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l八代四核低壓CPU的可憐頻率,是不是又擠了一次牙膏?

這個是八代15w cpu頻率1.9ghz

這個是三代35w cpu頻率2.1ghz

把三代的35w功耗降到15w,頻率不就掉到八代的1.6-1.9ghz的樣子了?


我覺得不算擠牙膏。

首先,同樣工藝架構的cpu,刨除非主要因素(比如緩存,體質,或者部分技術)高頻率,多核心,低TDP是不可能的。

因此,尤其是移動端需要做一個取捨。

u系列在移動端代表低壓低功耗cpu,因此對位於低性能長續航的筆記本,縱向對比歷史上u系列,這代總性能提升還是明顯的,畢竟同TDP雙核芯四線程i5 6200u默頻也僅僅2.3GHz(睿頻2.8),i7 7500u默頻也不過2.7GHz,性能同樣趕不上八代。

而題主列出的i7處理器是m系列,也就是標瓦,至少也要用八代m系列來比,功耗比u系列兩倍還多,很不公平,要知道i7 7700hq(BGA封裝)就比這貨強多了。而且通常同代的i7 u系在絕對性能上甚至不是i5 m系的對手,但是功耗低很多,這節約的功耗需要付出很大的代價,因此i7比i5貴很多。

具體取到多高的頻率,就看功耗曲線了,功率和頻率的兩次至三次函數成比例,而性能和頻率大約正相關。打個比方,2GHz下TDP20w的cpu超頻到4GHz,性能提高一倍,而功耗可能達到上百瓦,因此通過計算,實驗,取一個最合適(通常接近功耗拐點,並不一定要取,因為功耗拐點是由製程工藝和架構設計共同決定的,拐點附近最划算)的頻率。

而核心數,則是直接與成本掛鉤的,就算英特爾擠牙膏,也是用了成本最不划算的一種方式的,節省成本就是少核心而後超頻,比如雙核3.0GHz,性能遠遠不如這個,而且成本大幅下降,TDP也會上升,畢竟低功耗並不簡單。

單核心同頻性能提升潛力已經很小了。製程工藝物理限制了頻率,所以只有增多核心。

不過300主板這個,英特爾真的很牙膏。


雙核到四核,製程不升級,真以為TDP還能不變?intel就算不擠牙膏也做不到。

為了控制功耗,頻率當然得適當下調。

Xeon核心多吧,頻率也不是很高,基本在2.xghz左右。原因就是頻率再往上,能耗比就不太高了啊。

老黃出的max-Q不也是這個理嘛(雖然怎麼看都是新瓶裝舊酒)


那個給的頻率是基礎頻率

而且Intel每天雖然擠牙膏,但是構架還是更新的,同頻性能一直在有提升

這個低壓u的頻率並不可憐,因為有睿頻。

要說可憐的話,看看8700k,i9一票的基礎頻率。

實際表現如何,現在說什麼都是紙上談兵,等機器出來了看評測。

對於這種u,還是看廠家優化。有的廠家就是特別熱,瘋狂降頻。有的廠家就是可以持續真男人。有的廠家就是給你鎖頻。


不考慮指令集升級和三級緩存增加帶來的提升,按照過往台式機i3和i7(2c4t對4c8t),1.6G 4核i5比上代2.5G雙核i7 提升20-25%應該輕鬆的很。

至於和35W TDP的CPU對比,我只能說你要求太高了


功耗和頻率是呈正相關的 而且還不是線性關係

因為你加頻率就意味著要加電壓 電壓和功耗至少是呈平方關係的

堆核心如果想要保持TDP不變 就意味著你必須要降低頻率

這件事就和Intel一直以來在Xeon上做的事情一樣

同樣的例子可以參考默認Ryzen 7 1700和超頻到4.0的1700的功耗與溫度

現在Ryzen出來之後 Intel通過這種方式才能在總體性能上面加強 畢竟還是14nm節點 雖然是14++ 但這不是個低功耗製程 so完全可以理解

現在Intel的反應可以看出來Intel真的感覺到壓力了

i7 8650U不出意外特挑體質 高頻低壓低功耗

我倒是很期待下一代MBP13用的28W偽低壓U

畢竟Ryzen在一般頻率下的能耗比非常優秀

相信筆記本上Ryzen應該不會差

不過要我說 還是不要一言不合就先批判一番比較好


平時我們說的擠牙膏,主要指英特爾每代的性能提升幅度太小。

但英特爾近些年的升級,其實都是在優化CPU的功耗——頻率曲線,降低同頻率下的功耗,提升拐點頻率,而不是把重心放到性能提升上(畢竟農機時期的AMD性能簡直慘不忍睹)。

舉兩個例子(同樣滿載、默認電壓的情況下):

  • 6700K四核頻率4.0GHz,功耗接近95W的TDP;7700K四核頻率4.4GHz,功耗卻不到80W。
  • 移動版i5-2450M和i5-3210M,雙核最大頻率都是2.9GHz,單核最大頻率都是3.1GHz。前者滿載功耗近30W,後者只有20W。

引用一位網友 @西風紫儀 半年前在我專欄文章下的回答:

英特爾放話:酷睿「i9」真的要來了!

每一代CPU頻率和功耗之間的曲線都有一個拐點,拐點之前功耗與頻率趨於線性關係而且功耗相對較低,而拐點之後的斜率驟增,每提高0.1ghz的功耗增量巨大,22nm跨越到14nm的時候低壓u頻率的暴漲很好地體現了這一點,而性能與頻率直接掛鉤,舉個例子,i7

2640m 雙核四線程最高3.5g,滿載睿頻雙核3.3g,功耗可以達到39w,而i5

2450m雙核滿載功耗不到30w,頻率是雙核2.9g,而每一代這個拐點的頻率都在提高,到了14nm時代,十核心的e5 2630 v4 (我的是es版滿核心睿頻2.3g)滿載功耗只有40w(算上uncore功耗),平均到每個核心上只有4w,四核八線程搞起來不過16w,i5出現四核也說明英特爾有能力把頻率跟核心數量的提升做好取捨,六核出現是遲早的事情,今年終於看見了一線希望,希望英特爾早日推出偏向續航能力的低壓四核筆記本CPU。

從最早的一代低壓i7滿載頻率只有2GHz以下,到現在低壓i5可以穩定雙核3GHz,這就是製程和架構更新帶來的提升。

現在之所以升到四核八線程,是因為Kaby Lake上市還不滿一年,沒法從效能上榨取更多的性能,只能通過加核心提升多線程性能,來對抗AMD Ryzen架構的攻勢(以此推測,Ryzen的移動版處理器性能不俗)

——從架構和製程角度來看,英特爾依然在擠牙膏,畢竟8代還在用14nm;但擠牙膏這詞本身是從性能角度提出的,從這個方面看,英特爾不算是擠牙膏。

預計i5-8250u的多核最大頻率在2.4-2.5GHz,這樣可以控制高負載功耗在15W的TDP左右。i7-8550u會挑選一下體質,多核最大頻率再高一兩個倍頻。


如果這個算擠牙膏,那麼我希望intel每一代都可以擠牙膏。


不算。畢竟4c了不是?

至於頻率,這玩意估計也就4核1.8頂天了

還是14++,又不是4.2的功耗拐點以上

那麼,基本拿kaby來換算就行了

7代的數據你們都有,15w下什麼尿性大夥都知道

然後,8代的4c比7代的2c可是多了一堆東西,這些耗電怕是忽略不掉的,(而且hd系列的功耗。。。

至於你說那28s的tdp up。。。今天天氣不錯。。。


這次牙膏好大一坨了

另外桌面版的全核Boost能有1G,也是出乎意料的良心


先普及個知識。

TDP,熱設計功耗(英語:Thermal Design Power,縮寫 TDP,又譯散熱設計功率)的含義是當晶元達到最大負荷的時候〔單位為瓦(W)〕熱量釋放的指標,是電腦的冷卻系統必須有能力驅散熱量的最大限度,但不是晶元釋放熱量的功率,摘自維基百科。

不過功耗和TDP正相關就是了。

OK

然後先對比下七代低壓u

i7 7500u,2c4t,2.7ghz,TDP 15w,睿頻3.5ghz,l3 4M

i7 8650u,4c8t,1.9ghz,TDP 15w,睿頻4ghz(可能還要高),l3 8M

這可是擠了一大管牙膏了,多了雙核四線程,4M l3緩存,睿頻活生生多了0.5ghz。

然後是你說的

i7 3612qm,4c8t,2.1ghz,TDP 35w,睿頻3.1ghz,l3 6M

我這怎麼看,8650u也比3212qm好啊,除了默頻多了0.2ghz,就沒有好的地方了。

8650u要是超個0.2ghz,TDP頂多漲個5w,不是把3612qm吊起來打?

能用的到這幾秒鐘雞血睿頻的機會也很不多。所以8650u這個4ghz的最高睿頻相當厲害了,能保證你需要性能的時候不會卡,1.9ghz的四核也能保證你在不需要性能的時候美滋滋。

19ghz×四核和2.7ghz×雙核,哪個好不用說了。

就是,極限單核有4ghz撐場面,極限多線程有4c8t撐場面,低功耗輕度使用有1.9ghz撐場面,無論哪個使用場景都能滿足了。


看基礎頻率有啥用啊,看睿頻啊,3612QM的1/2/3/4核睿頻分別是2.8/2.8/3.0/3.1,我覺得8650U完全能達到啊?(據傳8650U單核睿頻4.1!)只要廠商散熱允許,那完全能保持一直睿頻下去,這牙膏擠的不是一般的多啊。

10年來最有誠意的處理器,這已經是一屁股坐在牙膏上了:http://www.pingwest.com/intel-8th-core-announced-with-power-boost/


事實證明真的不是intel想擠牙膏(農企都快踩暴intel的牙膏管了,不多擠點不行),而是這製成不更新,移動u又不能像台式u一樣提高tdp,性能實在沒法提升

【【中關村在線】8代酷睿首測,4核8線程!i5 8250U移動CPU】http://m.toutiao11.com/group/6456634411903320334/?iid=13729410588app=news_articlett_from=copy_linkutm_source=copy_linkutm_medium=toutiao_iosutm_campaign=client_share

根據py村的評測,默認15wtdp下,單烤CPU,i5 8250u只有1.5g,連1.6g默頻都維持不了。解鎖到25w,能穩定2.3g,這時性能才堪比i5 7300hq

不得不說實際性能有點尷尬,空有強悍的規格卻發揮不了(搭載低壓u的大多為單風扇的超級本,解鎖tdp散熱過不了關,又不能指望廠商臨時改模具增強散熱)

還好amd的ryzen暫時還沒上移動平台,否則又會像之前的i9一樣尷尬了

看樣子只能等10nm的cannon lake如何了


頻率不是唯一的,IPC也很重要。

不然的話消費級處理器王者當屬FX9590的了。

英特爾可以說是看到AMD的銳龍大賣後及時轉型吧。

不再過分追求多核的超頻性能。轉而發展多核低頻和單核高頻。多核低頻來滿足多任務需求。單核boost能到4GHz吧,滿足不太需要多核性能的任務需求。而且三緩翻倍,可以說是對多任務處理的一大利好了。

怎麼說呢。在技術上擠了一點牙膏。可是市場嗅覺更敏銳了啊。在AMD的教育下,又一次摸清了市場的脈和按摩店的脈。AMD的單核boost可是沒Intel高的。

但是,這一舉動又有打時間差之嫌。沒見過這麼急急忙忙發布新品就要急急忙忙出貨的。建議持幣觀望,起碼等到AMD的新APU出來吧。而且,10nm不是已經不遠了嗎?等等吧。


我認為依然是管牙膏

2015年intel發布了用於微型伺服器的志強D系列處理器,核心架構是Broadwell,多核心超低功耗,而且是SoC設計。

例如:

Xeon D-1541。8核心16線程,2.1 GHz - 2.7 GHz,TDP是45W

Xeon D-1571。16核心32線程,1.3 GHz - 2.1 GHz,TDP是45W

還有4核心8線程,TDP僅20W的,不過頻率太低不提也罷。

我當時看到志強D激動了好幾天,這不就是工作站筆記本的福星嗎!然後就沒有然後了。算起來8代U這管牙膏2015年就該擠了,2016年擠也不錯啊。然而實際上沒有AMD的鞭策估計2018年都擠不出來。

不說了,農企大法好!


基頻不夠睿頻來湊啊,這樣做是有助於控制功耗的,同時對性能也沒什麼不利

而且雙核四線程提升到了四核八線程,你還想咋地

這也算擠牙膏?


牙膏管都要擠爆了,只要價格不漲就原諒他啦


確實是擠牙膏。但U結尾的CPU主打低功耗,降頻並非壞事。


雙核四線程提升到四核八線程,TDP沒變。

那所謂的可憐頻率只是默頻,單核睿頻4Ghz,這還能算擠牙膏?


~6代~7代都有四核低壓款的CPU...八代也有低壓款的應該不奇怪吧~


其實我看到6300HQ那蛋疼的頻率我就想用3632qm鄙視之了


推薦閱讀:

超極本的性能有那麼不堪么以及低壓U的發熱真的那麼無法拯救?
微星GE62VR GT72VR 還有GP72VR這幾款筆記本該怎麼選擇 ?

TAG:英特爾Intel | 中央處理器CPU | 筆記本電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