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部左右的tva動畫,劇場版或ova閱片量是否足以大致了解日本業界?
這裡的業界指的是一定的監督風格,公司水平能力
原畫師識別,音樂人風格等
所謂的閱片也指大體上了解過整個作品的相關而並非單純動畫
不包括宣發,銷量及一系列業界運作
按照題主的問題描述:
這裡的業界指的是一定的監督風格,公司水平能力,原畫師識別,音樂人風格等,所謂的閱片也指大體上了解過整個作品的相關而並非單純動畫。
其實最快的辦法不是看動畫,而是找點有關方面的書刊和文章(日本的為宜,學術研究、業界調查、個人訪談平均分配),通讀上十幾本的量,就能談笑風生,完美做到「談論你沒看過的動畫」,還能不時拿出一個業界軼事來裝逼(笑)。
以下說正經的。
想要達成題主的目的,最重要的不是看了多少部日本動畫,而是「帶著問題去看動畫」。
這事情和讀史是差不多的,就算按照各種排名,補番單,把1980年代到現在的各種經典作品都看一遍,腦子裡依舊是懵懂的。因為一部動畫的參與人員實在太多,就算只說最主要的——監督、原作、編劇、人設、作監、音樂、主要CV等,一個動畫總也得有那麼十個左右的人物需要你記。並且就算你天賦秉異,過目不忘也沒什麼卵用,今天補了一部EVA,明天補了一部CB,這些名作極具特色的節奏和印象會交替給你洗腦,最終導致.............補完了300部,也只有一個對「好」和「不好」的籠統印象。
所以,在對日本動畫有了基本印象後。我們需要帶著問題去看動畫。
譬如我作為一個新海誠控,雖然誠哥的長片短片一部不落都看過,但去年碼字時,因為立意是——新海誠作品中的愛情價值觀變遷。所以我又重新把從《遙遠的世界》開始的誠哥全部作品(包括以前遺漏的廣告和OP)全部補了一遍。看的時候重點只有一個——作品對男女主人公之間的距離感表述。
由此一來,便發掘了出了很多之前沒注意到的細節和許多間隔了很多年的作品裡,誠哥留下的呼應點。對作品和誠哥的認識加深了。
又譬如作品中的音樂很容易被忽略,畢竟絕大多數動畫,配樂是要配合劇情和畫面的。除了澤野弘之這種辨識度極強的作曲者,就算是菅野洋子,挑一首不火的BGM,我們也未必能辨識出這就是她的手筆。
但如果就瞄準某個作曲家去看片,體驗就完全不同了。前些天為了寫川井憲次的文,特意把《亂馬1/2》、《機動警察》和《無罪》翻出來看了看,方才明白原來一直沒太在意過的《傀儡謠》是何等的契合無罪的主題,以及《靈能百分百》中龍套的戰鬥曲不就是脫胎於《傀儡謠》的創作手法嗎?
帶著問題去看片,用一條條的線把原本籠統的印象固定化,縱向有各種創作者,各種會社作品風格的鏈條,橫向有同時代不同風格的比較。長此以往,就會形成自己的看法和觀點。勉強可算「大致了解日本業界」了。
最後,引一段寫的很好的讀史的文,其實大道相通,看動畫又何嘗不是如是呢?
蘭陵王:自學歷史的人與大學歷史系畢業的學生有什麼差距?
合格的專業歷史學研究者的思維一定是從史料出發的,關注一個對象後,開始當然是發現和收集史料,儘可能的竭澤而漁(為等一條史料到手而全篇論文扣著幾年不發的情況太正常了),然後對史料進行處理(處理史料的方法也是專業歷史學的核心技術之一,最高段位的愛好者也許能從大家的著作中偷窺一二門徑,但有沒有嚴格的處理史料訓練那真是門內與門外的根本差別,至於一般愛好者則基本不具備這個意識),然後根據這些處理後的史料開始理順發生了什麼,即構建歷史真實(一般意義上的有一分材料說一分話就是這個階段),最後再分析歷史真實如此發生的機理和產生流變的因素。到這裡,嚴格說,歷史學的流程走完了。對歷史真實的評價以及會發生意識形態上的怎樣影響嚴格意義上是非專業歷史學範疇的。
而歷史愛好者的思維鏈條是反向的。關注一個對象後,最外層的愛好者最關心的就是其評價,尤其喜歡牽扯意識形態。好、壞;先進、落後;強大、弱小;牛逼、菜逼……接著,進一步的愛好者會試圖了解究竟發生了哪些事,更近一步的,會去買專業學者的相關著作看學者解釋為什麼會發生這些事以及變化特點之類,高段愛好者在了解這些後會去找史料出處,以及看看有沒有別的相關史料,最高段愛好者最後會去揣摩專業學者在著作中體現出的他們是如何處理史料的方法。但到這一步,依舊是愛好者,與專業無關。思維方式的區別把大門關死了。立場和態度也是天地之別。愛好者會列出長長的書單顯示自己讀過很多專業著作,讀越多越以為自己知道的更多。專業研究者根本不列書單,相關研究者的成果在心裡都是一個個論證鏈條,而且自己還明白這些鏈條各自的處理特點以及弱點缺陷都是什麼。相比研究著作他們更看重新史料的出現,而且讀得越多越不敢說自己懂多少。
更新記錄:
2017.07.27 - 創建答案
2017.07.30 - 添加對 @shouko丶關於推薦寫新番介紹原因的回復
比起看 300 部動畫,寫 300 篇文章會有更大的作用。
對於一個致力於行業觀察的人,是必然有比較多的動畫閱覽量的,這是因為他對行業的研究既需要以具體的作品為素材,研究的成果往往也需要最終回歸到具體的作品當中。但你不能反過來說,當一個人閱覽量達到了一定程度之後,那這個人就能對那個業界有所了解。不存在的。
我國著名古人孔丘發表過一個關於學習的觀點: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你看得多、看得少、怎麼看其實都完全不重要,重要的地方在於,你是否取得了什麼成果。
如果你宣稱自己已經看過上千部動畫了,但當別人問起你,你看了那麼多,都有哪些好看的呀?每年都有什麼好的作品呀?我喜歡×××作品,有什麼類似的呀?你覺得×××好不好看呀,哪裡好哪裡不好呀?你要是答不上來,或者答的內容沒有自己的見解,別人非但不會覺得你很厲害,反而會覺得你是拿個手機一邊拉屎一邊跳著看完的。
所以不要在乎甚至迷信某個數字,你要在乎的,是花了那麼多時間,你得到了什麼東西。
多讀多寫才是正道。
——動畫片頭片尾 STAFF 表一大串人名,他們都是幹什麼的,你能搞清楚嗎?相關的文章、書籍很多,你讀過多少呢?試試自己寫個介紹。
——這動畫很特別,為什麼要做這麼部作品呢?動畫的官網可能會有訪談,製片人講了立項的經過、導演講了動畫製作的一些理念;資訊網站、情報雜誌可能會有導演、編劇、製片人等的訪談,講述整個動畫製作過程中的發生的事情,你有讀過嗎?試試自己整合這些信息,向別人介紹一下。
——這部動畫看起來輕鬆愉快,張弛有度,是怎麼做到的呢?動畫 BD 特典可能送了劇本、分鏡稿、配音台本,你都看過了嗎?試試把劇本、分鏡和台本一一對應,看看刪除了什麼內容、添加了哪些內容又調整了哪些內容的順序,想想這樣做是不是更好,把你的對比過程、想法寫下來,和大家分享。
——你搞不懂劇本、分鏡稿、配音台本是什麼東西,也不知道它們是怎麼做出來的。這是動畫製作流程的問題,相關書籍有很多(雖然絕大部分是日文的),有幾本是比較基礎全面的,適合入門,你讀過了嗎?試試向別人介紹一下動畫是怎麼製作的。
——這部動畫角色畫得特別可愛,都是誰畫的呢?網上可能有賣官方 FANS 指南(會有角色設定資料,甚至有時有角色設定師訪談)和原畫集,你有買來看過嗎?這些原畫師的畫有什麼特點呢,他的其他作品也有這樣的特點嗎?試試把你總結出來的特點和比較成果記下來,剪輯一個作畫 MAD 和大家分享。
——這部動畫的製作公司似乎很有名,為什麼大家都喜歡這家公司呢?有點規模的動畫公司都會有自己的官方網站,裡面會登載公司的歷史、理念、過往作品等等東西,甚至會有製作人員日誌,這些你瀏覽過了嗎?這家公司歷史上都做過什麼作品,這些作品類型一致嗎,評價都很好嗎,有什麼共通之處呢,這些你了解過了嗎?對於特別成功的公司,可能會有電視台訪問,他們的老闆、頭牌製片人可能會著書,甚至於會有人寫書來分析這家公司,這些材料你都看過了嗎?試試整理這些資料,向別人介紹一下這家公司的前世今生甚至未來展望。
……
老實說,我正正經經看完的日本動畫作品並不多,我昨晚因為心虛,自己去數了一下,滿打滿算,到 2016 年為止只看過了 270 多部,遠不到 300 部,更遑論上千的閱覽量了。但是,我在上面寫的,是我自己在踐行的方法,也是我在知乎寫答案、寫文章的唯一原因。
分享是最有效的學習方法,我對此是深信不疑的。我寫過新番介紹、寫過動畫怎麼製作、寫過日本動畫製作崗位介紹、寫過《白箱》解說,這些內容就是我學習的成果。雖然有很多錯誤的地方(老的答案更是如此),但這完全不重要,儘管寫,錯了有人會噴你、有人會點反對,回頭去查、去改就行了,過一個階段,再寫個更好的。
知乎社區有個好處,問的問題往往特別基礎、特別空泛,越基礎、越空泛的問題就越難回答。這能夠很好地促使你去回顧、完善自己所學的知識,當你寫完一個答案,可能文不對題、可能以偏概全,但你對相關知識的掌握肯定也已經比寫這個爛答案之前好多了。自然會有更好的答案把你的爛答案踩下去,你也不必擔心誤人子弟,這就是知乎的好處。
所以,不要再糾結看多少才夠了,試試開始寫吧。儘管我沒有演出、作畫、音響方面的內容,因為我對這方面完全提不起興趣,但這些方面同樣是能寫的,也同樣會有用。
如果實在不知道從哪裡開始入手,寫新番介紹吧,這是過來人的心得。
@shouko丶 朋友問道為什麼要寫新番介紹。原因是你在寫新番介紹時,是沒有動畫可看的,這完全不同於寫觀後感之類的內容。一部預定播出的新作,你要去了解它,就只能從原作、STAFF 之類的來入手,這就使得你不得不去關注這些方面。
——這部作品的原作是什麼,是個關於什麼的故事,原作的看點在哪裡?(《深淵製造》就是個好案例,震撼人心的風景和讓人窒息的悲劇,不看原作不可能看出來。)
——導演執導過什麼作品?那些作品和這次的新作有沒有什麼共通之處?又有哪些不同?根據這位導演過往的表現,對本次的作品我們可以用什麼期待?(《 GAMERS!》的新晉導演,開始預期很低,實際出來的成果卻讓人喜出望外。)
——劇本統籌負責過什麼作品?那些作品的情節構造上的評價如何?這位編劇擅長本次的作品嗎?根據你對原作的理解,動畫在情節編排上有可能出現什麼難處嗎?這些難處在這為編劇過往的作品出現過嗎?他處理得如何?(比如虛淵玄負責《魔法少女小圓》就是好案例,事前做過功課,就不會為第三集的情節吃驚。)
——角色設定和原作差距大嗎?這些差距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原案不適合動畫、設定者風格、導演出於作品定調考慮作出的修改……出現類似情況的作品以前都有什麼呢?這種人設的差距多大程度上影響了觀眾的評價,又多大程度上影響了作品的品質?(比較《為美好的世界獻上祝福!》和《幼女戰記》。哦,這兩部我都沒看完。)
——製作公司製作過什麼作品?這些作品都是什麼類型的?這些作品的品質穩定性如何,是否有出現過「作畫崩壞」甚至是開天窗這樣的事情?(製作《少女與戰車》的 Actas 劣跡斑斑,你是不是預見到了《三聖星》和《長騎美眉》出現的狀況?《 Princess Principal 》呢?順帶,《三聖星》我完全沒有看,《長騎美眉》沒有看完。)
當動畫播出之後,你可以快速檢視你作出的判斷——預見了多少?哪些地方不對了,為什麼不對?這些誤判是因為你了解得太少,還是本來就處於業界內部你無從了解?你能作出什麼改進?
那要看你怎麼刷個刷法了。
我覺得這種問題就像問「刷300套卷子是否能考上一本大學?」一樣。甚至還不如那個問題水平高。。。因為刷題好歹還要動腦子做做題目,看動畫鬼知道把動畫掛在那裡腦子是不是飛到九霄雲外了。為了證明自己看過很多動畫而後台掛載播放,24小時在那掛著。那用不了多長時間,就能混個「閱番量翹楚」。
閱番量重不重要?重要。和刷題量一樣重要。問題為什麼有人刷300套能上211,有人刷300套毛線都摸不到?
刷完得琢磨啊。。。兄弟們。
你刷完一套卷子,題目好難,沒了。學霸刷完一套卷子,能考慮到每個題目的難易程度,每道題的體型歸納總結,每個難易點之間的切換。學神刷完一套卷子,能把握到出卷人的整體思路,琢磨出出卷人的具體想法,預測一下未來的變動動向。
追番也是一樣啊。。。你追完一部番,好看,沒了。這固然是作品的最初目的,但是如果你要抱著「提高自己」的態度去追,那就不能光「好看」解決問題。看完以後,琢磨一下哪裡吸引自己,然後翻翻staff表。找找對應負責的創作者,上網搜搜他的履歷,找找相應的作品和相關資料再刷。然後體會一下特點,看看別人的分析,交流交流,總結一下。熟悉這個人以後,下次再遇到有他參與的作品,觸類旁通你也能說出點門道來。(當然沒我說的這麼快。)
看和琢磨並施才能達到題主「提升自己」的目的。
下面和題目無關,糾正幾個「誤區」。
1、閱番量不重要。
你和哪個學霸說刷題不重要他都和你玩命。閱番量是基礎,基礎!沒閱番量你怎麼「觸類旁通」延伸思考?你再「天資聰穎」,想簡單了解一個人,至少也得看過他各個時期3-5個代表性作品再談「琢磨」吧。
2、現在大多數「萌二」的問題只是看的少。
其實我不客氣的說,「閱番量」和「琢磨」功夫都少了。如果肯「琢磨」,小几十部作品就夠脫離「萌二」範圍。至少肯「琢磨」的人,能從有限的作品裡看到背後幾近無限的世界。也就會多一份敬畏之心,脫離「萌二」自大的特質。(當然不是開地圖炮,也是說我自己看的尤其少。)
3、看個動畫還要求「琢磨」?
我沒說過這話。題主說的想「提高自己」,我才說的建議多「琢磨」。要是只是為了放鬆,對背後的東西沒興趣,那當然怎麼開心怎麼來。就像高中想走個過場,那就抄抄答案就行了,留下時間干點自己想乾的事。要是想考個好大學,那你不下功夫你指望抄抄答案過,也想的太美了。而且畢竟動畫又不是高考,大部分人完全沒必要在這上面下功夫。(但是不下功夫的人,別去別人評論區瞎扯淡質疑就更好了。)
4、展示自己「閱番量」是一件裝逼行為。
完全不是。。。就像你問學霸怎麼學習的,他說每天比正常人多刷一套理綜,一年下來多刷400套理綜卷,就自然多考幾分一樣。你不會覺得學霸在裝逼而會覺得有些老宅在裝逼的主要原因是:你不覺得這多看的幾部番有多牛逼,但是很能體會多做幾道題有多牛逼。畢竟,人人都認真(起碼嘗試)做過題,但是並不是所有人都認真看過番。因而容易產生一種認真刷題很麻煩很難,認真補番很簡單誰上誰都行的「錯覺」。
而且可能我們認為「驚人」的閱番數目,在他們自己眼裡,真不算多。。。(眼界問題,這個不講了。)
5、拿「閱番量」壓人行為是不好的。
這個理論上說是不對的,但是我觀察了一段時間知乎動畫區具體環境,覺得還是要結合語境考慮。
有些時候,「萌二」總是在評論區提出一些相當「恐怖」的問題。可以說稍微動點腦子都不至於成這樣。你費勁寫出來的答案,評論區用來提意見完善和反駁都沒問題。但是,至少讀完全文再評論吧。。。要麼提出你文中已經解決過的問題,要麼反駁的理由總是莫名其妙。。。你和他一點點講解吧,他也不願意聽。反駁理由都是「我不管,你就是不對。」或者「反正不看你論證,我就是對的。」
最後又變成「站隊」大賽,誰屁股坐的位置粉絲多,誰點贊高。舉個例子,前陣子「如何評價lex?」那個問題。排名靠前的答案,只有兩種。一是我這種,中立觀點,吹黑各說一半,展望一下未來的。(然後評論區也歪樓歪到好像我在瘋狂吹lex一樣。。。)
二是魚大那種,有理有據的分析為什麼他認為lex不錯。這兩種當然都沒問題,每個人都拿出了自己認為合適的論證依據。然後說的都沒毛病。
那麼問題來了,挑lex毛病的人在哪?全在下面。作為一個評價題型的問題,前排沒有一個挑毛病的答案。雖然我對他評價也不低,但是前排清一色的表揚,簡直在逗我。可以少,但是不能沒有啊,我的哥。
這說明能挑毛病的答案都被人「點滅」下去了。不喜歡可以不點贊,但是只要分析不出問題,沒理由點滅的啊。這種不夠「理性」的整體環境可以說被完全體現出來了。
我們話說回來,這個環境下面。你好好和人解釋哪個地方怎麼怎麼樣,他是哪裡出問題了。別人還口出狂言完全不顧,張口閉口嘲諷罵人。而且你說的他還未必能聽懂。那不如說點他們一定能聽懂的。直接拍客觀數據到他臉上,讓他閉嘴。我覺得可以說是非常合適了。
理性?答主都快被氣死了你要求答主理性。某些人嘲諷罵人的時候沒見人出來攔著,答主被氣的就說了點客觀數據讓他閉嘴就見「正經俠」跳出來讓答主「保持理性」。這種選擇性「理性」真是非常豹笑了。
當然,只要謙遜點,表達質疑態度,相互討論一下我相信大部分答主還是會很開心的。(起碼得懂點基本的禮節吧,兄弟們。)何謂「了解日本動畫業界」?
- 這個業界有哪些公司?
- 這個業界有哪些能人?
- 這個業界有哪些作品?
- 這個業界有哪些歷史?
- 這個業界是什麼樣的一個運作模式?
...
...
其實可以自由補充的可能還有很多,這個動畫業界對不同的人意義不一樣,值得去了解的地方也不一樣。
那麼300部動畫閱歷大概處於什麼樣的一個水平,能夠對業界有什麼樣的一個認識呢?
這是我的偶像 @因幡 在幾年前做的一個動畫推薦榜,各位可以看看。
【個人向推薦】2003年TV動畫20佳
【個人向推薦】2004年TV動畫20佳
【個人向推薦】2005年TV動畫20佳
【個人向推薦】2006年TV動畫20佳
【個人向推薦】2007年TV動畫20佳
【個人向推薦】2008年TV動畫20佳
【個人向推薦】2009年TV動畫20佳
【個人向推薦】2010年TV動畫20佳
【個人向推薦】2011年TV動畫20佳
【個人向推薦】2012年TV動畫20佳
不過這個榜單出來的時候他的閱歷已經接近2000部水平,即使是現在的我面對這個榜單上還有很多作品是沒有看過的,自然不能拿他比,不然也成不了我偶像了(笑)
——只是,這裡就已經200部TV,所以300部動畫的閱歷,是不是還是少了那麼一點?可能連人名都不是認得很全吧。
想要了解業界不是很難,在看完動畫閑暇之餘多花那麼幾分鐘去記記片頭片尾那幾個名字,再花幾分鐘去搜搜那幾個名字就好,只是這個過程需要一定的時間去發酵。看動畫增長見識本來就是個長期的過程:喜歡一部動畫,自然會對這部動畫的創作者、這部動畫的創作公司感興趣,然後去接觸、去了解,和喜歡動畫的同好們交流分享...自然關於動畫業界的知識儲備就在這樣的過程中一點一點的積累了。
看動畫是為了讓你的見識能夠支撐你接觸到的業界種種,大到理論知識,小到趣事逸聞都是需要作品作為媒介的;有了充足的閱歷,對各種staff也能有個比較廣泛的認識,那麼要建立對業界的知識體系也會變得簡單,所謂「厚積薄發」。
只是時代變了,現在已經是個光看動畫還要被笑話「不夠二次元」的年代,所以要專心看動畫的話,還是蠻寂寞的。
一般而言,300部左右的動畫閱歷,可以對日本動畫有一個簡單的基礎性的了解。就拿監督風格來說,知乎馬小褂老師系統性地介紹了細田守的動畫生涯,深入分析了細田守的演出風格的變化。而我對細田守的了解基本僅限於看過他導演的動畫:《數碼寶貝劇場版 :光丘事件》,《穿越時空的少女》,《狼的孩子雨和雪》《夏日大作戰》,《怪物之子》。你覺得這兩種情況哪種才稱得上了解細田守這一監督的風格?當閱片量達到300左右時,大致就處在略窺門徑的階段,若想進一步去了解動畫業界,就需要系統性地去收集整理相關信息。如分析細田守的演出風格,在了解其代表作的基礎上,進一步去分析的演出經歷以及代表作的製作過程,從而達到充分了解細田守的地步。分析畫師也是類似,以中村豐為例,在已經看過《EVA》,《星際牛仔:天國之扉》,《異邦人無皇刃譚》,《超人幻想》的基礎上。進一步去了解他的作畫片段,總結其作畫風格與特點。再如對動畫公司的了解,以京都動畫為例,在已經看過《AIR》,《幸運星》,《冰菓》,《吹響!上低音號》,《小林家的龍女僕》的基礎上,進一步去了解京都動畫公司不同時期的動畫製作策略,分析作品風格變化背後的原因。以及京都動畫,PAWORKS這類動畫公司和東京動畫圈的製作公司如J.C.STAFF,A1pictures在體制上的區別及各自的利弊。總而言之,300部的閱片量是一個基礎,一般有這個基礎基本上能夠對日本動畫能有所了解。對一些監督,系列構成,原畫師,動畫公司都有了一定了解,想要更進一步就需要對所看的動畫進行一定的系統性總結與拓展。
閱番數僅僅是個基礎,單看這麼些動畫其實沒什麼用。如果不加以系統性的分析與資料收集,可以說你根本不知道業界是什麼。至於說大致了解,什麼叫大致了解?以劇作舉例,說起一個人,是了解其代表作品,能貼上一兩個標籤;還是了解其發展歷程,風格變化;抑或是分析作品思想性,常使用的藝術符號及其象徵意義?第一種是大致了解,第二種也是大致了解。
更別提業界這樣一個龐然大物,粗通也不算易事。
作畫、演出、音樂、劇本構成、製作公司...如果是大致了解,對比較出名的staff有一個模糊的定位的話,這個過程需要勤奮收集,只是看而沒有資料收集的話很難達到。
而如果想精通某一領域的話,有前人指引還好,動動小手搜來自己鑽研就OK。沒有人做過自己獨立去研究就需要大量的苦工了。除開大量的閱番數,理論知識至少需要達到專業級的水準,並且具備高度的獨立思考能力,才能做出讓人信服的成果。
至於全領域制霸,我覺得洗洗睡比較現實,除非你打算把自己的一輩子搭進去。
還有一些是將動畫作為文化現象看待,或是用哲學思想文學理論去詮釋劇本,這部分的知識粗通都不容易,精通大概需要幾個paper級的任務;至於融會貫通,應當可以做大學教授了。
譬如你想用資料庫消費來分析一部作品,粗淺分析固然簡單,但要想做得足夠好,這是建立在你對資料庫消費這一概念有足夠強的掌握上的。為了掌握這一概念,後現代主義、符號學、結構主義以及西方哲學發展歷程總要了解吧?了解了過後你應當可以指出資料庫消費理論的不完善之處,並在具體應用時引入物語消費,宏大敘事等概念作為補充,否則你算不上了解這一理論。
這一部分很亂,主要是想說了解程度分為很多層。這一點應當能理解吧。所以何為大致了解?
用一位前輩的話說,動畫宅和動畫研究宅是兩種otaku。對於這兩種宅,大致了解業界根本不是一個概念。當然,後一種更貼近otaku的本意了。
我大概有800部里番、350~400部表番的水準,在里番吧里最多算2.5流偽達人,能秒殺我的一板磚扔出去能砸死一片。
300部的量還算上劇場版,oad,OVA肯定不夠,TV版500部差不多算達人級,1000部可算大神級。
PS:貴乎真別小瞧貼吧,貼吧雖然弱智多,大神也不少。
——————————————————————————————-
補充一下,如果你看完每部動漫都能夠把它的製作公司、監督、系列構成、原案、聲優什麼的調查清楚,另外經常看一些有質量的分析、評論。很可能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許你看300部就可以頂別人600部的水平。
比如我早年看了《不wu要yan臉zhi的yue月亮》覺得不錯,就百度了下,得知了它有續集《桃華月憚》,在桃華月憚的15集出現了《暗與帽子與書之旅人》的穿越劇情,然後我就看了《暗與帽子與書之旅人》後來覺得這個系列蠻和我胃口就了解下staff從而知道了山口佑司、望月智充、多田彰文、CARNELIAN還有聲優:能登、早見大法、伊瀨茉莉也、喜多村酋長、小林沙苗、伊藤美紀等等。
各個作品之間都有千絲萬縷的關聯,找到這種關聯你就能發現很多符合自己喜好的作品。
PS:所以說某種意義上不要臉的月亮才是我的入宅作。
我們教游泳的時候有一個說法叫做「浸沒時間」。就是讓一個不會游泳的人泡深水區里,不刻意去教他什麼泳姿,而是讓他自己摸索,只在克服恐懼和嘗試動作時候給予一些幫助,指導一些技巧。
然後,非常神奇,大部分的人在泡夠四到六小時之後就會自行掌握漂浮,有的是俯式有的是仰式,但總之會掌握屬於自己的與水交流的方式。然後就可以開始教他換氣以及具體的泳姿了。這也是現在流行的所謂「全浸式游泳教學」的基礎。那麼這和看動畫有什麼關係呢?
閱片量就是「浸沒時間」。浸沒時間能讓你學會浮水,而閱片量能幫你學會看片。有人說了,作為普通愛好者,不幹這一行,要學會看片有什麼意義?當然是有意義的,最大的用處就是讓你能夠「分辨好壞」。如今光是日本,一年的動畫產出就在200部以上,絕大部分人不可能看完其全部。如果你想做一個有著自己明確喜好、有獨立趣味的人,而不想成為一個跟在別人屁股後追尾氣、看完又要大呼被坑的噴子,那麼學會自己挑片看片就非常重要。「閱片量」的意義就是幫你建立坐標軸,在拿到一部片子後可以很快通過它的staff預判它風格、類型、走向的大致區間,然後從劇本、作畫、演出、音樂等多個緯度去和其他相似作品,從而能夠判斷一部片子的優劣,做出要不要看的決定,並告別無腦吹和無腦黑。但是當你已經掌握了一個相對客觀的評判標準之後,單純堆加閱片量的數量就毫無意義了。其實我一直覺得用「我看過多少多少部」來標榜自己的行為很蠢,因為很大程度上來講,優秀的作品就那點,看得越多往往意味著看過的垃圾也越多;固然糞坑裡也可能翻出金子,但那就代表你的時間很不值錢不是……
要建立這麼個坐標軸的話300部當然足矣,而且不需要別人指點:隨便挑一部動畫看完,然後思考出其中你喜歡的部分和不喜歡的部分;查staff表,找到負責這些部分的人,避開不喜歡的人的其他作品,再去看喜歡的人的其他作品……周而復始,看完300部基本可以說對某個風格的作品小有研究了,也必然會記住一些業界的人。
最重要的,你會知道自己到底喜歡看什麼。這個數說多不多說少不少夠不夠看態度。
由於入宅很晚,平時很忙,這幾年我現在閱片量tv+ova分季度算大概130-140部,劇場和電影有120-130之間。包括各大類型(有部分歐美作品),除了基腐類(這裡就不計里番),近兩年每次觀影后從能利用的平台查詢製作成員,聲優和影片評價,盡量從故事,製作(包括音樂,畫面,分鏡,劇本),人設等方面寫800字簡評。很多類似,或者很火的番劇幾遍沒看過也都了解過一番。
現在是朋友之間的大佬,你說的這些講起來都沒問題(公司方面可能除了京都,jc,gainax都沒深入了解過。)不過最多也就到這了。300部的局限還是挺大的。我兩年內新番基本沒看過,閱片很多都集中在2005-2012之間。老番啊,梗啊什麼的都沒問題,新番就完全只能看銷量風評公司說話了。
老番我現在留的觀影名單還有97部,(都是看稍微好一點的作品,畢竟時間有限),新番要排在這個之後。因此對於業界其實也就是知道出名的作品所帶動的聲優,製作,公司。當年看過白箱之後,就去了解了一波動畫製作流程。每次看動畫的時候就會格外關注製作過程。但其實對渣作也是完全不知道的。
我覺得我自己也就了解了四成日本動畫吧。剩下的分成,兩成渣作不了解,一成公司不了解,一成半吊子日本文化,一成輕小說和漫畫等原著看的不多,還有一成新作看的不多。
總之,三百部吹牛逼是夠了。每部都有所了解其背後的東西,看的又都是好作品,類型覆蓋又廣,那就算是對業界有了基本認識。因此去了解動畫製作背後的故事,那就是小有所成。等你看到能夠從這一片段看出是誰的作品(有點誇張,但有些人真的能看出來),這要的不僅僅是閱歷,還有系統性的去了解一個監督製作原畫等等的作品,我是做不到了,太費時間。
然後,作為一個普通人,因為動漫的學識,沒見過面的都認為我一定是死肥宅。就醬。學設計的,按照國內學什麼都可以轉動畫這一準則,結合我之前對動畫的的熱情本應該入行成為所謂的業內的,但理想和現實之間總會有一些偏差,我現在只能和一群蓋房子的工程師一起工作,所以這裡就以一個動畫愛好者個人,而不是代表誰誰誰來闡述一下我的看法分享一下我的部分經驗和觀點吧。
簡單點說我看了很多動畫
不謙遜的說法的話就是比周圍也比網路上百分之九十九點九九的人多的那種多吧,但我仍然感覺自己很淺薄,因為在喜好動畫追求熱愛的數年經歷和見聞中已經不斷遇到過值得關注和尊重的人,我從他們分享出寶貴的經驗和看法中受益,獲得成長。
你也許會原諒我擅自把動畫愛好者朋友們分為兩個level,
因為它乾淨而直接,一個是不能交流的level,另一個是可以交流的level。
我當然樂意相信我不願意與之交流的這些動畫愛好者也有他們自己的快樂,他們也從動畫中得到了解與滿足,甚至他們也掌握我仍然未知的事物和知識,但不能交流就是不能交流。
另一個是可以交流的level,題主所描述看過三百部以上動畫的這樣一個閱片量這樣一種情況
應該勉強算是在此之列的,
大部分人的閱片和相關信息了解程度是成正比的
對動畫有一定的熱情和了解的人,也應該或多或少的涉獵過其他訊息。
如果是有針對性的去看一些好的,有特點的作品並且有研究過或者本身條件優勢有掌握和獲取其他相關知識和訊息的愛好者更值得我們去進行一個交流。
看過也分很多種看過,簡單閱覽過或詳細了解研究過。
了解也分多個階段,照本宣科地分享和記憶或熟稔地理解與掌握。
聞道有先後 術業有專攻。
與其武斷地分析看三百部動畫帶給我們多少知識或成長,不如從現在開始,投入更多的時間、熱情和耐心,更多的看和學與值得交流能夠有所收穫的人交流和學習。
因為各人情況不同,受到教育、觀影習慣和周圍環境的影響也不同,所以這三百部的意義真的很難得出一個統一的答覆。
另外求求你們真的別動不動拿閱歷壓人了,我當年就是覺得這個人看那麼多動畫好像很酷才跟風看了幾千部,這個過程真的是寂寞比快樂多,收穫比期望少。
去年這個時候看了有500+但是我從來不看staff表,依然什麼都不懂。
後來才開始關注導演,編劇之類的,然後又開始關註銷量,也看了一些相關的書。要是對那些事情感興趣,比起單純看片自己總結,還是查資料比較直接。另外可以關注一下網上的相關採訪啦,還有業界大佬們的一些逸聞之類的…我吃了一千個雞蛋,請問我現在能不能知道那隻母雞的生產性能。。。。
這完全是兩個問題
你要因為喜歡吃雞蛋而對母雞產生了興趣,那你得去研究母雞,並把雞蛋作為研究工具之一
雖然雞蛋本身和母雞的生產性能正相關,但你只吃雞蛋肯定是了解不了的
單純看動畫,可能看一輩子也不會懂業界的事,何況就300部,3000部給你看完了也許什麼也不懂。
當然,要了解業界的事著實需要一定的閱片量。本人入宅5年左右,閱番量不足300,目前也略懂一些staff和動畫行業的事,也會分析一下動畫。而讓我開始關注這些純粹源於自己的興趣而已。要真正了解業界,閱片多少沒多大關係,關鍵看自己的喜好,並且建於自己一定的興趣基礎之上。我不是很認同那些喜歡背書,聽風的人只知道借用別人的想法,而沒有自己的思考,純粹拿來裝逼。我很贊同nbht的一句話:"哪天你把我說的都忘記了,那你就厲害了。"不僅要看量,也要看類型的覆蓋。如果你看的300部全部都是後宮動畫的話還是沒啥用。
另外什麼叫了解日本業界?光是閱片了解不了的啊,想了解就去了解,閱片只是一個基礎而已。
另外300部並不算多。
後面再加一個0 應該足夠了解 。但是不入行 了解也沒卵用啊哈
了解業界的話,閱番量不是重點,帶不帶腦子才是重點。
Lexburner看番量我相信是絕對超過300的(事實上這些職業做漫評吐槽視頻的up主閱番量都極大,從天堂等人的視頻里不止一次可以側面得知他們基本每季度所有動畫都得看,爛片也不能跳和棄,因為要找槽點素材),但是他的點評水平依然是普通觀眾視角。也就是,重故事而不懂敘事,重「畫質」而不懂作畫,重特效而不懂攝影。總的來說就是,重體驗,不懂製作。
我所說的帶腦子,主要就是有沒有主動去關注【動畫的幕後】這麼個意識。如果說漫評up主們還是因為工作需要和時間限制,沒有辦法也不需要去關心更深入的信息,那我們就看普通觀眾群。據我觀察,大多數普通觀眾,包括看了有幾年幾百部的老宅,絕大部分對幕後的了解最高就停留在聲優這個層面了(B站官延區被稱為養老區不是沒有道理的,別看某些聲優在視頻里出現時刷屏彈幕不少,真正會去官延區主動關注相關資訊的都是極少數),何況在聲優越來越偶像化的現在這算不算幕後還不一定呢。再往下,隨著部分媒體炒作,可能會對部分腳本家有個很泛的概念,比如老虛=愛的戰士,丸戶史明=白學胃藥,之類的。再往下,同樣是近年炒作的關係,能熟悉一些製作公司,當然其中絕大多數也就僅限於能報出個京阿尼飛碟桌這樣的水平。再往下,極小一部分,能報出一些有名的監督,這基本就已經是凍鰻高手了。你說這些人,能算是「了解業界」么?
業界是很大的一個東西,是一個複雜巨系統。它由各種不同劃分標準下的各種子系統組成。希望從僅僅看這個系統的終端產品(動畫本身)來了解這個巨系統,太不自量力。
所以,了解業界和了解動畫是兩回事,後者是前者的必要基礎,但不是充分條件。要說了解業界,有沒有主動去探查、了解、學習動畫幕後的故事(動畫人,動畫製作流程、分工,產業結構)的【意識】是最重要的。比如,你會在每一集你喜歡的動畫片尾Staff表(如本集腳本、分鏡、演出、作監、原畫、動畫、上色等等,不是Cast表)處暫停看一看么?你會關心每年概述業界情況的白皮書嗎?這就是一個最基本的主動意識的體現。如果你沒有,我覺得建立這樣一個主動意識,比你多看100部番更管用。
了解業界比了解動畫門檻更高。動畫看的多了,的確潛移默化地可以提高你的鑒賞力,這對於文化產品都差不多。但是潛移默化的提高是否能變成自覺的鑒賞意識,是否能變成有組織、系統性的知識,依然需要主動學習的意識去推動。閱番是實踐,實踐決定認識,認識指導實踐,以你的主觀能動性為基礎兩者互相推動。
歸根到底,無論什麼領域,你要去學習,要去看門道而不是看熱鬧,都必須要講方法,要思考,做不了智力懶惰者。沒有舒舒服服斷斷續續刷完300部番就能變身動漫高手侃侃而談這種事,不存在的。
光看動畫很多幕後是不了解的看了10年動畫 我光就認識幾個有名監督 音樂製作 啥的聲優比較出名到基本能憑聲音認出來看得多也就作畫看設計 劇情看作者(監督) 還有製作聲音識聲優更多的是 需要自己感興趣後面搜索的 光看看很難了解尤其是 一般不會注意像是op ed介紹 片尾staff之類介紹的對製作感興趣可以看看PA的白箱
就跟很多人學了十幾年英語 水平就尬在那一樣 閱片量可以提高眼界和認知寬度毋庸置疑
所謂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 就題主的閱片量而言 我想被稱為老司機應該是夠了 想要更進一步成為大佬 就要認真的學習下業界的相關知識了就我所知 一部作品 觀眾所能得到的信息和製作方所承載的信息的差距是非常大的 如今的高宅齡大友看動畫看到現在 即使不關注業界 但潛移默化中也從當年的被各種套路過渡到現在的觀番之餘 也或多或少的了解下敘事節奏,故事邏輯,作畫功力,攝影功力等等
所以這個了解業界 我想不僅需要參考歷史的進程 更需要廣闊而又兼具厚度的姿勢水平
題主如果能保持這個熱情 我是非常欽佩的 這個答案也只是我的個人見解 如果沒能幫上忙 那我表示抱歉隨便說個2016年吧!
據我了解,整年新番,也就是TV動畫287部。
ANIME映畫,也就是動畫電影,93本。
其他WEB動畫,OVA等200多。
300?一年的話,確實是足夠了!
有計劃地來看……大概也比較難。
而且一般剛開始看都是具有傾向性的,不怎麼會對各個類型的番都有涉獵,事實上有些不對胃口的番確實不會去看......那麼其實300部的時候大概也才剛開始對各種類型的番有個大致的印象,可能某些類型的番看得比較多。一般的到這個階段就差不多了,部分人會為了拓展自己的視野也去看一些並不是那麼感興趣的番,這種人就比較少了。
所以不是真想搞研究的,也沒必要太在意這些,繼續慢慢看漸漸地就會有感覺了,不做什麼數據統計的大家都差不多,只是扯的程度有高有低。聊起來見識多的可能會有點優越感,但本來看番就是娛樂娛樂,其實沒啥好在意的。推薦閱讀:
※像俺妹、友少、俺修羅、不笑貓、黃漫老師、果妹這類作品,是否有專門的名詞稱呼其類型?
※什麼樣的動畫才算是「原創動畫」,和「多媒體項目」中的動畫部分是否存在界限?並且為什麼?
※動畫《鋼之鍊金術師》是否有缺點不足?
※為什麼偶像大師灰姑娘女孩4屆總選舉的名次變動如此之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