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 PhD 是選擇大牛老闆還是選擇活躍的新人好?

本題已加入知乎圓桌 ? 留學申請季,更多「留學」相關話題討論歡迎關注。

一般而言,大牛老闆會比較忙,沒有多少時間指導學生,一般和博後討論比較多;當然優點是大佬人脈廣,而且在科研界久經考驗。新星的優點是有時間指導學生,而且有比較現成的 idea;缺點是影響力不夠大,在熱潮退去之後也可能面臨開闢新方向的問題。


類似的問題我遇到很多了,例如:哥,我要保研了,你說我導師是選一個院士長江傑青呢,還是跟一個剛回來的青千呢?

為了能好好回答這個問題,我得先把三觀擼一擼,不然沒啥必要往下看。

我昨天認真的回答了一個問題:

賤賤:中科院真的大不如從前了嗎?

核心觀點:

你說中科院是不是大不如前,那是,那肯定不能和兩彈一星時期比,看需求嘛...

本質的原因:和平年代本來就沒什麼科研需求,只能搞點新聞撐撐門面,可是這種不算是剛需,新聞大小都可以造,需求並不是很迫切;

我相比的是教育部這種:和平年代,教育是必須的,不然那麼多人到哪裡去;這是一個持續的,長期的很大的需求;

畢竟嘛,根本不會去避諱啥,但是還真的有些這樣的聲音:

「和平年代沒有科研需求???難道等戰爭了再搞科研?」

「和平年代本來就沒什麼科研需求。。。答主是來搞笑的吧」

「和平年代沒有什麼科研需求???」

我能說什麼呢?我大概會說:來來來,無論是我招生、還是申請經費時候都不說的噁心的話,都被你們說了;來,你們來當導師...

(語重心長態):等你們再長大一點,再老一點就會知道,這些裝B的漂亮話,它除了漂亮,對你一點卵用都沒有

可現在的人,誰不知道它是漂亮話,別人不反駁罷了,就你跳出來show,認真的么?

選導師之前我也說一點,那些說什麼豐富閱歷、鍛煉實力、不談錢、不考慮工作、就為科學事業啥的;

那我一句就可以劇終了:你們最好自費自帶經費去,你可以選諾獎的、選院士的,只要你不是純SX,沒人會不要你...

接下來該到一般人了吧?

在國外,做學術的,還想回來的,我建議優先選活躍的新人,前提是:你真的能看到他會出或者已經在高產高質的出文章...

出國的那些回來占坑的話,基本是 文章&>&>導師≈學校牌子 這個路子;

真的,國外對國內的人際影響太弱,你就看那些招人的鎚子,有幾個認識你諾獎的導師或者美國的院士;

唯一的作用就是搞來做個報告或者合夥申點經費;

但關鍵是,有這種覺悟的同時是學術大牛還為學校發展考慮的領導很少

絕大多數用不上這層關係,也就是說,你就算是諾獎BOSS+沒啥好文章,回國也不頂野雞大學+野雞導師+3篇牛文好用,

導師那些,學校那些,是在你文章同等的情況下才體現作用的...

我再說點更現實的,諾獎組這些門第,是有大量的師兄師弟關係的,以後會有幫助;

但是你不要低估了人的清高,如果你做不出東西,別人只會說,那個渣渣不行,不僅不會幫你,不排擠你就不錯了;

在享受別人帶來的好處的時候,最好掂量一下自己有什麼利用價值以及能如何報答別人;

所謂的師門之情,絕對干不過文人相輕

大佬不會去扶一個不好扶的人,能做得到那個位置的,

會非常懂得什麼叫做順勢而為,而不是動不動就幫別人逆天改命

那樣自己會很...

說白了,還是自己的實力!

我要不是親眼見到這種實例,也不會這麼說了...

國內我就玩的啦,對於這種問題

『哥,我要保研了,你說我導師是選一個院士長江傑青呢,還是跟一個剛回來的青千呢?』

我只能說,你就好好調研,找一個院士下面有青千的組,掛院士的導師,青千帶你干,就完事了,這沒那麼二者矛盾

我知道這需要調研需要查,這不我都提前告訴你了么,幾個青千上面沒BOSS啊,好好調研嘛~

這樣你既拿到了想要的名聲,又有實際厲害的人帶你干,上品!

實在選不到這麼好的,那就選能出文章的不會有錯...

至於國內嘛,以前關係遠比文章重要;現在嘛,文章遠比關係重要,

跟院士傑青沒文章該保不住的還是保不住,不要過大的相信了院士的能量...

但是人不能只停留在現在,前幾天,我看到現在年輕人在評選的一個人才項目的要求,

我就知道現在已經在慢慢改變了...

填完學習經歷、工作經歷、研究內容、文章之後,

看到這一欄,申請人心裡會怎麼想?

當然想的是找最權威的,最熟悉自己的人給自己站台

但這幾個人你還真不能瞎寫,因為到時候別人會直接發郵件打電話去問這些人怎麼評價你

這可不是你申請出國那種非常形式上的推薦信;

這是在國內,要是根本都不認識你,或者因為不是孰知不好說話,那你再好的文章,再好的學校,別人只會說一句:我不熟,這個人應該不錯!

既不失禮儀,又不給自己挖坑;

但是審核的人心如明鏡,這種場合沒有做到極其正面肯定的,都直接跪!

有些人會說,這很不公平,

但是在我看來,這是時代的趨勢...

作為評判者,你10篇RPL,別人15篇JACS,你讓別人怎麼選,

都是外行,數IF吧,你說別人蠢;數文章篇數吧,你說別人沒水平,不看你科學意義;

誰?還沒點科學意義啊,你讓別人怎麼看?

其實大家文章都無限多了之後,必然會發展到拼站台的時代...

只能說,除了發文章,你還真得讓自己站出來,讓BOSS知道有你這個人,

這才是最好的,

當然了,我說的是遙遠的未來,現在還是可以先攢文章的...

目錄&>&> 賤賤『分類』合集

專欄&>&>『研』『組』『文』


個人覺得最理想的狀態是跟一個處於快速上升期的導師,也就是有潛力的新人。

講個我自己的經歷。我在英國讀博,博一讀了小半年從一個大牛的組轉出來了,轉到一個中等的組,現老闆是個起步級/中級的正教授,且方向相對冷門。除了原組內的人沒有人理解我,但我不後悔。

原組的導師是鋰電池方面世界前十的大牛(加上他是英國人這個信息業內人應該知道他是誰)。我去面試的時候經歷就有之後工作節奏的前兆——從原定的時間生生等了一個下午,直到快晚飯時間他才出現。等待的過程中組裡的學生和博後都有意無意地跟我說組內的情況很複雜,讓我最好考慮別的選擇。後來整個面試過程就10分鐘,他表現得很nice,問了幾個很基礎的專業問題就過了。我沒抵禦住導師名聲的誘惑(還有一些個人原因),最後還是接了offer。

入學之後發現有幾個很大的問題,可能是大牛導師手下的常見問題。第一,人太多,一共三十來個人(在英國算很大的組),博後比博士還多。因為英國導師是不給博士發工資的,而養博後又特別貴,所以大多數老闆手下的博後和博士的比例都在1:5-1:10,甚至也有老闆有二十幾個學生但就是不招博後的。這個大牛真的是特別有錢,並且把他的科研組當成公司在運營,所以大家的研究方向經常是重合的,為了authorship明爭暗鬥,口頭上都經常發生衝突。平時氣氛緊張,做個實驗經常擔心過會兒就有人偷偷倒了你的溶液。第二,導師並不關心學生。他一年可能一大半的時間在全世界飛,在不在辦公室根本沒人知道。為了不讓我們打擾,他特地給他的辦公室設置了一個小門,內部有廚房有衛生間,所以即使他全天都在也不可能看得見他。要進他辦公室必須先穿過他秘書的辦公室,而多半時候秘書一定會告訴你他正在開電話會議,請勿打擾。給他發郵件從來不回,除非你說你感覺你有特別棒的結果可能可以發paper了。所以博士生平均幾個月才能見到他一次,還是在組會上,可能根本跟他說不上話。平時幹活就是博後帶著,但博後畢竟對你沒有責任,他不想管你你也沒辦法,或者就讓你跑腿干雜活,永遠沒有獨立的project。第三,因為他的世界地位已經奠定,他根本不願意發小paper來拉低他的平均質量(基本只發nature和science),所以多數博士直到畢業都發不出文章,博後也經常有做了好幾年被他壓paper壓得心灰意冷就走了的。第四,壓力太大,大家都很拼,半夜、周末永遠都有人在,老闆要是在辦公室的話也一定是呆到晚上八點之後,組會也經常放在晚上。經常整個小組(subgroup)十幾個人等他召喚,一等就等到我都睡覺了的時間。(國內加班加點可能都正常,但英國學術界這種情況很少見。而且作為對人的基本尊重,即使是老闆對下屬,約好的開會時間說幾點就是幾點,很少見到會讓一大幫人等幾個小時這種情況。)

但說了這麼多,他作為大牛肯定是有絕對優勢的,比如他的研究思路,經常一句話就讓人豁然開朗,他的一句指點可能就能讓你少走一年的彎路。還有他資金充足,買設備什麼的都是一句話的事。另外就是平台高,從他的組畢業後找任何行業內的工作都是一個極好的起點。在他組裡的小半年,雖然每天都很frustrated,但還是能看到有人前赴後繼地想見他,想中途轉進這個組。不管怎麼樣,大牛的招牌本身就是極大的吸引力。

但轉組之後我才覺得自己真的在讀博,至少每兩周可以跟老闆有個長meeting,他對我每個小結果都有興趣,對組內儀器分配、組員關係、工作量的調度都親自關心。你有任何小要求他都會盡量幫忙,比如想申請個課外項目要推薦信啦(他寫推薦信不套模板,每次真的都是從頭寫),或者隔壁組噪音太大影響我們啦(他會親自去系主任那兒告狀),或者科研方向有什麼想法他都會細緻地幫你分析。聽上去可能都是雞毛蒜皮的事情,但讀博四年,每天情緒積累起來也不是小事。可能我心不大,但這些對我很重要。

哎一不小心怎麼寫了這麼多。。


我覺得眾多大牛已經說得很好了,我就想弱弱的補充一點:

選老闆的時候有一個誤區,大家都喜歡根據組裡以前畢業的現在發展很好的學生來比較,其實呢:

拿組裡最loser的loser比一下,如果他們都能找到還可以的工作發展還不錯,那果斷加吧。

如果組裡loser混的很慘,那麼可得長點心了。

就這。


要解這個糾結,主要是看清你自己

先掂量一下自己的實力:想抱大牛腿的人多,你必須有足夠的實力脫穎而出。否則……

其次就看自己的特點

如果你好奇心強,洞察力強(善於發現問題),獨立,不願意被人管,選大牛。大牛的優點是資源多,缺點是時間少(沒空管你)。

如果你善於解決具體問題,喜歡有老師帶著的感覺,選青牛。青牛通常想法旺盛,同時也有時間具體指導。

=======================

當然最關鍵的還是老師的人品。親自見面聊聊,再找實驗室之外的學生(局外人才敢和不熟的人說實話)問問,就能看個差不多了。


你要是只想混個title找工作,那就找hands-off的大牛老闆。Daan Frenkel會在組會上給你們發下午茶然後告訴你自己這周又去哪哪哪演講了滑了個雪開了個飛機,Phil Geissler根本不關心你發不發文章、發幾篇文章。

如果你對科研有熱情、有自己的想法,hands-on的大牛會幫你開拓思路與人脈,不好的一點就是你做出傻逼玩意兒會被破口大罵,因為他們見的太多了;新人的idea新奇、工作熱情高漲,不太好的一點就是天天追你屁股後面問你做怎麼樣了,就像找了個媽。前者如培東,人脈廣、思路清晰,做事情拖沓/偷懶/想不清楚自己在做什麼會被罵成狗;後者如David Limmer,idea很多、自己也上手做、大門永遠敞開,但是會追著你要plots。


各有優劣,有得必有失。

如果對自己能力有信心,去大佬組,上限高。劣勢是如果自己沒自控力不會自我管理可能會處於自生自滅的狀態……比如我五年級之前,寫的文章都先給合作的博後改再給老闆改,博後是英國人,文章改得極好,讓我一直以為我寫的文章即使不算好也算不差。後來博後走了老闆第一次直接看我寫的first draft給的評語是「pig"s breakfast」,導致我現在因為老闆直接指導寫文章經驗不夠對我寫的東西極不自信。

如果是純新人,那就比較難說,你不能通過他未獨立之前的工作來判斷他的獨立工作能力,因為可能之前他是運氣好接鍋的,也可能是處於風口浪尖的豬。獨立之前沒什麼文章獨立後一鳴驚人的也見過。不過題主既然註明是活躍的新人,那應該是屬於已經證明自己獨立工作能力處於上升階段的年輕老闆。去這種組出活快,但自由度低,在老闆的idea輸出和push之下有一定概率成為手握一堆文章但實際獨立工作能力不足的人。


找新星的話,一定要是大弟子。

一般國外回來的新星手上都會有一兩個半成品,當大弟子的話能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較輕鬆地獲得科研道路的敲門磚。

當第二三屆之類的風險就比較大了,很可能既學不到成熟實驗室的體系,又可能被銳意進取的新星老闆帶到馬里亞納海溝里去。

--------來自評論區的-----------

另外回國四五年有優秀成果的老闆非常值得選。

一是他們還不是很老所以有闖勁,二是本身確實有實力。

舉個我了解的例子,比如這位 http://wanglab.sippe.ac.cn 六年內發了大量好文章而且還在持續產出,這就是個非常好的選擇。

選這類老闆一定要選有持續產出的。像那種幾年只發一篇好文章的那種,進去有相當大的幾率成為後人的墊腳石

-------------------

你們大半夜的點贊的都是剛出實驗室門的么?!


看題干不確定這個題主什麼來頭,但是彷彿看到了兩年前的自己。

也看到了前面的回答提到的重點,我總結一下:

  1. 能給學生未來找教職、找工作(包括找博後)鋪路的;
  2. 能讓學生按時畢業的;
  3. 能給學生提供靠譜的好idea的;
  4. 能給學生提供一個健康積極的工作環境的,blahblahblah……

統統忽略了一點——你們都沒搞清楚題主過了兩三年之後還想不想讀完PhD。

相信我,一個國內的本科生來到國外讀博之後,心態變化會很大的。

本科生大多數是幫高年級的博士生打打下手,對科研的酸甜苦辣了解甚少;而博士生是要自己經歷科研的種種環節,實驗可能常年失敗沒有好結果,老闆和同事打交道可能心累等等。

本科的同學多數是花著父母的錢,對自己是否很在乎經濟條件沒多少概念;而博士生領著低保戶的工資的同時,其找到體面工作的同齡人多數已經有了一定的經濟基礎原始積累,伴隨著人脈和視野,甚至社會地位。

尤其一點,來自985甚至top 2的本科生經常忽略的就是,自己本科母校的研究平台,很可能比自己要去留學的海外高校的研究環境要高端。本科的你覺得科研的出路還不錯,自己是塊做科研的料,或許只是因為你周圍的人牛逼而給了你一種自己也很牛逼的假象。等你去到了新地方,發現研究生同學的智商素質不如自己本科同學,系裡課題組funding遠比國內自己的母校緊,可能你對科研的執著會收到一定影響。

我不是勸退黨,但我需要把一些現實的考量拋給題主。因為我在自己身邊見到很多這樣的例子:他們稀里糊塗申了PhD,然後想跳出科研坑,發現轉行門檻太高而自己夠不到,或者沉沒成本太大。

所以如果要我來定義一個老闆好與壞(是否適合自己)的話,我會說:

在你對讀PhD和科研這條路上動搖的時候,一個留給你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去讓你思考人生,嘗試種種可能的老闆,就是好的(適合你的)。

比如你第二年想轉行,在刷Coursera網課、Python或者GMAT、LSAT習題的時候,一個好老闆不會強制要求你必須捨棄個人休息時間來搬磚從而提高工作量。

比如你第三年對科研沒興趣,想拿master走人回國找工作的時候,一個好老闆不會以各種理由剋扣你的學位證。

比如你第四年確定了PhD畢業後不再從事研究,你在構思畢業論文的同時也備考著CFA或諮詢case,這個好老闆不會逼著你開新課題。

因為這個好老闆有足夠的把握和信心,以自己友善的為人處世讓手下的學生心甘情願留在ta身邊,以自己有趣且有意義的科研項目讓學生獲得充實感,以自己在學術界的人脈和影響力讓學生認定自己在學術圈混是有前途的。

換言之,在學生買賬的情況下,以最高的工作效率為老闆創造價值。

有太多老闆想方設法壓榨學生,防止學生早畢業,阻斷學生見識外面世界的機會。因為他們把自己支付給學生的微薄工資當成自己控制學生的通行證。他們當然也沒有底氣讓學生從內心認定,跟著自己干會不會比選擇其他的出路好。不要小看這種病態畸形的工作氛圍對學生的影響,就算你接觸到一些從那種課題組順利畢業的學生,那可能存在著倖存者偏差。

上面所說的一切,與老闆是大牛還是新人沒多大關係,與老闆的學術造詣無關,與老闆的人品有關。

這些話也可以用來回答一個類似的問題:去什麼樣的單位/公司/企業工作好?

我不是痴人說夢,在乎學生個人發展的老闆雖然少,但我是見過的。

不知道我說的這些是否符合題主題目里的「好老闆」的含義,不過,祝題主好運吧。


最理想的情況是:PhD進組的時候老闆還是新人,PhD畢業的時候老闆已是大牛。

用我熟悉的生物口來舉例子,比如(實驗室剛開張時期的)MIT的張峰, Angelika Amon;哈佛系統的庄小威,David Liu,Bradley Bernstein,清華的顏寧。這種新人一般在職業生涯早期都能看出端倪,如果能進這種組一定不要錯過。


這個問題在我眼裡是:想成為男主的傻白甜,還是他的白月光?


最完美的情況是一導是個正處衝鋒期的副教授,二導則是個大牛教授。


這個結論不絕對,僅來自於來自於師姐、師妹和我的經驗和私下的討論。

先說師姐,她的二導是我的一導,一導是做注意力的大牛,已經過了高產的時期,實驗室很小。

師妹與我共享一導,她的二導是Karl Friston,被評為在世最有影響力的神經科學家,最近有預測說他可能會得今年的諾貝爾獎。

而我的情況是一導二導都是「新人」,但也都在今年晉陞為教授,屬於處於學術產量中的制高點。

自身水平來看:師姐&>師妹&>我。師姐是劍橋數學畢業,師妹是劍橋生物畢業,她們倆都在博士之前做過RA (research assistant),有正兒八經的研究經驗和論文發表,就我最齪,學校最差且沒有發表。

就現階段來看,我們三人的導師配置理想程度為,師妹&>我&>師姐。

如果操作的好的話,自然是師姐的情況最好。

但師姐和她的一導相處的不融洽,而二導在她的博士項目里就算是再想用力,也總不能越俎代庖。所以師姐就處於比較尷尬的情況,這對她的生活和學習工作都帶來了影響,惡性循環。英國博士標準是三年,一般4年畢業,但師姐現在已經是第6年了... 而且師姐是我遇見最聰明的人,做得研究也是她喜歡的,(從學術角度來看)兩個導師也都是最合適不過的。

但一導是活躍的新人,配大牛二導是最保險,也最容易開啟副本的。

這種情況下的項目,往往是屬於有很成熟的背景(往往是大牛二導提供的),前景明確,發論文速度肯定比較快,內容也有保障的情況。師妹比我晚9個月,現在第二篇論文都要發了。我真是嫉妒得不要不要的。

即使是二導,只要是有好想法,大牛的資源也是直接可以來用啊。新人動力強勁,作為一導對項目的推動力反而比作為二導的情況好很多,也自由很多。

我的情況,兩個都是新晉級的教授,其實也都不算新人了,但還年輕。好就好在兩者私下關係也非常好,常常一起出去吃晚飯,吃著吃著就有新想法了。但我的弊端就是,想法太多,鋪太開了,導師一心想發high impact的文章作為下一個funding的引路石,論文TM的都改了11稿了,還TM的沒法出去啊。心酸。擦淚。寫完這個回去寫第12稿。

啊,忘了只有1個導師的情況。

這麼說吧,能相處的大牛導師&>新人導師&>可能不怎麼好相處的大牛導師。

總之,不能好好相處,資源再多也跟你沒關係。


博士導師其實就是學術父/母。

生理上的父母是無法選擇的,但學術父母則是有選擇餘地的。

你想投生在一個有錢的、但可能沒時間和你相處的家裡,還是找個小康但生活學習上和你很親的父母呢?

我以前肯定毫無疑問是想當「富」二代的。

學術界很講究關係,我覺得當個學二代再怎麼也不會虧。但在經歷了前後大牛和新人老闆,我覺得這個答案不絕對。


之前在《我在 UCL 讀神經科學》里有專門談過,考慮導師,我覺得最重要的是和導師是否性情相合。這裡就不老生常談了。

我的前一導是大牛(應該算是超級大牛),

  • 好處是:錢也不愁、實驗室也很和諧,人也非常和藹,發文章也是不用愁的。
  • 壞處是:時間少、沒有發文的壓力、前面師兄師姐的光環太耀眼。大概畢竟是大牛了,常被行政的事情纏身,一個星期能見半小時就很幸運了。其次是大牛(普遍)在發文上的壓力不大,當然是還想發好文章的,但這完全是興趣了,不像是年輕的時候,一出好結果,周末也不出去浪了,速速準備發文。(可能是個人的情況)而且大概是帶了很多很多學生了,和新的學生的關係也淡如啤酒。

後來前一導得了超大一筆錢,跳槽了。我不想離開倫敦,就換了一導,換成了一個「活躍的新人」。說起來前一導還是我現在的一導的博士後導師呢,改叫師傅還是師姐呢?關係好亂。

現一導離博士畢業也才11年,但前幾天被升級為正教授了。在神經科學領域,女性中,我暫時還沒有聽過比她晉陞更快的。

和現一導的關係,該怎麼形容呢?有種「原來談戀愛還能這樣」的感覺。相見恨晚,相愛相殺。

「活躍的新人」,或說青牛,

  • 好處是:發文動力特彆強勁、想法跟洪水似得、特別關注學生的情況(實驗室里關係比較緊密)、(可能是好處也可能是壞處)因為錢不算多,不停在申請funding。和我的年紀也差的不太多,才16歲,相比於前一導對我像是對女兒,現一導和我在私下也更能玩兒到一起。
  • 壞處是:當然是錢啦。雖然我們不缺錢,但研究資金什麼的,永遠都嫌不夠的。新人可能還有個劣勢就是名聲。但就我的經驗,名聲這個方面還好,在上升期的人往往是在做當下最流行的話題,大家也會認識,相比於超級大牛,合作機會很可能會更多。

但講真的,因為私人關係好,新人導師對我來說不僅是學術上的領航人,更是我生活中的前輩。在很多關鍵時刻,在遠離父母、而且父母也不太明白我的職業情況時,導師對我來說不僅有實際意義的參考價值,更是精神上的鼓勵。

上上周去加拿大開會,見到了我的導師的導師,導師的導師的導師,導師的導師的導師的導師。這三個人現在都是聽覺神經科學裡大牛,但他們都曾經是新人。

大牛也都曾經是新人,現在的新人未必不會超過大牛。

生活又不是小說,女配也會成長為女主的。

學術一路走來不容易,特別是開頭的時候那更是辛苦。在早期一起奮鬥過的、一起發出了劃時代的工作的搭檔(而最親近的搭檔就是師徒關係),越是可能成為長久的助攻。

我現在越來越覺得,所謂學術合作者,就是學術朋友。

跟導師親近,出去開會的時候導師自然而然會講我介紹給其他朋友,還會私下提點一二:這人人品如何如何,那人最近做的東西你大概感興趣,你去找他聊聊,那邊那位最近得了個大資金,你想不想去做他的博士後?。。。

我以前一直覺得很難融入當地的圈子。讀了博士才知道,那些我融不進的都不是我的圈子罷了。

但如果只是圖一個名聲,就要找個大牛當博士導師,這鞋穿的合不合腳只有你自己知道。


昨天下班的時候,導師的6歲的女兒在過道看到我,也不顧一隻鞋沒穿好,就一路吼著 「sijia~~~~」 衝過來抱著我。導師11歲的兒子則在過道盡頭向我揮手。

那場景真是把我給融化了。

(心要跳出來了怎麼辦)

我跟導師說這個場景,她笑著回應說,你一直都是我們家的一份子啊。

(心跳出來了)


我眼光這麼好。我導師必將為大牛。

而我必定是導師的白月光。

(捂臉)


關注『留學申請季』圓桌,即可在圓桌結束之後收到一張知乎電子書優惠禮券,用於購買『世界名校的學生是如何學習的?』專題中的任何一本書哦。專題鏈接在此:https://www.zhihu.com/pub/specials/19550233


It Depends

首先,大牛老闆也是分類型的。有專攻學術一心科研的,非常注重個人學術聲譽;也有熱衷於將科研成果轉化成商業成果,奔波於創業的,無論是對於大學裡的授課任務,還是培養研究生、博士生都不是那麼上心的;還有喜歡教育,享受培養學生的過程,甚至可以慷慨將科研成就都讓步給學生……也不是所有的大牛老闆的團隊,都有活躍的小老闆和融洽的學術討論氛圍。有些大牛老闆個人氣場太強,組內學術討論傾向於「一言堂」;也有些大牛老闆更願意傾聽小老闆和學生的idea,鼓勵每個人參與討論,更像是一個統領全局的大法官,在關鍵問題給出高屋建瓴的指導,而對於很多相對小一些的問題,更多時候是小老闆們指導學生。一刀切,說大牛老闆沒有多少時間指導學生,是有點有失公允的。

其次,大牛老闆雖然在學術界積累了很多聲譽,但並一定代表本身的學術能力是經得住考驗的,這裡面還有混資格、熬時間的成分,尤其是國內的職稱評價體系,有些看似大牛的老闆,其實只是很會合理利用規則,更多是靠學術成果的數量積累出來的學術地位,而不是靠學術成果的質量。還有些大牛老闆,可能在學術生涯的早期,確實很有創新能力,發表過很多優質的成果而早早成名,但不是每個人在學術圈待久了之後,都能保持始終如一的創新意願以及科研創新能力,也許現階段就已經到了學術生涯的瓶頸期也說不定。

再次,說大牛老闆人脈廣,也得分情況。有些大牛的研究興趣主要集中在基礎領域,一般這種教授對科研的態度就比較「純粹」,或者說多少有些理想主義的情懷。這種大牛甚至都可以到達大師的級別,在學術界具有崇高的地位,但僅限於學術界內部。基礎性研究有一點就是一般與工業界脫節會比較嚴重。那麼對於將來立志投身於學術界的學生來說,這個類型的大牛老闆的人脈和聲譽地位,是很有利於將來的發展的,但對於明確讀PhD是為了在工業界有個很高的起點的學生,導師的人脈就意義不是很大了。而另外有一些大牛,科研經費很多來源於工業界,尤其像Stanford的教授們,和矽谷和很多其它地方的企業聯繫很緊密,他們的科研項目也跟工業界保持相對一致的步伐,對於將來有志於投身工業界的學生來說,即便導師沒有那麼那麼大牛,其實在讀期間,能有機會接觸到工業界廣泛人脈,包括導師此前畢業的學生們,對於今後的個人發展是非常非常有利的。但對於希望未來進入高校或研究所的學生,這樣的導師的人脈,相對來說對自己的發展,就不是那麼有幫助了。

再說新星老闆,其實和大牛老闆一樣,也是需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的。

有些新星,選擇高校的職位或許只是為了這個身份所帶來的其它社會利益,而不是本身對科研有很濃厚的興趣。初心如此,其科研熱情和能力可見一斑,能不能有現成的idea,值得商榷。也許自從入職以後,在學術上就開始走下坡路了。

根據不同學校的制度,有些新星不僅有科研任務,還有一定量的教學任務,同時新星因為自身在學術界的影響力不夠,找項目找經費有時候也是關乎自己學術生涯的重要因素。總體上算下來,即使年輕導師非常願意培養、指導學生,也不一定有那個精力和時間,有可能就心有餘而力不足,總體上能夠在培養博士生這件事上分攤的精力和時間,不一定就比得上以培養未來科研生力軍為己任的大牛老闆了。

建議:

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不管是大牛老闆還是新星,都不要一刀切。什麼樣的老闆合適自己,關鍵是看自己的需求、未來的發展規劃,然後以這些目標為出發點,去尋找最有利於自身發展的老闆。無論大牛小牛,說白了,讀博的目的,不還是為了能夠在這幾年的磨練中,大幅度提升自己,以期獲得更大的個人成就!!!老闆的聲譽和能力,好也罷壞也罷,都是老闆的,不是自己的,如何通過讀博,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才是最最重要的!!!

祝,讀博順利不糾結!~~~


謝邀。

這個問題很難回答,因為變數太多,你在哪個領域,理論還是實驗,獨立科研能力如何,自制力如何,今後是否繼續學術,等等。

先分析一下總體情況。跟大牛讀phd的劣勢如下:

1,大牛一般很少有時間指導你,尤其是幫助你解決具體問題。

2,如果你主要是自己做,大牛對你的了解可能不夠,能否寫出真正有分量的推薦信很值得懷疑。說個極端的例子,清華某大牛的學生跟他打招呼,結果大牛不認識他。。。

3,大牛一般不care你做的怎麼樣,不會直接給你壓力,這對於自制力差的學生未必是好事。

優勢:

1,如果你的能力非常強,可以和大牛合作,你的學術生涯將如有神助。我們組posdoc的placement極其強大,北美本領域大概80%的教授都在這裡混過,因為很多posdoc來的時候已經是成熟的研究者,和老闆是合作的關係,做得好的能共同開創一個新的方向,拿到老闆非常強的推薦信,引薦給各路同行,學術生涯將一帆風順。而phd的水平離老闆很遠,一般都是各自為戰,很自覺不去麻煩老闆。

2,在大牛組自由度更大,因為大牛已經功成名就,不需要你的文章錦上添花,你可以研究你自己最感興趣但大牛不是那麼感興趣的。當然這麼做是否明智另說。

3,大牛組會有各種合作者和訪問者,你可以和他們合作,擴展人脈。我們組一個非常強的師姐,沒有一篇和老闆合作的文章(老闆對此興趣似乎不大),但是她經常和該方向其他大牛合作發文章,作為phd在讀就已經在各種會議invited speaker list上。

4,你可以從大牛組的groupmates身上學到很多,他們也將是你今後的寶貴資源。

5,有一個如雷貫耳的老闆,出去開會跟人social優勢巨大,無論是其他學校的教授還是學生想去討論都比較容易。這一點體會頗深。

6,競爭非常激烈的方向,因為qualified的人太多,其他方面水平接近就會青睞出身大牛組的candidate。

7,如果今後獨立,同方向很多都是師兄弟,對於申經費會有一定幫助。

8,如果你放棄學術道路去工業界,大牛組影響力更大,找工作優勢更大。

9,大牛老闆已經功成名就,一般不會和你搶credit,相反,很多大牛老闆把培養傑出學生視為自己的成就,有些高風亮節的老闆會主動不署名論文,讓學生得到全部credit(我親耳聽過當事人這麼說)

10,在大牛組相對獨立,更早培養獨立科研能力,對今後會有很大幫助(當然這也可能是雙刃劍)。

跟年輕老闆讀phd的劣勢:

1,年輕老闆可能會比較push,因為需要你的文章平tenure拉經費,當然這不一定是壞事。

2,在年輕老闆組裡自由度相對較小。

3,上述大牛組的各項優勢在年輕老闆組裡都不一定有,所以是相對劣勢。

4,年輕老闆可能帶學生的經驗不足。

優勢:

1,能從年輕老闆身上直接學到更多,與年輕老闆關係相對更緊密,年輕老闆可能會幫你解答一些具體問題。

雖然我在大牛老闆的優勢中列了10項,年輕老闆只列了一項,但這一項可能比那10項更重要。上面這些僅是一般情況,不同老闆情況不同,具體問題還是應該具體分析。以下分析什麼樣的人適合什麼樣的老闆:

1,自制力差,當前科研能力有限的人適合跟年輕老闆,因為急需老闆的直接指導。反之自制力強,科研能力強的人適合大牛老闆。

2,在水平一般的學校適合跟大牛老闆。因為水平一般的學校學生水平也一般,你相對更容易脫穎而出,得到大牛老闆的青眼相看,因而得到更多的指導。而水平一般的學校年輕老闆可能水平也一般,學生最終很難出頭。

3,如果你做實驗,年輕老闆剛好處在建實驗室的階段,你可能要等相當長的時間才能真正開始研究,因而文章相對少,畢業時間長。不過好處是能學到搭建實驗室的知識和經驗。孰優孰劣看你如何權衡。

4,如果你做實驗,即使老闆相對年輕,有些同樣沒有太多時間直接指導你。這時候可能去大牛老闆更好。

5,如果你在國內,大牛老闆可能會有非常多的學生根本顧不過來,就像上面清華的那個例子。如果你是其中佼佼者,與大牛建立了比較密切的關係,你以後會如魚得水,而其他大部分人最終淪為炮灰。

目前暫時想到那麼多,以後想到別的再補充。


文章才是硬通貨,看最近幾年文章發得多的。

見過太多跟著功成名就但沒什麼進取心的院士、長江的學生。那狀態,怎一個慘字了得。

新星有可能是坑,但新星在資源、生源都不如大牛的情況下還能高產的,不太可能是個坑。

比如,在我們學院大名鼎鼎的這位Advanced Vehicle Research Center,研究偏機械、車輛,半年9篇1區SCI。跟著讀博,性價比絕對高。

--------13/06/2017更新----------------

人民日報對許老師進行了專訪,並發布了圖文報道。

許駿 做研究就要有股軸勁兒(知識分子風采)

我再補充一下,許老師在清華碩博連讀,兩年半時間拿到了清華博士學位。

然後,拒絕了MIT、劍橋、加州伯克利等學校的邀請去了哥倫比亞,研究一個全新的方向,兩年半之後拿到博士學位。


一個導師是否是大牛還是新人都無關緊要,最重要的是教授能否擔起一個學術父母的責任,在你讀博期間指導你成長並為你的人生目標鋪路。你可以在和組裡其他人meeting中了解這一點。對於學生成功來說最重要的是和老師性格相投,找到一個科研理念,性格都很契合的導師的話,無論是新老師還是大牛,成功的可能性都大大提升。最主要的是幸福感完全不一樣!

選擇大牛還是新人完全是個人偏好。大牛老師有更多的資源可以做一些大項目,如果成功了的話會在很有聲望的出版物上發表。大牛老師的聲望比較高,無論是學術界還是工業界都有廣闊的人脈,能幫助他們就業。

選擇新人的好處是,他更有動力保證你順利畢業,因為畢業人數直接關係到老師的晉陞和任期,新教授也會有更多的時間來和你見面討論研究進展。新教授一般對博士論文和博士後研究領域更為熟悉,能能好的幫助你解決研究中的問題。

下面是我有一個朋友系列例子:

我在UCLA認識很多CS和EE的博士,我就說兩個和我關係最好的吧。

有一個跟了朱松純,大牛導師,業界數一數二,超多funding,UCLA有一層樓都是他們實驗室,但是老師非常PUSH ,我的朋友性格內向,一直單身,天生很喪,在這種壓力下可以說每天都十分不開心了。

還有一個跟了剛來UCLA的新老師,年輕,但是我朋友和他研究方向理念性格都十分投緣,立刻決定讀博,成了大弟子,每天很忙但是十分開心。

所以我覺得最重要的是和老師投緣,畢竟這麼多年,不投緣遲早抑鬱。

Whether the professor is established or new,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qualities of a good professor is one that will mentor your growth as a PhD student and work with you to reach your goals after PhD. You can learn this from initial meetings with your professor as well as the current and former graduate students. A graduate student can be successful with either a well-known professor or an active new professor, but it depends heavily on the work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rofessor and student.

Beyond that, the decision to work with a well-known versus active new professor is personal preference. In general, the advantages of working with a well known professor are that he or she will likely have greater resources and connections with other researchers to do more ambitious projects, which if successful can be high-profile publications. With an established reputation, they also may have more connections to academics and industry and may be better positioned to help with post-graduate job placement.

In general, the advantages of working with an active new professor are that he or she will likely more motivated in getting you to graduate on time, because the number of students graduated is considered in faculty promotions and decisions on tenure. New professors generally have more time to meet and discuss your research progress. New professors also may be more familiar with research, especially in the area of their PhD dissertation or postdoctoral study, and therefore may be able to better help you troubleshoot problems in your research.


其實最重要的不是選大牛還是新星,而是選實驗室的培養體系。

比方說, 大牛有功成名就對學生/博後全程放鴨子找不到人的,有實驗室內部競爭激烈氣氛極差的,有壓文章90%人都是炮灰屍骨無存的。。。

新星有和前老闆競爭失去方向的,有在前老闆羽翼下一路順風順水獨立以後水土不服的,有年少氣盛無法和任何人相處的,有實驗平台幾年都搭不起來的。。。

都是血淚史。。

但是反過來講,大牛有支持學生出去開會眼睛都不眨的,有給學生全世界聯繫合作夥伴的,有個個學生拿fellowship的。。。

新星有讓學生重複下結果就發文章的,有三年三級跳piapia甩文章的,有每天和學生聊一小時社會人生的。。。。

選實驗室首先要看重人口結構。只有學生的實驗室不能去,最好是副研究員/博後:技術員:學生=1:1:2-4 。 副研和博後能提供指導意見,技術員能保證技術的穩定傳承,學生數量不太多避免了成為廉價勞動力。

沒有學生,搏一把當大弟子倒是可以考慮。我就是大弟子,老闆急著發文章,雖然沒有帶回來課題但是是很快找了點東西做,畢業的時候我混了快500個引用。而我下一屆師弟讀了七年無文章盲審畢業,師妹轉碩。當然大弟子也有風險。。。。 很多PI獨立前並沒有管理經驗,和學生磨合也需要很久,建系統要好久。 回想起來滿滿的都是血淚屎。。


答過一個近似的問題:研究生導師的選擇和建議?

結論是願意給你分配時間的是好老闆,其實本質是真心把你當未來學者看待的是好老闆。

大牛老闆很忙,往往隻言片語,但是一個點撥就價值千金。如果你沒有同感,可能還沒有「高人點撥」的經歷,默哀……新人活躍,但也不見得就能成功。你要是看人那麼准,知道誰幾年以後一定能成功,估計也不糾結這種問題了。

兩邊都有風險/收益,所以這個問題其實是偽命題。一般來說都會和心儀的導師見面聊天,獲得一些粗略的印象,但是不要太執著於自己的直覺。每年都有不少人被導師的博學或一時在課堂上的人格魅力所折服,但真的開工幹活以後才發現人性的另一面。問之前的師兄師姐是很靠譜的辦法,如果導師有明顯的問題,你的師兄姐肯定經歷過。要相信前人的經驗。那種明顯過往有剝削學生事迹的導師,最好是要避開,無論當時你覺得那人多麼有魅力。

但話說回來,我的感受是,選老闆是偽命題,其實主要還是靠你自己。若你有被利用價值,即使名聲不好的導師,也不敢過分剝削你。就算你一開始選對了,但是自己沒有持續地表現出被利用的價值,那麼導師也會心灰意冷的。

最後,學科不同不能一概而論,但是就我的學科來說,兩者可以兼顧的。比如我自己的老闆,既有成名成家的,也有上升期的新人。


身邊有太多留學生擠破頭也想拿到青千,大多是看中青千的待遇。但其中的很多人我很誠懇地問一句,知道青千的工作壓力嗎?了解青千對文章的要求嗎?考慮過做了青千以後要放棄的東西嗎?你以為僅僅是拿到福利,然後繼續和我們在這喝著咖啡談笑風生?了解了這一切之後,就算今天立馬給你一個中組部個青年千人的名額,我問你,你敢接嗎?

同樣的道理,選大牛組,有著豐富的資源和強大的成果產出能力,但我問你,你敢進嗎?素質高的學生進了大牛組是如虎添翼,素質差的學生進了大牛組真叫狗入狼窩。人們很習慣強調人脈啊,路子啊這些東西卻往往忘記了審視自己。不是說大牛願不願意幫你,是你的水平接得住人家給你提供的幫助嗎?

科研是一種生活方式,很多質素是作為科研人員必須具有的,比如強大的文獻檢索能力,設計實驗的創新力,嚴格的自制力,極強的執行力甚至還要有一點政治感知力。很遺憾,很大一部分PhD哪怕名校畢業以後也沒有習得這些質素,導致之後的職業生涯磕磕絆絆。其實這一切都可以通過導師的言傳身教來培養,但進了大牛組,恐怕很少有這樣的機會。舉個不太恰當的例子,你病入膏肓的時候是更想要救命葯還是上市公司股份?答案不言而喻。活躍的新人老闆非常適合很多初入PhD的科研小白,在一個科學家形成他的科研風格的時候及時地給予最直接的指導,相比於埋沒於大牛組默默無聞,前者可能更能受益終生。

先養好了身子再來享受無盡的榮華富貴吧,跟大牛永遠都不晚,關鍵要考慮把自己塑造成什麼樣的人,想明白目前的自己最需要的是什麼東西。

當然我說的是有的選的情況……當年我申請PhD的時候根本沒得選,發了幾十封郵件就他媽一個回了我……在此感謝我導師的知遇之恩……


大牛也要看是什麼級別的大牛,活躍新人也要看有多活躍。但是不管是哪個組出來的學生,不管老闆有多牛的資源,對個人來講,最重要永遠的是自己的publication。否則,即使老闆再牛,資源再多,也和自己沒啥關係。相反,如果自己論文發表的好,即使老闆資源有限,自己也能爭取到一些不錯的工作offer或者博後的機會。所以,首要考慮的是哪個組發表的論文更多,水平更高。這才是選老闆的時候首要看重的。

再者,我並不同意一個高票答案里說的作新人的所謂「大弟子」,想法多少有些投機。而且,不管老闆有多牛,實驗室的建設都是要有個過程的,而一個博士周期最多也就4-5年。所以盡量不要選那種剛起步開始建實驗室的新人。否則,你入學開始做課題的時候,可能實驗室的測試儀器和其他的一些設備都不一定齊全。本來是成熟實驗室通用的一些平台,還得你自己花時間來搭建。那麼,博士期間就免不了花很多本來應該用來作研究的時間在建設和調試實驗室的平台設備上。要知道採購國外的設備的話,時間耗起來有時候是按年計算的。實驗室第一屆學生多是種樹給後面學生乘涼的。當然,那種完全計算機模擬幹活的實驗室就另當別論了。

最後,不管大牛還是新人,盡量找個人品好,最起碼對學生負責任能讓學生順利畢業的人。網上學生和老闆撕起來的例子也很多,最後倒霉的肯定是學生。輕者浪費時間換導師換方向,重者輟學甚至還有輕生的。

總之,理想的博士老闆是水平高,人品好,又對學生負責的人。如果能如此,不管是大牛還是新人,選哪個都不會讓你後悔的;如果不能,那就看你看重的是哪方面了。


謹慎當開門弟子,一定要先問問畢業師兄師姐的情況,往往在畢業時才能看出老闆人品如何。

新老闆再牛也不代表能帶你飛。


感謝 @劉柯 的邀請。

我的碩士和博士期都是在實驗室中度過。所以有過兩個導師,可以稍稍回答下。但是,我想回答點不太一樣的:找一個不是特別年輕但是快到tenure或者剛拿到tenure的導師,然後再和博士後多交流。

首先我不喜歡push的導師。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節奏。如果想要做一個獨立的科學家,而非拿到好論文去拿好教職然後享受人生,還是努力找自己的節奏吧。

其次,導師還得是有經驗,但是比較年輕的;不過不可能無限依賴導師。無論導師再多沒有想法和點子,由於實際的科研事務、行政、還有基金申請等事情,他們的時間永遠是有限的。每周除了例會,然後單獨的時間不多(倘若暫時沒有試驗和論文)。那麼得到的指導其實不多。可是,能得到的指導一般是很足的。有科研方法和基礎的指導,所謂基本功;其次就是對待科研的指導,比如你要怎麼做。

我個人比較看重和博士後交流。碩博時候,我都是和博士後們混在一起。博士後都很年輕,思路很廣,能給你很多新的點子和論文看;年紀差的也不大,也能很好的打成一片。按照 @趙思家 的說法,如果導師是學術的爸媽,博後和其他博士就是表兄妹和親兄妹。哪個好混在一起你懂得。

其實,做科研,不光是導師的指導,更多的需要找自己的奮鬥。和一群年輕的科學家在一起想點子,喝酒,聊天就能產生不少的新點子。這才是做科研需要的。所以這樣的導師能給你一個ok的環境,然後你在和年輕的博士後和博士碰撞想法,一起合作;這樣的PhD,讀起來才不會是一個人摸黑啊!


推薦閱讀:

既然都說 PhD 要獨立研究,那為什麼需要課題組?
作為博士生的你,工作區是怎樣的?
你是如何當上大學老師的?
進入美國top30學校讀物理PhD前,如何調整好心態?

TAG:教育 | 自然科學 | 科研 | 學術 | 博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