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徒怎麼看經書的不確定性?
根據梁啟超的和胡適的佛學書,佛教的書都是由口述而成,幾百年後才成經典,我們怎麼知道這是原文
第一,你的目的是想走向解脫,是想尋找解脫的法門?
第二,你是因為佛法能使你走向解脫,才信佛法?還是因為聽說佛法能使你走向解脫,才信佛法?還是因為聽說佛能讓你走向解脫才深信佛法?或者還是因為其它什麼?
第三,假如你已經經過自己嚴謹的思考相信此佛法能使你走向解脫,但是後來,不管什麼原因,你知道這個不是佛法,但你深心仍信此法走向解脫,你該怎麼辦?
第四,那麼如果此法,能使你走向解脫,是佛說,還是他說很重要麼?還是說能說此法者,我即信其是佛。
在下一直讀誦解深密經學唯識,這是三期大乘經典,如說大乘非佛說,這是非佛說中的非佛說。但是又有什麼關係呢?在我看來能說此法,能解此深密者,才是佛。若無此言,無此量者,即非我所信之佛。
作者:憨山門下鏈接:佛教徒對於經典其實並不出於佛說是怎麼看的? - 憨山門下的回答來源:知乎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確實三藏的被以文字記載下來是佛陀死後幾百年的事。即使普遍認為保存最完好、最早期的巴利三藏也不能確定全部是佛陀言教,而沒有一絲後世混雜。但是如果連三藏都拋卻了,我們從什麼地方去接近佛陀,去了解佛法?經到底是不是佛陀親口所說,其實無所謂。瞿曇是因為佛法而是佛陀。讀到一篇經文自己本身也要判斷。中部一百四十經記載了一個故事。
(以下摘自華普樂羅睺羅長老《佛陀的啟示》)
有一次,佛在一個陶工的棚屋裡度過一夜。在這棚屋裡,先到了一位年輕的出家人。他和佛陀彼此並不相識。佛陀將這出家人端詳一遍,就這樣想:這年輕人的儀態舉止都很可喜,我不妨盤問他一番。於是佛就問他:「比丘啊!你是在誰的名下出家的?誰是你的導師?你服膺誰的教誡?」「同修啊!」那年輕人回答說:「有一位名叫喬答摩的釋迦種後裔,離開了釋迦族做了出家人。他的聲名遠揚,據說已得了阿羅漢果,是一位覺行圓滿的尊者。我是那位世尊名下出家的。他是我的師傅,我服膺他的教誡。」「那位世尊、阿羅漢、覺行圓滿的尊者,現在住在那裡呢?」「在北方的國土中。同修啊!有一個城市叫做舍衛。那位世尊、阿羅漢、覺行圓滿的尊者,現在就住在那裡。」「你見過他嗎?那位世尊,如果你見到他,會認識他嗎?」「我從來沒見過那位尊者。假使我見到他,也不會認識他。」佛知到這不相識的青年是在他名下出家的。他不透露自己的身份,說道:「比丘啊!我來將法傳授與你吧。你留神聽著!我要講啦!」「好的,同修!」年輕人答應道。於是,佛為這年輕人講了一部極其出色解釋真理的經。(這經的要領,以後再行交代。)一直到這部經講完之後,這名叫弗加沙的年輕出家人才恍然大悟,原來那講話的人正是佛陀。於是他站起來,走到佛陀跟前,匍伏在世尊足下,向世尊謝罪,因他不明就裡,竟把世尊叫做同修。然後他請求世尊為他授戒,准他參加僧伽。佛問他有沒有準備衣和缽。(比丘應備三衣一缽,缽是用來乞食的。)弗加沙回說沒有。佛說如來不能為沒有衣缽的人授戒。弗加沙聞言就出去張羅衣缽,但不幸被一隻母牛角觸致死。後來這噩耗傳到佛處。佛即宣稱弗加沙是一位聖者,已經澈見真理,得不還果,在他再生之地,即可得阿羅漢果,死後永不再回到這世界來。如是我聞
無事隨便說幾句:
1、後世有成就的大德,不斷地檢驗;2、後世受持者的「感應」,也可以算吧?3、佛教的教理體系是非常完善而精密的,這大大提高了造偽經的門檻,偽經在教理精深的人看來是非常突兀而奇葩的存在,很容易識別;4、佛經本身就很難懂,要完全看懂本身就難,要造偽經魚目混珠更是難上加難;5、當然不排除現在有經典是拼湊出來的,自己瞎寫很難,但是瞎拼湊就容易混過去,悲劇啊……這依靠大德來檢驗、批判;
6、當然也有教理精深的人,弄出一些出處奇怪的「經書」,看起來合乎教理,但是有識之士必然會反對這種「經書」的流通;7、隨著時間的推移,肯定會亂象叢生,不如以古為師,以經過歷代高僧大德勘驗過的經、論為修學指導;8、自己走上正道之後,自然也會具備一定的鑒別能力,但是不如選擇祖師大德勘驗過的路來走,畢竟修行是死生大事。爭取能早日證悟,就能真正看懂了義經典了。否則都是猜測,歷史上那麼多人有記錄的證悟大師,沒有否定這些經典的。懷疑是自己信位沒過吧。
第一,有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第二,依法不依人,只論正確與否,不論是誰所說。我們的目的是依佛法修行,不是梁、胡之類的佛學家。
是「背誦」不是單純的「口述」。
佛法中有一種記憶術,稱作「陀羅尼」。
佛陀的言教,在早期都是由弟子「受持」的。這個「受持」是指要完整無誤地背誦下來的,依靠的就是「陀羅尼」的方法。經典集結時,由受持同一部經的弟子,誦出而相互校對。
到後來,雖然已經有以不同的語文紀錄經典了,但仍然用「多少多少頌」來形容經典的份量。例如,「般若八千頌」、「華嚴十萬頌」。
有些冷僻的經論,受持的大德少,甚至只有一人受持,大德亡故後就失佚了。例如,唐三藏翻譯的《瑜伽師地論》裡面就有許多章節只有目錄,而內容已經亡佚了。
要依靠僧團尊者的記憶力,要相信僧團對經典傳承的嚴肅態度。
比如,1956年緬甸的第六次結集,便是馬哈西尊者等大德背誦出三藏典籍,並通過僧團集體聽證和質詢,來確定結集內容。參考借鑒,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推薦閱讀:
※如何反駁一些南傳說大乘不是真實的?
※「一和尚自稱開了天眼,於博客撰文道出人類億萬年的文明興衰」,是否可信?
※神不食人間煙火,為什麼還要上香上供?
TAG:佛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