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時間管理會失控?

本來準備看5分鐘,最多10分鐘的電視,實際上可能一下子看了1小時,是因為個人意志不堅定么?該怎麼應對這種問題?


在利用碎片時間的時候,打遊戲、看網路小說顯然不是好的選擇。其實一般來說,從時間管理的角度來看,這兩件事情都不算什麼太好的事情,都可以稱之為時間的黑洞。類似的黑洞還有很多,比如看電視、沒有明確目的的上網閑逛、泡論壇、聊QQ等。但是一個比較有趣的現象是,這些黑洞往往都是比較有趣的事情,通常會讓人一旦上手就很難脫手,於是時間就白白的浪費掉了。

如果我們的大腦足夠強大,我們完全可以這樣做。工作累了的時候,打一把遊戲換換腦子;10分鐘以後,帶著愉快的心情關掉遊戲,重新將精力集中到工作上面,高效的開始工作。但是現實情況往往不是這樣的,我們的大腦還不足夠強大,或者說,我們及時享樂、貪圖輕鬆愉快的那部分大腦一般都會戰勝理智,讓我們無法實現剛才所說的理想狀態。這個現象可以從進化心理學的角度分析一下。及時享樂、貪圖輕鬆愉快可以讓我們將身體寶貴的資源節約起來,在遇到危機的時候就可以有效逃生,獲得生存。但是這種情況在幾十萬年以前或許行得通,但是顯然不太適應現在的情況。我們的生活環境已經遠離了叢林、猛獸,已經沒有太大必要如此節約身體的資源。相反,時間的資源、精力的資源對我們來說才是更加寶貴的東西。但是從遠古一直走來的大腦顯然還沒有適應現狀,所以進化成度比較高的理智往往敵不過進化程度比較低的那部分大腦,我們都有著「好逸惡勞」等類似的習慣。不是我們自制力比較差,而是人類的自制力都比較差,而且這個差是有來源的。

問題分析完了,解決之道也就自然而然的出來了。在開始放鬆、享樂以後,遠古大腦已經開始興奮了,這時候想通過理智把它硬壓下來,難度之大可想而知。那更聰明一點的辦法是,在它還沒有興奮的時候就開始控制它,或者乾脆不給它出來擾亂我們生活的機會。具體來說,在打遊戲打得正High的時候停下來肯定很困難,那麼就打一開始就不要打遊戲,乾脆不讓自己High起來;讀小說正讀到高潮停下來肯定會念念不忘,那就乾脆打一開始就不要讀……

我們都是普通人,有普通人的各種弱點。總是想著用強大的自制力、心智力量去克服這些弱點,一來難度較大,二來容易失敗,從而讓自己陷入自責的負面情緒中。了解自己,然後順應規律,提前預防,方為上上之策。


其實,我覺得首先要看看這是不是個問題。樓主說了:「本來準備看5分鐘,最多10分鐘的電視,實際上可能一下子看了1小時」,我想,這個跟自己當下的情況有關係啊,分析一下:

1. 如果閑著沒事幹,看電視就看電視吧,多看了就多看了吧,甚至看兩個、三個小時也不會怎麼樣啊。

2. 如果明明有著急的事情去做,還要看電視的話,我想很可能就是那件事情不太是真的要緊,或者就算自己不做也會被原諒。說個不恰當的例子,如果日本大屠殺的年代,日本鬼子拿槍來殺你了,你不跑就死了,還會去看電視么?

所以,你得先考慮一下是不是自己就是要求自己只能看10分鐘,還是僅僅隨口說一句,只能看10分鐘,但是並沒有把它當回事。這兩種情況是不同的,你之所以沒有重視,就是因為在你坐下看電視的時候,沒有告訴你的大腦,你就只能看10分鐘,因為還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

如果這樣,那就跟你的意志力沒有太大關係,而是你對自己的承諾是否經過大腦了。

不過,我也贊同張小東的觀點,不過,我還有兩個建議:

  1. 閱讀《思考,快與慢》,了解我們到底是如何思考的,你也就會知道,有時候,承諾不經過系統2,往往會失效;
  2. 嘗試製定較為長期的目標,並且堅持實踐。目標帶來的責任感會讓你不太願意把時間浪費在看電視上。

另外,有個人問:明明想要做一件事情,但是卻不做,這是什麼毛病。我也給了回復,請參考。

明明很想做一件事,卻總是拒絕做這件事。這是不是心理有問題?


因為你的計劃做錯了,應該計劃看一個電影,或者兩集電視劇,這樣才有節奏。如果怕浪費時間,就計劃成不看,而不是看幾分鐘。


時間是現代社會運轉的經緯線。時間規範著我們的工作和生活。對多數人來說,什麼時候睡覺並不取決於是否有睡意,而是取決於時鍾是否顯示了可以入睡的時間,什麼時候吃飯並不取決於腹中是否有飢餓感,而是取決於「飯點」是否到了。

  這樣的狀況可不是自人類社會誕生之初便有,據科技史家劉易斯 · 芒福德在巨著《技術與文明》中所述,機械時鐘的最早使用始於13世紀歐洲的寺院,用於幫助人們準時地參加宗教活動。而直到公元1345年左右,歐洲人才開始普遍接受將一小時分為60分鐘,把一分鐘分成60秒。也是自從那時起,時間成為了人們生活的一種「抽象框架」,越來越成為「人們行動和思考的參考點」。之後的幾個世紀,時鐘走出宗教領域,在人類的經濟活動中扮演了關鍵角色,芒福德甚至認為,工業革命中最關鍵的機器不是蒸汽機,而是時鐘。到了現代社會,時間本身甚至就成了一種「宗教」,「時間就是生命,效率就是金錢」,「天下武功,唯快不破」,這樣的觀念深入人心。

  於是「時間管理」的技術和方法無疑就成了現代人所必須掌握的一種工具。顯然,時間管理對於提升人們的工作效率和工作業績有一定的幫助,但是這種客觀效果的提升與人們的主觀感受並不一致。很多人可能有這種感覺,即便已經對每月、每周、每天的時間做了很好的規劃,執行得也不錯,但是依然覺得時間不夠用,深感事情永遠都做不完,甚至感到心力交瘁。於是問題來了,為什麼理論上能提升時間利用效率的時間管理會讓我們越來越累呢?另外,社會學家早就發現了一個與之相關聯的「時間悖論」:半個多世紀以來,人們可自由支配的閑暇時間總體上一直呈增加的趨勢,但人們主觀上卻覺得自己的閑暇時間在減少,也就是說,人們實際擁有的時間越多,主觀感受擁有的時間卻越少,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原因就在於,時間管理有其固有缺陷,它只能解決我們與時間相處中的一小部分問題,在更廣泛的情景中,時間管理是無能為力,必須另覓他法。首先,人們總是無法準確地做出時間規劃。人工智慧科學家侯世達(Douglas Hofstadter)在其名著《哥德爾、埃舍爾、巴赫——集異璧之大成》一書中,提出了著名的侯世達定律,即實際做事花費的時間總是比預期的要長,即使預期中考慮了侯世達定律。

  首先是因為事情的複雜度往往會超出我們的想像,因此也正如帕金森第一定律所言:工作會自動膨脹,直至佔滿所有可用的時間。

  其次,人們無法預估未來發生的意外事件,而意外事件總是頻頻發生,打亂人們的原定計劃。當代著名社會學家鮑曼認為,我們現在所處的社會是流動的,在這個社會裡,沒有什麼東西是變動不居的,一切都處於不確定性中。

  再次,從時間取向(time perspective)這一心理學概念來看,時間管理是一種未來取向的做法,而一味強調時間管理,就會使人們處於未來取向的單極狀態,而這種單極狀態會使人們的生活失衡。

  心理學家認為,理想和健康的時間觀念應該是過去取向、現在取向和未來取向的平衡,人們可以應生活情景的不同而適時轉換與之相稱的取向。比如在工作場景中採用未來取向,而下班回到家裡,應該立即把工作內容拋諸腦後,採用享樂主義的現在型取向,盡情享受當下的閑適和放鬆。但是,現代人越來越傾向於把工作和生活混淆起來,在生活和閑暇時也不忘工作,休息時也要想著明天要幹什麼、還有哪些事沒做完,那麼自然就會覺得非常疲憊。

  最後,時間管理是幫助我們把握時間長度的技巧,卻沒有提示我們使用時間的「深度」。例如,同樣是安排閑暇的時間,坐在電視機前看電視的「被動式休閑」所帶給人的滿足感,就遠遠不如從事一項自己的業務愛好所帶來的滿足感。在看電視時,我們可以一邊嗑瓜子、玩手機、跟人聊天,我們並沒有傾情投入,而在從事某項愛好時,我們就可以完全沉浸其中,甚至進入「心流」狀態,因此我們從閑暇中獲得放鬆和滿足的程度並不取決於閑暇時間的長度而是取決於其質量。

  出於以上四點,我給出如下建議,來改善我們與時間的關係:首先,從人生意義和人生目標的高度,審視我們目前所做的事情的長期價值,儘可能刪減不必要的事件;其次,對保留下來的事件,大幅延長原先的估計時間,為未曾預料的事件複雜度和意外事件留出足夠的空間;再次,明確工作和時間的界限,尤其不要把工作帶入生活,把生活交給享樂主義現在取向;最後,增加主動式的閑暇時間,減少被動式休閑,重新設計自己的業餘生活。

------轉載 為什麼時間管理讓我們越來越累?


很多時候你以為,我只是在這閑暇時間,玩個遊戲,看個直播,看個小說

我只是一不小心花兩個小時看小說去了而已,沒關係的,兩個小時也幹不了多少活,看書也學不到多少東西,隨便就補回來了

總是能容忍一點出乎意料的小事

總是能著眼於大方面,大規劃

彷彿就像,我只是掉了一塊錢而已,我這個月的伙食不會因此惡化,這樣的想法

實際上是很可怕的

因為你根本不知道自己想過的生活是怎樣的,你對自己該花什麼時間幹什麼事沒有明確的想法,也沒有付諸實踐的意思,大多數時候,你都是靠危機意識挑出那些緊急的事

你的時間管理是被你要完成的事而決定的,而不是你自己決定的

你不應該是在手忙腳亂地把要做的事情趕緊提上日程,同時打著要努力要讓自己更好的口號給自己安排一堆事情並焦頭爛額

你應該是在譜寫自己的生活節奏,然後你在自己決定的節奏上跳躍前進,讓自己的生活有條不紊。換句話說,什麼時候打一下LOL,明天晚上九點下課後找妹子微信上聊聊天,每天臨睡前花多少時間看小說,隔幾天跑一次步,這些也應當在時間管理的一部分,你加入它們,不是因為你覺得空餘,然後一頭沉入進去,也不是因為什麼目的性,而是,你的確想做,你覺得這樣安排生活會很有趣

被外物決定的生活,和自己決定的生活,很多時候看上去做的事情都是一樣的,實際上完全不一樣,被外物決定的時間管理,就像是把很多樂句直接串聯到一起,組成一篇毫無節奏調性的曲子,更可怕的是你演奏到一半就累了,歇會吧,然後樂曲進入長長的休止符,更加災難性地難聽了

而真正自己決定的時間管理,應該為那些樂句統一調性和節奏,不忘在樂句之間串接一些小樂句讓它們更流暢,然後讓它實際地流暢演奏出來

而「浪費一點時間無傷大雅」「只是空閑一下」的想法,學過樂器的人都會明白,節奏這種東西,一旦打亂就災難性地救不回來了,即便音符都是對的,也會無比難聽

然後你會發現,安排那些小樂句,為那些不得不加入的樂句調整節奏,是多麼有趣,生活比想像的更加豐富多彩

總結一下,就是

儘管有不得不演奏的樂句,你的生活應當有自己的節奏

你的生活不應當有長長的休止符


既然定了5分鐘,就執行,靠計劃就必須嚴格執行,否則就放棄嚴格管理而改成鬆散管理。


@張小東 的答案就說的挺好。人要直面自己內心的慾望,你想在重要的事情之間休息,就不要去做感興趣的事情,直接啪桌子上睡覺就好了。


單純靠硬性的時間劃分來管理,不是一個好的方法,這個還是要同時結合目標來看的。如果你用看書學習的例子來講時間管理,更合適一些。

同時,這個有一點點拖延症的表現,這個你可以自己找一找。

另外一點,5-10分鐘里,你能看到什麼電視內容呢?不巧的話,能有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時間都是在播廣告,所以還不如不看呢。


同意張小東對於人類弱點的描述。這是人類的弱點也是人類的本能。人類本身就不擅長理性做事。這跟明知會胖,還要吃。明知容易有害還要喝還要抽。都是一樣的。

人類就是這麼低級,有一種策略是人類既然貪圖享樂且短時。那麼做事時把事情的流程設計成符合人類原始本能就行了。遊戲就是個例子。

嚴格回答題主就是,因為人類本身就不是個理性善於管理時間的物種。人類和其它動物的區別可能遠遠小於人類自己的認知。


非常理解你的感受,尤其是電視好看的時候,完全就會忘記時間了。你知道番茄工作法么?建議可以去了解一下,簡而言之就是工作或者學習的時候都給自己設定時間,並用計時器計時。每當25-30分鐘的時候就給自己5-10分鐘的時間休息,這段時間當然也用計時器計時,這樣你就不會看電視看得網了時間,因為鬧鐘會提醒你,該回來工作啦。


臨時抱佛腳或許是最好的時間管理方法

「時間管理」這個詞似乎已經被用濫了,各種各樣的時間管理方法層出不窮:時間計劃表、番茄計時法、時間記賬法等等。這些方法可能你聽過用過,但我敢打賭,如果你沒有深刻理解這些方法背後真正想表達的行動邏輯,那麼你遲早會被這些方法的形式性步驟搞的厭倦直到放棄。

一個被炒熱的概念背後往往對應著一大群人共同的需求和痛點。對應於「時間管理」,我把這個共同的痛點稱為「行動焦慮」。面臨過考試的人一定對這種焦慮深有體會,考前一周安之若素春暖花開,考前三天如臨大敵焦躁不安,考前一天刷夜背書漸入佳境。讓我們先撇開對於這種應試方式的常規性看法,來看看考試這件事是如何讓你能在最後一天具有如此強勁的行動水平。

首先非常重要的第一點是,考試時間定了,只在那一天,過了就沒了

其次是你心底最深處仍是希望可以把分數弄得好看一些

前者是外因,後者是內因,缺一不可。

那麼考試前臨時抱佛腳,能給我們帶來怎麼樣的啟示?我們仍然從上面提到的「外因」和「內因」來看。

先說說「外因」。人生很長,長到你在當下會忘了你是會掛的。前段時間網路上有一個傳的很火的「生命時間表格」,先按照預計可以活到的年齡算出總的天數,再在一張A4紙上按天數畫出同樣數量的單元格組成一張「生命總表」,然後按已經活到的年齡給總表塗上進度。這個試驗可以非常直觀的略帶殘酷的挑明一個被我們「日常生活」所埋沒的定數,我們的生命是有限的。我們的生命是有限的。我們的生命是有限的。重要的事情說三遍都不夠。把這個重要認知從潛意識層面拉拽到意識層面,是任何一個真心想要做好時間管理的人應該做的第一件事。這就像你再告訴你自己,考試就在那一天。當然並不是說,天天都想著自己是要掛的。我想說的是,但凡想要做一件事情,首先告訴自己,這件事該有個起點,也該有個終點。非常自然的,你會在心裡給自己建立起未來一段時間的行動路徑,雖然不清晰,但它卻是硬挺挺的起來了。這就像在告訴你自己,考試就在那一天,不管最後考的好看難看,你撐也要撐到,爬也要爬過去。你可能會說,用撐的用爬的不夠優雅,不夠從容。但是,當你站在那一個點,回頭看時你會發現,原來我已經走過了這段路,而有人還在原地,這就是你跟別人不同的地方

其次,是「內因」。說的通俗一點其實就是我們常說的「進取心」。一個詞語被反覆灌輸反覆提及,很可能讓聽的產生厭惡,從而導致對這個詞語背後的概念也產生厭惡。我想說,任何人都有進取心,這是人類從700萬年前的智人開始一直所持有的近乎本能的心理動力。要明確的是:進取心≠追求成功。進取心就是你心裡那點想折騰一下,想搞點事的衝動。這顆小火苗,保護好,用簡單的、容易完成的、又稍微帶點的益處的小任務去餵養她,火苗變成篝火甚至變成森林大火時,你完全不會再去想「我需要自律」這件事,也完全不會去想「番茄時間」有沒有到。

祝大家,臨時抱佛腳抱的開心。(轉載自公眾號:行動筆記

http://weixin.qq.com/r/JDhMVHLEpS-arTY39202 (二維碼自動識別)


對自我內在價值的迷茫和不認同,加上物質感官需求超越本能需求為慾望。

說白了,不是因為你多喜歡看電視,只是因為不知道自己的內在價值究竟在何方,才會讓本能的感官需求在擴張的趨勢上越走越遠。


推薦閱讀:

有哪些節省時間、提高效率的工具、生活用品?
怎樣優雅地使用CAD?
你喜歡怎樣的書桌(或電腦桌)?

TAG:時間管理 | 高效工作 | GTDGettingThingsDon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