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為何在長平之戰後,寧死也再不肯再對趙出戰?

白起確實是因為這個招致秦王懷疑而賜死的。


不得不說,白起確實有異乎尋常的戰略眼光,長平之戰後, 趙國以六座城池賄賂齊國,交好燕、韓,聯合魏、楚共同抗秦,並在國內積極備戰。燕趙之地多感慨悲歌之士,國民同心同德,如果秦國此時進攻,趙國無路可退,必定背水一戰。秦國在兵力上、外交上、內政上都沒有明顯的優勢,此時進攻並不明智,正確的做法就是「伺機徐圖之」。

其實白起自己也說得非常清楚了:「邯鄲實未易攻也。且諸侯救日至,彼諸侯怨秦之日久矣。今秦雖破長平軍,而秦卒死者過半,國內空。遠絕河山而爭人國都,趙應其內,諸侯攻其外,破秦軍必矣。不可。」

這就是一個軍事家最厲害的地方了,知道什麼時候該進攻,什麼時候不該進攻,「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如果說長平之戰後沒有趁趙國恐慌滅掉趙國的話,已經是貽誤戰機了,再想要滅趙,只有等待新的時機。其後的軍事行動也證實了白起的高見,不管是王陵,還是王齕,儘管付出了慘痛的代價,仍然沒能滅掉趙國。

儘管白起一生殺人過多,據《資治通鑒》所述,白起一生共斬首九十六萬,拔城八十六座, 整個戰國期間共戰死兩百萬人,白起據二分之一 ,太可怕了,但是從軍事的角度來講,我還是比較欽佩的: 大破楚軍,攻入郢都,迫使楚國遷都,楚國從此一蹶不振。伊闕之戰又殲滅韓魏24萬聯軍,徹底掃平秦軍東進之路。長平一戰一舉殲滅趙軍45萬人,開創了我國歷史上最早、規模最大的包圍殲敵戰先例。大小70餘戰,沒有敗績,從最低級的武官一直升到封武安君,六國聞白起膽寒。

毛太祖的評價比較中肯:論打殲滅戰,(白起)千載之下,無人出其右。


以上答案皆非,白起寧死也再不肯再對趙出戰,不僅是軍事原因,更重要的是為了政治鬥爭。說白了,就是秦國軍方與相府之間長久以來的矛盾導致。

長平之戰剛打完,秦昭襄王就聽信了丞相范睢之言,下令白起班師,白起聽聞眼睛都綠了。勝利就在眼前,邯鄲就在囊中,現在一紙詔令,什麼都沒了,這讓他如何接受這個現實。

要知道沒有仗打,什麼戰神都是狗屁!

白起的心空了,空的像暴雨襲擊中無人的街市,飄飄搖搖無著無落。作為一個從肌肉到骨髓全為戰爭而生的軍人,他永遠無法理解秦昭襄王的那些政治、外交、經濟等方面的諸多考慮,他固執的認為這一切都是范睢搞的鬼,舊怨新仇加在一塊兒,白起出離了憤怒。

他想不通,實在想不通,自己在外面拼死拼活打了幾個月的仗,范睢一句話,就全給抹了,難道我堂堂武安君,還比不過一個光會耍嘴皮子的外來戶嗎?范睢啊范睢,白起與你勢不兩立!

有這種想法的,並不止白起一個,秦軍上下皆認為:自長平之敗,邯鄲城中一夜十驚,若乘勝而攻,不過一月可拔矣。惜乎應侯不知時事,主張班師,失此機會,恨哉!

於是,白起與諸將聯名上書,立陳退兵之弊,言秦於長平殺降四十五萬,已損天和,若不趁勢滅之,趙若得繼任明主,其十年生聚,而十年教訓,二十年後,則秦趙勝負不可知也!

秦昭襄王看了奏章,又糾結了半天,最終還是決定聽從范睢的建議,畢竟他要顧全的東西太多了,不能光從軍事角度考量。白起氣個半死,但也只得班師回朝了。

如此,范睢與白起的矛盾終於全面爆發,兩人在朝中動不動就吵架,搞得秦昭襄王很頭疼。

事實上,范睢所提出的退兵舉措侵犯了白起所在秦國軍人集團的根本利益。這個集團,要求秦國在對外兼并中,以武力殲敵為主要的或唯一的手段,從而為軍人創造立功升遷的機會。然而如此就必然與秦昭襄王及范雎的全局考慮發生衝突,因為他們所奉行的「遠交近攻」首先是一種政治的、外交的策略,戰爭只是實現它的其中一個手段而已。

所以,軍隊必須服從國家總戰略,秦昭襄王必須利用范雎,來實現這一點。

那麼如此,范睢就做了秦昭襄王的替罪羊了,秦軍從上到下,一股腦把怨氣全撒在了他的身上,他的日子也不好過。

范睢心裡想,為今之計,只有想辦法把白起給徹底扳倒了,不然哪天大戰再來,秦昭襄王不得不再次倚仗他的時候,我可得遭殃啊!

秦國將相之間的矛盾一日深過一日,我們暫且放在一邊兒不提,它總有爆發的時候。另外一邊的趙孝成王可真是大舒了一口氣,事情總算擺平了,大家總算可以安安心心過一個太平年了!

公元前259年正月初一,邯鄲人度過了劫後餘生的第一個農曆春節,趙與秦達成協議,趙割讓六座城池,秦人退兵,大家好好過年。年過完了,該兌現承諾交地的時候也到了,趙孝成王緩過勁來,卻又在虞卿的勸說下想反悔了。

虞卿是這麼勸的:「秦以其力攻其所不能取,倦而歸,王又以其力之所不能取以送之,是助秦自攻也。來年秦攻王,王無救矣。」

意思是說,秦軍是力所不能及,疲倦了,才退兵的。可現在大王竟把六座他們力所不能及的城池白白給秦國,這不是幫著秦國在打自己嗎?秦國要是拿了好處卻貪得無厭,明年再來打,咱們還能拿什麼給人家,那豈不是沒救了嗎?

趙孝成王一聽沒錯啊,秦滅趙之心不死,給它再多的城池也沒用,徒損己方實力而已。

虞卿於是又給趙王出了個餿主意,不如把答應給秦國的六城轉送齊國,齊趙聯手,當不俱秦矣。

趙孝成王最終同意了虞卿的險招,撕毀協議,拒不交城。秦昭襄王大怒,他發誓要讓趙國人為此付出代價,另外一邊趙人也開始積極備戰,來吧,打吧,你以為殺了我們四十萬人我們就會怕了么?一年前的恐懼而今早已化作仇恨,這股仇恨將死死保衛住我們的家園邯鄲,就算是你們的魔王白起再次出動,也無法動搖其半分!

武安君沒有出動,他病了,想來應該是憂鬱症,沒仗打把身體給憋壞了。秦昭襄王無奈只得派五大夫王陵為將,領兵十萬,攻打邯鄲,時為公元前259年九月,正是秋收之後大家又有了充足糧草來打仗的好時候。

王陵這個「五大夫」,比王齕的「左庶長」還低一等,應該只是「大夫」的最高一級,連「卿」都算不上,頂多也就是一個「師長」。看來秦昭襄王壓根就沒把趙國放在眼裡,自信滿滿以為隨隨便便就能把它給滅了。

另外還有一點,秦昭襄王這是在培養年輕幹部呢!武安君老了、病了、又有點不太聽自己話,他的位子遲早有一天要讓年輕人頂上。

這一次秦昭襄王輕敵了,趙人此番敢大膽毀約,早已做足了堅守邯鄲的準備。長平一戰,趙四十萬精銳損失殆盡,他們自知無力與秦軍野戰,於是乾脆堅壁清野,放棄外圍所有城池,集中力量,死守邯鄲。總之,趙國人是豁出去了,他們同仇敵愾,全國總動員,在短短數月的時間內臨時拼湊出一支多達二十萬人的軍隊,當然,這些士兵大多為40歲以上的老者和18歲以下的少年,他們的親人幾乎都在長平之戰死於白起之手,因而對秦人均懷有刻骨的仇恨,其士氣足以彌補戰鬥力的缺乏。趙王又任命老將廉頗為總指揮(到底還是他好用啊),同時緊急加固邯鄲城防禦工事以應對秦國的攻城。邯鄲人這回拼了,因為秦人個個都是殺人狂,投降就是個死啊!不降,或可搏一線生機。

由此可見,白起當初大規模殺降,是一把鋒利無比的雙刃劍,老子曰:「夫樂殺人者,則不可以得志於天下矣。」然也。

在這種情況下,戰爭新手王陵攻打邯鄲的難度,可想而知。廉頗的龜縮戰術開始在另一種特殊的情境下大發神威,秦軍猛攻了三月余,損兵折將,卻未有半點進展。

秦昭襄王的虛火騰騰的往上冒,現在這種情況,弱趙悍然毀約,強秦顏面無光,然攻之則急切難下,不攻又威信掃地,左右為難,勢成騎虎,奈何?

沒有其他辦法,增兵!秦昭襄王一咬牙,又發給王陵二十萬大軍,限期兩個月,一定要攻下邯鄲,否則就地免職。

王陵振作精神,公元前258年正月的新年也不過了,冒著嚴寒,日日夜夜,攻城不止。

一樣沒用,趙孝成王學乖了,他堅定不移,始終無比的信任廉頗。廉頗於是大展其名將之風,白天死守不出,晚上則派精銳騎兵部隊趁夜出城不斷偷襲秦軍,搞得王陵焦頭爛額、苦不堪言。

這就是歷史上所有無名小卒的悲哀了。廉頗是堪比趙奢白起的一代名將,小小王陵,如何是他的對手。

結果還沒等兩個月,王陵就又賠掉了五座軍營數萬秦軍。秦昭襄王這下子可一秒鐘也坐不住了,他聽說武安君白起之病已愈,遂趕緊派人請他去前線替下那個沒出息的王陵。

白起不去,他雖然超想去打仗,超想去與那個傳說中的廉頗對決,但他還是忍住了,因為:

第一:秦昭襄王必須為當初聽信范雎之言輕易退兵付出代價,堂堂大秦武安君,面子攸關,就算國君也不能例外。

第二:他在向秦昭襄王攤牌:范雎和白起,只能選擇一個。而白起手中的牌便是軍隊的支持——你到底要不要邯鄲,要,就得聽我的,放棄范雎,完全投入到以我為首的秦國軍人集團懷抱之中。

於是,白起向秦王奏道:「邯鄲實未易攻也;且諸侯之救日至。彼諸侯怨秦之日久矣,秦雖勝於長平,士卒死者過半,國內空,遠絕河山而爭人國都;趙應其內,諸侯攻其外,破秦軍必矣。」

這明顯就是一個託辭,當年白起以七萬孤軍攻楚,拔鄢奪郢,占其半壁江山,邯鄲雖固,以白起之能,未必就攻不下。至於什麼「諸侯之救日至」,更是誇大其詞,當年長平之戰諸侯無一來救,如今趙國之危更勝當初,各國均在觀望之中,燕國更是趁火打劫,在趙國北境屢屢襲擾。如今之態勢,除非發生特殊事件,諸侯絕無可能救趙。而最後那一點「士卒死者過半」倒是真的,不過即使如此,秦國也有足足三十萬大軍在邯鄲城下,對白起來說,足夠了。

——節選自拙作《千古名將英雄夢》之白起篇


長平之戰後,白起本來是準備一鼓作氣消滅趙國的。但韓趙兩國派使蘇代遊說秦國相范雎,致使秦王下令白起班師,至此引發白起對范雎的怨恨。後因土地糾紛,秦復攻趙。此時秦王欲起用白起,白起卻恰好患病,於是秦國另遣將而往。邯鄲之戰之時,秦軍形勢艱難,於是秦王便派遣病癒的白起前往。但白起拒絕,並分析邯鄲之戰極難取勝的利害關鍵。

由於形勢緊急,滿腔怒火的秦王不聽白起意見,仍執意勒令白起出征。白起繼續拒絕,並就此閉門不出。在范雎等人連番勸說下,白起仍緊閉大門,屢次拒絕。於是各種矛盾劇烈衝突,秦王大怒,於是貶逐出咸陽,至杜郵,恐武安君心有憤慨,遂賜劍,白起自刎。

白起的遭遇,實質上還是功高震主和固執己見的結果。

《史記 卷七十三 白起王翦列傳第十三》,有興趣可看原文。


范雎進言殺人,而非奪地。所以秦王的意思是讓白起對趙軍實行殲滅戰。白起這個人,不打無把握的仗,就像當年帶幾萬人攻打楚國一樣,有必勝把握才肯出山。長平之戰秦軍消耗嚴重,白起意識到攻打邯鄲不利,秦王滅趙之心夠堅決,白起違了秦王的意思,被賜死。


最根本原因,沒兵了。長平之戰趙軍損失45萬,秦軍傷亡超過30萬,這個時候秦軍已是強弩之末。另外,長平山西西南部,離秦國較近,邯鄲是趙國都城,秦軍打邯鄲補給線也相對增長。至於趙軍抵抗如何激烈,六國聯軍云云都是次要原因,不是白起停止進攻的根本原因。


因為戰機已失。

長平之戰的故事大家都知道,這裡就不贅述了,總之,就是在秦趙對峙的關鍵時候,趙國把老將廉頗換成了夸夸其談的趙括,然後很自然的,趙國遭遇大敗。

秦國坑殺趙兵,進圍趙國首都邯鄲。這時候,是一舉消滅趙國的絕好時機。但是,也就是在這個時候,趙國的大臣們想出了一個極為有效的解決辦法:去找秦國國相——范雎

說客蘇代帶著珍寶去見范雎,談話的中心思想就一個,一旦白起帶兵滅了趙國,挾那麼大的功勞回秦國,必然位列三公,您覺得您的位置能在他之上?相位怕是就難保了!

范雎乃名利場中人,這些話於他不啻一聲驚雷。他很快跑到秦王面前一通攛掇,硬生生把白起和部隊給招了回來。

戰機就這麼失去了。一個大國滅掉另一個大國,這是自三家分晉(一般認為,三家分晉是戰國時代的開始)以來,從未有過的。而這天大的功勞,就這麼,沒了。


把白起叫回來以後,昭襄王也覺得這麼好的機會浪費有點可惜了,於是又把白起叫來,想商量一下再去打邯鄲的事。白起沒好氣,冷冰冰地就給頂了回去:對不起,我無能為力,您另請高明吧。

白起的理由很簡單,上次那麼好的機會不珍惜,現在再去滅趙國,諸國都已經回過神來了,會出兵干涉的。秦國雖然強大,但還沒有強大到可以和六國聯兵正面作戰的地步!

後來戰事的進行一如白起所料,秦軍雖然圍攻邯鄲多日,但是邯鄲守軍眾志成城,一時難以攻破。而列國害怕秦國吞併趙國,紛紛出兵干涉,領頭的,便是天下聞名的信陵君魏無忌。秦兵交戰不利,敗像漸顯。

有些機會一旦把握不住,真的是永遠不會回來。

註:以上,節選自個人原創文章:跟著司馬光混職場|做一個挑撥離間的高手(正常版),主要是從長平之戰說白起和范雎的矛盾的,因為與主題無關,就不粘過來了,歡迎戳。


這個問題就不對啊 什麼叫寧死不肯?長平之戰本來白起要一鼓作氣滅趙,你不讓,撤了。。。。等了一年,趙國毀滅不割地,你想起打來了。。。這時候一是恢復元氣,二是諸國聯軍,你再怎麼打啊!


推薦閱讀:

按vic2的標準,中國是什麼時候開化的?
豫讓刺趙子究竟是出於什麼心態,趙子對他也不錯,只要他點點頭,不就榮華富貴不用愁了么?
如果1938年武漢會戰之前日本接受了畑俊六的建議會怎麼樣?

TAG:中國歷史 | 戰國時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