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真正的 BIM 實現後,會給建築領域各個專業間的協調工作帶來哪些方便?

知道BIM的定義,但對它一直沒有清晰的概念。

參加了全國大學生的BIM大賽,準備到現在,真切的感受到BIM在國內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全國性質的比賽也不過是借著比賽的機會在推銷幾款軟體,作為結構部分的負責人,和建築同學的信息交流仍然依靠CAD的施工圖,並沒感受到任何方便和不同。

真正的BIM是什麼樣呢?實現之後會給建築領域各個專業的工作帶來哪些直接的便利。


真正的BIM與真實的BIM

水平有限,我儘力寫的全面詳細一點,片面的地方,請多多指正。

聲明:1 BIM≠revit

2 BIM也不是某一款軟體

3 它是一項先進的信息技術,也是一種全新的管理理念。

它的實現,需要通過針對不同階段、不同用途而建立相應的軟體和系統來支持。

國內BIM現狀|真實的BIM:

設計院:BIM應用相對最成熟的環節。

先說目前我了解到的最高水準:

建築專業:初步設計和施工圖100%可以用BIM達成

結構專業:初步設計和施工圖90%,結構計算和繪圖還是無法連接,配筋依舊是個難題。 在revit系列2014的發布會上,Autodsek宣布和PKPM進行合作,有可能會解決這 一問題。

機電專業、暖通專業:計算可以部分應用到模型里,可出初步設計和施工圖70%-80%

以上是國內個別幾個大院的水平。

然後一部分設計院也是在推廣BIM,組成BIM小組或者BIM部門進行單個項目的嘗試。(有一部分設計院是迫於業主的要求,要求採用BIM進行設計,其中牽扯到一個BIM費用誰來出的問題)其中一部分設計院淺嘗輒止,一部分就繼續深入研究與推廣,所以國內各設計院的BIM水平也是參差不齊的。

施工企業:BIM應用相對最混亂的環節。

施工單位BIM最普遍的套路就是拿著設計院的CAD圖紙,用revit再次建立模型。

施工單位BIM主要應用在投標和施工過程。

越來越多的業主要求在施工中使用BIM,施工單位為了中標,必須在投標中使用BIM技術。

在施工中,一些大型建設單位紛紛和高校或軟體廠商開展合作,利用其技術能力研發基於BIM的管理平台和軟體插件。

BIM在施工單位兩級分化現象還是很明顯,一方是真正的投入人力、物力去推行,一方是打著BIM的幌子來忽悠業主。

機電深化設計是施工單位在BIM上最成熟的運用,一些有實力的施工單位可以基於BIM進行管線綜合、碰撞檢查、出圖。

另外revit的明細表算量的結果不符合中國實際國情,不能真正用在商務算量中,只能拿來演示用。

一部分施工單位只是把模型建了出來,渲染了幾張圖片,就號稱是使用了BIM,這種現象也很多。

業主: BIM應用最迷糊的環節。

很多業主對於BIM的理解都還是:BIM是個好東西,BIM可以節約成本,BIM現在是主流,你不用就OUT了。

對於真正明白的業主,他們對BIM的應用和投資力度都是很大的,比如開發和公司內部系統介面的BIM管理平台、嘗試實施BIM全周期的應用等。

主流BIM軟體:

BIM軟體商:

Revit的母公司Autodesk長期霸佔BIM軟體的主導位置。

國內的傳統軟體公司如廣聯達、魯班、天正、PKPM紛紛開發其自己的BIM軟體,我有幸都一一體驗過,但它們的功能和體驗都不是很成熟,不過基於國內軟體商的研發投入力度,個人感覺3年左右會是國產BIM軟體百花齊放的一個時期,接地氣的BIM軟體將會出現,並且會很好用。

BIM比賽:

前幾年,如果你的模型建的異形複雜、參數化程度高,一等獎妥妥的,但到了今年,純模型壓根就不能入圍。現在中國的BIM比賽拼的是應用點、高級運用點、提升效益、提高管理。開玩笑講一個故事,某某領導給一設計院30萬,說做個ppt,必須在XX BIM比賽里拿獎。

Revit

如今依舊有很大一部分人將Revit視為BIM的全部含義。大部分人接觸BIM也是從revit開始。

很多人說revit很不好用,學習成本太高,這是事實。

但不可否認的是,revit的確是個功能強大無比的BIM軟體。它的核心精神就是參數化驅動。裡面的所有操作都是基於邏輯的,說白了,你搭建一個合格的BIM模型,其實就是在編寫一個複雜的程序,尤其體現在建族上。

然後大家覺得revit不好用還有一個原因是他還沒有一個類似於天正的插件來讓他更適應中國。

插一句,前兩年revit還有一個競爭對手ArchiCAD,相對於Revit,ArchiCAD更像一個文藝青年,只能小眾的活著。

BIM硬體:

三維掃描技術、點雲文件、手持設備等等我就不細說了。

那麼真正的BIM是什麼呢?

在中國真正的BIM什麼?

我個人認為:

1 符合中國國情或者中國政策適應BIM規則,比如竣工交付要求、比如平法,比如工程量統計。

2 BIM軟體和硬體的成熟。

3 還是那句話,BIM不是某個特定的軟體,它是一項先進的信息技術,也是一種全新的管理理念。它的實現,需要通過針對不同階段、不同用途而建立相應的軟體和系統來支持。


就自己的認識淺談幾句。BIM比賽的局限性大概是樓主產生疑惑的原因,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建築信息模型)能起到的作用非同小可——它不只是直觀的3D建模,還有4D/5D/6D等深層次功能(4D=進度規劃,5D=成本預算,6D=其他信息)。可以說在BIM系統的基礎上,工程人員可以擁有更全局的視角與更細緻的掌控。主要概括為以下幾點:

1.設計可視化-3D

3D化後的建築模型擁有價值非凡的直觀性。專業軟體如Revit可表現的建築細節之豐富是看慣了平面圖的工程師們無法想像的,為工作帶來的便利也是不可低估的。

2.能耗分析、生命周期模擬-5D

BIM標準還可以與能耗軟體做數據交換,從而對建築的能耗系統進行分析。舉例而言,它可以執行負荷模擬、系統模擬、設備模擬、經濟模擬。這種方式比傳統的能耗分析要高效、快捷得多,工程人員不需要專業背景也可以用Energy Plus或類似軟體進行能耗成本的計算。

大部分專業軟體的數據可以相互導入,因此對建築的風環境、光環境、聲環境、人流等因素進行物理模擬也是可行的。

3.可持續設計-3D

傳統的2D設計往往只著眼於建築空間結構,但是有了BIM技術的支持,設計師可以在前期就把溫度、通風、光照、人流預測等數據導入進行模擬並得出最優解,無需後期再去驗證,調整——這是平面軟體不可能做到的。項目交付速度提高了,建築也更綠色了,特別是當下建築業的能源浪費比例極大,可持續設計非常重要。

4.整體進度規劃-4D

過去,施工進度通常是由技術人員或管理層敲定的,容易出現下級人員信息斷層的情況。如今,想要獲得更高效的施工方案,在設計階段就應當有專業的施工人員介入。因為出色的BIM設計模型需要最前線的經驗和知識進行調整,才能極大地縮短施工前期的技術準備時間,並幫助各類各級人員對設計意圖和施工方案獲得更高層次的理解。例如Navisworks中的Timeliner等。

5.成本預算、工程量估算-5D

Revit等軟體中包含了所有可計算的建築信息:結構分析、MEP系統建模、能耗分析、規範管理等。計算造價的信息量往往是巨大的,過去的手工計算不僅周期長,而且精度低。用BIM技術取而代之的話,單是時間成本就使施工方、監理、預算員和客戶等多方受益。

工程量估算同理,自動化算量省時省力,對工期的預測更加準確。也可以在設計階段就把成本計算出來,以便更好地迎合甲方的要求和利益。

6.建築保修、設施管理、竣工信息-6D

最後就是BIM系統能夠包含的多方信息了,廠家價格信息、竣工模型、維護信息、施工階段安裝深化圖,一個都不能少。如Autodesk的FMDesktop就專為建立機電設施管理系統服務。

總結一下,BIM系統能夠把成堆的圖紙、報價單、採購單、工期圖……統籌在一起,呈現出美觀又實用的多維報告。它的直觀和高效為工程從業者帶來了極大的便利,值得深化與推廣。

寫的不詳細,很籠統。但還是希望對題主有幫助。


彭楚楚大神回答的很棒,受益匪淺,我在她的基礎上做點陳述,拋磚引玉,共同探討。

設計可視化-3D會為工作帶倆便利。

3D為各專業帶來便利主要體現在大型項目上。我舉個小栗子。北京機場T3航站樓施工時管線之間以及管線和結構之間碰撞得厲害,改了這邊那邊碰了,改了那邊這邊又碰了,根本沒法施工。這種大型工程,施工停滯一天造成的損失難以估量。業主做了BIM,各專業設計圖紙全部做成模型,一個模型里匯總,3D一出,綜合管線一排布,各路大神一看,這問題迎刃而解。大型項目管線錯綜複雜,各種梁,牆,管道,機器,風管,橋架,各種房間布局,各種東西難免碰撞,平面的未必能解決,3D模型在這裡體現了巨大作用,很直觀。

(各位大神,我是revit畫的3D模型)

成本預算、工程量估算-5D

由於軟體問題,很多功能暫時還不能實現。很多專業公司,教授,設計院都在努力工作,取長補短,不斷完善。我說一方面,舉個小栗子。專業軟體revit對材料統計並不方便。拿水管來說,水管管徑,長度,材質,保溫厚度,閥門,法蘭片都需要統計。我相信經過努力,會開發出revit統計插件或者專門的統計軟體,我們輕輕按個鍵,一張表格列出,風管用了多少面積,法蘭片多少,蝶閥多少個,閘閥多少個,清晰明了。

建築保修、設施管理、竣工信息-6D

我說一方面,舉個信息化管理的栗子。現在就有公司在構建BIM模型管理平台。工程人員可以雲連接進入,能直觀看到模型,能看到每台機器的開關情況,運行參數。工程人員可以對大樓更細節更全面的掌控和管理。

BIM的推廣困難重重。

各位回答的大神就提出了很多。例如說revit的族。是啊,建族很麻煩,各種演算法,各種操作,也有專門的公司就是賣族的,挺貴。我在建模經常遇到彎頭畫不出,為什麼、系統沒這個族啊,實際施工是有的,是能做出來的,模型卻畫不出。

現在對BIM的討論中,全信息模擬建築,即時資料互提,協同工作模式等辭彙已經不新鮮。建築師,工程師,承包商,業主,物業管理者,研究可持續發展的專家都在研究她。可以說,全行業都對他寄予厚望。為什麼呢。她能提供給我們一個方法,一個改變建築工程產業傳統工作模式導致低效率的方法。

1810年,英國人斯蒂芬森發明了火車.當時的火車很小,也很慢,甚至比騎馬還慢。有人問這東西有什麼用呢?

『』嘿,這是一場變革『』


首先,BIM不是指現在的這些工具:

很多答案在抱怨BIM費時費力,著實為BIM的前景堪憂,但是,BIM - 建築信息模型,只是一個很樸素的名詞,這個名詞和如何實現他毫無關係啊親,就好比:載人飛行,擱在幾百年前,大家會說:這麼費時費力,一大堆準備工作,也不比我走路更快,我為什麼要飛?

BIM到底是什麼?

如其名,是一個信息模型,理想狀況下,它把一個現實建築所擁有的信息原原本本地存儲在磁碟上,就這麼簡單而已。

為啥談到BIM能扯出這麼多的東西呢?

因為還有兩件事:怎麼創造和怎麼使用。

我發現大家始終糾結於怎麼創建BIM模型,其實這是個很大的誤區,你都不知道怎麼用,用什麼,怎麼知道該創建什麼呢?所以對於普通的人來說,咱們要考慮的,首先是怎麼用。這也就是題主的問題了:在以後,分分鐘都能建一個BIM模型的時候,我們能幹什麼?

下面隨口說說吧:

1:建築信息的獲取

查看是項最簡單的工作,可擱在沒有BIM的時候,靠圖紙,你想知道一堵牆的材質、三維尺寸……這些東西,麻煩吧?或許對有經驗的人來說,不麻煩,但是,之於普通客戶呢?之於甲方呢?或許你會說,我用天正、浩辰這些CAD軟體一樣可以很簡單地存儲這些信息嘛,沒錯,可是這些軟體也是BIM概念的一個子集的實現呀,瞧,你不知不覺已經開始用BIM了。

2:把它搬到互聯網上

一旦有了完善的信息結構,那麼一個建築就變得容易存儲和分發,我們把圖紙變成了模型,就更容易擱到網上了,到了互聯網,各位看官可以自己腦補了:

  • 能協同設計,各單位可以直接在同一個模型上、同一時間、不同地點地進行互相合作了,玩過網遊么?我朝這裡畫了根風管,你就立馬知道水管不能朝那畫了。什麼後期各單位合併圖紙再玩碰撞檢測都用不著。
  • 能版本控制,接著上面那條,有了規範化的模型,那麼對於模型的任何修改都被保留下來了,哪天想回頭瞅瞅前兩天畫的東西?不用去文件夾里命名了,模型里都有。
  • 能在線運維,比如大樓里裝了些煙霧警報器,都聯網,都知道自己在建築物的什麼位置,出了事兒,保安大哥立馬知道哪哪哪有火災,消防隊來了直接給他算一個救人線路,垃圾桶著火了通知隔壁住戶幫忙去滅一下,這些,你敢想,就能實現。
  • 能享受雲計算,就算是再窮逼的設計院,不用自己買機器也能享受一下地震評測、能耗分析這些東西了。

3:想幾維,就幾維

以前,是二維的,你想知道這根管線在標高兩米五的時候是什麼樣子?對不起,腦補。那麼,以後呢?首先三維圖形那都是起步的,再給個時間維,今天這個設備在這,明天那個設備搬那去了,模型里都清清楚楚,還能給你動畫呢。至於更多維度,排名第一的說得很多了,我就不贅述了。

先說到這吧~後面再補充


不好意思,這帖我匿名了。

個人曾經非常佩服 BIM的理念,其實現的方式也趨向完美。不過,本人在國內做過幾年建築設計工作,非常不看好 BIM。因為根本不適合國情。至少在設計和施工方面是很難推廣的,大院有錢大院用,小院一般不敢用。

也許 BIM很適合西方的建築設計和管理體系,但在中國並不適用,也不利於推廣到每個建築的設計施工和後期管理上。真正把這個軟體用全面的建築,也許未來幾年也不會多出現幾個。

首先說 BIM建模在前期方案階段有沒有必要。 BIM模型是全面的趨向完美化的東西,從方案設計開始就帶有太多的無用信息。推敲體量 SU 直觀又容易學,手繪好的畫上幾筆就能跟甲方實現很好的交流,甚至甲方有時也跟你一起畫上幾筆。 SU 結合CAD 天正,做分析和表達都非常方便。這個過程中 BIM的精確算量和數據分析作用都不大,完全沒有理由用到 BIM。因為設計方案是不斷調整和對比中形成的,前期方案階段存在太多的不確定性,而模型趨向從一而終的工作方式,根本不複合設計習慣,用它做方案是很不合適的。

同樣道理也不適合效果圖階段,效果圖是重在表現,模型要簡單直觀,模型看到什麼就建什麼, BIM的模型轉到效果圖製做環節,也派不上什麼大用場,無用的信息太多了。而 BIM自己出的渲染效果也是難達到要求的。

說說施工圖階段。族相當於引用的圖集,而現有的圖集引用是非常方便的,而族的成本非常高,無論是買來還是自己製作,都十分浪費。原有的 CAD 繪圖有它自成的體系,也有相應的統一格式。平面的圖紙信息也非常明確,改了就是改了,沒改就是沒改,可以說編輯修改已經很方便了。BIM 這樣,太多自動的東西,牽一髮動全身,倒是會出現意想不到的自作主張的修改,如果想幾張圖都統一改到一一對應,那工作量是圖面上看不到的巨大。各專業的配合也會出現更多想不到的麻煩。審圖也會遇到麻煩,因為好多單位對字體,線型比例等格式細節要求非常嚴格。BIM 難以滿足標準的圖面表達要求。

再說施工階段。其實幾年的設計工作經驗告訴我,大多數工程都是在不斷修改和妥協中完成的,這種修改伴隨整個工程的始終,再加上現場情況不同,施工上的變更和修改是太多太多,如果說 BIM模型是全信息的,最適合這種改來改去的工作方式,那就大錯了。國內工程幾乎沒有一個不是搶工期搶出來的,國外幾年建好的東西,國內只需要幾個月就能完工,靠的就是現場的應變能力。這種應變的節奏 BIM軟體無論如何也跟不上的,如果都指望把現場的實際狀況,反應到圖中,工作量是相當大的。

實際工作中還遇到那種,搶工期搶到平面圖還不全,現場坑就已經挖好了;規劃方案剛敲定,地下室就要開始施工了,沒辦法就先出個地下室和一層平面圖,其它圖一邊設計一邊做,現場也是一邊做一邊改,做到剖面時發現有錯誤再改地下室。雖然我講的這段是特例,但我相信這樣的特例現在仍然存在。這種步調是沒辦法用BIM去推敲方案的,在某些人眼裡,BIM是只知設計,不懂工期的東西。

所以綜上所述,想要在國內用 BIM,就必須是大院的成熟團隊,有時間的大開發商,重點到不是非常重點的項目,不必搶工期,……(省略號請自行腦補)

——————————————————————

我還想說,今天我們已經把今後幾十年的房子都建完了,我們肆意搶奪未來人的建設工作。我們的子孫後代從事建築行業是基本沒有太大前途的。國內建築業發展過快,總有冷下來的一天,到那時,對建築這件事誰也不再浮躁,安心的做些好的設計,建一些好項目,BIM 還是有用武之地的。只是那個時代來臨時,好多建築相關的工作人員也會走向失業。

現在好多國內設計單位和開發單位的工作重點轉向了非洲等未過度開發的地區,我們提供貸款為其大興土木,再將建築材料賣給他們,我們再提供專業的施工隊伍去建設,建起當地人並不十分需要的房子……這決不是個好兆頭。


頂樓上所有回答。BIM 目前局限於建模我覺得也是無可厚非的,你看那設計小手一抖的,成本馬上就跳出來,跟著就是工程和施工,如果設計以及其他不能達到熟練建模的程度,每次改動都會搞出一堆事。這還是其次,主要是對人員素質要求也不低,前段時間我看一地產公司開會討論要不要上BIM,討論了半天也沒頭緒都沒有,因為大部分人實在難以理解也不習慣做抽象的工作。

所以總結一下,解決了上述問題,就是像 @彭楚楚 說的,深層次系統化,看得更遠,做得更細,品控更好而且效率也是滴溜溜地轉。私以為,BIM 能夠再進一步,結合尚未出現的空間影像完成虛擬現實的交互和正在發展的物聯網完成智能化與更強大的模擬計算,可以開創新的紀元。


贊同樓上尤其是彭楚楚所闡述的。我雖然沒有系統學習過BIM,但我認為BIM是一個Open和Flexible系統,取決於某一特定的建設項目BIM的功用。

比如說:項目的決策就是一個維度,它可能包括決策來由、決策依據、決策過程、決策比選及分析、決策修訂、最終決策。

又比如說:項目實施過程中的預警也是一個維度:它可能包括工期預警、造價預警(匯率、物價、勞動力價格上漲因素,工期延長等因素)、以及其它重大風險提示或預警。

又比如說:如果該建設項目是一個超級複雜的龐大項目,涉及到運營管理,則它的BIM系統中還要包括運營管理所需的必要信息。諸如來自於政府、金融投資、能源資源、運營管理、社會服務及保障等方面的信息或數據。

任何一個系統,只要它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就一定會在應用實踐中不斷完善和提升,而且這種完善和提升是永無止境的,當應用實踐達到一定的階段,就會發生質的變化,從而開創該系統的新紀元。

希望BIM系統是這樣一個系統。


作為結構屍,目前的BIM軟體就是一個費電腦的花架子。

公司曾經組織各個專業用一套現成的施工圖去演練BIM(Revit環境)協同工作,本人作為結構屍參與了一下下。結果就是三個字:很難看!

1,建築模型不能直接作為結構模型用。首先,屋頂構件不能轉換為結構構件;其次,牆體雖然可以從裝飾保溫到混凝土每一層都能建進去,但是在單出結構圖時,作為結構的牆體是單摘不出來的,結構圖裡會出來很多亂七八糟的東西。最後的解決方法,結構先建作為結構構件的混凝土牆體,建築再在牆體外加保溫裝飾層,這樣結果雖然大家都滿意,但這就是本末倒置啊!

2,結構單獨建模的話,實體模型和分析模型的轉化有很大問題:各種節點對不上,容差也不好使,還得一個個拖分析節點。第三方軟體而言,我只知道CSI公司有出一種插件(CSIx Revit)可以使BIM模型和etabs模型實現互轉,但是,國內除了那些高大上的公司,哪個小破院會用到etabs?

3,族庫。買的肯定不如自己建的用著舒心,但是自己建的話太費時間了。公司層面應該有專門人員負責本公司的族庫的形成和管理。但是,這種高大上的職業小破院是不會需要的,呵呵。

4,鋼筋建模跟本沒用。國內小破院的結構設計目前處在「應甲方要求使勁摳鋼筋"的階段。每個構件的鋼筋分布都不同,一根根的往裡輸入還不累死(貌似有專門的插件來輸鋼筋,但是鑒於小破院的所有Autodesk軟體全是盜版,人家的增值服務根本不讓你用)。

5,最後,碰撞分析。前面的建模過程充滿狗血。本人受不了就沒去了,反正一棟小樓弄出幾萬個衝突是很正常。

我在這個過程中和我們的指導老師做過交流,他們公司在BIM出現以前原來是一家效果圖公司,貌似後來有的設計院找他們公司看能不能出BIM模型,他們才開始學習這些BIM軟體。他們的工作流程是這樣的:1、拿到設計院的二維施工圖紙,2、照著圖紙建BIM模型...

至於我自己,自從演練以後再沒打開過那個叫Revit的軟體。最近我把它卸載了。這應該就是現有行業生態下BIM的宿命吧。

PS:用Revit設計的最終結果文件(施工圖)的呈現是非常符合歐美的製圖習慣的,比如梁的施工圖,歐美的圖紙會用到大量的剖面來表示配筋,而Revit一改具改的特性使得重複工作量大大降低,某種程度上的確提高了工作效率。但是到了中國就是各種水土不服了,比如中國的結構圖用的是各種平法,而且還有」平法圖集「這種東西,用Revit出符合平法圖集的施工圖又是一大災難。比如做剪力牆的施工圖的時候,Revit可沒有」牆體邊緣構件族「這種牆不牆柱不柱的東西可以用,於是只能先把要畫牆體平面找出來,然後自己建一堆二維詳圖族,常用的T字型,一字型,L字型的還算方便,但是剩下的奇形怪狀的就只能一種建一個了。這時就想還不如直接在CAD里畫來的方便。

誠然,」參數化「這個概念還是很好的,現在的AutoCAD已經有了參數化設計的功能應該是可以去用一用的。


我來反對一些答案的。手機碼字毫無格式


有些人不看好bim,主要是基於施工方出發點,在灰色收入眾多的中國施工領域確實如此。但是他們是乙方,所以說了算的不是他們。甲方會是bim的推動者,因為該技術構成高,可節約大量重複勞作造成的成本損失,而且純技術難度不高,是產業推動的一大契機。因此,乙方的阻撓會被市場經濟打敗,bin技術成熟者得。而設計方可能感覺一般,他們需要改變設計方式,但也不是太大難事,利益也不會受損。最終,這種國際化不出意外是不可逆轉的趨勢,明智的乙方也會做戰略部署。


ps新加坡已經強制所有工程使用bim了,霸氣不?


跑個題

業界普遍都認同BIM的高大上,但是從不推廣。

為什麼?你丫給我20塊錢一平方的價格,還想要200塊一平方的效果?

關鍵是BIM這貨費時費力,你要是出10倍的價錢給我,我也願意用BIM。只要你開的起價錢,你讓我什麼其他事情都不做,全年都陪著甲方建模,開會,解決現場問題我都願意。關鍵是甲方捨得嗎?


我覺得吧,您說的真正的bim,不會實現的。我認為,bim會斷送一批施工單位的財路,無異於殺人父母啊。


除開學習新軟體耗費的時間和人力

BIM是個不太接地氣的東西,雖然效果直觀,對於設計,施工,管理的控制都做的很到位,但是實在是不適合國內的現狀。很多實際情況是無法用數字來控制的,甲方就算到了施工圖階段還要改,怎麼用BIM。


給大家推薦一本書籍《BIM改變建築業》。


一直用Archicad的路過!


我研究生期間的課題就是bim在建築設施管理中的應用,也就是運維階段的bim應用,其實很多人把bim理解為3維建模是完全不對的,bim其實只是現代信息技術的產物,一個建築物生命全周期包含的信息都是有價值的,而bim的最終意義就是研究如何運用這些信息減少設計施工的不合理,以及如何使建築達到最大利用價值以及如何節約能源的消耗,而各種三維建模軟體只是信息的載體,分析軟體、成本軟體和管理軟體都是分析信息的工具,從這個角度上看cad其實也是bim的軟體之一,只是它所包涵的信息是低維度的。


。。。。。更加迷茫了。。


BIM搞起來


看到樓上許多答案,著實心憂。特此怒留一個答案位置,待我娓娓道來。求不摺疊。

&>&> 5/24/2014

&>&> Working as a BIM Engineer in Cathedral Hospital Project in San Francisco.

&>&> Research in tolerance management in BIM


我想知道CAD當年是如何火起來的?誰能講一下經過?


推薦閱讀:

CAD怎麼變成3D圖?
如何入手學習rhino?
cad和revit的對比?
BIM技術到底能解決裝配式建築哪些問題?BIM技術跟3D印表機又有什麼關係?

TAG:BIM | 施工單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