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認為哪個/哪些本土汽車品牌,在未來5-10年,最有機會在國際市場,取得成功?為什麼?
我認為有四家本土公司更有機會去參與國際化競爭。
吉利汽車
原因1:與Volvo的合作讓它們獲得了一個很好的學習和參考對象,一個很好的技術交流來源。吉利現在規劃中的LYNKCO,會首先與Volvo 40系平台合作開發產品。這擺明了就是做國際化標準的全球車。除了滿足中國市場,進入歐美也是理論上可行的。原因2: 收購Volvo,收購英國倫敦計程車,未來可能還會籌劃Volvo在國際上上市。這都讓Geely在國際上,具備較高的知名度。
原因3: 吉利已經有一些海外市場的運營經驗了。原因4: 吉利在國內業務蒸蒸日上,規模破百萬看起來是時間問題。依託國內,進軍海外,順理成章。上汽乘用車
原因1: 上汽目前有兩個乘用車品牌,榮威和MG。其中MG是歷史非常優秀的英國品牌,在國際上、尤其是英聯邦國家,這至少是一個別人認識的logo。原因2: 上汽和泰國當地大財團「正大集團」合資建立了泰國工廠。泰國市場上目前已經設有MG的4S店。上汽的國際化,已經從東南亞開始規模化起步了。原因3: 上汽財大氣粗,作為地方國企,相對一些央企,還是比較務實的,戰略視野上,也展現出勇氣和前瞻性。早年收購了英國羅孚,韓國雙龍,雖然一些嘗試,後來未必如意,但至少展現了進取心和執行力。這些年不僅聯合通用汽車,還包括自主研發,包括與阿里巴巴合資進行車聯網業務,已經看到了不少成果。不再依賴當年收購羅孚MG的遺留技術資產,走上了自己造血的道路。上汽通用五菱:
原因1: 企業風格非常務實,低成本造車模式的國內典範。不用多說,五菱宏光和寶駿730,都是活生生範本。在國內獨領風騷。原因2: 國際上有一些新興市場,對廉價車有需求,比如印度或者東南亞。這些市場同時是人口稠密的潛力大市場。對於五菱來說,在中國走出了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在國際上依然可以踐行毛主席的偉大戰略思想。
BYD:
原因1: 巴菲特投資和香港上市,再加上從事電池、新能源汽車業務多年,涉及海外市場,讓BYD具備了較高的國際知名度。原因2: 新能源汽車業務方面,BYD有一定的規模優勢,有利於進入海外市場。這個領域的競爭,相對來說,沒有傳統內燃機汽車市場那麼激烈。最後想說,儘管參與國際競爭是很有意義的,但難度也很大。對於立足中國市場的車企業來說,如何首先在國內做大做強,才是最重要的。就像安西教練對流川楓說的:「(去美國之前)先做日本第一的高中生吧!」謝邀。
未來5-10年,對汽車行業來講是一個非常緊迫的時間點。
在這麼短的時間裡,要想在國際市場上取得成功,至少現在在國際市場上應該已經擁有相當的知名度才行。
從這個角度上來講,有相當多一部分的自主品牌其實到了國外是沒有人知道的。
真正目前在國際市場上具有較大知名度的,個人認為目前只有兩個。
一個是吉利,聯姻「沃爾沃」,讓他在國際上聲名鵲起。
另一個是比亞迪,巴菲特的入股,也讓他在國際上家喻戶曉。
當然也有很多人會說,我們也有很多品牌的車在第三世界賣得很好啊。
的確,但那並不是主流汽車市場。
還是回到之前的那一點,在未來5-10年內,要在國際市場上取得成功,至少現在應該在國際主流汽車市場已經擁有相當的知名度才行。
心中的答案和@一苒 一致。就補充一句最近和吉利的朋友聊天聽到的,李書福近兩年(注意是近兩年)無論在員工大會還是在重要的管理層Review會議上,不止一次提到,吉利面臨的競爭很激烈,如果不能夠一心一意把產品做好,努力創新,拿出你死我活的態度,很可能就被淘汰了。在這樣的時刻,對自己有這樣清醒的認識,有這樣的緊迫感,吉利希望很大。當然我相信其他幾家也有相同的想法。
誰取得成功我不知道,但我知道成功的一定不會是眾泰。答案放在這裡,如果眾泰取得成功我把手機吃了。
會是吉利!
自從1998年吉利第一款量產車「豪情」下線,關注吉利的一舉一動19年了:關注吉利的每一款新車、每一條新聞、李書福的每一次講話。。。
吉利早晚會成為像豐田一樣偉大的公司,因為吉利早已具備了國際跨國公司的一切特質:
一、創始人的管理風格
相對於比亞迪王傳福對技術的偏執,李書福的管理風格更加均衡、全面發展。僅有高中文憑的李書福算得上是自學成才,在造摩托車時就抽調車間技術人員跟著自己拆解自己買的賓士車,在造「豪情」車的時候自己擔任總工程師畫車型藍圖。在生意做大後,李書福四處網羅人才,早期從浙江省國稅局、海爾、華晨、奇瑞挖了大量的管理人才和技術人才;收購沃爾沃轎車以後又從大眾、沃爾沃等外企挖來大量人才。
比起其他車企老總,李書福對待人才絕對算開放、包容的,能將不同背景的人才聚集在自己身邊為自己效力。了解李書福的人都知道,他非常善於妥協,能夠良好地處理股東各方、各地政府、供應商、經銷商的關係,絕對不是那種為了自身利息犧牲他人的那類人。
所以說,從管理風格上來講,李書福是各車企老總里最成熟的,最不偏激的。
我跟很多人分析車企的一個巨大差異就是,很多人看一個車企的發展前景主要看當前的資金、技術、品牌、營銷體系,而我主要看創始人為公司建立的管理風格,例如是行政命令導向還是跟員工充分溝通自願導向、管理層是有仇必報導向還是業績結果導向、經營戰略是短期利潤/股價導向還是長期利潤導向、對外合作的態度是封閉導向還是開放導向,這些所謂的「看不見、摸不著」的軟實力才是決定一個公司未來發展前景的根本因素。我始終認為,一個公司擁有這些軟實力,是擁有資金、技術、品牌、營銷體系這些硬實力的前提,因為見過太多優質品牌、生產線、營銷體系被不好的管理團隊經營的後果。
二、吉利造車的目的
相比於國有車企領導為了政績造車,李書福完全是為了情懷造車。因為李書福還在造摩托車的時候,摩托車業務每年的利潤就夠李書福花一輩子了,所以李書福造車絕不是為了錢,也不是為了政績,而是為了一個情懷:造老百姓買得起的車!
在李書福還在造摩托車的時候,他發現國內的轎車基本是賣給達官貴人的,售價基本在15萬以上,離普通老百姓非常遙遠,因為那時普通老百姓的月薪還不足1000元。而李書福在國外參觀考察時發現國外的車企都是把車賣給普通百姓的,轎車售價僅相當於普通人半年的工資。所以李書福勵志要為中國老百姓造車,這就決定了吉利一直以來的市場定位都是中低端,靠超高的性價比取勝。
一不為政績、二不為錢財(李書福當然強調利潤的重要性,但他認為吉利盈利的目的是為研發提供資金),所以吉利的許多投資和研究項目都是長期的,有的項目回報期長達3~5年,在前3年只有投入沒有任何產出。這是急於升官發財的國企領導和追求短期利益的商人玩不起的,只有具有大資本、大情懷的李書福玩得起。正是因為李書福敢於長期投資,才有了博瑞、博越、GL、GS這樣讓人眼前一亮的精品車。
三、品質控制
吉利是用生命在做質量控制。首先,李書福一直堅信產品質量重於營銷、公關,認為產品質量是讓消費者買賬的根本,營銷、公關僅僅是錦上添花,他總是要求各部門要沉下心來、一心一意把產品做好;其次,李書福從1998年開始只坐自家生產的車,每款車從產品定義、供應商遴選到試生產、路試的整個環節都親自參與,只有他挑不出明顯瑕疵的車子才可以上市銷售,李書福真的是把每款車當做自己的孩子一樣熱愛。雖然早期的吉利得不到國際供應商的供貨而質量一般,但從2009年的帝豪EC7開始質量就上來了,從博瑞開始質量已經跟主流合資品牌不相上下了,預計用不了幾年吉利的質量就會超越主流合資品牌開始向豐田靠攏。
不要小看了質量控制,現在國內汽車行業的玩法是拼車身長度、軸距、配置、真皮內飾、炫酷中控大屏,這是目前新車銷量來源於75%首次購車者的粗暴簡單的玩法;等到幾年以後新車銷量來源於25%首次購車者的時候,玩法肯定會變成拼質量穩定性、可靠性了。這一趨勢不但多數自主品牌沒有意識到,就連一些合資品牌也沒有意識到。所以說,誰佔據了質量控制的制高點,誰就佔據了未來市場競爭的優勢。
所以,請大家不要瞧不起吉利,我以前也嘲笑過豪情美日的接縫、自由艦的鈑金、美人豹的外觀設計,但現在一點也不敢嘲笑,取而代之的是滿滿的敬佩!我堅信,10年後,大家再也不會因為吉利是自主品牌而不選它,吉利遲早會跟主流合資品牌同台共舞!
利益相關:某主流合資車企管理人員
國際市場?怎麼定義這個國家市場?是伊拉克、敘利亞、伊朗這樣的市場、委內瑞拉這樣的國際市場?還是美國、英國、法國、日本這樣的市場?
如果是全者的那些市場,現在的奇瑞,長城、江淮已經很牛逼了。
如果是後面的那些主流成熟的汽車市場,我覺得等什麼時候中國出現了像博士、電裝、大陸、德爾福這樣的產業鏈上下游供應商才是回答這個問題的時候。5-10年,最有機會,我選BYD。
原因很簡單,從長期來看,得新能源者得天下。
未來國家會強制要求新能源車的銷售,2020年新能源車積分要達到整體的12%。也就是年銷量在100萬台規模的車企要獲取12萬新能源積分,對應要銷售3萬台純電動車,談何容易。無法獲取足夠新能源積分的企業可以向有富餘積分的企業購買,美國現在一個積分最高去到5000美元,所以新能源銷量好的企業一定不用愁賺錢。
再說說BYD的新能源,PHEV就甭提了,秦和唐這兩年給BYD賺了不少錢,秦EV和戴姆勒騰勢的續航里程都是國產裡頭最長的。
可怕的是,BYD的電池模塊、電機都是自己研發的產品,且不說性能如何,單就是成本這一塊相比其他企業就佔據了很大的主動權。2016年王傳福說過五年內BYD的新能源車要降成本30%,假如某一天新能源真的一分補貼都沒有,成本有優勢的企業一定會勝出。
個人看好上汽乘用車。
上汽乘用車是我的老東家,對其情況還是比較了解的。前段時間公司剛滿十周年,其發展歷程包含著輝煌、波折、甚至後退,不過現在開始厚積薄發。
人才:上汽乘用車在前幾年曾經大規模的招應屆畢業生,現在基本人員組成已經完備,當年的應屆生也成長為有經驗的工程師,目前的團隊基本包含40~50的專家、35~40的主管和30~35的骨幹組成,當然也在補充新鮮血液。
設備:風洞、碰撞、NVH、噴霧、單缸機、光學機......,基本的開發和驗證試驗設備齊全,需要外包的試驗越來越少。
技術:經過自主項目、和美國通用的合作、和諮詢公司的合作,積累了資料庫,鍛煉了團隊。
產品:經過幾年的波折和銷量下跌,現在調整了方向,產品力和銷量都在穩步提升,前些年明顯的短板得到了補全,如外觀、內飾。相信隨著新產品的推出,會進一步加強其產品優勢,包括常規動力、混合動力/電動、互聯網擴展。
品牌:榮威和MG,其中榮威品牌隨著新產品RX5、i6的推出得到了一定提升,MG品牌之前沉寂了很久,相信還有很大潛力可以挖。
利益相關:前上汽乘用車技術中心員工,現持有上汽集團股票:)
我感覺是奇瑞,廣告詞都想好了!
「奇瑞路虎,質量最好的路虎!」
我認為有如下幾家,排名不分先後:
上汽榮威、MG
廣汽傳祺
長安
吉利
哈弗
這裡面最終可能僅有一到兩家殺出重圍,而其他一些老牌的自主車企像奇瑞、比亞迪、江淮等,暫時還看不到能夠擁有國際影響力的希望。有很多答案提到了比亞迪和吉利,長城個人感覺不不靠譜,長城銷量的逆天,個人感覺主要是找對戰略方向,整體的研發實力相對欠缺。去年我也很看好比亞迪,覺得未來是比亞迪的天下。但是最近的補貼政策開始收緊,比亞迪這種重心在新能源上面的影響頗大,就目前而言我覺得比亞迪的形式不容樂觀,看銷量也能看出一二。 目前個人看好吉利,新出的車型無論外觀還是配置上都堪稱驚艷,吉利在研發上的投入也很用心,等待時間的考驗吧。
樓主問這個問題,先要明確定義,什麼叫做國際市場取得成功?銷量?知名度?
如果是美國和歐洲市場,中國自主品牌現在想立足都是萬分的難事,比如Rover被上汽收購之後,獲得榮威和MG兩個品牌,而MG之前還有在英國組裝,現在已經完全退市了,原因無非是造出來的車水土不服。
美國市場就更難立足,家用車市場基本都被兩田瓜分走了,而且這幾個兩田車型,在國內還相當有產品力。
如果說真的有誰能立足在國際市場的,先看看哪家現在是有能力研發三大件並自主生產的。
謝邀。我認為會是吉利和傳祺的其中一個,一個是有很好的高端產品,一個是有GS4GS8這種好車,都有一定的能力去拓展類似於中國市場的海外市場。奇瑞和長城好像已經在第三世界站穩腳跟了誒,委內瑞拉之類的地方
廣汽傳祺 MG 吉利 奇瑞 榮威
很看好吉利,吉利在收購沃爾沃之後,吉利能汲取更多沃爾沃的技術。相信吉利能成為下一個聯想,就如同聯想當年收購IBM一樣。
華為的成功除了自己不斷創新和重視研發之外,還有一個根本的基礎在於其坐落的國家擁有世界上最完成且素質還不賴的通訊製造產業鏈。。。很多人瞧不起韓系,實際後者國內的乘用汽車產業鏈無論是製造水平還是技術水平還是完整程度目前階段總體要高於本朝,現在在鷹醬也混的風生水起了。。。另外,政治因素對本朝高技術商品進入主流西方國家市場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還有一個容易被忽略的,但實際上是最最基礎和重要的因素,廣大基礎製造領域的工人的職業素養和業務能力,以我朝5k年鄙視體力勞動的某子文化熏陶的社會觀念,可能做個合格品沒問題,但是想批量製造世界認可的尤其是機械方面的精品,短時間內是不現實的。。。
應該沒有吧。
就乘用車來講,這幾個都有可能
1. 吉利,要論這幾個國產品牌誰最風光,看吉利打出的牌有多亮,帝豪,遠景,金剛,博瑞銷量都進了TOP100,帝豪更是超過卡羅拉躋身前十,隨著計程車市場的認可,這款車超越捷達桑塔納是遲早的事情,已無需多言。
2.奇瑞,發動機技術哪家強?奇瑞奇瑞,修車排隊?奇瑞是民企?奇瑞前十幾年的路子是品控不嚴也好,試錯也罷,國際主流的發動機技術都已被奇瑞掌握是不爭的事實,曾幾何時,奇瑞發動機加速時的呼嚕聲都被車媒定義為異響,這其實不過是進氣設計不一樣而已,跟歪國人不一樣所以叫特么異響~~~服!!!神車A3之後奇瑞開竅了,跟洋人合作:
a.ACTECO,其實沒啥新玩意兒,反響卻不錯得狠
b.買那個印度貨就是為了證明自己發動機的實力,差點被噴死
c.名字也洋氣點,艾瑞澤,外形不再奇葩
d.堅持與以色列合作正向研發觀致。
可是變速箱真心不咋滴,奇瑞是國企,是國企,是國企,技術狂人,商業運作近幾年也算跟上了,話說在車企工作的技術工人都挺喜歡買奇瑞的車,可能是他們不會因為一個限位螺栓太長跑4S店,修車會排隊啊。
3.長安,根正苗紅,其地位不輸於任何一家央企,多年合資經歷,品牌眾多,消化吸收了福特的技術,逸動曾經跟帝豪並駕齊驅,悅翔的市場表現可圈可點,SUV市場也做得風生水起,要技術有技術,要市場有市場,要靠山有靠山~
4.比亞迪,傳統汽車真正的逆向研發來了,你鄙視人家么?可你能用六七萬配齊當今的各種時髦配置,再上個米胎加PM2.5過濾么。比亞迪手裡還有另一張牌,新能源汽車,或者說乾脆點就是電動汽車,比亞迪開始就是做電池的,磷酸鐵鋰電池的快充做得不賴,但新能源汽車的難題很明顯,第一要用戶接受程度,比亞迪如果做特斯拉那種富豪玩具沒哪個富豪會對一輛比亞迪感興趣,如果要做家用,目前來說電動汽車的技術還不能帶來傳統能源汽車那種使用便利,更談不上多樣化的家用需求了,所以還是商用主打。第二點是行業認可度,畢竟還是汽車行業,雖然驅動方式不一樣,但其它方面的標準依然適用,如何實現傳統汽車在多種路況下使用方式,可靠性驗證怎麼做?另外新能源汽車也不只有電動這一條路,在電動汽車認可最多的中國又面臨著其它汽車廠家的阻力~~~
5.長城,紮實,可以用這個詞來概括,曾打入大片,廣汽傳祺也打入過大片,長城還有達喀爾的經歷,可是要論在技術上的實力,還是聽其它人的回答吧
6.上汽通用五菱,確實不能落下這位,但了解不多,宏光的銷量實在太bug了,藐視轎車前三甲總量,可是撕逼起來有幾件事情是要搞搞清楚的,上汽通用是與通用合作的天朝企業還是合資企業,上汽通用五菱跟通用有關係嗎,柳州五菱是幹啥滴,畢竟當年把樂馳換回驢標(真正身份)銷量直降三成,嚇得qq都增產了~
首先要定義好國際市場這四個字。是凡中國以外的地方,均為國際市場。還是只計算上比較發達的地區和國家,例如歐盟成員國,和美國啊,英國啊這些國家。印度之流的地方國產品牌已經滲透了好多年了,奇瑞,吉利,長城,都有所突破。但是真的是放到歐盟,和一些發達國家,准入標準比較高的。目前的這些品牌裡面,削尖腦袋往裡鑽,也就是吉利新品牌領克(英文名稱不會寫。。。)觀致也算一個,但是這貨在停止供應國外,只賣出90多輛。。。
中端吉利,電動汽車比亞迪,低端入門五菱和寶駿,SUV長城哈弗。這應該是自主最能拿出手的車。進入第三世界不算厲害,有本事像比亞迪一樣進入美國。
不是說造車越高端越能進入國際市場,再高端頂破天也比不上BBA啊。中國汽車走向世界靠的是成本的把控,供應鏈的支配,企業管理等等,比如像富士康這種「監獄式」工廠,車企也是如此。品質優秀的前提下,可以有低廉的價格,產品自然會飽受歡迎。推薦閱讀:
※汽車廠商是如何判斷一個車輛故障是否應該被召回?
※第三方汽車檢測機構與汽車廠商為什麼能形成欺騙消費者的利益鏈,是什麼環節缺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