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辰戰爭中,倒幕軍的進軍路線是怎樣的?是一路打過去還是兵分幾路分別平定各藩?
謝邀,以下譯自日語維基詞條·戊辰戦爭(日語捉急,多半有翻譯錯的地方,但是你可以乾死黃旭東)
鏈接:戊辰戦爭
整個戊辰戰爭中政府軍的行動大致如下:
1.鳥羽·伏見之戰
【慶應4年(以下日期都是年號,不是公曆) 1月2日】幕府軍艦炮擊薩摩藩軍艦起至【1月6日夜】德川慶喜逃往江戶,如此一來幕府軍戰意全無,停戰各自返回各藩
2.西國及東海的情況
東海道:自【1月9日】桑名藩征伐起至【2月底】,小田原藩以西諸藩全部對新政府表示恭順,在沒有發生大戰的情況下實現了東海平定(從尾張藩也主動倒向尊王來看估計幾乎都是不戰而降)東山道:自【1月9日】岩倉具定就任東山道鎮撫總督,【1月21日】自京都出兵,原本以為東山道諸藩定府大名較多,必定會遭到頑強抵抗,一路苦思良策,結果大部分藩國均未採取抵抗,對新政府表示恭順
丹波·山陰道:在鳥羽·伏見之戰的5日中,新政府任命西園寺公望擔任山陰道鎮撫總督,進軍丹波國,原本是為了降伏佐幕的丹波龜山藩同時確保鳥羽·伏見之戰新政府軍戰敗情況下的退路,結果丹波、丹後、因幡、出雲諸藩陸續向新政府投降,至【2月下旬】佐幕的松江藩降伏,山陰道無血平定
四國:以板垣退助的迅沖隊為主力,【1月20日】讃岐國高松藩降伏,【1月27日】伊予松山藩開城投降,四國無血平定
中國路:【1月9日】在上京途中的長州軍炮擊福山藩福山城,福山藩向長州藩表示恭順,【1月15日】備前藩奉新政府征伐令進軍備中松山藩,松山藩執事·山田方谷無血開城投降,姬路藩主酒井忠惇隨德川慶喜逃往江戶,留守藩中的家臣向新政府投降
九州:【1月14日】幕府的長崎奉行·河津祐邦秘密出逃,佐賀、大村、薩摩、福岡等諸藩組成長崎會議所維持治安。新政府派遣澤宣嘉至長崎就任九州鎮撫總督兼外國事務總督。【1月17日】幕府最後的西國郡代窪田鎮勝出逃。周邊諸藩被新政府接收。截止【2月末】唐津、延岡、府內、高鍋等佐幕藩均表明勤王立場,至此九州諸藩均倒向新政府
3.進軍江戶
甲州勝沼之戰:慶喜返回江戶後於【1月15日】罷免了主戰派的中心人物小粟忠順,【2月12日】慶喜前往上野·寬永寺接受謹慎的處罰,表明自己無意對抗天皇。另一方面,被宣告為朝敵的松平容保返回會津藩並向天皇表恭順之意(所謂的「武裝恭順」),但拒絕承認新政府,拒絕解除武裝,拒絕謝罪,並同庄內藩組成會庄同盟,意圖對抗薩長同盟。新政府任命熾仁親王為大總督統帥東征軍(應該是在【1月6日】鳥羽·伏見之戰結束後不久),分東海道軍、北陸道軍、東山道軍三路向關東進軍(這裡在2.西國及東海的情況里講到過)。
幕府方有近藤勇率領的甲陽鎮扶軍前往甲府城進行防衛,但東山道政府軍卻先一步抵達接收甲府城,【3月6日】甲陽鎮扶軍慘敗於政府軍,化名潛伏的近藤勇之後也被新政府抓獲處決。【3月8日】東山道軍本隊抵達武藏熊谷宿,【3月9日】向在附近的梁田宿駐紮的幕府軍發動襲擊,幕府軍戰敗。江戶無血開城:向駿府進軍的新政府軍於【3月6日】的軍議上決定於【3月15日】向江戶發動總攻,但各條約國擔心江戶戰亂會影響貿易,英國公使哈利·帕克斯向新政府請求中止進攻江戶。而對於維持新政府而言同諸國的良好關係顯然是必要的。儘管仍有意見認為應當武力平定關東,但新政府還是下達了停止江戶進攻的命令。
【3月13日】勝海舟同西鄉隆盛在高輪的薩摩官邸就江戶開城進行交涉。【3月14日】勝向西鄉傳達了幕府方的開城條件,西鄉於總督府進行檢討並中止了【3月15日】的江戶總攻擊。【4月4日】敕使進入江戶傳達敕令,【4月11日】江戶開城,慶喜前往水戶謹慎。【4月21日】熾仁親王進入江戶城,江戶正式歸於新政府管轄。宇都宮城之戰:江戶開城後,幕府殘黨打算在下野日光山重新集結同政府軍再戰,而新政府為了鎮壓下野一揆派遣下野鎮扶·香川敬三前往宇都宮。在一揆漸漸平息的【4月12日】,總勢約2000人的幕府軍從日光山出發,分兵夾擊宇都宮城。知悉情況的香川敬三於小山宿迎擊,但幕府軍此次兵力、裝備、戰術均已不同往日(戰力對比是新政府軍不足600人,幕府軍約1000人),政府軍不敵。【4月19日】政府軍同幕府軍在宇都宮激戰,翌日幕府軍佔領宇都宮城,敗退的政府軍在同援軍合流後將城池奪還。幕府軍和新政府軍的戰場也轉移至日光山。
上野戰爭:以慶喜謹慎的上野·寬永寺為據點的彰義隊,在江戶開城勝海舟與新政府交涉時,以懷柔政策,將江戶城治安交付之。而彰義隊為了表示對抗新政府的態度,同新政府軍士兵頻發衝突,發生了殘殺新政府士兵的暴行。受此牽連,新政府方負責江戶會談的西鄉隆盛也遭批判,被大都督府解任了司令官一職,由長州蕃士大村益次郎於【5月1日】接任。在奧羽列藩同盟成立兩周後的【5月15日】,新政府軍展開了對彰義隊的攻擊,上野戰爭開始,僅僅1日,以彰義隊幾乎全滅告終。
4.東北戰爭
會庄同盟:這個在甲州勝沼之戰裡面已經提過了。奧羽列藩同盟:【3月22日】為討伐會庄同盟,奧羽鎮撫總督九條道孝率政府軍抵達仙台並於【3月29日】向仙台藩、米澤藩為首的東北地方諸藩下達了對會庄兩藩的討伐令。【4月19日】仙台藩同會津藩進入交戰狀態,【4月23日】奧羽鎮扶副總督澤為量、下參謀大山綱良率新政府軍攻擊庄內藩,結果卻未能取勝,反而在【閏4月4日】被庄內藩攻下了天童城。另一方面,【4月19日】宇都宮之戰中幕府軍攻佔宇都宮城,這個消息傳到東北後,仙台藩內聯合會津·庄內兩藩,對抗新政府的意見佔了上風。【閏4月4日】仙台藩主席家老·但木成行主持的奧羽14藩會議上,提出了要求赦免會庄同盟的請願書,並聲稱如果新政府不能滿足這項請求的話,就將把新政府軍作為敵人趕出東北。由於新政府並未見到會津·庄內兩藩所謂的恭順姿態,於【閏4月17日】駁回了請願書。奧羽14藩以不服駁回為由決定解散會庄同盟征伐軍。並決定在不提前向新政府軍宣戰的情況下對新政府軍展開屠戮。【閏4月20日】奧羽鎮扶下參謀·世良修蔵被仙台藩家老下令殺害、仙台的新政府軍也陸續遇害。奧羽鎮扶九條道孝總督、醍醐忠敬參謀遭到軟禁。自此,原本以仙台米澤藩為中心,為請願赦免會津庄內藩的會議,轉變為對抗新政府的軍事同盟。赦免請願書被新政府駁回,也使得同盟打算採取直接向天皇建言的方式表達主張。【閏4月23日】新的11個藩加入了白石會議所產生的這個同盟,並作成了期望寬恕會津·庄內兩藩的太政官建言書。之後,在同新政府軍的談判中要求武裝中立的長岡藩等6藩因談判破裂,也加入了奧羽列藩同盟,自此總計31藩的奧羽列藩同盟成立。不過,會津·庄內兩藩並未加入同盟,而是單獨作為會庄同盟與奧羽同盟協力。
秋田·庄內戰線:新政府為了救出遭到軟禁的九條總督,派遣佐賀藩士前山清一郎率佐賀、小倉藩兵出陣仙台。【閏4月29日】前山的新政府軍自水路抵達仙台,並以「佐賀、小倉兩藩並非薩長」為由要求仙台藩交出遭到軟禁的九條道孝和醍醐忠敬。【5月18日】前山和被解救的奧羽總督一行抵達盛岡藩。蕃主南部利剛儘管奉上了一萬兩獻金但態度卻很曖昧。【7月1日】總督府一行抵達久保田藩,久保田藩作為平田篤胤的出生地保有一定的攘夷派勢力。之後討伐庄內藩未果但逃過仙台藩屠戮的澤為量、大山綱良等總督府殘存部隊也在久保田藩匯合。
得知久保田藩接近新政府情況的仙台藩,向久保田藩派出了7名使者。但是為了給在九條總督被軟禁時遭仙台藩殺害同僚的大山綱良·桂太郎一個說法,久保田藩的攘夷派在【7月4日】,將仙台藩的使者以及盛岡藩的隨員全員殺害,自此,久保田藩脫離奧羽列藩同盟,成為了新政府軍在東北的據點。緊接著,新莊藩、本庄藩、矢島藩、龜田藩也對新政府表示恭順。作為新莊藩倒向新政府的報復,庄內藩於【7月14日】攻陷了新莊蕃主戶澤氏居城·新莊城。更有,庄內藩、仙台藩軍勢連戰連捷已經迫近久保田城。另外,盛岡藩對於究竟是追隨奧羽同盟還是新政府一直沒個定論,最終在家老楢山佐渡歸國後決定追隨奧羽同盟,【8月9日】盛岡藩攻入久保田藩,攻略了大館城。【9月22日】隨著會津藩的投降,東北戰爭基本勝負已分,【9月24日】庄內藩降伏,盛岡藩兵由於久保田藩的援兵趕到,被趕回了盛岡藩,之後隨著奧羽列藩同盟的敗北而投降。白河戰線:自江戶開城以來,白河城即處於新政府管轄之下,仙台藩在列藩同盟設立,軟禁九條總督、醍醐參謀,殺害世良修蔵之後的同日,即【閏4月20日】,會津軍與之呼應,奪取了白河城。不過【5月1日】,伊地知正治率領新政府軍500人從列藩同盟軍手中奪回了此城。之後的100多天里,雙方一直在此進行攻防戰。
北越戰爭:越後新潟港於【3月9日】開港。戊辰戰爭爆發後,新政府便要求延期開港,但義大利和普魯士無視新政府的要求,兩國商人在新潟港向奧羽同盟出售武器,新潟港也成了列藩同盟的武器來源。【5月2日】新政府軍的岩村精一郎憑藉恭順工作時同尾張藩建立的夥伴關係被介紹同長岡藩的河井繼之助會談。河井拒絕了新政府關於各藩支援的要求,並請求給予說服會津一定的寬限。岩村則把這當成是對新政府權威的無視以及幫助會津拖延時間的計策,談判破裂後,長岡藩等北越6藩也加入列藩同盟,新政府軍同同盟軍的戰端正式開始。長岡藩由河井進行兵制改革的推進並就兵裝進行更新。儘管在河井指揮下的同盟軍英勇善戰,但長岡城還是在【5月19日】陷落。【7月25日】同盟軍奪回長岡城,但河井在此戰中負傷(後因傷去世)。新政府軍不久便再次攻陷長岡城,4日後的【7月29日】長岡藩兵撤退。另一方面,新政府軍自軍艦登陸,米澤藩兵·會津藩兵守備的新潟也被攻陷,【8月】越後全境處於新政府軍支配下。至此,列藩同盟失去了西洋武器的供給,同盟軍的殘餘部隊大多向會津敗退。
平潟戰線:平潟戰線的列藩同盟主力是仙台藩。【6月16日至20日】新政府軍750人自海路於常陸國平潟港登陸,列藩同盟阻止登陸失敗。當時榎本武揚的幕府艦隊尚存,但卻眼睜睜的放任政府軍登陸。之後政府軍又反覆組織登陸作戰,輸送了約1500人的政府軍。【6月24日】總督板垣退助率領迅沖隊接收了白河和平潟之間的棚倉城,【7月14日】迅沖隊佔領海岸附近的磐城平城。【同月16日】在斷金隊隊長美正貫一郎的努力下,三春藩無血開城。【同月22日】仙台追討總督四條隆謌率增援自平潟趕到,【同月29日】二本松城被自三春城北上的政府軍佔領,【8月7日】相馬中村藩投降。四條隆謌和參謀河田景與、木梨精一郎要求相馬藩兵也加入到仙台侵攻,【同月11日】佔領了藩境的駒ヶ嶺,這樣同仙台藩的戰鬥也能順利展開了。原本在白河周邊駐紮的同盟軍不得不撤退,身為盟主的仙台藩藩內恭順派勢力也逐漸勢大,向藩外的出兵也悉數中止。儘管政府軍總司令·大村益次郎主張相對會津藩,優先進攻仙台,但戰地司令官伊地知正治、板垣退助則主張先行攻擊會津。
東北戰爭的終結:【8月21日】自二本松北上的新政府軍突破了同盟軍於母成峠的薄弱防守,開始就會津盆地展開侵攻。【9月4日】米澤藩降伏,米澤藩主上杉齊惠向仙台藩發出勸降書。10日後仙台藩降伏,【同月22日】會津藩降伏,【同月24日】庄內藩降伏。
5.箱館戰爭榎本武揚的舊幕府海軍自奧羽列藩同盟呈現敗像之後,自【8月19日】離開江戶,【8月26日】於仙台藩浦戶諸島·寒風澤島停靠,收容了大鳥圭介、土方歲三等舊幕府殘黨約2500人,【10月12日】 前往蝦夷地(北海道)。北海道松前藩本來從屬奧羽列藩同盟,但由於【7月28日】尊王的正議隊發動政變,之後便歸順了新政府。【10月26日】榎本武揚佔領箱館五棱郭作為據點,【12月5日】就北海道地域獲得了事實上的支配。榎本武揚以北方防務展開為名,要求朝廷承認自己對北海道的支配權,新政府以出兵征伐作為回應。【明治2年 4月9日】政府軍出其不意地自江差北、乙部登陸,【5月18日】土方歲三戰死,榎本武揚向新政府投降,戊辰戰爭結束。完全贊成陳瑞聰 的結論。
總體而言應該算是各階段的一路推進的。因為要獲得這場戰爭的勝利,實際上根本不需要去平定各藩。
鳥羽伏見戰役實際上已經算是倒幕派決定性的勝利,撕裂關東防線時候雖然是兵分三路但這個時候的目的並不是平定各藩,而是為了完成對江戶的戰略包圍,而江戶灣海戰之後的江戶無血開城實際上已經等於幕府的死亡。
之後的軍事行動只是為了以軍事勝利縮減其他各藩在新政府中的政治地位,並且這個目標在幕府最主要的援手,松平容保所在的會津藩在會津會戰中失敗之後也已經實現了,其他路線上的行軍更多只是象徵意義的武力脅迫(以和談為目標),而非真正意義的武力征服。
這種做法根本而言是由日本的封建制的政治結構決定的,日本的藩領並不具有王國等級的政治許可權,所以一旦幕府這個王權代理者的合法性被否定,德川慶喜這個總大將又嚴重的不中用,各個藩領就根本沒有繼續戰鬥的政治名分也根本沒有繼續戰鬥的勝利信心了。畢竟作為叛軍分散和勢如破竹的勤王軍打,根本沒什麼好處,早點和談爭取政治資本是上策——就怕勤王派不讓你投降呢。謝邀,對戊辰戰爭我只是個二把手,了解並不算很多,我也只能儘力從自己那點窘迫的知識量里盡量掏點東西說一說。
我不是很理解題主為什麼要將一路打過去和分為幾路區別開來,畢竟倒幕派和佐幕派的勢力範圍很明顯,四大強藩將九州四國中國連成了一片,形成了東西對抗,西方的倒幕派和東方的佐幕派要想壓倒對方,都必須沿一個方向逐步推過去,並不像日本戰國時期那樣能有多個戰略方向進行選擇。
而在當時日本統一的集權政府還沒有正式建成的情況下,日本的海軍力量只能執行海岸封鎖火力壓制等功能,不能做到單獨行動就有強大的威懾力,德川幕府有八艘戰鬥艦就已經死死壓制住了其餘各藩,因為其餘各藩翻天了也就兩艘而已,也只是到了戊辰戰役末期箱館戰役,蝦夷島孤懸海外,本州島北部開發仍然有所不足人口匱乏環境艱苦難以速勝的情況下,海戰的重要性才前所未有的凸顯出來。當然戊辰戰爭中最激烈的海戰還是江戶灣海戰,佐幕派二十二艘軍艦對戰倒幕派十艘,結果被擊沉13艘,剩餘投降,僅一艘逃離,導致江戶主戰派喪失鬥志,無血開城,但這些都是建立在本州島上關東防線已經被破壞的基礎上而言的。
在戊辰戰爭中最明顯的分路大概是倒幕派攻打甲信後,三路呈鉗型撕裂佐幕派的關東防線,這是豐臣秀吉在關東征伐時就已經用過了的策略,我個人感覺並沒有什麼可圈可點的。
題主題目中重點的平定各藩倒是分兵三路,這時的東征軍統帥大村益次郎提出的戰略也是「除支弱干」,打出了戊辰戰爭中耗時最長的會津戰役,戊辰戰爭中最主要的消耗和對峙都耗在了這裡,如果最後這樣收尾評價為分路也未嘗不可,但是最後倒幕派為了不將戰爭拖到冬天,決定和會津藩決戰並取得了勝利,其餘各藩在此期間紛紛投降。雖然名義上不是一路打過去,也確實有幾路軍隊,從結果上來看還是官軍弄了個中央突破。
整個戊辰戰爭其實在初戰伏見鳥羽之戰就已經形成了定局,從1月3日倒幕派宣告「大政奉還」到3月14日幕府與倒幕派達成協議江戶「無血開城」總時長連兩個半月都沒有,事實證明德川幕府已經完全可以扔到垃圾堆里,之後的戰鬥雖然更加慘烈,但都是為將地方權力歸還中央的收尾工作了。
其實這種收尾並不需要這麼多鮮血,但是新的日本政府上層並沒有意願讓那麼多投降者來分蛋糕,所以這些消耗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無理的,最後的平定各藩我個人認為我們從官軍保存實力和清理障礙的角度看就可以了,無論是一路平推還是各個平定,主動權始終在倒幕派手中,主要還是看當時官軍上層各派的利益考量,各藩已經無足輕重了。
推薦閱讀:
TAG:日本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