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嬰兒有思維,它會在想什麼呢?
如果嬰兒有思維,它會在想什麼呢?
奶呢!奶呢!我的奶呢!啊啊啊屁股下面濕濕的,好像還黏黏的,快給我還紙尿褲啊!快一點了啦!嗯?他們在吃什麼,嗯?他們這又是在吃什麼?好想吃,哎!給我來一點啊!咬不動我也能舔舔啊!啊好無聊,這幾個笨蛋又在嗯嗯啊啊地逗我,能不能給我說人話啊,你們把臉扯成那副鬼樣子幹嘛啊,跟我好好聊天啊!
我的奶呢!怎麼還不餵奶!快一點!
啊,吃得好累,睡一會兒吧,哎呀尿了,快來給我換紙尿褲啊!!!!以上,重複N次。嬰兒定義是0-2歲。我家喵剛結束嬰兒期,但她已經給我解釋了很久她的想法了:
6-10個月時,她已經能聽懂很多故事,可惜口齒髮育不完全,不能說話,只能肢體語言。比如她聽了白雪公主的故事之後,每次吃蘋果都會假裝暈倒。(表演欲好強的小傢伙!)半歲之前我們稱她為表情帝:10個月-1歲: 開始牙牙學語。發音不準。愛唱歌,但有點跑調。那段時間帶她去世界各地旅遊,她負責靠賣萌搞定一切的海關、警察、管理員。她最喜歡在餐廳里一桌一桌的逗人玩,直到全餐廳的人都跟她玩了一遍,她才肯善罷甘休。
那段時間,我們稱她為賣萌帝:一歲之後語言能力突發猛進,一個月之內突然辭彙量破百。
那個時候我們叫她吐槽帝。舉個栗子:給她講了猴子撈月的故事,她聽完撇撇嘴說「小猴猴笨!」這個時候我們明白了,原來她一歲之前一直對我們露出鄙視的眼神是這個意思!!!一歲半之後會完整的表達自己的意思,這時候我們才發現我們大人有多愚蠢。比如她會說:
- 「麻麻!菜太燙了!不吃!吹涼!呼呼呼。。。」- 「爺爺!水杯沒開蓋子!」- 「換尿不濕!PP癢!」- 「我不要吃飯!我困!我要睡覺!」- 「粑粑,褲子穿反了!不舒服!」看見大人吃飯,她會在旁邊假裝自言自語「你也要吃嗎?要呀!要呀!」...真的很慶幸這娃說話早,讓我們聽到了嬰兒的心聲,也了解了嬰兒的思維方式。補充:尿不濕沒穿好、襪子沒穿好、鞋穿反了、褲子沒提上來神馬的,喵抱怨了兩次就放棄了。很快就學會了自己穿衣服褲子襪子和鞋,是幼兒園班裡(1.5-4歲班)第一個會自己穿衣服的。可見,我們當家長的是多麼的失敗。。。囧
現在喵整兩歲,已經從吐槽帝升級到了段子手。我已經敗下陣來。放上幾個段子供大家一樂:
1. 煮了一包泡麵,被喵搶了半碗,覺得好新鮮啊吃個不停。忍不住擔心滴問:喵,你吃這麼多泡麵會不會過敏啊?喵:不會過敏! 麻麻:哦 喵:會肚子疼! 麻麻:啊?!! 喵:所以要多吃點東西! 麻麻:。。。(這是段子手的起承轉折+吃貨的奇葩腦迴路么?)
2. 看到小狗狗刨地,麻麻問:「喵你會鑽地洞么?」
喵一臉不屑:「我會自己走去地下室!」。。。好吧,你贏了3. 麻麻用橡皮泥做了個狗狗,問喵說這是什麼?喵一句話不說把橡皮泥拿走了,跑到毛絨玩具狗狗面前問:你覺得像不像?
(。。。話說這究竟是在調戲誰?!)4. 夜裡在床上K歌。喵問:西瓜的歌怎麼唱?
麻麻:不知道,不記得有這首歌。喵問:那葡萄的歌怎麼唱?
麻麻:不知道,不記得有這首歌。喵又問:那西瓜和葡萄的那首歌是怎麼唱的?(。。。你是麥兜么?!為什麼要反覆輾壓麻麻的記憶力?!)5. 夜聊中喵問:麻麻,小狐狸喜歡吃什麼?
麻麻:不知道,葡萄吧?喵:對!(狐狸和葡萄的故事)喵:小狐狸喜歡吃葡萄,小耗子喜歡吃乳酪,那小牛喜歡吃什麼?麻麻:吃草。。。喵:小牛喜歡喝牛奶!(。。。好吧,你說的對,敗給你了! )
6. 喵自己作詞的歌曲:
「換尿不濕的小盆友,Où es tu?Je suis là, je suis là, how do you do?」(。。。用三種語言來炫耀的作詞人,您的逼格真高!)7. 又是夜聊時間:
喵:「喵喵抱兔兔睡覺,麻麻抱羊羊睡覺,都是白色的小動物!還有紅色的小動物,還有黃色的小動物,還有藍色的小動物。。。」麻麻:「哪有小動物是藍色的?」喵:「小精靈是藍色的!」 (好吧,藍精靈的確是藍色的小動物。。。)麻麻:「喵你怎麼辭彙量這麼大?!」喵唱:「我有許多滴秘~密~, 就不告訴你,就不告訴你,就不~告訴你!」
8. 麻麻:喵你知道嘛,有的椅子沉,踩在上面比較安全,不會動;有的椅子輕,不穩,一晃就動,你就不要爬上去,容易摔下來。聽懂了沒有?
喵:懂了,會動的椅子不要爬。
麻麻:說得對!好了,睡覺覺吧!
喵:喵喵睡覺覺,麻麻也睡覺覺,兔兔也睡覺覺,狗狗也睡覺覺,椅子也睡覺覺……
麻麻:只有小動物需要睡覺覺喔,椅子不用睡覺覺。
喵:麻麻剛才還說椅子會動!我女兒才三個月,會認人,會告狀,會聊天。感覺她每天要哭前都先觀察一下誰在,如果只有爸爸在,她就只癟嘴,直到聽到姥姥或者媽媽的聲音才突然大哭。我覺得這時候她應該是在想這個人不會哄我,哭了沒用,懶得哭。哎呀,哄我的來了,啊啊啊啊快抱我!!!抱起來後還烏拉烏拉的告會兒狀,那個人沒有管我啊!你怎麼這麼晚來啊!吃奶的時候一般吃吃就睡了,如果奶頭拔出來了她突然驚醒,會迷茫的看下周圍怎麼了,然後哇!應該是在哭,我的奶呢?奶奶奶奶呢!有時大哭一會還要收一下觀察四周有沒有人注意她,沒人管就先小點聲哭,有人管就扯著嗓子叫,發泄憤怒。。。。
如果不是我女兒太猴精,就是小嬰兒其實是什麼都懂的,很奸詐的小生命
最近看了個克蘇魯題材的trpg,提到嬰兒在媽媽肚子里是有思想的,然後在一個黑暗潮濕的環境下被囚禁十個月,在肚子里的時候就已經是瘋了的,生下來的時候號哭正是對瘋狂世界的不滿,支支吾吾並不是在學說話,而是焦急卻無法表達內心的瘋狂。 真的很佩服作者的腦洞
兩天不看已經六十多贊了,真的很謝謝各位這他媽是什麼在動!這他媽又是什麼在動!我想看看這個!扶哀家去看看!哇靠!這是什麼鬼!好屌啊!!哇靠!這又是什麼鬼!好屌啊!!哇靠!這真的假的!哇靠!這能吃么!好爽!真的能吃!媽!我媽呢!誰tm不是小公舉咋滴!別吵我!我在思考!別吵我!我有起床氣!怎麼是你!怎麼又是你!怎麼還是你!煩不煩啊!反了你了!
謝去年的邀
吃吃吃,餓餓餓,玩玩玩,學學學,莽莽莽,行行行,來來來,走走走,哈哈哈
我餓了!我要喝奶奶!
一直認為不會說話的嬰兒和大人一樣比如我的寶寶五個月長牙了從來不咬我,碰到我的手指會試探性的慢慢加力咬,會不時看看我的反應。但如果是咬咬膠的話,哈哈甩開腮幫子晃著小腦袋瓜使勁兒才咬呢。會沖真心喜歡它的人笑,敷衍了事的人它看也不看更不讓抱。眼神里有好奇,有生氣,有無奈,有歡樂,有期待各種各樣的情感我能看出來。產後抑鬱,默默流淚時它會嗯嗯啊啊的哄我,不湊效了會靜靜的用悲傷的眼神看著我,那時才三個月大。哎呀太多了說不完
先看一張現代數學知識體系圖
我們學習數學是從上往下學的,但嬰兒的思維模式跟學校教育正好相反,他們一開始是以拓撲、群論等現代數學思想來思考世界的。**********************************************瑞士著名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J.Piaget)畢生從事兒童認識發展的研究,創造性地建立了一套嶄新的兒童智力發展理論。其中關於智力的本源、知識經驗的獲得和結構組成以及兒童思維發展階段理論,都對研究幼兒心理發展基本規律、探討教育問題提供了有益的理論啟發。他所做的關於守恆以及時空認知等方面的具體研究,對數學教育有直接的參考和借鑒價值。
皮亞傑認為智慧的本質是適應,主體適應外部世界和認識外部世界,而適應依賴於主體的動作。他在《JL童心理學》(1969年)一書中指出:「知識來源於動作,而非來源於物體。」知識經常是與動作或運算聯繫在一起的,也就是與轉化(從動作向運算的轉化)聯繫在一起」。在動作操作過程中,主客體之間相互作用,一方面使得客體發生了一定的改變,另一方面也使主體在相互作用的過程中獲得了一定的知識。因此,知識來源於動作,知識是主客體相互作用的產物。接著,皮亞傑將知識分為3類:物理性知識、數理邏輯知識和社會性知識。物理性知識來源於對物體的操作、擺弄和對自己加在物體上的動作的結果的觀察。數理邏輯知識不存在於物體本身,而來源於在心理內部建構的動作與物體之間的關係的協調。比如,兒童發現有的東西會碎,有的東西不會碎,這時兒童頭腦中便產生了「類」的概念——一種數理邏輯經驗,它不存在於任何物體之中,只能依靠個體與物體的直接接觸、交互作用,並在個體心理內部建立某種聯繫才能產生。社會性知識是社會約定俗成的、關於社會生活的規範與規則等,它來源於兒童與成人相處交往的社會生活。
根據皮亞傑關於知識來源的闡述,上述3類知識的產生既不是來自客體,也不是來自主體,而是來自主客體之間的相互作用。同樣,數理邏輯知識的獲得也是主客體相互作用的產物,而連接主客體之間的橋樑便是動作。兒童主體通過動作作用於客體,並在內心不斷反思、加工自己的行為,主動建構自己的知識和經驗。這充分體現了皮亞傑關於知識獲得的建構主義思想,也即知識的獲得是主體與環境相互作用、主動建構的結果。據此,皮亞傑提齣兒童的思維(智慧)發展可以分為3個階段,即感知運動階段、前運算階段和運算階段。也可把運算階段分為獨立的具體運算階段和形式運算階段。①感知運動階段(0—2歲)。是兒童智力發展的萌芽階段,兒童只能依靠感知和動作來適應外界環境,沒有思維和表象,沒有出現語言。②前運算階段(2-7歲)。這一階段是感知運動階段到概念性智力階段(運算階段)發展的過渡階段,又稱自我中心的表徵活動階段。這一階段主要的行為特徵是語言出現——在廣度和速度上大大地擴展了兒童智慧活動的能力;兒童開始用表象和語詞來代表外界世界,並出現延遲模仿、象徵性遊戲;自我中心比較突出,外部世界都圍繞兒童自己轉動;兒童還不能進行可逆運算,還沒有守恆概念。③具體運算階段(7—11歲)。這一階段兒童主要依靠概念進行思維,思維具有可逆性、守恆性、靈活性和非自我中心化的特點。④形式運算階段(11歲以後)。這是思維發展的最高階段,這個階段的運算不受具體事物內容局限,通過假設或命題方式進行邏輯推理。守恆概念 皮亞傑認為,兒童最初的世界是沒有客體的世界,剛出生不久的嬰兒不能區別獨立於主體之外由客體所構成的外部世界和自己的內部或主體世界,主客體還沒有分化。一歲左右,嬰兒通過自己的活動發現了客體的穩定性或永久性。當某個客體在視野某處消失後,嬰兒能用有效的方法在該處尋找;當和他逗樂的成年人走開時,嬰兒便哭起來。走出視野不再等於離開頭腦。嬰兒認為這個成年人在他感覺經驗之外永久存在著。用皮亞傑的術語來說,客體是永恆的。這就是嬰兒關於客體(物體)本身守恆的最初表現。到5-6歲時,兒童又形成了一種新的守恆形式——數目守恆(皮亞傑認為,對5個以下物體,幼兒能藉助知覺做守恆判斷;而對8個物體,則只能運用邏輯推理才智確回答守恆問題7。幼兒對小數目物體均恆問題不能運用於較大數目的守恆),並隨後的幾年內相繼發展了長度守恆(約6歲)、物體守恆(約7歲)、液體守恆(約7歲)、重量守恆(約9歲)、容積守恆(約9、10歲)等量的守恆。從形成客體本身守恆到理解數目守恆,從數目守恆的出現到各種數量守恆的全面發展,守恆成為可靠的認識工具。因此,在兒童心理發展的過程中出現了兩次守恆現象:一次是關於客體本身的永恆;一次是關於數與量的守恆。兒童的守恆能力隨年齡增長而增長。皮亞傑把數量守恆的掌握與否作為劃分前運算階段和具體運算階段的一個重要標誌。同時,傳統的皮亞傑數目守恆測驗認為,幼兒不能守恆的關鍵在於幼兒缺乏物體轉換能力,即對變形這一步驟的意義不理解。時空認知相關研究 皮亞傑研究了3類幾何空間概念的發展,指齣兒童空間概念的發展是按拓撲——歐氏幾何和投射幾何——度量結構的順序進行的。兒童最初對生活於其中的空間或世界的印象是一片渾沌、毫無組織的。對於3-4歲的兒童來說,形狀不是嚴格不變的剛性東西,而是可在他們的操作下改變的。年齡很小的兒童就有拓撲學的直覺,他們已能夠領會拓撲學上的關係:鄰近、分離、包圍、封閉等等。7、8歲的兒童,隨著拓撲學上的直覺,開始出現了投射直覺和歐幾里得幾何學概念。參照皮亞傑的兒童智力發展階段,他認為在感知——運動發展水平上,第一和第二小階段中,兒童的空間觀是拓撲學的,這時各種不同的感覺空間之間還沒有應有的協調,物體的形式和長度大小還不具知覺的恆常性;第三、第四小階段上(12個月左右),兒童已經開始同時形成歐氏空間和投射空間;在第五、第六小階段上(2歲左右),兒童形成表象的空間。但兒童真正達到歐氏空間和投射空間要等到7、8歲的時候,1928年,皮亞傑考察了兒童「左右」概念的發展情況。他認為兒童抽象的「左、右」概念的發展經歷了3個階段:第一,5-7歲未分化階段,兒童可以固定地判斷自己的左右方位;第二,7—8歲具體分化階段,能認識到對面人的左右方位與自己的不同;第三,10-11歲充分分化階段,兒童能毫不猶豫地指出中間物體的左右方位。另外,皮亞傑還在運動中研究時間、速度及距離概念的發展。他設計了一個實驗:給學齡前兒童看桌子上放著兩個機械蝸牛,實驗者同時使兩個蝸牛啟動爬行,其中一個蝸牛爬得快,另一個爬得慢。當快的蝸牛已經停止時,慢的蝸牛還在爬,可是最終仍未趕上快蝸牛。在這種情況下,兒童不能正確再現究竟是哪個蝸牛先停下。大部分兒童都說慢蝸牛先停下,因為它走的路程比較短。皮亞傑認為兒童最初是以舉例概念代替時間概念的。兒童時間、速度和距離概念的發展一般要經歷3個階段:第一階段,兒童僅以物體在空間停頓點的長短來定義時間、速度和距離。兒童認為蝸牛停在離起點較遠的地方,它花的時間較長,速度較快,因而走的距離也更長,處於這一階段的兒童一般是4-5歲。第二階段,兒童開始考慮到諸如蝸牛起點一類的因素,皮亞傑總結到,這一階段是一個逐漸脫離以終點為基礎的直覺去中心階段;大約到7、8歲左右,兒童進入第三階段,即概念階段,此時的兒童才最後把時間和空間區分開來。理論啟示 ①強調動作的重要性。讓幼兒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建構自己的數學概念和知識。皮亞傑認為,知識總是和動作或運算聯繫著的,運算是內化的可逆的動作,思維是內化了的動作。因此,動作是知識的來源,應該讓幼兒動手操作,動腦思考,不斷探索和發現物體之間的數量關係,做到在做中學、在做中建構物體之間的數理邏輯關係。同時,幼兒思維發展以具體形象性為主,而數學學習又是一種抽象的數理邏輯關係的學習。因此,通過抽象的理論推理很難使幼兒理解其中的邏輯關係。為此,只能依靠具體的動作和形象,為幼兒進行數學邏輯思維和推理提供更為直觀的信息和思維工具,幫助幼兒思維。②重視幼兒數學學習的主動建構。幼兒的數學知識、數學經驗是幼兒與環境相互作用、主動建構的結果。幼兒是自己數學學習的主人,他們不是被動地接受數學知識,也不是被動地接受環境的刺激,他們的數學知識和經驗是通過自身主動的實踐活動而獲得的。這體現了數學學習的建構主義思想。③幼兒數學教育必須符合幼兒思維發展階段和特點。皮亞傑思維發展階段理論為進行幼兒數學教育提供了直接的理論依據。兒童思維發展具有一定的階段性,每一階段兒童的思維發展具有不同的特點和規律,因此數學教育和教學工作一定要考慮兒童當時所處的發展階段,超越兒童的發展階段,教給兒童一些他們當時很難接受但日後能夠發現的數學概念和知識,不僅不能有所創造,結果也不能對這種數學經驗有真正的理解。④重視社會交往在幼兒數學認知發展中的作用。皮亞傑認為,影響兒童智力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社會經驗,也即兒童與他人的社會交往。在與他人進行合作、交流和討論的過程中,由於個體的知識經驗和背景不同,彼此之間的想法不同,因此就使得兒童與他人之間產生了認知衝突,而這種認知衝突能夠幫助兒童去自我中心,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數學問題,同時也使自己的數學經驗得到豐富,數學概念得到進一步澄清和明確。
為了解釋此階段兒童運算邏輯模式,同時也用於了解和確定形式運算階段及此階段的平均年齡範圍,皮亞傑及其學派成員設計了一系列實驗或測試題(皮亞傑作業),下面舉幾個例子加以說明。
水量多少實驗實驗者當著兒童的面把兩杯同樣多的液體中的一杯倒進一個細而長的杯子中,要求兒童說出這時哪一個杯子中的液體多一些。兒童不能意識到液體是守恆的,因此多傾向於回答高杯子中的液體多一些。兒童只注意到高杯子中的液體比較高,卻沒注意到高杯子比較細,皮亞傑把這一思維稱為「我向思維」或「自我中心」。即兒童認為別人的思考和運作方式應該與自己的思考完全一致,這時兒童還沒有意識到別人可以有與自己完全不同的思考方式。[1]三山實驗
實驗材料是一個包括三坐高低、大小和顏色不同的假山模型,實驗首先要求兒童從模型的四個角度觀察這三座山,然後要求兒童面對模型而坐,並且放一個玩具娃娃在山的另一邊,要求兒童從四張圖片中指出哪一張是玩具娃娃看到的『山』。結果發現幼童無法完成這個任務。他們只能從自己的角度來描述「三山」的形狀。皮亞傑以此來證明兒童的「自我中心」的特點[1]。數量守恆實驗
給兒童呈現兩排數量同樣多的扣子,讓兒童仔細觀察並了解這兩排扣子數目相等。改變第二排扣子的排列方式,使其中每個扣子之間的空間距離變大,但所含的扣子數量未變。問兒童:現在這兩排扣子是否仍具有相同的數量?[1]鐘擺實驗皮亞傑和英海爾德(Inhelder Piaget,1958))進行了一系列的實驗研究,以考查具體運算階段與形式運算階段的兒童歸納推理的能力。不同長度的繩子被固定在—個橫樑上,繩子的末端可拴上不同重量的重物,實驗者向被試演示如何使鐘擺擺動(將栓有重物的擺繩拉緊並提至一定的高度,再放下即可)。被試的任務是,通過檢驗與鐘擺擺動有關的四種因素(重物的重量、擺繩被提起的高度、推動擺繩的力量、擺繩的長度),來確定哪一種因素決定鐘擺擺動速度(在每一種因素中又有不同級別的劃分:如擺繩的長度有三個級別、重物的重量有四個級別等)。男嬰兒:這個出奶的東西怎麼這麼好!這麼質感,這麼順滑,我要記一輩子!我要永遠跟它在一起,長大我也要擁有它,對它的著迷我一生也不要忘!
媽媽:奶瓶好像沒有奶勒,兒子咋還不放下呢?我女兒現在會爬會站了。我覺得她現在的想法全是。這個是什麼?我吃一口。啊!好吃!那個是什麼?我吃一口?啊!好吃!
還有就是,媽媽的neinei最好吃。我記得嬰兒是正在以對整個世界構建認知的階段
比如你用雙手遮臉再放開ta會說: 媽呀 大變活人啊喂 好厲害啊喂 好開心啊喂 不要停啊喂 停了幹嘛呀 繼續啊喂此時大人已經沒了興緻繼續逗了同理消失的東西 在ta眼裡就是從整個世界消失了一個奶嘴 哇 新口感 么么 好喜歡一隻慘叫雞 哇撒 這逼摸一下就會唱歌耶 棒極了雙親那簡直堪比太陽跟月亮的大魔法師源源不斷的變出食物 我很用力的往嘴巴里塞啊喂,可食物畢竟是變出來的,它們有腳啊喂 會跑啊喂,所以撒出來真特么不賴我好嗎..這一團團的影子……影子
作者:康復哲學鏈接:嬰兒在習得語言之前有沒有思維? - 康復哲學的回答 - 知乎來源:知乎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
嬰幼兒是有思維的,因為嬰幼兒的思維的發展也是有一定的規律的,在不同的年齡段思維的發展也是不同的,能接受的事物也不同,下面就更詳細給大家分享分析。
思維的發生
皮亞傑是從思維的角度而研究的發展的。他認為,9、10個月以前的嬰兒不存在問題解決行為,而近來的研究則發現,3個月的嬰兒就已具備了比較明顯的問題解決能力。
例如:帕波塞克和伯恩斯坦,訓練了3個月的嬰兒學會向左轉兩次頭再向右轉兩次頭以便獲得牛奶。實驗過程中,嬰兒為了獲得牛奶而採用了搜索策略,即如果向左轉頭沒得到牛奶便馬上轉向右邊,這正是一種問題解決行為。
思維的發展
主要講嬰兒期在不同年齡的階段解決問題能力的發展(從無到有、從簡單到複雜)
0-9、10個月嬰幼兒
皮亞傑認為在嬰兒0~5個月不存在問題解決行為。因為這一時期,嬰兒的行為還不具備明確的目的性,不能理解行為與後果之間的因果關係。
在嬰兒5~9、10個月時,嬰兒開始協調各個獨立的感知--運動圖式並以此做為達到某種願望的手段。例如,他可以協調手、眼,以及感知以及身體的平衡--運動圖式以便抓住鞦韆搖晃使他感到快樂。
9—10、12個月嬰幼兒
這一階段嬰兒產生了為達到某一特定結果而選擇方法的初步的有計划行為。例如,嬰兒為了得到想要的玩具,他可以使用某種工具(繩子、棍子等)來得到心儀的物品,這時解決問題的策略很簡單,主要是採用尋找發法。
12—24個月嬰幼兒
這一階段的嬰幼兒解決問題的策略仍比較簡單,只是根據有關啟發性信息進行選擇性搜索,還不能事先進行計劃或設計好解決問題的辦法。
主要因為他們缺乏心理表徵能力,這使得他們只能進行嘗試並根據外顯的(實際結果)動作來判斷這種方法的有效性。
18—24個月嬰幼兒
嬰兒能運用心理表象來解決問題。例如,皮亞傑曾觀察到一個嬰兒有一次想把一長串項鏈放進一個小盒子里,經三次都失敗了。這時她停下來,把項鏈放在盒子旁邊的地板上滾成球狀,然後成功的將項鏈放入盒子里。而12—18個月嬰兒解決這個問題則嘗試了22次。
內容參考皮亞傑的兒童思維發展研究,如有侵權請於小編聯繫。
啊啊啊啊啊!
你們怎麼這麼笨啊,我哭是因為有阿姨掐我臉啊你們看不到她嗎?我旁邊有一個女人在掐我臉啊喂!!!不要給我餵奶了,我不想喝了!!!我也還沒有尿哎不用換紙尿布!!!咦,那裡有一個叔叔哎,他想拿我的玩具
可是他拿不起來哈哈哈看他那個笨樣子玩具都拿不到嗎媽媽那裡有一個叔叔要偷我玩具媽媽媽媽!!!你不要逗我了我不開心是因為有人要偷我玩具!!!那有人哎!!!你看不到嗎!!!——————————分割線———————————某個消暑的午後我抱著我的小侄女坐到墊子上她側著坐到我的腿上她五個月大然後我在看電視她也很安靜忽然她咯咯的笑了就好像。。。有人在逗她笑但是屋子裡只有我和她我當時真的被嚇到了。。。我家雙胞胎兒子快四個月了。今天早上我起床的時候老大還在睡覺,我洗漱完畢去卧室看到他已經醒了正在開心的吃手,扭頭看到我了突然開始嗷嗷哭乾哭,哭了兩聲笑場了。這麼小的孩子就知道假哭求抱抱了。
我家侄子侄女龍鳳胎.八個月了.侄女是個外協,看到長得帥的男生就給抱,笑得很開心.她一哭,我抱著她去看海報上的小帥哥,她就一臉花痴樣地笑了.侄子是個小財迷,玩具玩一會就撒手扔了,唯獨紅包,哪怕睡著了也拽在手裡.
早上起床:啊~吼一嗓子,大家都起來嗨吧!
啊!!我餓了,給我喝neinei!吃飽了,發現大人在吃東西,好像很好吃,給我一口嘗嘗,不給我我就不高興。你們都在玩什麼好東西,搶過來看看,好像也並不是很好玩,扔掉。是不是又該到吃東西的時候了! 我家小姑娘有時候會玩著玩著就發會呆,比如這樣 正玩著勺子呢,就叼著勺子發起呆。不知道在想什麼。這是爸爸出差回來,看見爸爸的樣子:爸爸爸爸,我的好爸爸
嬰兒肯定有思維 只是他懶得跟你叨叨。。反正是一言不合就嗷嗷哭 哭的時候奶有了 抱有了 哄有了 尿布也換了 多簡單明了 要我我也喜歡這麼干啊
這是什麼…那又是什麼…你誰啊…哇哇想對我幹嘛…不要那個不要那個…啊啊啊啊~亞蔑蝶~~
推薦閱讀:
※假如穿越到古代,如何簡介易懂的向古人解釋現代天文地理化學物理生物全套科學知識以顛覆他們的舊觀念?
※穿著艦裝划水是什麼體驗?快艇在前面拖的那種
※以「你好」作為結尾能寫出什麼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