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該怎樣閱讀建築雜誌以及怎樣進行實地建築考察才能學到更多的東西?
看建築雜誌的時候(EL、新建築、GA等)往往不知道應該怎麼看,一個建築所涉及到的東西太多,不知道該關注哪裡。在進行實地建築考察的時候也有同樣的感覺。
其實一個建築的評判標準太多,每個人想從一個建築上獲取的東西也都不一樣,就像一千個人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樣
所以,與其說漫無目的的看,倒不如通過逐漸了解自己的設計弱點,然後對應的,每個時間段給自己確定一個方向。
舉個栗子,比如我1,剛開始學建築時候,總是構成與空間組織不好——所以那段時間我會著重看或者手繪一些雜誌上的平面圖和體量關係
2,慢慢學了一段時間後,我發現自己立面有時候不是很完美,同時設計理念貫徹不到位——這個時候我會著重看一些立面的處理手法以及一些優秀建築作品的設計理念如何從頭貫穿至尾的。
3,再後來,我發現自己設計很多都是紙上談兵,很多根本就是瞎扯——這個時候我就看很多已建成的建築是如何建造的。
4,逐漸的,發現自己對材料的了解近乎為零,在設計的時候就導致材料語言捉襟見肘——這個時候我就會留意生活中一些不錯的項目的材料使用,同時著重關注雜誌上很多建築材料的語言
5,再後來,我發現材料不同的不同營造手法會產生不同的空間質感——所以我就開始關注營造了。
6,到現在,我發現自己很多時候,自己設計的手法與理論體系不成系統,導致每個方案都是從頭開始,沒有一套完整的系統的設計方法——這個時候我就會閱讀一些理論性書籍,完善自己設計中的不足
.......................
我的建築師執業生涯還在繼續,我也會不斷發現自己新的不足
當發現了自己的不足,有的放矢的去學習,去獲取知識,才是提高設計能力的正道,同時,之前已經看過的,或者已經學習過的方案還可以再繼續看,因為不同的時間段,你從一個優秀方案中獲取的養料是不一樣的。
胡亂回答,不知題主滿意不謝邀。
這是你沒有目的或不懂得怎麼去看,是學習方法的問題,不限於閱讀建築類雜誌。翻看雜誌目光落在某一個案例和圖片上時,肯定是有理由的,或外立面特別,或內部空間分割合理,或許是你還看不出門道只是覺得好看。建築和建築物是有很大區別的,如果不過所屬或周邊專業人士,更多的是從美觀有否評價。縱然你實際考察也是一頭霧水,還不如看有文字介紹的雜誌。如果想改善這個問題,先順著雜誌介紹的文字去了解,至少容易理解些。慢慢地再看時先看圖片自己先對其做個評價,然後再看看雜誌或其他人怎麼說,之前你得知道好,好在哪裡,差,差的多離譜。謝邀。我看書不喜歡看那些空洞虛無加裝逼的設計說明式的文字,我喜歡看書里配的節點大樣圖、細節構造圖,這些才是真實的,任你花言亂語滿篇,落實到節點構造上你總不能再去洋洋洒洒隨意發揮,因為你是要考慮使用功能使用感受和可施工性的。
實地建築考察大看外觀效果,小看細部做法。當然外觀效果還是其次,畢竟人眼視點高度是有局限性的。細部做法看那些不同材質交接的地方,看那些你第一眼不能用以往經驗判斷其具體做法的地方。
說道這裡想起曾經看一本介紹德國建築的書,我挺喜歡一個小小的清水混凝土外觀的建築。但是仔細看了牆身節點後我才發現,它屋面找坡居然是用的保溫板來找的坡,不像國內要麼是土建用水泥爐渣來找,要麼是結構板直接做出2%左右的坡度。而側牆是在鋼筋混凝土牆身外做了250mm厚保溫,保溫外再干掛的清水混凝土板。。。整個外牆完成後達到600mm厚。。。這說明:1,德國對建築節能要求很高,可能是緯度高,也可能使審查要求嚴格;2,清水混凝土牆面不一定非得現場澆築的,預製混凝土板干掛也是不錯的選擇。遺憾的是書中所配節點表達並不是很完善,保溫和混凝土板下口收口的做法不是很清楚。另外女兒牆處保溫不是收得很好出現了冷橋。當然很多建築書配的節點都不是很完善,或者乾脆錯誤百出,該表達出來的線沒有,不該出現東西的地方卻莫名其妙來一條線。也不知道這是編輯自己畫的還是原作者配的蟹妖
··················································我覺得題主過於焦慮了,或者說對於建築師這一職業沒有理解得很透徹(雖然我也不透徹~)。還是那句老話,建築師是一輩子的職業。你看看世界上的那些大師,成名平均都是中年以上了。當我們學習越多,會發現不知道的也越多。首先,不知道,沒關係。誰都有不知道的,當年我和我老師老闆討論設計時,有時我說出某些看到過的例子和做法,他也會誠懇的說「噢這個我不知道,不太懂。」。這時我看到的是一種強大的人格魅力和平靜的大師心態——也只有一直保持謙虛的學習心態,才能慢慢走上建築師的道路(要知道他可是得過幾次密斯凡德羅獎提名,和西扎等大師私交甚深,奧斯卡尼邁耶去世時還有媒體來採訪他關於奧斯卡尼邁耶生平事迹的。跪拜~)
一如既往的跑題了。
關於上面有位朋友說到的 「那些空洞虛無加裝逼的設計說明式的文字」。
有些確實是「空洞虛無加裝逼的」,並很痛心的覺得這種情況在中國普遍存在。特別在商業設計院,有時是設計做好了,然後某位設計師開始轉變成文案寫手,開始套概念套圖片。甚至開始套分析圖。這種文字,真的沒有閱讀的價值。所以如果要學習思想和理論,別看雜誌,看建築師寫的書。甚至看他們寫的不一定是建築的書。那些文字其實更加平易近人,更加水到渠成。雜誌的價值在於快速地知道當前技術和材料等建築工業的進展,知道有哪些建築建成發布。
別通過雜誌學習建築,建築師是旅行的職業。
··················································
終於繞回旅行這個話題了。嗯,因此,建築師旅行,請盡量放平心態——你不是帶著目的來旅行的!我們首先是一個平凡人,然後才是一名建築師。好的設計是會讓你感受到的,是會自動去震驚你的,是會把設計在現場教給你的。
因為我們自身的感悟水平在提升,所以一個建築值得你去很多次很多次——要知道即使是這個建築的建築師本人,也要來基地很多次,才能做好這個設計,每次來,他都能發現新的東西,得到新的靈感。你若只去看一次,不是浪費了么?一次就希望能學到所有的東西,我覺得永遠不可能。
又說回我的老師。他的第一個作品是他在學生時期中了第一屆europan競賽(這個競賽現在依然有),因此他畢業之後馬上就成立了自己的事務所,把這個項目建成。而直到現在,他每次經過那塊基地,他還是會去看看他的作品,看看他的基地,看看當時哪些做的好,哪些做的不好。這種行為,也叫旅行。
說點實用的。
Archidaily上的City Guide有很多大城市的建築旅行攻略,這是按城市分類的。http://www.archi-guide.com/上,是按城市或建築師分類的。app上的MIMOA,可以搜你附近的建築。··················································
這裡有一些些我在旅行中的小感悟,歡迎討論。http://zhuanlan.zhihu.com/zhijian無論是看書還是看建築,關注你最感興趣的,長此以往,會成為通道
這裡有高級閱讀和低級閱讀兩種。
低級閱讀,就是通讀個別文章或者專題,完全讀透。但你會發現,受建築雜誌本身的觀念和參與者/建築師本身的個人喜好,有時候很難進入他所構建的邏輯。這個時候,你就需要高級閱讀。不求完全理解,只求明白其中一個觀點或者一句話。
當然,比起讀專題,最好的還是研究他們看世界的角度,雖然說結構就是系統,但其實我更關心的是他們如何切入這個世界的。看平面,仔細看,反覆看,構建空間想像,看照片,多思考,為什麼要這麼做,不這麼做還可以怎麼做,動手改,通過這樣代人作者的情境中,想像作者面對了哪些困難,哪些因素促成現在的方案,這樣分析可以比單純看深入多。還有材料啊 構造啊都可以這樣看。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