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王夫差在黃池之會以後九年為什麼不反攻越國?

黃池之會當年吳國國都被越國攻破,吳太子被俘。吳國和越國締結和約越國退兵。之後又過了九年越國才滅掉了吳國,夫差自殺。

這九年里夫差在幹什麼,為什麼不組織力量反攻越國?勾踐本來對夫差服軟了的,趁著夫差離開國都去參加黃池之會直搗吳都,難道不是奇恥大辱嗎?黃池之會當年越國只是攻破吳都,應該還沒有足夠的實力滅掉吳國。夫差應該還很有機會啊。


其實吳國已經沒有機會了。

黃池之會後的吳國堪稱千夫所指,諸國之間只有敵人而無盟友。西側楚國虎視眈眈,南側越國秣兵歷馬,而北部,中原諸國的心中恐怕吳越比楚國好不了多少,蠻夷之國。誠然如題主所言吳國畢竟國力還在,可這種國力已經無法再支撐吳國對外擴張了,自守都是勉強。在如此形式下吳國還能撐九年已經不易了。

而越國則完全和吳國相反,結齊親楚附晉,廣結盟友孤立吳國。越國內政也是一片清明,破吳都之戰越國收穫頗豐。實際上四年之後越國便再次發動滅吳之戰,導演了著名的——笠澤之戰,而後在吳國國都之側築城,一面長期圍困吳國都城,一面盡收吳地。所以後面的五年吳國僅僅在負隅頑抗罷了。

其實吳越相比春秋老牌強國晉楚齊秦等,只能稱為一時顯貴,卻囿於霸主之名總想一爭長短,就導致欲速不達。其實吳國圖霸有兩次機會,一是破楚都城郢之後,闔閭應該聽從伍子胥的建議嚴正軍紀緩步圖之,而不是放任手下燒殺搶掠縱情享受,空破楚都而無更大的實際收穫。其二就是夫差破越後應該聽從伍子胥的建議盡滅其國消化越地,可夫差跟他老爹一樣,一腦門子都想著中原花花世界。

兩次機會都沒有把握,相反還使得楚越聯手和吳國形成死仇。與此同時還要繼續挑釁中原諸國,苦爭霸主之名,簡直是作得一手好死。所以黃池之會時的吳國,看似是國力巔峰,實則是積重難返四面楚歌。

所以啊一代人只能幹一代人的事,你想干幾代人的事,沒準,就沒有後面幾代人了。


吳國已經眾叛親離了。

吳國的興起與歷史大背景分不開,春秋時代的主線就是爭霸戰爭,吳國崛起前,晉楚之間已經進行了長達百年的爭霸戰爭。為了打破僵局,晉、楚都在互相物色盟友,楚國最終成功拉攏了秦國和齊國,而晉國則拉攏了吳國,吳國與晉國距離遙遠,沒有直接利益衝突,按照遠交近攻的原則,兩個國家是天然的盟友,但是吳國並不強大,弱小的吳國完全無法和齊國、秦國相比,沒有辦法在爭霸中發揮重大的作用,所以晉國開始扶持吳國,於是派遣巫臣援吳,吳國也正有此意,派遣季札前往中原。

對楚戰爭中,晉、吳步調基本一致,晉國推行了三駕疲楚策略,吳國就照搬為三軍疲楚之計,晉國一在北方會盟,吳國就發兵伐楚,三駕疲楚實際上變成了兩國疲楚,楚國疲於奔命。506年吳國出兵伐楚,同一年,皋鼬之盟,晉國會盟十八國軍隊,準備攻楚,結果會還沒開完,吳國就攻破了楚國首都郢。

對於秦國,秦國被晉國鎖死在關中,早就與晉國成為世仇,吳破楚都後,楚國向秦求援,秦國派出兵車500乘支援。

對於齊國,實際上吳、齊戰爭前,晉、齊之間的關係已經破裂,吳國伐齊,實際上是在晉國默許或者認可的情況下發生的。

至此,春秋四個最強大的國家中的三個,已經與吳國為敵了。

前487年,吳國為騶國討伐魯國。

前482年,吳國與晉國會盟於黃池,會議上,吳國徹底撕去甘做晉國小弟的假面具,要求成為主盟人,歷史上對於這次會盟有所爭議,國語中認為吳國主盟,而左轉中則認為主盟者為晉國,但是無論結果如何,吳國在這次會盟中失去了最後一個盟友。同年,吳國欲伐宋國,被阻止。

到現在為止,整個中國,除了遙遠義渠、月氏、中山等八竿子打不著的蠻夷國家以外,已經沒有一個能夠與吳友好相處了。

前482年,越國伐吳,前480年楚國伐吳,473年吳國滅亡。


這個問題建議去看溫駿軒地緣看世界相關部分。

簡單來說吳在黃池會後敗給越,實力削弱不說,更重要的是太湖已與越共有,地緣結構被破壞,實是苟延殘喘,滅亡只是時間問題。


推薦閱讀:

求證《無名烈士老山插旗》真相?
為什麼目前電影市場上鮮有關於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題材的電影出現?
當你玩歷史題材遊戲時有沒有那麼一刻覺得毛骨悚然?

TAG:中國歷史 | 歷史 | 春秋戰國東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