,觀念女權主義,即沒有成體系理論的樸素女權主義,只是受進步主義運動和人權觀念的影響,支持「程序正義」和「公平」原則。該派認為男女之間存在生理性別差異,認為即使存在社會性別差異也不應該以此為由而對男女雙方進行區別對待,每個人都有選擇自己的性別和自我實現的自由。

(2)新自由主義女權高度批判男性氣質,認為男性氣質本身具有落後特性,會導致權力無序爭奪、戰爭和極權等等,男性氣質是導致性別歧視的根源。

認為男女之間生理差異和社會性別差異都是客觀存在的,但是個體可以根據個人自願自由選擇性別認同和自我實現。

(3)激進女權主義(此激進並非我們所理解的具有極端意味的「激進」,其思想來源很多是來自於馬克思主義),認為性別壓迫是以男權製為根源的階級壓迫,女性因為受到性別壓迫而產生異化。男女分屬兩個階級,而男性主導了交換價值的定義,並控制了交換過程。

男權的統治不僅存在於公共場域,還存在於家庭等私人領域;主張性政治,個人即政治,高度關注性、身體和家庭領域。男女不平等是由性別造成的,並經由歷史延續保留下來。性別平權需要反對男權制,破壞性別角色分工。

男女之間存在生理差異,但生理差異會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而逐漸消失;男女之間沒有性別角色差異,性別角色只是男權制下權力關係的外化。

(4)相對而言,後現代主義女權主張模糊弱化性別界限,反對本體論與性別二分,強調文化多元和個體的獨特性。

後現代女權主義中的某一流派採用的是福柯的「話語——權力」理論,該流派認為性別歧視是一種結構性歧視。而結構性歧視只和話語有關,它是話語秩序通過實踐使權力關係發生改變,並導致新的話語建構的過程。而人的身份是通過話語相互指涉產生的,通過語言敘事建構出合理性,在話語秩序中被賦予文化價值。在話語秩序下,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體現出來的是身份政治。

性別本身是被話語建構而成的,所謂的「男性氣質」和「女性氣質」僅僅是一種被建構的性別符號秩序,而現有秩序是一種單向的男性文化。女性是被男性中心話語建構而成的,缺乏自我主體性。在父權結構中,性別僅僅是一種話語傾向,而非本質性的概念。而性別平權即消解父權結構的身份政治,並在話語秩序中找回自我主體性的過程。

(5)文化女權主義,男女之間存在生理差異和性別差異,讚美女性氣質,認為感性、愛和關懷等女性特徵遠優於暴力、鬥爭和富有攻擊性等男性氣質,主張重估女性的價值,

(6)生態主義女權,反對人類中心論男性中心論,反對男權文化和價值觀,讚美女性本質,認為女性更接近於自然,主張人與自然和睦相處,積極改善女性和自然的狀況。

其中,文化生態主義女權認為男女之間存在生理本質差異,但女性更優於男性;社會生態主義女權認為女性經由社會建構而成生育、照料兒童等做家務等社會特徵與自然更接近。

後面這兩派倒是蠻符合題主的想法的……至於其他流派的觀點,就不一一列舉了。

公眾號:Herstoria

http://weixin.qq.com/r/iylaQvXEG6hkrbEh93yZ (二維碼自動識別)


顯然是有關係的。

因為男權社會把一些原本是人人共有的、特別是利於個體發展的特質規範為「男性化」,導致女性若服從規範,則要主動遠離這些特質,若不服從,則被認為是「男性化」,意即「這些品質是女性不該(不可能)擁有的」。

而這個結果進一步導致,女性的自我規範——我們不應該主動具有這些品質。擁有這些品質的女性被開嘲諷——她們有問題,是「女漢子」。不擁有這些品質的女性組成了女性的刻板印象,被社會認為:你看,女人就是這個樣子的。

這些特徵包括什麼呢?

包括但不限於邏輯強、理性、堅強、果敢、有力量(體力卓越)、領導能力強、管理能力強、競爭意識強(好勝,敢拼)、專註事業等等。

所以現在,當平權意識漸漸興起的時候,很多女性不滿足於這種規範,她們開始展露上面所提到的那些特徵。於是習慣了男權社會視角的人驚呼:天哪,出現了一群女漢子!天哪,這些女孩變得男性化了。

其實她們只是變成了自己想要成為的樣子,或者是男人不希望他們成為的樣子,而不是變成了男人的樣子。

當然也有很多女孩喜歡傳統的女性角色,並且樂在其中,這也很好,但是不要把她們樹立為女孩「必須有的樣子」,正如女漢子也不是女孩「必須有的樣子」,這兩種選擇都是自由的,女孩可以選擇成為前者也可以成為後者。而男權社會試圖阻礙這種選擇,這是它的問題所在。

更重要的是,男性也有同樣的選擇,男權社會同樣阻礙了他們的選擇。

成為自己想要成為的,是人最重要的權利。

樓主提到的想法「怎樣讓社會更適應人,如何打造一個人盡其才的環境」 給魚一條大河 給駱駝一個沙漠 給猴子一片森林 青蛙一片沼澤 而不是反之」本身是沒問題的。但,是誰規定了男女兩性誰是青蛙,誰是猴子,誰是駱駝呢?

放棄「性別」這個劃分法吧,讓願意成為青蛙的擁有沼澤,願意成為猴子的擁有森林,願意成為駱駝的擁有沙漠,這才是我們追求的根本。

P.S.至於你的那個朋友,「變得男性化」(姑且用這個詞)對她自己來說到底有沒有好處,子非魚,安知魚之樂?具體的情況我們不明白,但如果她曾經嚮往安安心心地結婚生子,那麼阻礙她獲得夢想的到底是什麼?難道是她的「男性化」嗎?她的家庭重男輕女是讓她沒有安全感的關鍵,而「安安心心結婚生子」不等於服從傳統女性角色安排,也不是幸福的代名詞。據我所知,很多「男性化」的姑娘,不但安安心心地結婚生子,並且在她們的事業和愛情上得到了毫不妥協的幸福。


我的回答的方向不是社會學角度的(壓根不懂),而是自我感知層面的。

前幾天,幾個小夥伴在一起聊天,最開始討論的問題是:「男人,到底結了婚的尊重女性,還是沒結婚的更尊重女性?」討論著討論著,聊天的畫風變成這樣的——

「人,可以不結婚啊啊啊啊」。

「男人一定要事業有成嗎?沒有必要啊」。

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後天形成的。」(波伏瓦語)

「女性創業者比男性創業者有優勢」。

(好吧,最後這一句是針對我而言的。)

我今天專門拿出來說,是因為這場朋友之間的談話,折射出來的問題,和題主關心的問題異曲同工——「我們如今天天在說的「女性越來越沒有女性特徵的時候到底在說什麼?」

或者:「女性的強大會不會造成男人越來越不像男人」?

(事實上,社會就不應該下這種「什麼樣的男人才是男人」的定義)

不知道大家注意到這樣一個細節沒有?我和小夥伴們的聊天,說到「女人獨立」這個事情的時候,我的朋友們——

他們沒有說:「女人要把自己變成女漢子你才可以出來創業。」

他們也沒有說:「完了,現在的女人要翻天了。」。

他們說的是:「女性創業者比男性創業者有優勢」。

說心裡話,朋友們的總結讓我很開心。這是真愛,更是對我的尊重與理解。

現實生活中,我從來不會說「巾幗不讓鬚眉啊」,「女人是被逼出來的啊」,「我要活成理想新女性的樣子啊」之類的話(嗯嗯,我在知乎也沒有說過啊啊啊)

我18歲開始執著「自己做主」,2X歲以後選擇創業,始終堅持獨立——僅僅只是因為:我,喜,歡。我沒有想過要做「女漢子」,我更不認為自己男性化。

我從來不看重:身份證上面的年紀,社會標準所謂的青春,別人眼裡的美貌標準,什麼樣的才華才是才華,甚至於,兒孫滿堂什麼的(此處省略一萬字)。

是的,對於我來說,一,概,不,重,要。

我美不美的,我家的鏡子會告訴我,

我控制體重是因為我愛美愛漂亮,不是迷信「好女不過百」,

我有木有才華,你不會多點耐心觀察一下嗎?

我適合不適合創業,我心裡比任何人都清楚。

比起靜姐,我更喜歡人家叫我九哥。

——如果這樣的我被誤解為「男性化」,我完全沒有意見,但,你如果要說我要比男人比下去,我就不承認。我沒那個想法,更沒有那個意識。

哎呀,廢話太多了。現在開始答題:

我的想法是:(僅女人角度)

首先,我覺得我們女人應該感謝這個時代給予我們的寬容。

以前社會,女人的社會命運指向的是婚姻,而她們的生理命運,就是生兒育女。

我記得我小時候,我隔壁鄰居的阿姨教訓她的女兒我的那個小姐姐的時候喜歡說「你連毛衣都不會織,將來誰娶你啊」,諸如此類。

直到後來,我長大成人,我父母對我的未來感到擔憂的時候,他們私下對我的盤算居然是「讓我帶著房子去嫁,一定可以嫁一個好男人的」。(當時真的好氣)

父母的這樣思維方式很好理解,女人在社會地位上附屬於男性,所以為了生存,為了獲得更多的資源,女性就要學著從男性的視角看待自己,評判自己。久而久之,就習慣了,並把這種男性對自己的要求,內化成了自己的追求。

(這種表現並不是在具體的哪一個人身上,而是一種文化趨勢,感同身受的小夥伴一定很多。)

而,現在社會,已經不會有人逼著你去做傳統意義上的女人——你看以前,女人之所以必須做女人應該做的事情,絕非單純的生物學原因,而是取決於社會制度和文明。

如今的時代給予了我們女人很多機遇,讓我們可以「做自己」。讓我們可以自由至上——我說的「自由」是自己做主。允許我們追求有主觀意識的生活,讓我們越來越有能量承擔自己——自己的人生,自己做主;人生的價值,自行來算。

這就是活著的意義。我們去看一個人,應該先看TA是誰,看TA的思想,而不是看TA的性別,然後,得出「不像男人(女人)」的結論

如果你要問我——什麼是女人對自己最好的關懷?

我的回答是:做一個真正自由的人。

其次,「社會性別」一直以來都是社會強加給兩性的。

妻子和母親的命運,是男人發明出來用以否認女性自由的。

丈夫和父親的命運,是社會發明出來逼著男人完成任務的。同樣的,男人之所以成為男人,是因為社會默認了他們與生俱來的「優越感」。

你們看看我們父母那個年代,甚至於70後的哥哥姐姐們,男人因為性別要承擔的責任,女人因為性別要忍受的委屈——很多固有的思維方式造成了男人和女人的雙重傷害。

事實上,不管男人還是女人,首先是「人」——人,沒有,也不應該有天定的本質,更沒有什麼「XXX」的宿命。我們要成為什麼,應該取決於自己的內心的愛,應該取決於自己的選擇,自己的行動,自己的「介入」。

再次,人的本質是什麼?

馬克思說:「人的本質並不是單個人所有固有的抽象物。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

村上春樹在《挪威的森林》說:「人的本質是自私的,是追求快樂的,可是失去就是失去,永別就是永別。」

王小波說:「人的一切痛苦,本質上都是對自己無能的憤怒。」

這些思維方式我個人也很喜歡,但我更想說的是,有木有比「人的本質」更重要的東西?這個時候,就要用薩特的「存在主義」來表達:人並沒有一種先天的、不變的本性或者本質,人的本質都是後天自己創造的。並且比本質更重要的,是存在。

是的,小夥伴們——人的存在,比任何其他事情都重要,「我存在」的這件事實比「我是誰」更加重要。

當然了,要破除性別上的本質主義,看上去挺簡單,但真的論證起來一點都不容易。我也沒有能力展開說。

接下來,更重要的問題是:

女人是什麼?或者我們女人應該怎麼活著?

標榜「女性成長」、「女性獨立」、「我要我喜歡的生活」是很容易的,坐下去在電腦上打字而已。

但活著可不容易。

血淋淋的現實隨處可見——

比如:很多女性早上起來嘴上喊著「我只愛清晨的陽光啊」,「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從明天起關心糧食和蔬菜啊」,9點走到辦公室就被自己的主管打了臉,心裡的台詞立刻變成「勞資明天就是那個穿著Prada的女魔頭」。

比如:那些在知乎很誠實地說出了自己的糾結的女孩子們,哪個沒有被人噴死?

更殘酷的是:大多數女人都是屬於別人的人。且不說「誰對自己好,就和誰走」,很多時候,她們的思想是他人的觀點,她們的生活是一種模仿,她們的激情是一種引證。並不是因為有多喜歡,而是因為有安全感。於是,總是以自欺欺人開始,而以欺騙別人告終。

最本質的原因是什麼呢——現在活著的成本太大。「女人的理想」與「社會的現實」是撕裂的,這很容易就導致了知行合一的撕裂 。是啊,漂亮的話誰不會說?在鍵盤上的文字世界裡捧什麼價值觀貶什麼價值觀是最容易的。

誰都想過屬於自己的奇妙的生活!點滴都不浪費。誰都知道不應該虛擲自己的每一寸光陰,但仍舊控制不了自己去聽聽無聊的話,骨子裡都渴望補救無望的過失,不知不覺地在愚昧的事上消磨自己的生命。

我最開始創業的時候,我身邊的朋友建議我「隱婚」,他們說「這樣一來,你能得到很多好處」,我並沒有做出那樣的選擇。我沒有想過利用性別去討要任何好處。

身為女性創業者,我一天到晚四處行走,必然會經歷許多的勸阻和質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短板,我當然也有,很多時候,很多人,不寬容不放過我這個三歲的創業者——嗯,他們都是對的,「一切因生一果,一果具一切因」,所以,我真的只怪我自己。

你看,每個人成長過程中都會遇到別人的不信任,自己犯了錯自然要受到別人的批判,在這時你會如何選擇?

有的人選擇義無反顧,

有的人選擇順從,

有的人選擇死不改悔,

有的人選擇「改」。

我想說的是,所有的選擇都沒有錯,但你必須是你發自內心喜歡的。更重要的是,你不能後悔。

最近,在我身上發生了三件事情。

一件「被狗眼看低」的事,

一件「英雄惜英雄」的事,

一件「被曾經那麼信任的一伙人抱團黑」的事。

三件完全不同的事情給了我同樣一個教訓(啟示)——我痛恨自己在幾十年的人生中是一個60分萬歲的人。

按正常人的正常邏輯,當我們說到「無法原諒」,必然要提到「放下」 。那我是如何從這種「懊悔的情緒」走出來的?

佛法常言「放下」,那什麼是「放下」?佛說,用世間法來說就是原諒他人,接納他人——但我沒有記恨任何人,我不懂佛法,但我多少懂得「法爾如是」的道理。我就是感覺我對不起信任我的人以及愛我的人,我能原諒抱團黑我的人,高能原諒當眾讓我出醜的人(反正以後誰也不認識誰),但我無法原諒我自己以前那種60分萬歲的態度。

佛還說:

雞湯說,原諒自己,是很深的功課。

那要怎麼辦?聰明人一般有兩種選擇:

1:接納自己。

——包括那些自己曾經做得不夠好的,也包括自己曾經犯過的錯。我是犯過錯的,可是誰不是呢?這樣的我,依然是值得被接受的呀。

(這種情懷很好,但這個邏輯我不喜歡。)

2:改。

我選擇了「改」。我沒有「完美傾向」,我只是知道如何做到80分+,不想留在60分的位置上而已。

雞湯喜歡對女孩子們說「你若盛開,清風自來」,這種情懷很好,但這個邏輯,我還是不喜歡,我為什麼要為了等「清風」才去「盛開」?如果我「改」是為了「清風」,和那些努力是為了「名利」的,有什麼區別?都是「有所期待」,我「改」僅僅是因為「我想改」。我「盛開」是因為我想盛開。

所以,我最欣賞的是「在拿捏之間既沒有喪失自我,又活得精彩的女人。」至少,我們沒有忘記自己是誰。

我覺得女人就應該這樣活著。


先放結論:

沒有關係,不用反思,反而應該高興!反而是題主需要靜靜地思考一下自己的提問,這才是有些危險的。

因為,

從時間線性地來看,總體上說,全世界的大部分社會都在比以往「更不男權」,對女性友好的地方變得越來越多,這是個大趨勢,儘管有部分倒退、儘管仍有許多地方不盡如人意,但整體趨勢是這樣的。這一趨勢的最顯著體現之一就是:女性不再「必須普遍地具有女性必須擁有的氣質」——按照題主的用詞就是「陰性氣質」,一般而言這些氣質包括但不限於「溫柔」「含蓄」「包容」「溫順」等等。只有在更為開放、向著更為平等的可能性發展的社會,才能允許甚至鼓勵女性具有曾經被男性壟斷的「陽性氣質」,包括且不限於「堅強」「勇敢」「俠義」「叛逆」。

也就是說,現實跟題主的想法正好相反,越來越多的女孩子「變成」所謂的「女漢子」,具有男孩子所具有的性格,這本身不僅不是「男權社會」荼毒的地方,而恰恰是現代社會更加開放、整體氛圍對女性更加友好的體現。因為,這種「女漢子」「女公子」成批量的出現,是因為社會給了她們選擇自己行事風格、個人生活的權利,社會對她們天性當中本有的、與男性相通的「人性」部分不再禁錮、允許她們葆有自己的天性,不再強行規範她們、把她們裝進「陰性氣質」「女孩必須溫柔/生育/聽話……」的套子里,否則便要對她們加以懲罰、乃至讓她們無法存活。現在我們越來越少地預設「女性/男性必然/必須如何」,不再用以往的「行為規範」去要求女性必須「像個女人」,甚至會在許多社會群體的審美取向、價值取向上肯定、讚揚女孩具有「陽性」特質,肯定自我奮鬥、獨擋一面、不讓鬚眉的女孩,這是整個社會的進步。畢竟,這意味著我們越來越意識到,「女性」所具有的不應該僅僅是「陰性」,而根本上應該是「人性」,是人的風格,人的權利。所有人類的美德氣質,應當是人性的共同追求,而不單是男性的追求。

反而,這個問題的提出說明了題主的認知本身是有問題的,也就是說,是男權的。

···················································我是美好的分割線······················································

當今社會儘管仍然是男權社會,對女性仍有許多不公平之處,但就這個問題而言,成批量的女公子女漢子們的出現,還真不是男權社會的摧殘,而是在對女性仍然相對苛刻的社會環境當中,露出的希望曙光,是為女權奮鬥的前輩們對當今女孩子的饋贈和期盼。倘若這些女孩子都又回到「個個兒都只具有陰性氣質」的乖順情形下,才真正是需要深切反思女權現狀、反思甚至反抗現有社會秩序了。

這樣「陰性氣質」普遍存在的情況,離我們並不很遙遠。秋瑾如此描述過:

那二萬萬男子,已漸漸進了文明新世界了,智識也長了,見聞也廣了,學問也高了, 身名是一日一日進了 …… 二萬萬的男子,是入了文明新世界, 我的二萬萬女同胞, 還依然黑暗, 沉淪在十八層地獄, 一層也不想爬上來。足兒纏得小小的, 頭兒梳得光光的, 花兒、朵兒, 札的、鑲的, 戴著; 緞兒、綢兒, 滾的、盤的, 穿著; 粉兒白白、脂兒紅紅的搽抹著……身兒是柔柔順順的媚著……

這不就是題主所描述的那種男人具有「陽性氣質」、女人具有「陰性氣質」,陰陽各居其位的美好狀態嗎?男人志存高遠、見多識廣、才高八斗、高談闊論,進入公共領域揚名立萬;女人小鳥依人、嬌艷欲滴、溫柔可人,在私人家庭領域活動。

可是,這恰恰卻是秋瑾們所認為的「二萬萬女同胞,還依然黑暗、沉淪在十八層地獄」,看來,這種狀態並不是對女性有利的、不是追求女性解放、女權的社會和群體所欲的。那麼她們追求的是什麼呢?她接著說了:

做教習, 開工廠, ……如再志趣高的, 思想好的, 或受高等的名譽, 或為偉大的功業, 中外稱揚, 舉國敬慕

看看,從那時起,為女性權益爭取呼籲的前輩就追求的是女子也能達成「偉大的功業,中外稱揚」,而「偉大的功業」是一個完全具有「陰性氣質」,溫柔、嬌弱的人所能輕易成就的嗎?顯然不能,它必然呼喚人在具有細膩、謹慎的「女性特質」同時,更需要堅韌、開拓、勇猛等品質,而這樣的女性,才是秋瑾們呼喚、提倡的——這樣的女性,不就是題主所說的「女漢子」嗎?!她們的出現不是壞事,不是「男權社會壓迫下的畸形產物」,反而是釋放出女性本身具有的天性、稟賦、能力的體現。

再進一步說,就是:所謂的「陽性氣質」並不是男性專屬,「陰性氣質」也不該是女性壟斷,男孩式的女孩的出現不是「原本陰柔的女孩子」發生了基因突變,而恰恰是「本來就應該同時具有陽性和陰性兩種特質」的一個人褪去了她身上原本被塑造、被教化的「陰性外殼」,露出了她作為「人」的本質。並沒有哪些特質「必須」是男性所有的,也因此並沒有哪些特質「必須」是女性所有的;反過來也一樣,並沒有哪些特質女性「一定不能擁有」,也因此並沒有哪些特質男性「一定不能擁有」。

而題主後面講到的訓練女兵太狠以至於違背了她們的生理規律,這個行為本身是錯誤的,而且已經被越來越多的人、越來越多的機構和領域認識到這一點,到網上一搜,有很多都是對當年不考慮女性生理情況而不科學地制定勞動計劃、體育體能訓練計劃的反思,現在我們已經不是那個一味強調「男女都一樣」「鐵姑娘」的時代了,對那個時代的反思只要你用心,都不難讀到或者找到。對於這個問題,我想說的是:這本身是一個錯誤的行為,但是和「男權社會」沒什麼關係,還上升不到這個高度,是一個「技術」上的問題,而非「道」,即便是男性,也需要科學的指導和體能訓練的目標,否則一樣出問題。同樣,這些訓練之下的姑娘也不是「女漢子」,她們依然是溫柔的、勇敢的、千姿百態的她們,就像老師留作業你必須完成,但寫這些作業並不定義了你就是個內心熱愛學習的學霸,兩碼事。她們也一樣。我理解你說的「女漢子」,更少是指體力上的,畢竟現實生活中體力過人的女孩不多,而更多是指心智上、精神上、性格上更頑強、獨立、倔強的女孩,這些女孩自主選擇自己的人生,並且有機會展露她們的這些天性,就像我上面所說的,她們不是「後天變成這樣的」,而是女性天生本來就應該是有這一面的。這是好事,真的,幹嘛要反思呢,要的是鼓勵和欣賞!

現代人已經幾乎是充分地意識到:男女平等,不意味著男女完全相同,這一點題主真心是多慮了反倒是題主的問題和描述當中,另一個嚴重的問題現在在日益抬頭,這也是很多人憂心於國內女權境況可能比建國後一段時期有所倒退的原因那就是矯枉過正地強調「男女根本不一樣」「男女有別」,甚至於快要忽略了男人與女人都是一樣的人,在內心世界、舉止行為、性格特質等方面有一萬種姿態和選擇,有作為人的共同之處。這才是最危險的。曾經的男權社會壓迫得比今天狠,就是因為這一點想法在根本上隱隱作祟。

如果發揮科學的精神,無論在做自然科學還是社會科學的研究的時候,我們都首先要牢牢認識清楚一個問題:當一個現象、現實與自己腦海里預設的假設或者解釋不一樣的時候,我們首先要做的不是急於去認定這個現象是「有問題」的,而是首先要想想自己的假設是不是出現了問題。放到這個問題里來,就是:當題主發現越來越多的女孩子變得像男孩子的時候,應該首先想到的是,是不是自己對「女性」這個群體本身「應該什麼樣」的認識和預設是有問題的,自己需要去真正地體會和認識女性這個群體活生生的人性和特質,而不是急於先去認定「這些女孩子變得不像我所認為女孩子的應該有的樣子」,然後去盲目地反思。

要知道,反思是個好東西,但是盲目地反思,不是。

最後,先奉上一段波伏娃對女性主義的深刻論述,以回應題主對某一種激素or分泌物就「決定女性和男性徹底完全不同」的認識:

女人既不是由她的激素,也不是由神秘的本能決定的,而是由她通過外在意識把握她的身體,她和世界的關係的方式決定的。 這是存在主義哲學的解讀方式。也就是說,女人是由其處境決定的,所謂的「永恆的女性氣質」其實是社會造就的:一方面,父權制度和父權意識要求女性待在家裡,操持單調重複的家務;另一方面,女性有生育能力,女性身上的母性被看作是天生的,於是,做母親和撫育幼兒就成了她們的「天職」、「本能」 。

希望題主能夠好好讀讀


從社會學角度而言,傳統社會中男女社會性別差異的淡化和女性主義有關

同時,女漢子一詞帶有很強的傳統男權社會特徵

男權社會中,女性是附屬的他者,是第二性,不具備主體地位,沒有能動性,只是一個被動的承擔者;因此,女性是瘦弱的、渺小的、無力的;同時,男性作為主體,為女性滿足各種需求。通常所說的「女漢子」即是自我滿足需求(各種粗活、擰瓶蓋、裝電器),不需要男性參與的女性的統稱。

然而,為什麼自我滿足需求的個體就被賦予了「女漢子」這個稱呼呢?女漢子意味著這個女性不是一個女性,而帶有很強的男性特徵——這裡的預設是,存在一個只有男性才能佔有的社會功能域,在這個區域內,女性是被隔離出去的。

同樣,同樣存在一個只有女性才能佔有的社會功能域,在這裡男性是被隔離出去的。

這個概念帶有本質主義傾向,即,男女從本質上是不同的,因而二者負責的社會功能和社會角色也是相異的。然而,在高度多元和自由化的現代社會中,人的主體性是一個必要的前提,自然主義並不適用,真正限制個體發展趨勢的,只有被建構出來的概念而非基於生物特定的「本質」。的確,兩性間存在根本的生物學差異,但這並不能表示兩性間是完全不同的;常用的一句話是,個體差異大於群體差異。當然,這不能作為一個邏輯自洽的證明兩性間存在絕對平等的證明。事實上,除了生育等行為,溫柔、細心等傳統意義上的女性特質並不源於女性的生物意義。

然而,當我們看到一個不溫柔、不細心、不體貼的女性時,更多時候會說她「不像個女人樣」,而不是發現,並非女性天生具有這些特質。這些特質源於社會環境在個體成長中的建構作用,個體在成長時潛移默化地受到社會概念影響,男性被鼓勵勇敢、外向、粗獷,女性被鼓勵溫柔、細心、包容。在文明社會中,個體或多或少都是理性的,因此也其性格也是理性的結果。從某種意義上講,大部分個體都選擇了最簡單的路徑,符合社會期待,不進行防抗,接受社會對自己性別角色的定義並將其內化,這樣的成本是最低的;反之,若與之不符,則必然是要受到懲罰的,代價高昂。這樣的例子太多了,「沒有女孩樣」、「太娘」都是極佳的例子,這些帶有貶義的辭彙很自然地讓一某一別中的個體希望成為其反面。

女性主義發現了這種傳統概念下男女角色對立的虛偽和無意義。即,男性應該是陽剛的而女性應該是陰柔的,這壓迫了人的慾望和主體性,女性必須成為男性的客體,不能(而非不願)承擔很多責任的也長期被控制;男性則必須承擔大部分責任,受到男權社會的壓迫——事實上,男權社會的優勢者是上層男性,底層男性一樣是悲慘的,只是比更加悲慘的底層女性要好。因此,將男女社會性別概念定義的行為是不可取的。在此前提下,男性具有(傳統概念上的)女性氣質,女性具有(傳統概念上的)男性氣質逐漸成為生活的常態。

然而,帶有男權社會的特徵,女漢子是女性向以往被推崇的男性氣質轉向,是好的;而「娘炮」則是相反,因而是噁心的、可鄙的。

正如之前答案所說,雖然女性嚮往男性化這個概念本身帶有對男性氣質的推崇和對女性氣質的鄙夷,但這種現象的出現無疑意味著進步,性別間牢不可破的壁壘被打破了。同時,這種嚮往男性化導致的女漢子並不是女性主義所提倡的,女權主義認為女性也應該具有這樣的能力,這些能力是不分性別的。

順便說下,不覺得新兵營的條件對男性生理特質是合適的。


女孩子喜歡可愛事物你們說是男權社會設定的性別刻板印象,女孩子陽剛一點你們又說是男權社會坑害的,你們開心就好。


社會上的角色定型似乎是每個人在剛上學就會接觸的概念,比如:

男性:短髮、鬍子、高大、強壯、堅強……

女性:長髮、溫婉、嬌小、愛哭、體貼……

這些最基礎的形容詞簡單粗暴地概況了從古至今社會對男女定位的印象,因為對性別概念模糊的人類幼崽而言,這些描述能最快速簡易讓他們理解「性別」這個概念。

然而不得不否認即使社會進步,前人在對男女平等做出很大努力後,固有印象依舊如此。獨立好強的女性很多時候會被標籤為「新時代女性」,而縱然「小鮮肉」們竭力保持比女孩還秀美的外表,人設上還是在賣「邪魅」或「男友力」,可見傳統的印象意識早已根深蒂固在我們的潛意識。

除此以外,女性的基因進過700萬年仍然較男性更有情感需求,沿於女性一直有著撫育後代的責任,基因上的生物行為記憶讓女性通常帶有出於天性的母愛。在情感主導的思維模式下,女性通常對環境的觀察點會以:是否足夠安全(讓我撫育孩子)?為基準。因此,女性通常對安全感的需求較大。

好吧上面純屬我個人誑語,但實際上我確實覺得安全感的來源很影響女性對自我的角色定位。二戰時期女性大量走出家庭,投入到社會工作,你覺得當時的她們願意嗎?女性地位雖然在戰後得到解放,但實際上社會變遷帶給女性生活的動盪也讓她們不安。投入社會工作後,安身立命的依據就是工作。尤其在現今社會,基於資訊流動迅速,種種因素影響兩性關係的穩定性,對她們來說工作似乎比情感更確定回報;或是想要家庭更穩固所以努力以物質條件去支撐,所以今日我們看到很多「女強人」。

我母親跟我爸爸的妻子都有共同點:做的飯很好吃、家裡收拾得井井有條、也會把家裡的燈泡、水管、寬頻那些修好。她們都跟我說過相似的一句話:不用羨慕我會的這些,希望你不用會,要是男人足夠對你好有可靠,你不用會這些「男人的粗活」。我不知道她們說的對不對,只知道後來我做了室內設計還學了裝修和木工、在陌生城市居住還學了通水管、組裝傢俱、同時學會了做飯、在公司自己換桶裝水。但確實無人可以依賴下我只能把這些大家覺得「男人做的事」都自己做了,工作也是我唯一保命的依靠。

我應該不算是一個女漢子吧,南方女孩外表上還是騙的了人,只是很多事情出門在外無處可靠。我想現在很多女孩兒被逼成女孩子其實也是由於「綠茶婊」、「嬌氣」這種網路標籤的出現吧,害怕給誤會,只能物極必反地變成女漢子。畢竟比起讓異性喜歡,讓同性不討厭是更難的,事實上哪個女孩不喜歡撒撒嬌給寵著捧著呢?形勢逼人啊......


路過看見這個問題,有大學老師提過,大概觀點是:以前男性女性的差異鮮明源於各自從事的勞動區別很大,舉例,在遠古乃至封建社會男人由於他的體能的差異從事的都是強體力勞動,女性則從事相對男性不太需要體能的勞動,這種長期的過程就形成了男性的行為模式,和女性的差異很明顯。

但是到了工業社會之後,尤其是當代,男女從事的工作幾乎沒有太大差別,就導致了性別之間的差異會越來越小,而且這種差異在不去人為干涉的情況下(例如健身、強體力勞動)會越來越小……所以幾乎可以預言未來,除了本質的一些區別,人的行為模式會越來越無性別化……幾千年由打獵和織布區分出來的男性和女性,被都只坐在電腦前打字給抹消了!雖然這並不是什麼好事。

道聽途說,覺得蠻有道理分享一下!


推薦閱讀:

2016 年有哪些值得關注的社會學研究成果?
為什麼有人愛創造「綠茶婊」這樣的稱謂?為什麼很多女人還紛紛附和?
技術進步到底是增加了社會對勞動力的需求還是減少了這種需求?

TAG:心理學 | 女性主義 | 社會學 | 社會心理學 | 女性主義理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