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軍銜用古代官職怎麼稱呼?
01-11
百度可以百度到很多呢。
清朝綠營的編製:
提督 = 省軍區司令
總兵 = 整編師師長,這種師下轄若干個旅,旅下轄若干個團,略相當於小軍副將 = 旅長,這種旅下轄若干個團,略相當於小師
參將 = 團長
游擊 = 副團長都司 = 營長守備 = 副營長從參將到守備管轄的部隊都叫「營」,但是人數不同,參將營都在千人以上,而守備營只有兩三百人千總 = 連長
把總 = 副連長外委千總 = 排長外委把總 = 副排長從千總到外圍把總管轄的部隊都叫「汛」,但是人數不同,千總汛都在百人以上,外圍把總汛只有一二十人
兵丁分馬兵、戰兵、守兵三等,等同於一等兵、二等兵、三等兵現代的軍銜在清朝末期和民國初年的時候叫做軍階(軍人階級),當時的軍階仿效國外的軍銜就是:
將軍=一級上將、大將正都統=上將副都統=中將協都統=少將正參領=上校副參領=中校協參領=少校正軍校=上尉
副軍校=中尉協軍校=少尉委外軍官=准尉民國最最最初期的時候為了去清朝化,曾經做過一些修改,目前可以查到的就是校級軍官為:
大都尉=上校左都尉=中校右都尉=少校原答主給出的說法跟現代的軍銜制還是有一些區別的。軍銜和武將官職最大的區別在於,軍銜決定的是軍官的低位、待遇等,而不是具體的職務,從這個角度看職銜一體的綠營官職跟軍銜的差別很大。雖然在湘軍、淮軍時期,確實用這套東西來體現武臣的低位,比如XX營副將銜統帶。
事實上在中國古代長期以來的勛官制度——所謂「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說的就是這個玩意——才應該是最接近現代軍銜制的。
十二階勛官為:
上柱國柱國(明朝改為左右柱國)上護軍護軍上輕車都尉輕車都尉上騎都尉騎都尉驍騎尉飛騎尉
雲騎尉武騎尉這套體系最接近現代軍銜的性質,不是職務,但是決定了軍人的低位。最早出現在南北朝,作為有功將士的獎賞,後來隋唐元明都有延續,到清朝徹底廢除。但是清朝將這套體系併入了爵位體系,屬於宗爵(宗室的爵位)裡面的世職。宋朝的武將也有類似於軍銜的東西,就叫做階級。但是體系太複雜了,合計五十多個等級。
然後我個人曾經考慮過這個問題,所以我個人架空設想的軍銜是這樣的:
大將軍=上將名號將軍=中將雜號將軍=少將中郎將=准將/大校校尉=上校
上都尉=中校都尉=少校元尉(中軍尉)=上尉上軍尉=中尉軍尉=少尉副尉=准尉其中軍尉為春秋時期晉國軍卿的下級屬官,中軍尉地位最高,也被成為元尉,其次是上軍尉,再次是下軍尉,理論上來說地位應該和都尉相彷彿,但是從勛官來看,都尉的下級是各種騎尉,所以用了這個稱謂。之所以不直接用十二級勛官,因為這裡面不體現兵種,陸海軍通用。推薦閱讀:
※如果曹操同時重用外姓武將文臣如張遼張郃徐晃于禁龐德司馬部分戰績是否好點統一吳蜀?
※古代中國官員上朝都要跪拜喊萬歲萬歲萬萬歲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