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為什麼感覺在傷心的時候,反而更有勇氣做一些不敢做的事?

不知道是不是大家也這樣,我覺得自己在情緒低落時容易形成一種「我怕誰啊」的有點唯我獨尊的心理,然後更有可能做一些正常情況下無法完成的事情,比如說走就走的騎行,說買就買的東西,說罵就罵的看不慣,這是怎麼一回事?


謝邀。有時候人在心情糟糕或面臨困境時,通過否認痛苦或危險,能一下子信心滿滿,藐視一切困難(比如題主的說買就買,該罵就罵)。這是一種虛幻的全能感狀態,這種狀態對人來說是需要的,因為人畢竟希望自己是足夠好的。但過度使用否認的方式(一種心理防禦機制)來達到全能感,有可能會因為忽視問題而造成危害。比如有些人連續幾天通宵打遊戲,或者工作狂持續地工作,他們想當然地誇大了自己的身體狀況,可能會因為這種虛幻的自信而付出生命的代價。

下面我來更多的談談這種心理機制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現,以及它可能帶來的危害。

在危險狀態下否認機制會自動被調用。在《扁鵲說蔡桓公》的故事裡,當扁鵲說蔡桓公身體有疾時,蔡桓公的第一反應是覺得扁鵲在危言聳聽,蔡桓公以否認的方式暫時屏蔽了對疾病的恐懼。一位六十多歲的老年婦女肚子越來越大並很疼痛,家人想把她送去醫院檢查。這個老人一個勁地說「我有什麼病啊,我不要去醫院」,她拒絕接受自己有病的事實。確實很不幸,她被確診為宮頸癌。

否認也是人們在面對死亡時經常運用的防禦機制。一些曾經發生過創傷事件的家庭中,成員們往往心照不宣的從不提起該事件,他們以此來逃避痛苦。有一位朋友提到她八十歲的老母親經常會在家裡說到死亡的話題,對此她每次都會以「這些有什麼好說的啊」、「你不要想太多」之類的話,試圖讓年老的母親不要談論這個沉重的話題。在學校裡面對那些有強烈自殺動機的學生,輔導員們習慣性地會以「生活還是好的」、「父母畢竟是愛你的」、「不要想不開,沒過不去的檻」之類的話試圖安撫自殺傾向者,但這些安撫有可能迴避了對方的痛苦。

否認是一種相對原始的心理防禦機制,即使動物也會使用。據說澳大利亞的鴕鳥在遇到危險時,會把頭埋在沙子裡面,也許它想當然地認為沒見到危險等於沒有危險,人們便用「鴕鳥政策」來譏諷那些逃避問題的人或政黨。社會上矛盾和問題諸多,但新聞中卻是一派祥和的景象(我已多年沒看《新聞聯播》,不知道現在怎麼樣了),統治者有意無意的否認問題和矛盾。另一個「掩耳盜鈴」的故事中,那位盜鈴者把耳朵蒙起來,他以為自己聽不到鈴聲別人也會聽不到了,同樣也是否認機制。

偶爾使用否認機制是可以的,習慣性地運用則會出問題。拖延者有時候也很想把問題解決,但當他們遇到困難時,會採取自欺欺人的態度讓自己遠離困難。「反正時間還有,到時再說吧」、「等我讀大四時有時間了,再把那些落下的課給補上」、「考試沒那麼難,到時弄幾個通宵就能過的」、「等我狀態一恢復就什麼都沒事了」,這些自欺欺人的說法導致了困難最終堆積如山無法解決。有些嚴重拖延者即使到了那一刻,也照樣能找出冠冕堂皇的理由:「讀大學也沒什麼用」、「大不了重新考過,到時說不定考上北大清華!」

否認雖然能夠延緩痛苦,帶來虛幻的全能感,但人最終是要面對問題的。蔡桓公通過否認暫時延續了焦慮,但卻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價,如果他能夠面對現實及早治療,他的結局也許不會那麼慘。那位不被允許談論死亡的老母親,將獨自面對死亡的痛苦,如果有人能夠傾聽她的痛苦,也許她能更好地面對死亡的過程。在那些把創傷事件包裹的好好的家庭里,如果能夠定期的以某種儀式來談論和表達對這件事的感受,也許家庭關係會更加的和諧。那些嚴重拖延者,如果能夠直面困難解決問題,那麼也不致於落到無法收拾的地步。同樣,如果統治者對社會問題採取傾聽和解決的態度,而不是一味地自欺欺人,那麼將會真正地贏得民心。


別做正常的傻瓜 (豆瓣) 里提到一種說法,人在面臨損失的時候是更傾向於冒險的。

給你兩種選擇:

1. 收下1000塊

2. %50的機率收下2000塊

大多數人都會選擇第一種。

再換一種場景,但假設你現在口袋裡已經有3000塊:

1. 收下1000塊

2. %50的機率收下2000塊

這時大多數人都會選擇第二種。

為什麼?因為後者即使你得到了2000塊,你也不會有贏利的感覺,因為你已經有了3000塊,你的期望值提高了,你認為只有能夠得到更多的錢(超過3000)的時候才算賺了。也就是說,3000塊在手,無論你做哪一種選擇,你都在面臨損失,反正橫豎都損失,那幹嘛不冒點險讓損失小一點?

回到問題,在傷心的時候,各種事情看起來都不盡人意,而這種在損失心態下,人更願意大膽起來,冒點風險去試著讓事情變得不那麼差勁。


我有類似的經歷,當我有些疲勞的時候,處理複雜問題會思路異常清晰,極其果斷。首先申明我是個輕微神經症,內耗很高的人。具體例子是這樣的,如果團隊需要討論一件事情,而我又挺心累的,那麼我會果斷地提出解決方案,然後脫手此事,對同事的玩笑,交流完全沒興趣。我的解釋是,我當時的心理能量正好低到不足以觸發神經症的焦慮,而不影響大腦的理性判斷。當然專業答案還得@動機在杭州等專業人士。


因為nothing to lose


因為孤獨是幾乎完美的。

當你傷心時,苦痛或者難過

——你孤獨

因此你獲得一種平時並不具備的力量

它從心裡認同而來,從認知自己而來

在知性中理性的看清這個世界

尤如牛頓使大地回歸真實

而並不是亞里士多德的穹蒼

悲傷中的孤獨使你認清現實

這種勇氣的來源恰恰是認清現實

但沒有必須感謝悲傷孤獨

它確實會對人造成傷害,難以言喻


拜託,那叫破罐子破摔,不叫勇氣。想清楚了後果並能承擔得起後果,那才叫勇氣。


因為太難過 所以你的情緒需要一個出口 做那些事情讓你得到一種傾瀉情緒的快感


無所謂則無所畏


負負得正,無欲則剛。


傷心的時候比較衝動 當然了 這種情況下也許你會做出讓你後悔的事 ,但也不全是 ,舉個例子 ,你看到你暗戀的人跟別的女生在一起 你傷心欲絕 一衝動就跟他告白了 ,這樣子的話即使被拒絕你也會舒服一些吧 所以說,,衝動也是另一種勇氣 但這種勇氣的效果比較隨機


大部分人都是這個樣子的,在得意,高興,生活工作順風順水的時候,就只是按照習慣在生活,這個時候很少人願意去跳出這個心裡舒適區。然而當收受到挫折,打擊,失敗,迷茫,困惑的時候才會去思考自己的規劃是否正確,目標是否合理,每天活的是否如意等!更多的去跳出心裡的舒適區做一些以前沒做過,沒試過的事情。也有一部分人指望這個時候做一些想做的事是為了挑戰自己,改善心情,改善境界。目標都不同


觸底反彈


適當的負能量更是動力的來源!


一個處在痛苦中的人,他感受痛苦的閾限增加了,變得不那麼敏感了,所以平時那些會讓他感覺痛苦的沒有勇氣去做的事情在這個時候就變得不那麼痛苦,也就有勇氣去做平時不敢做的事情了。所以通常那些能付出比常人更多努力的人,是受過很多挫折,對痛苦的感受不是那麼靈敏的人。如果把人比作是溫度計,把痛苦的程度比作是溫度,有的人會因為溫度的升高,溫度計上的數值會急劇升高,為了維持適度的溫度水平,只能把溫度降下來而做那些讓他不那麼痛苦的事情。而有的人,在經歷過一些痛苦的事情之後,他對外界溫度的感受性暫時性地變差了,即使外界溫度在升高,溫度計上的汞柱也不會升高太多了,依舊在他可以承受的範圍之內。


因為真的非常低落,灰心喪氣,再沒別的能打斷你,你的世界。


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矯枉過正吧。


我也是一個有拖延症的人,通常這種人有計劃能力缺乏執行力,我也因為這一缺點錯過了許多好的時機…當然在面對問題時首先也是採取對已經存在的問題給予否定,這是一個很不好的性格缺陷。


我現在傷心的想去跳傘或者蹦極……

體驗一下跳下去是什麼感覺?

不知道會不會有一種重生的感覺


有種破釜沉舟,背水一戰,不成功便成仁的感覺


不是勇氣啊親,是赤裸裸的衝動啊。


推薦閱讀:

怎麼改變玻璃心?
很短時間變胖,如何處理?
看到今天見義勇為的那個女孩被割喉,突然有點厭世了,怎麼辦?

TAG:心理諮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