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類比,從《舌尖上的中國》可以看出我們需要什麼樣的教育?

看大片好像是享受了一頓視覺大餐, 我記得徐小平在看完《阿凡達》之後, 在他的博客中寫到: 視覺神經被舒服地按摩了一回. 食物與知識用很多相通之處: 我們需要色香味俱全, 有營養, 和滿足個體需要的知識源/材料. 從這部紀錄片, 你能想到哪些關於食物和知識的類比?

這裡附加一個 Ted Talk, 講類比/比喻能如何幫助我們的探索, 可以選中文字幕. Metaphorically speaking:

http://www.ted.com/talks/lang/en/james_geary_metaphorically_speaking.html


我能想到幾點:

1. 美食, 如酒, 火腿腸等, 需要經過時間的醞釀, 好的想法也要經過時間的醞釀.

這裡附上一個 Ted Talk 的鏈接: Where good ideas come from. 有中文字幕, 關於好的想法是如何產生的.

http://www.ted.com/talks/lang/en/steven_johnson_where_good_ideas_come_from.html

2. 設想一下: 如果我們接觸到的學習材料都象美食盛宴一樣: 色香味俱全, 我們怎麼能沒有學習的胃口呢?

3. 嬰兒與成人的消化系統有很大差別, 糖尿病人需要有特殊的飲食, 針對種種差別, 食物也因而不同. 個體的知識結構不同(消化能力和特點不同), 需要的知識營養, 及知識加工方式也不同.

4. 美食的產生往往離不開團隊合作, 知識的發現本來大多是很多人討論和努力的結果, 為什麼我們在日常學習過程中往往單槍匹馬呢?

5. 在幾千年的歷史中, 人們發明了那麼多加工食物的方法和工具, 又有多少加工知識的方法和工具被發明呢?

6. 如果我想吃水餃, 我有特別多的選擇: 我可以去餐館, 可以買速凍餃子, 可以買餃子皮和肉餡自己做, 可以自己和面, 擀皮, 切肉餡. 我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來選擇. 20多年前, 我大概只能選第一種和最後一種. 有了技術的進步, 有了更細的分工, 我可以有了更多的選擇. 那麼在教育里, 我們能有這些技術上的進步, 更細的分工, 從而更多的選擇嗎?


切入點很好,民以食為天,通過樸實,勤勞,努力,體現民族優秀優良的品質,在這個物慾橫流的人,總會有辛勤的人本分的坐著一直流傳下來的事業,守著良心做事情。我們都是吃貨,現在講到吃,都會想到地溝油、紅鴨蛋、三聚氰胺,舌尖給了我們老的回憶,對我們的心智又是一次衝擊,對我們食品進行從新定義,然後滲透出我們存在的優良傳統,在每天都有啥一夜暴富,網路公司遍地上市的今天,我們需要靜下心來,感受傳統的文化,追尋本真的自己,沉澱下來!


我們現代中國人已經忘記了祖先的驕傲和價值取向了。我們現在太急躁了。


可以看出素質教育有待提高、邏輯鍛煉嚴重缺乏。


推薦閱讀:

你知道哪些運用比喻/類比的高手?
如何訓練比喻能力?
你聽過的最好的比喻是什麼?
如何用一個故事或比喻描述下你眼中的蘋果 iPhone 與 Android 的關係,應該是怎樣的?

TAG:教育 | 中國教育 | 比喻 | 類比 | 舌尖上的中國紀錄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