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ofo投廣告,而摩拜卻做公關?
真的是「廣告已死,公關崛起」嗎?投廣告還是做公關?哪個更好?
2016年10月9日,之前一直潛伏在校園市場的ofo宣布進入「ofo 3.0」時代。這意味著ofo將正式進軍城市市場,開始和競爭對手——摩拜展開爭奪與廝殺。
時至今日,ofo和摩拜已經進行了近半年的鬥爭了,究竟誰會最終勝出,目前還很難下定論。ofo市場佔有率的表現更好,而摩拜App的數據又比ofo的App數據更漂亮:
數據來源:比達諮詢
(App數據來源:libra)
它們背後也都有各自的金主,各有各的牛逼,也很難說清楚...(ofo背後有小米和滴滴,摩拜背後有騰訊和美團)
不過,從二者在社會上的營銷內容來看,差異非常明顯:
ofo更傾向於赤裸裸的投放廣告,而摩拜更多的是在做公關。
(ofo在地鐵站和視頻網站等都投放了廣告)
(摩拜CEO胡瑋煒:失敗了,就當做公益吧!)
更有意思的是,如果你去FooAds搜一下以下四個關鍵詞:
1.胡瑋煒(摩拜的CEO)
2.摩拜
3.戴威(ofo的CEO)
4.ofo
你會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
胡瑋煒的數據結果比摩拜的數據更漂亮; 而戴威的數據結果遠不如他的ofo。
數據來源:FooAds.com
這也充分說明:ofo更注重產品本身的信息傳播,比如投廣告。而摩拜更注重公關,比如CEO講故事。(至於為什麼ofo的數據會比摩拜好那麼多,這個和品牌本身在這段時間的營銷活動也有關,篇限)
那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為什麼ofo選擇投廣告,而摩拜主要靠公關呢?
我們可以從以下三個角度來分析一下:
1.CEO背景
2.產品品牌本身
3.商業模式
一、CEO的背景
這個很簡單,摩拜的CEO(胡瑋煒)本身就是記者出身,她畢業於浙江大學城市學院新聞系,隨後又在《每日經濟新聞》、《新京報》、《商業價值》和極客公園做科技報道。所以無論是自身的專業技能,還是人脈圈子,都更偏向於利用媒體做公關、講故事。
反觀ofo的CEO(戴威),他畢業於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是個騎行愛好者,媒體給他的評價是:沉穩
所以就踏踏實實「做產品」、「做創業」咯...
二、產品品牌本身的因素
其實,之所以它們會選擇截然不同的宣傳方式,最主要的還是產品和品牌本身的因素。
1.產品的「性能」對比
如果你的產品本身就比競爭對手的更受歡迎,那就直接打廣告吧!
共享單車的出現是為了解決「最後一公里」的交通問題,雖然看似只有「一公里」,但人們普遍更注重它的騎行體驗。而ofo就具有這方面的優勢,因為它很輕便,摩拜雖然後來也做了很大的改進,但還是沒有ofo那麼「舒服」。
關於這一點,我們從二者App使用者的性別比例中也能看出端倪:
(App數據來源:libra)
用摩拜的女生比例明顯低於ofo,畢竟女生更柔弱嬌嫩嘛,當然更喜歡省力的ofo! 2333
ofo的優勢很明顯,它可以通過內容很簡單的廣告,說服市民要選「黃的那個」;而摩拜本身的優勢(各種新科技和情懷等)無法通過兩三句廣告語來說明白,所以就要靠CEO親自出馬,以寫文章、做視頻、做演講的方式去慢慢講故事,做公關。這樣也能把用戶的注意力從產品轉移至企業的使命和CEO的情懷,從而不會那麼在意摩拜比較難騎...
(ps,雖然摩拜有很多「新」技術,比如自發電、隱藏式剎車線和實心輪胎,但這些技術與性能無關,它們更多是為了解決公司自己的問題,比如維護成本和防盜的問題,而不是為了讓用戶更舒服。這種以自身需求為出發點的產物不一定能受到用戶的歡迎。)
2.產品的媒體屬性
「產品的媒體化」是近些年被無數互聯網人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從衛龍辣條的蘋果風,到江小白的定製瓶,這些產品不再滿足於基本的功能需求,而是更具有媒體的屬性。
產品一旦具有了「媒體屬性」,就可以吸引大眾的注意力,並且引發傳播和討論。一句話——讓消費者為你的產品做推廣。
很明顯,在這方面,摩拜比ofo做得更好。從摩拜一代的「變態車架」、實心輪胎、GPS定位、自發電、6000元造價、大數據分析,到摩拜Lite的鏤空輪胎,這些都是普通自行車不具備的特點,而這種反差性和新奇性就很容易吸引大眾的目光,從而引發傳播。
公關是什麼?就是更便宜的廣告嘛!只要你說句話,無數媒體和「自媒體」都會跟著你一起說,比如辦公室里那些見多識廣的小專家們:
「嘿!你知道嗎?一台摩拜的造價要6000元呢!」
反觀ofo,除了顏色更顯眼,和普通自行車比起來,並沒有什麼明顯特徵。所以,它的「自傳播」屬性較弱,必須通過打廣告的硬方法。(當然,摩拜的推廣行動也為ofo鋪了路)
3.品牌的調性與形象
當你看到摩拜,你是什麼感受?
是不是感覺特有文藝范兒?
這不僅僅是照片拍的很文藝,摩拜的整體設計也很有詩意。這種極簡設計可以很容易讓它與傳統自行車區別開來,有一種「享受孤獨,體現個性」的感覺。
也許這樣說感覺很虛...不過,和ofo比起來,摩拜的確不是個「俗物」。如果它打廣告,在一定程度上,會破壞這種品牌的形象。這也是為什麼很多奢侈品不會到處打廣告,拿我們的話來說:「這樣做太掉價。」
另一方面,做公關有利於讓公眾對摩拜產生更多的認同和好感。
摩拜是第一個成功進入城市市場的共享單車,而ofo更像是跟風,這讓摩拜在道德和情感方面更有優勢。胡瑋煒說的那句「失敗了,就當做公益吧」能很好喚起人們對她的支持(誰會反對一個做公益的好人呢?)甚至還有同情。因為除了騎行體驗,在很多方面,摩拜與ofo比起來都存在很大的劣勢,尤其是成本和因為成本所帶來的推廣速度慢的問題。
不得不說,胡瑋煒口中的情懷和夢想,就是在給公眾「戴帽子」:騎摩拜的人更文藝,也更支持公益...
不管怎麼說,她的確打得一手漂亮的「情懷牌」和「夢想牌」,畢竟專業媒體人嘛,那些自媒體對她也進行了大量的曝光:
截圖來源:FooAds.com
至於ofo,由於有「跟風嫌疑」,並且產品和CEO本身的故事性沒有那麼強,所以直接做產品的功能訴求更為有效。(ps,ofo實際上是比摩拜更早出現的共享單車,只不過它之前一直潛伏在校園市場而已...)
三、商業模式
與ofo相比,摩拜的押金要高得多(99元 vs 299元),如果一輛車可以招來50個用戶的話,相當能用6000元的成本「換」50×299≈15000元(第一批生產的摩拜成本也許真有6000元吧)。而這些錢可以馬上扔進資本市場,快速運作(翻翻翻)。所以,押金是摩拜非常重要,甚至可能是主要的資產源。在騎行體驗不具有優勢的情況下,就更應該做好公關工作,否則萬一出現「擠兌」現象(金融界術語,意思就是「取款走人」),那真的是肉疼...
ofo就無所謂咯,雖然押金低,但騎行體驗好(你愛騎不騎),也沒那麼在乎公關形象,甚至還可以接廣告賺錢:
小結一下,通過ofo和摩拜的營銷策略的對比,我們(暫時)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1.而如果CEO擅長講故事,賣情懷,那就去做公關吧,比如馬雲的創業故事;如果不擅長,那就老老實實做管理、做產品吧。
2.如果產品本身沒有明顯優勢的話,可以通過公關,將用戶的注意力從產品轉移至CEO和企業,類似粉絲經濟;如果產品性能的優勢很明顯,直接投廣告也無傷大雅。
3.如果產品本身具有媒體屬性,可以選擇以公關為主的營銷方式,降低營銷成本,類似口碑傳播;如果沒有媒體屬性,那就自己努力做廣告吧。
4.在道德、情感等方面容易獲得認同的產品,可以做公關,讓公眾支持,類似道德綁架;如果沒啥好認同的,那就去做功能的訴求,來點實際的。
一言以蔽之:揚長避短!
所以,「廣告已死,公關崛起」這句話還是過於片面了,還是要根據自身的優劣來進行取捨或組合。
更多精彩分析,請移步公眾號:
http://weixin.qq.com/r/9UVQSC7ECXN2rWor9xDn (二維碼自動識別)
預計不久ofo就死了。怎麼說呢?據我在廣州的觀察,他家的車被擦點二維碼的,上鎖的,私人佔用的比例不是一般高。尤其是一些偏一點的地方,已經淪為小孩的私家車。我走了半天竟然找不到一輛能用的,不是沒車,而是真的都被佔用了,估計還是不花錢那種。摩拜就少很多。淡然了,人家說不定也不看這個掙錢。龐氏嘛。
不管怎麼樣。你們不覺得摩拜很難騎么?
前段時間《為什麼ofo投廣告,摩拜卻做公關》很火。作者認為,從ofo和摩拜二者的營銷內容來看,具有很大的差別:ofo更傾向於赤裸裸的投放廣告,而摩拜更多的是在做公關。
但是,根據紅椒醬的持續觀察,摩拜在持續利用CEO講述品牌故事的同時,也已經同步展開了各類廣告渠道的投放,而摩拜的廣告投放路數,似乎與ofo也有一定的差異,值得探討。
ofo:先下手為強,鎖定線下
2016年12月,ofo打響了共享單車廣告大戰的第一槍。北上廣的寫字樓電梯間、地鐵站都被一波黃色廣告浪潮席捲。ofo選擇了先下手為強,找到了O2Lab新鮮空氣創意傳播作為自己的傳播公司,謀划了這場廣告大戰,也許很多人覺得這家傳播公司比較神秘,但如果告訴你,這家公司正是刷屏全國的優信二手車品牌傳播戰役的幕後操手,你一定也會恍然大悟明白什麼了。
ofo的這輪廣告傳播,將目光更多鎖定在線下渠道,以電視廣告和戶外廣告為主,主打「出門就騎ofo」的品牌理念。ofo甚至將廣告投放瞄準了《人民日報》。
這也是為什麼ofo在社交平台上的聲量表現更好的一大原因,ofo利用一線城市大面積的廣告投放,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對摩拜的彎道超車。
摩拜:後來居上,線上線下兩步走
從營銷的角度來說,摩拜做的努力完全不比ofo少,創始人胡瑋煒的多次出面,甚至使得創始人本人比品牌本身獲得了更大的關注度。從百度指數也可以看出,近半年以來,「胡瑋煒」和「摩拜」的搜索量一直在交替上漲,而「胡瑋煒」的關注度多次超越了「摩拜」,這都要歸功於摩拜背後強大的公關力量。
在自媒體的集體度上來看,通過TBI騰訊瀏覽指數可以發現,摩拜和ofo幾乎是同步在上漲。那麼,面對ofo的廣告宣戰,摩拜自然不會視而不見。
就在3月,摩拜也在北上廣等城市陸續投放了一波公交站牌廣告。從文案創意上來看,完全不輸ofo的那套。
和ofo主攻線下的模式不同的是,摩拜在跟進戶外廣告的同時,沒有放棄新媒體端的嘗試。在微博上,摩拜的信息流廣告投放不可謂不兇猛,多個城市的摩拜微博號都投放了微博廣告,覆蓋率超高。
在微信端,摩拜僅在3月就投放了兩個版本的朋友圈廣告,另外,摩拜也在QQ空間進行了投放。
雖然摩拜的廣告投放戰略實施的比ofo要晚一些,但同時抓住了線上和線下兩條線,從這點上來看,雖然被ofo搶了先機,但利用不同的渠道,摩拜也並沒有輸。
就在昨晚剛剛上線的微信指數上,紅椒醬也好奇搜索了關鍵詞「摩拜」和「ofo」。
據官方介紹,微信指數反映的是該關鍵詞在微信內的熱度情況,所以從目前來看,也只能片面的展現出摩拜和ofo在微信端的聲量對比。
總而言之,根據紅椒醬的觀察,《為什麼ofo投廣告,摩拜卻做公關》這篇熱文在一定程度上有誤導大眾的嫌疑,雖然摩拜的創始人胡瑋煒多次為出面為摩拜站台,更善於講品牌故事的摩拜給人的印象似乎更善於做公關,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摩拜在廣告的投放上並沒有因此鬆懈。
雖說摩拜和ofo都是互聯網品牌,但是在廣告投放思路上,雙方都沒有限制於互聯網思維,尤其是ofo,花了大量的預算和精力,聚焦在傳統渠道,而摩拜一直有在跟進ofo的廣告策略,不管是線下還是線上都有推廣告。從雙方目前的表現來看,可以預測,摩拜和ofo之間的廣告大戰還剛剛開始。
因為到最後它們會聯姻
它們的baba叫滴滴出行
它們的yeye是騰訊Ofo 技術水平太低了。我見過5、6小學生人手一輛小黃車的,他們可以在不用的時候鎖上,用的時候不要掃碼開鎖。注意!!!!!不是私自加上的鎖,是直接被破掉密碼,直接騎走!
重視公關的公司或許更注重用戶體驗。例如:【摩拜】掃碼開鎖→
使用→
鎖車自動結束行程 VS 【OFO】輸入編號獲得密碼→
手動開鎖→
使用→
鎖車、修改密碼、打開軟體結束行程。
接下來所有共享單車痛點就是管理運行,誰能更好解決這問題誰就更容易勝出,同意嗎
作為一個普通的小市民,我只在乎騎哪個更合算
天天在微博收到摩拜信息流廣告好嘛………………
公關不就是軟(qi)廣(zha)。鑽了法律的空子而已。
如果產品,品牌不具備擁有消費者忠誠度的屬性,任何形式的推廣都是杯水車薪。不如把資源投入到市場覆蓋,產品運營,用戶體驗。拼曝光真不如拼服務。前期在廣告上投入的越大,以後死的就越快。
mobike其實也做廣告的,只是相對公關來講的話硬廣確實少了一點。
大部分使用共享單車的人,還是更會在意用戶體驗,而不是講故事說情懷。
不過作為只騎過OFO的人來說,我投mobike一票~
兩者所處的階段不同吧。
100米跑,A已經跑了90米,一路很多問題需要解決。B目前跑了50米,所以他必須用力追趕A,就是醬紫。但是真心OfO比摩拜好使,輕巧好多,但是就是沒有幾輛車感覺各位回答的問題都有些跑題了,雖然艾瑞不準,但是跑了一下,還是能發現不管摩拜也好,ofo也好,他們都在投放廣告。 現在移動互聯網的廣告投放是最熱的一塊。也許有些人可能會說沒有看到廣告,有可能是本身你手機上已經裝了摩拜的app,而這些廣告主目前主要針對的是新客的挖掘。廣告投放的策略不同造成了,展現的受眾也不一樣。 有些人可能要我貼數據,但是有些涉及到商業機密真心不好去貼。本身目前在一家移動互聯網媒體,也有接到兩家的投放需求。 一般像這種融到資的,都會有錢去打打廣告,然後去提升下自身的用戶數和品牌關注度的一類的。同時,如果ofo在投廣告,這些媒體的銷售或者代理公司也會馬上找競品客戶說這種情況的。在這種利益競爭下,不可能不去投的。 反觀,目前兩者的競爭有點像滴滴和快車了。最後走向怎樣不敢去說。 但是廣告費的支出,雙方都不會少,都會通過不同的媒體去投。只不過創意不同,可能最後引起的傳播效果也會不一樣,給人的錯覺可能也就是那單一的方面了。 以上,不是說摩拜沒有投,而是在這種流量的互聯網國度里,燒的錢如時光一般飛逝而去。
濟南就只有摩拜,ofo想進濟南好像說哪裡不合格不能進,看新聞說的,而且,濟南新聞基本每天都給摩拜做個廣告。所以不做公關是不行的
看好摩拜單車 顯然ofo不可持續 而摩拜單車可以一點一點吞噬ofo市場 ofo卻很難搶佔摩拜單車的市場
不知道某司的校招筆試題是不是來自這兒。,,,,!答完之後內心一喜,覺得我居然想像力這麼豐富,但是現在一想可能脫離了我的求職方向 從我的個人想像來理解,我認為ofo和mobike的做法是互惠互利分工明確,對共享單車有利的做法。共享單車目前面臨的局面就如同方面的打車大戰,外賣混戰一樣,日後很有可能也要面臨重新洗牌。現在的共享單車市場還不是很成熟,至少因為押金去向,影響市容(雙引號),交通事故等經濟社會問題上還在遭受質疑,那麼,廣告和公關也算是是幫助共享單車站穩腳跟的做法,以後再想互相競爭的辦法,不過說不定兩家就合併了。至於為什麼是ofo做廣告,mobike做公關,點贊首位的分析很有道理。以上僅為個人想像
共享單車,使用愛護全靠個人素質,很多地方摩的認為這些共享單車搶生意,做出破壞共享單車的事情。
摩拜單車剛出確實新意,當時上海第一出現,馬上充錢試用,本人喜歡騎自行車看到不一樣的確實想試一下第一次騎就後悔了,我騎山地車從公司到家25分鐘,第一次騎摩拜助力自行車半小時多離家還有一半距離,生氣直接放路邊步行回家了,所謂的助力根本就沒有用還拖了我的騎行速度,單車特別重,騎起來也是重的很,第一次出的單車是實心輪胎一路上我的大拇指都顛掉了一層皮,後來看到了摩拜出了實心帶孔輪胎也沒有試用不做評價。我退了押金一次都沒有再使用過,因為我感覺對不起我的押金!
ofo共享單車黃色的也比較好看,現在使用的比較多,因為他是充氣輪胎稍微有點減震的作用,但是充錢特別麻煩,不可以自己選擇沖多少。還車的時候需要自己打亂密碼,我這種魯莽的人偶爾會忘記打亂(雖然我借車的時候遇到過好多直接密碼沒有打亂的),感覺ofo最嚴重的缺點就是單車車座無法調節高度(你能想像大高個像蹲在車子上的樣子嗎?),還有就是按壓式密碼盤有時候會失靈,
推薦閱讀: