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是否會增加能量消耗,消耗哪些能量?
大腦在思考問題的時候,是否會增加人體的能量消耗?
具體消耗哪些能量,補充這些能量是否有利於思考?—————————————圍觀群眾來補一句:這個問題應該分為兩方面:人腦思考問題時,腦部是否消耗更多能量?思考時是否使人體消耗更多能量?
結論:思考時腦部耗能作為整體不會有顯著增加,各腦區耗能分配會有幅度微小 (根據血氧信號判斷,&<5%*) 的變化。
大腦的能量來源是血糖。補充血糖對執行任務的作用未有共識(取決於任務設計有不同效果),但吃糖並非總能增強腦力任務表現。
中科院之聲的回答 跑題跑得有點遠。
看了下現有的答案,很多人通過「考試等腦力活動後感覺累」來論證思考消耗能量,這一論證有兩個問題:
- 感覺累不總等價於能量消耗多。作為反例,很多人晨練(耗能)後反而神清氣爽(感覺不累)。
- 集中精神時,特別是在應激條件下(即有壓力時,例如考試)身體代謝速率加快,增加耗能。即使大腦耗能不變,身體代謝增加的耗能也可以使人感到疲倦/飢餓。
另一常見觀點是一個三段論:
- 神經元放電活動比靜息態消耗更多能量(儘管沒有多很多);
- 思考時想必有更多的放電活動;
- 因此,思考時消耗更多能量。
問題就出現在這個想必上:並沒有理由認為思考時比其他情況下神經活動的絕對數量更多(靜息時仍有大量神經元活動,構成 @中科院之聲 提到的默認模式網路)。事實上,一定有某些區域在思考時活動程度降低了。例如,聚精會神思考抽象問題時,處理感官信息的區域活動程度會降低(與注意力機制有關:注意力集中的局部感官刺激對應更高的局部神經活動)。如果說在你做一道數學題時前額葉皮層的活動會增加,那麼在看電影時視覺皮層的活動增加只會更多。然而, 看電影並不令人感到疲倦,除非是超級爛片。
我很喜歡的一個比喻是大腦是一座城市,我們往往在試圖通過衛星圖片來研究城市內部的運行。耗能就像每周五的車流量一樣,每周基本上都是個定量。假如這周舉辦運動會,車流量會不會增加呢?體育場附近的流量肯定會增加;但其他區域(比如電影院)的減少了**。
直覺上這個問題挺有意思的,在科學上不是很重要,因此定量的研究很少。即使在不同任務狀態下整體耗能有所浮動(比如打遊戲的腦部耗能比看電影的要多一些),這一浮動也是很小的。通常測試得到的局部血氧濃度變化不超過5% [1]。
最後,問題補充中問到的
具體消耗哪些能量,補充這些能量是否有利於思考?
大腦的能量來源正常狀態下是血糖。補充糖分對執行腦力任務的效果取決於任務設計,並不總有提升[2]。
重複要點:大腦基礎耗能很高,在不同任務狀態下耗能變化幅度很小。
* 血氧濃度反應局部血管舒張的程度,是局部供氧變化幅度的間接指標。
** 注意,這是一個定性的比喻,運動會和車流量的實際關係與思考和耗能的實際關係之間沒有任何關係。
參考了:
[1] Fox, Michael D., and Marcus E. Raichle. "Spontaneous fluctuations in brain activity observed with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 8.9 (2007): 700-711.
[2] Scholey, Andrew B., Susan Harper, and David O. Kennedy. "Cognitive demand and blood glucose." Physiology behavior 73.4 (2001): 585-592.
擴展閱讀:
《科學美國人》:努力思考真的會消耗更多卡路里嗎
謝邀。
您可以參閱下面的論文報道:
美國一項最新研究發現,人類演化出比其他靈長類動物更大的大腦源於更快的新陳代謝率,人與猿在新陳代謝上的差異或是二者最終走向不同演化路徑的重要因素。
人與其他靈長類動物相比,最重要的一項區別就在於大腦的體積。在人類進化過程中,人腦容量不斷增加,經過200萬年的演變,人類大腦體積增加了三倍,而其他靈長類動物的大腦卻變化不大。
這項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論文稱,和其他靈長類動物相比,人類活得更久,生育更多,體脂率更高,消化系統更小,而大腦更大,這些特徵都需要更多的新陳代謝,這意味著人和猿在能量消耗和分配方面差異顯著。然而,這些差異背後的機制此前並不明確。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美國紐約市立大學亨特學院的赫爾曼·龐瑟和他的研究小組對141個人和已知大型類人猿每天的能量消耗進行了測量,並對相關數據進行了對比分析。結果發現,與其他靈長類動物相比,人類具備更快的代謝速率,需要更高的能耗。人類每天消耗的能量比黑猩猩、大猩猩以及紅毛猩猩分別高400、635和820千卡。而總能量消耗高出部分主要來自人類更高的基礎代謝率,即人體在清醒又極端安靜的狀態下,不受肌肉活動、環境溫度、食物及精神緊張等影響時的能量代謝率。基礎代謝主要服務於維持心肺、內臟功能和大腦運作,更高的基礎代謝率說明心肺、內臟和大腦更為活躍。
此外,研究人員還發現,與其他靈長類動物相比,人類還演化出了更高的體脂率,為更廣泛的新陳代謝提供了能量儲備,同時大幅降低了高能量需求的風險。
以及
在大腦中,葡萄糖通過不同的新陳代謝途徑起作用從而產生能量——這是它在大腦中最重要的功能,但葡萄糖同時也可以通過其他幾種關鍵的調節(例如,細胞凋亡)、保護(即對抗活性氧自由基)以及合成代謝(例如,蛋白質和脂質合成)途徑來起作用。產生能量的最有效的途徑與氧化磷酸化有關,但是葡萄糖也能夠迅速和高效地向離子交換膜法直接輸送能量,例如離子泵。當葡萄糖在完成這些功能時起作用且不依賴氧化磷酸化時,它傳統上被稱為有氧糖酵解。有氧糖酵解在大腦中的研究一直相對匱乏,但是在兩項最新的研究中,美國聖路易斯市華盛頓大學的S. Neil Vaishnavi、Marcus E. Raichle和同事發現,這一過程在休眠的大腦中存在區域差異,同時高水平的有氧糖酵解可能與後來的β澱粉樣沉積(也就是斑)有關。
在第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利用正電子發射斷層顯像(PET)技術在年輕成人體內測量了氧和葡萄糖的新陳代謝速度。他們在前額皮質、外側頂葉皮質、楔前葉和後扣帶回皮質、顳側皮質、回直肌和尾狀核中發現了高速的有氧糖酵解。這些區域對應的區域包括「默認模式網路」——當個體清醒但並未從事一項工作時最活躍的一組區域——和認知控制網路。小腦和顳下回,包括海馬,則表現出了較低的有氧糖酵解速度。
β澱粉樣斑被發現於阿爾茨海默氏症早期的默認模式網路區域中。在第二項研究中,Raichle和同事因此調查了在這些區域中對有氧糖酵解的依賴是否與β澱粉樣沉積有關。他們利用PET評估了阿爾茨海默氏症患者與已知蛋白質水平升高的認知正常的人的β澱粉樣沉積,並將由此得到的大腦圖像與來自第一項研究的有氧糖酵解水平空間分布圖進行了比較。研究人員將大腦圖像分割為167個無重疊的立方體,在第二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在幾個感興趣的區域選擇了60個小的球面區域。他們評估了每一個立方體和球面的β澱粉樣與有氧糖酵解的水平。兩種方法都顯示了β澱粉樣和有氧糖酵解水平之間的一個顯著的空間關聯,並且與β澱粉樣水平升高的認知正常的人相比,這種關聯在阿爾茨海默氏症患者中更加強烈。這兩項研究均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
現在還不知道觀測區域的有氧糖酵解變化背後的基礎是什麼,但是研究人員提出,它們或許同突觸傳遞過程,合成代謝反應和/或氧化還原狀態調節的能量需求的區域差別有關。正如一些依賴葡萄糖的突觸傳遞過程以及氧化壓力已知能夠被阿爾茨海默氏症所破壞,這些發現表明,對有氧糖酵解的依賴可能會使一個大腦區域易受阿爾茨海默氏症致病過程的侵襲。研究人員還指出,有氧糖酵解具有作為一種早期診斷疾病的生物標記的潛力。
大腦消耗雖然占人體總消耗的20%,但主要用在人體基本的代謝上面,高強度的用腦並不能增加多少能量消耗(一般不超過總消耗的4%)就算你基礎代謝是2000千卡,4%也才80千卡,一根香蕉就回來了
個人感覺是不會,但是沒有直接證據,從代謝角度上看神經元的總體代謝水平不大可能會對信號產生靈敏的響應。不思考的時候你也在燒能量,只是沒有轉化為你的"思想",不想白不想。
也許有人研究過神經元的代謝水平跟刺激的關係...這個你可以去查一下...現在我上網不方便就不去查了。思考是否會增加能量消耗,消耗哪些能量?
這個問題應該分為兩方面:人腦思考問題時,腦部是否消耗更多能量?思考時是否使人體消耗更多能量?
此問題問得好。
說明大眾對於腦神經處在激活狀態下,想當然的認為思考會增加能量消耗,而不了解大腦的運行機制。
你躺在屋外的搖椅上打盹兒,腿上放著一本雜誌。突然,一隻蒼蠅停在胳膊上,你拿起雜誌去拍它。在蒼蠅停在你身上之後,你的大腦里發生了什麼?在停下來之前呢?長期以來,神經科學家一直認為,人在休息時,大腦中的神經迴路基本處於關閉狀態。從這個意義上說,此時的神經活動屬於「隨機雜訊」,就像沒收到信號的電視機顯示的雪花狀圖案。而當蒼蠅停在你的胳膊上時,大腦恢復意識,準備執行「拍蠅任務」。
但最近的神經成像研究揭示了一個完全不一樣的事實:當人們躺著休息時,大腦並未閑著,很多重要的神經活動仍在進行。這種不間斷的信息傳遞被稱作大腦的默認模式,它所消耗的能量是我們拍打蒼蠅,或有意識地對其他外在刺激作出反應時所耗能量的20倍。實際上,我們有意識去做的大多數事件,比如吃飯和演講等,都是對大腦默認模式下基準神經活動的背離。
「大腦始終處於活躍狀態」並非新觀點。腦電圖(electroencephalogram,記錄大腦電活動的波形圖)的發明者漢斯·伯格(HansBerger)就是這個觀點的支持者。1929年,他在一系列開創性論文中,根據儀器檢測到的不間斷腦電波推測,「中樞神經系統始終處於相當活躍的狀態,而不僅僅是在人們清醒的時候」。
在執行特定任務時,大腦消耗能量的上升幅度不會超過基礎神經活動的5%。在神經迴路中,大部分神經活動都與外部事件無關,這些活動消耗的能量佔大腦總消耗能量的60%~80%。因此我們借鑒天文學家的說法,把這些固定存在的神經活動稱為大腦的暗能量——看不見的暗能量佔據了宇宙中物質能量的絕大多數。
推測大腦暗能量可能存在的另一個理由是,研究發現只有極少的感官信息能夠真正抵達大腦的中樞處理區域。視覺信息從眼睛傳向視覺皮層的過程中,信號強度會大幅衰減。
人們周圍存在無數信息,每秒約有上百億比特的信息抵達視網膜,但與之相連的視覺輸出神經連接只有100萬個,每秒鐘視網膜傳向大腦的信息只有600萬比特,最終能到達視覺皮層的信息只有1萬比特。
經過進一步處理,視覺信息才能進入負責產生意識知覺的腦區。令人驚訝的是,最終形成意識知覺的信息每秒鐘不足100比特。如果這些是大腦所能利用的全部信息,如此少的信息量顯然不大可能形成知覺,因此固定存在的大腦神經活動必定在此過程中發揮了某種作用。
神經突觸的數量也暗示大腦暗能量可能存在。突觸是神經元間的連接點。在視覺皮層中,負責傳遞視覺信息的突觸數量還不到全部突觸的10%。因此,大部分突觸肯定是用於建立視覺皮層內部神經元間的聯繫。
腦網路三大陣營:
如果對靜息狀態下的人腦進行fMRI掃描,你大抵可以從它每個區域的血氧水平依賴信號中看出某些端倪。最主要的規律是:腦信號表現出某種對抗性:一些腦區活動的增強,總有另一些腦區活動減弱,彷彿和它們作對一樣。這種現象首先被華盛頓大學放射系的Fox教授發現[Fox et al., 2005 PNAS],之後在許多研究中得到驗證[Yeo et al., 2011 JN]。這種反相關(anti-correlation)當中,最為主要的就是默認模式網路(default mode network: DMN)和背側注意網路(dorsal attention network: DAN)之間的反相關[Lei et al., 2014 HBM]。反相關高的被試在認知任務中有更好的成績。
這種按相關係數大小、正負來進行腦區劃分有一定主觀性:閾值的選擇會影響劃分結果。實際操作的時候,還要結合腦區的解剖位置,三大陣營的最後一個「偽跡系統」就是按所處的位置是否是腦脊液,白質等進行判斷的。
這裡介紹的三大陣營分別是:
感知皮層系統(sensor cortex systems):視覺網路(Visual network: VIN)、感覺運動網路(sensorimotor network: SEN)、聽覺網路(auditory network: AUN)、小腦網路(cerebellum network: CEN)。
聯合皮層系統(task-positive systems):背側注意網路(dorsal attention network: DAN)、腹側注意網路(ventral attention network: VAN)和突顯網路(salience network: SAN)、左額頂網路(left frontoparietal network: LFP)、右額頂網路(left frontoparietal network: RFP)、執行控制網路(executive control network, ECN)和默認模式網路(default mode network:DMN)。
偽跡系統(Artifact): 腦室(Ventricles)、白質(White matter)、頭動(Motion-related artifact)、腦外區域(Extra-cerebral space)。
1. 背側注意網路DAN——聯合皮層系統
背側注意網路(dorsal attention network, DAN),也叫視空間注意網路(visuospatial attention network)或任務正網路(task-positive network, TPN)。後面這個別號是因為它與默認模式網路的對立關係得來的:它們倆互成拮抗。背側注意網路的功能是提供自上而下的注意定向。在實驗室環境,如果線索提示了何時、何處、以何種形式進行反應時,背側注意網路就會持續的活動以保證任務的完成。在日常生活中背側注意網路激活時,我們往往處於一種高度專著的高效率狀態。「除了當前的事,什麼也不想」。用一個佛教術語來形容,是一種「活在當下」的「入定」狀態。竊以為,佛教的修鍊是有不同層次的。最底層的修鍊是斷妄念,認識自我,其實就是在靜息態下和不時導致走神的默認網路做鬥爭,默認網路處於激活狀態;其次的修鍊是用控制網路來抑制默認網路,即忘記自我,如果能採取這種模式,你已小有所成;最高境界該是無我兩忘,不該是去抑制什麼默認網路,而該是讓背側注意網路激活起來,活在當下。
主要腦區:
雙邊頂內溝
中央前溝和額上溝的連接區域(額葉眼動區)
主要功能:
注意:提供自上而下的注意定向
外源性:參與外源性任務的完成中,在線索提示了何時、何處、以何種形式進行反應時,會持續的活動
2. 默認網路DMN——聯合皮層系統
默認網路是靜息腦網路中最負盛名的一個,沒有之一。通常在個體清醒靜息的狀態,不專註於外界時默認模式網路就會活動。有外界刺激的常規任務實驗中,該網路處於去激活狀態(抑制狀態)。現實生活中,我們通常處於「專註當下任務」和「走神」的不斷更替中。比如說,當你在欣賞本篇博文的時候,你似乎沉浸在這篇博文流暢的文本中,然而你的大腦卻在不停地「走神」:你或許一會兒會想到「等會去哪裡吃飯比較好」,一會兒又會想到「周末結束了周一又是一攤工作」,一會兒或許只是單純地想著「這篇博客寫得真簡單」。這種「神遊」的狀態會佔到我們一天生活和工作時間的一半。這個時候,默認網路就在持續不斷的活動。蘇東坡他老人家早在1K年前,就提到有16種讓這個網路活動起來的方法(可以那位好事者做實驗驗證一下?記得告訴我結果):「清溪淺水行舟;微雨竹窗夜話;暑至臨溪濯足;雨後登樓看山;柳蔭堤畔閑行;花塢樽前微笑;隔江山寺聞鍾;月下東鄰吹簫;晨興半柱茗香;午倦一方藤枕;開瓮勿逢陶謝;接客不著衣冠;乞得名花盛開;飛來家禽自語;客至汲泉烹茶;撫琴聽者知音」。
扯遠了,還是嚴肅點講正事。華盛頓大學Raichle教授於2001年採用PET技術最早定義了默認模式網路。關於它的坎坷生事參見本博三年前的舊文[腦中的暗能量]。這個網路還有其他一些別名,例如默認網路,默認狀態網路(default state network),任務負網路(task-negative network: TNN)。
它被認為和阿爾茨海默氏症、孤獨症、精神分裂症和癲癇等廣泛的神經精神類疾病相關。特別地,默認模式網路的活動降低與孤獨症相關,而精神分裂症患者中則觀察到過度活動。在阿爾茨海默氏症中,由病程引起的澱粉樣沉積使默認模式網路首先受到危害。相關綜述參見 [Zhang and Raichle, 2010 Nat Rev Neurol]。在我們最近的工作中(博文介紹點這裡),我們討論了一個刻畫信號的長時記憶特性的參數與外向/內向人格特質的關係。發現默認模式網路,特別是內側前額葉皮層與外向/內向人格特質有關[Lei et al., 2013 NeuroImage]。具體來說,外向的人長時記憶參數更小,表現出更快速的在線信息處理與更新能力。
主要腦區:
內側前額葉皮層(medial prefrontal cortex: mPFC)
扣帶回前部
後扣帶回與楔前葉(posterior cingulate/precuneus: PCC)
兩側頂下小葉(angular gyrus)
這些區域其實也有功能上的分工:PCC主要負責自傳體記憶和自我參考加工[Buckner and Corroll 2007],mPFC負責與自我和他人相關的社會認知處理[Amodio and Frith 2006],MTL負責情景記憶[Milner 2005],角回負責語義處理[Binder et al 2009]。
主要功能:
冥想:深沉的,連續的思索與想像[Brewer et al. 2011. Meditation experience is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ces in default mode network activity and connectivity. PNAS 108 (50), 20254-20259.]
內省:對自己的思想,情感或知覺經驗進行自我考察
3. 控制網路ECN——聯合皮層系統
、
控制網路全名叫執行控制網路(executive control network),又叫中央控制網路(central-executive network)或者背側網路(dorsal network,注意不同於背側注意網路)。該網路包括了多個內側前額葉皮層和下額葉,下頂葉區域,其核心區域為背外側前額葉皮層(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 dlPFC)。這些腦區多和活動抑制,情緒等相關。控制網路參與了多個高級認知任務,並在適應性認知控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主要腦區:
內側前額葉皮質
扣帶回
後頂葉皮層
主要功能:
抑制
情緒
4. 右額頂網路RFP——聯合皮層系統
額頂網路(frontoparietal network, FPN)是「腦網路英雄」里少有的不具有左右對稱性的網路。左額頂網路和右額頂網路,一個擁抱語言,一個執掌控制,一個向左,一個向右,構成了許多關於左右腦不同分工的猜測。上一篇博文介紹了左額頂網路,本期介紹右額頂。右額頂網路具有右偏側性,其腦區集中分布在包括角回,背外側前額葉皮層,額葉眼動區和島葉。其中,最久負盛名的就是背外側前額葉(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 dlPFC)。它實際構成了一條告訴大腦如何對刺激進行交互的背側通道,所以幾乎任何一個涉及認知控制的實驗都有背外側前額葉的身影:工作記憶,認知流程性,計劃,抑制,抽象推理。除了以上功能,右額頂網路作為一個整體,主要功能還包括活動抑制,軀體感知覺和痛覺的處理。
主要功能:
內感:內感受性知覺(Interoceptive awareness)
軀體感覺
工作記憶
抑制
5. 左額頂網路LFP——聯合皮層系統
額頂網路(frontoparietal network, FPN)是「腦網路英雄」里少有的不具有左右對稱性的網路。不像其他靜息腦網路那樣長得「天庭飽滿,地角方圓」,FPN被分成了左額頂網路和右額頂網路,彷彿這一群雄中的左右護法。
左額頂網路其實可以認為是語言網路。語言作為人類進化的奇葩,左額頂網路的存在自然也是人腦所獨有。它的左側優勢與Broca區和Wernicke區等語言腦區的偏側性是一致的。在前人的研究中,該網路在語言相關的認知研究中時有涉及,例如語音、語義、外顯及工作記憶等。我在組織這篇博文,以及讀者在閱讀這篇博文時,都徵用到這個網路。它的曾用名很多,例如偏左側的Dorsal visual stream,或者偏左側的frontoparietal腦區[Smith et al., 2009 PNAS]。
主要腦區:
Broca區
Wernicke區
內側額葉(mesial frontal lobe)
尾狀核(caudate)
主要功能:
語音
記憶
6. 凸顯網路SAN——聯合皮層系統
突顯網路(Salience Network)其實可以劃分到更大,分布更廣的扣帶島蓋系統。單獨把它拿來說是因為它和肥胖、抑鬱、精神分裂症等太相關了,而這些問題受社會的普遍關注。突顯網路的主要節點就3個:左右的前腦島(anterior insula, AI),以及中間的前扣帶(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 ACC),構成一個鐵三角的結構。功能非常明確,就是對周遭形形色色的誘惑進行評估,找到最對我們胃口的,讓我們覺得最有意思最有用的刺激,從而完成定向,採取相應的行為進行響應。它就像大腦網路這條高速鐵路上的跳閘工人:給外部刺激和內部事件打上標記,然後讓這列火車開向控制網路,抑或是進入默認網路。
大家知道偏執型精神分裂症最主要的癥狀就是現實歪曲(reality distortion),而突顯網路被認為在現實歪曲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讓本來不該被關注的被關注了。再比如,中性的事件可能都可以進行一些正性或負性偏向的解釋。對於抑鬱症患者,他們卻總是將一件中性的事情進行負性的解讀,這和他們在突顯網路,特別是右側腦島的過高活動是有關的。突顯網路參與了對食物刺激的檢測,但肥胖的人卻可能抑制不住對食物的渴望的,儘管他們的內心是拒絕的。
圖片來自[Uddin 2015 Nat Rev Neurosci]
主要腦區:
前腦島
前扣帶
主要功能:
探測:對周遭信息進行評估,找到最相關、切題的刺激
跳閘:對外部刺激和內部事件進行分類,切換到相關的處理系統
謝邀簡答。
至少消耗糖。
你學生時代做一上午數學題或者來場數學考試很快就會飢餓。
(這裡舉例數學是因為它是必須用腦的學科)。【青璽:增加能量】
青璽曾經說過,我們物質生活中面對的所有的事物,都是開放的空間和能量場。除了人天生的能量場之外,一路走過來所接觸所做的事,也是在吸收和消耗能量,進行補充和調整。只不過有的人吸收能量效率高,又不過多消耗能量,所以一路走來會比較踏實,前進的速度非常快。而消耗的越來越多,只會越走越飄患得患失。萬物皆有靈,這個靈就是能量。而高級的能量之所以有靈,也是由於能量聚集成的意識。意識的範圍大小,所能接觸事物範圍的大小也和能量場強弱有關。能量流通也不止體現在人的身上,還有自然天氣的轉化,所有物質世界的一切,每時每刻都在進行著能量流通。每個人都可以去接受吸收這些能量,但往往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卻成為了局限。人應與天與地相互合一,這個合一是去打開自身,去接受天地間的能量。不是沒有能量,而是人們不願意去接受,沒靜下心來去感受,只能靠著人與人之間的相互掠奪去獲得能量,得到的能量也不是充足且平和的。青璽說過,靜心觀己去打開自身內在能量,現在就來說說如何從在外獲取能量。所有的人類都在拚命去消耗創造,不停歇,處於極度匱乏中,一直在消耗沒有及時補充處於惡性循環。真正的去吸收能量,首要的就是打開內心,這個心就是包容心,去接受這一切,那麼能量場才能擴大空間,當我們去認真的去感受世間萬物的一切,去包容接受探尋感恩這一切,這就是在從感受到的物體中吸收能量。人與人之間也是這樣,主動的去包容來的更高,而不是掠奪,自己也會損耗精力。當然並不是看到理論就能很好的去運用,絕大多數人想要利用起來自己的能力,還是需要外界的能量提升幫助的。青璽回復過很多諮詢的人,調整過很多人,很多人不是好不起來,而是缺少一股力量,內在不足,需要外界的推動。絕大部分人連自己都沒好好感受,更別說包容萬物。自己能接受到什麼程度,自己的能量場也就能延伸到什麼程度。人們抵擋不住內心的害怕而去拒絕能量,那就只能忍受。每個人都想變好,但能量從來都不是免費的,吸收說容易也容易,說難也很難,只有尊重能量,並且細細體會一點點的由心去感受,要麼在青璽這裡調整,花錢,要麼對著廣闊的天地用心,花時間。大腦是人體消耗能量最大的器官。
思考,是消耗能量的。
嗯,如果想要保持身材,可以多思考,勤動腦。經驗之談 =)
我表示絕對可以,在大二的上學期,因為玩了一個學期,基本期末啥也不會,我用一個禮拜開始複習,一整本電學書300多頁,全部搞懂,這一禮拜,我每天吃四頓,回來稱體重,瘦了7斤。
感覺會的。以前上學的時候一遇到高強度思考的情況額頭就會發燙。
類似於CPU空閑時間和高負荷運作的情況。
大腦高負荷運作的時候明顯感覺會更消耗能量。
感覺會啊,程序猿一枚,春節在家四處走動沒啥食慾,回到工作一天坐著8小時食量翻倍。
會,集中思考時,明顯餓得快
並不會,研究表明睡眠狀態和覺醒狀態大腦消耗的能量幾無差異。某些需要"大量動腦"的活動狀態(比如數學考試)下,身體實際處於應激狀態,應激狀態下整個人體的代謝率提高,故消耗能量的速率增快,其實和"思考"本身沒有關係。參考書目:人衛版第八版生理學的相關章節
生理學上指出,基礎代謝率(BMR)與精神活動是相關的,然而其原因更可能是由於精神高度緊張狀態下,維持肌緊張會消耗更多能量。
不要試圖以這樣的想法來解釋思考的無用性,有人的思考來自使命感,有些則來自焦慮感,不小心,前者要目空一切,後者要自暴自棄,一切的自發思考都將加重思維的負擔,並且不能消除你想要消除的無意義感和自我否定,不要害怕你自以為糟糕的一切,即使發生了,就難受一回,還是做該做的,實際的一切大過任何虛無的思考。寫給自己。
別瞎想了 想靠腦子減肥是不可能的 老老實實去運動吧
學習一上午不就感到很餓嗎?
cpu使用過載當然會增加耗電
學渣表示考試的時候特別容易餓,對自己而言越難的科目餓的越快,比如考高數的時候會特別特別餓,同樣的食量同樣長的時間發個呆看個小說刷個劇逛個街跑個步都不會那樣。
寫寫切身感受,工作性質決定了我現在的工作可能閑一天,也可能集中精力工作一天,集中精力工作明顯會更加飢餓。
推薦閱讀:
※半年休學時間訓練體能和格鬥,上台打一場業餘比賽,可行嗎?
※如何了解自己的前側鏈肌肉力量和後側鏈肌肉力量如何?
※體能、體力、體格、體質在運動中的含義是什麼?
※鍛煉身體,只能在內家拳中選擇么?
※水導熱比空氣快,是否可以通過長時間在泳池泡著消耗體能的方式達到減脂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