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在中國許多宣傳冊、雜誌或者網站的小標題都要中英文雙語?


其實大多數的中英雙語並不是為了實用,

更多的是為了在感覺意義上提升自己品味。

當然不排除,公司性質是多元化的,客戶群體也面向全世界。


個人理解是「跟風」。

譬如說新加坡因為民族構成多元,官方語言都有四種。

日常活動視情況,為了達到信息傳達目的,無論是否採用本族語言,通常一定會有英文,

(個別特彆強調意在宣揚本族文化的情況除外)

因為在新加坡這是不分民族最多人通用的語言。

反觀國內,最通用的語言明明是中文,而且大部分印刷品的面向對象幾乎100%是中國人/中文使用者,

除了個別出於純設計角度,僅僅把英文當作一項設計元素來平衡版面的情況外,

我完全沒法理解為何一定要在中文標題外多加一行英文,甚至不惜破壞版式效果,甚至所用英文本身根本就錯誤連篇語意不通。

對此我曾問過若干設計人員或主導設計的人,他們的考量何在,

得到回答大多類似於「一般都要放的不是嗎」「其他人也是這麼做的啊」

進一步追問「為什麼」「意義何在」,他們根本答不出來。

究其深層原因,個人揣測,大概是覺得加上英文就有「國際范兒」,顯得檔次更高一些叭。


一方面作為標識符來突出主標題,另方面為了版面想弄個副標題或者引文,卻發現裡面實在沒有什麼乾貨可以提煉。另外,很多人無聊的時候是很喜歡盯著不規則曲線看的,等到不那麼無聊了就能順便閱讀一下那段文字。


英文有裝飾作用,這個沒什麼裝逼不裝逼的,很多傻老外也紋中文字元在自己身上,距離產生美啊


逼格,
就像我做名片都會把手機號前面加上+86,
當然,實際上目前所有給我打電話的人都不會在撥號時加上這個。


因為正文雙語製作者駕馭不了,還會嚇跑部分中文讀者,而且太浪費精力、空間;而標題雙語自己能駕馭、國際范、成本低。他們很清楚目標讀者不是讀英文的,要的只是傳達個感覺,很精明的。

如果純為裝飾就用拼音啦。大陸很多書籍封面設計就是這麼乾的。


這裡說的是小標題用雙語,一般來說放英文就是一個視覺裝飾,非英文母語的人第一眼印象會是一個圖形符號,接下來才是信息本身。過度解讀就沒必要了。


其實有些真的是給國際友人看的

英語是公認的最廣泛的世界語言

就像我們國家推廣普通話一樣,世界範圍上也在推廣英語。

比如在歐洲旅遊時,很多國家不說英語,但都會有英語的指示牌,所以掌握了英語也能在非英語母語地區出行。對於只掌握英語的中國人來說,在這些國家沒有英語的地方真的寸步難行。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有個現象,越發達的地區英語的普及率越高。比如在歐洲很發達的北歐四國,他們都有自己國家的語言,這些語言不懂沒有關係,只要會英語在這裡一樣暢通無阻,因為他們大部分人也講英語。在義大利,雖然這兒的英語普及率也不是很高,但首都羅馬的英語普及率又要比其他小城市的高很多了。

回到題目,所以國內的英文標語不僅給英美人看,同時也是給其他國家的人看的。我們不可能在中文下面加幾十種語言,但無論法國義大利西班牙人,只要他們也會英語就也能理解了。所以加英文標語不僅僅是變的更有國際范兒,同時也真的能實實在在的,事半功倍的幫助到那些老外。而且能看到的人多,對企業自身來說也多打開了一條路。


因為從某種程度上英文的排版要比中文好看的多,所以有時設計者加英文元素只是為了裝飾用


洋(ZHUUANG)氣(BI)


在中國基本就是擺設。互聯網上的,電影上的,那種需要非中文國家人員也能看懂的場景下才有實際意義。


因為好看啊,大部分純粹是裝飾作用,也能提升品味。


逼格


從個人做設計的經驗出發來說哈,個人認為是有利於版面元素的豐富,而且不排除有外企頭頭是老外的,方面留給客戶,麻煩留給自己的做事原則也佔了部分原因。還有國際范,那些就不說了,全球一體化本就是大趨勢


我認為新事物最早出現一是因為需要,二是為了不同。而此類新事物大量出現則是因為需要與最早的不同保持差不多相同。


我們國家改革開放很多年了,早就與世界接軌了,你不知道嗎?


其實就是個印刷成本的問題,加英文下去老外也可以看懂,還不用重新印一套。

網站的話,處於搜索引擎優化考慮。

裝逼倒是很次要的因素


裝逼


推薦閱讀:

巴菲特讀什麼雜誌?
看 Lens 視覺的多麼?能否分享一下雜誌給你的感覺?
《男生女生》雜誌前些年是怎樣火起來的?現狀如何?

TAG:雜誌 | 平面設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