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為什麼男女分校不流行?


男女分校的起源是女性沒有平等的受教育權,學校默認不招收女生,所以女性才需要單獨立校。這種單性別教育是建立在男女教育不平等的基礎上。所以男女同校一直都是女權主義極力推行的性別平等權利之一。

這種單性別教育在20世紀中葉以前是世界主流,但是到了20世紀末就已經非常式微了。大部分國家都實現了男女同校。資料顯示,截止2003年,世界上大部分國家單性別學校都不到總學校比例的2%,但仍有以下國家和地區單性別學校超過10%:包括比利時、智利、新加坡、英格蘭、香港、以色列、紐西蘭、澳大利亞、韓國與大部分穆斯林國家——可以看出來,文化傳統和宗教因素還是致使單性別教育推行的重要因素。

具體到中國,可能是參考了蘇聯老大哥吧。蘇聯在1917年就規定了所有學校必須男女同校。中共的性別政策也是建立在「男女都一樣」的基礎上,所以很自然地就摒棄了單性別教育。

不過現在流行貴族化教育,這種風尚似乎又有拾起來了傾向。有些教育學理論也認為男女分校有助於學生專心讀書,我個人還是覺得很扯淡的。畢竟學校教育不僅僅是知識教育,還有社會教育。男女同校有利於學生建立正常和諧的交際圈——當然這牽扯到價值觀的問題。在國內的大家可能不太需要考慮這個問題,國內默認都是男女同校。倒是移居國外的朋友經常會討論是讓孩子上單性別學校還是混合校。

我個人是男女同校的堅決擁躉,但是不排除有些父母確實喜歡單性別學校純粹的氛圍。畢竟在這種性別平等的大時代下,能存活下來的單性別學校通常都是歷史悠久的名校。


新社會都男女平等了,自然沒有男女分校。

解放前男校女校的區別還是很大的,比如我高中就讀的南開中學,實際上是一所男校,而天津另外一所第二南開中學,舊社會是南開女中,也就是南開中學的女校。另外當時天津還有很多著名的比如聖約瑟中學(女四中,現在的十一中,津鑫紅燜羊肉對面,勸業場街道不少人都在那裡畢業),中西女中(女二中,現已合併至一中),聖功女中(後改名師範女附中,師範學院附中,現在是新華中學),松島女子商業學校(現在的匯文中學,相聲大師馬三立的母校)等。

周恩來總理在南開中學就讀時,當時話劇在天津特別流行,所以南開中學也有自己的話劇社,但是南開中學當時是男校,沒有女同學扮演女演員,於是長相比較清秀的周恩來當年就專門客串女角色……


性學教育。

社會醫學:人生下來是不知道自己的性別屬性的,所以必須幼兒園男女同廁,小學、初中、高中男女同校,來讓個體認同性別價值和社會倫理價值,並不斷灌輸和強化這種認識。再說直白一點就是正相關的洗腦,再說簡單一點就是教化人心兼往好的方向給你洗腦。

實踐證明生殖的現實意義強過其標榜的倫理道德,所以社會倫理願意接受一些應激干預的副產品,比如說早戀,未婚先孕,來讓男女同校。

說難聽一點,或者說陰暗一點就是,社會倫理學提供條件讓你們早戀,初嘗禁果,用來鞏固性別認同,以免你走向反面。


參見英國各大公學,例如伊頓:搞基的比例相當可觀·····


不懂扯那麼多幹嘛,你們真以為男女分校很好么,在那種單一性別的學校沒有正常的男女觀,女校勾心鬥角不亞於後宮,男校沒體驗過但也好不到哪去,人都是社會動物,學校就是小社會,你見過哪個社會只有男人或只有女人么?真的這樣的話就一定是畸形的社會,學校也是如此,家長本以為這樣會阻止孩子談戀愛,殊不知極易讓孩子養成很多不好的心態


看到某位匿名用戶的回答,十分震驚,手機先簡單碼一下

——————

中國的婦女解放運動,當然是與婦女的受教育權是分不開的。縱觀中國近代以來的所謂女校歷史,貫穿其中的主線當然就是婦女受壓迫和反抗的過程,講什麼貴族不貴族、女性特質啥的都應該儘早跟百年前的那個時代一起入土為安。

在辛亥革命前,男女同校在中國當然是不可能的事,由於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特性,近代女子教育也出現了兩條脈絡。在幾個通商口岸和一些東南沿海地區已興起了一大批教會所辦的女校,其中高校較著名的有金陵女子大學和華南女子大學。這些女校有的專註於宗教的傳播、輔以近代科學知識,有的則基本與其他近代大學無異(雖然也有宗教內容,但在當時已算正常水平),也有的入鄉隨俗,配上儒教內容以吸引教眾。這些教會學校培養了許多相當現代化的新女性。這些教會學校男女分校的深層原因跟清朝統治者並無二致,只是因為一種根深蒂固的傳統,認為女性沒有可能接受與男性相同的教育。

而與此同時,清政府由於種種衝擊,不得不進行教育改革,遂在各地興辦各種新式學堂,其中的傑出代表當然就是鼎鼎大名的北京女高師(更名多次,我就記得這個)。至辛亥革命後,各地之女校則更多,然而這種女校比起教會學校來近代科學知識的講授少得多了,家政、女紅、女德都可能在課程表裡面出現。由於其在中國之封建土壤上長出,實際上仍然承擔著固化舊有性別關係的職責。

終於,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人們送來了馬克思主義。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隨之而來的還有婦女解放的潮流。一時之間各種固有陋習都被批判,蔡元培首開女禁,北京大學終於出現了女學生。之後各個大學紛紛效仿,一些比較保守的比如清華大學直到28年才有第一屆女生,在這其中就有北伐之功。女高師就曾有魯迅這一教員,並且這個大學在這個時期還教出了許多熱烈地參與到社會運動中的學生,足以使後人銘記了。

在tg這邊,婦女解放當然也是一重要課題,搞了農民運動,工人運動,當然還要有婦女運動。實際上主要由tg創辦的上海大學一直招收女生,後來在延安還搞了中國女子大學,沒幾年就併入了延安大學。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各地被殺的群眾組織參與者數以萬計,其中也包括了很多各地婦女解放協會的領導者和會員。

1951年院系調整之後,女子高校一併被併入其他學校,然而各地的女子中學依然存在。直至1968年教育革命開始之際,女子中學才被改成男女同校,北京1972年取消了女校這一名稱(本來有北京女一中等等)。教育革命的宗旨在此也不贅述。

改革開放後,伴隨著各種「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的回潮,女校的重新出現自然不會是一件特別令人驚異的事情。實際上,看這個新聞http://app.njdaily.cn/?app=articlecontroller=articleaction=showcontentid=1091847 我能感受到的只有噁心而已。

在回顧以上歷史時,我們不應忘記,簡簡單單地討論男女是否分校並不是受教育權的全部,看另外一組數據吧;民國時期,大學生中女子比例僅約為兩成。在文革時期達到了三成,至九十年代達到了四成,而最近五六年甚至超過了五成。今日要再討論男女同校與否的問題,首先就要問一句自己:那個時代和現在到底有什麼區別?難道僅僅是平時見到的同性比異性多些?僅僅是他們的校服比現在好看些?每次見到那種穿民國校服玩cos的小清新們,我會想到:他們是在緬懷一個時代,那個時代女性遭受著可怕的苦難,那個時代中男校女校存在的前提只不過是數千年來的宗教意識和封建意識對女性的壓迫而已。

歷史是回不去的,悲劇沒法再演一次,而第二次的出現只能是以喜劇形式。


目前尚存的單一性別學校,基本上有兩種。

一種是宗教式。這個基本上針對女性,並以穆斯林國家和儒教國家為主。這類學校設置的初衷,基本上都是為了限制女性與男性正常接觸。因為在這些宗教文化里,女性總是與性和生殖密不可分,她們隨時隨刻都有可能誘使男性犯錯,為了保護男性正常學習,最好就是將他們各自分開。如果深入了解下,不難發現這些學校里教育,摻雜了許多宗教內容,從小灌輸女性順從丈夫、父兄的意思,其實就是洗腦。

在這類學校里,女性是完全沒有與異性交往的機會的,她們只是被培養為宗教所希望的女兒、妻子和母親,這實際上是一所帶教育功能的女子監獄。

另一種是貴族式。顧名思義,這個起源於歐洲,在20世紀前盛行一時,尤其是英國及英聯邦國家。當時的社會普遍認為,貴族子弟受教育的目的,是為了讓他們更襯得上自己的身份與爵位。也就說,男性要培養成紳士,女性要培養成淑女,所以分校就變得可以理解,因為教育內容與方向存在差異。當然,這裡的確存在性別不平等的因素,但這是時代所限。

當前的社會環境,即便是最好的混合學校,裡面的資源還是傾向於男性,這是平權運動不能解決的。而單一性別學校有它獨特的優勢,在承認性別差異上的基礎上,單一性別學校所做的資源整合行為,反而有利於該性別的發展。

很多人覺得單一性別學校會影響到男女的交往,不利於培養孩子學會性別共處的,其實這個要分情況。

如果在宗教式的學校里,的確沒有機會與異性交往,因為它的設計初衷就是要隔離性別。而在貴族式的學校里,異性交往並不是完全空白,本身而言,貴族學校即鼓勵學校之間的社交,特別是歷史悠久的男校和女校之間,經常性地舉行聯誼與社交舞會,為各自的學生提供交往機會。

此外,能夠進入貴族學校的孩子,他們在家庭背景與成長環境上十分一致,更容易因興趣愛好相識結交。如 @李婉兒 所言,這種跨校間的交往雖然略顯單一,但也別有趣味,萌萌的。

在香港中央圖書館,每天到了放學的時候,男校女校的同學都聚在一起寫作業;在西區,到了中午,聖保羅和英皇的男生會和聖士提反的女生去同一個餐廳吃飯。他們給我的感覺總像集體約會,一大桌男生,一大桌女生,相互瞄著,暗生情愫。太怪了。太早形成性別差異的觀點會讓男生女生的交往方式變得單一。

在這個信息技術發達的年代裡,男女之間的交往已經不受地理因素的限制,大可不必為此憂慮。

至於中國為何不流行男女分校,這是與共產主義性別觀密切相關的。

事實上,民國時期存在許多單一性別學校,北平的育英中學、匯文中學,都是鼎鼎有名的男校;上海聖瑪利亞女校,同濟大學女子學院,也都開一時風氣。解放後,由於全盤蘇化的結果,這類的男校女校都被改成混合學校。

禁止男女分校,貌似是提高了女性地位,其實是一種無視個體差別的性別抹平。在中共的性別觀里,女性並不存在性別價值,不管她們在生理還是心理上與男性有什麼區別,統統都是社會主義的建設者,或者說,是社會經濟發展所需的零部件。

為了國家及民族需要,女性需要服從政府的安排,進入他們預定的角色,並完成相應的任務。所以我們才會看到,八千湘女上天山,經期堅持下地勞動,上環結紮流孩子......諸如此類,無視女性性別價值的行為,甚至最近要求女性回歸家庭的背後,也是這種性別觀在指導。

男女校的設定帶來的性別符號及其背後代表的階層意識,都不為中共所喜,被壓制也在意料之中。

當然,隨著改革開放與經濟騰飛,國內具備一定經濟實力的階層,開始熱衷將子女送往國外就學,特別是那些擁有悠久傳統的私立單一性別學校,這就是另外一個話題了。


中國的工科學校和師範學校不就是男女分校嗎?( ̄. ̄)


目前在國內逐漸出現了一些單一性別學校(一個學校學生只有男生或女生),縱觀中西方教育歷史,男女分校的歷史由來已久,當然男女合校也貫穿於整個教育史。那麼到底是男女分校好還是男女合校好呢?今天我們來看看兩種教育模式的觀點。

一、男女分校派:男女認知發展模式差異

男校或女校遵從男性和女性在認知發展模式上存在差異,因「性」施教,讓學生在成長過程中揚長補短,以達到良好教學效果。

澳大利亞教育部進行的一項為期10年的研究認為,女子學校的女生更能發揮領導才能,也更喜歡理科,而男子學校的男生則比混合學校的男生更喜歡音樂和藝術,從而扭轉了普通學校中男生重理、女生重文的現象。

1、男女大腦結構不同

由於男生女生生理結構不同以外,大腦結構也不同,男生和女生的思維方式以及解決問題的方法也就不同,最終表現在男孩和女孩在同一年齡段學習能力的不同。所以男女分校遵循男女的天性,進行針對性的教學,比如不同學科的安排設置,不同體育活動的排列,不同興趣的培養與發展,男女分校中,男生或女生的特點容易被發現、發展成各自的優勢。

2、單一環境更有力於學生專註學習

男校或女校創建的單一環境,更利於學生們專註學習。對青春期的男孩和女孩來說,就讀單性別學校更容易在客觀上把主要精力放在各自喜歡的科目和興趣上,並避免不必要的早戀及早期性行為的發生。

3、男女分校不是絕對的隔離

西方男校或女校在保持自身特徵的同時,也注意讓學生與異性交往。地理位置比較接近的男女學校之間會建立聯誼關係,每年會定期或不定期舉辦一些男女學生共同參與的活動。而且活動並不僅僅局限於聯繫學校之間,只要有可能,男校或女校就會與周邊學校聯合舉辦學生活動。學生家長大可不必擔心子女在單一性別的男校或女校高中就讀,會影響其日後與異性的交往。

二、男女合校派:強調社會溝通與合作

男女混校認為人的性別差異是小於個性差異,不應該用人為的手段隔離男生和女生,應尊重他們的自然發展、自然溝通,培養並鼓勵其社會交往與協作。

1、有利於培養與異性的溝通交往能力

男人女人共同構成了社會,男女間的正常交往能力是我們步入社會的必然要求。男女分校在男女之間豎了一堵牆,它阻礙的不只是男女之間的交往,也不利於異性間的情感培養與交流。分校教育在不正常的人際交往中又會衍生出諸多的心理問題和人格缺陷。

2、高效利用教育資源

性別差異本身就是一種教育資源,而男女分校是對這種資源的浪費,更會造成人才培養上的漏洞。男生女生由於性別的差異,必然會有各自的優缺點。男女合校可以讓男生和女生之間潛移默化的相互影響,相互借鑒,實現共同發展。

三、是否存在另一種可能?

當我們回過頭來看男女分校與男女合校各自特點時,不難發現,男女分校強調性別差異,即人的自然屬性,而男女合校關注人的個性差異而非性別差異,強調人的社會屬性。

無論是性別差異還是個性差異都應成為教育的關注點,畢竟教育應以人為本。那是否在性別劃分以外,有其他的可能,在分校與合校之外,有其他的校園與課程設置呢?

澳大利亞黑利伯瑞學校在上述可能之外,為我們提供了另一種案例範本。該學校同時招中小學的男生與女生,男生和女生共同在校園裡學習和生活,但會根據學生年齡、性別和課程本身的特點安排不同的學習和社交活動,即針對性的進行男女分班教育。

具體措施如下:

A、早期教育和小學(4年級以前):不實施男女分班(青春期以前,男女性別意識相對較弱。)

B、5年級-9年級:實施男女分班,但男生和女生有共同的活動課,如戲劇表演、音樂和社會活動等。

C、10-12年級:全面實施男女分班(部分對男女生有益的公共課程除外),學生既可以選擇獨立的學習和生活區,也可以選擇共同的社區。

不管怎麼說,短時間內男女分校或合校孰好孰壞難以蓋棺定論。對此,我們的教育系統不妨更多元多包容一些,讓多種教育的模式存在。

天津黑利伯瑞國際學校是由北京首創集團投資創辦,並經天津市教育主管部門批准成立的全日制寄宿學校。是澳大利亞黑利伯瑞學校的姐妹學校, 二校之間有著直接的聯繫和交流,是中澳二國教育交流的積極實踐和推動者。澳大利亞黑利伯瑞學校(Haileybury College)是全澳洲著名的學校,她擁有120多年歷史, 致力於培養德、智、體、能全面發展的學生, 使其成為21世紀的行業領導者。


大學就分了,男女比例不忍直視


容易滋生斷背...玻璃和蕾絲.........咦,這不是計劃生育的妙招嗎!


一下就腦補出男校和女校各自在自己學校里找到真愛的畫面。


怎麼能說沒有呢,指揮類軍校就是純正的和尚院校,包滿意。


因為平權


你不知道解放前大部分不允許男女同校,再往前數女的都不讓上學的事情嗎?


會不會出現更多的男男加女女


上海不是有男校了嗎


強烈支持男女分校,減少競爭!


誰不渴望,風流過? 教育工作者的良苦用心你們可別糟蹋了啊!!(#?Д?)


男女分校總有一種浪費資源的感覺


別逗了,在中國,男女同校的話,女生地位不造高到哪裡去了。到了女校,大家都是女生,性別優勢根本無法體現好么!


推薦閱讀:

作為教師如何阻止學生因為丑/胖被欺負?
為什麼學生時代女生的家長對她們花錢都特別闊綽,而男生的家長通常比較摳門?
MOOC 課堂能取代傳統課堂嗎?如何實現師生互動?
一個男生和女生打架,結果大家普遍同情男生,冷淡女生是什麼情況?

TAG:性別 | 教育 | 中國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